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北京课改化学九年级下学期
专项素养综合全练(三)
酸碱中和及其应用
1.(2023湖北宜昌中考)为了证明中和反应是否发生,小文同学做了如图所示的四个实验,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
A.甲实验中,溶液仍为无色
B.乙实验中,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
C.丙实验中,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
D.丁实验中,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
2.(2022内蒙古包头中考改编)下列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利用了中和反应原理的是( )
A.生石灰用做食品干燥剂
B.用熟石灰和硫酸铜制波尔多液
C.用稀硫酸除铁锈
D.服用含Al(OH)3的药物治疗胃酸过多
3.(2022山东日照中考)向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稀硫酸,取少量反应后的混合液进行下列实验,能证明二者恰好完全中和的是( )
A.滴入几滴酚酞溶液,溶液变红
B.滴入适量CuCl2溶液,无沉淀生成
C.滴入适量BaCl2溶液和稀硝酸,观察到有白色沉淀
D.测得混合液中Na+与S的个数比为2∶1
4.【数字化实验】(2022四川成都中考)实验小组用图1装置探究稀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盐酸能否反应,测得数据如图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图1 图2
A.烧杯中只能盛放稀氢氧化钠溶液
B.图2不能证明反应是放热反应
C.60 s时溶液中溶质只有氯化钠
D.实验证明氢氧化钠与盐酸能反应
5.【模型法解题】(2023四川宜宾中考节选)观察和实验是获取化学知识的重要途径。回答下列问题:
以宏观、微观、符号相结合的方式认识和表征化学变化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思维方式。某实验小组同学探究酸碱中和反应,向滴有酚酞的稀NaOH溶液中加入稀盐酸,发生反应的微观过程如图所示。
(1)滴有酚酞的稀NaOH溶液呈 色。
(2)反应结束时,溶液的pH 7(填“>”“<”或“=”)。
(3)由图可知,NaOH溶液与盐酸反应的实质是 。
6.【微型实验】(2022辽宁大连中考)化学小组在学习酸和碱的中和反应后,从不同角度开展实验活动,验证氢氧化钠和盐酸能发生反应。
(1)通过溶液酸碱性的变化进行验证。
在实验1中,用滴管缓慢滴入稀盐酸,并不断搅拌。观察到烧杯内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该现象能证明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依据是 。用玻璃棒不断搅拌的作用是 。反应后溶液中一定含有的粒子是 (不考虑酚酞)。
(2)利用中和反应放热进行验证。
在实验2中,将稀盐酸全部注入试管中,立即固定活塞。观察到氢氧化钠固体全部消失,U形管的液面左低右高,部分同学由此认为氢氧化钠和盐酸发生了反应。但有的同学不赞同,理由是 (装置气密性良好,稀盐酸挥发忽略不计);他认为仍利用此装置,再补充一个实验才能达成实验2目的,实验需要的试剂及用量为 。
7.(2022江苏常州武进一模节选)中和反应细探究。
【知识回顾】
(1)如图所示,在烧杯中加入5 mL NaOH稀溶液,滴入2滴酚酞溶液,逐滴加入稀盐酸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观察到溶液刚好 ,说明溶液呈中性,停止滴加稀盐酸。
(2)取(1)实验后少量液体于试管中,向其中加1滴NaOH稀溶液,溶液变成红色,该实验步骤的目的是 。
(3)上述实验从 (填“反应物减少”或“新物质生成”)的角度说明了反应的进行。
【实验拓展】已知蓝色硅胶颗粒遇水会变为红色,无水醋酸与NaOH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OH+CH3COOH CH3COONa+H2O。实验如下:
实验① 实验② 实验③
【交流讨论】
(1)实验①②③中,说明中和反应生成水的现象是 。
(2)从微观角度分析,中和反应的实质是 。
答案全解全析
1.B A项,氢氧化钠溶液能使酚酞变红,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后溶液仍为无色,可证明氢氧化钠和稀盐酸发生中和反应;B项,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后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无法说明反应物消失,也无法证明有新物质生成;C项,滴入稀盐酸,红色溶液变为无色,可证明氢氧化钠和稀盐酸发生中和反应;D项,向烧杯中倒入稀盐酸,红色溶液变为无色,可证明氢氧化钠和稀盐酸发生了中和反应。
2.D 酸和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为中和反应。生石灰用做食品干燥剂是因为生石灰能与水反应,A错误;用熟石灰和硫酸铜制波尔多液属于碱和盐发生的反应,B错误;稀硫酸除铁锈,是酸与氧化物间的反应,C错误;胃液的主要成分是盐酸,盐酸与氢氧化铝反应生成盐和水,利用了中和反应原理,D正确。
3.D 滴入几滴酚酞溶液,溶液变红,说明氢氧化钠有剩余,A错误;滴入适量CuCl2溶液,无沉淀生成,只能证明不含氢氧化钠,但无法证明稀硫酸是否过量,B错误;硫酸和硫酸钠都能与氯化钡反应生成白色沉淀,C错误;恰好完全反应时,溶液中的溶质是硫酸钠,此时混合液中Na+与S的个数比为2∶1,可以证明二者恰好完全中和,D正确。
4.D 题中没有给出溶液pH的变化情况,所以两种溶液都可以盛放在烧杯中,A错误;由题图2可知,随着时间的延长,溶液的温度升高,可以证明反应是放热的,B错误;60 s时,溶液中含有氯化钠,可能还含有氢氧化钠或氯化氢,C错误;随着液体的滴加,溶液温度升高,说明氢氧化钠与盐酸能反应,D正确。
5.(1)红 (2)< (3)氢离子与氢氧根离子结合成水分子
解析 (1)①氢氧化钠溶液显碱性,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2)由题图可知,反应后的溶液中存在氢离子,因此反应结束时,溶液显酸性,溶液的pH小于7。
6.(1)氢氧化钠显碱性,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观察到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说明氢氧化钠完全反应,即氢氧化钠与稀盐酸发生了反应(合理即可) 增大反应物之间的接触面积,使反应更充分,加快反应速率 Na+、Cl-、H2O (2)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放热,也能使U形管的液面左低右高 5 mL水和0.5 g氢氧化钠固体
解析 (2)该实验需补充一个实验排除水的干扰,根据控制变量法,除了一个实验中是水,一个实验中是稀盐酸,其他因素均应相同,故实验需要的试剂及用量是5 mL水和0.5 g氢氧化钠固体。
7.【知识回顾】(1)由红色变成无色 (2)检验氢氧化钠是否消失 (3)反应物减少
【交流讨论】(1)实验①和实验②中蓝色硅胶颗粒不变色,实验③中蓝色硅胶颗粒变为红色 (2)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水分子
解析 【交流讨论】(1)实验①和②中,蓝色硅胶颗粒不变色,说明无水醋酸和NaOH固体均不能使蓝色硅胶颗粒变色;实验③中,蓝色硅胶颗粒变为红色,说明无水醋酸和NaOH固体发生了反应。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