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上册(人教版)3.1 分子和原子课时同步练(原卷板+解析版)

第3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3.1 分子和原子
一、单选题
1.液氧通过减压、升温转化为氧气的过程中,发生的变化是
A.混合物变为纯净物
B.化学性质发生变化
C.分子间的空隙增大
D.分子总数增加
【答案】C
【解析】
A、液氧是液态氧气,是由同种物质组成的纯净物,氧气是由同种物质组成的纯净物,是纯净物变为纯净物,不符合题意;
B、液氧和氧气都是由氧分子构成,化学性质没有发生改变,不符合题意;
C、液氧变为氧气,由液态变为气态,分子间的间隔变大,符合题意;
D、液氧变成氧气,分子总数没有变化,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从分子的角度分析,下列解释错误的是( )
A.墙内开花墙外香﹣﹣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B.吹胀气球﹣﹣分子间的间隔变大
C.电解水生成H2和O2﹣﹣分子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成分子
D.液氧和氧气都能助燃﹣﹣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相同
【答案】B
【解析】
A、墙内开花墙外香,是因为花香中含有的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向四周扩散,使人们闻到花香,故选项解释正确;
B、吹胀气球,是因为分子间有间隙,压强增大,分子间间隔变小,故选项解释错误;
C、电解水生成H2和O2,是因为水分子分裂成了氢原子和氧原子,然后氢原子、氧原子分别重新组合形成氢分子、氧分子,大量的氢分子、氧分子分别聚集成氢气、氧气,该事实说明分子是可以再分的,故选项解释正确;
D、液氧和氧气都能助燃,是因为它们是由氧分子构成的,同种的分子性质相同,故选项解释正确。故选B。
3.下图为模拟工业制氧气的微观示意图。已知同温同压下,气体体积比等于分子个数比。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表示的是氧分子
B.液态空气中液氮与液氧的质量比为7:2
C.液态氮比液态氧的沸点高
D.氮气与氧气性质不同的原因是分子的构成不同
【答案】C
【解析】
A、已知同温同压下,气体体积比等于分子个数比,由空气的组成可知,氮气约占空气体积的五分之四,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五分之一,所以“”表示的是氧分子,故正确;
B、根据图示,液态空气中液氮与液氧的质量比为(28×4):32=7:2,故正确;
C、由氧气的工业制取方法可知,氮气首先分离出来,所以液态氮比液态氧的沸点低,故错误;
D、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所以氮气与氧气化学性质不同的原因是分子的构成不同,故正确。
故选C。
4.下列关于宏观事实的微观解释,错误的是
A.浓氨水挥发——氨分子不断运动
B.温度计内汞柱液面上升——汞原子体积变大
C.氢气燃烧生成水——分子种类改变
D.干冰升华——二氧化碳分子间的间隔变大
【答案】B
【解析】
A、浓氨水挥发——氨分子不断运动,正确;B、温度计内汞柱液面上升——汞原子间隔变大,错误;C、氢气燃烧生成水——分子种类改变,由氢分子和氧分子变成了水分子,正确;D、干冰升华——二氧化碳分子间的间隔变大,正确。故选B。
5.2019年 12月以来突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众志成城、抗击新型冠状病毒,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为了个人卫生,应全部使用一次性的木筷和餐盒
B.合理饮食增强抵抗力,营养元素并不是摄入得越多越好
C.利用“过氧乙酸”消毒液积极消毒杀毒,发生了化学变化
D.喷洒“过氧乙酸”消毒液后,室内充满过氧乙酸气味是因为分子在不停运动
【答案】A
【解析】
A、全部使用一次性的木筷和餐盒,既浪费资源,又消耗生产所用的能源,说法错误;
B、合理饮食增强抵抗力,营养元素并不是摄入得越多越好,如锌元素摄入过多会中毒,并非越多越好,说法正确;
C、利用“过氧乙酸”消毒液积极消毒杀毒,过程使蛋白质变性,有新物质生成,发生了化学变化,说法正确;
D、喷洒“过氧乙酸”消毒液后,室内充满过氧乙酸气味是因为分子在不停运动,过氧乙酸分子运动到空气中,说法正确;
故选:A。
6.炎热的夏天,自行车要放在阴凉处,否则易爆胎,这是因为轮胎内的气体分子受热时( )
A.间隔增大 B.质量增大
C.体积增大 D.个数增多
【答案】A
【解析】
炎热的夏天,自行车要放在阴凉处,否则易爆胎,是因为温度升高,轮胎内的气体分子受热时间隔增大,故选A。
考点:考查分子与原子的性质及应用的知识。
7.下列变化不可能通过化学变化实现的是()
A.由一种分子生成另一种分子
B.由一种离子生成另一种离子
C.由一种原子生成另一种原子
D.由一种单质生成另一种单质
【答案】C
【解析】
A、化学变化可以把一种分子变成另一种分子,如臭氧能反应生成氧气,则由一种分子生成另一种分子可能通过化学变化实现,故A正确;
B、化学变化可以把一种离子变成另一种离子,如铁与铜离子反应生成二价铁离子和铜单质,则由一种离子生成另一种离子可能通过化学变化实现,故B正确;
C、化学反应的最小微粒是原子,不能生成新的原子,则由一种原子生成另一种原子不可能通过化学变化实现,故C不正确;
D、化学变化可以把一种单质变成另一种单质,如臭氧能反应生成氧气,则由一种单质生成另一种单质可能通过化学变化实现,故D正确。故选C。
8.下列各图中●和○分别表示氢原子和氧原子,其中能表示保持化学性质的微粒是(  )
A. B.
C. D.
【答案】A
【解析】
A、水是水分子构成的,保持水化学性质的微粒是水分子,该图能表示水分子,能保持H2O化学性质的,故A正确;
B、该图是氢分子和氧分子的混合气体,不能保持H2O化学性质,故B错误;
C、该图表示氢分子,不能保持H2O化学性质,故C错误;
D、该图表示氢原子和氧原子,不能保持H2O化学性质,故D错误。故选A。
9.分子和原子根本区别是
A.分子质量大,原子质量小
B.分子能保持物质化学性质,原子不能
C.分子不停运动,原子不动
D.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答案】D
【解析】
A、有的分子的质量比原子大,有的分子的质量比原子小,故A 错误;
B、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其化学性质是由分子保持的,由原子构成的物质,其化学性质是由原子保持的。故B 错误。
C、分子、原子都是在不停运动的,故C错误;
D、分子和原子的根本区别是: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分,而原子不可分,故D正确。故选D。
10.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在漫漫学习过程中,我们接触过许多古诗文。下列诗句中不能明显体现分子不断运动的是(  )
A.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B.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C.欲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D.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答案】C
【解析】
A.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其中的花草香就是构成香气的分子在不断运动,故不合题意;
B.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其中的臭味就是构成臭味的分子在不断运动,故不合题意;
C.欲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就是物质状态的变化,主要是分子间隔距离发生改变,不能体现分子的运动,故符合题意;
D.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其中梅花的香气就是由于构成梅花香气的分子在不断运动的结果,故不合题意。
故选C。
11.对生活中下列现象的解释错误的是( )
A.汽油挥发﹣分子体积变大 B.食物腐败﹣分子本身发生改变
C.空气液化﹣分子间间隔改变 D.花香四溢﹣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答案】A
A、汽油挥发,是因为汽油分子间的间隔变大,分子体积不变,故A错误;
B、食物腐败,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分子本身发生了改变,故B正确;
C、空气液化,是因为分子间的间隔随温度的变化而改变,故C正确;
D、花香四溢,是因为花香中含有的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向四周扩散,使人们闻到花香,故D正确。故选A。
二、填空题
12.同学们为探究物质的一些性质,做了图中三个实验。
(1)实验1中观察到的现象:___________。
(2)进行实验2时,老师请小明闻一下浓氨水的气味,小明应按图中___(填“甲”或“乙”)所示进行操作。放置一段时间后,天平的示数会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3)实验3中空气和水都能被压缩,从分子的角度说明物质可被压缩的原因是______,其中____更易被压缩,原因是_________。
【答案】品红逐渐扩散,溶液变为红色 乙 变小 分子间有间隔 空气 空气中各分子间的间隔比水分子间的大
【解析】
(1)品红加入水中溶解现象是品红逐渐扩散,溶液变为红色,故填:品红逐渐扩散,溶液变为红色。
(2)进行实验2时,闻一下浓氨水的气味,要用扇闻法,小明应按图中乙所示进行操作。放置一段时间后,浓氨水具有挥发性,天平的示数会变小,故填:乙;变小。
(3)实验3中空气和水都能被压缩,从分子的角度说明物质可被压缩的原因是分子之间有间隔,其中空气更易被压缩,原因是空气中各分子间的间隔比水分子间的大,故填:分子间有间隔;空气;空气中各分子间的间隔比水分子间的大。
13.化学的学习使我们真正认识到了化学改变世界的作用和途径。
(1)化学变化是改造物质世界的重要途径。我们研究化学的主要目的是利用化学反应得到有用的物质和__,如__产生光能,为人类照明。
(2)如图,科学家们已经能通过扫描隧道显微镜观测到原子和分子,而且实现了对原子和分子的移动和___,以及复制、改造和___分子。因此,化学就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一门基础学科,它能指导我们更好地认识、___和___物质。
【答案】能量 蜡烛燃烧 排列 创造 改造 应用
(1)化学变化是改造物质世界的重要途径。我们研究化学的主要目的是利用化学反应得到有用的物质和能量,如蜡烛燃烧产生光能,为人类照明。故填:能量;蜡烛燃烧。
(2)图中所示,科学家们已经能通过扫描隧道显微镜观测到原子和分子,而且实现了对原子和分子的移动和排列,以及复制、改造和创造分子。化学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一门基础学科,它能指导我们更好地认识、改造和应用物质。故填:排列;创造;改造;应用。
三、实验题
14.为探究分子的运动及影响分子运动速率的因素,某兴趣小组的同学设计了以下两种实验方案,请回答有关问题。
[实验一] 如图甲。
(1)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_____。
(2)实验一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
[实验二] 如图乙、图丙。图乙、图丙中无色透明塑料瓶的材质、大小、形状完全相同,瓶内用细线固定有用滤纸折叠成的大小和形状相同的小纸花,小纸花上都均匀喷有酚酞溶液,按照图丁的操作方式分别用注射器向图乙和图丙的塑料瓶中同时注入5滴浓氨水,然后将针孔处密封,再将两个塑料瓶分别同时放入等体积的冷水和40 ℃的热水中。
(1)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中塑料瓶和纸花的大小、形状,浓氨水的滴数等实验条件需要保持相同,是因为对比实验中需要用到___法。
(3)实验二除可得出实验一的结论外,还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
【答案】酚酞溶液变红 分子在不断运动 小纸花自下而上依次变红,且图丙中的纸花比图乙中的纸花更快变红 控制变量 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
【解析】
[实验一](1)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酚酞溶液变红色,是因为氨分子是不断运动的,运动到酚酞溶液中时,和水结合生成氨水,氨水显碱性,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
(2)实验一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实验二] (1)观察到的现象是小纸花自下而上依次变红,且图丙比图乙的纸花变红更快;
(2)实验中塑料瓶和纸花的大小、形状,浓氨水的滴数等实验条件需要保持相同,是因为对比实验中需要用到控制变量法;
(3)图乙、图丙实验温度不同,实验二还可以得出的结论: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第3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3.1 分子和原子
一、单选题
1.液氧通过减压、升温转化为氧气的过程中,发生的变化是
A.混合物变为纯净物
B.化学性质发生变化
C.分子间的空隙增大
D.分子总数增加
2.从分子的角度分析,下列解释错误的是( )
A.墙内开花墙外香﹣﹣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B.吹胀气球﹣﹣分子间的间隔变大
C.电解水生成H2和O2﹣﹣分子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成分子
D.液氧和氧气都能助燃﹣﹣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相同
3.下图为模拟工业制氧气的微观示意图。已知同温同压下,气体体积比等于分子个数比。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表示的是氧分子
B.液态空气中液氮与液氧的质量比为7:2
C.液态氮比液态氧的沸点高
D.氮气与氧气性质不同的原因是分子的构成不同
4.下列关于宏观事实的微观解释,错误的是
A.浓氨水挥发——氨分子不断运动
B.温度计内汞柱液面上升——汞原子体积变大
C.氢气燃烧生成水——分子种类改变
D.干冰升华——二氧化碳分子间的间隔变大
5.2019年 12月以来突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众志成城、抗击新型冠状病毒,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为了个人卫生,应全部使用一次性的木筷和餐盒
B.合理饮食增强抵抗力,营养元素并不是摄入得越多越好
C.利用“过氧乙酸”消毒液积极消毒杀毒,发生了化学变化
D.喷洒“过氧乙酸”消毒液后,室内充满过氧乙酸气味是因为分子在不停运动
6.炎热的夏天,自行车要放在阴凉处,否则易爆胎,这是因为轮胎内的气体分子受热时( )
A.间隔增大 B.质量增大
C.体积增大 D.个数增多
7.下列变化不可能通过化学变化实现的是()
A.由一种分子生成另一种分子
B.由一种离子生成另一种离子
C.由一种原子生成另一种原子
D.由一种单质生成另一种单质
8.下列各图中●和○分别表示氢原子和氧原子,其中能表示保持化学性质的微粒是(  )
A. B.
C. D.
9.分子和原子根本区别是
A.分子质量大,原子质量小
B.分子能保持物质化学性质,原子不能
C.分子不停运动,原子不动
D.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10.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在漫漫学习过程中,我们接触过许多古诗文。下列诗句中不能明显体现分子不断运动的是(  )
A.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B.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C.欲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D.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11.对生活中下列现象的解释错误的是( )
A.汽油挥发﹣分子体积变大 B.食物腐败﹣分子本身发生改变
C.空气液化﹣分子间间隔改变 D.花香四溢﹣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二、填空题
12.同学们为探究物质的一些性质,做了图中三个实验。
(1)实验1中观察到的现象:___________。
(2)进行实验2时,老师请小明闻一下浓氨水的气味,小明应按图中___(填“甲”或“乙”)所示进行操作。放置一段时间后,天平的示数会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3)实验3中空气和水都能被压缩,从分子的角度说明物质可被压缩的原因是______,其中____更易被压缩,原因是_________。
13.化学的学习使我们真正认识到了化学改变世界的作用和途径。
(1)化学变化是改造物质世界的重要途径。我们研究化学的主要目的是利用化学反应得到有用的物质和__,如__产生光能,为人类照明。
(2)如图,科学家们已经能通过扫描隧道显微镜观测到原子和分子,而且实现了对原子和分子的移动和___,以及复制、改造和___分子。因此,化学就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一门基础学科,它能指导我们更好地认识、___和___物质。
四、实验题
14.为探究分子的运动及影响分子运动速率的因素,某兴趣小组的同学设计了以下两种实验方案,请回答有关问题。
[实验一] 如图甲。
(1)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_____。
(2)实验一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
[实验二] 如图乙、图丙。图乙、图丙中无色透明塑料瓶的材质、大小、形状完全相同,瓶内用细线固定有用滤纸折叠成的大小和形状相同的小纸花,小纸花上都均匀喷有酚酞溶液,按照图丁的操作方式分别用注射器向图乙和图丙的塑料瓶中同时注入5滴浓氨水,然后将针孔处密封,再将两个塑料瓶分别同时放入等体积的冷水和40 ℃的热水中。
(1)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中塑料瓶和纸花的大小、形状,浓氨水的滴数等实验条件需要保持相同,是因为对比实验中需要用到___法。
(3)实验二除可得出实验一的结论外,还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

延伸阅读:

标签:

上一篇:2024年课标版高考英语第二轮专题练习--短文改错 原创题组练(含答案与解析)

下一篇:河北省张家口市第一中学(实验班)2019-2020高二上学期数学12月月考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