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中二中高2025届第3期9月月考
化学试题
时间:75分钟 总分:100分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C-12 H-1 O-16
一、选择题(本部分14小题,每小题3分,共42分。每小题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
1. 下列措施中,不能加快化学反应速率的是
A. 往H2O2溶液中加入少量二氧化锰
B. 稀硫酸与锌粒反应时加入几滴CuSO4溶液
C. 高炉炼铁时将铁矿石粉碎
D. 向铁片和稀盐酸的混合物中加入一定量的CH3COONa晶体
【答案】D
【解析】
【详解】分析:增大反应速率,可升高温度、增大浓度、压强、增大固体表面积或加入催化剂等,以此解答该题.
详解:A.二氧化锰可以作为H2O2分解的催化剂,能加快化学反应速率,A错误;B. 锌粒与CuSO4溶液反应生成单质铜,锌与铜能形成原电池,加快反应速率,B错误;C. 高炉炼铁时将铁矿石粉碎,能增大固体表面积,加快化学反应速率,C错误;D. CH3COONa与盐酸反应生成醋酸,降低氢离子的浓度,使反应速率减慢,D正确;答案选D.
点睛:形成原电池,能加快化学反应速率。
2. 下列化学用语表示正确的是
A. 乙烯的结构简式:
B. 氮分子的电子式:
C. 甲烷分子的空间填充模型:
D. 的结构示意图:
【答案】C
【解析】
【详解】A.结构简式中碳碳双键不可省略,乙烯的结构简式: CH2=CH2,选项A错误;
B.氮分子中形成氮氮三键,电子式为,选项B错误;
C.甲烷分子的空间填充模型:,选项C正确;
D.核电荷数为20,结构示意图:,选项D错误;
答案选C。
3. 将盛有NH4HCO3粉末的小烧杯放入盛有少量醋酸的大烧杯中.然后向小烧杯中加入盐酸,反应剧烈,醋酸逐渐凝固.由此可见
A. NH4HCO3和盐酸的反应是放热反应
B. 该反应中,热能转化为产物内部的能量
C. 反应物的总能量高于生成物的总能量
D. 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NH4HCO3+HCl→NH4Cl+CO2↑+H2O;△H<0
【答案】B
【解析】
【详解】A.醋酸逐渐凝固说明反应吸收热量导致醋酸溶液温度降低,即NH4HCO3与HCl的反应为吸热反应,故A错误;
B.因反应为吸热反应,即吸热的热量转化为产物内部的能量,故B正确;
C.因反应为吸热反应,则反应后生成物的总能量高于反应物的总能量,故C错误;
D.书写热化学方程式时,应注明物质的状态,故D错误;
故选B。
4. 设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浓硫酸与足量粉加热反应,产生的分子数为0.9 NA
B. ,则含的稀溶液与稀盐酸完全反应,放出的热量为
C. 与在密闭容器中充分反应后的分子数为2 NA
D. 常温下,分子中共价键的数目为7 NA
【答案】B
【解析】
【详解】A.浓硫酸与铜共热反应生成硫酸铜、二氧化硫和水,反应中浓硫酸会变为不能与铜反应的稀硫酸,则100mL18mol/L浓硫酸与足量铜粉加热反应生成二氧化硫的分子数小于18mol/L×0.1××NAmol—1=0.9NA,故A错误;
B.由热化学方程式可知,20g氢氧化钠的稀溶液与稀盐酸完全反应,放出的热量为57.3kJ/mol×≈28.7kJ,故B正确;
C.2mol一氧化氮与1mol氧气恰好反应生成2mol二氧化氮,二氧化氮会发生聚合反应生成四氧化二氮,则2mol一氧化氮与1mol氧气在密闭容器中充分反应后的分子数小于2mol×NAmol—1=2NA,故C错误;
D.甲醇分子中共价键的数目为8,则46g乙醇分子中共价键的数目为×8×NAmol—1=8NA,故D错误;
故选B。
5. 下列图像分别表示有关反应的反应过程与能量变化的关系。
据此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由图1知,石墨转变为金刚石是吸热反应
B. 由图2知,S(g)+O2(g)=SO2(g) ΔH1,S(s)+O2(g)=SO2(g)ΔH2,则ΔH1>ΔH2
C. 由图3知,白磷比红磷稳定
D. 由图4知,CO(g)+H2O(g)=CO2(g)+H2(g) ΔH>0
【答案】A
【解析】
【详解】A.根据图1知,石墨能量低,因此石墨转变为金刚石是吸热反应,故A正确;
B.根据图2知,1mol S(g)具有的能量比1mol S(s)具有的能量高,S(g)+O2(g)=SO2(g) ΔH1, S(s)+O2(g)=SO2(g) ΔH2 ,1mol S(g)燃烧放出的热量多,由于放热焓变为负,放出热量越多,焓变反而越小,因此则ΔH1<ΔH2,故B错误;
C.根据图3知,根据能量越低越稳定,得出红磷比白磷稳定,故C错误;
D.根据图4知,CO2(g)+H2(g) = CO(g)+H2O(g) ΔH>0,则CO(g)+H2O(g) = CO2(g)+H2(g) ΔH<0,故D错误。
综上所述,答案为A。
6. 下列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A. 氯水中有平衡:
B. 用氯化铁溶液刻蚀铜电路板:
C. 向溶液通入少量
D. 向硫酸氢钠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钡溶液至中性:
【答案】D
【解析】
【详解】A.氯水中有平衡:,选项A错误;
B.用氯化铁溶液刻蚀铜电路板,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氯化铜,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选项B错误;
C.向溶液通入少量SO2,反应生成硫酸钠和盐酸,盐酸再与次氯酸钠反应生成次氯酸,因此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选项C错误;
D.向硫酸氢钠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钡溶液至中性,反应生成硫酸钡、硫酸钠和水,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选项D正确;
答案选D。
7.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①硫酸与足量锌片反应时,加入少量硫酸钠固体可以增大浓度从而加快反应速率
②增加硫酸的浓度,一定可以加快锌与硫酸反应制取氢气的速率
③向H2O2溶液中加入二氧化锰粉末,因为降低了反应的活化能,活化分子数增多,有效碰撞次数增多,从而使H2O2分解速率加快
④一恒容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向容器中充入氦气,化学反应速率不变
⑤对于反应,加入KCl固体,逆反应速率瞬时增大,随后正反应速率增大
A. ①②④ B. ①②⑤ C. ②⑤ D. ①②③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①硫酸与足量锌片反应时,加入少量硫酸钠固体不能使溶液中的氢离子浓度增大,反应速率不变,故错误;
②增加硫酸的浓度,若导致硫酸浓度过大,锌与浓硫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硫,会使制取氢气的速率减小,故错误;
③向过氧化氢溶液中加入催化剂二氧化锰粉末,催化剂会降低反应的活化能,使活化分子数增多,有效碰撞次数增多,从而使过氧化氢的分解速率加快,故正确;
④向恒容密闭容器中充入氦气,合成氨反应体系中各物质的浓度不变,化学反应速率不变,故正确;
⑤氯化铁溶液与硫氰化钾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Fe3+3SCN—Fe(SCN)3,加入氯化钾固体,由离子方程式可知,反应体系中各物质的浓度不变,化学反应速率不变,故错误;
①②⑤错误,故选B。
8. 下列方案设计、现象和结论都正确的是
目的 方案设计 现象和结论
A 探究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若A组褪色快,则浓度越高,化学反应速率越快
B 探究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取溶液和溶液混合后,分别放入冷水和热水中 若热水中先出现浑浊,则温度越高,化学反应速率越快
C 除去甲烷中的乙烯杂质 将混合气体通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后,再用浓干燥 酸性溶液紫色变浅,乙烯被酸性吸收,得到纯净的甲烷
D 验证某酒精中是否有水 取少量该酒精于试管,加入一小块切好的金属钠 产生可燃性气体,该酒精中含有水
A. A B. B C. C D. D
【答案】B
【解析】
【详解】A.应控制高锰酸钾的量和浓度保持一致,否则起始颜色不一样,控制草酸浓度不同来观察颜色褪色快慢,A错误;
B.取溶液和溶液混合后,分别放入冷水和热水中,若观察热水中先出现浑浊,则温度越高,化学反应速率越快,B正确;
C.将混合气体通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后乙烯转化为二氧化碳,应将二氧化碳除去再干燥,或直接选择溴水除杂,C错误;
D.酒精也会与Na反应生成氢气,无法检验水的存在,可选择使用无水硫酸铜检验,D错误。
故选B。
9. 常见金属和卤素单质反应的焓变(单位:)示意图如图,反应物和生成物均为常温时的稳定状态。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与反应的
B. 由分解制得的反应是吸热反应
C. 化合物的热稳定性顺序:
D
【答案】C
【解析】
【详解】A.根据上述图示可构造热化学方程式如下:①M(s)+Cl2(g)=MCl2(s) ,② M(s)+Br2(l)=MBr2(s) ,根据盖斯定律可知,①-②可得,所以对应的反应热,A正确;
B.生成的反应为放热反应,所以由分解制得的反应是吸热反应,B正确;
C.能量越低的物质越稳定,结合卤素的性质变化规律可知,上述化合物的稳定性顺序为:,C错误;
D.与A项分析原理相同,结合图示信息构造两个热化学方程式分别为:①M(s)+F2(g)=MF2(s) ,② M(s)+Br2(l)=MBr2(s) ,根据盖斯定律可知,②-①可得,所以对应的反应热,D正确;
故选C
10. 工业上以CO2、NH3为原料生产尿素[CO(NH2)2],T℃时,在1L的恒容密闭容器中充入CO2和NH3模拟工业生产,发生 ,以下说法一定能判断该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是:①;②容器内气体的密度不再发生改变;③氨气的体积分数不再发生改变;④气体的平均摩尔质量不再发生变化;⑤密闭容器中;⑥二氧化碳的物质的量浓度不再发生变化
A. ①②③⑥ B. ②③④⑥ C. ②③⑥ D. ②⑥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①根据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化学计量系数比可知,,故当时,,不能说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①不合题意;
②由于CO(NH2)2是固体,反应过程中容器内气体的质量一直在变,即容器内气体的密度一直在变,现在容器内气体的密度不再发生改变,说明反应达到平衡了,②符合题意;
③由于该反应中,生成物均为非气体状态,故当投入的氨气和CO2的物质的量按2:1时,则反应过程中氨气的体积分数保持不变,故氨气的体积分数不再发生改变不一定能说明反应达到平衡了,③不合题意;
④由于该反应中,生成物均为非气体状态,故当投入的氨气和CO2的物质的量按2:1时,反应过程中气体的平均摩尔质量一直保持不变啊,故气体的平均摩尔质量不再发生变化不一定能说明反应达到平衡了,④不合题意;
⑤由于该反应中,生成物均为非气体状态,故当投入的氨气和CO2的物质的量按2:1时,则密闭容器中一直为2:1,故密闭容器中不一定能说明反应达到平衡了,⑤不合题意;
⑥化学平衡的特征之一为各组分的浓度保持不变,故二氧化碳的物质的量浓度不再发生变化说明反应达到平衡了,⑥符合题意;
综上所述只有②⑥能说明反应一定达到化学平衡状态;
故答案为D。
11. 维生素C是一种重要的抗氧化剂,其结构简式如图,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 该分子中含三种官能团
B. 该分子中所有原子共平面
C. 该物质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D. 分子式为C6H8O6
【答案】B
【解析】
【详解】A.该分子中含三种官能团,分别为羟基、碳碳双键,酯基,故A正确;
B.该分子中存在三个饱和碳,所有原子一定不共平面,故B错误;
C.该物质含有碳碳双键、羟基,能与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发生氧化反应,因此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故C正确;
D.该物质分子式为C6H8O6,故D正确;
答案为B。
12. 已知某反应的一种反应机理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参与了该催化循环
B. 该反应可消耗温室气体
C. 该催化循环中的成键数目发生变化
D. 降低了该反应的活化能,提高了化学反应速率
【答案】B
【解析】
【详解】A.结合反应机理图示可知参与了该催化循环反应,A项正确;
B.根据图示可看出CO参与了反应,并最终转化为CO2放出,即该反应能消耗CO,生成CO2,B项错误;
C.该循环过程中Fe的成键数目可能是4、5或6,即该催化循环中Fe的成键数目发生了变化,C项正确;
D.从图示可看出的作用是催化剂,降低了该反应的活化能,提高了化学反应速率,故D正确;
故选B。
13. 我国科学家合成了一种新型Au15/MoC材料,实现了低温催化水煤气变换。反应历程如图所示,其中吸附在催化剂表面的物种用“*”标注,TS指过渡态。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 新型Au15/MoC材料能实现低温催化水煤气变换主要原因是大幅度降低了活化能
B. 如果换作铜系催化剂,题述反应的焓变会发生改变
C. 该历程中制约反应速率的方程式为CO*+2H2O*→CO*+H2O*+OH*+H*
D. 该过程有极性键的断裂和生成
【答案】B
【解析】
【详解】A.催化剂可以降低活化能而加快反应速率,A正确;
B.催化剂不会改变反应的焓变,B错误;
C.根据如图所示,过程CO*+2H2O*→CO*+H2O*+OH*+H*活化能最大,反应速率最慢,决定该反应的反应速率,C正确;
D.该过程,有极性键的断裂和生成,D正确;
故选B
14. 一定温度时在4L密闭容器中发生一定的反应,反应过程中各物质的物质的量变化如图甲所示;保持其他条件相同,温度分别为T1和T2时,Y的转化率与时间的关系如图乙所示。则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反应前,用表示的反应速率
B. 由图乙可知,
C. 由已知信息可知该反应方程为
D. 如果改变反应条件,得到图丙的反应进程,则改变的条件为加入催化剂
【答案】A
【解析】
【详解】A.由题干图像甲信息可知,反应前,用表示的反应速率,A错误;
B.由图乙可知,T2温度下先达到化学平衡,说明T2温度下反应速率更快,即,B正确;
C.由题干图像甲可知,0~3min内X减少了0.6mol,Y减少了0.2mol,Z增加了0.4mol,结合变化量之比等于化学计量系数比可知该反应方程为,C正确;
D.由题干图像甲和丙可知,改变条件后产物X、Y、Z均未改变即平衡没有发生移动,但所需时间缩短了,故如果改变反应条件,得到图丙的反应进程,则改变的条件为加入催化剂,D正确;
故答案为:A。
二、非选择题(共四个大题,58分)
15. 回答下列问题:
(1)1mol氢气与1mol氟气反应生成2mol气态氟化氢时放出270kJ热量,写出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_____。
(2)23g CH3CH2OH(l)在O2中完全燃烧生成CO2和液态水时,放出683.4kJ的热量。写出乙醇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_____。
(3)已知下列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
则反应的_____。
(4)甲醇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利用合成气(主要成分为和)在催化剂作用下合成甲醇。其常见合成方法为:,已知反应①中相关的化学键键能数据如下:
化学键
436 343 1076 465 413
由此计算_____;
(5)已知反应:,比较_____(填“>”“<”或“=”,下同);同温同压下,反。应在光照下反应热为,点燃条件下反应热为,比较_____。
【答案】(1)H2(g)+F2(g)═2HF(g)ΔH=-270kJ/mol
(2)C2H5OH (l)+3O2(g)=2CO2(g)+3H2O(l) H=-1366.8kJ/mol
(3)
(4)-99 (5) ①. < ②. =
【解析】
【小问1详解】
1mol氢气与1mol氟气反应生成2mol气态氟化氢时放出270kJ热量,则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H2(g)+F2(g)═2HF(g)ΔH=-270kJ/mol,故答案为:H2(g)+F2(g)═2HF(g)ΔH=-270kJ/mol;
【小问2详解】
23gC2H5OH(l)物质的量==0.5mol,在O2中完全燃烧生成CO2和液态水,放出683.4kJ的热量,则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C2H5OH (l)+3O2(g)=2CO2(g)+3H2O(l)H=-1366.8kJ/mol,故答案为:C2H5OH (l)+3O2(g)=2CO2(g)+3H2O(l)H=-1366.8kJ/mol;
【小问3详解】
由题干信息可知,反应i:,反应ii:
反应iii:
,则5反应ii-2反应i-12反应iii即得反应,根据盖斯定律可知,,故答案为:;
【小问4详解】
根据反应热等于反应物的键能之和减去生成物的键能之和,故E(C≡O)+2E(H-H)-3E(C-H)-E(C-O)-E(O-H)=1076kJ/mol+2×436kJ/mol-3×413kJ/mol-343kJ/mol-465kJ/mol=-99kJ/mol,故答案为:-99;
【小问5详解】
已知同一物质气体时具有的总能量高于固态时的总能量,故反应:,比较<;根据盖斯定律可知,反应热与反应条件和途径无关,故同温同压下,反应在光照下反应热为,点燃条件下反应热为,比较=,故答案为:<;=。
16. 利用如图所示装置测定中和热的实验步骤如下:
①用量筒量取盐酸倒入小烧杯中,测出盐酸温度;
②用另一量筒量取溶液,并测出其温度;
③将溶液倒入小烧杯中,设法使之混合均匀,测得混合液最高温度。
回答下列问题:
(1)从实验装置上看,图中尚缺少的一种玻璃仪器是_____。
(2)烧杯间填满碎纸条的作用是_____。
(3)所用溶液要稍过量的原因是_____。
(4)倒入溶液的正确操作是_____(填序号)。
A.沿玻璃棒缓慢倒入 B.分三次少量倒入 C.一次迅速倒入
(5)请填写表中的平均温度差:
实验序号 起始温度 终止温度
平均值
1 26.2 26.0 26.1 29.6 _____
2 27.0 27.4 27.2 31.7
3 25.9 25.9 25.9 29.2
4 26.4 26.2 26.3 29.6
(6)近似认为溶液与硫酸溶液的密度都是,中和后生成溶液的比热容,则上述实验测得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的反应热_____(保留一位小数)。
(7)现将一定量的稀氢氧化钠溶液、稀氢氧化钙溶液、稀氨水分别和的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其反应热分别为,则的大小关系为_____。
【答案】(1)环形玻璃搅拌棒
(2)减小热量损失 (3)确保盐酸被完全中和
(4)C (5)3.4
(6)-57.1kJ/mol
(7)H1=H2<H3
【解析】
【小问1详解】
从实验装置上看,图中尚缺少的一种玻璃仪器是环形玻璃搅拌棒,故答案为:环形玻璃搅拌棒;
【小问2详解】
为防止热量散失在两个烧杯间填装碎泡沫塑料或碎纸条,故答案为:减小热量损失;
【小问3详解】
测定中和热的实验中,所用NaOH溶液要稍过量,确保盐酸被完全中和,故答案为:确保盐酸被完全中和;
【小问4详解】
倒入NaOH溶液的正确操作是一次迅速倒入,以减少热量损失,故答案为:C;
【小问5详解】
请填写表中的平均温度差:
由图干表中数据可知,第1组实验的温差为:29.6-26.1=3.5℃,第2组实验的温差为:31.7-27.2=4.5℃(明显误差,舍去),第3组实验的温差为:29.2-25.9=3.3℃,第4组实验的温差为:29.6-26.3=3.3℃,故平均温差为:=3.4℃,故答案为:3.4;
【小问6详解】
近似认为溶液与硫酸溶液的密度都是,中和后生成溶液的比热容,则上述实验测得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H2O的反应热-=-57.1kJ/mol,故答案为:-57.1kJ/mol;
【小问7详解】
中和热是强酸强碱稀溶液完全反应生成1mol水放出的热量,一定量的稀氢氧化钠溶液、稀氢氧化钙溶液和1L lmol L-1的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放热57.3kJ;一水合氨是弱电解质,氨水中存在电离平衡,电离过程是吸热的,稀氨水和1L lmol L-1的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放热小于57.3kJ;由于焓变是负值,故H1=H2<H3,故答案为:H1=H2<H3。
17. 将浓度均为的溶液及淀粉混合,一定时间后溶液变为蓝色,该实验是一种“碘钟实验”。某小组同学在室温下对该“碘钟实验”的原理进行探究,资料:该“碘钟实验”的总反应为,反应分两步进行,反应为,反应为……。
(1)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对于总反应,的作用相当于_____。
(2)为证明反应的存在,进行实验Ⅰ。
a.向酸化的溶液中加入溶液和试剂,溶液变为蓝色。
b.再向得到的蓝色溶液中加入溶液,溶液的蓝色褪去。
试剂是_____。
(3)为探究溶液变蓝快慢的影响因素,进行实验Ⅱ、实验Ⅲ(溶液浓度均为):
用量/实验序号 溶液 溶液 溶液 溶液(含淀粉)
实验Ⅱ 5 4 8 3 2
实验Ⅲ 5 2 x y z
溶液从混合时的无色变为蓝色的时间:实验Ⅱ是,实验Ⅲ是。
①实验Ⅲ中,所对应的数值分别是_____。
②对比实验Ⅱ,实验Ⅲ可得出的实验结论是_____。
(4)为探究其他因素对该“碘钟实验”的影响,进行实验Ⅳ(溶液浓度均为):
用量/实验序号 溶液 溶液 溶液 溶液(含淀粉)
实验Ⅳ 4 4 9 3 0
实验过程中,溶液始终无明显颜色变化。
试结合该“碘钟实验”总反应方程式及反应A与反应B速率的相对快慢关系,解释实验Ⅳ未产生颜色变化的原因:_____。
(5)利用溶液、溶液和石墨电极设计原电池,写出负极反应式_____。
【答案】(1) ①. I2+2S2O=2I—+S4O ②. 催化剂
(2)淀粉溶液 (3) ①. 8、3、2 ②. 其他条件不变,增大氢离子浓度可以加快反应速率
(4)<导致反应速率A小于B
(5)2I——2e—=I2
【解析】
【分析】由题意可知,该实验的实验目的是对碘钟实验的原理进行探究,其中实验Ⅰ是为了证明此反应是分两步进行;实验Ⅱ、Ⅲ探究溶液的酸性对溶液变蓝快慢的影响;实验Ⅳ探究当过氧化氢和硫代硫酸钠物质的量比小于1:2时溶液始终无蓝色的原因。
【小问1详解】
由总反应方程式和反应A可知,反应B为碘与溶液中硫代硫酸根离子反应生成碘和S4O离子,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I2+2S2O=2I—+S4O,反应A中碘离子做反应物,反应B中碘离子为生成物说明碘离子为反应的催化剂,故答案为:I2+2S2O=2I—+S4O;催化剂;
【小问2详解】
由实验Ⅰ的实验现象可知,说明a中过氧化氢溶液与碘化钾溶液反应生成使淀粉变蓝色的单质碘,b中碘与亚硫酸钠溶液反应生成碘化钠使溶液蓝色褪去,则试剂X为淀粉溶液,故答案为:淀粉溶液;
【小问3详解】
①由表格数据可知,实验Ⅱ和中硫酸的体积小于实验Ⅲ,说明实验目的是探究氢离子浓度反应速率的影响,由探究实验变量唯一化原则可知,实验Ⅱ和实验Ⅲ中硫代硫酸钠溶液的体积、碘化钾溶液的体积和混合溶液的总体积相同,则x、y分别为8、3,则z=20—18=2,故答案为:8、3、2;
②由表格数据可知,实验Ⅱ和中硫酸的体积小于实验Ⅲ,说明实验目的是探究氢离子浓度反应速率的影响,由实验Ⅱ是30min、实验Ⅲ是40min可知,对比实验Ⅱ,实验Ⅲ可得出的实验结论是其他条件不变,增大氢离子浓度可以加快反应速率,故答案为:其他条件不变,增大氢离子浓度可以加快反应速率;
【小问4详解】
对比实验Ⅱ可知,实验Ⅱ和实验Ⅳ中过氧化氢和硫代硫酸钠的物质的量比均小于1:2,实验Ⅳ未产生颜色变化说明反应A的反应速率小于实验B,未有单质碘生成,故答案为:<导致反应速率A小于B;
【小问5详解】
铁离子的氧化性强于碘,则氯化铁溶液、碘化钾溶液和石墨电极构成的原电池中,还原剂碘离子在负极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生成碘,电极反应式为2I——2e—=I2,故答案为:2I——2e—=I2。
18. 设计实验测定锌与硫酸反应的速率,按下列实验步骤完成实验:
①按图示安装置,加入锌粒,然后快速加入的硫酸溶液,测量收集所用的时间。
②按图示再安转一套装置,加入与前一套装置相同的锌粒,然后再快速加入的硫酸溶液,测量收集所用的时间。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所用仪器有:锥形瓶、双孔塞、分液漏斗、直角导气管、注射器、铁架台、_____。
(2)收集气体②所用时间比①所用时间_____。
(3)所能得出的实验结论是_____。
(4)利用硫代硫酸钠与上述稀硫酸反应也可判断反应速率快慢,请书写这个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
(5)某温度下按上图装置进行实验,锥形瓶内盛有锌粒(颗粒大小基本相同),通过分液漏斗加入的硫酸溶液,将产生的收集在一个注射器中,用时时恰好收集到气体的体积为(若折合成条件下的体积为)。在该温度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
A. 用锌粒表示的内该反应的速率为
B. 忽略锥形瓶内溶液体积的变化,用表示的内该反应的速率为
C. 忽略锥形瓶内溶液体积的变化,用表示的内该反应的速率为
D. 用表示的内该反应的速率为
(6)水煤气变换是重要的化工过程。我国学者结合实验与计算机模拟结果,研究了在金催化剂表面上水煤气变换的反应历程,如图所示,其中吸附在金催化剂表面上的物种用*标注。
可知水煤气变换的_____0(填“大于”“等于”或“小于”)。该历程中最大能垒(活化能)=_____,写出该步骤的化学方程式_____。
【答案】(1)秒表 (2)短
(3)4mol/L硫酸与锌反应比1mol/L硫酸与锌反应快
(4)+2H+=S↓+SO2↑+H2O (5)AB
(6) ①. < ②. 2.02 ③. COOH*+H*+H2O*=COOH*+2H*+OH*
【解析】
【小问1详解】
定性判断反应速率快慢,可通过测定收集相同体积气体所用的时间长短来比较,测定时间需要秒表,故答案为:秒表;
【小问2详解】
锌与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和硫酸锌,则实验现象为有气泡生成,并且稀硫酸的浓度越大反应速率越快,收集10mLH2所用的时间越短,实验②中稀硫酸的浓度大,所以②所用时间比①所用时间短,故答案为:短;
【小问3详解】
实验①②只有稀硫酸浓度不同,并且实验②所用时间比①所用时间短,则稀硫酸的浓度越大反应速率越快,即4mol/L硫酸与锌反应比1mol/L的硫酸与锌反应快,故答案为:4mol/L硫酸与锌反应比1mol/L的硫酸与锌反应快;
【小问4详解】
Na2S2O3和稀硫酸反应生成Na2SO4、S、SO2和H2O,故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H+=S↓+SO2↑+H2O,故答案为:+2H+=S↓+SO2↑+H2O;
【小问5详解】
据此分析解题:
A.用锌粒来表示10s内该反应的速率=0.013g/s,可以通过测定锌粒减少质量来测定反应速率,A正确;
B.(H+)==0.01mol/(L s),B正确;
C.(Zn2+)=(H+)=0.005mol/(L s),C错误;
D.用H2来表示10s内该反应的速率==0.0002mol s-1,D错误;
故答案为:AB;
【小问6详解】资中二中高2025届第3期9月月考
化学试题
时间:75分钟 总分:100分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C-12 H-1 O-16
一、选择题(本部分14小题,每小题3分,共42分。每小题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
1. 下列措施中,不能加快化学反应速率的是
A 往H2O2溶液中加入少量二氧化锰
B. 稀硫酸与锌粒反应时加入几滴CuSO4溶液
C. 高炉炼铁时将铁矿石粉碎
D. 向铁片和稀盐酸的混合物中加入一定量的CH3COONa晶体
2. 下列化学用语表示正确的是
A. 乙烯的结构简式:
B. 氮分子的电子式:
C. 甲烷分子的空间填充模型:
D. 的结构示意图:
3. 将盛有NH4HCO3粉末的小烧杯放入盛有少量醋酸的大烧杯中.然后向小烧杯中加入盐酸,反应剧烈,醋酸逐渐凝固.由此可见
A. NH4HCO3和盐酸的反应是放热反应
B. 该反应中,热能转化为产物内部的能量
C. 反应物的总能量高于生成物的总能量
D. 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NH4HCO3+HCl→NH4Cl+CO2↑+H2O;△H<0
4. 设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浓硫酸与足量粉加热反应,产生的分子数为0.9 NA
B. ,则含的稀溶液与稀盐酸完全反应,放出的热量为
C. 与在密闭容器中充分反应后的分子数为2 NA
D. 常温下,分子中共价键的数目为7 NA
5. 下列图像分别表示有关反应的反应过程与能量变化的关系。
据此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由图1知,石墨转变为金刚石是吸热反应
B. 由图2知,S(g)+O2(g)=SO2(g) ΔH1,S(s)+O2(g)=SO2(g)ΔH2,则ΔH1>ΔH2
C. 由图3知,白磷比红磷稳定
D. 由图4知,CO(g)+H2O(g)=CO2(g)+H2(g) ΔH>0
6. 下列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A. 氯水中有平衡:
B. 用氯化铁溶液刻蚀铜电路板:
C. 向溶液通入少量
D. 向硫酸氢钠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钡溶液至中性:
7.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①硫酸与足量锌片反应时,加入少量硫酸钠固体可以增大浓度从而加快反应速率
②增加硫酸的浓度,一定可以加快锌与硫酸反应制取氢气的速率
③向H2O2溶液中加入二氧化锰粉末,因为降低了反应的活化能,活化分子数增多,有效碰撞次数增多,从而使H2O2分解速率加快
④一恒容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向容器中充入氦气,化学反应速率不变
⑤对于反应,加入KCl固体,逆反应速率瞬时增大,随后正反应速率增大
A. ①②④ B. ①②⑤ C. ②⑤ D. ①②③
8. 下列方案设计、现象和结论都正确的是
目的 方案设计 现象和结论
A 探究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若A组褪色快,则浓度越高,化学反应速率越快
B 探究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取溶液和溶液混合后,分别放入冷水和热水中 若热水中先出现浑浊,则温度越高,化学反应速率越快
C 除去甲烷中的乙烯杂质 将混合气体通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后,再用浓干燥 酸性溶液紫色变浅,乙烯被酸性吸收,得到纯净的甲烷
D 验证某酒精中是否有水 取少量该酒精于试管,加入一小块切好的金属钠 产生可燃性气体,该酒精中含有水
A. A B. B C. C D. D
9. 常见金属和卤素单质反应的焓变(单位:)示意图如图,反应物和生成物均为常温时的稳定状态。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与反应的
B. 由分解制得的反应是吸热反应
C. 化合物的热稳定性顺序:
D.
10. 工业上以CO2、NH3为原料生产尿素[CO(NH2)2],T℃时,在1L的恒容密闭容器中充入CO2和NH3模拟工业生产,发生 ,以下说法一定能判断该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是:①;②容器内气体的密度不再发生改变;③氨气的体积分数不再发生改变;④气体的平均摩尔质量不再发生变化;⑤密闭容器中;⑥二氧化碳的物质的量浓度不再发生变化
A. ①②③⑥ B. ②③④⑥ C. ②③⑥ D. ②⑥
11. 维生素C是一种重要的抗氧化剂,其结构简式如图,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 该分子中含三种官能团
B. 该分子中所有原子共平面
C. 该物质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D. 分子式为C6H8O6
12. 已知某反应的一种反应机理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参与了该催化循环
B. 该反应可消耗温室气体
C. 该催化循环中的成键数目发生变化
D. 降低了该反应的活化能,提高了化学反应速率
13. 我国科学家合成了一种新型Au15/MoC材料,实现了低温催化水煤气变换。反应历程如图所示,其中吸附在催化剂表面的物种用“*”标注,TS指过渡态。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 新型Au15/MoC材料能实现低温催化水煤气变换主要原因是大幅度降低了活化能
B. 如果换作铜系催化剂,题述反应的焓变会发生改变
C. 该历程中制约反应速率的方程式为CO*+2H2O*→CO*+H2O*+OH*+H*
D. 该过程有极性键的断裂和生成
14. 一定温度时在4L密闭容器中发生一定的反应,反应过程中各物质的物质的量变化如图甲所示;保持其他条件相同,温度分别为T1和T2时,Y的转化率与时间的关系如图乙所示。则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反应前,用表示的反应速率
B. 由图乙可知,
C. 由已知信息可知该反应方程为
D. 如果改变反应条件,得到图丙的反应进程,则改变的条件为加入催化剂
二、非选择题(共四个大题,58分)
15. 回答下列问题:
(1)1mol氢气与1mol氟气反应生成2mol气态氟化氢时放出270kJ热量,写出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_____。
(2)23g CH3CH2OH(l)在O2中完全燃烧生成CO2和液态水时,放出683.4kJ的热量。写出乙醇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_____。
(3)已知下列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
则反应的_____。
(4)甲醇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利用合成气(主要成分为和)在催化剂作用下合成甲醇。其常见合成方法为:,已知反应①中相关的化学键键能数据如下:
化学键
436 343 1076 465 413
由此计算_____;
(5)已知反应:,比较_____(填“>”“<”或“=”,下同);同温同压下,反。应在光照下反应热为,点燃条件下反应热为,比较_____。
16. 利用如图所示装置测定中和热的实验步骤如下:
①用量筒量取盐酸倒入小烧杯中,测出盐酸温度;
②用另一量筒量取溶液,并测出其温度;
③将溶液倒入小烧杯中,设法使之混合均匀,测得混合液最高温度
回答下列问题:
(1)从实验装置上看,图中尚缺少的一种玻璃仪器是_____。
(2)烧杯间填满碎纸条的作用是_____。
(3)所用溶液要稍过量的原因是_____。
(4)倒入溶液的正确操作是_____(填序号)。
A.沿玻璃棒缓慢倒入 B.分三次少量倒入 C.一次迅速倒入
(5)请填写表中的平均温度差:
实验序号 起始温度 终止温度
平均值
1 26.2 26.0 26.1 29.6 _____
2 27.0 27.4 27.2 31.7
3 25.9 25.9 25.9 29.2
4 26.4 26.2 26.3 29.6
(6)近似认为溶液与硫酸溶液的密度都是,中和后生成溶液的比热容,则上述实验测得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的反应热_____(保留一位小数)。
(7)现将一定量的稀氢氧化钠溶液、稀氢氧化钙溶液、稀氨水分别和的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其反应热分别为,则的大小关系为_____。
17. 将浓度均为的溶液及淀粉混合,一定时间后溶液变为蓝色,该实验是一种“碘钟实验”。某小组同学在室温下对该“碘钟实验”的原理进行探究,资料:该“碘钟实验”的总反应为,反应分两步进行,反应为,反应为……。
(1)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对于总反应,的作用相当于_____。
(2)为证明反应的存在,进行实验Ⅰ。
a.向酸化溶液中加入溶液和试剂,溶液变为蓝色。
b.再向得到蓝色溶液中加入溶液,溶液的蓝色褪去。
试剂是_____。
(3)为探究溶液变蓝快慢的影响因素,进行实验Ⅱ、实验Ⅲ(溶液浓度均为):
用量/实验序号 溶液 溶液 溶液 溶液(含淀粉)
实验Ⅱ 5 4 8 3 2
实验Ⅲ 5 2 x y z
溶液从混合时的无色变为蓝色的时间:实验Ⅱ是,实验Ⅲ是。
①实验Ⅲ中,所对应的数值分别是_____。
②对比实验Ⅱ,实验Ⅲ可得出的实验结论是_____。
(4)为探究其他因素对该“碘钟实验”的影响,进行实验Ⅳ(溶液浓度均为):
用量/实验序号 溶液 溶液 溶液 溶液(含淀粉)
实验Ⅳ 4 4 9 3 0
实验过程中,溶液始终无明显颜色变化。
试结合该“碘钟实验”总反应方程式及反应A与反应B速率的相对快慢关系,解释实验Ⅳ未产生颜色变化的原因:_____。
(5)利用溶液、溶液和石墨电极设计原电池,写出负极反应式_____。
18. 设计实验测定锌与硫酸反应的速率,按下列实验步骤完成实验:
①按图示安装置,加入锌粒,然后快速加入的硫酸溶液,测量收集所用的时间。
②按图示再安转一套装置,加入与前一套装置相同的锌粒,然后再快速加入的硫酸溶液,测量收集所用的时间。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所用仪器有:锥形瓶、双孔塞、分液漏斗、直角导气管、注射器、铁架台、_____。
(2)收集气体②所用时间比①所用时间_____。
(3)所能得出的实验结论是_____。
(4)利用硫代硫酸钠与上述稀硫酸反应也可判断反应速率的快慢,请书写这个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
(5)某温度下按上图装置进行实验,锥形瓶内盛有锌粒(颗粒大小基本相同),通过分液漏斗加入的硫酸溶液,将产生的收集在一个注射器中,用时时恰好收集到气体的体积为(若折合成条件下的体积为)。在该温度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
A. 用锌粒表示的内该反应的速率为
B. 忽略锥形瓶内溶液体积的变化,用表示的内该反应的速率为
C. 忽略锥形瓶内溶液体积的变化,用表示的内该反应的速率为
D. 用表示的内该反应的速率为
(6)水煤气变换是重要的化工过程。我国学者结合实验与计算机模拟结果,研究了在金催化剂表面上水煤气变换的反应历程,如图所示,其中吸附在金催化剂表面上的物种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