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八上物理期中检测
班级: 姓名: 出题人: ****
一、单选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下列各物理量中比较符合实际的是( )
A. 短跑运动员的速度约为 B. 人洗澡水的温度约为80℃
C. 课桌的高度约为 D. 人步行 所用的时间约为
2.张一山在朗读者中为大家演绎了追风筝的人。关于其中的物理知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朗读时,朗读者的声带振动产生声音
B. 空气中,声音的传播速度约为
C. 观众主要依据音调区分主持人和朗读者的声音
D. 朗读者的声音很大是因为声音的频率很高
3.下列各组固体中具有一定熔点的一组是( )
A. 冰、铁、铝 B. 蜡、铝、玻璃 C. 蜡、玻璃、沥青 D. 冰、铁、沥青
4.下列关于物态变化及其吸、放热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北方冬天洁白的雾凇的形成是凝华现象,吸收热量
B. 衣柜里的樟脑球变小是汽化现象,放出热量
C. 阳光下的雪人“流汗”是升华现象,吸收热量
D. 用舌头舔刚从冰箱中取出的冰棒,冰棒粘舌头是凝固现象,放出热量
5.如图所示,为几种声音在示波器上显示的波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甲丙响度相同 B. 乙、丙响度相同 C. 甲丙音调相同 D. 丙丁音色相同
6.对速度公式的理解,正确的是( )
A. 运动的路程越长,速度越大
B. 运动的时间越短,速度越大
C. 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路程和时间无关
D. 一定时间内,平均速度越大的通过的路程越小
7.图示为某种物质熔化时温度随时间的变化的图象。根据图象,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 该物质熔化过程持续了
B. 该物质是晶体,熔点为
C. 在第,该物质处于固液共存状态
D. 在第到第之间,由于物质温度不变,所以不吸收热量
8.如图所示是甲、乙两个物体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图象,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甲做变速直线运动
B. 乙做匀速直线运动
C. 第时,甲、乙两个物体的速度大小相同
D. ,两个物体所走的路程相同
9.甲、乙两个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它们的速度之比是:,通过的路程之比是:,则它们所用的时间之比是( )
A. : B. : C. : D. :
10.把盛有冰块的大试管插入烧杯里的碎冰块中,用酒精灯对烧杯底部慢慢加热,如图所示,在烧杯中的冰块完全熔化前,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试管中的冰不能达到熔点,可能熔化 B. 试管中的冰可以达到熔点,可以熔化
C. 试管中的冰不能达到熔点,所以不能熔化 D. 试管中的冰可以达到熔点,但不能熔化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8分)
11.如图甲所示,测量木块的长度时读数方法正确的是______选填“”或“”,木块的长度是______;图乙中秒表的读数是______。
9题图 10题图
12.口技是民间的一种声音艺术,高超的口技艺人,可以模仿各种语音,从声音的特性来看,他主要模仿声音的______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现场观众能欣赏到,是因为声音能在______中传播,口技艺人往往通过重拍醒木结束表演,醒木拍得越重,声音的______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越大。
13.我国古书套买曜上记载有:“人在舟中闭牖门窗而坐,舟行而人不觉.”这是运动的相对性的生动描述,其中“舟行”是以________为参照物的,“人不觉”是以________为参照物的.
14.考试前,“请考生进入考场”的指令是播音员的声带 产生的,经扬声器传出后再通过 传到考生耳中;考试过程中,考场周围禁止施工和车辆鸣笛,是从 减弱噪声。
(
乙
)15.实验室温度计的制作原理是___________,小强在用温度计测量烧杯中液体温度时读取了四次数据,每次读数时温度计的位置如图甲所示,其中正确的是______图乙是用温度计测得的冰的温度是______℃.
(
甲
)
16.坐在行驶着的汽车上的乘客以 为参照物是静止的.汽车在行驶中,驾驶员看到如图所示的标志牌,在不违反交通法规的前提下,从标志牌到西大桥最快需要
13题图 14题图
17.如图所示,小俞对着山崖大喊一声,经过听到回声,那么小俞与山崖之间的距离大约是 这种方法 填“能”或“不能”用来测量地月之间的距离.空气中声速取
三、实验探究题(每空1分,共25分)
18.在“探究海波熔化和凝固规律”的实验中,绘制出了如图甲所示的图象。
实验时,组装器材要________填“从上到下”或“从下到上”,不直接将装有海波的试管放在酒精灯上加热,而是放入装有水的烧杯中加热,这样做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图甲中,海波的熔化过程是________段用图中字母表示,熔化过程经历了________,此过程中海波处于________态,此过程中海波________填“吸”或“放”热。
图甲中,海波在点是________态,在点是________均填“固”或“液”态。
由该图象知同一种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________。
(5)海波在熔化过程中的特点: , 。
15题图16题图
19.如图所示,让小车从斜面的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分别测出小车到达点和点的时间,即可测出不同阶段的平均速度。
该实验的原理是__________。
实验时应保持斜面的倾角__________。填“较大”或“较小”
小车通过段时,= cm ,测得时间,则段的平均速度__________。
在测量小车到达点的时间时,如果小车过了点才停止计时,测得段的平均速度会偏______填“大”或“小”。
根据实验,小车由静止释放,通过上半程的平均速度________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通过下半程的平均速度。
为了测量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某同学让小车从点由静止释放,测出小车到达点的时间,从而计算出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他的做法正确吗?__________填“正确”或“不正确”,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图甲是探究“水的沸腾”的实验装置。
、、三种读数方法正确的是______ 填字母代号;
由图乙可知,水的沸点为 ℃,由此推测当时的大气压______ 选填“高于”“低于”或“等于”个标准大气压;
如图丙和丁中,图______ 所示是水沸腾时的情况;
水沸腾后,继续加热,温度 。根据这个规律,你认为在用炉火炖汤时,汤沸腾后应该
______ 选填“保持大火”或“调为小火”。
四、计算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27.0分)
21.汽车在出厂前要进行测试,某次测试中,先让汽车在模拟山路上以的速度行驶,紧接着在模拟公路上以的速度行驶。求:
该汽车在模拟山路上行驶的路程。
该汽车在模拟公路上行驶的时间。
汽车在这次整个测试过程中的平均速度。
22.一列长的火车,以速度匀速直线行驶,从某大桥一端完全通过该桥,所用时间,
求:
画出示意图;
(2)火车行驶的路程。
大桥的长度。
23.一辆汽车以某一速度正对山崖匀速行驶,司机在距山崖处鸣笛,听到回声,已知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求:
从司机鸣笛到听到回声,声音通过的总路程;
司机听到回声时距山崖的距离;
汽车的速度。
答案和解析
1.【答案】
【解析】解:
A、男子百米世界纪录略大于,所以一般短跑运动员的速度不可能为此选项不符合实际;
B、市区内公交车速度较慢,不可能达到此选项不符合实际;
C、中学生的身高在左右,课桌的高度大约是中学生身高的一半,在左右。此选项符合实际;
D、人正常步行的速度在左右,步行大约用时间此选项不符合实际。
故选:。
不同物理量的估算,有的需要凭借生活经验,有的需要简单的计算,有的要进行单位的换算,最后判断最符合实际的是哪一个。
物理学中,对各种物理量的估算能力,是我们应该加强锻炼的重要能力之一,这种能力的提高,对我们的生活同样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2.【答案】
【解析】【分析】
解决此类问题要结合声音产生的条件、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和传播速度几个方面去分析,同时还考查了声音三个特性的区分,属于基础题,也是中考的热点之一。
【解答】
A.发声的物体一定在振动,朗读时,朗读者的声带振动产生声音,故A正确;
B.声音在的空气中传播速度约为,故B错误;
C.主要依据音色区分主持人和朗读者的声音,故C错误;
D.朗读者的声音很大是因为声音的振幅大,响度大,故D错误。
故选A。
3.【答案】
【解析】【分析】
自然界中的固体可分为晶体和非晶体,其中晶体有固定的熔点,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点。
本题考查固体在熔化过程中的特点,关键是要知道非晶体没有熔点。
【解答】
A、冰、铁、铝都是晶体,都有固定的熔点,故A符合题意;
B、蜡和玻璃是非晶体,没有确定的熔点,铝是晶体,有熔点,故B不符合题意;
C、蜡、玻璃、沥青都是非晶体,都没有固定的熔点,故C不符合题意;
D、沥青是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点,冰和铁是晶体,有固定的熔点,故D不符合题意。
4.【答案】
【解析】解:
A、雾凇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冰晶,凝华放热,故A错误;
B、樟脑球变小是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属于升华现象,升华吸热,故B错误;
C、雪人“流汗”是冰熔化成水,熔化吸热,故C错误;
D、用舌头舔刚从冰箱中取出的冰棒,冰棒粘舌头,舌头上的水由液态变为固态,是凝固现象,凝固放热,故D正确。
故选:。
在一定条件下,物体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之间会发生相互转化,这就是物态变化;
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由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
六种物态变化过程中,都伴随着吸热或放热;其中放出热量的物态变化有:凝固、液化、凝华;吸热的有:熔化、汽化、升华。
分析生活中的热现象属于哪种物态变化,关键要看清物态变化前后,物质各处于什么状态;另外对六种物态变化的吸热和放热情况也要有清晰的认识。
5.答案】
【解析】此题考查声音波形图的疏密、振幅、波形信息与音调、响度、音色的关系。
A. 甲丙相比,振幅相同,所以响度相同
B. 乙丙相比,振幅不同,所以响度不同
C. 甲丙相比,相同时间内,丙的振动频率比甲的振动频率更大,所以音调不同
D. 从图中可知,乙和丁的振动波形图不同,所以音色不同。
6.【答案】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了学生对速度概念及其公式的了解与掌握,对于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速度是不变的,与路程长短和时间长短无关。
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叫速度;速度是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速度的大小是由路程和时间的比值决定的;快慢不变,经过的路线是直线的运动称为匀速直线运动。
【解答】
A.运动路程越长,但不知道时间大小,速度不一定大,故A错误;
B.运动时间越短,但不知道路程大小,速度不一定大,故B错误;
C.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运动的路程与所用时间之比是一定值,也就是其速度大小是不变的,所以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路程和时间无关,故C正确;
D.由路程公式可知,一定时间内,平均速度越大的通过的路程越大,故D错误。
7.【答案】
【解析】【分析】
分析物质熔化图象时,既要看温度随时间的整体变化趋势,更要学会观察关键的温度点和时间点,这样才能做出全面的分析。
【解答】
分析图象可知,图象中呈水平的一段所对应的温度就是物质的熔点,该物质有固定的熔化温度,是晶体;该物质从第分钟开始熔化,到第分钟左右结束,约进行了分钟,熔化过程吸热、温度不变,故AD错误,B正确;
C.在第熔化完成,该物质处于液态,故C错误。
故选B。
8.【答案】
【解析】【解析】由图象可知,甲的速度不随时间变化,即甲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故A错误;由图象可知,乙的速度随时间不断增大,即乙物体做加速直线运动,故B错误;由图象知甲、乙的图线在第时相交,说明此时甲、乙两物体的速度大小相等,故C正确;在内,甲的速度不变,乙的速度逐渐增大,且时甲、乙速度相同,所以,乙的平均速度小于甲的速度,则乙通过的路程小于甲通过的路程,故D错误。故选C。
9.【答案】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了速度公式的应用,要求学生能灵活运用公式进行计算,计算过程要注意各量之间的关系,不要颠倒。
已知两物体的速度关系与路程关系,由速度公式的变形公式可以求出两物体运动时间之比。
【解答】
由得,
则物体的运动时间之比:
:::;
故ABC不符合题意,符合题意。
故选D。
10【答案】
【解析】【分析】
要解决此题,需要掌握晶体熔化的条件:达到熔点并且要继续吸热。并且要知道晶体熔化过程中的特点:温度保持不变。
此题主要考查了晶体熔化过程中的特点及晶体熔化的条件。
【解答】
试管中的冰若要熔化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温度达到熔点,二是能继续吸热.用酒精灯给冰水混合物加热,因杯内冰没有完全熔化,温度总保持为,跟试管内冰的熔点相等,故试管内的冰可以达到熔点,但因不能继续吸热,所以不能熔化.故ABC错误,D正确。
11.【答案】;;
【解析】【分析】
此题主要考查一些测量仪器的读数方法,属于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初中物理学习了很多测量工具的使用,但没有特殊说明,只有刻度尺的读数要有估读值,其它只要读到准确值即可。
在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要正确放置:刻度尺边缘对齐被测对象,必须放正重合,不能歪斜;尺的刻面必须紧贴被测对象,不能“悬空”;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使用刻度尺时要明确其分度值,起始端从开始,读出末端刻度值,就是物体的长度;起始端没有从刻度线开始的,要以某一刻度线为起点,读出末端刻度值,减去起始端所对刻度即为物体长度,注意刻度尺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秒表的中间的表盘代表分钟,周围的大表盘代表秒,秒表读数是两个表盘的示数之和。
【解答】
解:由刻度尺的使用规则可知,读数时,视线要与刻度尺的尺面垂直,故正确的读数方法是;
刻度尺上之间有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长度是,即此刻度尺的分度值为;木块左侧与对齐,右侧在处,所以木块的长度为;
在秒表的中间表盘上,中间有两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指针在“”和“”之间,偏向“”一侧,所以分针指示的时间为;
在秒表的大表盘上,一个小格代表,指针在处,所以秒针指示的时间为,即秒表的读数为。
故答案为:;;。
12.【答案】音色;空气;响度
【解析】解:
口技演员可以发出各种各样的声音,从声音的特性来看,他主要模仿声音的音色;
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现场观众欣赏听到的口技艺人模仿的各种语音是通过空气传播的;
醒木拍得越重,桌面的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故答案为:音色;空气;响度。
音色是指声音的品质与特色,不同的发声体由于材料、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也就不同,要模仿某人的声音,需要模仿者的声带发声特点尽可能接近被模仿者;
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传播,真空不能传声;
响度指声音的大小,响度跟振幅、距声源的远近、分散程度有关,振幅越大、距声源越近、声音越集中,响度越大。
此题考查的是声音特性的应用和声音传播的条件,属于声现象中的重要知识点,要熟练掌握基本特点或规律。
13.【答案】河岸; 人
【解析】解:舟行,舟和河岸之间发生了位置的改变,以河岸为参照物,舟是运动的;
人不觉,意思是人没有感觉舟在运动舟是静止的,人和舟之间没有发生位置的改变,以人为参照物,舟是静止的。
故答案为:河岸;人。
本题考查参照物的选取,物体的运动和静止,都是被研究的物体相对参照物来讲的,这是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14.【答案】振动
空气
声源处
【解析】解:“请考生进入考场”的指令是播音员的声带振动产生的;声音经扬声器传出后再通过空气传到考生耳中;考场周围禁止施工和车辆鸣笛,这是防止噪声的产生,是从声源处减弱噪声。
15【答案】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
【解析】解:
温度计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根据使用温度计时应使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的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和容器壁;故选D;
该温度计的分度值是,左侧温度计中液柱的液面在以下,下两格处,示数为:;
右侧温度计中液柱的液面在以上格处,所以示数为:;
水的凝固点为,故为温水温度、为冰的温度。
故答案为: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
液体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来测量温度。
使用温度计前:首先看清它的量程,或者说要看清它所能测量的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的温度范围;然后看清它的分度值,也就是一个小格代表的值。
使用温度计时:
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的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和容器壁;
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物体后要稍后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继续留在液体中,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使用温度计测量液体的温度,读数时先看清是零上还是零下的,然后认清量程和分度值,最后读出示数。
此题考查的是温度计的使用和读数方法;温度计是初中物理最基本的测量工具,需要掌握。
16.【答案】汽车;。
【解析】【分析】
此题主要考查的是学生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速度计的读数,速度计算公式的理解和掌握,读懂标志牌是解决此题的关键。
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相对于参照物来说物体的位置改变,则是运动的,否则是静止的;
由标志牌读出速度和路程,根据公式求出行驶时间.
【解答】
坐在行驶的汽车上的乘客以汽车、座椅、司机等为参照物其位置没有发生变化,乘客是静止的;
标志牌中“”是限速牌,表示在此路段的最大行驶速度为;“西大桥”表示从此处到西大桥的路程为,在不违反交通法规的前提下,从标志牌到西大桥的最短时间为。
17.【答案】;不能
【解析】【分析】
根据速度公式就可算出钟声音传播的距离,由于对着山崖喊话,声音传播的来回的路程,那么小俞与山崖之间的距离为钟声音传播的距离的一半;由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所以用这种方法不能测地月之间的距离。
本题考查了回声的运用及速度公式的计算,属于基础知识考题。
【解答】
根据题意是声音来回传播的时间,那么声音从小俞到山崖传播的时间为,
根据速度公式得;
不能用这种方法测地月之间的距离,因为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18.【答案】从下到上 ;使海波受热均匀
; ;固液共存; 吸
液; 固
相同
【解析】解:
酒精灯需用外焰加热,所以要先放好酒精灯,再固定铁圈的高度;而温度计的玻璃泡要浸没到海波中,试管不能碰到烧杯壁和烧杯底,温度计的玻璃泡不能碰到试管壁和试管底,所以要先放好烧杯后,再调节温度计的高度,因此在组装实验器材时,应按照从下到上的顺序进行。这种加热方法的优点是使海波受热均匀。
由图象可知,段海波的温度整体呈上升趋势,说明该过程中海波要吸热,且段海波的温度保持不变,所以段表示海波的熔化过程,处于固液共存态,熔化过程经历了,此过程中海波虽然继续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
由图甲可知,段海波还没有凝固,处于液态,段是海波的凝固过程,在点还将要开始凝固,所以海波在点为液态,点表示海波已经凝固完毕,在点处于固态,故点处于固态。
由该图象知同种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是相同的。
本题考查海波的熔化和凝固的特点,掌握晶体的特点是解题的关键,让学生来解决实验中遇到的问题,体现实验操作的重要性。
19.【答案】
较小
小
小于
不正确,若让小车从点由静止释放,测出小车到达点的时间,所测的时间不是整个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时间;小车从点到点的过程中通过点时的速度不为,小车通过段的时间与通过段的时间之差才是小车通过下半程段的时间,因此他的做法不正确。
【解析】【分析】
测平均速度的实验原理:;
若要计时方便与准确,应使所用的时间长些,应使斜面的坡度较小;
根据刻度尺分度值确定段的距离,再根据求的平均速度;
让小车过了点才停止计时,会导致时间的测量结果偏大,平均速度会偏小;
小车从斜面上滑下时做加速运动;
根据后半段路程速度的大小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一定学会读出路程和时间,按平均速度的定义代入求出平均速度。
【解答】
测平均速度的实验原理是。
若斜面倾角较大,则小车沿斜面向下加速运动会较快,过某点的时间会较短,计时会比较困难,所以为方便计时,减小测量时间时造成的误差,应保持斜面的倾角较小。
由图可知,,小车通过段时的时间,则段的平均速度。
如果小车过了点才停止计时,这会导致时间的测量结果偏大,由公式可知,测得的平均速度会偏小。
根据实验可知,小车由静止释放,做加速运动,通过上半程所用时间大于通过下半程所用时间,则小车通过上半程的平均速度小于小车通过下半程的平均速度。
若让小车从点由静止释放,测出小车到达点的时间,所测的时间不是整个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时间;小车从点到点的过程中通过点时的速度不为,小车通过段的时间与通过段的时间之差才是小车通过下半程段的时间,因此他的做法不正确。
20.【答案】;低于;丙;调为小火
【解析】【分析】温度计读数时,视线与温度计内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液体沸点随气压的升高而升高,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
沸腾时,由于此时整个容器内的水温相同,气泡不断升高,深度不断减小,水压不断减小,并且有大量水蒸气进入气泡,气泡逐渐变大;
水沸腾时吸热温度不变,不变的温度即为沸点。
【解答】解:读取温度计示数时,视线应与温度计内液柱的上表面相平,故B正确;
由图乙可知,水沸腾时保持温度不变,所以水的沸点是,液体沸点随气压的升高而升高,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故当时的大气压低于标准大气压;
沸腾时,由于此时整个容器内的水温相同,气泡不断升高,深度不断减小,水压不断减小,并且有大量水蒸气进入气泡,气泡逐渐变大,图丙是水沸腾时的情况;
汤处于沸腾状态,而水沸腾时的温度不变,即使加大火力,也不能提高水温使食物煮熟得快,只是加快了水的汽化,浪费了燃料,所以先用大火将食物烧开,就改用小火炖,保持锅内的水一直沸腾就行了。
【点评】本题考查了水的沸腾实验,从图中找出相关的信息:沸腾过程中的特点,仔细分析不难做出。
21.【答案】解:该汽车在模拟山路上行驶的总路程为:;
汽车在模拟公路上行驶的速度为:,时间为:,
汽车在这次整个测试过程中的总路程为:,总时间为:,
汽车在这次整个测试过程中的平均速度为:。
答:该汽车在模拟山路上行驶的总路程为;
该汽车在模拟公路上行驶的时间为;
汽车在这次整个测试过程中的平均速度为。
【解析】用计算汽车在模拟山路上行驶的总路程;
先用计算汽车在模拟公路上行驶的时间,再用计算汽车在这次整个测试过程中的平均速度。
本题考查路程和平均速度的计算问题,属于基础题目。
22.【答案】解:由可得,火车行驶的路程:
;
因火车完全通过大桥的路程等于火车长加上大桥长,
所以,大桥的长度。
答:火车行驶的路程为;
大桥的长度为。
【解析】知道火车的速度和行驶的时间,根据求出火车行驶的路程;
根据火车完全通过大桥的路程等于火车长加上大桥长求出大桥的长度。
本题考查了速度公式的应用,知道火车完全通过大桥的路程等于火车长加上大桥长是关键。
20.【答案】解:由得,声音传播的距离:
;
车走过的距离:
,
司机听到回声时距山崖的距离:
;
汽车的速度:
。
答:从司机鸣笛到听到回声,声音所走过的总路程为;
司机听到回声时距山崖的距离为。
汽车的速度 。
【解析】本题考查速度的计算和速度公式的应用,关键是考查利用回声测距离,知道是声音传播的时间与汽车行驶的时间是相同的是解决此题的关键。
根据计算出声音传播的距离;
先求出车走过的距离,再用司机距山崖的距离减去车走过的距离得出司机听到回声时距山崖的距离;
根据速度公式求出汽车行驶的速度。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