2023—2024年沪教版(全国)化学九年级上册第4章 认识化学变化 期中复习题(答案)

2023—2024年沪教版(全国)化学九年级上册第4章 认识化学变化 期中复习题含答案
沪教版(全国)第4章 认识化学变化
一、选择题。(16题)
1、风吹灭蜡烛,主要灭火原理是(  )
A.隔绝空气 B.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C.消除可燃物 D.使可燃物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2、使用燃气热水器时,若通风不畅易使人中毒。造成中毒的气体是(  )
A.氧气 B.氮气 C.一氧化碳 D.二氧化碳
3、下列图标不属于消防标志的是(  )
A. B.
C. D.
4、某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下(一种小球代表一种元素的原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图中反应物都是化合物 B.该反应的本质是原子的重新组合
C.该反应中共有三种元素 D.该反应前后分子的种类发生改变
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用化学式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叫做化学方程式
B.在化学方程式C+O2CO2中,“点燃”不可改成“燃烧”
C.化学方程式2H2O 2H2↑+O2↑读作:水等于氢气加氧气
D.化学方程式S+O2SO2↑中的”↑”应当去掉
6、用如图所示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观察到A处红磷燃烧,B处红磷不燃烧,由此得出燃烧需要的条件是( )
A.温度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B.需要太阳光
C.需要可燃物 D.需要与氧气接触
7、燃烧与人类的生活以及社会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下列有关燃烧和灭火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釜底抽薪——移除可燃物
B.电器着火——用水浇灭
C.钻木取火——使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上
D.架空篝火——使木材与空气有足够大的接触面积
8、下列混合气体点燃时不会发生爆炸的是(  )
A.甲烷、二氧化碳 B.一氧化碳、空气
C.氢气、氧气 D.天然气、空气
9、利用催化剂将废气中的二氧化碳转化为燃料 CH4O,是实现“碳中和”的路径之一。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nXCH4O+H2O,X的化学式为(  )
A.H2O B.CH4 C.CO D.H2
10、根据化学方程式不能获得的信息是(  )
A.该反应中的反应物和生成物
B.化学反应的快慢
C.反应发生所需要的条件
D.参加反应的各粒子的相对数量
11、某学习小组对“燃烧条件”进行如图探究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①②对比,证明可燃物在有水的条件下不能燃烧
B.②③对比,证明白磷的着火点比红磷更高 
C.缺少“水中红磷不燃烧”的对比实验 
D.实验过程中试管塞可能会被冲开
12、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闻气体气味 B.点燃酒精灯
C.取用固体粉末 D.滴加液体
13、小红在纸叠的小船中加入适量的水,用酒精灯直接加热,纸船安然无恙.纸船没有燃烧的主要原因是(  )
A.水能灭火 B.没有达到着火点
C.纸不是可燃物 D.没有与氧气接触
14、2021年9月,我国科学家首次在实验室实现用二氧化碳合成淀粉,其能量转化率是植物光合作用的5倍,植物的光合作用可表示为:二氧化碳+水→淀粉+氧气。据此判断,下列关于淀粉组成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只含碳、氢元素 B.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
C.含有碳、氢元素,可能含氧元素 D.无法确定
15、下列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
A、 B、C+O2CO2
C、 D、
16、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物质的燃烧实验。升温至60 ℃的过程中,①燃烧;继续升温至260 ℃的过程中,③燃烧。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①燃烧,说明白磷是可燃物 
B.对比①③,可说明红磷的着火点比白磷的高 
C.对比②③,可验证燃烧需可燃物与氧气接触 
D.④未燃烧,说明无烟煤不是可燃物
二、填空题。
17、如图所示中甲是清代的救火工具“水龙”。使用时,启动横木带动活塞向下压,水箱中的水从输水管中喷出,水柱可高达10 m。用汽水瓶和吸管模拟“水龙”的工作原理,往瓶中吹气,瓶中的水就从吸管中喷出,如图乙所示。
(1)水能灭火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往瓶中吹气,水能从吸管喷出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将a g氯酸钾和b g二氧化锰共热,至反应不再放出氧气为止,剩余固体c g,剩余固体中二氧化锰的质量是   g,产生氧气的质量为   g。
19、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是学习化学的根本.
(1)加热高氯酸铵(NH4ClO4)会分解生成四种物质.一种是氯气(Cl2);还有一种是生活中最常见的液体,人们每天都饮用它;另外两种是空气中的主要成分,该变化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
(2)下述是某反应的微观示意图,若用表示氢原子,用表示氧原子,用表示硫原子,表示的粒子其符合与水分子写法类似。
①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 。
②上述参加反应的两种物质均是无色气体,若将这两瓶气体充分混合,推测出现的现象是:有________产生,同时还有水珠产生.
③该反应中,硫元素化合价的变化情况是________.
20、在赤壁之战中,周瑜的军队点燃战船,熊熊燃烧的战船借助东风直冲曹军的木船,使曹军的木船燃起了大火.
(1)曹军的木船是    。
(2)木船燃烧的条件是   .
三、简答题
21、黑火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天工开物》中记载:“凡硫黄配硝而后,火药成声”。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S+2KNO3+3CK2S+3CO2↑+N2(此反应发生时放出大量热、物质体积快速增大)。请回答下列问题。
(1)从原子视角分析:反应前后物质质量守恒的原因。
(2)从分子视角分析:反应放出大量热与物质体积快速增大的关系。
四、实验题。
22、为了探究燃烧条件,设计了如图的实验装置图2.
(1)与课本实验装置图1相比,这个实验改进的优点是________;
(2)图1实验中烧杯中热水的作用是________;
(3)图2实验验证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
(4)要使图2试管中的红磷燃烧的方法________.
23、某校实验兴趣小组的同学利用如下图所示的装置,对质量守恒定律进行了探究。
(1)Ⅰ、提出问题:白磷在空气中燃烧符合质量守恒定律吗?
Ⅱ、设计实验:小云同学将一定质量的白磷放入A装置内,称得A装置的总质量为203.1g,然后将烧红的玻璃管伸入锥形瓶内,并立即塞紧橡胶塞。
Ⅲ、观察现象:此时观察到锥形瓶内的现象是:  ,装置冷却后,再次称得A装置的总质量为203.1g。
Ⅳ、实验结论:  。
V、实验反思:①锥形瓶中细沙的作用   ,瓶内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②A装置中气球的作用   。
(2)小兵同学认为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也符合质量守恒定律。于是他设计了B装置,实验前药品及装置的总质量为300.4g,反应结束后,他与小云的实验进行了以下对比:
①冷却至室温,气球胀大的是   (填“A”“B”“A和B”)。
②称量反应后药品及装置的总质量为300.0g,你认为数据减小的原因可能是   、   。
五、计算类题。
24、把干燥纯净的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6.66g,加热至不再产生气体为止,称量剩余物质量为4.74g,求:
(1)生成氧气的质量。
(2)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混合物中氯酸钾的质量。
(3)剩余物质各是什么?质量分别是多少g?
2023—2024年沪教版(全国)化学九年级上册第4章 认识化学变化 期中复习题含答案
沪教版(全国)第4章 认识化学变化
一、选择题。(16题)
1、风吹灭蜡烛,主要灭火原理是(  )
A.隔绝空气 B.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C.消除可燃物 D.使可燃物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答案】D 
2、使用燃气热水器时,若通风不畅易使人中毒。造成中毒的气体是(  )
A.氧气 B.氮气 C.一氧化碳 D.二氧化碳
【答案】C 
3、下列图标不属于消防标志的是(  )
A. B.
C. D.
【答案】B
4、某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下(一种小球代表一种元素的原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图中反应物都是化合物 B.该反应的本质是原子的重新组合
C.该反应中共有三种元素 D.该反应前后分子的种类发生改变
【答案】A
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用化学式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叫做化学方程式
B.在化学方程式C+O2CO2中,“点燃”不可改成“燃烧”
C.化学方程式2H2O 2H2↑+O2↑读作:水等于氢气加氧气
D.化学方程式S+O2SO2↑中的”↑”应当去掉
【答案】C
6、用如图所示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观察到A处红磷燃烧,B处红磷不燃烧,由此得出燃烧需要的条件是( )
A.温度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B.需要太阳光
C.需要可燃物 D.需要与氧气接触
【答案】A
7、燃烧与人类的生活以及社会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下列有关燃烧和灭火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釜底抽薪——移除可燃物
B.电器着火——用水浇灭
C.钻木取火——使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上
D.架空篝火——使木材与空气有足够大的接触面积
【答案】B
8、下列混合气体点燃时不会发生爆炸的是(  )
A.甲烷、二氧化碳 B.一氧化碳、空气
C.氢气、氧气 D.天然气、空气
【答案】A
9、利用催化剂将废气中的二氧化碳转化为燃料 CH4O,是实现“碳中和”的路径之一。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nXCH4O+H2O,X的化学式为(  )
A.H2O B.CH4 C.CO D.H2
【答案】D
10、根据化学方程式不能获得的信息是(  )
A.该反应中的反应物和生成物
B.化学反应的快慢
C.反应发生所需要的条件
D.参加反应的各粒子的相对数量
【答案】B
11、某学习小组对“燃烧条件”进行如图探究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①②对比,证明可燃物在有水的条件下不能燃烧
B.②③对比,证明白磷的着火点比红磷更高 
C.缺少“水中红磷不燃烧”的对比实验 
D.实验过程中试管塞可能会被冲开
【答案】D
12、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闻气体气味 B.点燃酒精灯
C.取用固体粉末 D.滴加液体
【答案】C
13、小红在纸叠的小船中加入适量的水,用酒精灯直接加热,纸船安然无恙.纸船没有燃烧的主要原因是(  )
A.水能灭火 B.没有达到着火点
C.纸不是可燃物 D.没有与氧气接触
【答案】B
14、2021年9月,我国科学家首次在实验室实现用二氧化碳合成淀粉,其能量转化率是植物光合作用的5倍,植物的光合作用可表示为:二氧化碳+水→淀粉+氧气。据此判断,下列关于淀粉组成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只含碳、氢元素 B.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
C.含有碳、氢元素,可能含氧元素 D.无法确定
【答案】C
15、下列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
A、 B、
C、 D、
【答案】B
16、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物质的燃烧实验。升温至60 ℃的过程中,①燃烧;继续升温至260 ℃的过程中,③燃烧。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①燃烧,说明白磷是可燃物 
B.对比①③,可说明红磷的着火点比白磷的高 
C.对比②③,可验证燃烧需可燃物与氧气接触 
D.④未燃烧,说明无烟煤不是可燃物
【答案】D
二、填空题。
17、如图所示中甲是清代的救火工具“水龙”。使用时,启动横木带动活塞向下压,水箱中的水从输水管中喷出,水柱可高达10 m。用汽水瓶和吸管模拟“水龙”的工作原理,往瓶中吹气,瓶中的水就从吸管中喷出,如图乙所示。
(1)水能灭火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往瓶中吹气,水能从吸管喷出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水蒸发吸收热量,使周围温度降至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 
(2)使瓶内压强增大,水被压出
18、将a g氯酸钾和b g二氧化锰共热,至反应不再放出氧气为止,剩余固体c g,剩余固体中二氧化锰的质量是   g,产生氧气的质量为   g。
【答案】b;a+b﹣c。
19、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是学习化学的根本.
(1)加热高氯酸铵(NH4ClO4)会分解生成四种物质.一种是氯气(Cl2);还有一种是生活中最常见的液体,人们每天都饮用它;另外两种是空气中的主要成分,该变化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
(2)下述是某反应的微观示意图,若用表示氢原子,用表示氧原子,用表示硫原子,表示的粒子其符合与水分子写法类似。
①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 。
②上述参加反应的两种物质均是无色气体,若将这两瓶气体充分混合,推测出现的现象是:有________产生,同时还有水珠产生.
③该反应中,硫元素化合价的变化情况是________.
【答案】2NH4ClO4 Cl2+4H2O+N2↑+2O2↑ 2H2S+SO2=3S+2H2O
有淡黄色固体产生,同时还有水珠产生 硫化氢中的硫元素的化合价由-2变成0,二氧化硫中的硫元素的化合价由+4变成0
20、在赤壁之战中,周瑜的军队点燃战船,熊熊燃烧的战船借助东风直冲曹军的木船,使曹军的木船燃起了大火.
(1)曹军的木船是    。
(2)木船燃烧的条件是   .
【答案】(1)可燃物;(2)木船与氧气接触;木船的温度达到了着火点。
三、简答题
21、黑火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天工开物》中记载:“凡硫黄配硝而后,火药成声”。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S+2KNO3+3CK2S+3CO2↑+N2(此反应发生时放出大量热、物质体积快速增大)。请回答下列问题。
(1)从原子视角分析:反应前后物质质量守恒的原因。
(2)从分子视角分析:反应放出大量热与物质体积快速增大的关系。
【答案】(1)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不发生变化;
(2)反应时放出大量的热使温度迅速升高,气体分子间的间隔快速增大。
四、实验题。
22、为了探究燃烧条件,设计了如图的实验装置图2.
(1)与课本实验装置图1相比,这个实验改进的优点是________;
(2)图1实验中烧杯中热水的作用是________;
(3)图2实验验证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
(4)要使图2试管中的红磷燃烧的方法________.
【答案】(1)防止白磷燃烧产生的五氧化二磷逸散,危害人体健康
(2)隔绝空气、提供热量
(3)试管中的白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
(4)取出试管,擦干外壁,在酒精灯上加热
23、某校实验兴趣小组的同学利用如下图所示的装置,对质量守恒定律进行了探究。
(1)Ⅰ、提出问题:白磷在空气中燃烧符合质量守恒定律吗?
Ⅱ、设计实验:小云同学将一定质量的白磷放入A装置内,称得A装置的总质量为203.1g,然后将烧红的玻璃管伸入锥形瓶内,并立即塞紧橡胶塞。
Ⅲ、观察现象:此时观察到锥形瓶内的现象是:  ,装置冷却后,再次称得A装置的总质量为203.1g。
Ⅳ、实验结论:  。
V、实验反思:①锥形瓶中细沙的作用   ,瓶内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②A装置中气球的作用   。
(2)小兵同学认为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也符合质量守恒定律。于是他设计了B装置,实验前药品及装置的总质量为300.4g,反应结束后,他与小云的实验进行了以下对比:
①冷却至室温,气球胀大的是   (填“A”“B”“A和B”)。
②称量反应后药品及装置的总质量为300.0g,你认为数据减小的原因可能是   、   。
【答案】(1)白磷燃烧冒出大量白烟,气球先胀大后变瘪;
白磷在空气中燃烧符合质量守恒定律或参加反应白磷与氧气的质量之和等于生成五氧化二磷的质量;
防止锥形瓶受热不均而炸裂;;
缓解装置气压,防止放出的热量把橡皮塞冲出
(2)B;装置气密性不好;胀大的气球在空气中受到浮力影响
五、计算类题。
24、把干燥纯净的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6.66g,加热至不再产生气体为止,称量剩余物质量为4.74g,求:
(1)生成氧气的质量。
(2)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混合物中氯酸钾的质量。
(3)剩余物质各是什么?质量分别是多少g?
【详解】(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固体减少的质量就是生成的氧气质量,生成的氧气的质量为6.66g-4.74g=1.92g;
(2)设参加反应的氯酸钾的质量为x
(3)解:二氧化锰、氯化钾;1.76g;2.98g
原混合物中MnO2的质量为:6.66g-4.9g=1.76g;
生成的KCl的质量为4.9g-1.92g=2.98g;
答:生成氧气的质量为1.92g;混合物中氯酸钾的质量为4.9g;剩余物为二氧化锰和氯化钾,质量分别为1.76g、2.98g。

延伸阅读:

标签:

上一篇:浙江省宁波市北仑中学2018-2019高二上学期化学开学考试试卷

下一篇:广东省东莞市松山湖实验学校2019-2020九年级上学期物理12月月考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