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认识化学变化》检测题
一、单选题
1.构建化学基本观念是学好化学的基础,下列认识不正确的是
A.石墨在一定条件下可转化为金刚石是化学变化
B.12g碳和32g氧气完全反应生成44g二氧化碳
C.对比CO和CO2 ,从宏观角度看它们都由碳、氧元素组成
D.2个水分子在通电的条件下反应生成4个氢分子和1个氧分子
2.下列有关反应:2CuO+C2Cu+CO2↑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CuO 具有氧化性 B.C 发生了还原反应
C.反应前后元素的化合价没有改变 D.反应前后固体的质量不变
3.近期,我国科学家成功研制出天然气(主要成分为甲烷)在液态锡催化作用下的高效制氢设备,该设备发生反应的微观原理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甲烷是由碳原子和氢原子构成
B.反应前后液态锡的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
C.该反应属于分解反应
D.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和质量均不变
4.由化学方程式:CxHyOz+5O2=4CO2+4H2O,可知x、y、z值分别是
A.4、8、2 B.1、2、3
C.2、4、1 D.4、4、2
5.在一个密闭容器中放入X、Y、Z、W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一段时间后,测得有关数据如表。则关于此反应的认识正确的是
物质 X Y Z W
反应前的质量(g) 2 1 16 16
反应后的质量(g) 17 m 6 11
A.反应后容器中Z与Y的质量比为6:1 B.该反应的基本类型为分解反应
C.该反应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为:X+Y+W=2Z D.在反应中Y一定作催化剂
6.下列事故处理的方法,正确的是
A.家用电器着火时,立即用水扑灭
B.发现煤气泄漏时,立即打开排气扇电源开关
C.高层住房着火时,立即打开所有门窗
D.炒菜时油锅着火,立即盖上锅盖
7.下列对化学反应 ,从微观角度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三种物质依次由原子、分子和离子构成
B.保持氯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氯分子
C.在化学反应中钠原子易得电子形成相对稳定结构
D.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和数目没有发生变化
8.2022年5月12日是我国第14个全国防灾减灾日,今年全国防灾减灾日主题为“减轻灾害风险,守护美好家园”。下列做法不符合安全要求的是( )。
A.使用医用酒精消毒要远离火源
B.加油站必须严禁烟火
C.天然气泄漏,应立刻关闭阀门,开窗通风
D.家用电器使用过程中着火,立即用水扑灭
9.推理是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方法,但盲目推理又可能得出错误的结论,以下推理正确的是( )
A.分子可以构成物质,所以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
B.点燃氢气前必须检验其纯度,所以点燃可燃性气体前都需要验纯
C.化合物都是由不同元素组成,所以由不同元素组成的物质都是化合物
D.燃烧是发光发热的变化,所以发光发热的变化都属于燃烧
10.如图是自然界存在的三大重要循环——“水循环”、“氧循环”和“碳循环”。用学科观点分析碳循环和氧循环,其中不正确的是( )
A.变化观:每个人都在参与碳、氧循环
B.守恒观:碳、氧循环过程中各元素守恒
C.平衡观:碳、氧循环有利于维持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对稳定
D.微粒观: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能使自然界中的氧原子总数增加
11.如图是某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D中各元素的质量比为1:2 B.该反应中A和C的分子个数比为1:1
C.该反应中B和C的质量比为15:7 D.该反应中只有A、B属于化合物
12.面对新冠肺炎疫情,要严格防控,科学消毒。下表是酒精的相关数据:
资料:闪点指的是挥发性物质所挥发的气体与火源接触下会闪出火花的最低温度。下列有关说法不合理的是
物质 爆炸极限%(空气中的体积分数) 闪点(°C) 着火点
物质 爆炸极限%(空气中的体积分数) 闪点(℃) 着火点
酒精 3-19 12.8(医用酒精为22) 423℃
A.使用医用酒精消毒时,应避免火源
B.在家里,可以采用擦拭医用酒精的方式对桌面、文具等物品进行消毒
C.当空气中酒精蒸汽的体积分数大于19%时,遇到明火不爆炸,也不燃烧
D.由表中数据可知,引燃酒精时不需要温度达到其着火点
13.密闭容器中有X、氧气和二氧化碳三种物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根据表中信息,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物质 X O2 CO2 H2O
反应前质量/g 16 70 1 0
反应后质量/g 0 待测 45 36
A.O2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B.反应生成的CO2和H2O的质量比为45:36
C.表中“待测”值为5
D.X中一定含有碳、氢两种元素
14.2019年4月29日至10月7日,2019年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将在中国北京市延庆区举行,下列说法不符合“绿色生活美丽家园”办会主题的是( )
A.生活垃圾分类回收
B.游览期间乘坐公交车出行
C.将自然林改造成风景优美的人工盆景区
D.减少煤的燃烧
15.下列对某一主题知识的整理中都正确的一组是
A.安全常识 B.性质与用途
①酒精在桌面上燃烧起来,可用湿抹布盖灭; ②为了方便,可将实验室剩余药品带回家做实验 ①N2难溶于水,可用作保护气; ②O2支持燃烧,可用作燃料
C.实验现象 D.实验操作
①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的四氧化三铁固体; ②蜡烛在空气中燃烧,产生黄色火焰,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①用KMnO4制氧气,先连接装置,检查气密性后再往试管中加入药品; ②用排水法收集O2结束时,先移出导管,再熄灭酒精灯
A.A B.B C.C D.D
二、填空题
16.近年来我国航天事业迅速发展,彰显了我国科技力量的日益强大。
(1)某种火箭推进剂发生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下,该反应的产物有N2和 (用化学式表示)。
(2)“天宫课堂”上,某同学提问“空间站的氧气是怎么来的?”,太空教师叶光富解答是通过电解水得到,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该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是 ;太空教师王亚平将泡腾片塞入蓝色水球中,产生很多小气泡,还闻到阵阵香气,“闻到香气”说明分子具有 的性质。
17.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虽然都是由 元素和 元素组成的,但是,一个二氧化碳分子比一个一氧化碳分子多一个 ,这种不同的分子构成,使得它们性质 。
18.用化学符号填空:
(1) 亚铁离子 。(2) 2个四氧化二氮分子 。
三、实验题
19.气体的实验室制取时初中化学中非常重要的实验,结合下列实验室中用于制取和收集气体的装置回答有关问题.
(1)已知过氧化钠(Na2O2)是一种淡黄色固体,常温下可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NaOH)和氧气.如果在实验室中用过氧化钠与水反应来制取氧气,应当选用 (填序号,下同)装置作气体发生装置,若用F装置收集较为纯净的氧气,则应先将装置中装满水,再将气体从 (填“m”或“n”)端通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2)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选用的发生装置是 ,若采用排空气法收集氧气,则选用的收集装置是 ,验满的方法是 .
四、计算题
20.某化学兴趣小组在老师指导下开展有关碳酸氢钙【Ca(HCO3)2】的探究性学习。已知:碳酸氢钙是一种易溶于水的白色固体,受热易分解生成碳酸钙、二氧化碳和水;碳酸钙高温分解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该小组取质量为16.2g的碳酸氢钙样品进行加热分解实验,加热过程中剩余固体的质量随加热时间的变化如图一所示。该小组查阅资料发现,碳酸氢钙既能与稀盐酸反应,也能与石灰水反应,反应化学方程式如下:、。于是,他们构建了由碳酸氢钙转化为二氧化碳的不同路径的反应转化关系如图二所示。
(1)图一中,X数值为 。
(2)16.2g的碳酸氢钙分别利用图二中的三种方法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质量 (“相等”或“不相等”)。
(3)图二中,反应⑤中消耗HCl的质量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反应④中消耗HCl的质量。(写出计算过程)
21.长久使用的热水瓶底部有一层水垢,主要成分是CaCO3 和Mg(OH)2。某学校化学研究小组的同学通过实验测定水垢中CaCO3 的含量:取200g水垢,加入过量的稀盐酸,同时测量5分钟内生成气体的质量,结果如下表:
时间/min 1 2 3 4 5
气体质量/g 30 50 60 66 66
试回答下列问题:
(1)4分钟后,水垢中的CaCO3是否反应完全? (填“是”或“否”);
(2)该水垢中CaCO3 的质量分数是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D 2.A 3.A 4.A 5.A 6.D 7.C 8.D 9.B 10.D 11.C 12.C 13.D 14.C 15.D
16.(1)H2O
(2) 分解反应 不断运动
17. 碳 氧 氧原子 有很大的不同
18. Fe2+ 2N2O4
19.(1) B n
(2) A E/F 将带火星的小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小木条复燃,则已收集满
20.(1)5.6
(2)相等
(3)小于
解:设反应⑤中消耗 HCl的质量为x。
x=7.3g
设 Ca(HCO3)2与 Ca(OH)2反应生成碳酸钙的质量为y,反应④消耗盐酸中的 HCl质量为z。
y=20.0g
z=14.6g
答:通过计算可知反应⑤中消耗 HCl的质量小于反应④中消耗 HCl的质量。
21.(1)是;(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