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机械运动》检测题
一、单选题
1.某同学用分度值为厘米的刻度尺先后四次测量物理课本的长度是26.0cm,26.1cm,23.2cm,26.3cm,则练习册的真实长度较接近下列哪一个值
A.26.1cm
B.26.15cm
C.26.2cm
D.26.3cm
2.如图所示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阅兵式中,仪仗方队高擎党旗、国旗、军旗走正步经过天安门时的情景。队员们每一步行进的距离大约是( )
A.75 mm
B.75 cm
C.75 dm
D.75 m
3.如图,2018年10月20日我国大型水陆两栖飞机AG600在湖北荆门水上首飞成功!当飞机在水面上起飞时,以下列哪个物体为参照物,飞机是静止的( )
A.飞行员 B.水面 C.水岸 D.岸边的树木
4.测量活动中用厚刻度尺测量木块的长度,方法正确的是( )
A.
B.
C.
D.
5.小明坐校车上学。校车行驶过程中,小明认为自己是静止的,他选取的参照物是( )
A.校车驾驶员 B.沿途的路灯
C.路旁的树木 D.对方车道驶来的公交车
6.关于平均速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只要求出某一段路程中的平均速度,便可知整个路程中的平均速度
B.平均速度就是速度的平均值
C.平均速度一定要指明是哪一段路程或哪一段时间内的
D.前一段路程中的平均速度比后一段路程中的平均速度小
7.第15届田径世锦赛2015年8月22日--30日在北京“鸟巢”举行。中国选手苏炳添在半决赛中以平个人最好成绩进入世锦赛100米决赛,改写了中国乃至亚洲田径历史。他的100米半决赛成绩最接近的是( )
A.8秒 B.10秒 C.12秒 D.15秒
8.关于平均速度,有以下几种说法,其中正确的是( )
A.平均速度就是速度的平均值
B.平均速度是用来精确描述做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的快慢的
C.平均速度等于物体通过一段路程跟通过这段路程所用时间的比值
D.平均速度是几个物体运动速度的平均值
9.2021年10月16日,老师和同学们观看电视时,电视上传来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发射圆满成功的消息。在神舟十三号升空过程中,说十三号是运动的,所选的参照物应该是( )
A.船内宇航员 B.神舟十三号上的计算机
C.地面 D.神舟十三号上的照相机
10.长度的国际单位是:( )
A.米 B.分米 C.厘米 D.毫米
11.小明做测小车在斜面上下滑时的平均速度实验过程中,忽略空气阻力,小车在下滑过程中的路程与时间关系图像正确的是( )
A. B.
C. D.
12.两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路程与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由图可判断两物体的速度大小关系为( )
A. B. C. D.无法确定
13.下列是使用刻度尺的几点做法,其中不正确的是( )
A.首先要了解它的量程和分度值
B.不能使用零刻线已经磨损的刻度尺
C.有刻度的一边要紧靠被测物体,且与被测边平行,不能歪斜
D.读数时,视线要正视刻度线,记录时要有数值和单位
14.如图所示是2015年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阅兵式上,空中加油机与两架“歼﹣10”战斗机列队飞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加油机与两架“歼﹣10”战斗机相对于地面都是静止的
B.其中一架“歼﹣10”战斗机相对另一架“歼﹣10”战斗机是静止的
C.其中一架“歼﹣10”战斗机相对另一架“歼﹣10”战斗机是运动的
D.任意一架“歼﹣10”战斗机相对于加油机是运动的
15.一条船在河中行驶,我们说船静止是以哪个物体为参照物
A.河岸上的树 B.两岸的山
C.迎面驶来的船 D.坐在船上的乘客
二、多选题
16.甲、乙两物体从同一地点同时向相同方向做直线运动,其s-t图像如图所示,由图像可知( )
A.两物体在0-10s内做匀速运动,且v甲>v乙
B.两物体在15-20s内都做匀速运动
C.两物体在15s末相遇,且0-15s内通过的路程相等
D.两物体在20s末相遇,且0-20s内通过的路程相等
17.如图所示,是沿同一条直线自西向东运动的物体A、B,其运动相对同一参考点O的距离s随时间变化的图象,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①物体由同一位置O点开始运动,但A比B迟3s才开始运动;
②t=0时刻,A在O点,B距离O点5m处;
③从第3s开始,vA>vB,5s末A、B相遇;
④5s内,A、B平均速度相等。
A.① B.② C.③ D.④
18.下列有关误差和错误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可以消除误差
B.错误是不遵守仪器的使用规则产生的
C.只要认真测量,就可以避免误差
D.选用精密仪器测量可以减小误差
19.甲、乙两物体,同时从同一地点沿直线向同一方向运动,它们的s-t图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2~4s内乙做匀速直线运动
B.4s时甲、乙两物体的速度相等
C.0~4s内甲、乙两物体的平均速度相等
D.3s时乙在甲的前方
20.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测量时出现误差,则说明一定是出了差错
B.改进实验方法和采用精密的测量工具就能避免误差
C.若正确测得某一本书的长为0.1570m,测量时所用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mm
D.用被拉伸了的塑料尺去测量某物体的长度,则测量结果偏小
三、填空题
21.如图所示,木块的长度为 cm。
22.2021年6月17日上午9时22分“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发射,三名宇航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被送往“天宫号”空间站,中国航天再一次取得了重大突破。以地面为参照物,航天员是 的,以载人飞船为参照物,航天员是 的。(两空均选填“运动”或“静止”)
四、实验题
23.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
(1)测平均速度测量工具是 和 ;
(2)实验中,斜面应保持 (填“较平缓”或“较陡峭”)的坡度,为了便于测量 。
五、计算题
24.为了检测车辆是否超过了规定值,公路上都安装了测速仪.一辆从新都开往成都的小车经过三河监测点时,测速仪从第一次发出超声波信号,到经汽车反射后收到反射信号用了0.4s;测速仪第一次发出信号1s后,第二次发出超声波信号,测速仪从第二次发出超声波信号,到经汽车反射后收到反射信号用了0.23s,设超声波的速度为340m/s保持不变,求:
(1)测速仪第一次发出的超声波信号和小车相遇时,测速仪到小车的距离;
(2)测速仪第二次发出的超声波号和小车相时,测速仪到小车的距离;
(3)小车的速度(保留两位小数).
25.国家提倡绿色出行,减少碳排放,小红的姐姐就坚持骑电动自行车上班。她家离单位的距离是1400m。她在5s的时间内通过相距35m的两根路灯牌。求:
(1)她骑车的平均速度;
(2)若她骑车的速度保持不变,那么她从家里到单位所需要的时间是多少?
参考答案:
1.A
【分析】为了减小长度测量时的误差我们常采用取多次测量平均值的方法.值得注意的是:①23.2cm属于测量错误,应去掉;②在得出最后结果时,要求保留小数的位数应与原测量值相同,即仍要保留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详解】由四次测量结果可以看出其中的23.2cm属于测量错误,不是误差,应去掉;再依据取多次测量平均值的方法,在最后结果除不尽时采取四舍五入,保留到小数点后面一位.则物理课本的长=(26.0cm+26.1cm+26.3cm)≈26.1cm.故选A.
2.B
【详解】军队现行齐步标准是每一步的间距为75厘米到77厘米。
故选B。
3.A
【详解】当飞机在水面上起飞时,以飞行员为参照物无相对位移,则飞机是静止的;以水面、水岸及岸边的树木为参照物则飞机有相对位移,则是运动的。
故选A。
4.C
【详解】A.图中刻度尺的零刻度线未与被测物体的边缘对齐,故A错误;
B.图中刻度尺有一定的厚度,这样放置刻度不能紧贴物体,读数时会不准确,故B错误;
C.图中刻度尺放置方向与被测长度一致,且刻度紧贴物体,故C正确;
D.刻度尺未与被测物体平行放置,故D错误。
故选C。
5.A
【详解】A.以校车驾驶员为参照物,小明是静止的,故A符合题意;
B.校车行驶过程中,以沿途的路灯为参照物,小明是运动的,故B不符合题意;
C.校车行驶过程中,以路旁的树木为参照物,小明是运动的,故C不符合题意;
D.校车行驶过程中,以对方车道驶来的公交车为参照物,小明是运动的,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6.C
【详解】A、求平均速度时要用总路程除以总时间,某一段路程的平均速度只能代表某一段路程的平均速度,不能代表整个路程的平均速度,故A错;
B、求平均速度时要用总路程除以总时间,不是速度的平均,故B错;
C、计算平均速度时,必须指明哪一段路程或哪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所以C选项是正确的;
D、平均速度一定要指明是哪一段路程或哪一段时间以内的,不是同一段路程,无法比较,故D错误.
【点睛】平均速度是指物体运动过程中的平均快慢程度,生活中的物体运动大多数都是变速运动,求平均速度时要用总路程除以总时间.
7.B
【详解】2015年国际田联田径世锦赛男子100米半决赛中,中国选手苏炳添以9秒99的成绩晋级决赛,他的100米半决赛成绩最接近的是10s。
故选B。
8.C
【详解】物体总路程与运动时间的比值是物体的平均速度,平均速度可以用来粗略描述物体运动快慢,但是不能精确的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平均速度等于物体通过一段路程跟通过这段路程所用时间的比值,并不是速度的平均值,故ABD错误,C正确。
故选C。
9.C
【详解】ABD.在神舟十三号发射升空过程中,神舟十三号与船内宇航员、神舟十三号上的计算机、神舟十三号上的照相机之间没有位置变化,以船内宇航员、神舟十三号上的计算机、神舟十三号上的照相机为参照物,神舟十三号是静止的;故ABD不符合题意;
C.在神舟十三号发射升空过程中,神舟十三号与地面之间的位置不断发生变化,以地面为参照物,神舟十三号是运动的,故C符合题意。
故选C。
10.A
【详解】长度的国际单位是米,故应选A.
11.D
【详解】由于小车在斜面上下滑时做的是加速直线运动,所以速度随着时间的变化越来越大,故ABC错误,D正确。
故选D。
12.B
【详解】由图像可知,当甲、乙两物体所用时间相同时,乙通过的路程大于甲通过的路程,由可知
故选。
13.B
【详解】A. 使用刻度尺时,首先要了解它的量程和分度值,故A正确;BC、有刻度的一边要紧靠被测物体,且与被测边平行,不能歪斜,但不一定必须对齐零刻线,故B错误、C正确;D. 读数时,视线要正视刻度线,记录时要有数值和单位,故D正确.故选B.
14.B
【详解】试题分析:判断运动还是静止需要选择一个参照物,然后来比较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有没有发生变化,发生变化就是物体相对于该参照物是运动的,否则就是静止的.
解:A、以地面为参照物,加油机与两架“歼﹣10”战斗机与地面之间的位置不断变化,因此加油机与两架“歼﹣10”战斗机是运动的,故A错误;
B、以加油机和另一架“歼﹣10”战斗机为参照物,其中一架“歼﹣10”战斗机的位置没有变化,是静止的,故B正确;
C、其中一架“歼﹣10”战斗机相对一架“歼﹣10”战斗机之间的位置没有变化,因此是静止的;故C错误;
D、任意一架“歼﹣10”战斗机相对于加油机之间的位置都没有变化,因此是静止的.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一个物体的运动状态的确定,关键取决于所选取的参照物.所选取的参照物不同,得到的结论也不一定相同,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15.D
【详解】船在河中行驶,只有船上的乘客与船是相对静止,所以说船静止是相对于乘客来说的,而相对于树、山和驶来的船都是运动的,故选D。
16.AC
【详解】A.由图像看出两物体在0~10s内的图像是一条斜线,表示物体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且在相同时间内甲物体通过的路程大于乙物体通过的路程,所以
v甲>v乙
故A符合题意;
B.甲物体在15~20s内的图像是一条和时间轴平行的直线,速度为0,所以甲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故B不符合题意;
C.由图像看出两物体在15s末相遇,且0~15s内通过的路程相等,都是100m,故C符合题意;
D.由图像看出两物体在15s末相遇,不是在20s末相遇,0~20s内乙通过的路程大于甲,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C。
17.BC
【详解】①由图象可知两个物体不是从同一地点同时出发的,B是从距离O点5m处出发的,故①错误;
②t=0时刻,A在O点,B在距离O点5m处,故②正确;
③从第3s开始,A的斜率大,故vA>vB,5s末A、B相遇,故③正确;
④5s内,A、B运动的路程不同,所用时间相同,根据可知A、B的平均速度不相等,故④错误。
综上所述:故AD错误,BC正确。
故选BC。
18.AC
【详解】A.在实验探究中,可以通过多次测量求平均值来减小误差,故A错误,符合题意;
B.测量错误是不遵守仪器的使用规则、读数时粗心造成的,是可以避免的,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认真测量可以减小误差,但误差是不可避免的,故C错误,符合题意;
D.选用精密仪器测量、改进测量方法等可以减小误差,但不能消除误差,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AC。
19.CD
【详解】A.2~4s内,乙的路程没有发生变化,所以乙是静止状态,故A错误;
B.4s时甲做匀速直线运动,乙处于静止状态,甲、乙的速度不相等,故B错误;
C.由图像可知,甲做匀速直线运动,4s时运动的路程为8m,甲的速度为
0~2s内,乙做匀速直线运动,4s时运动的路程为8m,乙的速度为
甲、乙两物体的平均速度相等,故C正确;
D.由图可知,3s时乙在8m处,甲在
2m/s×3s=6m
处,乙在甲的前方,故D正确。
故选CD。
20.CD
【详解】A.误差就是在正确测量的情况下,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存在的差异,因此不是差错,故A错误;
B.选用更精密的测量仪器,改进实验方法,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熟练实验技能等都可以减小误差,但不能避免误差,故B错误;
C.某一本书的长为1.570分米=157.0mm,分度值是1mm,故C正确;
D.用被拉伸了的塑料尺去测量某物体的长度,每个小格的长度变大,则测量结果偏小,故D正确。
故选CD。
21.2.65
【分析】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时,要观察是否从0刻度线量起,起始端没从0开始,要以某一刻度当作“0”刻度,读出末端刻度值,减去前面的刻度即为物体长度,注意刻度尺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详解】由图知:刻度尺上1cm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1mm,即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
木块左侧与0刻度线对齐,右侧在2.6cm和2.7cm之间,估读为2.65cm,所以木块的长度为L=2.65cm.
22. 运动 静止
【详解】[1]载人飞船发射过程中,人和地面之间的位置不断发生改变,故以地面为参照物,航天员是运动的。
[2]航天员在载人飞船中,二者之间的位置没有发生改变,故以载人飞船为参照物,航天员是静止的。
23. 刻度尺 秒表 较平缓 时间
【详解】(1)[1][2]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原理是,由实验原理可知需要测量的物理量有路程和时间,则所需的测量工具为刻度尺和秒表。
(2)[3][4]斜面坡度越大,小车在斜面上运动的速度越快,在斜面上运动的时间越短,不方便测量时间,因此实验中斜面应保持较平缓的坡度,为了便于测量时间。
24.(1)68m;(2)39.1m;(3)31.58m/s.
【分析】求汽车的速度必须知道行驶的距离和相应的时间: 由题意知:测速仪第一次发出超声波时,经过了0.2s到达了汽车处,在第二次发出的信号,在与汽车相遇返回到测速仪时,超声波行驶了0.105s; 两次汽车与测速仪的距离差就是汽车行驶的距离,再找出行驶这段时间所用的时间(汽车运动的时间为从第一次与超声波相遇开始,到第二次与超声波相遇结束.求出这个时间,就是汽车运动的时间),利用速度公式即可得解.
【详解】(1)由v=可得汽车接收到第一次信号时,汽车距测速仪: s1=v声t1=340m/s×0.2s=68m;
(2)汽车接收到第二次信号时,汽车距测速仪: s2=v声t2=340m/s×0.115s=39.1m;
(3)因此汽车在两次信号的间隔过程中,行驶了:s′ =68m-39.1m=28.9m;这32.3m共用了:t′=△t-t1+t2=1s-0.2s+0.115s=0.915s,所以汽车的车速为: v′==≈31.58m/s.
25.(1)7m/s;(2)200s
【详解】解:(1)根据速度的计算公式,她骑车速度为
(2)若她骑车的速度保持不变,则她从家里到单位所需要的时间为
答:(1)她的骑车速度为7m/s;
(2)若她骑车的速度保持不变,那么她从家里到单位所需要的时间是200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