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陕西省汉中实验中学八年级上学期期中物理试卷
一、选择题
1.(2016八上·汉中期中)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B.“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中的高是指声音的音调高
C.用超声波清洗眼镜,说明声波能传递能量
D.噪声的大小用频率来表示
【答案】C
【知识点】音调及音调与频率的关系;声与能量
【解析】【解答】解:A、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真空不能传声,故A错误;
B、“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中的高是指声音的响度大,股B错误;
C、超声波能清洗眼镜是因为超声波具有能量,故C正确;
D、噪声的大小用分贝来表示,故D错误.
故选C.
【分析】(1)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2)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响度是指声音的强弱,即我们常说的声音的大小,它与声源振动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3)声音既能够传递信息,又能够传递能量.(4)噪声的大小用分贝来表示.
2.(2016八上·汉中期中)下列是探究声现象的四种实验情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中,当空气被不断抽出后,铃声逐渐减弱,说明只有空气才能传声
B.图中,当钢尺振动的频率越高时,其响度一定越大
C.图中,当小球接触到音叉时被弹开越高,则音叉的音调越高
D.图中,靠近正在发声的物体的蜡焰不停摆动,甚至熄灭.说明声波能传递能量
【答案】D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条件;响度及响度与振幅的关系;声与能量
【解析】【解答】解:A、当空气被不断抽出后,铃声逐渐减弱,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并不能说明只有空气才能传声.故A错误,不合题意;
B、当钢尺振动的频率越高时,音调越高,而不是响度越大,故B错误,不合题意;
C、当小球接触到音叉时被弹开越高,说明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故C错误,不合题意;
D、扬声器发出的声音使蜡焰不停摆动,说明声音能传递能量.故D正确,符合题意.
故选D.
【分析】要明确“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而空气不是唯一的介质;
音调与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与振幅有关;
声音能传递信息和能量.
3.(2016八上·汉中期中)两盆冰水混合物,各自处于太阳下和背阴处,在盆内冰尚未熔化完以前,用温度计去测盆内水的温度时( )
A.太阳下的那盆水温度较高 B.背阴处的那盆水温度较高
C.两盆水的温度一样高 D.不知气温高低,无法判断
【答案】C
【知识点】熔化与熔化吸热特点
【解析】【解答】解:原来是两盆冰水混合物,各自处于太阳下和背阴处,因为当冰决完全熔化前,冰仍处于熔化状态,温度为冰的熔点,是0℃;所以用温度计去测盆内水的温度会一样高,都是0℃.
故选C.
【分析】知道冰的熔点是0℃,且冰在熔化过程中是吸热温度不变.
4.(2016八上·汉中期中)一位年轻的护士在忙碌中用同一支体温计连续测了甲、乙、丙三人的体温,中途没有将水银甩回玻璃泡内,结果三人的体温都是39.5℃,有关三人真实体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的体温一定是39.5℃
B.三人体温都是39.5℃
C.乙、丙两人的体温都低于39.5℃
D.三人的体温都不是39.5℃
【答案】A
【知识点】体温计的使用及其读数
【解析】【解答】解:甲的体温等于39.5℃,因为甲测体温前用的是甩好的体温计,所以,结果准确.
给乙和丙测量时没甩体温计,结果不一定准确,可能等于、也可能小于39.5℃.
故选A.
【分析】在使用体温计前,一定要把水银柱甩回玻璃泡,因为体温计下方有一卡口,水银柱不能自动流回玻璃泡.
5.(2016八上·汉中期中)下列关于物态变化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春天,河里冰雪消融的过程要吸热,是升华现象
B.夏天,雪糕周围冒“白气”的过程要放热,是汽化现象
C.秋天,早晨花草上形成露珠的过程要放热,是液化现象
D.水泥加水后搅拌成泥浆是熔化
【答案】C
【知识点】熔化与熔化吸热特点;液化及液化放热
【解析】【解答】解:A、春天,河里冰雪消融,属于熔化,故A错误.
B、夏天,冰糕周围冒“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冰糕液化成小水珠形成的,不是汽化现象,是液化现象,故B错误.
C、秋天,草叶上结有小露珠,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液化放热,故C正确;
D、水泥加水后搅拌成泥浆,是不同物质间的混合,不属于物态变化现象,故D错误.
故选C.
【分析】(1)判断物态变化现象,我们首先要清楚各种物态变化的定义;然后看物态变化中是什么状态变为什么状态,从而确定是什么物态变化.(2)放出热量的物态变化有:凝固、液化、凝华;吸热的有:熔化、汽化、升华.
6.(2016八上·双柏期中)如图是“探究某物质熔化和凝固规律”的实验图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t时=5min时,该物质处于液态 B.在BC段,该物质不吸热
C.该物质凝固过程持续了5min D.该物质的凝固点是45℃
【答案】D
【知识点】熔化和凝固的温度—时间图象
【解析】【解答】解:A、如图,有一段时间吸热温度不变,所以该物质是晶体,从3min开始熔化,到6min结束,故在t时=5min时,该物质处于固液共存状态,故A错误.
B、在BC段,该物质不断吸热,但温度不变,故B错误.
C、该物质从12min开始凝固,到15min凝固结束,该物质凝固过程持续了3min.故C错误.
D、该物质的凝固对应的温度是45℃,凝固点为45℃,故D正确.
故选D.
【分析】(1)熔化图象的横坐标表示时间,纵坐标表示温度,而图中BC段温度不变的阶段就是熔化过程.(2)晶体在熔化或凝固时的温度是熔点或凝固点.晶体在熔化过程或凝固过程中处于固液共存态.从开始熔化到完全熔化完所用时间就是物态变化经历的时间.
7.(2016八上·汉中期中)以下热现象的解释中正确的是( )
A.往皮肤上涂一些酒精会感到凉爽﹣﹣﹣酒精蒸发时放热
B.98℃的水也可沸腾﹣﹣﹣沸点随气压的升高而降低
C.寒冷的北方室外多选用酒精温度计测温﹣﹣﹣酒精的凝固点低
D.夏天,从冰箱里取出的易拉罐过一会儿外壁出现了小水滴﹣﹣﹣水蒸气凝华
【答案】C
【知识点】液体温度计的构造与工作原理;蒸发及其现象
【解析】【解答】解:
A、酒精蒸发时要吸收热量,所以在皮肤上涂一些酒精,酒精蒸发时带走部分热量,会感到凉爽.此选项错误;
B、在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00℃,如果气压小于标准大气压,98℃的水也可以沸腾.说明液体沸点随气压的降低而减低.此选项错误;
C、在北方很冷的地区温度非常低,甚至低于水银的凝固点,水银先凝固了,所以应该选凝固点低的物质做测温物质,一般选酒精温度计.此选项正确;
D、从冰箱中刚取出的易拉罐温度较低,空气中的水蒸气在其表面液化,形成小水珠.此选项错误.
故选C.
【分析】①液体蒸发时需要吸收热量,所以蒸发具有致冷作用;
②液体沸腾时是温度叫沸点.沸点与气压有关:气压越高,沸点越高;
③温度计内的测温物质的凝固点应该比被测温度低,沸点应该比被测温度高;
④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液化.
8.(2016八上·汉中期中)天气“回潮”时,教室窗户的玻璃上会出现小水珠,这一现象发生的物态变化及发生场所是( )
A.汽化 室外 B.熔化 室内 C.液化 室内 D.升华 室外
【答案】C
【知识点】液化及液化放热
【解析】【解答】解:阴雨天气空气中的水蒸气比较多,碰到温度比较低的玻璃,在玻璃的内侧就会液化形成小水珠,也就是“回潮”现象.
故选C.
【分析】“回潮”指的是瓷砖地板和墙壁上出现小水珠,根据物态变化的知识(物体由气态变为液态的现象叫液化,物体由固态变为液态的现象叫熔化)可知,液化和熔化会出现小水珠,房间内没有固态的水﹣﹣﹣小冰晶等,所以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形成的,是液化现象.
9.(2016八上·汉中期中)在舞台上喷洒干冰(固体二氧化碳)可产生“白云”,使舞蹈演员好象在云中飞舞.舞台上的这种“白云”是( )
A.喷射的真实的烟雾
B.干冰升华吸热使空气液化成的“雾”
C.干冰升华形成的二氧化碳
D.干冰升华吸热使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成“雾”
【答案】D
【知识点】液化及液化放热;升华及升华吸热
【解析】【解答】解:
A、如果喷射烟雾,不但污染环境,还会对演员造成伤害.此选项错误;
B、干冰升华需要吸收热量,但不可能使空气中的各种气体同时液化.此选项错误;
C、干冰迅速升华成的二氧化碳气体,二氧化碳是无色的,我们看不到气态的二氧化碳.此选项错误;
干冰在常温下易升华,升华时会从周围吸收热量,导致周围的温度急剧降低,这样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的小水滴,形成“白云”.此选项正确.
故选D.
【分析】干冰是固态的二氧化碳,易升华,升华时需要吸收热量,使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会发生液化.
10.(2016八上·汉中期中)在没有其他关照的情况下,舞台追光灯发出的绿光照在穿白色上衣、红色裙子的演员身上后,观众看到的情况是( )
A.全身呈绿色 B.上衣呈绿色,裙子不变色
C.上衣呈绿色,裙子呈紫色 D.上衣呈绿色,裙子呈黑色
【答案】D
【知识点】物体的颜色
【解析】【解答】解:舞台追光灯发出绿光,照在白上衣,白上衣可以反射绿光,白上衣反射的绿光进入观众的眼中,观众看到上衣就是绿色的;红裙子只能反射红光,不能反射绿光,绿光照在红裙子上被吸收,观众看到的裙子是黑色的.
故选D
【分析】(1)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反射的色光所决定的;(2)不透明物体只反射与它颜色相同的色光,吸收与它颜色不同的色光;(3)不透明的白色物体能反射各种色光,黑色物体吸收各种色光.
11.(2016八上·汉中期中)下列设备与应用到的物理知识解释,其中错误的是( )
A.声呐﹣﹣利用次声波测绘海底地形
B.B超﹣﹣利用超声波获得人体内部的信息
C.验钞器﹣﹣紫外线使钞票上的荧光物质发光
D.遥控器﹣﹣靠红外线来实现对电视机的控制
【答案】A
【知识点】超声波与次声波
【解析】【解答】解:A、声呐是利用超声波测绘海底地形的,不是次声波,故A错误;
B、B超是利用超声波获得人体内部信息的,故B正确;
C、验钞器利用了紫外线使钞票上的荧光物质发光的性质,故C正确;
D、遥控器是靠红外线来实现对电视机控制的,故D正确.
故选A.
【分析】(1)超声的穿透能力强,人们可以利用超声来进行探测.
(2)验钞机是通过紫外线来进行工作的.
(3)遥控器是通过红外线来对电视进行控制的.
12.(2016八上·汉中期中)一只刻度均匀但刻度线位置不准的温度计,把它放在一标准大气压的沸水中,读数是90℃;把它放在冰水混合物中,读数是6℃.用这只温度计去测量某物体的温度,当它的示数为27℃时,该物体的真实温度是( )
A.21℃ B.25℃ C.26℃ D.29℃
【答案】B
【知识点】液体温度计的构造与工作原理
【解析】【解答】解:温度计上一个小格表示的实际温度 ;
温度计测量某种液体的温度为27℃时,这种液体的实际温度为 =25℃.
选项B正确.
故选B.
【分析】(1)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0℃,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是100℃;而温度计测量冰水混合物体的温度是6℃,标准大气压沸水的温度是90℃,中间是84个格,求出一个小格表示的温度;(2)温度计插入某物体中显示温度是27℃,距离6℃有21个小格,求出21个小格表示的温度加上温度计显示为6℃时的实际温度0℃,就是水的实际温度.
二、填空题
13.(2016九下·宜宾期中)跳广场舞已经成为人们健身的一项运动,优美的舞曲声是由于扬声器纸盆的 产生的,是通过 传入人耳的.为了不影响周围居民的生活和休息,跳舞时将音箱的音量调小,这是在 处减弱噪声.
【答案】振动;空气;声源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条件;防治噪声的途径
【解析】【解答】解:优美的舞曲声是由于扬声器纸盆的振动产生的,是通过空气传入人耳的.
为了不影响周围居民的生活和休息,跳舞时将音箱的音量调小,这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故答案为:振动;空气;声源.
【分析】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空气、液体、固体都可以传声;防治噪声的途径有:在声源处、在传播中、在人耳处.
14.(2016八上·汉中期中)甲昆虫翅膀4s振动了1200次;乙昆虫翅膀1min振动了600次,乙昆虫翅膀的振动频率为 ,则人耳可听到 昆虫翅膀振动发出的声音.
【答案】10Hz;甲
【知识点】音调及音调与频率的关系
【解析】【解答】解:甲昆虫的翅膀在4s内振动了1200次,f= =300Hz
乙昆虫翅膀1min振动600次,则f= =10Hz.
由于人类能听到的频率范围是20Hz~20000Hz.10Hz低于人类能听到的频率范围,所以能听到甲昆虫翅膀振动的声音,不能听到乙昆虫翅膀振动的声音.
故答案为:10Hz;甲.
【分析】(1)频率是物体1s振动的次数,故据此能判断出甲乙昆虫的振动频率.(2)人类能听到的频率范围是20Hz~20000Hz.
15.(2016八上·汉中期中)家庭和实验室里常用的温度计是根据液体 的性质制成的.
【答案】热胀冷缩
【知识点】液体温度计的构造与工作原理
【解析】【解答】解:我们常用的温度计是液体温度计,液体受热以后,体积膨胀,液柱会沿着细玻璃管上升;液体遇冷以后,体积缩小,液柱会沿着细玻璃管下降,液柱的高低变化与温度有关,我们就是以此来测量温度的,所以液体温度计就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
故答案为:热胀冷缩.
【分析】液体温度计的原理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16.(2017·东莞模拟)如图所示,用酒精灯对装有水的烧瓶加热一段时间后,发现烧瓶中水量减少,这是由于水 造成的,而瓶口上方的金属盘底部出现水滴是由于水蒸气发生 形成的,该变化过程需要 热(前两空填物态变化名称).
【答案】汽化;液化;放
【知识点】汽化及汽化吸热的特点;液化及液化放热
【解析】【解答】解:
当用酒精灯给烧瓶中的水加热时,瓶中的水吸热会发生汽化现象,水变成水蒸气,瓶内的水减少;
烧瓶中汽化的水蒸气上升遇到温度较低的金属盘就会液化形成小水滴,该变化过程需要向低温物体放热.
故答案为:汽化;液化;放.
【分析】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称为汽化,汽化吸热;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称为液化,液化放热.
17.(2016八上·汉中期中)水是生命之源,它在生活中的用途非常广泛.我国南方夏天,常在室内地面上撒些水,以降低室内温度,这是利用水的 .(填物态变化名称及吸热或放热)
【答案】蒸发吸热
【知识点】汽化及汽化吸热的特点
【解析】【解答】解:夏天,在室内地面上撒些水,水就会蒸发为气态的水蒸气,蒸发要吸热,可以降低室内的温度,使人凉快.
故答案为:蒸发吸热.
【分析】水在常温下就会蒸发为气态,蒸发要吸热.
18.(2016八上·汉中期中)液体蒸发的快慢与液体的温度、液体的 和液体表面的空气流速大小有关.
【答案】表面积
【知识点】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解析】【解答】解:同种液体蒸发快慢,除了与液体的温度和液体表面附近空气流动快慢有关外,还跟液体表面积有关.
故答案为:表面积.
【分析】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有三个,一是液体的表面积,二是液体表面附近空气流动快慢,三是液体的温度.
19.(2017八上·十堰期末)图所示的烧杯和试管里均盛有碎冰块,下面用酒精灯加热,当烧杯中的碎冰有一半熔化时,试管中的碎冰 (选填“会”、“不会”)熔化;如果烧杯和试管中的冰全部都熔化成水后,当烧杯中的水沸腾时,试管中的水温 (选填“能”、“不能”)达到沸点, (选填“会”、“不会”)沸腾.
【答案】不会;能;不能
【知识点】熔化与熔化吸热特点;沸腾及沸腾条件
【解析】【解答】解:(1)冰是晶体,若给烧杯中的冰加热时,烧杯中的冰会熔化,但在冰的熔化过程中温度为0℃,保持不变,所以试管中的冰能达到熔点0℃,但试管中的冰和烧杯中的冰的温度相同,试管中的冰不能从烧杯中继续吸热,所以不能熔化.(2)当大烧杯中的水沸腾后,尽管不断吸热,但烧杯中的水温度不再升高,保持水的沸点温度不变;小试管中的水从大烧杯中吸热,温度达到水的沸点后,就和烧杯中的水的温度一样,就不能从烧杯中继续吸热,这时虽然达到了沸点,但不能吸收热量,所以不会沸腾.
故答案为:不会;能;不能.
【分析】晶体熔化有两个必要条件:(1)达到熔点,(2)继续吸热;当两个条件同时具备时即可熔化.
液体沸腾的条件是温度达到沸点,并且不断吸热;
20.(2016八上·汉中期中)烈日下,沥青路面变软,这是沥青在 (填物态变化名称).在这个过程中温度是升高的,说明沥青是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
【答案】熔化;非晶体
【知识点】熔化与熔化吸热特点;晶体和非晶体
【解析】【解答】解:烈日下,沥青路面吸热后逐渐变软,这是沥青在熔化;在此过程中,它的温度不断升高,没有一定的熔点,所以沥青是非晶体.
故答案为:熔化,非晶体.
【分析】区分晶体和非晶体可以看熔化过程中温度是否变化;变化,则为非晶体,不变,则为晶体.
21.(2016八上·汉中期中)我国民间有句谚语叫“霜前冷、雪后寒”.霜是由于气温较低时空气中的水蒸气发生 现象而形成的;雪在熔化时需要 热量.
【答案】凝华;吸热
【知识点】熔化与熔化吸热特点;凝华及凝华放热
【解析】【解答】解:水蒸气遇冷会直接变成小冰粒,形成霜,发生的是凝华现象;
雪在熔化时会从周围吸收热量,变成液态的水;
故答案为:凝华,吸热.
【分析】物质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是凝华,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是熔化过程,熔化过程需要吸收热量.
22.(2016八上·汉中期中)如图,是对甲和乙加热时的温度与时间图象,则甲、乙 同种物质.(选填“是”、“不是”或“无法判断”)因为它们具有相同的 .如图中的不同可能是因为 不同造成的.
【答案】是;熔点;质量
【知识点】熔化和凝固的温度—时间图象
【解析】【解答】解:根据晶体熔化图象有一段时间温度不变,非晶体图象随时间增加温度不断上升,甲、乙物质都是晶体;且熔点相同,是一种物质.
这两块晶体中,乙熔化的时间比甲长,所以乙的质量较大.
故答案为:是;熔点;质量.
【分析】晶体熔化图象有一段时间温度不变,非晶体图象随时间增加温度不断上升;熔点相同可能是一种物质.熔化的时间长,说明这种物质的质量大.
23.(2016八上·汉中期中)如图所示,通过光的色散实验我们可以知道:
(1)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在光屏上呈现色彩光带,这说明 ;光屏上A、B是光带边缘的色光,则B为 光;
(2)用温度计测试不同色光的热效应,可以将温度计的玻璃泡 ,从而使它的示数变化更明显;实验表明 色光的热效应最强.
【答案】(1)太阳光是复色光;紫
(2)涂成黑色;红
【知识点】光的色散
【解析】【解答】解:(1)阳光经过三棱镜的折射后,被分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说明了太阳光是复色光,由各种颜色复合而成,且光屏上A为红光,B为紫光;(2)要使温度计的示数更明显,就必须提高温度计玻璃泡的吸热效果,由于不透明的黑色物体,可以吸收所有的色光,可以加强吸热效果,因此可将温度计的玻璃泡涂成黑色;根据实验可知:红光的热效应最大.
故答案为:(1)太阳光是复色光;紫;(2)涂成黑色;红.
【分析】太阳光经过三棱镜时可折射出七种不同的色光,称为光的色散现象.光的色散表明,太阳光是复色光.在各种色光中,红光的热效应最强.
24.(2016八上·汉中期中)人们把红、 、 三种色光叫做色光的三原色,如图所示,三种色光按一定比例混合(阴影部分),可以形成 .
【答案】绿;蓝;白光
【知识点】色光的三(基)原色和颜料的三原色
【解析】【解答】解: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光的三原色合成白光.故图中阴影部分应标白光.
故答案为:绿;蓝;白光.
【分析】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光的三原色合成白光.
三、实验探究题
25.(2016八上·汉中期中)小明同学用图甲装置探究了“固体熔化”的实验:
(1)甲图是实验过程中某时刻温度计的示数,此时的温度为 ℃;
(2)小明在实验过程中发现熔化过程持续了很长时间,其原因可能是 ;
(3)解决问题后将两个实验连续完成,根据实验数据画出了如图乙的图象,由图象可知该物质是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熔化时的特点是: , ;
(4)由图象可知,该物质的熔点为 ℃.
【答案】(1)﹣2
(2)质量大,吸收的热量多
(3)晶体;继续吸热;温度不变
(4)0
【知识点】熔化和凝固的探究实验
【解析】【解答】解:(1)由图知,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所以温度计的示数为﹣2℃.(2)熔化过程持续了很长时间,其原因可能是物体质量大,吸收热量多;(3)由图象知,该物质熔化时,不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所以该物质是晶体.(4)熔化时的温度即该物质的熔点,图中所示该物质的熔点是0℃.
故答案为:(1)﹣2;(2)质量大,吸收的热量多;(3)晶体;继续吸热;温度不变;(4)0.
【分析】(1)要认清温度计的分度值,然后进行读数.(2)晶体熔化条件:达到熔点,不断吸收热量.(3)晶体和非晶体的重要区别是:晶体熔化时,不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非晶体熔化时,不断吸收热量,温度不断升高;(4)熔化时的温度即该物质的熔点.
26.(2016八上·汉中期中)小红和小明在探究“水的沸腾”实验中:
(1)除了图A中所示的器材,还需要一个重要的测量仪器是 .
(2)指出图A操作中的一个错误之处: .
(3)下表是本实验过程中不同时刻的温度记录,小明由于粗心记错了一个实验数据.
时间/min … 8 9 10 11 12 13 14 …
温度/℃ … 96 97 98 99 95 99 99 …
你认为错误的数据是 ℃,你这样判断的理论依据是 .改正数据后,小明根据实验数据判定该地水的沸点为 ℃,
(4)图B中(甲)、(乙)是在实验时观察到水沸腾前和沸腾时,水中气泡上升的不同情况,图 (选填“甲”或“乙”)是水在沸腾时的情况.
(5)图C是两名同学根据各自实验数据绘制的水温随时间变化的图象.他们选用的实验装置相同,则a、b图象不同的原因是 .
(6)小红学习了水的沸腾知识后,按老师的要求课后做了“纸锅烧水“实验.她将适当的水装入纸锅后,放到火上加热(没有让火苗烧到水面以上的纸),一会儿水沸腾了,但纸锅并没有燃烧.
①水的沸腾是剧烈的 现象.
②纸锅没有燃烧,是因为水沸腾时仍要维续吸热,温度 , 纸的着火点,所以纸锅没有燃烧.选填(“不变”“高于”“低于”)
【答案】(1)秒表
(2)读数时,视线应与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3)95;水沸腾时温度保持不变;99
(4)甲
(5)水的初温不同
(6)汽化;不变;低于
【知识点】探究水的沸腾实验
【解析】【解答】解:(1)根据题目信息可知:这个实验所需要的器材,除图甲所示器材外,还需要的测量仪器是秒表;(2)①温度计测量液体的温度时,温度计的玻璃瓶要浸没在被测液体中但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只有这样才能够测出液体的真实温度;②读数时视线要和液柱的上表面相平,只有这样才能够准确测出液体的温度.所以甲图中出现了:温度计玻璃泡碰到了容器的底部;没有正视读数.(3)水沸腾时温度的特点是:虽然继续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因此可以判断第12min的温度95℃是不正确的,改正数据后,小明根据实验数据判定该地水的沸点为99℃;(4)沸腾前的现象:产生少量的气泡,上升,变小.水在沸腾过程中有大量气泡产生,并且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逐渐增大,到最后破裂.所以甲图是沸腾时的情况;(5)由图象可知a、b图象不同的原因是水的初温不同.(6)①水在沸腾过程中,由液态变为气态,是剧烈的汽化现象;②因为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00℃,沸腾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不变,并且水的沸点低于纸的燃点,所以纸锅不会被烧坏.
故答案为:(1)秒表;(2)读数时,视线未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3)95; 水沸腾时温度保持不变; 99;(4)甲;(5)水的初温不同.(6)①汽化;②不变;低于.
【分析】(1)做观察水的沸腾实验时,所用器材有铁架台、石棉网、温度计、带孔的纸板、酒精灯、火柴、秒表、水等;(2)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中有: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的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和容器壁;温度计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继续留在液体中,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3)水沸腾的条件是温度达到沸点并且继续吸热,吸收的热量全部都用来由液体变成气体的变化,所以温度是不变的;(4)沸腾时的现象:产生大量的气泡,上升,变大,到达水面破裂,把里面的水蒸气散发到空气中.沸腾前的现象:产生少量的气泡,上升,变小.(5)a、b图象不同的原因是水的初温不同.(6)①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汽化,汽化包括蒸发和沸腾两种方式;②水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沸点是100℃,而纸的燃点大约是183℃,水沸腾后温度不再变化.
27.(2016八上·汉中期中)保留水分是蔬菜和水果保鲜的一个方面,为了探究影响蔬菜和水果水分散失快慢的因素,小军同学作出了以下猜想:
猜想①:与蔬菜所处环境的温度有关
猜想②:与蔬菜的表面积有关
猜想③:与蔬菜的表面空气的流动速度有关.
为了检验上述的猜想是否正确,小军按如图进行了四次实验(实验器材除B中有未剖开的胡萝卜,其余的均已剖开)
(1)这四次实验中,实验 可验证猜想①是正确的,D的验证猜想是 .
(2)小军的实验可得出的结论是: .
(3)通过实验,使我们认识到,生活中要使蔬菜保鲜,正确的做法是: .
【答案】(1)A;③
(2)蔬菜和水果水分散失的快慢与它们所处的温度、表面积大小以及表面空气流动速度有关
(3)将蔬菜装入塑料袋中放入冰箱
【知识点】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解析】【解答】解:(1)在A图中控制的是液体表面积和液体上方空气流动不变,研究的是①液体蒸发的快慢与液体的温度的关系; D图中,进行了用塑料袋密封和用电风扇吹风的处理,因此是通过比较塑料袋内外的胡萝卜水分散失快慢来探究D蒸发与液体表面空气流动速度快慢的关系;(2)由图可知,本探究实验中,A、B、D图都是对照实验,其中A图,液体的表面积相同,空气流速度相同,只有光照不同,故实验探究蒸发快慢是否与温度是否有关; B中,胡萝卜的表面积不同,而温度和液体表面的空气流速相同,故可以研究液体蒸发快慢与表面积的关系; D中,进行了用塑料袋密封和用电风扇吹风的处理,因此是通过比较塑料袋内外的胡萝卜水分散失快慢来探究蒸发与液体表面空气流动速度的关系.由此可得:水分散失的快慢与外界温度、液体的表面积和液体表面空气流动速度有关.(3)通过(2)的分析可知,生活中要使蔬菜保鲜,正确的做法是:降低外界温度、减小液体的表面积和减慢液体表面空气流动速度,即将蔬菜装入塑料袋中放入冰箱.故答案为:(1)A;③;(2)蔬菜和水果水分散失的快慢与它们所处的温度、表面积大小以及表面空气流动速度有关;(3)将蔬菜装入塑料袋中放入冰箱.
【分析】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有多个,要研究水蒸发的快慢与水面上空气流动速度的关系时,利用控制变量法的思路.
四、综合题
28.(2016八上·汉中期中)利用回声可以测量声源到障碍物的距离.科学工作者为了探测海底某处的深度,从海面向海底垂直发射超声波,经过4秒后接到回波信号.已知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为1500m/s,请回答:
(1)海洋的深度是多少?
(2)运用声波的反射,能否测量地球和月球之间的距离?为什么?
【答案】(1)解:已知:t= ×4s=2s,v=1500m/s,
由v= 可得,海洋的深度是s=vt=1500m/s×2s=3000m;
(2)解:月球表面是真空,真空不能传播声音,声波不能传到月球,更不能用声波来测地球到月球的距离.
【知识点】回声测距离的应用
【解析】【分析】(1)超声波从发出传到海底的时间为t= ×4s=2s,代入s=vt算出海深;(2)声波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播声波.
29.(2016八上·汉中期中)深秋,为避免树上的桔子在夜间气温骤降时被冻伤,果农经常在傍晚给桔子树喷水.虽然水在夜间结了冰,但桔子却没被冻伤,这是为什么?
【答案】解:水在结冰时,要放热,这样桔子可以吸收水结冰时放出的热,而不致温度降得太低.
答:夜间气温骤降时,水降温直至凝固成冰,放出热量,使温度不会降得太低,所以没有冻坏桔子.
【知识点】凝固与凝固放热特点
【解析】【分析】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是凝固,液体凝固时向外放出热量.
30.(2016八上·汉中期中)穿上棉衣感到暖和,是利用棉衣有效地阻止了人体产生的热向外散发,棉衣自身并不发热,而法国准备生产的一种夹克,其衣料的纤维中添加了微胶囊,这种胶囊所含的物质在常温下呈液态,在温度降低时会结晶,人们穿上它,气温较高时感到凉爽,气温较低时倍感温暖,试说明这种夹克能调节温度的道理.
【答案】解:微胶囊中所含的物质能在温度降低时凝固,温度上升时熔化,由于凝固放热,熔化吸热,因此这种微胶囊做成的夹克能控制温度在一定范围内变化,人穿上它,在温度下降时自动向人体供热,温度上升时又自动向人体吸热,从而起到调节温度的作用.
故答:这种夹克调节温度的道理是:在温度下降时,微胶囊中的物质凝固放热,自动向人体供热;温度上升时,微胶囊中的物质熔化吸热,又自动向人体吸热,从而起到调节温度的作用.
【知识点】熔化与熔化吸热特点;凝固与凝固放热特点
【解析】【分析】要解答本题需掌握:熔化和凝固这两种物态变化分别是吸收热量和放出热量.
2016-2017学年陕西省汉中实验中学八年级上学期期中物理试卷
一、选择题
1.(2016八上·汉中期中)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B.“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中的高是指声音的音调高
C.用超声波清洗眼镜,说明声波能传递能量
D.噪声的大小用频率来表示
2.(2016八上·汉中期中)下列是探究声现象的四种实验情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中,当空气被不断抽出后,铃声逐渐减弱,说明只有空气才能传声
B.图中,当钢尺振动的频率越高时,其响度一定越大
C.图中,当小球接触到音叉时被弹开越高,则音叉的音调越高
D.图中,靠近正在发声的物体的蜡焰不停摆动,甚至熄灭.说明声波能传递能量
3.(2016八上·汉中期中)两盆冰水混合物,各自处于太阳下和背阴处,在盆内冰尚未熔化完以前,用温度计去测盆内水的温度时( )
A.太阳下的那盆水温度较高 B.背阴处的那盆水温度较高
C.两盆水的温度一样高 D.不知气温高低,无法判断
4.(2016八上·汉中期中)一位年轻的护士在忙碌中用同一支体温计连续测了甲、乙、丙三人的体温,中途没有将水银甩回玻璃泡内,结果三人的体温都是39.5℃,有关三人真实体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的体温一定是39.5℃
B.三人体温都是39.5℃
C.乙、丙两人的体温都低于39.5℃
D.三人的体温都不是39.5℃
5.(2016八上·汉中期中)下列关于物态变化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春天,河里冰雪消融的过程要吸热,是升华现象
B.夏天,雪糕周围冒“白气”的过程要放热,是汽化现象
C.秋天,早晨花草上形成露珠的过程要放热,是液化现象
D.水泥加水后搅拌成泥浆是熔化
6.(2016八上·双柏期中)如图是“探究某物质熔化和凝固规律”的实验图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t时=5min时,该物质处于液态 B.在BC段,该物质不吸热
C.该物质凝固过程持续了5min D.该物质的凝固点是45℃
7.(2016八上·汉中期中)以下热现象的解释中正确的是( )
A.往皮肤上涂一些酒精会感到凉爽﹣﹣﹣酒精蒸发时放热
B.98℃的水也可沸腾﹣﹣﹣沸点随气压的升高而降低
C.寒冷的北方室外多选用酒精温度计测温﹣﹣﹣酒精的凝固点低
D.夏天,从冰箱里取出的易拉罐过一会儿外壁出现了小水滴﹣﹣﹣水蒸气凝华
8.(2016八上·汉中期中)天气“回潮”时,教室窗户的玻璃上会出现小水珠,这一现象发生的物态变化及发生场所是( )
A.汽化 室外 B.熔化 室内 C.液化 室内 D.升华 室外
9.(2016八上·汉中期中)在舞台上喷洒干冰(固体二氧化碳)可产生“白云”,使舞蹈演员好象在云中飞舞.舞台上的这种“白云”是( )
A.喷射的真实的烟雾
B.干冰升华吸热使空气液化成的“雾”
C.干冰升华形成的二氧化碳
D.干冰升华吸热使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成“雾”
10.(2016八上·汉中期中)在没有其他关照的情况下,舞台追光灯发出的绿光照在穿白色上衣、红色裙子的演员身上后,观众看到的情况是( )
A.全身呈绿色 B.上衣呈绿色,裙子不变色
C.上衣呈绿色,裙子呈紫色 D.上衣呈绿色,裙子呈黑色
11.(2016八上·汉中期中)下列设备与应用到的物理知识解释,其中错误的是( )
A.声呐﹣﹣利用次声波测绘海底地形
B.B超﹣﹣利用超声波获得人体内部的信息
C.验钞器﹣﹣紫外线使钞票上的荧光物质发光
D.遥控器﹣﹣靠红外线来实现对电视机的控制
12.(2016八上·汉中期中)一只刻度均匀但刻度线位置不准的温度计,把它放在一标准大气压的沸水中,读数是90℃;把它放在冰水混合物中,读数是6℃.用这只温度计去测量某物体的温度,当它的示数为27℃时,该物体的真实温度是( )
A.21℃ B.25℃ C.26℃ D.29℃
二、填空题
13.(2016九下·宜宾期中)跳广场舞已经成为人们健身的一项运动,优美的舞曲声是由于扬声器纸盆的 产生的,是通过 传入人耳的.为了不影响周围居民的生活和休息,跳舞时将音箱的音量调小,这是在 处减弱噪声.
14.(2016八上·汉中期中)甲昆虫翅膀4s振动了1200次;乙昆虫翅膀1min振动了600次,乙昆虫翅膀的振动频率为 ,则人耳可听到 昆虫翅膀振动发出的声音.
15.(2016八上·汉中期中)家庭和实验室里常用的温度计是根据液体 的性质制成的.
16.(2017·东莞模拟)如图所示,用酒精灯对装有水的烧瓶加热一段时间后,发现烧瓶中水量减少,这是由于水 造成的,而瓶口上方的金属盘底部出现水滴是由于水蒸气发生 形成的,该变化过程需要 热(前两空填物态变化名称).
17.(2016八上·汉中期中)水是生命之源,它在生活中的用途非常广泛.我国南方夏天,常在室内地面上撒些水,以降低室内温度,这是利用水的 .(填物态变化名称及吸热或放热)
18.(2016八上·汉中期中)液体蒸发的快慢与液体的温度、液体的 和液体表面的空气流速大小有关.
19.(2017八上·十堰期末)图所示的烧杯和试管里均盛有碎冰块,下面用酒精灯加热,当烧杯中的碎冰有一半熔化时,试管中的碎冰 (选填“会”、“不会”)熔化;如果烧杯和试管中的冰全部都熔化成水后,当烧杯中的水沸腾时,试管中的水温 (选填“能”、“不能”)达到沸点, (选填“会”、“不会”)沸腾.
20.(2016八上·汉中期中)烈日下,沥青路面变软,这是沥青在 (填物态变化名称).在这个过程中温度是升高的,说明沥青是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
21.(2016八上·汉中期中)我国民间有句谚语叫“霜前冷、雪后寒”.霜是由于气温较低时空气中的水蒸气发生 现象而形成的;雪在熔化时需要 热量.
22.(2016八上·汉中期中)如图,是对甲和乙加热时的温度与时间图象,则甲、乙 同种物质.(选填“是”、“不是”或“无法判断”)因为它们具有相同的 .如图中的不同可能是因为 不同造成的.
23.(2016八上·汉中期中)如图所示,通过光的色散实验我们可以知道:
(1)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在光屏上呈现色彩光带,这说明 ;光屏上A、B是光带边缘的色光,则B为 光;
(2)用温度计测试不同色光的热效应,可以将温度计的玻璃泡 ,从而使它的示数变化更明显;实验表明 色光的热效应最强.
24.(2016八上·汉中期中)人们把红、 、 三种色光叫做色光的三原色,如图所示,三种色光按一定比例混合(阴影部分),可以形成 .
三、实验探究题
25.(2016八上·汉中期中)小明同学用图甲装置探究了“固体熔化”的实验:
(1)甲图是实验过程中某时刻温度计的示数,此时的温度为 ℃;
(2)小明在实验过程中发现熔化过程持续了很长时间,其原因可能是 ;
(3)解决问题后将两个实验连续完成,根据实验数据画出了如图乙的图象,由图象可知该物质是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熔化时的特点是: , ;
(4)由图象可知,该物质的熔点为 ℃.
26.(2016八上·汉中期中)小红和小明在探究“水的沸腾”实验中:
(1)除了图A中所示的器材,还需要一个重要的测量仪器是 .
(2)指出图A操作中的一个错误之处: .
(3)下表是本实验过程中不同时刻的温度记录,小明由于粗心记错了一个实验数据.
时间/min … 8 9 10 11 12 13 14 …
温度/℃ … 96 97 98 99 95 99 99 …
你认为错误的数据是 ℃,你这样判断的理论依据是 .改正数据后,小明根据实验数据判定该地水的沸点为 ℃,
(4)图B中(甲)、(乙)是在实验时观察到水沸腾前和沸腾时,水中气泡上升的不同情况,图 (选填“甲”或“乙”)是水在沸腾时的情况.
(5)图C是两名同学根据各自实验数据绘制的水温随时间变化的图象.他们选用的实验装置相同,则a、b图象不同的原因是 .
(6)小红学习了水的沸腾知识后,按老师的要求课后做了“纸锅烧水“实验.她将适当的水装入纸锅后,放到火上加热(没有让火苗烧到水面以上的纸),一会儿水沸腾了,但纸锅并没有燃烧.
①水的沸腾是剧烈的 现象.
②纸锅没有燃烧,是因为水沸腾时仍要维续吸热,温度 , 纸的着火点,所以纸锅没有燃烧.选填(“不变”“高于”“低于”)
27.(2016八上·汉中期中)保留水分是蔬菜和水果保鲜的一个方面,为了探究影响蔬菜和水果水分散失快慢的因素,小军同学作出了以下猜想:
猜想①:与蔬菜所处环境的温度有关
猜想②:与蔬菜的表面积有关
猜想③:与蔬菜的表面空气的流动速度有关.
为了检验上述的猜想是否正确,小军按如图进行了四次实验(实验器材除B中有未剖开的胡萝卜,其余的均已剖开)
(1)这四次实验中,实验 可验证猜想①是正确的,D的验证猜想是 .
(2)小军的实验可得出的结论是: .
(3)通过实验,使我们认识到,生活中要使蔬菜保鲜,正确的做法是: .
四、综合题
28.(2016八上·汉中期中)利用回声可以测量声源到障碍物的距离.科学工作者为了探测海底某处的深度,从海面向海底垂直发射超声波,经过4秒后接到回波信号.已知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为1500m/s,请回答:
(1)海洋的深度是多少?
(2)运用声波的反射,能否测量地球和月球之间的距离?为什么?
29.(2016八上·汉中期中)深秋,为避免树上的桔子在夜间气温骤降时被冻伤,果农经常在傍晚给桔子树喷水.虽然水在夜间结了冰,但桔子却没被冻伤,这是为什么?
30.(2016八上·汉中期中)穿上棉衣感到暖和,是利用棉衣有效地阻止了人体产生的热向外散发,棉衣自身并不发热,而法国准备生产的一种夹克,其衣料的纤维中添加了微胶囊,这种胶囊所含的物质在常温下呈液态,在温度降低时会结晶,人们穿上它,气温较高时感到凉爽,气温较低时倍感温暖,试说明这种夹克能调节温度的道理.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音调及音调与频率的关系;声与能量
【解析】【解答】解:A、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真空不能传声,故A错误;
B、“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中的高是指声音的响度大,股B错误;
C、超声波能清洗眼镜是因为超声波具有能量,故C正确;
D、噪声的大小用分贝来表示,故D错误.
故选C.
【分析】(1)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2)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响度是指声音的强弱,即我们常说的声音的大小,它与声源振动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3)声音既能够传递信息,又能够传递能量.(4)噪声的大小用分贝来表示.
2.【答案】D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条件;响度及响度与振幅的关系;声与能量
【解析】【解答】解:A、当空气被不断抽出后,铃声逐渐减弱,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并不能说明只有空气才能传声.故A错误,不合题意;
B、当钢尺振动的频率越高时,音调越高,而不是响度越大,故B错误,不合题意;
C、当小球接触到音叉时被弹开越高,说明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故C错误,不合题意;
D、扬声器发出的声音使蜡焰不停摆动,说明声音能传递能量.故D正确,符合题意.
故选D.
【分析】要明确“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而空气不是唯一的介质;
音调与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与振幅有关;
声音能传递信息和能量.
3.【答案】C
【知识点】熔化与熔化吸热特点
【解析】【解答】解:原来是两盆冰水混合物,各自处于太阳下和背阴处,因为当冰决完全熔化前,冰仍处于熔化状态,温度为冰的熔点,是0℃;所以用温度计去测盆内水的温度会一样高,都是0℃.
故选C.
【分析】知道冰的熔点是0℃,且冰在熔化过程中是吸热温度不变.
4.【答案】A
【知识点】体温计的使用及其读数
【解析】【解答】解:甲的体温等于39.5℃,因为甲测体温前用的是甩好的体温计,所以,结果准确.
给乙和丙测量时没甩体温计,结果不一定准确,可能等于、也可能小于39.5℃.
故选A.
【分析】在使用体温计前,一定要把水银柱甩回玻璃泡,因为体温计下方有一卡口,水银柱不能自动流回玻璃泡.
5.【答案】C
【知识点】熔化与熔化吸热特点;液化及液化放热
【解析】【解答】解:A、春天,河里冰雪消融,属于熔化,故A错误.
B、夏天,冰糕周围冒“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冰糕液化成小水珠形成的,不是汽化现象,是液化现象,故B错误.
C、秋天,草叶上结有小露珠,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液化放热,故C正确;
D、水泥加水后搅拌成泥浆,是不同物质间的混合,不属于物态变化现象,故D错误.
故选C.
【分析】(1)判断物态变化现象,我们首先要清楚各种物态变化的定义;然后看物态变化中是什么状态变为什么状态,从而确定是什么物态变化.(2)放出热量的物态变化有:凝固、液化、凝华;吸热的有:熔化、汽化、升华.
6.【答案】D
【知识点】熔化和凝固的温度—时间图象
【解析】【解答】解:A、如图,有一段时间吸热温度不变,所以该物质是晶体,从3min开始熔化,到6min结束,故在t时=5min时,该物质处于固液共存状态,故A错误.
B、在BC段,该物质不断吸热,但温度不变,故B错误.
C、该物质从12min开始凝固,到15min凝固结束,该物质凝固过程持续了3min.故C错误.
D、该物质的凝固对应的温度是45℃,凝固点为45℃,故D正确.
故选D.
【分析】(1)熔化图象的横坐标表示时间,纵坐标表示温度,而图中BC段温度不变的阶段就是熔化过程.(2)晶体在熔化或凝固时的温度是熔点或凝固点.晶体在熔化过程或凝固过程中处于固液共存态.从开始熔化到完全熔化完所用时间就是物态变化经历的时间.
7.【答案】C
【知识点】液体温度计的构造与工作原理;蒸发及其现象
【解析】【解答】解:
A、酒精蒸发时要吸收热量,所以在皮肤上涂一些酒精,酒精蒸发时带走部分热量,会感到凉爽.此选项错误;
B、在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00℃,如果气压小于标准大气压,98℃的水也可以沸腾.说明液体沸点随气压的降低而减低.此选项错误;
C、在北方很冷的地区温度非常低,甚至低于水银的凝固点,水银先凝固了,所以应该选凝固点低的物质做测温物质,一般选酒精温度计.此选项正确;
D、从冰箱中刚取出的易拉罐温度较低,空气中的水蒸气在其表面液化,形成小水珠.此选项错误.
故选C.
【分析】①液体蒸发时需要吸收热量,所以蒸发具有致冷作用;
②液体沸腾时是温度叫沸点.沸点与气压有关:气压越高,沸点越高;
③温度计内的测温物质的凝固点应该比被测温度低,沸点应该比被测温度高;
④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液化.
8.【答案】C
【知识点】液化及液化放热
【解析】【解答】解:阴雨天气空气中的水蒸气比较多,碰到温度比较低的玻璃,在玻璃的内侧就会液化形成小水珠,也就是“回潮”现象.
故选C.
【分析】“回潮”指的是瓷砖地板和墙壁上出现小水珠,根据物态变化的知识(物体由气态变为液态的现象叫液化,物体由固态变为液态的现象叫熔化)可知,液化和熔化会出现小水珠,房间内没有固态的水﹣﹣﹣小冰晶等,所以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形成的,是液化现象.
9.【答案】D
【知识点】液化及液化放热;升华及升华吸热
【解析】【解答】解:
A、如果喷射烟雾,不但污染环境,还会对演员造成伤害.此选项错误;
B、干冰升华需要吸收热量,但不可能使空气中的各种气体同时液化.此选项错误;
C、干冰迅速升华成的二氧化碳气体,二氧化碳是无色的,我们看不到气态的二氧化碳.此选项错误;
干冰在常温下易升华,升华时会从周围吸收热量,导致周围的温度急剧降低,这样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的小水滴,形成“白云”.此选项正确.
故选D.
【分析】干冰是固态的二氧化碳,易升华,升华时需要吸收热量,使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会发生液化.
10.【答案】D
【知识点】物体的颜色
【解析】【解答】解:舞台追光灯发出绿光,照在白上衣,白上衣可以反射绿光,白上衣反射的绿光进入观众的眼中,观众看到上衣就是绿色的;红裙子只能反射红光,不能反射绿光,绿光照在红裙子上被吸收,观众看到的裙子是黑色的.
故选D
【分析】(1)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反射的色光所决定的;(2)不透明物体只反射与它颜色相同的色光,吸收与它颜色不同的色光;(3)不透明的白色物体能反射各种色光,黑色物体吸收各种色光.
11.【答案】A
【知识点】超声波与次声波
【解析】【解答】解:A、声呐是利用超声波测绘海底地形的,不是次声波,故A错误;
B、B超是利用超声波获得人体内部信息的,故B正确;
C、验钞器利用了紫外线使钞票上的荧光物质发光的性质,故C正确;
D、遥控器是靠红外线来实现对电视机控制的,故D正确.
故选A.
【分析】(1)超声的穿透能力强,人们可以利用超声来进行探测.
(2)验钞机是通过紫外线来进行工作的.
(3)遥控器是通过红外线来对电视进行控制的.
12.【答案】B
【知识点】液体温度计的构造与工作原理
【解析】【解答】解:温度计上一个小格表示的实际温度 ;
温度计测量某种液体的温度为27℃时,这种液体的实际温度为 =25℃.
选项B正确.
故选B.
【分析】(1)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0℃,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是100℃;而温度计测量冰水混合物体的温度是6℃,标准大气压沸水的温度是90℃,中间是84个格,求出一个小格表示的温度;(2)温度计插入某物体中显示温度是27℃,距离6℃有21个小格,求出21个小格表示的温度加上温度计显示为6℃时的实际温度0℃,就是水的实际温度.
13.【答案】振动;空气;声源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条件;防治噪声的途径
【解析】【解答】解:优美的舞曲声是由于扬声器纸盆的振动产生的,是通过空气传入人耳的.
为了不影响周围居民的生活和休息,跳舞时将音箱的音量调小,这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故答案为:振动;空气;声源.
【分析】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空气、液体、固体都可以传声;防治噪声的途径有:在声源处、在传播中、在人耳处.
14.【答案】10Hz;甲
【知识点】音调及音调与频率的关系
【解析】【解答】解:甲昆虫的翅膀在4s内振动了1200次,f= =300Hz
乙昆虫翅膀1min振动600次,则f= =10Hz.
由于人类能听到的频率范围是20Hz~20000Hz.10Hz低于人类能听到的频率范围,所以能听到甲昆虫翅膀振动的声音,不能听到乙昆虫翅膀振动的声音.
故答案为:10Hz;甲.
【分析】(1)频率是物体1s振动的次数,故据此能判断出甲乙昆虫的振动频率.(2)人类能听到的频率范围是20Hz~20000Hz.
15.【答案】热胀冷缩
【知识点】液体温度计的构造与工作原理
【解析】【解答】解:我们常用的温度计是液体温度计,液体受热以后,体积膨胀,液柱会沿着细玻璃管上升;液体遇冷以后,体积缩小,液柱会沿着细玻璃管下降,液柱的高低变化与温度有关,我们就是以此来测量温度的,所以液体温度计就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
故答案为:热胀冷缩.
【分析】液体温度计的原理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16.【答案】汽化;液化;放
【知识点】汽化及汽化吸热的特点;液化及液化放热
【解析】【解答】解:
当用酒精灯给烧瓶中的水加热时,瓶中的水吸热会发生汽化现象,水变成水蒸气,瓶内的水减少;
烧瓶中汽化的水蒸气上升遇到温度较低的金属盘就会液化形成小水滴,该变化过程需要向低温物体放热.
故答案为:汽化;液化;放.
【分析】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称为汽化,汽化吸热;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称为液化,液化放热.
17.【答案】蒸发吸热
【知识点】汽化及汽化吸热的特点
【解析】【解答】解:夏天,在室内地面上撒些水,水就会蒸发为气态的水蒸气,蒸发要吸热,可以降低室内的温度,使人凉快.
故答案为:蒸发吸热.
【分析】水在常温下就会蒸发为气态,蒸发要吸热.
18.【答案】表面积
【知识点】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解析】【解答】解:同种液体蒸发快慢,除了与液体的温度和液体表面附近空气流动快慢有关外,还跟液体表面积有关.
故答案为:表面积.
【分析】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有三个,一是液体的表面积,二是液体表面附近空气流动快慢,三是液体的温度.
19.【答案】不会;能;不能
【知识点】熔化与熔化吸热特点;沸腾及沸腾条件
【解析】【解答】解:(1)冰是晶体,若给烧杯中的冰加热时,烧杯中的冰会熔化,但在冰的熔化过程中温度为0℃,保持不变,所以试管中的冰能达到熔点0℃,但试管中的冰和烧杯中的冰的温度相同,试管中的冰不能从烧杯中继续吸热,所以不能熔化.(2)当大烧杯中的水沸腾后,尽管不断吸热,但烧杯中的水温度不再升高,保持水的沸点温度不变;小试管中的水从大烧杯中吸热,温度达到水的沸点后,就和烧杯中的水的温度一样,就不能从烧杯中继续吸热,这时虽然达到了沸点,但不能吸收热量,所以不会沸腾.
故答案为:不会;能;不能.
【分析】晶体熔化有两个必要条件:(1)达到熔点,(2)继续吸热;当两个条件同时具备时即可熔化.
液体沸腾的条件是温度达到沸点,并且不断吸热;
20.【答案】熔化;非晶体
【知识点】熔化与熔化吸热特点;晶体和非晶体
【解析】【解答】解:烈日下,沥青路面吸热后逐渐变软,这是沥青在熔化;在此过程中,它的温度不断升高,没有一定的熔点,所以沥青是非晶体.
故答案为:熔化,非晶体.
【分析】区分晶体和非晶体可以看熔化过程中温度是否变化;变化,则为非晶体,不变,则为晶体.
21.【答案】凝华;吸热
【知识点】熔化与熔化吸热特点;凝华及凝华放热
【解析】【解答】解:水蒸气遇冷会直接变成小冰粒,形成霜,发生的是凝华现象;
雪在熔化时会从周围吸收热量,变成液态的水;
故答案为:凝华,吸热.
【分析】物质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是凝华,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是熔化过程,熔化过程需要吸收热量.
22.【答案】是;熔点;质量
【知识点】熔化和凝固的温度—时间图象
【解析】【解答】解:根据晶体熔化图象有一段时间温度不变,非晶体图象随时间增加温度不断上升,甲、乙物质都是晶体;且熔点相同,是一种物质.
这两块晶体中,乙熔化的时间比甲长,所以乙的质量较大.
故答案为:是;熔点;质量.
【分析】晶体熔化图象有一段时间温度不变,非晶体图象随时间增加温度不断上升;熔点相同可能是一种物质.熔化的时间长,说明这种物质的质量大.
23.【答案】(1)太阳光是复色光;紫
(2)涂成黑色;红
【知识点】光的色散
【解析】【解答】解:(1)阳光经过三棱镜的折射后,被分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说明了太阳光是复色光,由各种颜色复合而成,且光屏上A为红光,B为紫光;(2)要使温度计的示数更明显,就必须提高温度计玻璃泡的吸热效果,由于不透明的黑色物体,可以吸收所有的色光,可以加强吸热效果,因此可将温度计的玻璃泡涂成黑色;根据实验可知:红光的热效应最大.
故答案为:(1)太阳光是复色光;紫;(2)涂成黑色;红.
【分析】太阳光经过三棱镜时可折射出七种不同的色光,称为光的色散现象.光的色散表明,太阳光是复色光.在各种色光中,红光的热效应最强.
24.【答案】绿;蓝;白光
【知识点】色光的三(基)原色和颜料的三原色
【解析】【解答】解: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光的三原色合成白光.故图中阴影部分应标白光.
故答案为:绿;蓝;白光.
【分析】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光的三原色合成白光.
25.【答案】(1)﹣2
(2)质量大,吸收的热量多
(3)晶体;继续吸热;温度不变
(4)0
【知识点】熔化和凝固的探究实验
【解析】【解答】解:(1)由图知,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所以温度计的示数为﹣2℃.(2)熔化过程持续了很长时间,其原因可能是物体质量大,吸收热量多;(3)由图象知,该物质熔化时,不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所以该物质是晶体.(4)熔化时的温度即该物质的熔点,图中所示该物质的熔点是0℃.
故答案为:(1)﹣2;(2)质量大,吸收的热量多;(3)晶体;继续吸热;温度不变;(4)0.
【分析】(1)要认清温度计的分度值,然后进行读数.(2)晶体熔化条件:达到熔点,不断吸收热量.(3)晶体和非晶体的重要区别是:晶体熔化时,不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非晶体熔化时,不断吸收热量,温度不断升高;(4)熔化时的温度即该物质的熔点.
26.【答案】(1)秒表
(2)读数时,视线应与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3)95;水沸腾时温度保持不变;99
(4)甲
(5)水的初温不同
(6)汽化;不变;低于
【知识点】探究水的沸腾实验
【解析】【解答】解:(1)根据题目信息可知:这个实验所需要的器材,除图甲所示器材外,还需要的测量仪器是秒表;(2)①温度计测量液体的温度时,温度计的玻璃瓶要浸没在被测液体中但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只有这样才能够测出液体的真实温度;②读数时视线要和液柱的上表面相平,只有这样才能够准确测出液体的温度.所以甲图中出现了:温度计玻璃泡碰到了容器的底部;没有正视读数.(3)水沸腾时温度的特点是:虽然继续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因此可以判断第12min的温度95℃是不正确的,改正数据后,小明根据实验数据判定该地水的沸点为99℃;(4)沸腾前的现象:产生少量的气泡,上升,变小.水在沸腾过程中有大量气泡产生,并且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逐渐增大,到最后破裂.所以甲图是沸腾时的情况;(5)由图象可知a、b图象不同的原因是水的初温不同.(6)①水在沸腾过程中,由液态变为气态,是剧烈的汽化现象;②因为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00℃,沸腾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不变,并且水的沸点低于纸的燃点,所以纸锅不会被烧坏.
故答案为:(1)秒表;(2)读数时,视线未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3)95; 水沸腾时温度保持不变; 99;(4)甲;(5)水的初温不同.(6)①汽化;②不变;低于.
【分析】(1)做观察水的沸腾实验时,所用器材有铁架台、石棉网、温度计、带孔的纸板、酒精灯、火柴、秒表、水等;(2)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中有: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的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和容器壁;温度计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继续留在液体中,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3)水沸腾的条件是温度达到沸点并且继续吸热,吸收的热量全部都用来由液体变成气体的变化,所以温度是不变的;(4)沸腾时的现象:产生大量的气泡,上升,变大,到达水面破裂,把里面的水蒸气散发到空气中.沸腾前的现象:产生少量的气泡,上升,变小.(5)a、b图象不同的原因是水的初温不同.(6)①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汽化,汽化包括蒸发和沸腾两种方式;②水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沸点是100℃,而纸的燃点大约是183℃,水沸腾后温度不再变化.
27.【答案】(1)A;③
(2)蔬菜和水果水分散失的快慢与它们所处的温度、表面积大小以及表面空气流动速度有关
(3)将蔬菜装入塑料袋中放入冰箱
【知识点】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解析】【解答】解:(1)在A图中控制的是液体表面积和液体上方空气流动不变,研究的是①液体蒸发的快慢与液体的温度的关系; D图中,进行了用塑料袋密封和用电风扇吹风的处理,因此是通过比较塑料袋内外的胡萝卜水分散失快慢来探究D蒸发与液体表面空气流动速度快慢的关系;(2)由图可知,本探究实验中,A、B、D图都是对照实验,其中A图,液体的表面积相同,空气流速度相同,只有光照不同,故实验探究蒸发快慢是否与温度是否有关; B中,胡萝卜的表面积不同,而温度和液体表面的空气流速相同,故可以研究液体蒸发快慢与表面积的关系; D中,进行了用塑料袋密封和用电风扇吹风的处理,因此是通过比较塑料袋内外的胡萝卜水分散失快慢来探究蒸发与液体表面空气流动速度的关系.由此可得:水分散失的快慢与外界温度、液体的表面积和液体表面空气流动速度有关.(3)通过(2)的分析可知,生活中要使蔬菜保鲜,正确的做法是:降低外界温度、减小液体的表面积和减慢液体表面空气流动速度,即将蔬菜装入塑料袋中放入冰箱.故答案为:(1)A;③;(2)蔬菜和水果水分散失的快慢与它们所处的温度、表面积大小以及表面空气流动速度有关;(3)将蔬菜装入塑料袋中放入冰箱.
【分析】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有多个,要研究水蒸发的快慢与水面上空气流动速度的关系时,利用控制变量法的思路.
28.【答案】(1)解:已知:t= ×4s=2s,v=1500m/s,
由v= 可得,海洋的深度是s=vt=1500m/s×2s=3000m;
(2)解:月球表面是真空,真空不能传播声音,声波不能传到月球,更不能用声波来测地球到月球的距离.
【知识点】回声测距离的应用
【解析】【分析】(1)超声波从发出传到海底的时间为t= ×4s=2s,代入s=vt算出海深;(2)声波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播声波.
29.【答案】解:水在结冰时,要放热,这样桔子可以吸收水结冰时放出的热,而不致温度降得太低.
答:夜间气温骤降时,水降温直至凝固成冰,放出热量,使温度不会降得太低,所以没有冻坏桔子.
【知识点】凝固与凝固放热特点
【解析】【分析】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是凝固,液体凝固时向外放出热量.
30.【答案】解:微胶囊中所含的物质能在温度降低时凝固,温度上升时熔化,由于凝固放热,熔化吸热,因此这种微胶囊做成的夹克能控制温度在一定范围内变化,人穿上它,在温度下降时自动向人体供热,温度上升时又自动向人体吸热,从而起到调节温度的作用.
故答:这种夹克调节温度的道理是:在温度下降时,微胶囊中的物质凝固放热,自动向人体供热;温度上升时,微胶囊中的物质熔化吸热,又自动向人体吸热,从而起到调节温度的作用.
【知识点】熔化与熔化吸热特点;凝固与凝固放热特点
【解析】【分析】要解答本题需掌握:熔化和凝固这两种物态变化分别是吸收热量和放出热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