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学年山西省太原市师院附中初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物理试卷
一、单选题
1.(2016八·新宁月考)2015年5月31日,中国选手苏炳添在国际田联钻石联赛男子100m比赛中,以9秒99的成绩获得第三名,成为当今跑得最快的黄种人,在这次100m比赛中,苏炳添的平均速度约为( )
A.0.1m/s B.1m/s C.10m/s D.100m/s
2.(2018八上·延边月考)观察身边的物理现象﹣﹣下列估测最接近实际的是( )
A.演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所需的时间约为47s
B.我们所用物理教材的宽度约为25cm
C.初中物理课本一页纸的厚度约为0.008mm
D.课桌的高度约为1.5m
3.小明利用最小分度值为1mm的刻度尺测量一个物体的长度,三次测量的数据分布为2.35cm、2.36cm、2.36cm,则测量结果应记为( )
A.2.36cm B.2.357cm C.2.35cm D.2.4cm
4.(2017八上·福建月考)放学了,甲乙两同学并肩漫步在校园里.甲说乙是静止的,应该选择什么为参照物( )
A.甲 B.乙 C.树 D.路面
5.如图所示,是香香同学在相等时间间隔里运动的情景,可能做匀速运动的是( )
A. B.
C. D.
6.关于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B.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C.声音的传播不需要时间
D.敲鼓时,听到鼓声,鼓面不振动
7.如图所示,将悬挂的乒乓球轻轻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观察到乒乓球被音叉多次弹开;声音消失,乒乓球便会停止运动,此现象表明声音( )
A.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B.可以通过固体传播
C.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D.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
8.如图所示声波的波形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乙的音调和响度相同 B.甲、丙的音调和音色相同
C.乙、丁的音调和音色相同 D.丙、丁的音色和响度相同
9.成语“声如洪钟”形容说话或歌唱时声音洪亮,它描述的是声音的( )
A.音调 B.响度 C.音色 D.音频
10.(2016八上·江岸期中)甲、乙两物体同时同地向东做匀速直线运动,它们的s﹣t图象如图所示.由图象可知( )
A.甲的速度小于乙的速度 B.经过6s,甲在乙前面1.2m处
C.以甲为参照物,乙向东运动 D.以乙为参照物,甲向东运动
二、填空题
11.在物理学中,我们把物体 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一辆汽车在公路上行驶,坐在车上的人相对于汽车来说是 的.(填“静止”或“运动”)
12.生活中,人们通常用两种方法来比较运动快慢.方法①:相同路程比时间;方法②:相同时间比路程.物理学用速度描述运动快慢,公式为v=,这种方法与日常方法 (选填“①”或“②”)是相同的.常用的速度单位有m/s和km/h.54km/h= m/s.
13.归纳总结知识的方法多种多样,如图所示的思维导图就是其中一种.请填写出对应的内容:① ②
14.某汽车启动和到达的时刻及对应的里程表(表盘指示为千米数)示数如图所示,则汽车行驶的平均速度是 km/h.
15.小夏在研究口琴的发声原理时,拆掉了口琴外壳,发现在气孔边分布着长短、厚薄都不同的一排铜片(如图所示).吹口琴时,在气流的冲击下,铜片振动,发出声音.对不同气孔吹气,改变了声音的 ;在同一气孔处用不同的力度吹气,改变了声音的
16.(2017八上·巨野期中)一辆长10m的大货车,以36km/h的速度驶进一个隧道,从车头进入隧道到车尾离开隧道所用的时间为20s,则隧道长为 m.
17.如图所示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物体的长度是 cm;停表的读数为 s.
18.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的装置,小车从带刻度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圆圈是下车到达A、B、C三处的电子表的显示(数字分别表示“时、分、秒”).
①该小车是根据公式 进行测量的;
②小车从A到B的过程中平均速度为 cm/s(厘米每秒);
③实验前必须练熟使用电子表,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会使所测AB段的平均速度偏 .(“大、小、不变”)
19.如图所示,某同学用尺子探究音调和响度分别与什么有关时,做了以下实验:
(1)该同学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拨动钢尺,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同时注意钢尺振动的快慢;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再次拨动,使钢尺每次振动的幅度大致相同.实验发现: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越长,振动越慢,发出声音的音调越 ;由此可得出结论:音调的高低与发声体振动的 有关;
(2)又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拨动钢尺,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同时注意钢尺振动幅度;改变拨动钢尺的力度,再次拨动,使钢尺每次的振动快慢大致相同.实验发现拨动尺子的力度越大,尺子 越大,发出声音的 越大;
(3)在实验中会发现:当尺子伸出桌面超过一定长度时,虽然用较大的力拨动钢尺,却听不到声音,这是由于
三、计算题
20.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的圆圈是小车到达A、B、C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数字分别表示“小时:分:秒”)
(1)该实验测小车平均速度的实验原理是:
(2)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坡度较 (填“大、小”)
(3)小车通过全过程的平均速度vAC= m/s.若s2的路程正好是全部路程的一半,则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AB= m/s.
(4)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则会使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vAC偏 (选填“大”或“小”).
21.小芳对初二物理《科学之旅》中“伽利略对摆动的研究”非常感兴趣,于是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她测出了摆球摆动30次所用的时间,进而算出摆球摆动一次所用时间.针对摆球摆动一次所用的时间与哪些因素有关这一问题,她提出了以下猜想:A.可能与摆球质量有关;B.可能与摆线的长短有关;C.可能与摆角的大小有关.
她利用以下器材:质量不同的两个小钢球、长度不同的两根细线、一个铁架台、一个秒表、一把刻度尺、一只量角器等,进行了以下四次实验.
次数 摆线长L/m 摆球质量m/g 摆角θ/° 摆动一次的时间t/s
1 1 20 3 2
2 1.4 20 3 2.4
3 1.4 20 5 2.4
4 1.4 30 5 2.4
(1)由1、2两次实验,可验证猜想 (填猜想前的字母),结论是
(2)由 两次实验,可验证猜想C.
(3)由 两次实验,可验证猜想A.
22.某同学骑自行车从家路过书店到学校上学,家到书店的路程为1800m,书店到学校的路程为3600m.从家出发骑到书店用时5min,在书店等同学用了1min,然后二人一起再经过了12min到达学校.求:
(1)骑车从家到达书店这段路程中的平均速度是多少m/s?
(2)这位同学从家出发到学校的全过程中的平均速度是多少m/s?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 苏炳添的百米平均速度为v= = ≈10m/s.故选C.
2.【答案】A
【知识点】时间的估测;长度的估测
【解析】【解答】解:
A、演奏一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时间在50s左右.此估测符合实际;
B、一支新铅笔的长度大约20cm,物理课本的宽度比新铅笔的长度还要小.此估测不符合实际;
C、一般纸张的厚度在75μm左右,物理课本的厚度在80μm=0.08mm左右.此估测不符合实际;
D、中学生的身高在1.60m以上,课桌的高度不超过身高的一半,一般在0.8m以下.此估测不符合实际.
故选A.
【分析】利用物理概念、规律、物理常数和常识对物理量的数值、数量级进行快速计算以及对取值范围合理估测的方法,叫估测法.
3.【答案】A
【知识点】长度及其测量;误差及其减小方法
【解析】【解答】物体的长度为L=(2.35cm+2.36cm+2.36cm)÷3 ≈2.36cm.
【分析】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题目中测量了物体的长度三次,计算出平均值作为物体的长度
4.【答案】A
【知识点】参照物及其选择
【解析】【解答】解:甲乙两同学并肩漫步在校园里,两个人之间没有发生位置的改变,以甲为参照物,乙是静止的.
故选A.
【分析】一个物体运动还是静止,是相对于参照物来讲的,物体和参照物之间发生了位置的改变,物体是运动的,否则是静止的.
5.【答案】B
【知识点】匀速直线运动特点
【解析】【解答】解:
A、在相等时间间隔里位置没有变化,即静止;
B、已知时间间隔相同,每个时间段内通过的距离也相同,说明物体在这一时间内可能做匀速运动;
C、已知时间间隔相同,相同时间段通过的距离越来越大,说明物体做变速运动;
D、已知时间间隔相同,相同时间段通过的距离越来越小,说明物体做变速运动.
故选B.
【分析】经过的路线是直线,快慢不变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运动.
6.【答案】B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条件
【解析】【解答】解:A、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选项错误.
B、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选项正确.
C、声音传播需要时间.选项错误.
D、敲鼓时,鼓发声,鼓面一定在振动.选项错误.
故选B.
【分析】(1)声的传播需要介质,声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2)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
(3)声音传播有距离、有速度,所以声的传播需要时间.
(4)故发声时,鼓面一定在振动.
7.【答案】A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
【解析】【解答】解:
正在发声的音叉将乒乓球多次弹开,说明音叉在振动,从而说明声音是由音叉的振动产生的.
故选:A.
【分析】本题是把音叉的振动转化为乒乓球的运动,这样可以把音叉的微小振动进行放大.
8.【答案】A
【知识点】音调及音调与频率的关系;响度及响度与振幅的关系;音调、响度与音色的区分
【解析】【解答】解:A、从图中可以看出,相同时间内,甲和乙振动的频率相同,所以音调相同的是甲和乙.故A正确;
B、甲、丙的振动的频率不同,故音调不同,没有指明是同一种乐器,故音色不一定相同,故B错误;
C、乙、丁的振动的频率相同,故音调相同,没有指明是同一种乐器,故音色不一定相同,故C错误;
D、丙、丁的振幅不相同,故乙、丙响度不相同,音色不一定相同,故D错误;
故选A.
【分析】音调跟物体的振动频率有关,振动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响度跟物体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音色跟发声体的材料、品质有关.
相同时间内,振动的次数越多,频率越大;偏离原位置越远,振幅越大.
9.【答案】B
【知识点】响度及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解析】【解答】解:成语“声如洪钟”形容说话或歌唱时声音洪亮,它描述的是声音的响度.
故选:B.
【分析】声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响度是声音的大小;音色是声音的品质和特点,与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有关.
10.【答案】D
【知识点】速度与物体运动
【解析】【解答】解:A、由图象知甲乙的s﹣t图象是一条倾斜的直线,所以甲乙都做匀速直线运动,
由图象知v甲= =0.2m/s,乙的速度v乙= =0.1m/s,v甲>v乙,故A错误.
B、读图可知,经过6s,甲运动了1.2m,乙运动了0.6m,因为甲、乙两物体同时同地向东做匀速直线运动,所以此时甲在乙前面1.2m﹣0.6m=0.6m处,故B错误;
CD、因为v甲>v乙,甲、乙两物体同时同地向东做匀速直线运动,所以甲在乙车的前面向东运动,两物体的相对位置不断变化,以甲为参照物,乙向西运动,以乙为参照物,甲是向东运动的,故C错误,D正确.
故选D.
【分析】匀速直线运动的路程s与运动时间t成正比,s﹣t图象是一条倾斜的直线,根据图象的形状判断甲、乙的运动性质;
由图象找出甲乙的路程s与所对应的时间t,由速度公式可求出甲乙的速度,然后比较它们的大小关系;
根据甲乙的速度关系判断两物体的位置关系,然后以甲或乙为参照物,判断乙或甲的运动状态.
11.【答案】位置;静止
【知识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解析】【解答】解:(1)物理学把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叫做机械运动.
(2)坐在行驶的汽车中的人,相对于汽车来说人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所以是静止的.
故答案为:位置;静止.
【分析】物理学中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主要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12.【答案】②;15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解:(1)生活中,人们通常用两种方法来比较运动快慢;方法①:相同路程比时间;方法②:相同时间比路程;如果路程和时间都不相同,则我们需要通过公式v=,比较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才能得出它们的运动快慢,即相同时间比路程;
(2)∵1km/h=m/s,∴54km/h=54×m/s=15m/s.
故答案为:②;15.
【分析】(1)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有两种:一是运动相同路程,比较时间;二是运动相同时间,比较路程;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通过的路程叫速度;
(2)1m/s=3.6km/h,1km/h=m/s.
13.【答案】响度;频率
【知识点】音调及音调与频率的关系;响度及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解析】【解答】解:乐音的三种特性:响度、音调和音色;由图可知,①应该为响度;
音调与物体的振动频率有关,频率越大,音调越高;频率越小,音调越低,故②应为频率.
故答案为:响度;.
【分析】乐音的三种特性:响度、音调和音色;通常我们把声音的高低叫音调,音调与物体的振动频率有关,频率越大,音调越高;频率越小,音调越低.同时我们把人耳能感觉到的声音的强弱成为响度,其与物体振动幅度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振幅越小,响度越小;同时响度还和距离声源的距离有关,即距离声源越近,响度越大;距离声源越远,响度越小.
14.【答案】40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解:
由图知车的运动时间:
t=12h25min﹣9h25min=3h,
车走的路程:
s=27582km﹣27462km=120km,
则汽车的平均速度:
v= =40km/h.
故答案为:40.
【分析】由图求出汽车的运行时间t与路程S,由速度公式v=求出汽车的平均速度.
15.【答案】音调;响度
【知识点】音调及音调与频率的关系;响度及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解析】【解答】解:对不同气孔吹气,声音的音调不同,在同一气孔处用不同的力度吹气,力度决定声音的振动幅度,即振幅,振幅不同,响度不相同.
故答案为:音调;响度.
【分析】物理学中把人耳能感觉到的声音的强弱称为响度,把声音的高低称为音调,音色反映了声音的品质与特色.声音的三个特征分别就是:音调、响度、音色,是从不同角度描述声音的,音调指声音的高低,由振动频率决定;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与振幅和距离有关;音色是由发声体本身决定的一个特性.
16.【答案】190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解:已知v=36km/h=10m/s,整个大货车车身在隧道的时间为20s,
由v=可得,大货车在这段时间里通过的路程:s=vt=10m/s×20s=200m;
因为大货车在这段时间里通过的路程:s=L隧道+L车,所以L隧道=s﹣L车=200m﹣10m=190m.
故答案为:190.
【分析】已知从车头进入隧道到车尾离开隧道所用的时间为20s,大货车在这段时间里通过的路程等于隧道长加上车身长.
17.【答案】1mm;2.35;337.5
【知识点】时间及其测量;长度及其测量
【解析】【解答】解:
(1)根据图中显示,刻度尺的最小分度值为1mm,被测物体的起始刻度是10.00cm,终了刻度是12.35cm,物体的长度是12.35cm﹣10.00cm=2.35cm.
(2)图示测量时间的工具为秒表,即大盘刻度单位为s,小盘刻度为min,所以现在的时间是5min37.5s=5×60s+37.5s=337.5s.
故答案为:1mm;2.35;337.5.
【分析】(1)刻度尺使用之前,需要首先观察其量程、分度值和零刻度线.刻度尺如果发生零刻度线磨损的情况,可以从某一个完整的刻度开始测量,同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刻度尺测量时,要放正,视线要与尺面垂直.记录时,既要记下数值,又要记下单位.
(2)根据秒表的结构和刻度盘的单位进行分析,即小刻度盘的单位是min,大刻度盘的单位是s,然后读出时间.
18.【答案】;2;大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解:(1)计算速度的公式是v=;
(2)小车从A到B的路程s=4cm,所有的时间是2s,小车从A到B的过程中平均速度v==2cm/s;
(3)计时晚,所计时间偏小,用公式v=算出的速度偏大.
故答案为:
(1)v=;(2)2;(3)大.
【分析】(1)公式v=既能用于匀速直线运动求速度,又能用于变速直线运动求平均速度.
(2)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后才开始计时,计时过晚,使所计时间偏小.
19.【答案】(1)低;频率
(2)振动的幅度;响度
(3)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越长时,振动频率越低,发出声音的音调越低,当尺子伸出桌面超过一定长度时,发出声音的音调低于20Hz,属于次声波,低于人类听觉的下限.
【知识点】音调及音调与频率的关系;响度及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解析】【解答】解:(1)尺子发出声音的音调与尺子振动快慢有关:
当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越长时,振动越慢,发出声音的音调越低;当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越短时,振动越快,发出声音的音调越高;由此可得出结论:音调的高低与发声物体的振动频率有关.
(2)尺子发出声音的响度与尺子振动幅度有关:
拨动尺子的力度越大尺子振动幅度越大,发出声音的响度越大;拨动尺子的力度越小尺子振动幅度越小,发出声音的响度越小;由此可得出结论:响度的大小与发声物体的振动幅度有关.
(3)因为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越长时,振动频率越低,发出声音的音调越低,所以当尺子伸出桌面超过一定长度时,虽然用较大的力拨动钢尺,但发出声音的频率低于20Hz,属于次声波,音调低于人类听觉的下限,使人听不到声音.
故答案为:(1)低;频率;(2)振动的幅度;响度;(3)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越长时,振动频率越低,发出声音的音调越低,当尺子伸出桌面超过一定长度时,发出声音的音调低于20Hz,属于次声波,低于人类听觉的下限.
【分析】解决此题要知道:①音调指声音的高低,是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物体振动越快,音调就越高,物体振动越慢,音调就越低;
②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是由发声体振动的振幅决定,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③人能感受到的声音频率有一定的范围.大多数人能够听到的频率范围从20Hz到20000Hz.
人们把高于20000Hz的声音叫做超声波,因为它已超过人类听觉的上限;把低于20Hz的声音叫做次声波,因为它们已低于人类听觉的下限.
20.【答案】(1)
(2)小
(3)0.24;0.2
(4)大
【知识点】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解析】【解答】解:
(1)该实验测小车平均速度的实验原理是v=.
(2)斜面坡度越大,小车沿斜面向下加速运动越快,过某点的时间会越短,计时会越困难,所以为使计时方便,斜面坡度应较小.
(3)由图知,小车通过全过程走的路程s1=120cm=1.2m,所用的时间t1=5s,
vAC==0.24m/s;
走s2的路程用的时间t2=3s,s2=s1=×120cm=60cm=0.6m,
vAB==0.2m/s;
(4)计时晚,所计时间偏小,用公式v=算出的速度偏大.
故答案为:(1)v=;(2)小;(3)0.24;0.2;(4)大.
【分析】(1)公式v=既能用于匀速直线运动求速度,又能用于变速直线运动求平均速度.
(2)若要计时方便,应使所用的时间长些.
(3)由图读出小车通过全过程走的路程和所用的时间,利用速度公式求小车通过全过程的平均速度;再读出走s2的路程用的时间,利用速度公式求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
(4)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后才开始计时,计时过晚,使所计时间偏小.
21.【答案】(1)B;当摆球质量、摆角一定时,摆长越长,摆动一次所需的时间越长
(2)2,3
(3)3,4
【知识点】物理学方法
【解析】【解答】解:(1)次数1、2摆球质量、摆角相同,摆线长越长,时间越长.
故选B;在摆球质量和摆角相等时,摆线越长,摆动一次的时间越长.
(2)次数2、3摆线长相同,摆球质量相同,摆角不同,但摆动时间相同.
故选C;在摆球质量和摆线长相等时,摆动一次的时间与摆角的大小无关.
(3)实验次数3、4摆线长相同,摆角相同,摆球质量不同,时间相同,是验证猜想A的.
故答案为:3、4.
(4)影响摆球摆动时间的因素还有摆动时的空气阻力,质量相同的钢球和木球,木球体积大,阻力大,对摆动时间影响大.
故答案为:钢球.(1)B当摆球质量、摆角一定时,摆长越长,摆动一次所需的时间越长 (3)2、3(2)3、4
【分析】用分析数据来验证猜想,注意那两组中的摆线长或摆球质量或摆角不同,就是验证那个猜想对摆动一次时间的影响.
22.【答案】解:(1)家到书店的时间t1=5min=300s,平均速度v1==6m/s,答:骑车从家到达书店这段路程中的平均速度是6m/s.(2)从家到学校的路程s=1800m+3600m=5400m,运动时间t=5min+1min+12min=18min=1080s,平均速度v= =5m/s,答:这位同学从家出发到学校的全过程中的平均速度是5m/s.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1)已知家到书店的路程与运动时间,由平均速度公式求出从家到达书店这段路程中的平均速度;
(2)求出全程的路程与运动时间,由平均速度求出全程的平均速度.
2015-2016学年山西省太原市师院附中初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物理试卷
一、单选题
1.(2016八·新宁月考)2015年5月31日,中国选手苏炳添在国际田联钻石联赛男子100m比赛中,以9秒99的成绩获得第三名,成为当今跑得最快的黄种人,在这次100m比赛中,苏炳添的平均速度约为( )
A.0.1m/s B.1m/s C.10m/s D.100m/s
【答案】C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 苏炳添的百米平均速度为v= = ≈10m/s.故选C.
2.(2018八上·延边月考)观察身边的物理现象﹣﹣下列估测最接近实际的是( )
A.演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所需的时间约为47s
B.我们所用物理教材的宽度约为25cm
C.初中物理课本一页纸的厚度约为0.008mm
D.课桌的高度约为1.5m
【答案】A
【知识点】时间的估测;长度的估测
【解析】【解答】解:
A、演奏一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时间在50s左右.此估测符合实际;
B、一支新铅笔的长度大约20cm,物理课本的宽度比新铅笔的长度还要小.此估测不符合实际;
C、一般纸张的厚度在75μm左右,物理课本的厚度在80μm=0.08mm左右.此估测不符合实际;
D、中学生的身高在1.60m以上,课桌的高度不超过身高的一半,一般在0.8m以下.此估测不符合实际.
故选A.
【分析】利用物理概念、规律、物理常数和常识对物理量的数值、数量级进行快速计算以及对取值范围合理估测的方法,叫估测法.
3.小明利用最小分度值为1mm的刻度尺测量一个物体的长度,三次测量的数据分布为2.35cm、2.36cm、2.36cm,则测量结果应记为( )
A.2.36cm B.2.357cm C.2.35cm D.2.4cm
【答案】A
【知识点】长度及其测量;误差及其减小方法
【解析】【解答】物体的长度为L=(2.35cm+2.36cm+2.36cm)÷3 ≈2.36cm.
【分析】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题目中测量了物体的长度三次,计算出平均值作为物体的长度
4.(2017八上·福建月考)放学了,甲乙两同学并肩漫步在校园里.甲说乙是静止的,应该选择什么为参照物( )
A.甲 B.乙 C.树 D.路面
【答案】A
【知识点】参照物及其选择
【解析】【解答】解:甲乙两同学并肩漫步在校园里,两个人之间没有发生位置的改变,以甲为参照物,乙是静止的.
故选A.
【分析】一个物体运动还是静止,是相对于参照物来讲的,物体和参照物之间发生了位置的改变,物体是运动的,否则是静止的.
5.如图所示,是香香同学在相等时间间隔里运动的情景,可能做匀速运动的是( )
A. B.
C. D.
【答案】B
【知识点】匀速直线运动特点
【解析】【解答】解:
A、在相等时间间隔里位置没有变化,即静止;
B、已知时间间隔相同,每个时间段内通过的距离也相同,说明物体在这一时间内可能做匀速运动;
C、已知时间间隔相同,相同时间段通过的距离越来越大,说明物体做变速运动;
D、已知时间间隔相同,相同时间段通过的距离越来越小,说明物体做变速运动.
故选B.
【分析】经过的路线是直线,快慢不变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运动.
6.关于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B.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C.声音的传播不需要时间
D.敲鼓时,听到鼓声,鼓面不振动
【答案】B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条件
【解析】【解答】解:A、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选项错误.
B、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选项正确.
C、声音传播需要时间.选项错误.
D、敲鼓时,鼓发声,鼓面一定在振动.选项错误.
故选B.
【分析】(1)声的传播需要介质,声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2)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
(3)声音传播有距离、有速度,所以声的传播需要时间.
(4)故发声时,鼓面一定在振动.
7.如图所示,将悬挂的乒乓球轻轻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观察到乒乓球被音叉多次弹开;声音消失,乒乓球便会停止运动,此现象表明声音( )
A.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B.可以通过固体传播
C.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D.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
【答案】A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
【解析】【解答】解:
正在发声的音叉将乒乓球多次弹开,说明音叉在振动,从而说明声音是由音叉的振动产生的.
故选:A.
【分析】本题是把音叉的振动转化为乒乓球的运动,这样可以把音叉的微小振动进行放大.
8.如图所示声波的波形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乙的音调和响度相同 B.甲、丙的音调和音色相同
C.乙、丁的音调和音色相同 D.丙、丁的音色和响度相同
【答案】A
【知识点】音调及音调与频率的关系;响度及响度与振幅的关系;音调、响度与音色的区分
【解析】【解答】解:A、从图中可以看出,相同时间内,甲和乙振动的频率相同,所以音调相同的是甲和乙.故A正确;
B、甲、丙的振动的频率不同,故音调不同,没有指明是同一种乐器,故音色不一定相同,故B错误;
C、乙、丁的振动的频率相同,故音调相同,没有指明是同一种乐器,故音色不一定相同,故C错误;
D、丙、丁的振幅不相同,故乙、丙响度不相同,音色不一定相同,故D错误;
故选A.
【分析】音调跟物体的振动频率有关,振动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响度跟物体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音色跟发声体的材料、品质有关.
相同时间内,振动的次数越多,频率越大;偏离原位置越远,振幅越大.
9.成语“声如洪钟”形容说话或歌唱时声音洪亮,它描述的是声音的( )
A.音调 B.响度 C.音色 D.音频
【答案】B
【知识点】响度及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解析】【解答】解:成语“声如洪钟”形容说话或歌唱时声音洪亮,它描述的是声音的响度.
故选:B.
【分析】声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响度是声音的大小;音色是声音的品质和特点,与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有关.
10.(2016八上·江岸期中)甲、乙两物体同时同地向东做匀速直线运动,它们的s﹣t图象如图所示.由图象可知( )
A.甲的速度小于乙的速度 B.经过6s,甲在乙前面1.2m处
C.以甲为参照物,乙向东运动 D.以乙为参照物,甲向东运动
【答案】D
【知识点】速度与物体运动
【解析】【解答】解:A、由图象知甲乙的s﹣t图象是一条倾斜的直线,所以甲乙都做匀速直线运动,
由图象知v甲= =0.2m/s,乙的速度v乙= =0.1m/s,v甲>v乙,故A错误.
B、读图可知,经过6s,甲运动了1.2m,乙运动了0.6m,因为甲、乙两物体同时同地向东做匀速直线运动,所以此时甲在乙前面1.2m﹣0.6m=0.6m处,故B错误;
CD、因为v甲>v乙,甲、乙两物体同时同地向东做匀速直线运动,所以甲在乙车的前面向东运动,两物体的相对位置不断变化,以甲为参照物,乙向西运动,以乙为参照物,甲是向东运动的,故C错误,D正确.
故选D.
【分析】匀速直线运动的路程s与运动时间t成正比,s﹣t图象是一条倾斜的直线,根据图象的形状判断甲、乙的运动性质;
由图象找出甲乙的路程s与所对应的时间t,由速度公式可求出甲乙的速度,然后比较它们的大小关系;
根据甲乙的速度关系判断两物体的位置关系,然后以甲或乙为参照物,判断乙或甲的运动状态.
二、填空题
11.在物理学中,我们把物体 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一辆汽车在公路上行驶,坐在车上的人相对于汽车来说是 的.(填“静止”或“运动”)
【答案】位置;静止
【知识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解析】【解答】解:(1)物理学把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叫做机械运动.
(2)坐在行驶的汽车中的人,相对于汽车来说人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所以是静止的.
故答案为:位置;静止.
【分析】物理学中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主要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12.生活中,人们通常用两种方法来比较运动快慢.方法①:相同路程比时间;方法②:相同时间比路程.物理学用速度描述运动快慢,公式为v=,这种方法与日常方法 (选填“①”或“②”)是相同的.常用的速度单位有m/s和km/h.54km/h= m/s.
【答案】②;15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解:(1)生活中,人们通常用两种方法来比较运动快慢;方法①:相同路程比时间;方法②:相同时间比路程;如果路程和时间都不相同,则我们需要通过公式v=,比较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才能得出它们的运动快慢,即相同时间比路程;
(2)∵1km/h=m/s,∴54km/h=54×m/s=15m/s.
故答案为:②;15.
【分析】(1)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有两种:一是运动相同路程,比较时间;二是运动相同时间,比较路程;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通过的路程叫速度;
(2)1m/s=3.6km/h,1km/h=m/s.
13.归纳总结知识的方法多种多样,如图所示的思维导图就是其中一种.请填写出对应的内容:① ②
【答案】响度;频率
【知识点】音调及音调与频率的关系;响度及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解析】【解答】解:乐音的三种特性:响度、音调和音色;由图可知,①应该为响度;
音调与物体的振动频率有关,频率越大,音调越高;频率越小,音调越低,故②应为频率.
故答案为:响度;.
【分析】乐音的三种特性:响度、音调和音色;通常我们把声音的高低叫音调,音调与物体的振动频率有关,频率越大,音调越高;频率越小,音调越低.同时我们把人耳能感觉到的声音的强弱成为响度,其与物体振动幅度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振幅越小,响度越小;同时响度还和距离声源的距离有关,即距离声源越近,响度越大;距离声源越远,响度越小.
14.某汽车启动和到达的时刻及对应的里程表(表盘指示为千米数)示数如图所示,则汽车行驶的平均速度是 km/h.
【答案】40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解:
由图知车的运动时间:
t=12h25min﹣9h25min=3h,
车走的路程:
s=27582km﹣27462km=120km,
则汽车的平均速度:
v= =40km/h.
故答案为:40.
【分析】由图求出汽车的运行时间t与路程S,由速度公式v=求出汽车的平均速度.
15.小夏在研究口琴的发声原理时,拆掉了口琴外壳,发现在气孔边分布着长短、厚薄都不同的一排铜片(如图所示).吹口琴时,在气流的冲击下,铜片振动,发出声音.对不同气孔吹气,改变了声音的 ;在同一气孔处用不同的力度吹气,改变了声音的
【答案】音调;响度
【知识点】音调及音调与频率的关系;响度及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解析】【解答】解:对不同气孔吹气,声音的音调不同,在同一气孔处用不同的力度吹气,力度决定声音的振动幅度,即振幅,振幅不同,响度不相同.
故答案为:音调;响度.
【分析】物理学中把人耳能感觉到的声音的强弱称为响度,把声音的高低称为音调,音色反映了声音的品质与特色.声音的三个特征分别就是:音调、响度、音色,是从不同角度描述声音的,音调指声音的高低,由振动频率决定;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与振幅和距离有关;音色是由发声体本身决定的一个特性.
16.(2017八上·巨野期中)一辆长10m的大货车,以36km/h的速度驶进一个隧道,从车头进入隧道到车尾离开隧道所用的时间为20s,则隧道长为 m.
【答案】190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解:已知v=36km/h=10m/s,整个大货车车身在隧道的时间为20s,
由v=可得,大货车在这段时间里通过的路程:s=vt=10m/s×20s=200m;
因为大货车在这段时间里通过的路程:s=L隧道+L车,所以L隧道=s﹣L车=200m﹣10m=190m.
故答案为:190.
【分析】已知从车头进入隧道到车尾离开隧道所用的时间为20s,大货车在这段时间里通过的路程等于隧道长加上车身长.
17.如图所示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物体的长度是 cm;停表的读数为 s.
【答案】1mm;2.35;337.5
【知识点】时间及其测量;长度及其测量
【解析】【解答】解:
(1)根据图中显示,刻度尺的最小分度值为1mm,被测物体的起始刻度是10.00cm,终了刻度是12.35cm,物体的长度是12.35cm﹣10.00cm=2.35cm.
(2)图示测量时间的工具为秒表,即大盘刻度单位为s,小盘刻度为min,所以现在的时间是5min37.5s=5×60s+37.5s=337.5s.
故答案为:1mm;2.35;337.5.
【分析】(1)刻度尺使用之前,需要首先观察其量程、分度值和零刻度线.刻度尺如果发生零刻度线磨损的情况,可以从某一个完整的刻度开始测量,同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刻度尺测量时,要放正,视线要与尺面垂直.记录时,既要记下数值,又要记下单位.
(2)根据秒表的结构和刻度盘的单位进行分析,即小刻度盘的单位是min,大刻度盘的单位是s,然后读出时间.
18.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的装置,小车从带刻度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圆圈是下车到达A、B、C三处的电子表的显示(数字分别表示“时、分、秒”).
①该小车是根据公式 进行测量的;
②小车从A到B的过程中平均速度为 cm/s(厘米每秒);
③实验前必须练熟使用电子表,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会使所测AB段的平均速度偏 .(“大、小、不变”)
【答案】;2;大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解:(1)计算速度的公式是v=;
(2)小车从A到B的路程s=4cm,所有的时间是2s,小车从A到B的过程中平均速度v==2cm/s;
(3)计时晚,所计时间偏小,用公式v=算出的速度偏大.
故答案为:
(1)v=;(2)2;(3)大.
【分析】(1)公式v=既能用于匀速直线运动求速度,又能用于变速直线运动求平均速度.
(2)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后才开始计时,计时过晚,使所计时间偏小.
19.如图所示,某同学用尺子探究音调和响度分别与什么有关时,做了以下实验:
(1)该同学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拨动钢尺,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同时注意钢尺振动的快慢;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再次拨动,使钢尺每次振动的幅度大致相同.实验发现: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越长,振动越慢,发出声音的音调越 ;由此可得出结论:音调的高低与发声体振动的 有关;
(2)又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拨动钢尺,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同时注意钢尺振动幅度;改变拨动钢尺的力度,再次拨动,使钢尺每次的振动快慢大致相同.实验发现拨动尺子的力度越大,尺子 越大,发出声音的 越大;
(3)在实验中会发现:当尺子伸出桌面超过一定长度时,虽然用较大的力拨动钢尺,却听不到声音,这是由于
【答案】(1)低;频率
(2)振动的幅度;响度
(3)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越长时,振动频率越低,发出声音的音调越低,当尺子伸出桌面超过一定长度时,发出声音的音调低于20Hz,属于次声波,低于人类听觉的下限.
【知识点】音调及音调与频率的关系;响度及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解析】【解答】解:(1)尺子发出声音的音调与尺子振动快慢有关:
当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越长时,振动越慢,发出声音的音调越低;当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越短时,振动越快,发出声音的音调越高;由此可得出结论:音调的高低与发声物体的振动频率有关.
(2)尺子发出声音的响度与尺子振动幅度有关:
拨动尺子的力度越大尺子振动幅度越大,发出声音的响度越大;拨动尺子的力度越小尺子振动幅度越小,发出声音的响度越小;由此可得出结论:响度的大小与发声物体的振动幅度有关.
(3)因为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越长时,振动频率越低,发出声音的音调越低,所以当尺子伸出桌面超过一定长度时,虽然用较大的力拨动钢尺,但发出声音的频率低于20Hz,属于次声波,音调低于人类听觉的下限,使人听不到声音.
故答案为:(1)低;频率;(2)振动的幅度;响度;(3)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越长时,振动频率越低,发出声音的音调越低,当尺子伸出桌面超过一定长度时,发出声音的音调低于20Hz,属于次声波,低于人类听觉的下限.
【分析】解决此题要知道:①音调指声音的高低,是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物体振动越快,音调就越高,物体振动越慢,音调就越低;
②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是由发声体振动的振幅决定,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③人能感受到的声音频率有一定的范围.大多数人能够听到的频率范围从20Hz到20000Hz.
人们把高于20000Hz的声音叫做超声波,因为它已超过人类听觉的上限;把低于20Hz的声音叫做次声波,因为它们已低于人类听觉的下限.
三、计算题
20.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的圆圈是小车到达A、B、C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数字分别表示“小时:分:秒”)
(1)该实验测小车平均速度的实验原理是:
(2)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坡度较 (填“大、小”)
(3)小车通过全过程的平均速度vAC= m/s.若s2的路程正好是全部路程的一半,则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AB= m/s.
(4)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则会使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vAC偏 (选填“大”或“小”).
【答案】(1)
(2)小
(3)0.24;0.2
(4)大
【知识点】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解析】【解答】解:
(1)该实验测小车平均速度的实验原理是v=.
(2)斜面坡度越大,小车沿斜面向下加速运动越快,过某点的时间会越短,计时会越困难,所以为使计时方便,斜面坡度应较小.
(3)由图知,小车通过全过程走的路程s1=120cm=1.2m,所用的时间t1=5s,
vAC==0.24m/s;
走s2的路程用的时间t2=3s,s2=s1=×120cm=60cm=0.6m,
vAB==0.2m/s;
(4)计时晚,所计时间偏小,用公式v=算出的速度偏大.
故答案为:(1)v=;(2)小;(3)0.24;0.2;(4)大.
【分析】(1)公式v=既能用于匀速直线运动求速度,又能用于变速直线运动求平均速度.
(2)若要计时方便,应使所用的时间长些.
(3)由图读出小车通过全过程走的路程和所用的时间,利用速度公式求小车通过全过程的平均速度;再读出走s2的路程用的时间,利用速度公式求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
(4)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后才开始计时,计时过晚,使所计时间偏小.
21.小芳对初二物理《科学之旅》中“伽利略对摆动的研究”非常感兴趣,于是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她测出了摆球摆动30次所用的时间,进而算出摆球摆动一次所用时间.针对摆球摆动一次所用的时间与哪些因素有关这一问题,她提出了以下猜想:A.可能与摆球质量有关;B.可能与摆线的长短有关;C.可能与摆角的大小有关.
她利用以下器材:质量不同的两个小钢球、长度不同的两根细线、一个铁架台、一个秒表、一把刻度尺、一只量角器等,进行了以下四次实验.
次数 摆线长L/m 摆球质量m/g 摆角θ/° 摆动一次的时间t/s
1 1 20 3 2
2 1.4 20 3 2.4
3 1.4 20 5 2.4
4 1.4 30 5 2.4
(1)由1、2两次实验,可验证猜想 (填猜想前的字母),结论是
(2)由 两次实验,可验证猜想C.
(3)由 两次实验,可验证猜想A.
【答案】(1)B;当摆球质量、摆角一定时,摆长越长,摆动一次所需的时间越长
(2)2,3
(3)3,4
【知识点】物理学方法
【解析】【解答】解:(1)次数1、2摆球质量、摆角相同,摆线长越长,时间越长.
故选B;在摆球质量和摆角相等时,摆线越长,摆动一次的时间越长.
(2)次数2、3摆线长相同,摆球质量相同,摆角不同,但摆动时间相同.
故选C;在摆球质量和摆线长相等时,摆动一次的时间与摆角的大小无关.
(3)实验次数3、4摆线长相同,摆角相同,摆球质量不同,时间相同,是验证猜想A的.
故答案为:3、4.
(4)影响摆球摆动时间的因素还有摆动时的空气阻力,质量相同的钢球和木球,木球体积大,阻力大,对摆动时间影响大.
故答案为:钢球.(1)B当摆球质量、摆角一定时,摆长越长,摆动一次所需的时间越长 (3)2、3(2)3、4
【分析】用分析数据来验证猜想,注意那两组中的摆线长或摆球质量或摆角不同,就是验证那个猜想对摆动一次时间的影响.
22.某同学骑自行车从家路过书店到学校上学,家到书店的路程为1800m,书店到学校的路程为3600m.从家出发骑到书店用时5min,在书店等同学用了1min,然后二人一起再经过了12min到达学校.求:
(1)骑车从家到达书店这段路程中的平均速度是多少m/s?
(2)这位同学从家出发到学校的全过程中的平均速度是多少m/s?
【答案】解:(1)家到书店的时间t1=5min=300s,平均速度v1==6m/s,答:骑车从家到达书店这段路程中的平均速度是6m/s.(2)从家到学校的路程s=1800m+3600m=5400m,运动时间t=5min+1min+12min=18min=1080s,平均速度v= =5m/s,答:这位同学从家出发到学校的全过程中的平均速度是5m/s.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1)已知家到书店的路程与运动时间,由平均速度公式求出从家到达书店这段路程中的平均速度;
(2)求出全程的路程与运动时间,由平均速度求出全程的平均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