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分层作业(十) 钠及其化合物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2022·深圳模拟)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纷纷灿烂如星陨,喧豗似火攻”描述了钠、铁等金属的焰色试验
B.“凡盐,见水即化”,此处所讲“盐”即食盐
C.灼烧白色粉末,火焰呈黄色,证明原粉末中有Na+,无法确定是否有K+
D.高压钠灯发出透雾性强的黄光是利用了焰色试验的原理
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碳酸钠可用于去除餐具的油污
B.用铂丝蘸取某碱金属的盐溶液灼烧,火焰呈黄色,证明其中含有Na+
C.Na2O2与CO2反应放出氧气,可用于制作呼吸面具
D.Na2O2在空气中放置后由淡黄色变为白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2O2===2Na2O+O2↑
3.(2022·唐山模拟)某实验小组通过如图所示实验,探究Na2O2与水的反应: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②中的大量气泡的主要成分是氢气
B.③中溶液变红,说明有酸性物质生成
C.④中现象可能是由于溶液中含有强氧化性物质造成的
D.⑤中MnO2的主要作用是降低了水中氧气的溶解度
4.(2022·岳阳模拟)下列操作或实验现象的解释(方程式)正确的是( )
A.除去Na2CO3溶液中的Na2SO4,加入适量Ba(OH)2溶液后,过滤:Ba2++SO===BaSO4↓
B.钠投入盛有FeCl3溶液的烧杯中,产生无色气体与红褐色沉淀:6Na+2Fe3++6H2O===2Fe(OH)3↓+6Na++3H2↑
C.Na2O2在潮湿的空气中放置一段时间,变成白色黏稠物:2Na2O2+2CO2===2Na2CO3+O2↑
D.向NaHCO3溶液中加入过量的澄清石灰水,出现白色沉淀:2HCO+Ca2++2OH-===CaCO3↓+CO+2H2O
5.向四只盛有一定量NaOH溶液的烧杯中通入不同量的CO2气体,再在所得溶液中逐滴加入稀盐酸至过量,并将溶液加热,产生的CO2气体与HCl物质的量的关系如图(忽略CO2的溶解和HCl的挥发):
则下列分析都正确的组合是( )
①Ⅰ图对应溶液中的溶质为NaHCO3
②Ⅱ图对应溶液中的溶质为Na2CO3和NaHCO3,且二者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1
③Ⅲ图对应溶液中的溶质为NaOH和Na2CO3,且二者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1
④Ⅳ图对应溶液中的溶质为Na2CO3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②③
6.如图所示为含钠物质的转化关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生成相同物质的量的氧化产物,反应①、②转移电子数相同
B.反应③、④中,Na2O2既作氧化剂,又作还原剂
C.澄清石灰水可以用来鉴别Na2CO3溶液和NaHCO3溶液
D.向NaCl饱和溶液中依次通入NH3和CO2,有晶体析出
7.(2022·长沙模拟)如图所示是某化学兴趣小组根据教材知识设计的,能说明Na2CO3与NaHCO3热稳定性的套管实验。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甲为NaHCO3,乙为Na2CO3
B.要证明NaHCO3受热能产生水,可在小试管内放置沾有少量无水硫酸铜粉末的棉花球
C.加热不久就能看到A烧杯中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D.整个实验过程中A烧杯中的澄清石灰水无明显变化
二、非选择题
8.Na2O2具有强氧化性,H2具有还原性,某同学根据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推测Na2O2与H2能发生反应。为了验证此推测结果,该同学设计并进行如下实验。
步骤1:按如图所示的装置组装仪器(图中夹持仪器已省略)并检查装置的气密性,然后装入药品。
步骤2:打开K1、K2,在产生的氢气流经装有Na2O2的硬质玻璃管的过程中,未观察到明显现象。
步骤3:进行必要的实验操作,淡黄色的粉末慢慢变成白色固体,无水硫酸铜未变蓝色。
(1)组装好仪器后的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B装置中所盛放的试剂是______________,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步骤3中的必要操作为打开K1、K2,______(请按正确的顺序填入下列步骤的字母)。
A.加热至Na2O2逐渐熔化,反应一段时间
B.用小试管收集气体并检验其纯度
C.关闭K1
D.停止加热,充分冷却
(4)由上述实验可推出Na2O2与H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
9.(2022·宁波月考)某实验小组欲探究NaHCO3和Na2CO3的性质,发现实验室里盛放两种固体的试剂瓶丢失了标签。于是,他们先对固体A、B进行鉴别,再通过实验进行性质探究。
(1)分别加热固体A、B,发现固体A受热产生的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A受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称取两种固体各2 g,分别加入两只小烧杯中,再各滴加10 mL蒸馏水,振荡,测量温度变化;待固体充分溶解,恢复至室温,向所得溶液中各滴入2滴酚酞溶液。
①发现Na2CO3固体完全溶解,而NaHCO3固体有剩余,由此得出结论: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同学们在两只烧杯中还观察到以下现象。其中,盛放Na2CO3的烧杯中出现的现象是______(填字母)。
a.溶液温度升高 b.溶液温度下降
c.滴入酚酞后呈浅红色 d.滴入酚酞后呈红色
(3)如图所示,在气密性良好的装置Ⅰ和Ⅱ中分别放入药品,将气球内的固体同时倒入试管中。
①两支试管中均产生气体,________(填“Ⅰ”或“Ⅱ”)的反应程度更为剧烈。
②反应结束后,恢复至室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填字母)。
a.装置Ⅰ的气球体积较大
b.装置Ⅱ的气球体积较大
c.生成气体的体积根据盐酸计算
d.生成气体的体积根据固体计算
课时分层作业(十)
1.A
2.D [Na2O2在空气中放置后Na2O2与H2O反应转化为NaOH,最终生成Na2CO3,D错误。]
3.C [②中大量气泡的主要成分是氧气,A项错误;③中溶液变红,说明有碱性物质生成,B项错误;④中红色褪去,是由溶液中的强氧化性物质造成的,C项正确;⑤中加入MnO2产生较多气泡,说明溶液中存在H2O2,MnO2的主要作用是作催化剂,D项错误。]
4.B [A项,Na2CO3与Ba(OH)2也反应,且还会引入OH-,错误;C项,Na2O2在潮湿的空气中与H2O反应生成NaOH,NaOH潮解,错误;D项,澄清石灰水过量,则CO不可能以离子形式存在,错误。]
5.A [Ⅲ图对应溶液的溶质为Na2CO3,错误;Ⅳ图对应溶液的溶质为Na2CO3和NaOH,错误。]
6.C [A项,反应①、②为Na与O2在不同条件下的反应,生成1 mol Na2O或Na2O2时,转移电子数都是2NA,正确;反应④为2Na2O2+2H2O===4NaOH+O2↑,反应③为2Na2O2+2CO2===2Na2CO3+O2,反应③、④中,Na2O2中O的化合价既有升高,又有降低,故既作氧化剂,又作还原剂,正确;C项,澄清石灰水分别与Na2CO3溶液、NaHCO3溶液反应均有CaCO3沉淀生成,实验现象相同,无法鉴别,错误;D项,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NaCl+NH3+CO2+H2O===NaHCO3↓+NH4Cl,有晶体析出,正确。]
7.C [Na2CO3受热不分解,不能生成CO2,A烧杯中的澄清石灰水不变浑浊,C错误。]
8.解析:(2)A装置中生成的H2中混有水蒸气和挥发出的HCl,应利用B装置中所盛放的碱石灰吸收氢气中的水和氯化氢。(3)步骤3中的必要操作为打开K1、K2,应先通一会儿氢气,用小试管收集气体并检验其纯度,当装置内空气完全除去后,加热C至Na2O2逐渐熔化,反应一段时间,停止加热,充分冷却,最后关闭K1,故操作顺序为BADC。(4)Na2O2与H2反应无水生成,说明产物为NaOH,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2O2+H22NaOH。
答案:(1)检查装置气密性 (2)碱石灰 吸收氢气中的水和氯化氢 (3)BADC (4)Na2O2+H22NaOH
9.解析:(2)①称取两种固体各2 g,分别加入两个小烧杯中,再各滴加10 mL蒸馏水,振荡,测量温度变化;待固体充分溶解,并恢复至室温后,发现Na2CO3固体完全溶解,而NaHCO3固体有剩余,说明在同样的温度下,同质量的两种固体在同体积的溶剂中,Na2CO3比NaHCO3易溶于水;②盛放Na2CO3的烧杯中出现的现象是加水溶解放出热量使溶液的温度升高,滴加酚酞试液后溶液变为红色,说明溶液显碱性。(3)两支试管中均产生气体,装置Ⅱ中产生气体更快,所以装置Ⅱ的反应程度更为剧烈。发生的反应为NaHCO3+HCl===NaCl+H2O+CO2↑,n(NaHCO3)∶n(HCl)=1∶1,n(NaHCO3)= mol≈0.012 mol>n(HCl)=0.003 mol,所以放出的气体体积按照盐酸来计算。Na2CO3+2HCl===2NaCl+H2O+CO2↑,n(Na2CO3)∶n(HCl)=1∶2;n(Na2CO3)=≈0.009 mol>2n(HCl)。所以放出的气体的体积按照盐酸来计算。因为碳酸钠与盐酸反应分步进行,第一步产生碳酸氢钠和氯化钠,没有气体,第二步才放出气体,并且与Na2CO3和NaHCO3分别反应的盐酸的体积相等,所以NaHCO3放出气体的体积多。
答案:(1)2NaHCO3Na2CO3+H2O+CO2↑
(2)①在室温时,Na2CO3的溶解度大于NaHCO3的溶解度 ②ad
(3)①Ⅱ ②bc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