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福建省厦门市湖滨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化学试卷
一、选择题
1.(2016高一上·厦门期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道尔顿提出原子学说,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
B.化学研究的主要目的就是认识分子
C.研究物质的性质,常常运用观察、实验、分类、比较等方法
D.化学家可以在微观层面上操纵分子和原子,组装分子材料、分子器件和分子机器
【答案】B
【知识点】化学史;科学探究方法
【解析】【解答】解:A.道尔顿提出了近代原子学说,门捷列夫整理了元素周期表,提出了元素周期律,故A正确;
B.化学的研究目的是帮助人们认识、改造和应用物质,不是认识分子,故B错误;
C.观察、实验、分类、比较等是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方法,故C正确;
D.科学的发展非常迅速,化学家可以在微观层面上操纵分子和原子,从而用分子或原子来组装分子材料、分子器件和分子机器,故D正确.
故选B.
【分析】A.道尔顿提出近代原子学说;门捷列夫整理出了元素周期表;
B.化学的研究目的是帮助人们认识、改造和应用物质;
C.化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有:观察、实验、分类、比较等方法,除此之外,建立假说和化学模型在研究物质的结构和性质时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D.化学家可以在微观层面上操纵分子和原子.
2.(2016高一上·厦门期中)下列事实与胶体的性质有关的是( )
①用盐卤点豆腐 ②微波手术能大大减少病人出血量
③用明矾净水 ④江河入海口形成三角洲.
A.只有①② B.只有①②④有尽有
C.只有①②③ D.全部
【答案】D
【知识点】胶体的性质和应用
【解析】【解答】解:胶体具有的性质有丁达尔效应;聚沉;电泳.胶体粒度介于1nm﹣100nm之间,不能透过半透膜.
①用盐卤点豆腐是胶体的聚沉的应用,与胶体性质有关;
②血液属于胶体,医学上微波手术是利用胶体聚沉的性质,微波手术能大大减少病人出血量与胶体性质有关;
③明矾溶于水形成氢氧化铝胶体具有较大的表面积,能吸附水中的不溶性固体杂质,是常用的净水剂,用明矾净水与胶体的性质有关;
④江河入海口形成三角洲的形成是胶体聚沉的作用,与胶体性质有关;
故选:D.
【分析】胶体具有的性质有:丁达尔效应;聚沉;电泳,胶体粒度介于1nm﹣100nm之间,不能透过半透膜,依据胶体的性质分析解答.
3.(2016高一上·厦门期中)查阅资料发现,金属钠不仅能跟氧气和水反应,还能跟多种其他物质发生反应,其中包括与酒精在常温下反应.要研究金属钠跟酒精反应的性质以及它与金属钠跟水反应的异同点,下列研究方法中用不到的是( )
A.实验法 B.观察法 C.分类法 D.比较法
【答案】C
【知识点】科学探究方法;钠的化学性质
【解析】【解答】解:A.以实验研究金属钠能跟氧气、水等无机物反应,跟酒精等有机物反应,用到的是实验法,故A不选;
B.实验过程中需要用肉眼观察实验现象,用到的是观察法,故B不选;
C.没有分门别类地对物质及其变化进行研究,故C选;
D.采取对比方法研究金属钠跟酒精反应的性质以及它与水反应的异同点,用到的是比较法,故D不选.
故选C.
【分析】A.实验法是通过实验来验证对物质性质的预测或探究物质未知性质的方法;
B.观察法是对实验对象用肉眼或一些辅助仪器进行的观测;
C.分类法是指运用分类的方法,分门别类地对物质及其变化进行研究,可以总结出各类物质的通性与特性;
D.比较法是运用比较的方法,可以找出物质性质间的异同,认识物质间的内在联系,促进对物质性质的理解与记忆.
4.(2016高一上·福建期中)氯气可以用来消灭田鼠,使用方法是将氯气通过软管灌入田鼠洞中,这是利用了氯气以下性质中的( )
①黄绿色 ②密度比空气大 ③有毒 ④较易液化 ⑤能溶解于水.
A.①②③ B.②③ C.③④ D.③④⑤
【答案】B
【知识点】氯气的化学性质;氯气的实验室制法
【解析】【解答】解:氯气可以用来消灭田鼠利用了它的毒性,使田鼠中毒死亡;将氯气通过软管灌入田鼠洞中,氯气的相对分子质量比空气的大,所以密度比空气的大,与空气混合时,在混合气体的下部,所以能够被田鼠呼吸,从而达到灭鼠目的.
故选B.
【分析】根据氯气的物理性质颜色、密度、溶解性、熔沸点及毒性结合信息来判断正误.
5.(2016高一上·厦门期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钠在空气中燃烧生成白色的氧化钠;
②钠投入硫酸铜溶液中有红色粉末产生;
③过氧化钠可在防毒面具中做供氧剂;
④铁丝在氯气中燃烧生成棕色的FeCl3;
⑤钠、氢气在氯气中燃烧都能产生白烟.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④⑤
【答案】C
【知识点】钠的化学性质
【解析】【解答】解:①钠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淡黄色的过氧化钠,故错误;②钠投入硫酸铜溶液中,生成氢氧化铜和氢气,故错误;③过氧化钠可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氧气,可在防毒面具中做供氧剂,故正确;④氯气具有强氧化性,铁丝在氯气中燃烧生成棕色的FeCl3,故正确;⑤氢气在氯气中燃烧产生白雾,故错误,
故选C.
【分析】钠性质活泼,可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氢气,与氧气在点燃条件下反应生成淡黄色的过氧化钠,过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氧气,可用于供氧剂,结合氯气的性质解答该题.
6.(2018高一上·曲沃期末)自来水是用氯气杀菌消毒的,不法商贩用自来水冒充纯净水销售,为辨别纯净水真伪,可用下列哪种试剂鉴别( )
A.酚酞试液 B.氯化铁溶液
C.硝酸银溶液 D.氢氧化钠溶液
【答案】C
【知识点】硝酸的化学性质;氯离子的检验
【解析】【解答】因纯净水销售中不含氯离子,而自来水中含氯离子,所以向两样品中加入硝酸银溶液,变浑浊的自来水,反之是纯净水,故选:C.
【分析】辨别纯净水真伪,实际上就是检验氯离子的存在.
7.(2016高一上·厦门期中)下列物质中,能够导电的电解质是( )
A.Cu丝 B.熔融的MgCl2 C.NaCl溶液 D.蔗糖
【答案】B
【知识点】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
【解析】【解答】解:A、铜丝能导电,但铜丝是单质不是化合物,所以铜丝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故A错误.
B、熔融的氯化镁中含有自由移动的离子,所以能导电,氯化镁是能导电的电解质,故B正确.
C、氯化钠溶液中含有自由移动的阴阳离子所以能导电,但氯化钠溶液是混合物,所以不是电解质,故C错误.
D、蔗糖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都以分子分子,所以都不导电,蔗糖是非电解质,故D错误.
故选:B.
【分析】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是电解质,能导电的物质中含有自由电子或离子,据此分析解答.
8.(2016高一上·厦门期中)在某无色透明的酸性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离子组是( )
A.Na+、NO3﹣、Mg2+、OH﹣ B.MnO4﹣、K+、CO32﹣、Na+
C.K+、SO42﹣、HCO3﹣、Na+ D.NH4+、SO42﹣、K+、Cl﹣
【答案】D
【知识点】离子共存
【解析】【解答】解:酸性溶液中存在大量氢离子,无色时可排除 Cu2+、Fe2+、Fe3+、MnO4﹣等有色离子的存在,
A.Mg2+、H+、OH﹣发生反应,在溶液中不能大量共存,故A错误;
B.MnO4﹣为有色离子,CO32﹣与氢离子反应,在溶液中不能大量共存,故B错误;
C.HCO3﹣与氢离子反应,在溶液中不能大量共存,故C错误;
D.NH4+、SO42﹣、K+、Cl﹣之间不发生反应,都不与氢离子反应,且为无色溶液中,在溶液中能够大量共存,故D正确;
故选D.
【分析】无色时可排除 Cu2+、Fe2+、Fe3+、MnO4﹣等有色离子的存在,酸性溶液中存在大量氢离子,
A.镁离子、氢离子与氢氧根离子反应;
B.高锰酸根离子为有色离子,碳酸根离子与氢离子反应;
C.碳酸氢根离子与氢离子反应;
D.四种离子之间不反应,都是无色离子,都不与氢离子反应.
9.(2016高一上·厦门期中)制备氯化物时,常用两种方法:①用金属与氯气直接化合制得;②用金属与盐酸反应制得.用以上两种方法都可制得的氯化物是( )
A.AlCl3 B.FeCl3 C.FeCl2 D.CuCl2
【答案】A
【知识点】常见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A、金属铝和氯气反应生成氯化铝,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铝和氢气,故A正确;
B、金属铁和氯气反应生成氯化铁,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故B错误;
C、金属铁和氯气反应生成氯化铁,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故C错误;
D、金属铜和氯气反应生成氯化铜,但是金属铜和盐酸不反应,故D错误.
故选A.
【分析】金属和氯气反应时,氯气将金属氧化到最高价态,变价金属和盐酸反应时,生成低价态的盐和氢气.
10.(2016高一上·厦门期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为( )
A.气体摩尔体积就是22.4 L/mol
B.1 mol H2的质量只有在标况下才约为2 g
C.标况下,18克H2O的体积为22.4 L
D.H2和O2的混合气体1 mol在标况下的体积约为22.4 L
【答案】D
【知识点】物质的量的相关计算
【解析】【解答】解:A.气体摩尔体积与温度、压强有关,条件不同,气体摩尔体积不同,故A错误;
B.1mol H2的质量为1mol×2g/mol=2g,物质的质量与温度、压强无关,故B错误;
C.标况下水是液体,不能使用气体摩尔体积,故C错误;
D.H2和O2的混合气体1 mol在标况下的体积约为1mol×22.4L/mol=22.4 L,故D正确;
故选:D.
【分析】A.气体摩尔体积与温度、压强有关;
B.依据m=nM计算,物质的质量与温度、压强无关;
C.气体摩尔体积使用对象为气体;
D.依据V=n×Vm计算,气体摩尔体积适用于单一气体和混合气体.
11.(2016高一上·厦门期中)1mol L﹣1的NaCl溶液表示( )
A.溶液中含有1 mol NaCl B.1 mol NaCl溶于1 L水中
C.58.5 g NaCl溶于941.5 g水中 D.1 L溶液中含有NaCl 58.5 g
【答案】D
【知识点】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
【解析】【解答】解:A.溶质的物质的量与溶液体积、溶液浓度有关,溶液体积未告诉,无法计算氯化钠的物质的量,故A错误;
B.1mol氯化钠溶于1L水中,溶液的体积不是1L,无法计算物质的量浓度,故B错误;
C.58.5gNaCl的物质的量为1mol,58.5gNaCl溶于941.5g水中溶液的质量为1000g,溶液密度比水大,所以溶液体积小于1L,浓度大于1mol/L,故C错误;
D.58.5gNaCl的物质的量为1mol,溶液体积为1L,氯化钠溶液浓度为1mol/L,故D正确;
故选D.
【分析】1mol/L NaCl溶液表示每升溶液中溶有1mol氯化钠.即1mol氯化钠溶于水配成1L溶液氯化钠浓度为1mol/L.根据c= 进行分析判断.
12.(2016高一上·厦门期中)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某溶液,下列情况会使溶液浓度偏低的是( )
A.未冷却即转移、定容
B.溶液转移后,未洗涤烧杯和玻璃棒
C.定容时俯视刻度线
D.容量瓶中原有少量蒸馏水
【答案】B
【知识点】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
【解析】【解答】解:A.未冷却即转移、定容,V偏小,则溶液浓度偏大,故A不选;
B.溶液转移后,未洗涤烧杯和玻璃棒,n偏小,使溶液浓度偏低,故B选;
C.定容时俯视刻度线,V偏小,则溶液浓度偏大,故C不选;
D.容量瓶中原有少量蒸馏水,对实验无影响,故D不选;
故选B.
【分析】由c= 可知,不当操作使n偏小或V偏大均使溶液浓度偏低,以此来解答.
13.(2016高一上·厦门期中)某同学在实验报告中记录下列数据,其中正确的是( )
A.用100 mL量筒量取12.5 mL盐酸
B.用托盘天平称量5.85g食盐
C.需用220 mL 1 mol L﹣1 CuSO4溶液,配制时需称62.5g 的CuSO4 5H2O 晶体
D.所配得的500 mL 0.5mol L﹣1 Na2CO3溶液中,Na+的物质的量浓度为0.5mol L﹣1
【答案】C
【知识点】化学实验方案的评价
【解析】【解答】解:A.量筒的感量为0.1mL,可选20mL量筒量取12.5 mL盐酸,故A错误;
B.托盘天平的感量为0.1g,则用托盘天平称量5.8g或5.9g食盐,故B错误;
C.需用220 mL 1 mol L﹣1 CuSO4溶液,选择250mL容量瓶,CuSO4 5H2O 晶体的质量为0.25L×1mol/L×250g/mol=6.25g,故C正确;
D.0.5mol L﹣1 Na2CO3溶液,Na+的物质的量浓度为0.5mol L﹣1×2=1mol/L,故D错误;
故选C.
【分析】A.量筒的感量为0.1mL,且量筒规格应与液体的体积接近;
B.托盘天平的感量为0.1g;
C.需用220 mL 1 mol L﹣1 CuSO4溶液,选择250mL容量瓶,结合m=cVM计算;
D.0.5mol L﹣1 Na2CO3溶液,结合离子个数计算离子浓度.
14.(2016高一上·厦门期中)能正确表示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的是( )
A.石灰石跟盐酸反应:CO32﹣+2H+═CO2↑+H2O
B.氢氧化钡溶液与盐酸的反应OH﹣+H+═H2O
C.铜片插入硝酸银溶液中Cu+Ag+═Cu2++Ag
D.硫酸铜溶液和氢氧化钡溶液反应:Ba2++SO42﹣═BaSO4↓
【答案】B
【知识点】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解析】【解答】解:A.石灰石跟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二氧化碳和水,则离子方程式为:CaCO3+2H+═Ca2++CO2↑+H2O,故A错误;
B.氢氧化钡溶液与盐酸的反应的实质是氢离子与氢氧根离子反应生成水,则离子方程式为:OH﹣+H+═H2O,故B正确;
C.铜片插入硝酸银溶液中,离子方程式为:Cu+2Ag+═Cu2++2Ag,故C错误;
D.硫酸铜溶液和氢氧化钡溶液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硫酸钡沉淀,离子方程式为:Ba2++SO42﹣+2OH﹣+Cu2+=Cu(OH)2↓+BaSO4↓,故D错误.
故选B.
【分析】A.碳酸钙要保留化学式;
B.氢氧化钡溶液与盐酸的反应的实质是氢离子与氢氧根离子反应生成水;
C.电荷不守恒;
D.硫酸铜溶液和氢氧化钡溶液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硫酸钡沉淀.
15.(2016高一上·厦门期中)如图:A处通入氯气.打开B阀时,C处红色布条无变化,关闭B阀时,C处干燥的红色布条褪色.由此作出的判断正确的是( )
a.D中不可能是浓硫酸 b.D中可以是少量水
c.通入的氯气含有水蒸气 d.D中可以是饱和食盐水.
A.abc B.bcd C.abd D.abcd
【答案】C
【知识点】氯气的化学性质
【解析】【解答】解:A处通入氯气.打开B阀时,C处红色布条无变化,说明氯气中不含有水蒸气,遇到有色布条不褪色,关闭B阀时,C处红色布条褪色.氯气通过D装置后,氯气和水反应生成次氯酸起漂白作用,说明D装置中的液体可以是水或水溶液,
a、D中是浓硫酸吸收氯气中的水蒸气,干燥的氯气不能使干燥的红色布条褪色,故a正确;
b、D中是水时,会使有色布条褪色,故b正确;
c、实验现象说明通入的氯气不含有水分,故c错误;
d、D中可以是饱和食盐水,氯气通过后会含有水蒸气,遇到有色布条褪色,因为氯气含水蒸气,反应生成次氯酸起漂白作用,故d正确;
故abd正确,
故选C.
【分析】A处通入氯气.打开B阀时,C处红色布条无变化,说明氯气中不含有水蒸气,遇到有色布条不褪色,关闭B阀时,C处红色布条褪色.氯气通过D装置后,氯气和水反应生成次氯酸起漂白作用,说明D装置中的液体可以是水溶液.
16.(2016高一上·厦门期中)同温同压下,甲容器中的NH3和乙容器中的CH4所含的原子总数相同,则甲容器与乙容器的体积之比为( )
A.1:1 B.2:1 C.3:4 D.5:4
【答案】D
【知识点】阿伏加德罗定律及推论
【解析】【解答】解:甲容器中的NH3和乙容器中的CH4所含的原子总数相同,则原子物质的量相等,假设原子物质的量均为1mol,则氨气物质的量为 =0.25mol、甲烷物质的量为 =0.2mol,同温同压下气体体积之比等于物质的量之比,则氨气与甲烷体积之比为0.25mol:0.2mol=5:4,容器的容积等于气体体积,则甲容器与乙容器的体积之比为5:4,故选:D.
【分析】甲容器中的NH3和乙容器中的CH4所含的原子总数相同,则原子物质的量相等,假设原子物质的量均为1mol,结合分子式计算氨气、甲烷物质的量,同温同压下气体体积之比等于物质的量之比,容器的容积等于气体体积.
二、填空题
17.(2016高一上·厦门期中)按要求准确表达下列变化过程中的化学用语,写出下列(1)﹣(3)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和(4)﹣(5)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金属钠与水反应
(2)氯气与水反应
(3)氢氧化钠溶液滴入氯化铁溶液中
(4)漂白粉溶液中通入少量二氧化碳
(5)呼吸面具(过氧化钠为制氧剂)发生的主要反应 .
【答案】(1)2Na+2H2O=2Na++2OH﹣+H2↑
(2)Cl2+H2O H++Cl﹣+HClO
(3)3OH﹣+Fe3+=2Fe(OH)3↓
(4)Ca(ClO)2+CO2+H2O=CaCO3↓+2HClO
(5)2Na2O2+2CO2=2Na2CO3+O2
【知识点】氯气的化学性质;钠的化学性质;钠的氧化物
【解析】【解答】解:(1)钠与水反应生成NaOH和氢气,离子反应为2Na+2H2O=2Na++2OH﹣+H2↑,故答案为:2Na+2H2O=2Na++2OH﹣+H2↑;(2)氯气与水反应生成盐酸和HClO,离子反应为Cl2+H2O H++Cl﹣+HClO,故答案为:Cl2+H2O H++Cl﹣+HClO;(3)发生复分解反应生成氢氧化铁和氯化钠,离子反应为3OH﹣+Fe3+=2Fe(OH)3↓,故答案为:3OH﹣+Fe3+=2Fe(OH)3↓;(4)反应生成碳酸钙混合HClO,化学反应方程式为Ca(ClO)2+CO2+H2O=CaCO3↓+2HClO,故答案为:Ca(ClO)2+CO2+H2O=CaCO3↓+2HClO;(5)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与氧气,化学反应方程式为2Na2O2+2CO2=2Na2CO3+O2,故答案为:2Na2O2+2CO2=2Na2CO3+O2.
【分析】(1)钠与水反应生成NaOH和氢气;(2)氯气与水反应生成盐酸和HClO;(3)发生复分解反应生成氢氧化铁和氯化钠;(4)反应生成碳酸钙混合HClO;(5)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与氧气.
18.(2016高一上·厦门期中)根据题意解答
(1)同温同压下,同体积的甲烷(CH4)和二氧化碳分子数之比为 ,物质的量之比为 ,原子总数之比为 ,质量之比为 .
(2)在标准状况下,①4g H2、②11.2L O2、③1mol H2O中,所含分子数最多的是 ,含原子数最多的是 ,质量最大的是 .
(3)标准状况下,1.7gNH3的体积为 L,它与标准状况下 L H2S含有相同数目的氢原子.
【答案】(1)1:1;1:1;5:3;4:11
(2)①;①;③
(3)2.24;3.36
【知识点】物质的量的相关计算
【解析】【解答】解:(1)同温同压下,相同体积的气体物质的量相同,分子数目相同,则物质的量之比为1:1,分子数之比为1:1;
甲烷的分子式为CH4,1个分子中含有5个原子,二氧化碳的分子式为CO2,1个分子中含有3个原子,相同物质的量的气体原子数之比为5:3;
甲烷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6,二氧化碳的相对分子质量为44,根据m=nM可知二者质量之比=16:44=4:11,
故答案为:1:1; 1:1; 5:3; 4:11;(2):①4g氢气的物质的量为: =2mol,其分子数为2NA,原子数为4NA,质量为4g,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2mol×22.4L/mol=44.8L;
②标准状况下11.2L氧气的物质的量为: =0.5mol,其分子数为0.5NA,原子数为NA,质量为0.5mol×32g/mol=16g,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11.2L;
③水的物质的量为1mol,其分子数为NA,原子数为3NA,质量为:1mol×18g/mol=18g,标准状况下水为液体,其体积在三者中最小;
显然分子数最多的是①,原子数最多的是①,质量最大的是③,
故答案为:①;①;③;(3)1.7g NH3的物质的量为: =0.1mol,标准状况下0.1mol氨气的体积为:V=nVm=0.1mol×22.4L/mol=2.24L;
0.1mol氨气分子中含有氢原子的物质的量为0.3mol,与氨气所含H原子数相同的H2S的物质的量为: =0.15mol,标准状况下0.15mol硫化氢的体积为:0.15mol×22.4L/mol=3.36L,
故答案为:2.24;3.36.
【分析】(1)同温同压下,相同体积的气体物质的量相同,根据物质的量及分子组成计算原子个数关系;(2)根据n= 计算物质的量、质量,利用N=nNA及物质的构成来计算微粒数;(3)根据n= ,结合摩尔质量与相对分子质量的关系以及分子的组成原子的原子结构计算.
19.(2016高一上·厦门期中)为了确认电解质溶液中部分离子相互间能否发生反应,及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做如表四组实验.
编号 Ⅰ Ⅱ Ⅲ Ⅳ
实验
(1)实验Ⅰ的现象 ,写出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
(2)实验Ⅱ的目的是 .
(3)实验Ⅲ的现象证明了溶液中的 两种离子之间发生了化学反应.
(4)实验Ⅳ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
【答案】(1)有白色沉淀产生;Ba++SO42+=BaSO4↓
(2)验证Cl﹣与Cu2+不发生反应
(3)H+、OH﹣
(4)CaCO3+2H+═Ca2++CO2↑+H2O
【知识点】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解析】【解答】解:(1)氯化钡和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钡白色沉淀,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Ba++SO42+=BaSO4↓,故答案为:有白色沉淀产生;Ba++SO42+=BaSO4↓;(2)实验Ⅰ中还存在氯离子和铜离子,实验Ⅱ可验证Cl﹣与Cu2+不发生反应,故答案为:验证Cl﹣与Cu2+不发生反应;(3)发生中和反应,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说明H+、OH﹣发生反应,故答案为:H+、OH﹣;(4)盐酸和碳酸钙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CaCO3+2H+═Ca2++CO2↑+H2O,故答案为:CaCO3+2H+═Ca2++CO2↑+H2O.
【分析】(1)氯化钡和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2)检验氯离子与铜离子是否反应;(3)发生中和反应,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4)盐酸和碳酸钙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
三、实验题
20.(2016高一上·厦门期中)根据题意解答
(1)在实验室里做钠跟水反应的实验时,可能用到的仪器是 .(填序号,多选不得分,少选扣分)
a.试管夹 b.镊子 c.小刀 d.冷凝管 e.滤纸 f.研钵
g.烧杯 h.坩埚 i.石棉网 j.玻璃片 k.药匙 l.燃烧匙
(2)某课外活动小组研究金属钾的性质.他们通过Na、K原子结构示意图及查找有关资料,知道了Na、K属于同一类物质,且K燃烧生成产物是KO2.请完成下列内容:
①观察钾的切面.硬度: ,颜色:
②预测钾的性质,并进行实验验证(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在空气中缓慢氧化: ;
点燃,发生剧烈燃烧: .
③结论:钾是一种活泼的金属单质,其化学性质比钠活泼.
④该小组研究钾的性质用到了哪几种方法? .
(3)用MnO2和浓盐酸制取纯净干燥的氯气,并让氯气与铜粉反应制取纯净的无水CuCl2,装置如图所示.
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B中选用的试剂是饱和食盐水,其作用是 ;
②D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③E中发生的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
【答案】(1)bcegj
(2)小;银白;4K+O2=2K2O;K+O2 KO2;观察、实验、分类、比较
(3)除去氯气中混有的氯化氢气体;Cu+Cl2 CuCl2;Cl2+2OH﹣=Cl﹣+ClO﹣+H2O
【知识点】氯气的实验室制法;碱金属的性质
【解析】【解答】解:(1)实验室里做钠跟水反应的实验时,取用块状固体药品时用镊子,将金属钠放在玻璃片上,用小刀切一小块钠,用滤纸擦干表面的煤油,用烧杯盛放水,用玻璃棒覆盖烧杯,防止钠飞出,所以用到的仪器是镊子、小刀、滤纸、烧杯、玻璃片,则是bcegj;
故答案为:bcegj;(2)①碱金属硬度减小,一般为银白色,所以钾的硬度小,颜色为银白色,
故答案为:小; 银白;②①金属钾在空气中缓慢氧化生成的是氧化剂,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4K+O2═2K2O,
故答案为:4K+O2═2K2O; ②由题意可知,钾在空气中燃烧的产物是超氧化钾(KO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K+O2 KO2,
故答案为:K+O2 KO2;④首先通过分析钾与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及查阅有关资料,知道钾与钠属于同一类物质,在性质上有许多相似之处.然后预测性质并通过实验验证,通过实验现象,通过观分解释、整合,进而得出结论,所以该小组研究钾的性质用到了观察、实验、分类、比较的方法,
故答案为:观察、实验、分类、比较;(3)①氯气在饱和食盐水中溶解度不大,氯化氢易溶于水,所以可以用盛有饱和食盐水的B除去氯气中混有的氯化氢;
故答案为:除去氯气中混有的氯化氢气体;②铜粉在氯气中燃烧生成氯化铜,化学方程式:Cu+Cl2 CuCl2;
故答案为:Cu+Cl2 CuCl2;③氯气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次氯酸钠和水,离子方程式:Cl2+2OH﹣=Cl﹣+ClO﹣+H2O;
故答案为:Cl2+2OH﹣=Cl﹣+ClO﹣+H2O.
【分析】(1)根据各种仪器的作用选取仪器,注意取用块状固体药品时用镊子,据此分析;(2)①根据类比金属钠的物理性质进行解答;②钾性质活泼,易与氧气、水等剧烈反应,金属性比钠强,可结合题意和Na的性质书写有关方程式;④该小组在分类的基础上进行实验,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得出结论;(3)①氯气在饱和食盐水中溶解度不大,氯化氢易溶于水,据此判断解答;②铜粉在氯气中燃烧生成氯化铜;③氯气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次氯酸钠和水.
21.(2016高一上·厦门期中)某同学帮助水质检测站配制480mL 0.5mol L﹣1 NaOH溶液以备使用.
(1)该同学应选择 mL的容量瓶.
(2)其操作步骤如图所示,则图A操作应在①~⑥图中的 (填选项字母)之间.
A.②与③ B.①与② C.④与⑤
(3)该同学应称取NaOH固体 g;
(4)(2)中⑤的具体操作是
(5)下列操作对所配溶液的浓度大小有何影响?
①转移完溶液后未洗涤玻璃棒和烧杯,浓度会 (填“偏大”“偏小”或“无影响”,下同).
②容量瓶中原来有少量蒸馏水,浓度会 .
【答案】(1)500
(2)C
(3)10.0
(4)液面距刻度线1~2cm时改用胶头滴管滴加至凹液面最低处与刻度线相切
(5)偏小;无影响
【知识点】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
【解析】【解答】解:(1)配制480mL 0.5mol L﹣1 NaOH溶液,应选择500mL容量瓶;
故答案为:500;(2)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一般步骤:计算、称量、溶解、移液、洗涤、定容、摇匀,图A为洗涤后,加入蒸馏水,应放在洗涤与用胶头滴管定容操作之间,
故选:C;(3)配制480mL 0.5mol L﹣1 NaOH溶液,应选择500mL容量瓶,实际配制500mL溶液,需要溶质的质量m=0.5L×0.5mol/L×40g/mol=10.0g;(4)定容的正确操作为:加蒸馏水到液面距刻度线1~2cm时改用胶头滴管滴加至凹液面最低处与刻度线相切;故答案为:10.0;液面距刻度线1~2cm时改用胶头滴管滴加至凹液面最低处与刻度线相切;(5)①转移完溶液后未洗涤玻璃棒和烧杯,导致溶质部分损耗,溶质的物质的量偏小,溶液浓度会偏小;故答案为:偏小;②容量瓶中原来有少量蒸馏水,对溶质的物质的量和溶液体积都不会产生影响,溶液浓度无影响;故答案为:无影响.
【分析】(1)依据配制溶液体积选择合适规格容量瓶;(2)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一般步骤:计算、称量、溶解、移液、洗涤、定容、摇匀,据此解答;(3)依据m=CVM计算需要溶质的质量;(4)依据定容的正确操作解答;(5)分析操作对溶质的物质的量或对溶液的体积的影响,根据c= 分析判断.
四、计算题
22.(2016高一上·厦门期中)已知:根据离子反应,碳酸根离子与钡离子产生碳酸钡沉淀,硫酸根离子与钡离子产生硫酸钡沉淀,而碳酸钡能与盐酸反应,硫酸钡不溶.
现取50.0mLNa2CO3和Na2SO4的混合溶液,加入过量BaCl2溶液后得到14.51g白色沉淀,用过量稀盐酸处理后沉淀量减少到4.66g,并有气体放出.试计算:
(1)所得白色沉淀中BaCO3的物质的量;
(2)原混合液中Na2CO3的物质的量浓度;
(3)产生的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
【答案】(1)解:Na2CO3、Na2SO4 均能与BaCl2 溶液反应产生BaCO3和BaSO4沉淀共14.51 g,BaCO3 沉淀可溶于盐酸,所以
m(BaCO3)=14.51﹣4.66=9.85g,则有n(BaCO3)= =0.05mol
所以:所得白色沉淀中BaCO3的物质的量是0.05mol
(2)解:
Na2CO3+ BaCl2 = BaCO3↓+ 2NaCl
1 mol 1 mol
n(Na2CO3) 0.05mol
解得:n(Na2CO3)=0.05 mol c(Na2CO3)= =1.0 mol L﹣1,
所以:原混合液中Na2CO3的物质的量浓度为1.0 mol L﹣1
(3)解:
BaCO3+ 2HCl = BaCl2+ CO2↑+ H2O
1 mol 22.4 L
0.05mol V(CO2)
V= =1.12L
所以:产生的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是1.12L
【知识点】有关混合物反应的计算
【解析】【分析】根据Na2CO3、Na2SO4 均能与BaCl2 溶液反应产生BaCO3和BaSO4沉淀共14.51 g,BaCO3 沉淀可溶于盐酸,所以m(BaCO3)=14.51﹣4.66=9.85g,再根据Na2CO3+BaCl2=BaCO3↓+2NaCl计算.
2016-2017学年福建省厦门市湖滨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化学试卷
一、选择题
1.(2016高一上·厦门期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道尔顿提出原子学说,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
B.化学研究的主要目的就是认识分子
C.研究物质的性质,常常运用观察、实验、分类、比较等方法
D.化学家可以在微观层面上操纵分子和原子,组装分子材料、分子器件和分子机器
2.(2016高一上·厦门期中)下列事实与胶体的性质有关的是( )
①用盐卤点豆腐 ②微波手术能大大减少病人出血量
③用明矾净水 ④江河入海口形成三角洲.
A.只有①② B.只有①②④有尽有
C.只有①②③ D.全部
3.(2016高一上·厦门期中)查阅资料发现,金属钠不仅能跟氧气和水反应,还能跟多种其他物质发生反应,其中包括与酒精在常温下反应.要研究金属钠跟酒精反应的性质以及它与金属钠跟水反应的异同点,下列研究方法中用不到的是( )
A.实验法 B.观察法 C.分类法 D.比较法
4.(2016高一上·福建期中)氯气可以用来消灭田鼠,使用方法是将氯气通过软管灌入田鼠洞中,这是利用了氯气以下性质中的( )
①黄绿色 ②密度比空气大 ③有毒 ④较易液化 ⑤能溶解于水.
A.①②③ B.②③ C.③④ D.③④⑤
5.(2016高一上·厦门期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钠在空气中燃烧生成白色的氧化钠;
②钠投入硫酸铜溶液中有红色粉末产生;
③过氧化钠可在防毒面具中做供氧剂;
④铁丝在氯气中燃烧生成棕色的FeCl3;
⑤钠、氢气在氯气中燃烧都能产生白烟.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④⑤
6.(2018高一上·曲沃期末)自来水是用氯气杀菌消毒的,不法商贩用自来水冒充纯净水销售,为辨别纯净水真伪,可用下列哪种试剂鉴别( )
A.酚酞试液 B.氯化铁溶液
C.硝酸银溶液 D.氢氧化钠溶液
7.(2016高一上·厦门期中)下列物质中,能够导电的电解质是( )
A.Cu丝 B.熔融的MgCl2 C.NaCl溶液 D.蔗糖
8.(2016高一上·厦门期中)在某无色透明的酸性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离子组是( )
A.Na+、NO3﹣、Mg2+、OH﹣ B.MnO4﹣、K+、CO32﹣、Na+
C.K+、SO42﹣、HCO3﹣、Na+ D.NH4+、SO42﹣、K+、Cl﹣
9.(2016高一上·厦门期中)制备氯化物时,常用两种方法:①用金属与氯气直接化合制得;②用金属与盐酸反应制得.用以上两种方法都可制得的氯化物是( )
A.AlCl3 B.FeCl3 C.FeCl2 D.CuCl2
10.(2016高一上·厦门期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为( )
A.气体摩尔体积就是22.4 L/mol
B.1 mol H2的质量只有在标况下才约为2 g
C.标况下,18克H2O的体积为22.4 L
D.H2和O2的混合气体1 mol在标况下的体积约为22.4 L
11.(2016高一上·厦门期中)1mol L﹣1的NaCl溶液表示( )
A.溶液中含有1 mol NaCl B.1 mol NaCl溶于1 L水中
C.58.5 g NaCl溶于941.5 g水中 D.1 L溶液中含有NaCl 58.5 g
12.(2016高一上·厦门期中)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某溶液,下列情况会使溶液浓度偏低的是( )
A.未冷却即转移、定容
B.溶液转移后,未洗涤烧杯和玻璃棒
C.定容时俯视刻度线
D.容量瓶中原有少量蒸馏水
13.(2016高一上·厦门期中)某同学在实验报告中记录下列数据,其中正确的是( )
A.用100 mL量筒量取12.5 mL盐酸
B.用托盘天平称量5.85g食盐
C.需用220 mL 1 mol L﹣1 CuSO4溶液,配制时需称62.5g 的CuSO4 5H2O 晶体
D.所配得的500 mL 0.5mol L﹣1 Na2CO3溶液中,Na+的物质的量浓度为0.5mol L﹣1
14.(2016高一上·厦门期中)能正确表示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的是( )
A.石灰石跟盐酸反应:CO32﹣+2H+═CO2↑+H2O
B.氢氧化钡溶液与盐酸的反应OH﹣+H+═H2O
C.铜片插入硝酸银溶液中Cu+Ag+═Cu2++Ag
D.硫酸铜溶液和氢氧化钡溶液反应:Ba2++SO42﹣═BaSO4↓
15.(2016高一上·厦门期中)如图:A处通入氯气.打开B阀时,C处红色布条无变化,关闭B阀时,C处干燥的红色布条褪色.由此作出的判断正确的是( )
a.D中不可能是浓硫酸 b.D中可以是少量水
c.通入的氯气含有水蒸气 d.D中可以是饱和食盐水.
A.abc B.bcd C.abd D.abcd
16.(2016高一上·厦门期中)同温同压下,甲容器中的NH3和乙容器中的CH4所含的原子总数相同,则甲容器与乙容器的体积之比为( )
A.1:1 B.2:1 C.3:4 D.5:4
二、填空题
17.(2016高一上·厦门期中)按要求准确表达下列变化过程中的化学用语,写出下列(1)﹣(3)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和(4)﹣(5)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金属钠与水反应
(2)氯气与水反应
(3)氢氧化钠溶液滴入氯化铁溶液中
(4)漂白粉溶液中通入少量二氧化碳
(5)呼吸面具(过氧化钠为制氧剂)发生的主要反应 .
18.(2016高一上·厦门期中)根据题意解答
(1)同温同压下,同体积的甲烷(CH4)和二氧化碳分子数之比为 ,物质的量之比为 ,原子总数之比为 ,质量之比为 .
(2)在标准状况下,①4g H2、②11.2L O2、③1mol H2O中,所含分子数最多的是 ,含原子数最多的是 ,质量最大的是 .
(3)标准状况下,1.7gNH3的体积为 L,它与标准状况下 L H2S含有相同数目的氢原子.
19.(2016高一上·厦门期中)为了确认电解质溶液中部分离子相互间能否发生反应,及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做如表四组实验.
编号 Ⅰ Ⅱ Ⅲ Ⅳ
实验
(1)实验Ⅰ的现象 ,写出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
(2)实验Ⅱ的目的是 .
(3)实验Ⅲ的现象证明了溶液中的 两种离子之间发生了化学反应.
(4)实验Ⅳ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
三、实验题
20.(2016高一上·厦门期中)根据题意解答
(1)在实验室里做钠跟水反应的实验时,可能用到的仪器是 .(填序号,多选不得分,少选扣分)
a.试管夹 b.镊子 c.小刀 d.冷凝管 e.滤纸 f.研钵
g.烧杯 h.坩埚 i.石棉网 j.玻璃片 k.药匙 l.燃烧匙
(2)某课外活动小组研究金属钾的性质.他们通过Na、K原子结构示意图及查找有关资料,知道了Na、K属于同一类物质,且K燃烧生成产物是KO2.请完成下列内容:
①观察钾的切面.硬度: ,颜色:
②预测钾的性质,并进行实验验证(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在空气中缓慢氧化: ;
点燃,发生剧烈燃烧: .
③结论:钾是一种活泼的金属单质,其化学性质比钠活泼.
④该小组研究钾的性质用到了哪几种方法? .
(3)用MnO2和浓盐酸制取纯净干燥的氯气,并让氯气与铜粉反应制取纯净的无水CuCl2,装置如图所示.
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B中选用的试剂是饱和食盐水,其作用是 ;
②D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③E中发生的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
21.(2016高一上·厦门期中)某同学帮助水质检测站配制480mL 0.5mol L﹣1 NaOH溶液以备使用.
(1)该同学应选择 mL的容量瓶.
(2)其操作步骤如图所示,则图A操作应在①~⑥图中的 (填选项字母)之间.
A.②与③ B.①与② C.④与⑤
(3)该同学应称取NaOH固体 g;
(4)(2)中⑤的具体操作是
(5)下列操作对所配溶液的浓度大小有何影响?
①转移完溶液后未洗涤玻璃棒和烧杯,浓度会 (填“偏大”“偏小”或“无影响”,下同).
②容量瓶中原来有少量蒸馏水,浓度会 .
四、计算题
22.(2016高一上·厦门期中)已知:根据离子反应,碳酸根离子与钡离子产生碳酸钡沉淀,硫酸根离子与钡离子产生硫酸钡沉淀,而碳酸钡能与盐酸反应,硫酸钡不溶.
现取50.0mLNa2CO3和Na2SO4的混合溶液,加入过量BaCl2溶液后得到14.51g白色沉淀,用过量稀盐酸处理后沉淀量减少到4.66g,并有气体放出.试计算:
(1)所得白色沉淀中BaCO3的物质的量;
(2)原混合液中Na2CO3的物质的量浓度;
(3)产生的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化学史;科学探究方法
【解析】【解答】解:A.道尔顿提出了近代原子学说,门捷列夫整理了元素周期表,提出了元素周期律,故A正确;
B.化学的研究目的是帮助人们认识、改造和应用物质,不是认识分子,故B错误;
C.观察、实验、分类、比较等是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方法,故C正确;
D.科学的发展非常迅速,化学家可以在微观层面上操纵分子和原子,从而用分子或原子来组装分子材料、分子器件和分子机器,故D正确.
故选B.
【分析】A.道尔顿提出近代原子学说;门捷列夫整理出了元素周期表;
B.化学的研究目的是帮助人们认识、改造和应用物质;
C.化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有:观察、实验、分类、比较等方法,除此之外,建立假说和化学模型在研究物质的结构和性质时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D.化学家可以在微观层面上操纵分子和原子.
2.【答案】D
【知识点】胶体的性质和应用
【解析】【解答】解:胶体具有的性质有丁达尔效应;聚沉;电泳.胶体粒度介于1nm﹣100nm之间,不能透过半透膜.
①用盐卤点豆腐是胶体的聚沉的应用,与胶体性质有关;
②血液属于胶体,医学上微波手术是利用胶体聚沉的性质,微波手术能大大减少病人出血量与胶体性质有关;
③明矾溶于水形成氢氧化铝胶体具有较大的表面积,能吸附水中的不溶性固体杂质,是常用的净水剂,用明矾净水与胶体的性质有关;
④江河入海口形成三角洲的形成是胶体聚沉的作用,与胶体性质有关;
故选:D.
【分析】胶体具有的性质有:丁达尔效应;聚沉;电泳,胶体粒度介于1nm﹣100nm之间,不能透过半透膜,依据胶体的性质分析解答.
3.【答案】C
【知识点】科学探究方法;钠的化学性质
【解析】【解答】解:A.以实验研究金属钠能跟氧气、水等无机物反应,跟酒精等有机物反应,用到的是实验法,故A不选;
B.实验过程中需要用肉眼观察实验现象,用到的是观察法,故B不选;
C.没有分门别类地对物质及其变化进行研究,故C选;
D.采取对比方法研究金属钠跟酒精反应的性质以及它与水反应的异同点,用到的是比较法,故D不选.
故选C.
【分析】A.实验法是通过实验来验证对物质性质的预测或探究物质未知性质的方法;
B.观察法是对实验对象用肉眼或一些辅助仪器进行的观测;
C.分类法是指运用分类的方法,分门别类地对物质及其变化进行研究,可以总结出各类物质的通性与特性;
D.比较法是运用比较的方法,可以找出物质性质间的异同,认识物质间的内在联系,促进对物质性质的理解与记忆.
4.【答案】B
【知识点】氯气的化学性质;氯气的实验室制法
【解析】【解答】解:氯气可以用来消灭田鼠利用了它的毒性,使田鼠中毒死亡;将氯气通过软管灌入田鼠洞中,氯气的相对分子质量比空气的大,所以密度比空气的大,与空气混合时,在混合气体的下部,所以能够被田鼠呼吸,从而达到灭鼠目的.
故选B.
【分析】根据氯气的物理性质颜色、密度、溶解性、熔沸点及毒性结合信息来判断正误.
5.【答案】C
【知识点】钠的化学性质
【解析】【解答】解:①钠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淡黄色的过氧化钠,故错误;②钠投入硫酸铜溶液中,生成氢氧化铜和氢气,故错误;③过氧化钠可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氧气,可在防毒面具中做供氧剂,故正确;④氯气具有强氧化性,铁丝在氯气中燃烧生成棕色的FeCl3,故正确;⑤氢气在氯气中燃烧产生白雾,故错误,
故选C.
【分析】钠性质活泼,可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氢气,与氧气在点燃条件下反应生成淡黄色的过氧化钠,过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氧气,可用于供氧剂,结合氯气的性质解答该题.
6.【答案】C
【知识点】硝酸的化学性质;氯离子的检验
【解析】【解答】因纯净水销售中不含氯离子,而自来水中含氯离子,所以向两样品中加入硝酸银溶液,变浑浊的自来水,反之是纯净水,故选:C.
【分析】辨别纯净水真伪,实际上就是检验氯离子的存在.
7.【答案】B
【知识点】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
【解析】【解答】解:A、铜丝能导电,但铜丝是单质不是化合物,所以铜丝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故A错误.
B、熔融的氯化镁中含有自由移动的离子,所以能导电,氯化镁是能导电的电解质,故B正确.
C、氯化钠溶液中含有自由移动的阴阳离子所以能导电,但氯化钠溶液是混合物,所以不是电解质,故C错误.
D、蔗糖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都以分子分子,所以都不导电,蔗糖是非电解质,故D错误.
故选:B.
【分析】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是电解质,能导电的物质中含有自由电子或离子,据此分析解答.
8.【答案】D
【知识点】离子共存
【解析】【解答】解:酸性溶液中存在大量氢离子,无色时可排除 Cu2+、Fe2+、Fe3+、MnO4﹣等有色离子的存在,
A.Mg2+、H+、OH﹣发生反应,在溶液中不能大量共存,故A错误;
B.MnO4﹣为有色离子,CO32﹣与氢离子反应,在溶液中不能大量共存,故B错误;
C.HCO3﹣与氢离子反应,在溶液中不能大量共存,故C错误;
D.NH4+、SO42﹣、K+、Cl﹣之间不发生反应,都不与氢离子反应,且为无色溶液中,在溶液中能够大量共存,故D正确;
故选D.
【分析】无色时可排除 Cu2+、Fe2+、Fe3+、MnO4﹣等有色离子的存在,酸性溶液中存在大量氢离子,
A.镁离子、氢离子与氢氧根离子反应;
B.高锰酸根离子为有色离子,碳酸根离子与氢离子反应;
C.碳酸氢根离子与氢离子反应;
D.四种离子之间不反应,都是无色离子,都不与氢离子反应.
9.【答案】A
【知识点】常见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A、金属铝和氯气反应生成氯化铝,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铝和氢气,故A正确;
B、金属铁和氯气反应生成氯化铁,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故B错误;
C、金属铁和氯气反应生成氯化铁,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故C错误;
D、金属铜和氯气反应生成氯化铜,但是金属铜和盐酸不反应,故D错误.
故选A.
【分析】金属和氯气反应时,氯气将金属氧化到最高价态,变价金属和盐酸反应时,生成低价态的盐和氢气.
10.【答案】D
【知识点】物质的量的相关计算
【解析】【解答】解:A.气体摩尔体积与温度、压强有关,条件不同,气体摩尔体积不同,故A错误;
B.1mol H2的质量为1mol×2g/mol=2g,物质的质量与温度、压强无关,故B错误;
C.标况下水是液体,不能使用气体摩尔体积,故C错误;
D.H2和O2的混合气体1 mol在标况下的体积约为1mol×22.4L/mol=22.4 L,故D正确;
故选:D.
【分析】A.气体摩尔体积与温度、压强有关;
B.依据m=nM计算,物质的质量与温度、压强无关;
C.气体摩尔体积使用对象为气体;
D.依据V=n×Vm计算,气体摩尔体积适用于单一气体和混合气体.
11.【答案】D
【知识点】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
【解析】【解答】解:A.溶质的物质的量与溶液体积、溶液浓度有关,溶液体积未告诉,无法计算氯化钠的物质的量,故A错误;
B.1mol氯化钠溶于1L水中,溶液的体积不是1L,无法计算物质的量浓度,故B错误;
C.58.5gNaCl的物质的量为1mol,58.5gNaCl溶于941.5g水中溶液的质量为1000g,溶液密度比水大,所以溶液体积小于1L,浓度大于1mol/L,故C错误;
D.58.5gNaCl的物质的量为1mol,溶液体积为1L,氯化钠溶液浓度为1mol/L,故D正确;
故选D.
【分析】1mol/L NaCl溶液表示每升溶液中溶有1mol氯化钠.即1mol氯化钠溶于水配成1L溶液氯化钠浓度为1mol/L.根据c= 进行分析判断.
12.【答案】B
【知识点】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
【解析】【解答】解:A.未冷却即转移、定容,V偏小,则溶液浓度偏大,故A不选;
B.溶液转移后,未洗涤烧杯和玻璃棒,n偏小,使溶液浓度偏低,故B选;
C.定容时俯视刻度线,V偏小,则溶液浓度偏大,故C不选;
D.容量瓶中原有少量蒸馏水,对实验无影响,故D不选;
故选B.
【分析】由c= 可知,不当操作使n偏小或V偏大均使溶液浓度偏低,以此来解答.
13.【答案】C
【知识点】化学实验方案的评价
【解析】【解答】解:A.量筒的感量为0.1mL,可选20mL量筒量取12.5 mL盐酸,故A错误;
B.托盘天平的感量为0.1g,则用托盘天平称量5.8g或5.9g食盐,故B错误;
C.需用220 mL 1 mol L﹣1 CuSO4溶液,选择250mL容量瓶,CuSO4 5H2O 晶体的质量为0.25L×1mol/L×250g/mol=6.25g,故C正确;
D.0.5mol L﹣1 Na2CO3溶液,Na+的物质的量浓度为0.5mol L﹣1×2=1mol/L,故D错误;
故选C.
【分析】A.量筒的感量为0.1mL,且量筒规格应与液体的体积接近;
B.托盘天平的感量为0.1g;
C.需用220 mL 1 mol L﹣1 CuSO4溶液,选择250mL容量瓶,结合m=cVM计算;
D.0.5mol L﹣1 Na2CO3溶液,结合离子个数计算离子浓度.
14.【答案】B
【知识点】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解析】【解答】解:A.石灰石跟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二氧化碳和水,则离子方程式为:CaCO3+2H+═Ca2++CO2↑+H2O,故A错误;
B.氢氧化钡溶液与盐酸的反应的实质是氢离子与氢氧根离子反应生成水,则离子方程式为:OH﹣+H+═H2O,故B正确;
C.铜片插入硝酸银溶液中,离子方程式为:Cu+2Ag+═Cu2++2Ag,故C错误;
D.硫酸铜溶液和氢氧化钡溶液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硫酸钡沉淀,离子方程式为:Ba2++SO42﹣+2OH﹣+Cu2+=Cu(OH)2↓+BaSO4↓,故D错误.
故选B.
【分析】A.碳酸钙要保留化学式;
B.氢氧化钡溶液与盐酸的反应的实质是氢离子与氢氧根离子反应生成水;
C.电荷不守恒;
D.硫酸铜溶液和氢氧化钡溶液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硫酸钡沉淀.
15.【答案】C
【知识点】氯气的化学性质
【解析】【解答】解:A处通入氯气.打开B阀时,C处红色布条无变化,说明氯气中不含有水蒸气,遇到有色布条不褪色,关闭B阀时,C处红色布条褪色.氯气通过D装置后,氯气和水反应生成次氯酸起漂白作用,说明D装置中的液体可以是水或水溶液,
a、D中是浓硫酸吸收氯气中的水蒸气,干燥的氯气不能使干燥的红色布条褪色,故a正确;
b、D中是水时,会使有色布条褪色,故b正确;
c、实验现象说明通入的氯气不含有水分,故c错误;
d、D中可以是饱和食盐水,氯气通过后会含有水蒸气,遇到有色布条褪色,因为氯气含水蒸气,反应生成次氯酸起漂白作用,故d正确;
故abd正确,
故选C.
【分析】A处通入氯气.打开B阀时,C处红色布条无变化,说明氯气中不含有水蒸气,遇到有色布条不褪色,关闭B阀时,C处红色布条褪色.氯气通过D装置后,氯气和水反应生成次氯酸起漂白作用,说明D装置中的液体可以是水溶液.
16.【答案】D
【知识点】阿伏加德罗定律及推论
【解析】【解答】解:甲容器中的NH3和乙容器中的CH4所含的原子总数相同,则原子物质的量相等,假设原子物质的量均为1mol,则氨气物质的量为 =0.25mol、甲烷物质的量为 =0.2mol,同温同压下气体体积之比等于物质的量之比,则氨气与甲烷体积之比为0.25mol:0.2mol=5:4,容器的容积等于气体体积,则甲容器与乙容器的体积之比为5:4,故选:D.
【分析】甲容器中的NH3和乙容器中的CH4所含的原子总数相同,则原子物质的量相等,假设原子物质的量均为1mol,结合分子式计算氨气、甲烷物质的量,同温同压下气体体积之比等于物质的量之比,容器的容积等于气体体积.
17.【答案】(1)2Na+2H2O=2Na++2OH﹣+H2↑
(2)Cl2+H2O H++Cl﹣+HClO
(3)3OH﹣+Fe3+=2Fe(OH)3↓
(4)Ca(ClO)2+CO2+H2O=CaCO3↓+2HClO
(5)2Na2O2+2CO2=2Na2CO3+O2
【知识点】氯气的化学性质;钠的化学性质;钠的氧化物
【解析】【解答】解:(1)钠与水反应生成NaOH和氢气,离子反应为2Na+2H2O=2Na++2OH﹣+H2↑,故答案为:2Na+2H2O=2Na++2OH﹣+H2↑;(2)氯气与水反应生成盐酸和HClO,离子反应为Cl2+H2O H++Cl﹣+HClO,故答案为:Cl2+H2O H++Cl﹣+HClO;(3)发生复分解反应生成氢氧化铁和氯化钠,离子反应为3OH﹣+Fe3+=2Fe(OH)3↓,故答案为:3OH﹣+Fe3+=2Fe(OH)3↓;(4)反应生成碳酸钙混合HClO,化学反应方程式为Ca(ClO)2+CO2+H2O=CaCO3↓+2HClO,故答案为:Ca(ClO)2+CO2+H2O=CaCO3↓+2HClO;(5)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与氧气,化学反应方程式为2Na2O2+2CO2=2Na2CO3+O2,故答案为:2Na2O2+2CO2=2Na2CO3+O2.
【分析】(1)钠与水反应生成NaOH和氢气;(2)氯气与水反应生成盐酸和HClO;(3)发生复分解反应生成氢氧化铁和氯化钠;(4)反应生成碳酸钙混合HClO;(5)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与氧气.
18.【答案】(1)1:1;1:1;5:3;4:11
(2)①;①;③
(3)2.24;3.36
【知识点】物质的量的相关计算
【解析】【解答】解:(1)同温同压下,相同体积的气体物质的量相同,分子数目相同,则物质的量之比为1:1,分子数之比为1:1;
甲烷的分子式为CH4,1个分子中含有5个原子,二氧化碳的分子式为CO2,1个分子中含有3个原子,相同物质的量的气体原子数之比为5:3;
甲烷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6,二氧化碳的相对分子质量为44,根据m=nM可知二者质量之比=16:44=4:11,
故答案为:1:1; 1:1; 5:3; 4:11;(2):①4g氢气的物质的量为: =2mol,其分子数为2NA,原子数为4NA,质量为4g,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2mol×22.4L/mol=44.8L;
②标准状况下11.2L氧气的物质的量为: =0.5mol,其分子数为0.5NA,原子数为NA,质量为0.5mol×32g/mol=16g,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11.2L;
③水的物质的量为1mol,其分子数为NA,原子数为3NA,质量为:1mol×18g/mol=18g,标准状况下水为液体,其体积在三者中最小;
显然分子数最多的是①,原子数最多的是①,质量最大的是③,
故答案为:①;①;③;(3)1.7g NH3的物质的量为: =0.1mol,标准状况下0.1mol氨气的体积为:V=nVm=0.1mol×22.4L/mol=2.24L;
0.1mol氨气分子中含有氢原子的物质的量为0.3mol,与氨气所含H原子数相同的H2S的物质的量为: =0.15mol,标准状况下0.15mol硫化氢的体积为:0.15mol×22.4L/mol=3.36L,
故答案为:2.24;3.36.
【分析】(1)同温同压下,相同体积的气体物质的量相同,根据物质的量及分子组成计算原子个数关系;(2)根据n= 计算物质的量、质量,利用N=nNA及物质的构成来计算微粒数;(3)根据n= ,结合摩尔质量与相对分子质量的关系以及分子的组成原子的原子结构计算.
19.【答案】(1)有白色沉淀产生;Ba++SO42+=BaSO4↓
(2)验证Cl﹣与Cu2+不发生反应
(3)H+、OH﹣
(4)CaCO3+2H+═Ca2++CO2↑+H2O
【知识点】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解析】【解答】解:(1)氯化钡和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钡白色沉淀,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Ba++SO42+=BaSO4↓,故答案为:有白色沉淀产生;Ba++SO42+=BaSO4↓;(2)实验Ⅰ中还存在氯离子和铜离子,实验Ⅱ可验证Cl﹣与Cu2+不发生反应,故答案为:验证Cl﹣与Cu2+不发生反应;(3)发生中和反应,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说明H+、OH﹣发生反应,故答案为:H+、OH﹣;(4)盐酸和碳酸钙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CaCO3+2H+═Ca2++CO2↑+H2O,故答案为:CaCO3+2H+═Ca2++CO2↑+H2O.
【分析】(1)氯化钡和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2)检验氯离子与铜离子是否反应;(3)发生中和反应,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4)盐酸和碳酸钙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
20.【答案】(1)bcegj
(2)小;银白;4K+O2=2K2O;K+O2 KO2;观察、实验、分类、比较
(3)除去氯气中混有的氯化氢气体;Cu+Cl2 CuCl2;Cl2+2OH﹣=Cl﹣+ClO﹣+H2O
【知识点】氯气的实验室制法;碱金属的性质
【解析】【解答】解:(1)实验室里做钠跟水反应的实验时,取用块状固体药品时用镊子,将金属钠放在玻璃片上,用小刀切一小块钠,用滤纸擦干表面的煤油,用烧杯盛放水,用玻璃棒覆盖烧杯,防止钠飞出,所以用到的仪器是镊子、小刀、滤纸、烧杯、玻璃片,则是bcegj;
故答案为:bcegj;(2)①碱金属硬度减小,一般为银白色,所以钾的硬度小,颜色为银白色,
故答案为:小; 银白;②①金属钾在空气中缓慢氧化生成的是氧化剂,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4K+O2═2K2O,
故答案为:4K+O2═2K2O; ②由题意可知,钾在空气中燃烧的产物是超氧化钾(KO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K+O2 KO2,
故答案为:K+O2 KO2;④首先通过分析钾与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及查阅有关资料,知道钾与钠属于同一类物质,在性质上有许多相似之处.然后预测性质并通过实验验证,通过实验现象,通过观分解释、整合,进而得出结论,所以该小组研究钾的性质用到了观察、实验、分类、比较的方法,
故答案为:观察、实验、分类、比较;(3)①氯气在饱和食盐水中溶解度不大,氯化氢易溶于水,所以可以用盛有饱和食盐水的B除去氯气中混有的氯化氢;
故答案为:除去氯气中混有的氯化氢气体;②铜粉在氯气中燃烧生成氯化铜,化学方程式:Cu+Cl2 CuCl2;
故答案为:Cu+Cl2 CuCl2;③氯气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次氯酸钠和水,离子方程式:Cl2+2OH﹣=Cl﹣+ClO﹣+H2O;
故答案为:Cl2+2OH﹣=Cl﹣+ClO﹣+H2O.
【分析】(1)根据各种仪器的作用选取仪器,注意取用块状固体药品时用镊子,据此分析;(2)①根据类比金属钠的物理性质进行解答;②钾性质活泼,易与氧气、水等剧烈反应,金属性比钠强,可结合题意和Na的性质书写有关方程式;④该小组在分类的基础上进行实验,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得出结论;(3)①氯气在饱和食盐水中溶解度不大,氯化氢易溶于水,据此判断解答;②铜粉在氯气中燃烧生成氯化铜;③氯气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次氯酸钠和水.
21.【答案】(1)500
(2)C
(3)10.0
(4)液面距刻度线1~2cm时改用胶头滴管滴加至凹液面最低处与刻度线相切
(5)偏小;无影响
【知识点】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
【解析】【解答】解:(1)配制480mL 0.5mol L﹣1 NaOH溶液,应选择500mL容量瓶;
故答案为:500;(2)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一般步骤:计算、称量、溶解、移液、洗涤、定容、摇匀,图A为洗涤后,加入蒸馏水,应放在洗涤与用胶头滴管定容操作之间,
故选:C;(3)配制480mL 0.5mol L﹣1 NaOH溶液,应选择500mL容量瓶,实际配制500mL溶液,需要溶质的质量m=0.5L×0.5mol/L×40g/mol=10.0g;(4)定容的正确操作为:加蒸馏水到液面距刻度线1~2cm时改用胶头滴管滴加至凹液面最低处与刻度线相切;故答案为:10.0;液面距刻度线1~2cm时改用胶头滴管滴加至凹液面最低处与刻度线相切;(5)①转移完溶液后未洗涤玻璃棒和烧杯,导致溶质部分损耗,溶质的物质的量偏小,溶液浓度会偏小;故答案为:偏小;②容量瓶中原来有少量蒸馏水,对溶质的物质的量和溶液体积都不会产生影响,溶液浓度无影响;故答案为:无影响.
【分析】(1)依据配制溶液体积选择合适规格容量瓶;(2)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一般步骤:计算、称量、溶解、移液、洗涤、定容、摇匀,据此解答;(3)依据m=CVM计算需要溶质的质量;(4)依据定容的正确操作解答;(5)分析操作对溶质的物质的量或对溶液的体积的影响,根据c= 分析判断.
22.【答案】(1)解:Na2CO3、Na2SO4 均能与BaCl2 溶液反应产生BaCO3和BaSO4沉淀共14.51 g,BaCO3 沉淀可溶于盐酸,所以
m(BaCO3)=14.51﹣4.66=9.85g,则有n(BaCO3)= =0.05mol
所以:所得白色沉淀中BaCO3的物质的量是0.05mol
(2)解:
Na2CO3+ BaCl2 = BaCO3↓+ 2NaCl
1 mol 1 mol
n(Na2CO3) 0.05mol
解得:n(Na2CO3)=0.05 mol c(Na2CO3)= =1.0 mol L﹣1,
所以:原混合液中Na2CO3的物质的量浓度为1.0 mol L﹣1
(3)解:
BaCO3+ 2HCl = BaCl2+ CO2↑+ H2O
1 mol 22.4 L
0.05mol V(CO2)
V= =1.12L
所以:产生的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是1.12L
【知识点】有关混合物反应的计算
【解析】【分析】根据Na2CO3、Na2SO4 均能与BaCl2 溶液反应产生BaCO3和BaSO4沉淀共14.51 g,BaCO3 沉淀可溶于盐酸,所以m(BaCO3)=14.51﹣4.66=9.85g,再根据Na2CO3+BaCl2=BaCO3↓+2NaCl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