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考化学真题分项精练(七)
物质的化学变化
考点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1.【跨学科·语文】(2023四川达州中考)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国家,古代诗词歌赋百花齐放、绚丽多彩。下列诗词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
A.白玉为堂金作马
B.暗香浮动月黄昏
C.蜡炬成灰泪始干
D.日照香炉生紫烟
2.(2023四川自贡中考)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下列物质的用途中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 ( )
A.金刚石用于切割玻璃
B.干冰用于人工降雨
C.铁锅用于炒菜
D.熟石灰用于改良酸性土壤
3.(2023四川成都中考改编)《天工开物》中记载了“蜀省井盐”的制备步骤,其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
A.挖凿盐井 B.剖竹去节
C.汲取卤水 D.井火煮盐
考点2 质量守恒定律
4.(2023天津中考)在反应C+2ZnO 2Zn+CO2↑中,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
A.反应前后各元素的化合价均无变化
B.反应前后锌元素的质量没有发生改变
C.参加反应的碳与氧化锌的质量比为4∶27
D.反应后固体质量减轻,不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5.(2023湖南怀化中考)一定条件下,下列物质在密闭容器内反应一段时间,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关系如下表:
物质 X Y Z W
反应前质量/g 5 2.2 16.2 0.9
反应后质量/g a 4.4 8.1 1.8
根据上表信息判断,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
A.a=10
B.该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C.Z为化合物
D.反应中Y、W两种物质发生改变的质量比为22∶9
6.【跨学科·数学】(2023湖北鄂州中考)密闭容器里有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反应,测得反应前及反应过程中的某个时刻各物质的质量分数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b=8%
B.丁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C.参加反应的甲和乙的质量比为5∶1
D.该反应可以表示工业合成氨:N2+3H2 2NH3
7.(2023重庆中考B卷)处理汽车尾气的某反应微观示意图如下,下列对该反应的说法错误的是 ( )
A.可以减少有毒气体的排放
B.属于置换反应
C.反应前后催化剂的质量不变
D.反应前后原子个数不变
8.(2023四川乐山中考)已知物质R由一种或多种物质组成。取一定质量的R在足量的氧气中完全燃烧,生成4.4 g二氧化碳和3.6 g水,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
A.参加反应的R和氧气的质量总和一定等于8.0 g
B.所取R质量的最小值为1.6 g
C.R可能是酒精(C2H5OH)
D.若R为CO和H2的混合物,则CO和H2的分子个数比为1∶2
9.(2023河南中考)乙醇常用做燃料,乙醇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乙炔(化学式为C2H2)也可用做燃料,当氧气不足时,乙炔燃烧会生成二氧化碳、一氧化碳和水,若一定质量的乙炔燃烧生成了3.3 g二氧化碳、0.9 g水和m g一氧化碳,则m的数值为 。
考点3 化学方程式及化学反应类型
10.(2023北京中考)下列关于2H2O2 2H2O+O2↑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该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B.该反应前后分子的个数不变
C.生成的H2O与O2的分子个数比为2∶1
D.参加反应的H2O2与生成的O2的质量比为17∶4
11.(2023黑龙江龙东地区中考)煤油是石油炼制产品中的一种。煤油中含有噻吩(用R表示),噻吩具有令人不愉快的气味,其燃烧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表示为:R+6O2 4CO2+SO2+2H2O,则噻吩的化学式为 ( )
A.CH4 B.C4H4S
C.C4H8S D.C4H6S
12.(2023江苏扬州中考)下列属于分解反应的是 ( )
A.3Fe+4H2O Fe3O4+4H2
B.3Fe+2O2 Fe3O4
C.2Fe(OH)3 Fe2O3+3H2O
D.Fe(OH)3+3HCl FeCl3+3H2O
13.(2023河南中考)弘扬红旗渠精神,走强国富民之路。20世纪60年代,河南林县(今林州市)人民在太行山上修成了“人工天河”红旗渠。他们就地取材,利用石灰石烧制生石灰,A~D是生石灰烧制和使用过程中涉及的部分物质,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如下图所示(“→”表示反应能一步实现,部分物质和反应条件已略去),其中D在农业生产中常用于改良酸性土壤。
(1)C的化学式为 ;反应②所属的基本反应类型为 。
(2)反应③的化学方程式为 ;B在生产或生活中的一种用途为 。
答案全解全析
1.C “白玉为堂金作马”的过程中只是物质形状发生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暗香浮动”是因为分子在不停运动,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蜡炬成灰泪始干”的过程中有二氧化碳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日照香炉生紫烟”中的“紫烟”是阳光经空气中的水珠折射形成的,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C。
2.D 金刚石用于切割玻璃,利用了金刚石硬度大的物理性质;干冰用于人工降雨,利用了干冰升华吸热的物理性质;铁锅用于炒菜,利用了铁良好的导热性,属于物理性质;熟石灰用于改良酸性土壤,是因为熟石灰能与土壤中的酸性物质发生反应,属于化学性质。故选D。
3.D 挖凿盐井、剖竹去节、汲取卤水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发生的是物理变化;井火煮盐涉及燃料的燃烧,涉及了化学变化。
4.B 由化学方程式C+2ZnO 2Zn+CO2↑可知,反应前C显0价、Zn显+2价,反应后C显+4价、Zn显0价,A错误;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质量不变,B正确;参加反应的碳与氧化锌的质量比为12∶(2×81)=2∶27,C错误;反应物碳和氧化锌的总质量等于生成物锌和二氧化碳气体的总质量,二氧化碳逸出,因此反应后固体的质量减轻,D错误。
5.B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则5 g+2.2 g+16.2 g+0.9 g=a g+4.4 g+8.1 g+1.8 g,a=10,A正确。由题表中数据可知,X是生成物,Y是生成物,Z是反应物,W是生成物,该反应符合“一变多”的特点,属于分解反应,B错误。该反应中,Z是分解反应的反应物,则Z一定是化合物,C正确。反应中Y、W两种物质发生改变的质量比为(4.4 g-2.2 g)∶(1.8 g-0.9 g)=22∶9,D正确。
6.C 由题图中数据可知,a=100%-14%-6%-70%=10%,b=100%-40%-10%-42%=8%,A正确;丁的质量分数在化学反应前后均为10%,丁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B正确;该反应中,参加反应的甲和乙的质量比为(70%-42%)∶(14%-8%)=14∶3,C错误;该反应中,参加反应的甲、乙、丙的质量比为(70%-42%)∶(14%-8%)∶(40%-6%)=14∶3∶17,所以该反应可以表示工业合成氨:N2+3H2 2NH3,D正确。
7.B 根据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可知,该反应是一氧化碳和一氧化氮在催化剂的作用下生成氮气和二氧化碳,可以减少有毒气体的排放,A正确;反应物一氧化碳和一氧化氮均为化合物,该反应不属于置换反应,B错误;反应前后催化剂的质量不变,C正确;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前后原子个数不变,D正确。
8.C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则参加反应的R和氧气的质量总和等于4.4 g+3.6 g=8.0 g,A正确;生成物二氧化碳中碳元素的质量为4.4 g×=1.2 g,水中氢元素的质量为3.6 g×=0.4 g,根据质量守恒定律,R中一定含有碳元素和氢元素,则R质量的最小值为1.2 g+0.4 g=1.6 g,B正确;R中C、H元素质量比为1.2 g∶0.4 g=3∶1,而酒精(C2H5OH)中C、H元素质量比为(2×12)∶(6×1)=4∶1,C错误;R中的C、H原子个数比为∶=1∶4,若R为CO和H2的混合物,则CO和H2的分子中C、H原子个数比也是1∶4,即CO和H2的分子个数比为1∶2,D正确。
9.C2H5OH+3O2 2CO2+3H2O 0.7
解析 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质量不变。0.9 g水中氢元素的质量为0.9 g×=0.1 g,则乙炔的质量为0.1 g÷=1.3 g,乙炔中碳元素的质量为1.3 g-0.1 g=1.2 g,3.3 g二氧化碳中碳元素的质量为3.3 g×=0.9 g,则一氧化碳中碳元素的质量为1.2 g-0.9 g=0.3 g,则m g×=0.3 g,m=0.7。
10.C 由题给化学方程式可知,该反应符合“一变多”的特征,属于分解反应,A错误;反应后分子数增加,B错误;生成水和氧气的分子个数比为2∶1,C正确;参加反应的过氧化氢与生成氧气的质量比为68∶32=17∶8,D错误。
11.B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R+6O2 4CO2+SO2+2H2O可知,一个R分子中含有4个碳原子、1个硫原子、4个氢原子,则R的化学式为C4H4S,故选B。
12.C A项为单质和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属于置换反应;B项符合“多变一”的特征,属于化合反应;C项符合“一变多”的特征,属于分解反应;D项为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
13.(1)CaO 化合反应 (2)Ca(OH)2+CO2 CaCO3↓+H2O 做气体肥料(合理即可)
解析 A~D是生石灰烧制和使用过程中涉及的部分物质,且D在农业生产中用于改良酸性土壤,则D是Ca(OH)2;A反应生成B、C,C反应生成D,D与B反应又生成A,则A为CaCO3,B为CO2,C为CaO,代入验证,结论正确。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