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福建省宁德市民族中学、柘荣一中、福安二中、福鼎六中等五校联考高一上学期期中化学试卷
一、选择题
1.(2016高一上·宁德期中)下列关于著名科学家的国籍、名字和研究成果的对应关系中,正确的是( )
A.英国道尔顿﹣﹣﹣﹣提出元素概念
B.法国拉瓦锡﹣﹣﹣﹣提出原子学说
C.俄国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
D.英国波义耳﹣﹣﹣﹣建立燃烧现象的氧化学说
【答案】C
【知识点】化学史
【解析】【解答】解:A、道尔顿提出了原子的概念,创立了原子论,故A错误;
B、拉瓦锡的组要贡献是用天平作为工具进行定量实验,测定了空气的组成,故B错误;
C、门捷列夫的主要贡献是发现了元素周期律,编制除了第一张元素周期表,故C正确;
D、波义耳于1661年提出了元素的概念,标志着近代化学的诞生,故D错误.
故选C.
【分析】A、道尔顿提出了原子的概念;
B、拉瓦锡测定了空气的组成;
C、门捷列夫的主要贡献是发现了元素周期律;
D、波义耳1661年提出了元素的概念.
2.(2016高一上·宁德期中)危险化学品要在包装标签上印有警示性标志,氢氧化钠应选用的标志是( )
A. B.
C. D.
【答案】B
【知识点】化学试剂的分类
【解析】【解答】解:氢氧化钠有强腐蚀性,无可燃性,不能燃烧和爆炸.
A.图中标志是当心爆炸﹣爆炸性物质标志,故A错误;
B.图中标志是腐蚀品标志,故B正确;
C.图中标志是氧化剂标志,故C错误;
D.图中标志是易燃液体标志,故D错误.
故选B.
【分析】根据氢氧化钠的强腐蚀性和各选项中标志的含义判断.氧气化钠具有强腐蚀性,易腐蚀皮肤、衣物.
3.(2016高一上·宁德期中)已知金属钠化学性质活泼,能跟多种物质发生反应,其中包括与酒精在常温下反应.要研究金属钠分别与酒精和水反应的异同点,下列研究方法中用不到的是( )
A.实验法 B.分类法 C.观察法 D.比较法
【答案】B
【知识点】化学的主要特点与意义
【解析】【解答】解:A.以实验研究金属钠能跟氧气、水等无机物反应,跟酒精等有机物反应,用到的是实验法,故A不选;
B.没有分门别类地对物质及其变化进行研究,故B选;
C.实验过程中需要用肉眼观察实验现象,用到的是观察法,故C不选;
D.采取对比方法研究金属钠跟酒精反应的性质以及它与水反应的异同点,用到的是比较法,故D不选.
故B.
【分析】A.实验法是通过实验来验证对物质性质的预测或探究物质未知性质的方法;
B.分类法是指运用分类的方法,分门别类地对物质及其变化进行研究,可以总结出各类物质的通性与特性;
C.观察法是对实验对象用肉眼或一些辅助仪器进行的观测;
D.比较法是运用比较的方法,可以找出物质性质间的异同,认识物质间的内在联系,促进对物质性质的理解与记忆.
4.(2016高一上·宁德期中)下列关于氯气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氯气是一种黄绿色的有毒气体
B.灼热的铜丝在氯气中燃烧,生成棕黄色的烟
C.可以用排饱和食盐水法收集氯气
D.氯水、液氯是同一种物质
【答案】D
【知识点】氯气的化学性质
【解析】【解答】解:A、氯气是一种黄绿色的有毒气体,故A正确;
B、铜与氯气反应生成氯化铜固体,燃烧时观察到集气瓶内产生棕黄色烟,故B正确;
C、氯气能溶于水,且与水反应,Cl2+H2O=H++Cl﹣+HClO,食盐水溶液中的氯离子抑制氯气的溶解,降低氯气的溶解度,所以可用饱和食盐水除去氯气中混有的氯化氢气体,故C正确;
D、氯水是混合物,而液是纯净物,不是同一物质,故D错误;故选D.
【分析】A、氯气是一种黄绿色的有毒气体;
B、铜与氯气反应生成氯化铜固体;
C、食盐水溶液中的氯离子抑制氯气的溶解,可以用排饱和食盐水法收集氯气;
D、氯水是混合物,而液是纯净物.
5.(2016高一上·宁德期中)下列物质的分类正确的是( )
酸 碱 盐
A H2SO4 NaOH BaCO3
B H2S K2CO3 CuSO4
C NaHSO4 NaOH CaCl2
D HNO3 KOH Na2O
A.A B.B C.C D.D
【答案】A
【知识点】物质的简单分类
【解析】【解答】解:A、硫酸为酸,NaOH为碱,碳酸钡为盐,故A正确;
B、碳酸钾为盐,不是碱,故B错误;
C、硫酸氢钠为盐,不是酸,故C错误;
D、氧化钠为氧化物,不是盐,故D错误.
故选A.
【分析】电离出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为酸;
电离出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的化合物为碱;
阳离子是金属离子或铵根离子、阴离子为酸根离子的化合物为盐.据此分析.
6.(2016高一上·宁德期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可用物质的量表示分子、原子、离子、米粒等微粒或小颗粒物质
B.摩尔是国际单位制中的七个基本物理量之一
C.1mol任何物质都含有 6.02×1023个原子
D.0.012Kg12C所含碳原子数为6.02×1023
【答案】D
【知识点】物质的量的相关计算
【解析】【解答】解:A.物质的量不能表示宏观物质,米粒是宏观物质,故A错误;
B.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单位,不是物理量,物质的量是国际单位制中的七个基本物理量之一,故B错误;
C.1mol任何物质都含有约6.02×1023个微粒,如1molH2O中含有3mol原子,故C错误;
D.0.012kg12C中所含的碳原子数为阿伏加德罗常数数值,其近似值为6.02×1023,故D正确;
故选D.
【分析】A.物质的量不能表示宏观物质;
B.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单位,不是物理量;
C.1mol任何物质都含有约6.02×1023个微粒;
D.0.012kg12C中所含的碳原子数为阿伏加德罗常数数值.
7.(2016高一上·宁德期中)下列有关阿伏加德罗常数(NA)的说法错误的是( )
A.0.5molH2O含有的原子数目为1.5NA
B.0.5molNH3含有的电子数目为4NA
C.28gCO含有的分子数目为NA
D.2NA个氯气分子的物质的量是2mol
【答案】B
【知识点】阿伏加德罗常数
【解析】【解答】解:A、水为三原子分子,故0.5mol水中含1.5NA个原子,故A正确;
B、氨气中含10个电子,故0.5mol氨气中含5NA个电子,故B错误;
C、28gCO的物质的量为1mol,故分子个数N=nNA=NA个,故C正确;
D、物质的量n= = =2mol,故D正确.
故选B.
【分析】A、水为三原子分子;
B、氨气中含10个电子;
C、求出CO的物质的量,然后根据分子个数N=nNA来计算;
D、物质的量n= .
8.(2016高一上·宁德期中)1mol L﹣1Na2SO4溶液的含义是( )
A.1L溶液中含142gNa2SO4
B.1L溶液中含有1molNa+
C.将142gNa2SO4溶于1L水中配成溶液
D.1L水中含有1molNa2SO4
【答案】A
【知识点】物质的量浓度
【解析】【解答】解:A.142gNa2SO4的物质的量为1mol,溶于水配成1L溶液,可得1mol/L的Na2SO4溶液,故A正确;
B.1L溶液中含有2molNa+,故B错误;
C.将142gNa2SO4溶于1L水中配成溶液,体积大于1L,浓度小于1mol/L,故C错误;
D.应为1L溶液中含有1molNa2SO4,故D错误.
故选A.
【分析】1mol L﹣1Na2SO4溶液表示1L溶液中含有1molNa2SO4,Na2SO4可电离出钠离子和硫酸根离子,结合m=nM以及物质的构成计算.
9.(2016高一上·宁德期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在标准状况下,22.4L水的质量约为18g
B.22.4LN2含6.02×1023个氮气分子
C.2gH2占有的体积约为22.4L
D.22g二氧化碳与标准状况下11.2LHCl气体含有相同的分子数
【答案】D
【知识点】物质的量的相关计算
【解析】【解答】解:A.在标准状况下,水不是气体,22.4L水的物质的量不是1mol,故A不选;
B.没有说明是标准状况,无法计算,故B不选;
C.没有说明是标准状况,无法计算,故C不选;
D.22g二氧化碳的物质的量为 =0.5mol,标准状况下11.2LHCl气体的物质的量为0.5mol,所以含有相同的分子数,故D选.
故选D.
【分析】在标准状况下,气体的摩尔体积为22.4L/mol,结合n= = 计算.
10.(2016高一上·宁德期中)下列关于胶体的认识错误的是( )
A.河流三角洲的形成与胶体的性质无关
B.清晨在密林中看到的一缕缕光束,是丁达尔现象的表现
C.向沸水中逐滴加入FeCl3溶液并加热至液体呈透明的红褐色,可得氢氧化铁胶体
D.胶体粒子的直径大小在1~100nm之间
【答案】A
【知识点】胶体的性质和应用
【解析】【解答】解:A、河水为胶体,海水是电解质溶液,故在河流的入海口,河水会发生胶体的聚沉,从而形成三角洲,和胶体的性质有关,故A错误;
B、大气是胶体,当阳光透过大气时,会形成一束束光束,是胶体的丁达尔效应,和胶体的性质有关,故B正确;
C、将饱和的氯化铁溶液滴入沸水中,然后继续加热,当溶液变为红褐色时即得氢氧化铁胶体,故C正确;
D、胶体和其它分散系的本质区别是分散质粒子直径的大小,其中胶体粒子的直径大小在1﹣100nm之间,故D正确.
故选A.
【分析】A、河水为胶体,海水是电解质溶液;
B、大气是胶体;
C、根据氢氧化铁胶体的制备方法来分析;
D、胶体和其它分散系的本质区别是分散质粒子直径的大小.
11.(2017高一上·泉州期末)如图所示,下列实验操作与方法不正确的是( )
A. 过滤
B.检查容量瓶是否漏水
C.气密性检查
D.蒸发
【答案】A
【知识点】化学实验方案的评价
【解析】【解答】解:A.图中漏斗下端应紧靠烧杯内壁,防止液滴飞溅,故A错误;
B.盖上塞子,倒置观察是否漏水,图中查漏操作合理,故B正确;
C.捂热试管,观察烧杯中是否有气泡,图中检验气密性的操作合理,故C正确;
D.NaCl溶于水,图中蒸发可获得NaCl,故D正确;
故选A.
【分析】A.过滤遵循一贴二低三靠;
B.盖上塞子,倒置观察是否漏水;
C.捂热试管,观察烧杯中是否有气泡;
D.NaCl溶于水.
12.(2016高一上·宁德期中)下列物质分类正确的是( )
A.CuO,Na2O和Na2O2都是碱性氧化物
B.SO2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因此SO2属于酸性氧化物
C.NH4Cl不含金属阳离子,不属于盐
D.金属氧化物都是碱性氧化物
【答案】B
【知识点】物质的简单分类
【解析】【解答】解:A.CuO、Na2O都是碱性氧化物,Na2O2和酸反应生成的盐、水和氧气,不是碱性氧化物,故A错误;
B.SO2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符合酸性氧化物的概念,因此SO2属于酸性氧化物,故B正确;
C.NH4Cl不含金属阳离子,但是含铵根离子、氯离子,属于盐,故C错误;
D.金属氧化物可以是碱性氧化物如Na2O、也可以是酸性氧化物Mn2O7、也可以是两性氧化物如Al2O3,故D错误;
故选B.
【分析】A.和酸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为碱性氧化物,反应为复分解反应;
B.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为酸性氧化物,反应为复分解反应;
C.金属阳离子和酸根阴离子构成的化合物为盐;
D.金属氧化物可以是碱性氧化物、酸性氧化物、两性氧化物.
13.(2016高一上·宁德期中)下列有关钠及其化合物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用手掰开一块金属钠,观察钠的颜色
B.钠投入硫酸铜溶液中,既有气体又有沉淀生成
C.氧化钠和过氧化钠可用作潜艇里氧气的来源
D.氧化钠和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的产物完全相同
【答案】B
【知识点】钠的化学性质;钠的重要化合物
【解析】【解答】解:A、钠具有腐蚀性,不能用手钠取,应用镊子取,用小刀切割,故A错误;
B、钠与水硫酸铜反应生成氢气、氢氧化铜沉淀和硫酸钠,所以既有气体又有沉淀生成,故B正确;
C、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生成氧气,而氧化钠与水反应只生成氢氧化钠,所以氧化钠不能作潜艇里氧气的来源,故C错误;
D、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而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与氧气,故D错误;
故选B.
【分析】A、钠具有腐蚀性;
B、钠与水硫酸铜反应生成氢气、氢氧化铜沉淀和硫酸钠;
C、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生成氧气,而氧化钠与水反应只生成氢氧化钠;
D、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而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与氧气.
14.(2016高一上·宁德期中)“84”消毒液和漂白粉都是氯气与碱反应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下面说法错误的是( )
A.“84”消毒液有漂白和消毒作用
B.工业中将氯气通入石灰乳中制取漂白粉
C.漂白粉的有效成分是CaCl2和Ca(ClO)2
D.漂白粉在空气中久置失效
【答案】C
【知识点】氯、溴、碘及其化合物的综合应用
【解析】【解答】解:A.“84”消毒液有效成分为NaClO,NaClO具有强氧化性,具有漂白和消毒作用,故A正确;
B.工业制备漂白粉的方法是氯气和石灰乳反应,故B正确;
C.氯气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CaCl2和Ca(ClO)2,有效成分为Ca(ClO)2,故C错误;
D.Ca(ClO)2可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可生成碳酸钙和不稳定的次氯酸,故D正确.
故选C.
【分析】“84”消毒液由氢氧化钠和氯气反应生成,有效成分为NaClO,漂白粉为石灰乳与氯气反应生成,有效成分为Ca(ClO)2,以此解答该题.
15.(2016高一上·宁德期中)下列溶液中Cl﹣的物质的量浓度最大的是( )
A.0.8L0.1mol L﹣1的KCl溶液 B.0.2L0.2mol L﹣1的HCl溶液
C.0.3L0.2mol L﹣1的MgCl2溶液 D.0.5L 0.1mol L﹣1的AlCl3溶液
【答案】C
【知识点】物质的量浓度
【解析】【解答】解:A.c(Cl﹣)=c(KCl)=0.1mol L﹣1;
B.c(Cl﹣)=c(HCl)=0.2mol L﹣1;
C.c(Cl﹣)=2cMgCl2)=0.4mol L﹣1;
D.c(Cl﹣)=3c(AlCl3)=0.1mol/L×3=0.3mol/L.
则浓度最大的为C,
故选C.
【分析】溶液中c(Cl﹣)=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化学式中氯离子个数,与溶液的体积无关,以此解答该题.
16.(2016高一上·宁德期中)以化合价为纵坐标,以物质的类别为横坐标所绘制的图象叫价类图.如图为硫的价类图,例如d点可表示+6价的硫酸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a点表示的物质所属的物质类别是单质
B.b点表示的物质可以是SO2或SO3
C.c点表示的化合物的浓溶液可作为干燥剂
D.d点表示的可溶性物质能与BaCl2溶液发生反应
【答案】B
【知识点】含硫物质的性质及综合应用
【解析】【解答】解:A、根据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为零考虑,所以a点表示的物质所属的物质类别是单质,故A正确;
B、b点是+4价的氧化物所以b点表示的物质是SO2,故B错误;
C、浓硫酸是干燥剂,故C正确;
D、可溶性的硫酸盐与氯化钡发生复分解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故D正确;
故选B.
【分析】A、根据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为零考虑;
B、由表知b点是+4价的氧化物;
C、c点表示的化合物的浓溶液是浓硫酸;
D、可溶性的硫酸盐与氯化钡发生复分解反应.
二、非选择题
17.(2016高一上·宁德期中)摩尔质量是指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
(1)已知O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6,则O3的摩尔质量为 .
(2)48gN2H4的物质的量为 ,所含氢原子数目为 .
(3)标准状况下,相同体积的CH4和SO2气体的质量比为 ;相同质量的CH4和SO2分子个数比为 .
【答案】(1)48g/mol
(2)1.5mol;6NA
(3)1:4;4:1
【知识点】物质的量的相关计算
【解析】【解答】解:(1)已知O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6,则O3的相对分子质量为48,所以摩尔质量为48g/mol;
故答案为:48g/mol;(2)48gN2H4的物质的量为n= = 1.5mol,则所含氢原子数目为1.5mol×4×NA=6NA;
故答案为:6NA;(3)标准状况下,相同体积的CH4和SO2气体的物质的量相同,则质量比等于摩尔质量之比,即为16:64=1:4;相同质量的CH4和SO2的物质的量之比等于摩尔质量之比的倒数,即物质的量之比为4:1,所以分子个数比为4:1;
故答案为:1:4;4:1.
【分析】(1)摩尔质量在数值上等于相对分子质量;(2)根据n= 结合分子组成计算;(3)根据n= = 结合分子的构成和物质的组成来计算.
18.(2016高一上·宁德期中)下面是有关钠及其化合物性质的探究实验.
(1)金属钠的密度比水 (填“大”或“小”),实验室中金属钠通常保存在 中.取一小块金属钠投入水中,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取一小块金属钠,放在石棉网上加热,下列现象中正确的是 .
①熔成小球 ②在空气中燃烧火星四射 ③火焰为黄色 ④燃烧后生成白色固体 ⑤燃烧后生成淡黄色固体
A.①② B.①③⑤ C.①④⑤ D.④⑤
(3)取(2)中生成的固体放入试管中,加适量水,有无色无味气体放出.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继续向上述试管中滴入1~2滴酚酞溶液,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
(4)一块钠露置于空气中,可观察到如下现象:
银白色→变灰暗→变白色→出现液滴→白色固体最终产物白色固体属于 (填“酸”、“碱”、“盐”或“氧化物”),写出银白色变成灰暗色的化学方程式 .
【答案】(1)小;煤油;2Na+2H2O=2NaOH+H2↑
(2)C
(3)2Na2O2+2H2O=4NaOH+O2↑;红色
(4)盐;4Na+O2=2Na2O,Na2O+H2O=2NaOH,2NaOH+CO2+(x﹣1)H2O=Na2CO3 xH2O,Na2CO3 xH2O=Na2CO3+xH2O
【知识点】钠的化学性质;钠的重要化合物
【解析】【解答】解:(1)钠的密度比水小,比煤油大,与煤油不反应,钠可保存在煤油中,钠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2H2O=2NaOH+H2↑,
故答案为:小;煤油;2Na+2H2O=2NaOH+H2↑;(2)钠和氧气反应生成过氧化钠,为淡黄色固体,可观察到钠熔化成小球,火焰为黄色,故答案为:C;(3)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2O2+2H2O=4NaOH+O2↑,滴加酚酞,溶液呈红色,
故答案为:2Na2O2+2H2O=4NaOH+O2↑;红色;(4)Na的性质活泼,易与空气中氧气反应生成Na2O,Na2O易与水反应生成NaOH,NaOH吸收空气中的水和CO2生成Na2CO3 xH2O,Na2CO3 xH2O风化脱水生成Na2CO3,可能发生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4Na+O2=2Na2O,Na2O+H2O=2NaOH,2NaOH+CO2+(x﹣1)H2O=Na2CO3 xH2O,Na2CO3 xH2O=Na2CO3+xH2O,最后生成物为盐,
故答案为:盐;4Na+O2=2Na2O,Na2O+H2O=2NaOH,2NaOH+CO2+(x﹣1)H2O=Na2CO3 xH2O,Na2CO3 xH2O=Na2CO3+xH2O.
【分析】(1)钠的密度比水小,比煤油大,与煤油不反应,钠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水;(2)钠和氧气反应生成过氧化钠,为淡黄色固体;(3)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氧气;(4)小块金属钠露置于空气中发生的变化中,银白色→变灰暗→变白色→出现液滴→白色固体,可能发生的反应为①是钠被氧化为氧化钠;②是氧化钠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③氢氧化钠潮解形成氢氧化钠溶液;④是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固体.
19.(2016高一上·宁德期中)实验室需要0.1mol L﹣1NaOH溶液500mL,根据溶液的配制情况,回答下列问题:
(1)配制过程中需玻璃仪器有:烧杯、量筒、胶头滴管、 、 .
(2)要完成本实验应称量NaOH固体的质量是 .
(3)配制溶液时,一般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①计算;②称量;③ ;④冷却;⑤转移;⑥ ;⑦定容;⑧倒转摇匀.
(4)如图装置是某同学配制此溶液时转移操作的示意图,图中的错误是 .
(5)在配制过程中,如果其他操作都是正确的,下列操作会引起浓度偏低的是 .
①容量瓶不干燥,含有少量蒸馏水
②定容时俯视刻度线
③转移溶液时不慎有少量溶液洒到容量瓶外面
④定容摇匀后发现液面低于刻度线,再补加少量蒸馏水至刻度线
(6)NaOH溶液配制完成后,取100mL该溶液与100mL盐酸溶液混合,恰好完全中和,则该盐酸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mol L﹣1.
【答案】(1)玻璃棒;500mL容量瓶
(2)2.0g
(3)溶解;洗涤
(4)未用玻璃棒引流
(5)③④
(6)0.1
【知识点】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
【解析】【解答】解:(1)配制溶液,在烧杯中溶解、冷却后转移到容量瓶中定容,则需玻璃仪器有:烧杯、量筒、胶头滴管、玻璃棒、500mL容量瓶,
故答案为:玻璃棒;500mL容量瓶;(2)称量NaOH固体的质量是m=nVM=0.1mol/L×0.5L×40g/mol=2.0g,故答案为:2.0g;(3)配制溶液时,一般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①计算;②称量;③溶解;④冷却;⑤转移;⑥洗涤;⑦定容;⑧倒转摇匀,故答案为:溶解;洗涤;(4)图中的错误是未用玻璃棒引流,故答案为:未用玻璃棒引流;(5)①容量瓶不干燥,含有少量蒸馏水,对实验无影响,故不选;②定容时俯视刻度线,V偏小,则c偏高,故不选;③转移溶液时不慎有少量溶液洒到容量瓶外面,n偏小,c偏低,故选;④定容摇匀后发现液面低于刻度线,再补加少量蒸馏水至刻度线,V偏大,c偏低,故选;故答案为:③④;6)恰好完全中和,则0.1L×0.1mol/L=0.1L×c(盐酸),c=0.1mol/L,故答案为:0.1.
【分析】(1)配制溶液,在烧杯中溶解、冷却后转移到容量瓶中定容;(2)结合m=nVM计算;(3)配制溶液时,一般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①计算;②称量;③溶解;④冷却;⑤转移;⑥洗涤;⑦定容;⑧倒转摇匀;(4)转移液体需要玻璃棒引流;(5)由c= 可知,n偏小或V偏大会引起浓度偏低;(6)恰好完全中和,则0.1L×0.1mol/L=0.1L×c(盐酸),以此来解答.
20.(2016高一上·宁德期中)实验室用浓盐酸与二氧化锰固体加热反应来制备氯气(MnO2+4HCl(浓) MnCl2+Cl2↑+2H2O),某兴趣小组制取氯气并进行氯气的性质实验装置如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仪器A的名称是 .
(2)C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所得溶液除水分子外,还含有的分子和离子中正确的是 .
A.Cl2、HCl、HClO,H+、Cl﹣ B.Cl2、Mn2+、HClO,H+、Cl﹣
C.Cl2、HClO,H+、Cl﹣、ClO﹣ D.Cl2、HCl、HClO,H+、Mn2+
(3)实验中观察到D溶液变蓝色,查资料得知淀粉碘化钾溶液是淀粉和碘化钾(KI)的混合溶液,碘单质(I2)遇淀粉显蓝色,且氯气可以从KI中置换出碘单质,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4)F中氯气与铁粉反应制备无水三氯化铁,查资料知该化合物呈棕红色、易吸水潮解,100℃左右时升华.E中浓硫酸的作用是 ,双通管F中玻璃纤维(不参与反应)的作用是 .
(5)H中盛有NaOH溶液,其作用是 ,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答案】(1)分液漏斗
(2)Cl2+H2O=HCl+HClO;C
(3)Cl2+2KI=I2+2KCl
(4)干燥氯气;防止氯化铁堵塞后面的导管
(5)吸收尾气中的氯气;Cl2+2NaOH=NaCl+NaClO+H2O
【知识点】性质实验方案的设计;制备实验方案的设计
【解析】【解答】解:(1)依据仪器形状可知:装置A盛放浓盐酸的为分液漏斗;
故答案为:分液漏斗;(2)氯气通入C水中生成HCl和HClO,其反应的方程式为:Cl2+H2O=HCl+HClO;HCl在溶液中完全电离出H+、Cl﹣,HClO在溶液中部分电离出H+、ClO﹣,所以氯水中含有的微粒为Cl2、HClO、H+、Cl﹣、ClO﹣;
故答案为:Cl2+H2O=HCl+HClO;C;(3)氯气具有强的氧化性,能够氧化碘化钾生成单质碘,反应方程式:Cl2+2KI=I2+2KCl,碘遇到淀粉变蓝;
故答案为:Cl2+2KI=I2+2KCl;(3)制取的氯气中含有水蒸气,Fe与干燥的氯气反应,要得到干燥氯气,应除去氯气中的水蒸气,浓硫酸具有吸水性,能够干燥氯气;生成的氯化铁易堵塞导管,双通管F中加玻璃纤维可以防止氯化铁进入后面的导管,引起导管堵塞;
故答案为:干燥氯气;防止氯化铁堵塞后面的导管;(4)氯气有毒,要进行尾气处理,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氯气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次氯酸钠和水,化学方程式:Cl2+2NaOH=NaCl+NaClO+H2O;
故答案为:吸收尾气中的氯气;Cl2+2NaOH=NaCl+NaClO+H2O.
【分析】A中的浓盐酸与B中的二氧化锰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氯气,氯气通入C水中生成HCl和HClO,氯气进入D中与KI反应生成单质碘,再进入E通过浓硫酸干燥,在F中与Fe反应生成氯化铁,G中干燥剂可以防止H中的水蒸气进入F中,最后H中NaOH溶液用于吸收多余的氯气;(1)依据仪器形状说出其名称;(2)氯气通入C水中生成HCl和HClO,根据HCl和HClO的电离分析;(3)氯气具有强的氧化性,能够氧化碘化钾生成单质碘;生成的氯化铁易堵塞导管;(4)制取的氯气中含有水蒸气,要得到干燥氯气,应除去氯气中的水蒸气;(5)氯气有毒,要进行尾气处理;氯气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次氯酸钠和水.
2016-2017学年福建省宁德市民族中学、柘荣一中、福安二中、福鼎六中等五校联考高一上学期期中化学试卷
一、选择题
1.(2016高一上·宁德期中)下列关于著名科学家的国籍、名字和研究成果的对应关系中,正确的是( )
A.英国道尔顿﹣﹣﹣﹣提出元素概念
B.法国拉瓦锡﹣﹣﹣﹣提出原子学说
C.俄国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
D.英国波义耳﹣﹣﹣﹣建立燃烧现象的氧化学说
2.(2016高一上·宁德期中)危险化学品要在包装标签上印有警示性标志,氢氧化钠应选用的标志是( )
A. B.
C. D.
3.(2016高一上·宁德期中)已知金属钠化学性质活泼,能跟多种物质发生反应,其中包括与酒精在常温下反应.要研究金属钠分别与酒精和水反应的异同点,下列研究方法中用不到的是( )
A.实验法 B.分类法 C.观察法 D.比较法
4.(2016高一上·宁德期中)下列关于氯气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氯气是一种黄绿色的有毒气体
B.灼热的铜丝在氯气中燃烧,生成棕黄色的烟
C.可以用排饱和食盐水法收集氯气
D.氯水、液氯是同一种物质
5.(2016高一上·宁德期中)下列物质的分类正确的是( )
酸 碱 盐
A H2SO4 NaOH BaCO3
B H2S K2CO3 CuSO4
C NaHSO4 NaOH CaCl2
D HNO3 KOH Na2O
A.A B.B C.C D.D
6.(2016高一上·宁德期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可用物质的量表示分子、原子、离子、米粒等微粒或小颗粒物质
B.摩尔是国际单位制中的七个基本物理量之一
C.1mol任何物质都含有 6.02×1023个原子
D.0.012Kg12C所含碳原子数为6.02×1023
7.(2016高一上·宁德期中)下列有关阿伏加德罗常数(NA)的说法错误的是( )
A.0.5molH2O含有的原子数目为1.5NA
B.0.5molNH3含有的电子数目为4NA
C.28gCO含有的分子数目为NA
D.2NA个氯气分子的物质的量是2mol
8.(2016高一上·宁德期中)1mol L﹣1Na2SO4溶液的含义是( )
A.1L溶液中含142gNa2SO4
B.1L溶液中含有1molNa+
C.将142gNa2SO4溶于1L水中配成溶液
D.1L水中含有1molNa2SO4
9.(2016高一上·宁德期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在标准状况下,22.4L水的质量约为18g
B.22.4LN2含6.02×1023个氮气分子
C.2gH2占有的体积约为22.4L
D.22g二氧化碳与标准状况下11.2LHCl气体含有相同的分子数
10.(2016高一上·宁德期中)下列关于胶体的认识错误的是( )
A.河流三角洲的形成与胶体的性质无关
B.清晨在密林中看到的一缕缕光束,是丁达尔现象的表现
C.向沸水中逐滴加入FeCl3溶液并加热至液体呈透明的红褐色,可得氢氧化铁胶体
D.胶体粒子的直径大小在1~100nm之间
11.(2017高一上·泉州期末)如图所示,下列实验操作与方法不正确的是( )
A. 过滤
B.检查容量瓶是否漏水
C.气密性检查
D.蒸发
12.(2016高一上·宁德期中)下列物质分类正确的是( )
A.CuO,Na2O和Na2O2都是碱性氧化物
B.SO2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因此SO2属于酸性氧化物
C.NH4Cl不含金属阳离子,不属于盐
D.金属氧化物都是碱性氧化物
13.(2016高一上·宁德期中)下列有关钠及其化合物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用手掰开一块金属钠,观察钠的颜色
B.钠投入硫酸铜溶液中,既有气体又有沉淀生成
C.氧化钠和过氧化钠可用作潜艇里氧气的来源
D.氧化钠和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的产物完全相同
14.(2016高一上·宁德期中)“84”消毒液和漂白粉都是氯气与碱反应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下面说法错误的是( )
A.“84”消毒液有漂白和消毒作用
B.工业中将氯气通入石灰乳中制取漂白粉
C.漂白粉的有效成分是CaCl2和Ca(ClO)2
D.漂白粉在空气中久置失效
15.(2016高一上·宁德期中)下列溶液中Cl﹣的物质的量浓度最大的是( )
A.0.8L0.1mol L﹣1的KCl溶液 B.0.2L0.2mol L﹣1的HCl溶液
C.0.3L0.2mol L﹣1的MgCl2溶液 D.0.5L 0.1mol L﹣1的AlCl3溶液
16.(2016高一上·宁德期中)以化合价为纵坐标,以物质的类别为横坐标所绘制的图象叫价类图.如图为硫的价类图,例如d点可表示+6价的硫酸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a点表示的物质所属的物质类别是单质
B.b点表示的物质可以是SO2或SO3
C.c点表示的化合物的浓溶液可作为干燥剂
D.d点表示的可溶性物质能与BaCl2溶液发生反应
二、非选择题
17.(2016高一上·宁德期中)摩尔质量是指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
(1)已知O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6,则O3的摩尔质量为 .
(2)48gN2H4的物质的量为 ,所含氢原子数目为 .
(3)标准状况下,相同体积的CH4和SO2气体的质量比为 ;相同质量的CH4和SO2分子个数比为 .
18.(2016高一上·宁德期中)下面是有关钠及其化合物性质的探究实验.
(1)金属钠的密度比水 (填“大”或“小”),实验室中金属钠通常保存在 中.取一小块金属钠投入水中,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取一小块金属钠,放在石棉网上加热,下列现象中正确的是 .
①熔成小球 ②在空气中燃烧火星四射 ③火焰为黄色 ④燃烧后生成白色固体 ⑤燃烧后生成淡黄色固体
A.①② B.①③⑤ C.①④⑤ D.④⑤
(3)取(2)中生成的固体放入试管中,加适量水,有无色无味气体放出.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继续向上述试管中滴入1~2滴酚酞溶液,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
(4)一块钠露置于空气中,可观察到如下现象:
银白色→变灰暗→变白色→出现液滴→白色固体最终产物白色固体属于 (填“酸”、“碱”、“盐”或“氧化物”),写出银白色变成灰暗色的化学方程式 .
19.(2016高一上·宁德期中)实验室需要0.1mol L﹣1NaOH溶液500mL,根据溶液的配制情况,回答下列问题:
(1)配制过程中需玻璃仪器有:烧杯、量筒、胶头滴管、 、 .
(2)要完成本实验应称量NaOH固体的质量是 .
(3)配制溶液时,一般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①计算;②称量;③ ;④冷却;⑤转移;⑥ ;⑦定容;⑧倒转摇匀.
(4)如图装置是某同学配制此溶液时转移操作的示意图,图中的错误是 .
(5)在配制过程中,如果其他操作都是正确的,下列操作会引起浓度偏低的是 .
①容量瓶不干燥,含有少量蒸馏水
②定容时俯视刻度线
③转移溶液时不慎有少量溶液洒到容量瓶外面
④定容摇匀后发现液面低于刻度线,再补加少量蒸馏水至刻度线
(6)NaOH溶液配制完成后,取100mL该溶液与100mL盐酸溶液混合,恰好完全中和,则该盐酸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mol L﹣1.
20.(2016高一上·宁德期中)实验室用浓盐酸与二氧化锰固体加热反应来制备氯气(MnO2+4HCl(浓) MnCl2+Cl2↑+2H2O),某兴趣小组制取氯气并进行氯气的性质实验装置如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仪器A的名称是 .
(2)C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所得溶液除水分子外,还含有的分子和离子中正确的是 .
A.Cl2、HCl、HClO,H+、Cl﹣ B.Cl2、Mn2+、HClO,H+、Cl﹣
C.Cl2、HClO,H+、Cl﹣、ClO﹣ D.Cl2、HCl、HClO,H+、Mn2+
(3)实验中观察到D溶液变蓝色,查资料得知淀粉碘化钾溶液是淀粉和碘化钾(KI)的混合溶液,碘单质(I2)遇淀粉显蓝色,且氯气可以从KI中置换出碘单质,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4)F中氯气与铁粉反应制备无水三氯化铁,查资料知该化合物呈棕红色、易吸水潮解,100℃左右时升华.E中浓硫酸的作用是 ,双通管F中玻璃纤维(不参与反应)的作用是 .
(5)H中盛有NaOH溶液,其作用是 ,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化学史
【解析】【解答】解:A、道尔顿提出了原子的概念,创立了原子论,故A错误;
B、拉瓦锡的组要贡献是用天平作为工具进行定量实验,测定了空气的组成,故B错误;
C、门捷列夫的主要贡献是发现了元素周期律,编制除了第一张元素周期表,故C正确;
D、波义耳于1661年提出了元素的概念,标志着近代化学的诞生,故D错误.
故选C.
【分析】A、道尔顿提出了原子的概念;
B、拉瓦锡测定了空气的组成;
C、门捷列夫的主要贡献是发现了元素周期律;
D、波义耳1661年提出了元素的概念.
2.【答案】B
【知识点】化学试剂的分类
【解析】【解答】解:氢氧化钠有强腐蚀性,无可燃性,不能燃烧和爆炸.
A.图中标志是当心爆炸﹣爆炸性物质标志,故A错误;
B.图中标志是腐蚀品标志,故B正确;
C.图中标志是氧化剂标志,故C错误;
D.图中标志是易燃液体标志,故D错误.
故选B.
【分析】根据氢氧化钠的强腐蚀性和各选项中标志的含义判断.氧气化钠具有强腐蚀性,易腐蚀皮肤、衣物.
3.【答案】B
【知识点】化学的主要特点与意义
【解析】【解答】解:A.以实验研究金属钠能跟氧气、水等无机物反应,跟酒精等有机物反应,用到的是实验法,故A不选;
B.没有分门别类地对物质及其变化进行研究,故B选;
C.实验过程中需要用肉眼观察实验现象,用到的是观察法,故C不选;
D.采取对比方法研究金属钠跟酒精反应的性质以及它与水反应的异同点,用到的是比较法,故D不选.
故B.
【分析】A.实验法是通过实验来验证对物质性质的预测或探究物质未知性质的方法;
B.分类法是指运用分类的方法,分门别类地对物质及其变化进行研究,可以总结出各类物质的通性与特性;
C.观察法是对实验对象用肉眼或一些辅助仪器进行的观测;
D.比较法是运用比较的方法,可以找出物质性质间的异同,认识物质间的内在联系,促进对物质性质的理解与记忆.
4.【答案】D
【知识点】氯气的化学性质
【解析】【解答】解:A、氯气是一种黄绿色的有毒气体,故A正确;
B、铜与氯气反应生成氯化铜固体,燃烧时观察到集气瓶内产生棕黄色烟,故B正确;
C、氯气能溶于水,且与水反应,Cl2+H2O=H++Cl﹣+HClO,食盐水溶液中的氯离子抑制氯气的溶解,降低氯气的溶解度,所以可用饱和食盐水除去氯气中混有的氯化氢气体,故C正确;
D、氯水是混合物,而液是纯净物,不是同一物质,故D错误;故选D.
【分析】A、氯气是一种黄绿色的有毒气体;
B、铜与氯气反应生成氯化铜固体;
C、食盐水溶液中的氯离子抑制氯气的溶解,可以用排饱和食盐水法收集氯气;
D、氯水是混合物,而液是纯净物.
5.【答案】A
【知识点】物质的简单分类
【解析】【解答】解:A、硫酸为酸,NaOH为碱,碳酸钡为盐,故A正确;
B、碳酸钾为盐,不是碱,故B错误;
C、硫酸氢钠为盐,不是酸,故C错误;
D、氧化钠为氧化物,不是盐,故D错误.
故选A.
【分析】电离出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为酸;
电离出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的化合物为碱;
阳离子是金属离子或铵根离子、阴离子为酸根离子的化合物为盐.据此分析.
6.【答案】D
【知识点】物质的量的相关计算
【解析】【解答】解:A.物质的量不能表示宏观物质,米粒是宏观物质,故A错误;
B.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单位,不是物理量,物质的量是国际单位制中的七个基本物理量之一,故B错误;
C.1mol任何物质都含有约6.02×1023个微粒,如1molH2O中含有3mol原子,故C错误;
D.0.012kg12C中所含的碳原子数为阿伏加德罗常数数值,其近似值为6.02×1023,故D正确;
故选D.
【分析】A.物质的量不能表示宏观物质;
B.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单位,不是物理量;
C.1mol任何物质都含有约6.02×1023个微粒;
D.0.012kg12C中所含的碳原子数为阿伏加德罗常数数值.
7.【答案】B
【知识点】阿伏加德罗常数
【解析】【解答】解:A、水为三原子分子,故0.5mol水中含1.5NA个原子,故A正确;
B、氨气中含10个电子,故0.5mol氨气中含5NA个电子,故B错误;
C、28gCO的物质的量为1mol,故分子个数N=nNA=NA个,故C正确;
D、物质的量n= = =2mol,故D正确.
故选B.
【分析】A、水为三原子分子;
B、氨气中含10个电子;
C、求出CO的物质的量,然后根据分子个数N=nNA来计算;
D、物质的量n= .
8.【答案】A
【知识点】物质的量浓度
【解析】【解答】解:A.142gNa2SO4的物质的量为1mol,溶于水配成1L溶液,可得1mol/L的Na2SO4溶液,故A正确;
B.1L溶液中含有2molNa+,故B错误;
C.将142gNa2SO4溶于1L水中配成溶液,体积大于1L,浓度小于1mol/L,故C错误;
D.应为1L溶液中含有1molNa2SO4,故D错误.
故选A.
【分析】1mol L﹣1Na2SO4溶液表示1L溶液中含有1molNa2SO4,Na2SO4可电离出钠离子和硫酸根离子,结合m=nM以及物质的构成计算.
9.【答案】D
【知识点】物质的量的相关计算
【解析】【解答】解:A.在标准状况下,水不是气体,22.4L水的物质的量不是1mol,故A不选;
B.没有说明是标准状况,无法计算,故B不选;
C.没有说明是标准状况,无法计算,故C不选;
D.22g二氧化碳的物质的量为 =0.5mol,标准状况下11.2LHCl气体的物质的量为0.5mol,所以含有相同的分子数,故D选.
故选D.
【分析】在标准状况下,气体的摩尔体积为22.4L/mol,结合n= = 计算.
10.【答案】A
【知识点】胶体的性质和应用
【解析】【解答】解:A、河水为胶体,海水是电解质溶液,故在河流的入海口,河水会发生胶体的聚沉,从而形成三角洲,和胶体的性质有关,故A错误;
B、大气是胶体,当阳光透过大气时,会形成一束束光束,是胶体的丁达尔效应,和胶体的性质有关,故B正确;
C、将饱和的氯化铁溶液滴入沸水中,然后继续加热,当溶液变为红褐色时即得氢氧化铁胶体,故C正确;
D、胶体和其它分散系的本质区别是分散质粒子直径的大小,其中胶体粒子的直径大小在1﹣100nm之间,故D正确.
故选A.
【分析】A、河水为胶体,海水是电解质溶液;
B、大气是胶体;
C、根据氢氧化铁胶体的制备方法来分析;
D、胶体和其它分散系的本质区别是分散质粒子直径的大小.
11.【答案】A
【知识点】化学实验方案的评价
【解析】【解答】解:A.图中漏斗下端应紧靠烧杯内壁,防止液滴飞溅,故A错误;
B.盖上塞子,倒置观察是否漏水,图中查漏操作合理,故B正确;
C.捂热试管,观察烧杯中是否有气泡,图中检验气密性的操作合理,故C正确;
D.NaCl溶于水,图中蒸发可获得NaCl,故D正确;
故选A.
【分析】A.过滤遵循一贴二低三靠;
B.盖上塞子,倒置观察是否漏水;
C.捂热试管,观察烧杯中是否有气泡;
D.NaCl溶于水.
12.【答案】B
【知识点】物质的简单分类
【解析】【解答】解:A.CuO、Na2O都是碱性氧化物,Na2O2和酸反应生成的盐、水和氧气,不是碱性氧化物,故A错误;
B.SO2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符合酸性氧化物的概念,因此SO2属于酸性氧化物,故B正确;
C.NH4Cl不含金属阳离子,但是含铵根离子、氯离子,属于盐,故C错误;
D.金属氧化物可以是碱性氧化物如Na2O、也可以是酸性氧化物Mn2O7、也可以是两性氧化物如Al2O3,故D错误;
故选B.
【分析】A.和酸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为碱性氧化物,反应为复分解反应;
B.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为酸性氧化物,反应为复分解反应;
C.金属阳离子和酸根阴离子构成的化合物为盐;
D.金属氧化物可以是碱性氧化物、酸性氧化物、两性氧化物.
13.【答案】B
【知识点】钠的化学性质;钠的重要化合物
【解析】【解答】解:A、钠具有腐蚀性,不能用手钠取,应用镊子取,用小刀切割,故A错误;
B、钠与水硫酸铜反应生成氢气、氢氧化铜沉淀和硫酸钠,所以既有气体又有沉淀生成,故B正确;
C、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生成氧气,而氧化钠与水反应只生成氢氧化钠,所以氧化钠不能作潜艇里氧气的来源,故C错误;
D、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而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与氧气,故D错误;
故选B.
【分析】A、钠具有腐蚀性;
B、钠与水硫酸铜反应生成氢气、氢氧化铜沉淀和硫酸钠;
C、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生成氧气,而氧化钠与水反应只生成氢氧化钠;
D、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而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与氧气.
14.【答案】C
【知识点】氯、溴、碘及其化合物的综合应用
【解析】【解答】解:A.“84”消毒液有效成分为NaClO,NaClO具有强氧化性,具有漂白和消毒作用,故A正确;
B.工业制备漂白粉的方法是氯气和石灰乳反应,故B正确;
C.氯气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CaCl2和Ca(ClO)2,有效成分为Ca(ClO)2,故C错误;
D.Ca(ClO)2可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可生成碳酸钙和不稳定的次氯酸,故D正确.
故选C.
【分析】“84”消毒液由氢氧化钠和氯气反应生成,有效成分为NaClO,漂白粉为石灰乳与氯气反应生成,有效成分为Ca(ClO)2,以此解答该题.
15.【答案】C
【知识点】物质的量浓度
【解析】【解答】解:A.c(Cl﹣)=c(KCl)=0.1mol L﹣1;
B.c(Cl﹣)=c(HCl)=0.2mol L﹣1;
C.c(Cl﹣)=2cMgCl2)=0.4mol L﹣1;
D.c(Cl﹣)=3c(AlCl3)=0.1mol/L×3=0.3mol/L.
则浓度最大的为C,
故选C.
【分析】溶液中c(Cl﹣)=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化学式中氯离子个数,与溶液的体积无关,以此解答该题.
16.【答案】B
【知识点】含硫物质的性质及综合应用
【解析】【解答】解:A、根据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为零考虑,所以a点表示的物质所属的物质类别是单质,故A正确;
B、b点是+4价的氧化物所以b点表示的物质是SO2,故B错误;
C、浓硫酸是干燥剂,故C正确;
D、可溶性的硫酸盐与氯化钡发生复分解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故D正确;
故选B.
【分析】A、根据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为零考虑;
B、由表知b点是+4价的氧化物;
C、c点表示的化合物的浓溶液是浓硫酸;
D、可溶性的硫酸盐与氯化钡发生复分解反应.
17.【答案】(1)48g/mol
(2)1.5mol;6NA
(3)1:4;4:1
【知识点】物质的量的相关计算
【解析】【解答】解:(1)已知O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6,则O3的相对分子质量为48,所以摩尔质量为48g/mol;
故答案为:48g/mol;(2)48gN2H4的物质的量为n= = 1.5mol,则所含氢原子数目为1.5mol×4×NA=6NA;
故答案为:6NA;(3)标准状况下,相同体积的CH4和SO2气体的物质的量相同,则质量比等于摩尔质量之比,即为16:64=1:4;相同质量的CH4和SO2的物质的量之比等于摩尔质量之比的倒数,即物质的量之比为4:1,所以分子个数比为4:1;
故答案为:1:4;4:1.
【分析】(1)摩尔质量在数值上等于相对分子质量;(2)根据n= 结合分子组成计算;(3)根据n= = 结合分子的构成和物质的组成来计算.
18.【答案】(1)小;煤油;2Na+2H2O=2NaOH+H2↑
(2)C
(3)2Na2O2+2H2O=4NaOH+O2↑;红色
(4)盐;4Na+O2=2Na2O,Na2O+H2O=2NaOH,2NaOH+CO2+(x﹣1)H2O=Na2CO3 xH2O,Na2CO3 xH2O=Na2CO3+xH2O
【知识点】钠的化学性质;钠的重要化合物
【解析】【解答】解:(1)钠的密度比水小,比煤油大,与煤油不反应,钠可保存在煤油中,钠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2H2O=2NaOH+H2↑,
故答案为:小;煤油;2Na+2H2O=2NaOH+H2↑;(2)钠和氧气反应生成过氧化钠,为淡黄色固体,可观察到钠熔化成小球,火焰为黄色,故答案为:C;(3)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2O2+2H2O=4NaOH+O2↑,滴加酚酞,溶液呈红色,
故答案为:2Na2O2+2H2O=4NaOH+O2↑;红色;(4)Na的性质活泼,易与空气中氧气反应生成Na2O,Na2O易与水反应生成NaOH,NaOH吸收空气中的水和CO2生成Na2CO3 xH2O,Na2CO3 xH2O风化脱水生成Na2CO3,可能发生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4Na+O2=2Na2O,Na2O+H2O=2NaOH,2NaOH+CO2+(x﹣1)H2O=Na2CO3 xH2O,Na2CO3 xH2O=Na2CO3+xH2O,最后生成物为盐,
故答案为:盐;4Na+O2=2Na2O,Na2O+H2O=2NaOH,2NaOH+CO2+(x﹣1)H2O=Na2CO3 xH2O,Na2CO3 xH2O=Na2CO3+xH2O.
【分析】(1)钠的密度比水小,比煤油大,与煤油不反应,钠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水;(2)钠和氧气反应生成过氧化钠,为淡黄色固体;(3)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氧气;(4)小块金属钠露置于空气中发生的变化中,银白色→变灰暗→变白色→出现液滴→白色固体,可能发生的反应为①是钠被氧化为氧化钠;②是氧化钠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③氢氧化钠潮解形成氢氧化钠溶液;④是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固体.
19.【答案】(1)玻璃棒;500mL容量瓶
(2)2.0g
(3)溶解;洗涤
(4)未用玻璃棒引流
(5)③④
(6)0.1
【知识点】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
【解析】【解答】解:(1)配制溶液,在烧杯中溶解、冷却后转移到容量瓶中定容,则需玻璃仪器有:烧杯、量筒、胶头滴管、玻璃棒、500mL容量瓶,
故答案为:玻璃棒;500mL容量瓶;(2)称量NaOH固体的质量是m=nVM=0.1mol/L×0.5L×40g/mol=2.0g,故答案为:2.0g;(3)配制溶液时,一般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①计算;②称量;③溶解;④冷却;⑤转移;⑥洗涤;⑦定容;⑧倒转摇匀,故答案为:溶解;洗涤;(4)图中的错误是未用玻璃棒引流,故答案为:未用玻璃棒引流;(5)①容量瓶不干燥,含有少量蒸馏水,对实验无影响,故不选;②定容时俯视刻度线,V偏小,则c偏高,故不选;③转移溶液时不慎有少量溶液洒到容量瓶外面,n偏小,c偏低,故选;④定容摇匀后发现液面低于刻度线,再补加少量蒸馏水至刻度线,V偏大,c偏低,故选;故答案为:③④;6)恰好完全中和,则0.1L×0.1mol/L=0.1L×c(盐酸),c=0.1mol/L,故答案为:0.1.
【分析】(1)配制溶液,在烧杯中溶解、冷却后转移到容量瓶中定容;(2)结合m=nVM计算;(3)配制溶液时,一般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①计算;②称量;③溶解;④冷却;⑤转移;⑥洗涤;⑦定容;⑧倒转摇匀;(4)转移液体需要玻璃棒引流;(5)由c= 可知,n偏小或V偏大会引起浓度偏低;(6)恰好完全中和,则0.1L×0.1mol/L=0.1L×c(盐酸),以此来解答.
20.【答案】(1)分液漏斗
(2)Cl2+H2O=HCl+HClO;C
(3)Cl2+2KI=I2+2KCl
(4)干燥氯气;防止氯化铁堵塞后面的导管
(5)吸收尾气中的氯气;Cl2+2NaOH=NaCl+NaClO+H2O
【知识点】性质实验方案的设计;制备实验方案的设计
【解析】【解答】解:(1)依据仪器形状可知:装置A盛放浓盐酸的为分液漏斗;
故答案为:分液漏斗;(2)氯气通入C水中生成HCl和HClO,其反应的方程式为:Cl2+H2O=HCl+HClO;HCl在溶液中完全电离出H+、Cl﹣,HClO在溶液中部分电离出H+、ClO﹣,所以氯水中含有的微粒为Cl2、HClO、H+、Cl﹣、ClO﹣;
故答案为:Cl2+H2O=HCl+HClO;C;(3)氯气具有强的氧化性,能够氧化碘化钾生成单质碘,反应方程式:Cl2+2KI=I2+2KCl,碘遇到淀粉变蓝;
故答案为:Cl2+2KI=I2+2KCl;(3)制取的氯气中含有水蒸气,Fe与干燥的氯气反应,要得到干燥氯气,应除去氯气中的水蒸气,浓硫酸具有吸水性,能够干燥氯气;生成的氯化铁易堵塞导管,双通管F中加玻璃纤维可以防止氯化铁进入后面的导管,引起导管堵塞;
故答案为:干燥氯气;防止氯化铁堵塞后面的导管;(4)氯气有毒,要进行尾气处理,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氯气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次氯酸钠和水,化学方程式:Cl2+2NaOH=NaCl+NaClO+H2O;
故答案为:吸收尾气中的氯气;Cl2+2NaOH=NaCl+NaClO+H2O.
【分析】A中的浓盐酸与B中的二氧化锰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氯气,氯气通入C水中生成HCl和HClO,氯气进入D中与KI反应生成单质碘,再进入E通过浓硫酸干燥,在F中与Fe反应生成氯化铁,G中干燥剂可以防止H中的水蒸气进入F中,最后H中NaOH溶液用于吸收多余的氯气;(1)依据仪器形状说出其名称;(2)氯气通入C水中生成HCl和HClO,根据HCl和HClO的电离分析;(3)氯气具有强的氧化性,能够氧化碘化钾生成单质碘;生成的氯化铁易堵塞导管;(4)制取的氯气中含有水蒸气,要得到干燥氯气,应除去氯气中的水蒸气;(5)氯气有毒,要进行尾气处理;氯气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次氯酸钠和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