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景范中学2017-2018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物理期末复习试卷
一、单选题
1.(2018八上·苏州期末)如图所示,下列关于刻度尺的使用和读数正确的是( )
A. 该木块的长度为2.0cm
B. 用刻度尺测量木块的长度
C. 该木块的长度为2.00cm
D. 视线与尺面的位置
【答案】C
【知识点】刻度尺的使用
【解析】【解答】A、图中刻度尺在使用时,刻度尺边缘对齐被测对象,并放正重合;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mm,读数为2.00cm,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A不符合题意;
B、图中刻度尺倾斜了,没有放正,所以B图中的刻度尺使用不正确,B不符合题意;
C、图中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mm,读数为2.00cm,且刻度线紧贴被测物体,C符合题意;
D、图中视线未与刻度尺的尺面垂直,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在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时:刻度尺边缘对齐被测对象,必须放正重合,不能歪斜;尺的刻面必须紧贴被测物体;
长度测量在读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若测量时不从0刻度开始测量时,物体长度等于终点与起点读数之差.
2.(2018八上·苏州期末)下面四幅图中由升华形成的自然现象是( )
A. 冰雪消融
B. 清晨的露珠
C. 寒冬冰雕变小
D. 树枝上的雾凇
【答案】C
【知识点】熔化与熔化吸热特点;液化及液化放热;升华及升华吸热;凝华及凝华放热
【解析】【解答】A.冰雪消融是熔化现象; B.清晨的露珠是液化现象; C.寒冬冰雕变小是升华现象; D.树枝上的雾凇是凝华现象.
故答案为:C.
【分析】按照由固态到液态到气态的顺序,该顺序的物态变化需要吸热.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做汽化,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做升华;按照由气态到固态的顺序,该顺序的物态变化需要放热.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做液化,物质由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华.
3.(2018八上·苏州期末)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物体振动得越快,发出的音调越低
B.在交响乐演奏中,台下的观众能分辨出不同乐器的声音,主要靠音色辨别
C.“倒车雷达”利用了次声波
D.摩托车加消声器属于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答案】B
【知识点】音调及音调与频率的关系;音色;声与信息;防治噪声的途径
【解析】【解答】A音调高低决定于发声体振动频率,物体振动得越快,发出的音调就越高.不是越低,A不符合题意;
B. 在交响乐演奏中,台下的观众能分辨出不同乐器的声音,主要靠音色辨别,B符合题意;
C. “倒车雷达”利用了超声波,C不符合题意;
D. 摩托车加消声器属于在声源处减弱噪声,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1)音调的高低与声源振动的快慢有关,声源振动的越快,音调越高,声源振动越慢音调越低;
(2)不同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3)“倒车雷达”利用了超声波;
(4)减弱噪声的途径包括在声源处、在人耳处、在传播中.
4.(2018八上·苏州期末)如图所示,透过放大镜,观察到邮票上熊猫正立、放大的像,则邮票到放大镜的距离( )
A.小于放大镜的焦距 B.大于放大镜的焦距
C.位于一倍至两倍焦距间 D.等于放大镜的焦距
【答案】A
【知识点】生活中的透镜
【解析】【解答】当凸透镜作为一个放大镜使用时,此时的物体应该在一倍焦距以内,即物距小于焦距,当物距小于焦距时,所成的像是正立的放大的虚像.
故答案为:A.
【分析】u
A.人静止,太阳和卫星运动 B.人、同步卫星和太阳都运动
C.人、太阳和同步卫星都静止 D.人和同步卫星静止、太阳运动
【答案】D
【知识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解析】【解答】以地球为参照物,人和地球的位置没有发生改变,故人是静止的;同步地球卫星与地球的位置也没发生改变,故同步地球卫星是静止的;太阳与地球的位置发生改变,故太阳是运动的.
故答案为:D.
【分析】在研究机械运动时,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物体相对参照物位置发生变化时物体是运动,位置不发生变化时物体是静止的.
6.(2018八上·苏州期末)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我们可以利用回声来测量地球和月球之间的距离
B.用听诊器检查身体是利用了超声波
C.“声纹门锁”是依据声音的响度来识别的
D.在铁路高架桥两侧修隔音墙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答案】D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条件;音色;声与信息;防治噪声的途径
【解析】【解答】A. 真空不能传声,A不符合题意.
B. 用听诊器检查身体是利用声波,超声波人是听不到的,B不符合题意.
C. “声纹门锁”是依据声音的音色来识别的,C不符合题意.
D. 在铁路高架桥两侧修隔音墙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2)超声是指振动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音,人耳无法听到超声,声能传递信息和能量;
(3)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的音色不同,常用来区分不同声音;
(4)防止噪声的途径: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
7.(2018八上·苏州期末)如图所示,小赵同学手拿时钟站在平面镜前,则( )
A.时钟指示的时间是10点正
B.时钟指示的时间是2点正
C.小赵同学离平面镜越远,像越大
D.小赵同学离平面镜越远,像越小
【答案】A
【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的原理、特点
【解析】【解答】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物体和像大小相等,可知不论小赵走近还是远离平面镜像大小都不变,C、D不符合题意;
根据像和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像和物左右相反,可知时间10点所以A符合题意,B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连线与镜面垂直、大小相等、左右相反,即像与物关于平面镜对称,由此分析解答.
8.(2015八上·大同期末)下列关于图中所示光学现象的描述或解释正确的是( )
A.图甲中,小孔成的是倒立的虚像
B.图乙中,人配戴的凹透镜可以矫正近视眼
C.图丙中,白光通过三棱镜要分解成红、橙、黄、绿、蓝、灰、紫七色光
D.图丁中,漫反射的光线杂乱无章不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答案】B
【知识点】光的直线传播及其应用;镜面反射与漫反射;光的色散;近视眼的成因与矫正办法
【解析】【解答】解:A、小孔成的像是由实际光线形成的,可以用光屏接收到,符合实像的特征,不是虚像,此项错误;
B、近视是因为晶状体曲度过大,折光能力太强使像成在视网膜前面,用凹透镜矫正,故正确;
C、白光由七色光组成,白光通过三棱镜要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色光,故错误;
D、只要是光的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镜面反射和漫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此项错误.
故选B.
【分析】(1)小孔成像依据光的直线传播原理,成倒立的实像,像可能放大可能缩小;(2)近视患者成像在视网膜前,利用凹透镜发散作用可以使成像后移到视网膜上,远视患者成像在视网膜后,利用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可以使成像前移到视网膜上;(3)白光分解成七色光叫光的色散,是光的折射现象;(4)不论是镜面反射还是漫反射,即使是看不见的光的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9.(2018八上·苏州期末)如图所示,为凸透镜成像的另一拓展规律在照相问题中的运用。即用可变焦距的光学照相机把远处的景物“拉近”进行拍摄,就是说,虽然被拍摄的照相机镜头之间的距离基本不变,但仍可以使底片上所成的像变大。关于这个过程,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焦距变大,像距也变大 B.焦距变小,像距也变小
C.焦距变大,像距变小 D.焦距变小,像距变大
【答案】A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解析】【解答】变焦的照相机,当照相机的焦距增大时,虽然物距基本不变,但是由于照相机的焦距变大,物距相对减小,根据物距和像距的变化关系可知:当物距相对减小时,像距也变大,像也变大.
故答案为:A.
【分析】由图可知,变焦的照相机,当照相机的焦距增大时,物距不变,物距相对减小,由此分析解答.
10.(2016九下·潍坊开学考)如图,图甲是小车甲运动的s﹣t图象,图乙是小车乙运动的v﹣t图象,由图象可知( )
A.甲、乙都由静止开始运动
B.甲、乙都以2m/s匀速运动
C.甲、乙两车经过5s一定相遇
D.甲车速度越来越大,乙车速度不变
【答案】B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解:A、由图可知,甲车是由静止开始运动,乙车开始计时时的速度为2m/s,不是从静止开始运动.故A错误;
B、小车甲运动的s﹣t图象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表示随着时间的推移,甲的路程逐渐的变大,所以甲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为v甲= = =2m/s;
小车乙运动的v﹣t图象是一条平行于横轴的直线,表示随着时间的推移,乙的速度不变,所以乙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为2m/s;
所以,甲、乙都以2m/s匀速运动.故B正确;
C、甲、乙都以2m/s匀速运动,所以,如果两车反向运动,则5s可能相遇;如果两车同向运动,则两车不能相遇.故C错误;
D、甲、乙都以2m/s匀速运动,速度均不变.故D错误.
故选B.
【分析】运用图象法解答问题的一般步骤:①明确图象中横纵坐标表示的物理量分别是什么;②注意认清横坐标和纵坐标上各表示的最小分格的数值大小和单位;③明确图象所表示的物理意义;④根据图象对题目提出的问题作出判断,得到结论.
11.(2018八上·苏州期末)我校教师运用了人脸识别系统签到,老师们站在机器前0.5m~1.2m处时,安装在墙上的人脸识别系统的摄像机就可以对其面部特征进行快速核对.由此判断,人脸识别系统的摄像机的镜头( )
A.相当于凸透镜,焦距可能为0.4m B.相当于凸透镜,焦距可能为0.1m
C.相当于凹透镜,焦距可能为0.4m D.相当于凹透镜,焦距可能为0.1m
【答案】B
【知识点】生活中的透镜
【解析】【解答】人脸识别系统的摄像机的镜头相当于凸透镜,故CD错;当成实像时,物距应大于焦距,由题意可知,所成的实像应是缩小的,所以物距是大于二倍焦距的,即0.5m也是大于二倍焦距的,故焦距可能是0.1m,不可能是0.4m,A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人脸识别系统的摄像机与照相机的原理相同,当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由此分析解答.
12.(2018八上·苏州期末)小明家距学校1.5 km,一天,小明骑自行车上学,他以4 m/s的速度行驶到刚好一半路程时,车扎胎后他只好停下来,补胎用了5 min,接着又以6 m/s的速度到达学校,则小明骑车从家到学校的平均速度约为( )
A.4.8 m/s B.5 m/s C.2.45 m/s D.4.8 km/h
【答案】C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可将小明的此次运动分为3个阶段:
第一段的路程是1.5km的一半即750m,所用时间为:t1==187.5s,
第二段所用时间为:t2==125s,第三段所用时间为:t3=5min=300s;
总时间为:t= 187.5s+125s+300s=612.5s,小明从家到学校的平均速度为:v==2.45m/s.
故答案为:C.
【分析】先计算各段时间,再根据平均速度等于总路程与总时间的比值计算平均速度的大小.
二、填空题
13.(2018八上·苏州期末)用刻度尺测量一木块的长度,如图所示甲,测量值是 cm,分度值是 mm。停表乙的示数为 s。
【答案】3.80;1;337.5
【知识点】时间及其测量;长度及其测量
【解析】【解答】(1)由图甲可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测量值是3.80cm;(2)停表小圈分度值为0.5min,指针在5min和6min之间,偏向6min一侧;大盘的分度值为0.1s,指针在37.5s,因此秒表读数为5min37.5s=337.5s.
故答案为:3.80;1;337.5.
【分析】长度测量在读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若测量时不从0刻度开始测量时,物体长度等于终点与起点读数之差
中间小圈为分,外圈为秒,要认清秒表的分度值,秒表的读数时,先读分针,再读秒,分针不到一半,秒针按30s以内读数,分针过半,则按30-60s读数.
14.(2018八上·苏州期末)音乐会上,演员正在演奏二胡,二胡发声是因为琴弦在 ,演奏过程中,演员不断调整手指在琴弦上的按压位置,这是为了改变琴弦振动的 ,若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 米/秒,则经过 秒传到离开 米远的同学耳中。
【答案】振动;频率;0.2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声速;音调及音调与频率的关系
【解析】【解答】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故二胡发声是因为琴弦在振动,弦乐器的音调与弦的长短、粗细、松紧有关,手指在琴弦上的按压位置,改变弦的长短,从而改变琴弦振动的频率;若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 米/秒,则传播 米需要时间为0.2s.
故答案为:振动;频率;0.2.
【分析】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高低叫音调,音调的高低与发声体的振动快慢有关,振动越快,音调就越高;
由速度公式计算声音传播的时间.
15.(2017·吉州模拟)如图所示,F为凸透镜的两个焦点,A'B'为物体AB的像,则物体AB在图中 区域,箭头方向向 .(填“上”、“下”)
【答案】Ⅲ;上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解析】【解答】解:由题意知,像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根据凸透镜成像的特点,此时物体应在二倍焦距以外,且成的像是倒立缩小的实像,所以物体在图中Ⅲ区域,箭头向上.
故答案为:Ⅲ;上.
【分析】根据图中告诉的像距与焦距的关系,结合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即可确定像与物体之间的大小关系,以及物距与焦距的关系.
16.(2018八上·苏州期末)如图是两种物质的熔化和凝固曲线,其中甲物质发生的是 (填物态变化名称),该物态变化需要 (选填“吸热”或“放热”);甲、乙两种物质中属于晶体的是 。
【答案】熔化;吸热;乙
【知识点】熔化和凝固的温度—时间图象;晶体和非晶体
【解析】【解答】从图中可以看到甲物质随时间的变化温度升高,故发生的是熔化,熔化需要吸热,因乙物质有确定的凝固温度,故属于晶体的是乙.
故答案为:熔化;吸热;乙.
【分析】固体分为晶体和非晶体,晶体有固定的熔点和凝固点,非晶体则没有;熔化和凝固的图象上是晶体有一个吸热(放热)温度不变的水平段,此时对应的温度即为物质的熔点(凝固点),非晶体没有;
在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凝固)过程中,物质处于液固共存状态.
17.(2018八上·苏州期末)如图所示是幻灯机的工作原理图。幻灯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 镜。为了使观众看到正立的像,幻灯片要 (选填“顺着”或“倒着”)插入架上。用强光照射幻灯片,幻灯片上的画面在屏幕上形成 (选填“实”或“虚”)像。
【答案】凸透;倒着;实
【知识点】生活中的透镜
【解析】【解答】幻灯机有一个镜头,这个镜头是中间厚、边缘薄,它是一个凸透镜,放映时,幻灯片位于凸透镜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此时凸透镜成的是一个倒立放大的实像,所以为了使观众看到正立的像,幻灯片要倒着放.
故答案为:凸透;倒着;实.
【分析】幻灯机是利用凸透镜在f18.(2018八上·苏州期末)如图所示是简易天文望远镜的内部结构,远处的物体经过物镜成一个 的实像,落在目镜 的位置;这个实像经过目镜成一个正立、 的虚像。如果你想制作简易天文望远镜,又没有现成的透镜,可以选用合适的 (填“近视镜”或“远视镜”)镜片代替。
【答案】倒立、缩小;1倍焦距以内;放大;远视镜
【知识点】望远镜
【解析】【解答】使用望远镜看物体时,物体位于物镜的2倍焦距以外,根据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可知,远处的物体通过物镜所成的是物体倒立、缩小的实像;然后通过目镜的把它放大我们才能看清,又因为此时像和物在透镜的同侧,由此可以判断此像通过的目镜成的是放大、正立、虚像,根据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可知此像在目镜的一倍焦距以内.
故答案为:倒立、缩小;1倍焦距以内;放大;远视镜.
【分析】望远镜中靠近眼睛的叫目镜,靠近被观测物体的叫物镜,物镜的作用是使远处的物体在焦点附近成实像,目镜的作用相当于一个放大镜,用来把这个像放大.
19.(2018八上·苏州期末)如图所示,桥在湖中的“倒影”是由光的 所形成的 (填“实像”或“虚像”)。这些“倒影”看起来比桥本身“暗”一些,主要是因为桥反射的光射到水面时,有一部分发生 进入了水中;一只小鸟在深度为8 m的平静湖面上空飞过,当小鸟距水面3 m时,该“倒影”距小鸟 m,若小鸟往高处飞,则“倒影”大小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答案】反射;虚像;折射;6;不变
【知识点】光的折射现象及其应用;平面镜成像的原理、特点
【解析】【解答】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所成的像不是实际光线的会聚点,而是反射光线反向延长线的会聚点,所以成的像是虚像;
光射到水面时,一部分光线发生了反射,另一部分发生了折射而进入水中;所以湖中的“倒影”看起来比建筑物本身“暗”一些.
平静的水面相当于平面镜,所以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可知,物像到水面的距离相等,所以小鸟距水面3m时,像距水面也是3m,故像与物的距离是6m;据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大小相等的特点可知,若小鸟往高处飞,则“倒影”大小不变。
故答案为:(1)反射;(2)虚像;(3)折射;(4)6 ;(5)不变.
【分析】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是光的反射形成的,成的像是虚像,像与物体到平面镜距离相等,像与物体大小始终相等;
光射到水面时,一部分光线发生了反射,另一部分发生了折射而进入水中.由此分析解答.
三、实验题
20.(2018八上·苏州期末)有六名同学,使用同一把刻度尺测量同一作业本的长度,六次测量记录是:L1=18.82 cm、L2=18.83 cm、L3=17.28 cm、L4=18.81 cm、L5=18.80 cm、L6=18.805 cm。
(1)其中一位同学的测量结果写错,该数据是 ;
(2)一位同学测量结果不合理,该数据是 ;
(3)这本作业本的长度是 。
【答案】(1)17.28cm
(2)18.805cm
(3)18.82cm
【知识点】长度及其测量
【解析】【解答】解:(1)从六个测量结果看,17.28cm与其它测量结果偏差太大,所以此数据是错误的记录,应该舍去;
(2)从18.82cm、18.83cm、18.81cm、18.80cm可以看出倒数第二位对应的单位是mm,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18.805cm的分度值是0.1mm,测量结果不合理;
(3)为了减小误差,应该求四次测量的平均值,即这本作业本的长度为:
故答案为:(1)17.28cm;(2)18.805cm;(3)18.82cm.
【分析】(1)测量时,一般来说估计值可以有差异,但准确值是相同的;
(2)对于一个正确的长度测量结果,倒数第二位对应的单位是刻度尺的分度值
(3)利用多次测量求平均值计算物体的长度.要保持准确程度相同.
21.(2018八上·含山期末)如下图所示是一次测量遥控玩具小车运动平均速度的实验:
(1)小车运动的路程用 测量,运动的时间用 测量,实验依据的原理是 .
(2)实验得到的数据:AB全程长4m,通过全程的时间为8s,通过前半程的时间为3s . 那么小车在后半程的平均速度是 m/s,全程的平均速度是 m/s .
(3)由实验结果可知,小车 做匀速直线运动 . (选填“是”或“不是”)
【答案】(1)刻度尺;停表;v=s/t
(2)0.4;0.5
(3)不是
【知识点】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解析】【解答】(1)小车运动的路程用刻度尺测量,运动的时间用停表测量,实验依据的原理是 ;
(2)已知AB全程长4m,通过全程的时间为8s,通过前半程的时间为3s,则通过后半程的时间t后=t-t前=8s-3s=5s,那么小车在后半程的平均速度是 ,
全程的平均速度是 ;
(3)由实验结果可知,小车的速度是变化的,不是做匀速直线运动 .
故答案为:(1)刻度尺;停表;; (2)0.4;0.5;(3)不是 .
【分析】(1)刻度尺是测量长度的工具;停表或钟表是测量时间的仪器;测量速度的实验原理是速度公式:;
(2)利用速度公式计算小车的平均速度;
(3)直线运动的物体在相同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相等,则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否则不是匀速直线运动 .
22.(2018八上·苏州期末)在做“探究水的沸腾”实验中
(1)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在组装过程中需要先调整的是 (选填“A”或“B”)部分。甲图中,中心有孔的纸板的主要作用是 (写出一条即可)。
(2)当水的温度加热到90℃时,每隔1min记录一次温度,直到水沸腾后几分钟为止. 记录数据如下表:
第1min温度计的示数如图乙所示,水的温度是 ℃,分析表格中的数据可知水的沸点是 ℃,此时的气压 (选填“高于”、“等于”或“低于”)一标准大气压。
(3)请根据上表中数据在丙图中画出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图象。
(4)撤掉酒精灯后,水不会立刻停止沸腾,原因是
(5)小红做此实验时,从给水加热到水沸腾所用的时间较长,原因可能是
【答案】(1)B;可以减少热量的损失、缩短加热时间
(2)92;98;低于
(3)解:如图所示:
(4)石棉网有余热温度高于水的沸点,对水继续加热
(5)适当减少水的质量,提高水的初温
【知识点】探究水的沸腾实验
【解析】【解答】解:(1)由于要用酒精灯外焰加热,因此在组装过程中需要先调整的是B部分,甲图中,中心有孔的纸板的主要作用是可以减少热量的损失、缩短加热时间;
(2)①由图乙可知,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示数为92℃;
②根据表格中数据,水在沸腾过程中温度保持98℃不变,所以水的沸点是98℃;
③在1个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为100℃。由于水的沸点随气压的减小而降低,因此,此时的气压低于一标准大气压;
(3)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图象如下:
;
(4)由于石棉网有余热,温度高于水的沸点,对水继续加热。所以撤掉酒精灯后,水不会立刻停止沸腾;
(5)小红做此实验时,根据 可知,由于水的质量偏大,或者水的初温太低,给水加热到水沸腾需要吸收的热量多,会导致所用的时间较长。因此可以适当减少水的质量,提高水的初温,缩短加热时间.
故答案为:(1)B;可以减少热量的损失、缩短加热时间;(2)92;98;低于;(3)见上图;(4)石棉网有余热温度高于水的沸点,对水继续加热;(5)适当减少水的质量,提高水的初温.
【分析】(1)实验中,酒精灯应用的外焰加热,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完全浸没在液体中,但不能碰到容器底,由此知如何调节;覆盖的中心有孔的硬纸板的主要作用是减少热量的散失;
(2)观察温度计的最小分度值,然后读数;根据水在沸腾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的特点结合表格中数据得出结论;气压和沸点的关系是:气压越大,沸点越高;气压越小,沸点越低;
(3)根据表格中数据描点连线即可作出水沸腾的图象;
(4)水沸腾的特点: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
(5)通过水质量的大小及初温的高低判断加热时间较长的原因.
23.(2018八上·苏州期末)小明同学在做“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实验时,想起了走过教学大楼门厅内的大平面镜时的情景:靠近镜子时,感觉自己的像变大了,远离镜子时感觉像变小了。自己的感觉对吗?在老师和同学们的帮助下小明进行了实验探究。小明所用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其中以透明玻璃板作为平面镜)。主要实验步骤如下:
①在玻璃板前面放置一支点燃的蜡烛A,在玻璃板后面移动另一支没有点燃的相同的蜡烛B。当把蜡烛B移动到某一位置的时候,发现蜡烛B与蜡烛A的像重合,测量并记录此时物、像和玻璃板之间的位置关系。
②多次改变蜡烛A到玻璃板的距离,在玻璃板后移动蜡烛B,发现总能找到一个对应位置,在玻璃板前从不同角度观察,蜡烛B与蜡烛A的像均重合,测量并记录每次实验的相关数据。
请根据以上叙述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以上实验步骤可知,能验证小明感觉的是步骤 (填“①”或“②”);
(2)“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得到的结论是:平面镜所成像的大小与 ,像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 ,像和物体的连线与镜面 。
(3)若用光屏代替蜡烛B,在玻璃板后面观察光屏,将 (填“能”或“不能”)观察到蜡烛A的像,说明所成的是 (填“虚”或“实”)像。
【答案】(1)②
(2)物体大小相等;相等;垂直
(3)不能;虚
【知识点】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解析】【解答】解:(1)因为平面镜成像特点是:物与像大小相等,物与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所以实际像的大小不变;当小明靠近或远离镜子时,眼睛看像的视角变化,故感觉自己的像变化;
步骤②通过多次改变蜡烛A到玻璃板的距离,相当于小明靠近或远离镜子,所以能验证小明的感觉;
(2)根据实验①②得到的结论是:平面镜所成像的大小与物体大小相等,像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像和物体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3)用光屏代替蜡烛B,在玻璃板后面观察光屏,将不能观察到蜡烛A的像,因为平面镜所成的是虚像,虚像只能看到,不能用光屏承接.
故答案为:(1)②;(2)物体等大;相等;垂直;(3)不能;虚.
【分析】(1)视角的大小与距物体的距离有关,距离越近视角越大,由此分析解答;
(2)平面镜中成像特点:物体在平面镜中成虚像,物像大小相等,物像连线与镜面垂直,物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3)实像能用光屏上承接,虚像不能在光屏上承接.
24.(2018八上·苏州期末)自制水滴显微镜,探究显微镜的工作原理。器材:焦距较长的凸透镜一个,滴管一个,废录音带盒一个,清水。
(1)小水滴可看作一个焦距很小的 镜,本实验以小水滴作为显微镜的 镜,它与被观察物体的间距为10~15 mm,如左图所示。
(2)如图所示中,任意滴一滴水滴,透过这个小水滴,如果看到一个与原来方向相同的、放大的箭头,在不调整与箭头的距离,应该把水珠变 (填“厚”或者”薄”),直至与原来方向相反的、放大了的箭头。如果废录音带盒的厚度是12 mm,那么最终水滴凸透镜的焦距范围是 。
(3)透过凸透镜去观察小水滴,使箭头、小水滴,凸透镜 ,并且保持凸透镜水平,看到的箭头相对于原来的箭头是 (填“正立”或“倒立”),如果要看到箭头更大的像,应把凸透镜略微向 (填“上”或“下”)移动。
【答案】(1)凸透;物
(2)厚;6~12mm
(3)同一竖直直线上;倒立;上
【知识点】显微镜
【解析】【解答】解:(1)小水滴接近圆形,所以其相当于一个焦距很小的凸透镜,是当作显微镜的物镜来使用的;
(2)由题意可知,小水滴此时相当于放大镜,成的是正立、放大的虚像,说明箭头在小水滴的焦点之内,即小水滴的焦距过大,因此应该把水珠变得再厚些,使其焦距变小,直至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此时物距满足:f<12mm<2f,即:凸透镜的焦距为:6mm<f<12mm;
(3)透过凸透镜去观察小水滴,使箭头、小水滴,凸透镜在同一直线上,此时,凸透镜镜相当于一个放大镜,成的是一个正立、放大的虚像;
虽然二次放大成的像相对于物体是倒立的,但旋转的方向是一致的;要使成的虚像更大一些,应增大物距,把凸透镜向上移动.
故答案为:(1)凸透;物;(2)厚;6~12mm;(3)同一竖直直线上;倒立;上.
【分析】根据显微镜的工作原理解答此题:显微镜的物镜相当于投影仪的镜头,使物体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目镜的作用相当于一个放大镜,使物镜成的实像,通过目镜再成一个正立、放大的虚像.经过两次凸透镜的放大作用,使微小的物体放大许多倍.
25.(2018八上·苏州期末)某实验小组进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
(1)由图甲可知,该凸透镜的焦距是 cm。
(2)实验时凸透镜与光屏的高度已调好,但烛焰在光屏上像的位置偏高,要想使像成在光屏中央,应调节蜡烛使烛焰向 (填 “上”或“下”)移动。
(3)如图乙所示,若在光屏上(光屏未画出)得到清晰放大的实像,则烛焰应位于透镜左侧a、b、c、d四点中的 点,此成像规律应用在 上(填一种器材名称)。
(4)若遮住凸透镜的下半部分,则烛焰在光屏上的成像情况时 (选填“完整的像”、“一半的像”或“无法成像”)。
(5)若把图中的凸透镜看作眼睛的晶状体,光屏看作视网膜,当“眼睛”戴上近视眼镜时,烛焰刚好在“视网膜”上成一清晰的像;若取下近视眼镜,则清晰的像会成在“视网膜”的 (“前面”或“后面”)
【答案】(1)15
(2)上
(3)C;投影仪
(4)完整的像
(5)前面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解析】【解答】解:(1)由甲图知道平行光线经过凸透镜后会聚于一点,故这一点就是焦点,根据图示中光屏在刻度尺上的位置,知道该凸透镜的焦距是f=60cm-45cm=15cm;
(2)为使所成像能在光屏的中心,必须使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上,由于烛焰在光屏上像的位置偏高,要想使像成在光屏中央,应调节蜡烛使烛焰向上调节,才能使烛焰的像向下移动;
(3)因为在屏上得到清晰放大的实像,所以此时f<u<2f,投影仪或幻灯机是这种应用,由图可知,c点正好在f和2f之间,故烛焰应位于透镜左侧的c点;
(4)若遮住凸透镜的下半部分,光线仍可以通过上半部分会聚而成完整的像,只是会聚的光线比原来减少,所以像变暗;
(5)近视镜是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所以当撤掉近视镜后,光线的折射情况比原来增强,所以像会成在光屏(视网膜)的前面.
故答案为:(1)10;(2)上;(3)C;投影仪;(4)完整的像;(5)前面.
【分析】(1)焦距是焦点到光心的距离,由甲图读出该凸透镜的焦距;
(2)为使所成像能在光屏的中心,必须使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上;
(3)当f2f,由此分析;
(4)若将凸透镜的一部分遮住,凸透镜其他部分仍能折射光线;
(5)近视镜为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会使像远离凸透镜.
四、作图题
26.(2018八上·苏州期末)如图所示,画出物体ABC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
【答案】解:如图所示:
【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的相关作图
【解析】【解答】解:①作A点关于镜面的对称点A′;(做对称点留下的作图痕迹是对应点的虚线连线和垂直符号)②作B点关于镜面的对称点B′;③作C点关于镜面的对称点C′;④用虚线连接A′B′,B′C′,A′C′,△A′B′C′就是△ABC在平面镜MN中的像.
作图如下:
【分析】依据平面镜的成像特点,分别做出A、B、C点关于镜面的对称点,然后连接,即为△ABC在平面镜中的像.注意是虚像.
27.(2018八上·苏州期末)如图所示,光线从空气射入某液体中,入射角为45°,折射角为30°。请画出光线射到液体某处水平放置的平面镜上又反射回来,最后光线又回到空气中。
【答案】解:如图所示:
【知识点】作光的反射光路图;作光的折射光路图
【解析】【解答】解:光线在水中经平面镜反射时,仍然遵循光的反射定律,反射角等于入射角,这样反射光线射到水面时的入射角与从空气中射出的折射角相等,由光路可逆原理可知,射向空气中的光线将以原来折射角度折射入空气中,即折射角等于45°,如图所示:
【分析】根据反射定律作出水中的反射光线,从水中射向空气中时,根据折射定律中折射角大于入射角作出折射光线.
28.(2018八上·苏州期末)如图所示,一束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射向与凹透镜主光轴平行的平面镜上,请画出:①射向凹透镜的入射光线;②经平面镜的反射光线。
【答案】解:如图所示:
【知识点】作光的反射光路图;透镜的光路图
【解析】【解答】解:(1)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其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过焦点,据此画出入射光线;
(2)过平面镜的入射点垂直于镜面作出法线,然后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在法线右侧作出反射光线,如下图:
【分析】(1)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其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过焦点.由此作出入射光线:
(2)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个平面内,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由此作出反射光线.
29.(2018八上·苏州期末)在图中画出合适的透镜。
【答案】解:如图所示:
【知识点】透镜的光路图
【解析】【解答】解:通过第一个透镜的光线比入射光线向主光轴靠拢会聚在焦点,所以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因此是凸透镜;发散的光线经透镜后变得向主光轴靠拢,因此该透镜对光线起会聚作用,为凸透镜,故答案如图所示:
【分析】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即折射光线偏向主光轴;从焦点发出的光线,经凸透镜后变为平行光线.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经凹透镜折射偏离主光轴;射向虚焦点的光线,经凹透镜后变为平行光线.
五、计算题
30.(2018八上·苏州期末)汽车遇到意外情况时紧急停车要经历反应和制动两个过程,汽车在反应过程做匀速直线运动,在制动过程做变速直线运动,如图所示。若汽车以20 m/s的速度在平直的公路上行驶,紧急停车时,在反应过程中,汽车行驶了14 m,制动过程中所用的时间为2.3 s。汽车在两个过程中通过的总距离为30 m。求:
(1)汽车在反应过程所用的时间;
(2)紧急停车全程的平均速度。
【答案】(1)解:由 可得 ,
汽车在反应过程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v=20m/s,行驶路程s反应=14m,
所以汽车在反应过程所用的时间
答:汽车在反应过程所用的时间是0.7s.
(2)解:已知紧急停车全过程通过的总距离为s=30 m,所用时间等于反应时间和制动时间之和,所以t=t反应+t制动=0.7s+2.3s=3s,
因此,紧急停车全程的平均速度 v
答:紧急停车全程的平均速度为10m/s.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1)由题知,反应距离和速度,根据v=计算反应时间;
(2)根据题意找到全程的路程和时间,根据v=计算全程的平均速度.
31.(2018八上·苏州期末)如下左图所示为16 mm电影放映机放电影,这种电影放映机使用宽度为16 mm的电影胶片,电影中的声音以声音信号的方式刻录在电影胶片上,如下右图所示。
(1)电影放映机正常放映时,有关放映灯泡、放映机镜头(凸透镜)、电影胶片、反光镜(凸面镜或凹面镜)的种类及其相对位置关系,提出了如下图所示的几种猜想,其中可能正确的是 。
(2)有一次,电影刚开始放映时,小新发现银幕上的画面全部是倒立的。在这种情况下,下列所述的观看效果中,不可能出现的场景是________。
A.人退着向后走
B.地上的碎陶片突然聚集起来,最后形成一只漂亮的陶罐
C.听到的是正常的影片中的对白
D.箭倒着飞向弓
(3)小新看电影时,估计银幕到电影放映机的距离约为15 m;银幕上的电影画面宽度约为3 m。已知电影放映机所使用的16 mm电影胶片中画面的宽度约为10 mm。则根据以上数据可知电影放映机镜头的焦距可能为________。
A.52 mm B.24 mm C.49 mm D.26 mm
(4)若该16 mm电影胶片的厚度H=0.14 mm。片夹上密密地绕了一整盘电影胶片,如图所示,图中d和D分别表示片夹内电影胶片的内径和外径。求:
①这盘电影胶片的总长度L约是多少?
②若按每秒24幅画面正常放映,这盘电影胶片大约能连续正常放映多长时间?(不计片头与片尾的长度)
【答案】(1)A
(2)C
(3)C
(4)解:①欲求胶片的总长度,则根据体积相等的原理可知胶片密绕时的总体积等于展开时的总体积,
即:HL×16mm=[π( )2-π( )2]×16mm,
将H=0.14mm代入解之得:L=646m。
②由于每幅画面是7.5mm,故正常放映的速度为v= =180mm/s=0.18m/s,
故这盘胶片正常连续放映的时间为t= =3589s=59.8min≈1h.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速度与物体运动
【解析】【解答】1、由于放映机成像时,成的是倒立、放大的实像,而要让像(即胶片)更亮一些,需要用到凹面镜聚光,故C、D是不对的;灯泡放在胶片的左侧,以使得胶片更亮,故A是正确的;2、由于银幕上的画面全部是倒立的,说明胶片放置时放反了,则随之而来的声音就不可能是正常的声音了,太C是不可能出现的,应该选C。3、由于像距为15m,故15m>2f,所以首先确定凸透镜的焦距小于7.5m;由凸透镜成像时的几何关系可知: ,解之得此时的物距为u=50mm,故物距一定在1倍焦距与2倍焦距之间,即f<50mm<2f,所以25mm
【分析】(1)(2)(3)凸透镜成像时:当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此时f
六、综合题
32.(2018八上·苏州期末)小东做实验时发现一支温度计不准确,把它和标准温度计一同插入水中,发现当实际温度为2℃时它的示数是2℃,82℃时的示数是102℃.仔细观察,它的刻度是均匀的,
(1)请以t表任意温度时的示数,以T表示这时的实际温度,导出用t表示T的公式.
(2)这支温度计在示数为26℃时,实际的温度是多少
(3)在什么温度时这支温度计的示数等于实际温度
【答案】(1)解:温度计上一个小格表示的实际温度 ;
温度计测量某种液体的温度为t时,这种液体的实际温度为T= ×(t-2)+2℃=0.8t+0.4.
答:t表示T的公式为T=0.8t+0.4.
(2)解:当t=26℃时,代入关系式可以解得,T=21.20℃.
答:这支温度计在示数为26℃时,实际的温度是21.20℃.
(3)解:根据实际温度和显示温度相等,t=T,则有T=0.8t+0.4=0.8T+0.4,
解得T=20℃.
答:在20℃时这支温度计的示数等于实际温度.
【知识点】温度及温度计的使用与读数
【解析】【分析】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0℃,一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是100℃.
根据此温度计和标准温度计的比较,先计算此温度计分度值所表示的实际温度,然后得到实际温度T任意温度t的公式从而解题.
苏州市景范中学2017-2018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物理期末复习试卷
一、单选题
1.(2018八上·苏州期末)如图所示,下列关于刻度尺的使用和读数正确的是( )
A. 该木块的长度为2.0cm
B. 用刻度尺测量木块的长度
C. 该木块的长度为2.00cm
D. 视线与尺面的位置
2.(2018八上·苏州期末)下面四幅图中由升华形成的自然现象是( )
A. 冰雪消融
B. 清晨的露珠
C. 寒冬冰雕变小
D. 树枝上的雾凇
3.(2018八上·苏州期末)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物体振动得越快,发出的音调越低
B.在交响乐演奏中,台下的观众能分辨出不同乐器的声音,主要靠音色辨别
C.“倒车雷达”利用了次声波
D.摩托车加消声器属于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4.(2018八上·苏州期末)如图所示,透过放大镜,观察到邮票上熊猫正立、放大的像,则邮票到放大镜的距离( )
A.小于放大镜的焦距 B.大于放大镜的焦距
C.位于一倍至两倍焦距间 D.等于放大镜的焦距
5.(2018八上·苏州期末)太阳、站在地面上的人和同步地球卫星,如果以地球为参照物,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人静止,太阳和卫星运动 B.人、同步卫星和太阳都运动
C.人、太阳和同步卫星都静止 D.人和同步卫星静止、太阳运动
6.(2018八上·苏州期末)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我们可以利用回声来测量地球和月球之间的距离
B.用听诊器检查身体是利用了超声波
C.“声纹门锁”是依据声音的响度来识别的
D.在铁路高架桥两侧修隔音墙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7.(2018八上·苏州期末)如图所示,小赵同学手拿时钟站在平面镜前,则( )
A.时钟指示的时间是10点正
B.时钟指示的时间是2点正
C.小赵同学离平面镜越远,像越大
D.小赵同学离平面镜越远,像越小
8.(2015八上·大同期末)下列关于图中所示光学现象的描述或解释正确的是( )
A.图甲中,小孔成的是倒立的虚像
B.图乙中,人配戴的凹透镜可以矫正近视眼
C.图丙中,白光通过三棱镜要分解成红、橙、黄、绿、蓝、灰、紫七色光
D.图丁中,漫反射的光线杂乱无章不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9.(2018八上·苏州期末)如图所示,为凸透镜成像的另一拓展规律在照相问题中的运用。即用可变焦距的光学照相机把远处的景物“拉近”进行拍摄,就是说,虽然被拍摄的照相机镜头之间的距离基本不变,但仍可以使底片上所成的像变大。关于这个过程,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焦距变大,像距也变大 B.焦距变小,像距也变小
C.焦距变大,像距变小 D.焦距变小,像距变大
10.(2016九下·潍坊开学考)如图,图甲是小车甲运动的s﹣t图象,图乙是小车乙运动的v﹣t图象,由图象可知( )
A.甲、乙都由静止开始运动
B.甲、乙都以2m/s匀速运动
C.甲、乙两车经过5s一定相遇
D.甲车速度越来越大,乙车速度不变
11.(2018八上·苏州期末)我校教师运用了人脸识别系统签到,老师们站在机器前0.5m~1.2m处时,安装在墙上的人脸识别系统的摄像机就可以对其面部特征进行快速核对.由此判断,人脸识别系统的摄像机的镜头( )
A.相当于凸透镜,焦距可能为0.4m B.相当于凸透镜,焦距可能为0.1m
C.相当于凹透镜,焦距可能为0.4m D.相当于凹透镜,焦距可能为0.1m
12.(2018八上·苏州期末)小明家距学校1.5 km,一天,小明骑自行车上学,他以4 m/s的速度行驶到刚好一半路程时,车扎胎后他只好停下来,补胎用了5 min,接着又以6 m/s的速度到达学校,则小明骑车从家到学校的平均速度约为( )
A.4.8 m/s B.5 m/s C.2.45 m/s D.4.8 km/h
二、填空题
13.(2018八上·苏州期末)用刻度尺测量一木块的长度,如图所示甲,测量值是 cm,分度值是 mm。停表乙的示数为 s。
14.(2018八上·苏州期末)音乐会上,演员正在演奏二胡,二胡发声是因为琴弦在 ,演奏过程中,演员不断调整手指在琴弦上的按压位置,这是为了改变琴弦振动的 ,若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 米/秒,则经过 秒传到离开 米远的同学耳中。
15.(2017·吉州模拟)如图所示,F为凸透镜的两个焦点,A'B'为物体AB的像,则物体AB在图中 区域,箭头方向向 .(填“上”、“下”)
16.(2018八上·苏州期末)如图是两种物质的熔化和凝固曲线,其中甲物质发生的是 (填物态变化名称),该物态变化需要 (选填“吸热”或“放热”);甲、乙两种物质中属于晶体的是 。
17.(2018八上·苏州期末)如图所示是幻灯机的工作原理图。幻灯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 镜。为了使观众看到正立的像,幻灯片要 (选填“顺着”或“倒着”)插入架上。用强光照射幻灯片,幻灯片上的画面在屏幕上形成 (选填“实”或“虚”)像。
18.(2018八上·苏州期末)如图所示是简易天文望远镜的内部结构,远处的物体经过物镜成一个 的实像,落在目镜 的位置;这个实像经过目镜成一个正立、 的虚像。如果你想制作简易天文望远镜,又没有现成的透镜,可以选用合适的 (填“近视镜”或“远视镜”)镜片代替。
19.(2018八上·苏州期末)如图所示,桥在湖中的“倒影”是由光的 所形成的 (填“实像”或“虚像”)。这些“倒影”看起来比桥本身“暗”一些,主要是因为桥反射的光射到水面时,有一部分发生 进入了水中;一只小鸟在深度为8 m的平静湖面上空飞过,当小鸟距水面3 m时,该“倒影”距小鸟 m,若小鸟往高处飞,则“倒影”大小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三、实验题
20.(2018八上·苏州期末)有六名同学,使用同一把刻度尺测量同一作业本的长度,六次测量记录是:L1=18.82 cm、L2=18.83 cm、L3=17.28 cm、L4=18.81 cm、L5=18.80 cm、L6=18.805 cm。
(1)其中一位同学的测量结果写错,该数据是 ;
(2)一位同学测量结果不合理,该数据是 ;
(3)这本作业本的长度是 。
21.(2018八上·含山期末)如下图所示是一次测量遥控玩具小车运动平均速度的实验:
(1)小车运动的路程用 测量,运动的时间用 测量,实验依据的原理是 .
(2)实验得到的数据:AB全程长4m,通过全程的时间为8s,通过前半程的时间为3s . 那么小车在后半程的平均速度是 m/s,全程的平均速度是 m/s .
(3)由实验结果可知,小车 做匀速直线运动 . (选填“是”或“不是”)
22.(2018八上·苏州期末)在做“探究水的沸腾”实验中
(1)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在组装过程中需要先调整的是 (选填“A”或“B”)部分。甲图中,中心有孔的纸板的主要作用是 (写出一条即可)。
(2)当水的温度加热到90℃时,每隔1min记录一次温度,直到水沸腾后几分钟为止. 记录数据如下表:
第1min温度计的示数如图乙所示,水的温度是 ℃,分析表格中的数据可知水的沸点是 ℃,此时的气压 (选填“高于”、“等于”或“低于”)一标准大气压。
(3)请根据上表中数据在丙图中画出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图象。
(4)撤掉酒精灯后,水不会立刻停止沸腾,原因是
(5)小红做此实验时,从给水加热到水沸腾所用的时间较长,原因可能是
23.(2018八上·苏州期末)小明同学在做“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实验时,想起了走过教学大楼门厅内的大平面镜时的情景:靠近镜子时,感觉自己的像变大了,远离镜子时感觉像变小了。自己的感觉对吗?在老师和同学们的帮助下小明进行了实验探究。小明所用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其中以透明玻璃板作为平面镜)。主要实验步骤如下:
①在玻璃板前面放置一支点燃的蜡烛A,在玻璃板后面移动另一支没有点燃的相同的蜡烛B。当把蜡烛B移动到某一位置的时候,发现蜡烛B与蜡烛A的像重合,测量并记录此时物、像和玻璃板之间的位置关系。
②多次改变蜡烛A到玻璃板的距离,在玻璃板后移动蜡烛B,发现总能找到一个对应位置,在玻璃板前从不同角度观察,蜡烛B与蜡烛A的像均重合,测量并记录每次实验的相关数据。
请根据以上叙述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以上实验步骤可知,能验证小明感觉的是步骤 (填“①”或“②”);
(2)“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得到的结论是:平面镜所成像的大小与 ,像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 ,像和物体的连线与镜面 。
(3)若用光屏代替蜡烛B,在玻璃板后面观察光屏,将 (填“能”或“不能”)观察到蜡烛A的像,说明所成的是 (填“虚”或“实”)像。
24.(2018八上·苏州期末)自制水滴显微镜,探究显微镜的工作原理。器材:焦距较长的凸透镜一个,滴管一个,废录音带盒一个,清水。
(1)小水滴可看作一个焦距很小的 镜,本实验以小水滴作为显微镜的 镜,它与被观察物体的间距为10~15 mm,如左图所示。
(2)如图所示中,任意滴一滴水滴,透过这个小水滴,如果看到一个与原来方向相同的、放大的箭头,在不调整与箭头的距离,应该把水珠变 (填“厚”或者”薄”),直至与原来方向相反的、放大了的箭头。如果废录音带盒的厚度是12 mm,那么最终水滴凸透镜的焦距范围是 。
(3)透过凸透镜去观察小水滴,使箭头、小水滴,凸透镜 ,并且保持凸透镜水平,看到的箭头相对于原来的箭头是 (填“正立”或“倒立”),如果要看到箭头更大的像,应把凸透镜略微向 (填“上”或“下”)移动。
25.(2018八上·苏州期末)某实验小组进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
(1)由图甲可知,该凸透镜的焦距是 cm。
(2)实验时凸透镜与光屏的高度已调好,但烛焰在光屏上像的位置偏高,要想使像成在光屏中央,应调节蜡烛使烛焰向 (填 “上”或“下”)移动。
(3)如图乙所示,若在光屏上(光屏未画出)得到清晰放大的实像,则烛焰应位于透镜左侧a、b、c、d四点中的 点,此成像规律应用在 上(填一种器材名称)。
(4)若遮住凸透镜的下半部分,则烛焰在光屏上的成像情况时 (选填“完整的像”、“一半的像”或“无法成像”)。
(5)若把图中的凸透镜看作眼睛的晶状体,光屏看作视网膜,当“眼睛”戴上近视眼镜时,烛焰刚好在“视网膜”上成一清晰的像;若取下近视眼镜,则清晰的像会成在“视网膜”的 (“前面”或“后面”)
四、作图题
26.(2018八上·苏州期末)如图所示,画出物体ABC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
27.(2018八上·苏州期末)如图所示,光线从空气射入某液体中,入射角为45°,折射角为30°。请画出光线射到液体某处水平放置的平面镜上又反射回来,最后光线又回到空气中。
28.(2018八上·苏州期末)如图所示,一束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射向与凹透镜主光轴平行的平面镜上,请画出:①射向凹透镜的入射光线;②经平面镜的反射光线。
29.(2018八上·苏州期末)在图中画出合适的透镜。
五、计算题
30.(2018八上·苏州期末)汽车遇到意外情况时紧急停车要经历反应和制动两个过程,汽车在反应过程做匀速直线运动,在制动过程做变速直线运动,如图所示。若汽车以20 m/s的速度在平直的公路上行驶,紧急停车时,在反应过程中,汽车行驶了14 m,制动过程中所用的时间为2.3 s。汽车在两个过程中通过的总距离为30 m。求:
(1)汽车在反应过程所用的时间;
(2)紧急停车全程的平均速度。
31.(2018八上·苏州期末)如下左图所示为16 mm电影放映机放电影,这种电影放映机使用宽度为16 mm的电影胶片,电影中的声音以声音信号的方式刻录在电影胶片上,如下右图所示。
(1)电影放映机正常放映时,有关放映灯泡、放映机镜头(凸透镜)、电影胶片、反光镜(凸面镜或凹面镜)的种类及其相对位置关系,提出了如下图所示的几种猜想,其中可能正确的是 。
(2)有一次,电影刚开始放映时,小新发现银幕上的画面全部是倒立的。在这种情况下,下列所述的观看效果中,不可能出现的场景是________。
A.人退着向后走
B.地上的碎陶片突然聚集起来,最后形成一只漂亮的陶罐
C.听到的是正常的影片中的对白
D.箭倒着飞向弓
(3)小新看电影时,估计银幕到电影放映机的距离约为15 m;银幕上的电影画面宽度约为3 m。已知电影放映机所使用的16 mm电影胶片中画面的宽度约为10 mm。则根据以上数据可知电影放映机镜头的焦距可能为________。
A.52 mm B.24 mm C.49 mm D.26 mm
(4)若该16 mm电影胶片的厚度H=0.14 mm。片夹上密密地绕了一整盘电影胶片,如图所示,图中d和D分别表示片夹内电影胶片的内径和外径。求:
①这盘电影胶片的总长度L约是多少?
②若按每秒24幅画面正常放映,这盘电影胶片大约能连续正常放映多长时间?(不计片头与片尾的长度)
六、综合题
32.(2018八上·苏州期末)小东做实验时发现一支温度计不准确,把它和标准温度计一同插入水中,发现当实际温度为2℃时它的示数是2℃,82℃时的示数是102℃.仔细观察,它的刻度是均匀的,
(1)请以t表任意温度时的示数,以T表示这时的实际温度,导出用t表示T的公式.
(2)这支温度计在示数为26℃时,实际的温度是多少
(3)在什么温度时这支温度计的示数等于实际温度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刻度尺的使用
【解析】【解答】A、图中刻度尺在使用时,刻度尺边缘对齐被测对象,并放正重合;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mm,读数为2.00cm,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A不符合题意;
B、图中刻度尺倾斜了,没有放正,所以B图中的刻度尺使用不正确,B不符合题意;
C、图中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mm,读数为2.00cm,且刻度线紧贴被测物体,C符合题意;
D、图中视线未与刻度尺的尺面垂直,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在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时:刻度尺边缘对齐被测对象,必须放正重合,不能歪斜;尺的刻面必须紧贴被测物体;
长度测量在读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若测量时不从0刻度开始测量时,物体长度等于终点与起点读数之差.
2.【答案】C
【知识点】熔化与熔化吸热特点;液化及液化放热;升华及升华吸热;凝华及凝华放热
【解析】【解答】A.冰雪消融是熔化现象; B.清晨的露珠是液化现象; C.寒冬冰雕变小是升华现象; D.树枝上的雾凇是凝华现象.
故答案为:C.
【分析】按照由固态到液态到气态的顺序,该顺序的物态变化需要吸热.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做汽化,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做升华;按照由气态到固态的顺序,该顺序的物态变化需要放热.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做液化,物质由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华.
3.【答案】B
【知识点】音调及音调与频率的关系;音色;声与信息;防治噪声的途径
【解析】【解答】A音调高低决定于发声体振动频率,物体振动得越快,发出的音调就越高.不是越低,A不符合题意;
B. 在交响乐演奏中,台下的观众能分辨出不同乐器的声音,主要靠音色辨别,B符合题意;
C. “倒车雷达”利用了超声波,C不符合题意;
D. 摩托车加消声器属于在声源处减弱噪声,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1)音调的高低与声源振动的快慢有关,声源振动的越快,音调越高,声源振动越慢音调越低;
(2)不同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3)“倒车雷达”利用了超声波;
(4)减弱噪声的途径包括在声源处、在人耳处、在传播中.
4.【答案】A
【知识点】生活中的透镜
【解析】【解答】当凸透镜作为一个放大镜使用时,此时的物体应该在一倍焦距以内,即物距小于焦距,当物距小于焦距时,所成的像是正立的放大的虚像.
故答案为:A.
【分析】u
【知识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解析】【解答】以地球为参照物,人和地球的位置没有发生改变,故人是静止的;同步地球卫星与地球的位置也没发生改变,故同步地球卫星是静止的;太阳与地球的位置发生改变,故太阳是运动的.
故答案为:D.
【分析】在研究机械运动时,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物体相对参照物位置发生变化时物体是运动,位置不发生变化时物体是静止的.
6.【答案】D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条件;音色;声与信息;防治噪声的途径
【解析】【解答】A. 真空不能传声,A不符合题意.
B. 用听诊器检查身体是利用声波,超声波人是听不到的,B不符合题意.
C. “声纹门锁”是依据声音的音色来识别的,C不符合题意.
D. 在铁路高架桥两侧修隔音墙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2)超声是指振动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音,人耳无法听到超声,声能传递信息和能量;
(3)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的音色不同,常用来区分不同声音;
(4)防止噪声的途径: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
7.【答案】A
【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的原理、特点
【解析】【解答】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物体和像大小相等,可知不论小赵走近还是远离平面镜像大小都不变,C、D不符合题意;
根据像和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像和物左右相反,可知时间10点所以A符合题意,B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连线与镜面垂直、大小相等、左右相反,即像与物关于平面镜对称,由此分析解答.
8.【答案】B
【知识点】光的直线传播及其应用;镜面反射与漫反射;光的色散;近视眼的成因与矫正办法
【解析】【解答】解:A、小孔成的像是由实际光线形成的,可以用光屏接收到,符合实像的特征,不是虚像,此项错误;
B、近视是因为晶状体曲度过大,折光能力太强使像成在视网膜前面,用凹透镜矫正,故正确;
C、白光由七色光组成,白光通过三棱镜要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色光,故错误;
D、只要是光的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镜面反射和漫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此项错误.
故选B.
【分析】(1)小孔成像依据光的直线传播原理,成倒立的实像,像可能放大可能缩小;(2)近视患者成像在视网膜前,利用凹透镜发散作用可以使成像后移到视网膜上,远视患者成像在视网膜后,利用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可以使成像前移到视网膜上;(3)白光分解成七色光叫光的色散,是光的折射现象;(4)不论是镜面反射还是漫反射,即使是看不见的光的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9.【答案】A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解析】【解答】变焦的照相机,当照相机的焦距增大时,虽然物距基本不变,但是由于照相机的焦距变大,物距相对减小,根据物距和像距的变化关系可知:当物距相对减小时,像距也变大,像也变大.
故答案为:A.
【分析】由图可知,变焦的照相机,当照相机的焦距增大时,物距不变,物距相对减小,由此分析解答.
10.【答案】B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解:A、由图可知,甲车是由静止开始运动,乙车开始计时时的速度为2m/s,不是从静止开始运动.故A错误;
B、小车甲运动的s﹣t图象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表示随着时间的推移,甲的路程逐渐的变大,所以甲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为v甲= = =2m/s;
小车乙运动的v﹣t图象是一条平行于横轴的直线,表示随着时间的推移,乙的速度不变,所以乙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为2m/s;
所以,甲、乙都以2m/s匀速运动.故B正确;
C、甲、乙都以2m/s匀速运动,所以,如果两车反向运动,则5s可能相遇;如果两车同向运动,则两车不能相遇.故C错误;
D、甲、乙都以2m/s匀速运动,速度均不变.故D错误.
故选B.
【分析】运用图象法解答问题的一般步骤:①明确图象中横纵坐标表示的物理量分别是什么;②注意认清横坐标和纵坐标上各表示的最小分格的数值大小和单位;③明确图象所表示的物理意义;④根据图象对题目提出的问题作出判断,得到结论.
11.【答案】B
【知识点】生活中的透镜
【解析】【解答】人脸识别系统的摄像机的镜头相当于凸透镜,故CD错;当成实像时,物距应大于焦距,由题意可知,所成的实像应是缩小的,所以物距是大于二倍焦距的,即0.5m也是大于二倍焦距的,故焦距可能是0.1m,不可能是0.4m,A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人脸识别系统的摄像机与照相机的原理相同,当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由此分析解答.
12.【答案】C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可将小明的此次运动分为3个阶段:
第一段的路程是1.5km的一半即750m,所用时间为:t1==187.5s,
第二段所用时间为:t2==125s,第三段所用时间为:t3=5min=300s;
总时间为:t= 187.5s+125s+300s=612.5s,小明从家到学校的平均速度为:v==2.45m/s.
故答案为:C.
【分析】先计算各段时间,再根据平均速度等于总路程与总时间的比值计算平均速度的大小.
13.【答案】3.80;1;337.5
【知识点】时间及其测量;长度及其测量
【解析】【解答】(1)由图甲可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测量值是3.80cm;(2)停表小圈分度值为0.5min,指针在5min和6min之间,偏向6min一侧;大盘的分度值为0.1s,指针在37.5s,因此秒表读数为5min37.5s=337.5s.
故答案为:3.80;1;337.5.
【分析】长度测量在读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若测量时不从0刻度开始测量时,物体长度等于终点与起点读数之差
中间小圈为分,外圈为秒,要认清秒表的分度值,秒表的读数时,先读分针,再读秒,分针不到一半,秒针按30s以内读数,分针过半,则按30-60s读数.
14.【答案】振动;频率;0.2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声速;音调及音调与频率的关系
【解析】【解答】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故二胡发声是因为琴弦在振动,弦乐器的音调与弦的长短、粗细、松紧有关,手指在琴弦上的按压位置,改变弦的长短,从而改变琴弦振动的频率;若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 米/秒,则传播 米需要时间为0.2s.
故答案为:振动;频率;0.2.
【分析】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高低叫音调,音调的高低与发声体的振动快慢有关,振动越快,音调就越高;
由速度公式计算声音传播的时间.
15.【答案】Ⅲ;上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解析】【解答】解:由题意知,像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根据凸透镜成像的特点,此时物体应在二倍焦距以外,且成的像是倒立缩小的实像,所以物体在图中Ⅲ区域,箭头向上.
故答案为:Ⅲ;上.
【分析】根据图中告诉的像距与焦距的关系,结合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即可确定像与物体之间的大小关系,以及物距与焦距的关系.
16.【答案】熔化;吸热;乙
【知识点】熔化和凝固的温度—时间图象;晶体和非晶体
【解析】【解答】从图中可以看到甲物质随时间的变化温度升高,故发生的是熔化,熔化需要吸热,因乙物质有确定的凝固温度,故属于晶体的是乙.
故答案为:熔化;吸热;乙.
【分析】固体分为晶体和非晶体,晶体有固定的熔点和凝固点,非晶体则没有;熔化和凝固的图象上是晶体有一个吸热(放热)温度不变的水平段,此时对应的温度即为物质的熔点(凝固点),非晶体没有;
在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凝固)过程中,物质处于液固共存状态.
17.【答案】凸透;倒着;实
【知识点】生活中的透镜
【解析】【解答】幻灯机有一个镜头,这个镜头是中间厚、边缘薄,它是一个凸透镜,放映时,幻灯片位于凸透镜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此时凸透镜成的是一个倒立放大的实像,所以为了使观众看到正立的像,幻灯片要倒着放.
故答案为:凸透;倒着;实.
【分析】幻灯机是利用凸透镜在f18.【答案】倒立、缩小;1倍焦距以内;放大;远视镜
【知识点】望远镜
【解析】【解答】使用望远镜看物体时,物体位于物镜的2倍焦距以外,根据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可知,远处的物体通过物镜所成的是物体倒立、缩小的实像;然后通过目镜的把它放大我们才能看清,又因为此时像和物在透镜的同侧,由此可以判断此像通过的目镜成的是放大、正立、虚像,根据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可知此像在目镜的一倍焦距以内.
故答案为:倒立、缩小;1倍焦距以内;放大;远视镜.
【分析】望远镜中靠近眼睛的叫目镜,靠近被观测物体的叫物镜,物镜的作用是使远处的物体在焦点附近成实像,目镜的作用相当于一个放大镜,用来把这个像放大.
19.【答案】反射;虚像;折射;6;不变
【知识点】光的折射现象及其应用;平面镜成像的原理、特点
【解析】【解答】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所成的像不是实际光线的会聚点,而是反射光线反向延长线的会聚点,所以成的像是虚像;
光射到水面时,一部分光线发生了反射,另一部分发生了折射而进入水中;所以湖中的“倒影”看起来比建筑物本身“暗”一些.
平静的水面相当于平面镜,所以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可知,物像到水面的距离相等,所以小鸟距水面3m时,像距水面也是3m,故像与物的距离是6m;据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大小相等的特点可知,若小鸟往高处飞,则“倒影”大小不变。
故答案为:(1)反射;(2)虚像;(3)折射;(4)6 ;(5)不变.
【分析】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是光的反射形成的,成的像是虚像,像与物体到平面镜距离相等,像与物体大小始终相等;
光射到水面时,一部分光线发生了反射,另一部分发生了折射而进入水中.由此分析解答.
20.【答案】(1)17.28cm
(2)18.805cm
(3)18.82cm
【知识点】长度及其测量
【解析】【解答】解:(1)从六个测量结果看,17.28cm与其它测量结果偏差太大,所以此数据是错误的记录,应该舍去;
(2)从18.82cm、18.83cm、18.81cm、18.80cm可以看出倒数第二位对应的单位是mm,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18.805cm的分度值是0.1mm,测量结果不合理;
(3)为了减小误差,应该求四次测量的平均值,即这本作业本的长度为:
故答案为:(1)17.28cm;(2)18.805cm;(3)18.82cm.
【分析】(1)测量时,一般来说估计值可以有差异,但准确值是相同的;
(2)对于一个正确的长度测量结果,倒数第二位对应的单位是刻度尺的分度值
(3)利用多次测量求平均值计算物体的长度.要保持准确程度相同.
21.【答案】(1)刻度尺;停表;v=s/t
(2)0.4;0.5
(3)不是
【知识点】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解析】【解答】(1)小车运动的路程用刻度尺测量,运动的时间用停表测量,实验依据的原理是 ;
(2)已知AB全程长4m,通过全程的时间为8s,通过前半程的时间为3s,则通过后半程的时间t后=t-t前=8s-3s=5s,那么小车在后半程的平均速度是 ,
全程的平均速度是 ;
(3)由实验结果可知,小车的速度是变化的,不是做匀速直线运动 .
故答案为:(1)刻度尺;停表;; (2)0.4;0.5;(3)不是 .
【分析】(1)刻度尺是测量长度的工具;停表或钟表是测量时间的仪器;测量速度的实验原理是速度公式:;
(2)利用速度公式计算小车的平均速度;
(3)直线运动的物体在相同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相等,则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否则不是匀速直线运动 .
22.【答案】(1)B;可以减少热量的损失、缩短加热时间
(2)92;98;低于
(3)解:如图所示:
(4)石棉网有余热温度高于水的沸点,对水继续加热
(5)适当减少水的质量,提高水的初温
【知识点】探究水的沸腾实验
【解析】【解答】解:(1)由于要用酒精灯外焰加热,因此在组装过程中需要先调整的是B部分,甲图中,中心有孔的纸板的主要作用是可以减少热量的损失、缩短加热时间;
(2)①由图乙可知,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示数为92℃;
②根据表格中数据,水在沸腾过程中温度保持98℃不变,所以水的沸点是98℃;
③在1个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为100℃。由于水的沸点随气压的减小而降低,因此,此时的气压低于一标准大气压;
(3)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图象如下:
;
(4)由于石棉网有余热,温度高于水的沸点,对水继续加热。所以撤掉酒精灯后,水不会立刻停止沸腾;
(5)小红做此实验时,根据 可知,由于水的质量偏大,或者水的初温太低,给水加热到水沸腾需要吸收的热量多,会导致所用的时间较长。因此可以适当减少水的质量,提高水的初温,缩短加热时间.
故答案为:(1)B;可以减少热量的损失、缩短加热时间;(2)92;98;低于;(3)见上图;(4)石棉网有余热温度高于水的沸点,对水继续加热;(5)适当减少水的质量,提高水的初温.
【分析】(1)实验中,酒精灯应用的外焰加热,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完全浸没在液体中,但不能碰到容器底,由此知如何调节;覆盖的中心有孔的硬纸板的主要作用是减少热量的散失;
(2)观察温度计的最小分度值,然后读数;根据水在沸腾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的特点结合表格中数据得出结论;气压和沸点的关系是:气压越大,沸点越高;气压越小,沸点越低;
(3)根据表格中数据描点连线即可作出水沸腾的图象;
(4)水沸腾的特点: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
(5)通过水质量的大小及初温的高低判断加热时间较长的原因.
23.【答案】(1)②
(2)物体大小相等;相等;垂直
(3)不能;虚
【知识点】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解析】【解答】解:(1)因为平面镜成像特点是:物与像大小相等,物与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所以实际像的大小不变;当小明靠近或远离镜子时,眼睛看像的视角变化,故感觉自己的像变化;
步骤②通过多次改变蜡烛A到玻璃板的距离,相当于小明靠近或远离镜子,所以能验证小明的感觉;
(2)根据实验①②得到的结论是:平面镜所成像的大小与物体大小相等,像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像和物体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3)用光屏代替蜡烛B,在玻璃板后面观察光屏,将不能观察到蜡烛A的像,因为平面镜所成的是虚像,虚像只能看到,不能用光屏承接.
故答案为:(1)②;(2)物体等大;相等;垂直;(3)不能;虚.
【分析】(1)视角的大小与距物体的距离有关,距离越近视角越大,由此分析解答;
(2)平面镜中成像特点:物体在平面镜中成虚像,物像大小相等,物像连线与镜面垂直,物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3)实像能用光屏上承接,虚像不能在光屏上承接.
24.【答案】(1)凸透;物
(2)厚;6~12mm
(3)同一竖直直线上;倒立;上
【知识点】显微镜
【解析】【解答】解:(1)小水滴接近圆形,所以其相当于一个焦距很小的凸透镜,是当作显微镜的物镜来使用的;
(2)由题意可知,小水滴此时相当于放大镜,成的是正立、放大的虚像,说明箭头在小水滴的焦点之内,即小水滴的焦距过大,因此应该把水珠变得再厚些,使其焦距变小,直至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此时物距满足:f<12mm<2f,即:凸透镜的焦距为:6mm<f<12mm;
(3)透过凸透镜去观察小水滴,使箭头、小水滴,凸透镜在同一直线上,此时,凸透镜镜相当于一个放大镜,成的是一个正立、放大的虚像;
虽然二次放大成的像相对于物体是倒立的,但旋转的方向是一致的;要使成的虚像更大一些,应增大物距,把凸透镜向上移动.
故答案为:(1)凸透;物;(2)厚;6~12mm;(3)同一竖直直线上;倒立;上.
【分析】根据显微镜的工作原理解答此题:显微镜的物镜相当于投影仪的镜头,使物体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目镜的作用相当于一个放大镜,使物镜成的实像,通过目镜再成一个正立、放大的虚像.经过两次凸透镜的放大作用,使微小的物体放大许多倍.
25.【答案】(1)15
(2)上
(3)C;投影仪
(4)完整的像
(5)前面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解析】【解答】解:(1)由甲图知道平行光线经过凸透镜后会聚于一点,故这一点就是焦点,根据图示中光屏在刻度尺上的位置,知道该凸透镜的焦距是f=60cm-45cm=15cm;
(2)为使所成像能在光屏的中心,必须使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上,由于烛焰在光屏上像的位置偏高,要想使像成在光屏中央,应调节蜡烛使烛焰向上调节,才能使烛焰的像向下移动;
(3)因为在屏上得到清晰放大的实像,所以此时f<u<2f,投影仪或幻灯机是这种应用,由图可知,c点正好在f和2f之间,故烛焰应位于透镜左侧的c点;
(4)若遮住凸透镜的下半部分,光线仍可以通过上半部分会聚而成完整的像,只是会聚的光线比原来减少,所以像变暗;
(5)近视镜是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所以当撤掉近视镜后,光线的折射情况比原来增强,所以像会成在光屏(视网膜)的前面.
故答案为:(1)10;(2)上;(3)C;投影仪;(4)完整的像;(5)前面.
【分析】(1)焦距是焦点到光心的距离,由甲图读出该凸透镜的焦距;
(2)为使所成像能在光屏的中心,必须使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上;
(3)当f2f,由此分析;
(4)若将凸透镜的一部分遮住,凸透镜其他部分仍能折射光线;
(5)近视镜为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会使像远离凸透镜.
26.【答案】解:如图所示:
【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的相关作图
【解析】【解答】解:①作A点关于镜面的对称点A′;(做对称点留下的作图痕迹是对应点的虚线连线和垂直符号)②作B点关于镜面的对称点B′;③作C点关于镜面的对称点C′;④用虚线连接A′B′,B′C′,A′C′,△A′B′C′就是△ABC在平面镜MN中的像.
作图如下:
【分析】依据平面镜的成像特点,分别做出A、B、C点关于镜面的对称点,然后连接,即为△ABC在平面镜中的像.注意是虚像.
27.【答案】解:如图所示:
【知识点】作光的反射光路图;作光的折射光路图
【解析】【解答】解:光线在水中经平面镜反射时,仍然遵循光的反射定律,反射角等于入射角,这样反射光线射到水面时的入射角与从空气中射出的折射角相等,由光路可逆原理可知,射向空气中的光线将以原来折射角度折射入空气中,即折射角等于45°,如图所示:
【分析】根据反射定律作出水中的反射光线,从水中射向空气中时,根据折射定律中折射角大于入射角作出折射光线.
28.【答案】解:如图所示:
【知识点】作光的反射光路图;透镜的光路图
【解析】【解答】解:(1)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其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过焦点,据此画出入射光线;
(2)过平面镜的入射点垂直于镜面作出法线,然后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在法线右侧作出反射光线,如下图:
【分析】(1)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其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过焦点.由此作出入射光线:
(2)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个平面内,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由此作出反射光线.
29.【答案】解:如图所示:
【知识点】透镜的光路图
【解析】【解答】解:通过第一个透镜的光线比入射光线向主光轴靠拢会聚在焦点,所以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因此是凸透镜;发散的光线经透镜后变得向主光轴靠拢,因此该透镜对光线起会聚作用,为凸透镜,故答案如图所示:
【分析】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即折射光线偏向主光轴;从焦点发出的光线,经凸透镜后变为平行光线.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经凹透镜折射偏离主光轴;射向虚焦点的光线,经凹透镜后变为平行光线.
30.【答案】(1)解:由 可得 ,
汽车在反应过程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v=20m/s,行驶路程s反应=14m,
所以汽车在反应过程所用的时间
答:汽车在反应过程所用的时间是0.7s.
(2)解:已知紧急停车全过程通过的总距离为s=30 m,所用时间等于反应时间和制动时间之和,所以t=t反应+t制动=0.7s+2.3s=3s,
因此,紧急停车全程的平均速度 v
答:紧急停车全程的平均速度为10m/s.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1)由题知,反应距离和速度,根据v=计算反应时间;
(2)根据题意找到全程的路程和时间,根据v=计算全程的平均速度.
31.【答案】(1)A
(2)C
(3)C
(4)解:①欲求胶片的总长度,则根据体积相等的原理可知胶片密绕时的总体积等于展开时的总体积,
即:HL×16mm=[π( )2-π( )2]×16mm,
将H=0.14mm代入解之得:L=646m。
②由于每幅画面是7.5mm,故正常放映的速度为v= =180mm/s=0.18m/s,
故这盘胶片正常连续放映的时间为t= =3589s=59.8min≈1h.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速度与物体运动
【解析】【解答】1、由于放映机成像时,成的是倒立、放大的实像,而要让像(即胶片)更亮一些,需要用到凹面镜聚光,故C、D是不对的;灯泡放在胶片的左侧,以使得胶片更亮,故A是正确的;2、由于银幕上的画面全部是倒立的,说明胶片放置时放反了,则随之而来的声音就不可能是正常的声音了,太C是不可能出现的,应该选C。3、由于像距为15m,故15m>2f,所以首先确定凸透镜的焦距小于7.5m;由凸透镜成像时的几何关系可知: ,解之得此时的物距为u=50mm,故物距一定在1倍焦距与2倍焦距之间,即f<50mm<2f,所以25mm
【分析】(1)(2)(3)凸透镜成像时:当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此时f
32.【答案】(1)解:温度计上一个小格表示的实际温度 ;
温度计测量某种液体的温度为t时,这种液体的实际温度为T= ×(t-2)+2℃=0.8t+0.4.
答:t表示T的公式为T=0.8t+0.4.
(2)解:当t=26℃时,代入关系式可以解得,T=21.20℃.
答:这支温度计在示数为26℃时,实际的温度是21.20℃.
(3)解:根据实际温度和显示温度相等,t=T,则有T=0.8t+0.4=0.8T+0.4,
解得T=20℃.
答:在20℃时这支温度计的示数等于实际温度.
【知识点】温度及温度计的使用与读数
【解析】【分析】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0℃,一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是100℃.
根据此温度计和标准温度计的比较,先计算此温度计分度值所表示的实际温度,然后得到实际温度T任意温度t的公式从而解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