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黑龙江省大庆重点中学高二(上)开学化学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4小题,共42.0分)
1.从日常生活到科技前沿,化学无处不在。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晶体硅是制造硅太阳能电池、光导纤维的主要原料
B. 护航“神舟十五号”的主降落伞由高强度的芳纶纤维等制作而成,芳纶纤维属于合成纤维
C. 维生素常与补铁剂有效成分中铁元素为价同服,是因为维生素具有氧化性
D. 石油的分馏、煤的气化、液化都属于物理变化
2.下列有关化学用语表示正确的是( )
A. 的空间填充模型: B. 氮气的电子式:
C. 乙醇的结构简式: D. 二氧化硅的分子式为
3.下列物质的转化在给定条件下能实现的有 ( )
饱和溶液
A. 个 B. 个 C. 个 D. 个
4.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向密闭容器中充入、,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后转移的电子数为
B. 将灼热的铜丝插入到乙醇中,冷却后液体中碳氢键的数目仍为
C. 羟基与氢氧根所含的电子数均为
D. 标准状况下,和在光照下充分反应后的分子数为
5.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组是 ( )
处方药的包装上印有“”标识
可以根据燃烧是否产生烧焦羽毛的气味,确定该物质是否为蛋白质
亚硝酸钠是一种防腐剂和护色剂,用于一些肉制品如腊肉、香肠等的生产,可大量添加
乙烯为原料生产环氧乙烷:
符合“绿色化学”思想
误食铜、汞等重金属盐,立即喝牛奶或鸡蛋清解毒
除去中的少量:通过盛有饱和溴水的洗气瓶
海水淡化的方法主要有蒸馏法、反渗透法和电渗析法
A. B. C. D.
6.下列有机化学反应方程式及反应类型均正确的是 ( )
选项 化学方程式 反应类型
酯化反应
置换反应
加成反应
氧化反应
A. B. C. D.
7.下列指定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
A. 向过量溶液中通入少量氯气:
B. 加碘盐与药物碘化钾片尽量不要同时服用的原因:
C. 将少量通入到溶液中:
D. 空气中久置的溶液变浑浊的原因:
8.某反应由两步反应完成,它的反应能量变化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与的能量差
B. 三种物质中最稳定
C. 两步反应均为吸热反应
D. 的反应一定需要加热
9.碘及其化合物广泛用于医药、染料等方面。的一种制备方法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富集”中所发生的离子反应为:
B. “转化”中为了使悬浊液充分反应,使用铁粉并搅拌
C. “转化”中生成的沉淀与硝酸反应所得产物可循环使用
D. “氧化”中通入足量氯气时只得到氧化产物
10.一种化合物的结构如图所示,、、、、为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短周期主族元素,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等于其电子总数的三分之一。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简单氢化物的稳定性:
B. 、的氢化物分子中均只含有极性键
C. 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
D. 的单质在空气中燃烧的产物具有强氧化性
11.用下列装置及药品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
熔化 制备 制备乙酸乙酯 测量的分解速率
A. B. C. D.
12.将铁粉溶于稀硝酸中恰好完全反应,放出气体后称量所得溶液,发现比原溶液质量增加,则原溶液中硝酸的浓度为( )
A. B. C. D.
13.三效催化剂是最为常见的汽车尾气催化剂,其催化剂表面物质转化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在转化过程中,催化剂未参与氧化还原反应
B. 据图可知该过程实现了汽车尾气中、元素被氧化为无毒无害物质
C. 还原过程中生成,转移电子
D. 三效催化剂能有效实现汽车尾气中、、三种成分的净化
14.如图是应用电化学方法检测空气中的原理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内电路中电极表面上的电子向电极迁移
B. 电极表面发生还原反应,电极附近溶液中的浓度减小
C. 电极表面的电极反应式为:
D. 该装置工作时能将化学能转变为电能,并有生成
二、流程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4.0分)
15.工业上以黄铁矿主要成分为原料生产硫酸,并将产出的炉渣和尾气进行资源综合利用,减轻对环境的污染,其中一种流程如图所示:
已知:与反应生成沉淀,与盐酸反应生成。
回答下列问题:
为了加快黄铁矿煅烧的速率,可采取的措施为 ______ 写出种即可。
煅烧过程中主要发生的反应为,将该反应生成的通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中,可观察到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体现了的 ______ 性,发生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______ 。
“吸收”中试剂是 ______ 。
“吸收”后得到溶液,加热后得和水,写出加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 。
在保存过程中易变质生成,欲检验是否变质的具体实验操作方法为: ______ 。
某企业利用下列流程综合处理工厂排放的含的烟气,以减少其对环境造成的污染。该流程中可循环利用的物质为 ______ 填化学式,图中的氨气来源于工业生产,而实验室制取的方法与其不同,写出实验室制取氨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 。
三、实验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5.0分)
16.亚硝酸钠被称为工业盐,在漂白、电镀等方面应用广泛。以木炭、浓硝酸、水和铜为原料生成的一氧化氮与过氧化钠反应制备亚硝酸钠的装置如图所示部分夹持装置略:
已知:为白色固体,具有氧化性和还原性;
室温下,;
;
酸性条件下,或都能与反应生成和。
回答下列问题:
组装好仪器后,首先进行的操作是 ______ ;装入药品后,需要先通入一段时间的目的是排除装置内的空气,防止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实验结束后仍需通一段时间,其目的是 ______ 。
仪器的名称为 ______ 。
写出装置中发生的主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 。
装置中观察到的现象是 ______ ,装置的作用是 ______ 。
检验装置产物中有亚硝酸钠的方法是 ______ 。
若将装置中的碱石灰撤去,在装置中收集的产物中,可能含有的副产物是 ______ 填化学式。
工业制得的产品中往往混有等杂质,现对产品的纯度进行测定,步骤如下:
配制溶液:称取固体产品,用新煮沸并冷却的蒸馏水在烧杯中溶解,完全溶解后,全部转移至 ______ 中,加蒸馏水至刻度线。
测定:取溶液于锥形瓶中,用酸性溶液进行测定已知杂质不与酸性溶液反应,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
测定次数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消耗溶液体积
根据表中数据,计算所得固体中亚硝酸钠的质量分数为 ______ 保留位有效数字。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5.0分)
17.建设“美丽中国”首先要做好环境保护与治理氮氧化物是严重的大气污染物,其主要来源有汽车尾气和硝酸工厂等氮氧化物能引起雾霾、光化学烟雾、酸雨等环境问题某科研机构设计了如下转化氮氧化物的几种方案请回答下列问题:
方案Ⅰ:利用甲烷在催化剂条件下还原,相关反应如下:
则表示甲烷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 。
方案Ⅱ:利用在催化剂条件下还原:已知某温度下,向密闭容器中分别充入和,发生反应:,经反应达到平衡,反应过程中转化率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所示:
内,用表示的该反应的平均反应速率 ______ ;达平衡时容器内压强与起始时压强之比为 ______ ;
下列说法中,可判断该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是 ______ ;
A.断裂氮氮三键的同时生成
B.气体颜色保持不变
C.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保持不变
D.
E.与的物质的量之比保持不变
反应进行到时的逆反应速率 ______ 时的正反应速率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下列措施能加快该反应速率的有 ______ 。
A.升高温度
B.加入合适的催化剂
C.恒压条件下充入气体
D.及时移走
方案Ⅲ:可以利用原电池原理处理氮氧化合物,原理如图质子交换膜只允许通过,则其正极的电极反应式为 ______ ,放电过程中电极附近溶液的酸性将 ______ 填“增强”、“减弱”或“不变”。
五、推断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4.0分)
18.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八种短周期元素用字母、、表示的原子半径的相对大小、最高正价或最低负价的变化如图所示。请根据判断出的元素回答下列问题:
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 ______ 。
比较、、简单离子的半径大小: ______ 用化学符号表示,且用“”连接,下同,比较、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强弱: ______ 。
写出与形成的常见的四原子化合物的电子式 ______ 。
向浓度均为和的最高价含氧酸的混合溶液中加入足量的铁粉,则最多能溶解铁粉的质量为 ______ 。
上述元素可组成盐:,向盛有溶液的烧杯中滴加溶液,沉淀的物质的量随溶液体积的变化示意图如图:
点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______ 。
若向溶液中改加溶液,充分反应后,溶液中产生沉淀的物质的量为 ______ 。
答案和解析
1.【答案】
【解析】解:二氧化硅是光导纤维的主要原料,不是硅,故A错误;
B.护航“神舟十五号”的主降落伞由高强度芳纶纤维等制作而成,芳纶是由酰基和亚氨基组成的酰胺基团和苯环的组成的合成纤维,故B正确;
C.维生素常与补铁剂同服,可防止补铁剂发生氧化,说明维生素具有还原性,故C错误;
D.煤的气化生成和氢气、液化生成甲醇,均为化学变化,故D错误;
故选:。
A.二氧化硅是光导纤维的主要原料;
B.芳纶是含芳香环的一类线形聚酰胺纺制成的合成纤维,是有机高分子材料;
C.维生素具有还原性,可作抗氧化剂;
D.物质变化过程中生成新物质的变化为化学变化,变化过程中无新物质生成的变化为物理变化。
本题考查物质组成、性质及应用,把握物质组成、发生的反应、性质与用途的关系即可解答,侧重基础知识检测和运用能力考查,题目难度不大,注意基础知识积累。
2.【答案】
【解析】解:分子是正四面体结构,且原子半径大于,其空间填充模型为,故A错误;
B.氮气分子中共用对电子对,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其电子式为,故B错误;
C.乙醇是含有个原子的饱和一元醇,其结构简式为,故C正确;
D.二氧化硅由硅原子和氧原子构成,不存在分子,其化学式为,故D错误;
故选:。
A.是正四面体结构,原子半径大于;
B.氮气分子中共用对电子对,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
C.乙醇是含有个原子的饱和一元醇;
D.二氧化硅由原子直接构成,不存在分子。
本题考查常见化学用语的表示方法,明确常见化学用语的书写原则即可解答,试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规范答题能力,题目难度不大。
3.【答案】
【解析】解:二氧化硅为酸性氧化物,不与反应,在给定条件下不能实现,故错误;
的盐酸为稀盐酸,稀盐酸不与二氧化锰反应,无法用稀盐酸与二氧化锰反应制取氯气,故错误;
氨气催化氧化生成,和水不反应,故错误;
煅烧可以得到,二氧化硫具有还原性,能够被双氧水氧化成硫酸,该转化关系均可以一步实现,故正确;
向氯化钠中通入氨气、二氧化碳可以生成碳酸氢钠,碳酸氢钠受热分解得到碳酸钠、二氧化碳和水,转化过程均能实现,故正确;
故选:。
二氧化硅不与反应;
稀盐酸不与二氧化锰反应,无法用稀盐酸获得氯气;
和水不反应;
在高温下氧化可以生成二氧化硫,二氧化硫能够被双氧水氧化成硫酸;
向氯化钠中通入氨气、二氧化碳可以生成碳酸氢钠,碳酸氢钠受热分解得到碳酸钠。
本题考查了物质性质的应用,转化关系的分析判断,掌握物质性质是解题关键,题目难度中等。
4.【答案】
【解析】解:和的反应为可逆反应,因此向密闭容器中充入、,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后转移的电子数小于,故A错误;
B.乙醇的物质的量为,乙醇中含有碳氢键,乙醇被灼热的铜丝催化氧化为乙醛和水,反应方程式为,此反应过程中碳氢键的数目减少,且在此过程中还会发生反应:,碳氢键的数目也减少,因此将灼热的铜丝插入到乙醇中,冷却后液体中碳氢键的数目小于,故B错误;
C.羟基含有的电子数为,与氢氧根所含的电子数为,故C错误;
D.标准状况下,和的物质的量均为,甲烷和氯气反应前后分子的数目不变,因此标准状况下,和在光照下充分反应后的分子数为,故D正确;
故选:。
解:和的反应为可逆反应;
B.乙醇的物质的量为,乙醇中含有碳氢键,乙醇被灼热的铜丝催化氧化为乙醛和水,反应方程式为,此反应过程中碳氢键的数目减少,且在此过程中还会发生反应:,碳氢键的数目也减少;
C.羟基含有的电子数为,与氢氧根所含的电子数为;
D.标准状况下,和的物质的量均为,甲烷和氯气反应前后分子的数目不变。
本题主要考查阿伏加德罗常数的相关计算,为高频考点,题目难度不大。
5.【答案】
【解析】解:表示非处方药,处方药是,故错误;
蛋白质燃烧具有焦羽毛的气味,可根据燃烧是否产生烧焦羽毛的气味,来确定该物质是否为蛋白质,故正确;
亚硝酸钠有抑制肉毒菌生长作用,可作食品防腐剂和护色剂,但亚硝酸钠有毒,要严格控制用量,故错误;
乙烯生产环氧乙烷的原子利用率为,符合“绿色化学”思想,故正确;
重金属盐可使蛋白质发生变性,则误食铜、汞等重金属盐,立即喝牛奶或鸡蛋清解毒,故正确;
乙烯能与溴发生加成反应,与甲烷不反应,则除去中的少量:通过盛有饱和溴水的洗气瓶,故正确;
海水淡化就是将海水中的水与盐类物质分离的过程,淡化方法有电渗析法、蒸馏法、反渗透法、离子交换法等,最常见的是蒸馏法、反渗透法和电渗析法,故正确;
故选:。
表示非处方药;
蛋白质燃烧具有焦羽毛的气味;
亚硝酸钠是一种防腐剂和护色剂,有一定毒性和致癌性;
乙烯生产环氧乙烷的原子利用率为;
重金属盐可使蛋白质发生变性;
乙烯能与溴发生加成反应,与甲烷不反应;
海水淡化的方法主要有蒸馏法、电渗析法和反渗透法等。
本题考查物质组成、性质与应用,把握物质的组成、性质、分离提纯方法、绿色化学等知识为解答的关键,侧重分析与运用能力的考查,注意化学与生产生活的联系,题目难度不大。
6.【答案】
【解析】解:酯化反应还生成水,反应为,故A错误;
B.为取代反应,生成物中无单质,不是置换反应,故B错误;
C.乙烯发生加成反应时双键上均引入原子,则加成反应为,故C错误;
D.乙醇是优良的燃料,燃烧时发生氧化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化学方程式为,故D正确;
故选:。
A.酸和醇反应生成酯和水的反应为酯化反应,酯化反应的反应机理是“酸脱醇脱”,据此分析;
B.用一个或几个原子或原子团取代有机物中的一个或几个原子或原子团而生成化合物的反应为取代反应;
C.将有机物中的不饱和键断开、将原子或原子团连到所得的半键上的反应为加成反应;
D.有机物的燃烧中,有机物被氧气氧化。
本题考查有机物的结构与性质,为高频考点,把握有机反应、官能团与性质为解答的关键,侧重分析与应用能力的考查,注意有机反应类型的判断,题目难度不大。
7.【答案】
【解析】解:向过量溶液中通入少量氯气,发生反应生成硫酸钠、氯化钠和亚硫酸氢钠,离子方程式为,故A错误;
B.加碘盐中含有碘酸钾,酸性条件下能与碘化钾反应生成碘单质,二者尽量不要同时服用,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故B正确;
C.氧化性:,则少量通入到溶液中的反应为,故C错误;
D.空气中久置的溶液变浑浊的反应为,故D错误;
故选:。
A.过量的与少量氯气反应生成硫酸钠、氯化钠和亚硫酸氢钠;
B.碘酸钾与碘化钾发生归中反应生成碘单质,碘单质氧化性较强;
C.氧化性:;
D.是弱酸,不拆分。
本题考查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判断,把握物质的性质、发生的反应、与量有关离子方程式的书写规则是解题关键,侧重分析能力和灵活运用能力的考查,题目难度中等。
8.【答案】
【解析】解:由图可知,该反应由两步反应完成,则与的能量差,故A正确;
B.能量低的物质更稳定,图中的能量最低,最稳定,故B错误;
C.由图可知,比的能量高,则的反应为放热反应,故C错误;
D.的反应为吸热反应,反应中能量变化与反应条件无关,可能常温下即可发生反应,故D错误;
故选:。
A.该反应由两步反应完成,则与的能量差;
B.能量低的物质更稳定;
C.的反应为吸热反应,反应中能量变化与反应条件无关;
D.图中纵坐标为能量。
本题考查反应热与焓变,为高频考点,把握图中能量变化、能量与稳定性、反应中能量变化为解答的关键,侧重分析与应用能力的考查,注意选项D为解答的易错点,题目难度不大。
9.【答案】
【解析】解:根据分析,富集过程得到沉淀,离子反应为:,故A正确;
B.“转化”中为了使悬浊液充分反应,使用铁粉并搅拌,可提高的转化效率,故B正确;
C.“转化”中生成的沉淀为,与硝酸反应所得产物硝酸银可循环使用,故C正确;
D.“氧化”中通入足量氯气时得到氧化产物、,故D错误;
故选:。
净化除氯后含的海水中加硝酸银溶液富集,得到含沉淀的悬浊液,加入适量的,与发生反应得到和,加足量氯气氧化后得到和。
本题考查物质的制备,侧重考查学生物质之间的转化和分离提纯知识的掌握情况,试题难度中等。
10.【答案】
【解析】解:由分析可知,为元素、为元素、为元素、为元素、为元素;
A.元素非金属性:,则简单氢化物稳定性:,故A错误;
B.的氢化物为烃类物质,烃分子中碳原子之间形成非极性键,的氢化物可以是,分子氧原子之间形成非极性键,故B错误;
C.磷酸是中强酸,而碳酸属于弱酸,磷酸的酸性比碳酸强,故C正确;
D.锂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氧化锂,氧化锂没有强氧化性,故D错误;
故选:。
、、、、为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短周期主族元素,而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等于其电子总数的三分之一,符合条件的元素有、,化合物中形成多条共价键,可知为元素;形成价阴离子,可知处于族,形成条共价键,的原子序数又大于,可知为元素、为元素,则、处于第二周期,形成条共价键、形成条共价键,则为元素、为元素。
本题考查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推断元素是解题的关键,充分利用价键结构进行分析推断,熟练掌握元素周期律与元素化合物知识,题目侧重考查学生分析推理能力、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11.【答案】
【解析】解:高温时坩埚中二氧化硅与碳酸钠反应,应选铁坩埚,故A错误;
B.与浓硝酸反应生成二氧化氮,图中固液反应装置可制备二氧化氮,故B正确;
C.导管口在碳酸钠溶液的液面下,易发生倒吸,导管口应在液面上,故C错误;
D.生成的氧气易从长颈漏斗逸出,不能测定反应速率,应改为分液漏斗,故D错误;
故选:。
A.高温时坩埚中二氧化硅与碳酸钠反应;
B.与浓硝酸反应生成二氧化氮;
C.导管口在碳酸钠溶液的液面下,易发生倒吸;
D.生成的氧气易从长颈漏斗逸出。
本题考查化学实验方案的评价,为高频考点,把握物质的性质、物质的制备、反应速率的测定、仪器的使用、实验技能为解答的关键,侧重分析与实验能力的考查,注意实验的评价性分析,题目难度不大。
12.【答案】
【解析】解:溶液质量的增加量等于铁粉质量减去的质量,由此可知,则;铁的物质的量为:;结合转化:,可知反应中转移电子物质的量为;设生成,,则根据元素守恒,;根据得失电子守恒得:;解得:、;根据原子守恒可知消耗硝酸的物质的量,则,故C正确;
故选:。
进入溶液的是铁元素,产生的是气体,根据差量法可以计算一氧化氮的质量,金属和硝酸之间的反应分为铁过量和不足两种情况,可以根据一氧化氮的物质的量确定是哪种情况,根据电子守恒和元素守恒设未知数进行计算即可。
本题考查化学方程式的计算,题目难度中等,正确判断反应产物为解答关键,注意元素守恒和电子守恒的应用方法,试题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及化学计算能力。
13.【答案】
【解析】解:根据图示可知,为催化剂,与、转化成时,参与氧化还原反应,故A错误;
B.整个过程中,、、转化成、、,元素化合价升高,被氧化,元素化合价降低,被还原,故B错误;
C.还原过程中生成,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为:,故C错误;
D.整个过程中,、、转化成、、,说明三效催化剂能有效实现汽车尾气中、、三种成分的净化,故D正确;
故选:。
A.该反应中的催化剂为,参与存储元素的过程;
B.整个过程中,、、转化成、、,元素化合价升高,元素化合价降低;
C.转化成氮气时,元素化合价降低价,生成氮气转移了电子;
D.三效催化剂能将汽车尾气中、、转化成无毒的氮气、水和二氧化碳。
本题考查氧化还原反应,题目难度不大,明确图示转化关系的实质即可解答,注意掌握氧化还原反应实质,试题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及综合应用能力。
14.【答案】
【解析】解:根据图知,左侧得到,说明电极上失电子和反应生成,为负极,则电极为正极,内电路中电子从负极沿导线流向正极,所以内电路中电极表面上的电子向电极迁移,故A错误;
B.氧气通入正极得电子结合氢离子生成水,电极反应式为,则电极附近溶液中的浓度减小,溶液的值增大,故B正确;
C.电极表面上失电子和反应生成硫酸,电极反应式为,故C正确;
D.根据图知,该装置是原电池,是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同时有生成,故D正确;
故选:。
A.根据图知,左侧得到,说明电极上失电子和反应生成,为负极,则电极为正极,内电路中电子从负极沿导线流向正极;
B.氧气通入正极得电子结合氢离子生成水,电极反应式为;
C.电极表面上失电子和反应生成硫酸;
D.根据图知,该装置是原电池,同时有生成。
本题考查原电池,为高频考点,把握能量转化、电极及电极反应为解答的关键,侧重分析与应用能力的考查,注意图中硫酸在负极生成,题目难度不大。
15.【答案】将黄铁矿粉碎 还原 浓硫酸 取适量样品溶于水后,滴加稀盐酸至无气泡产生,继续滴加溶液,若出现白色沉淀,则已变质 和
【解析】解:煅烧时将黄铁矿粉碎,可增大反应物间的接触面积,加快煅烧的速率,使其充分反应,
故答案为:将黄铁矿粉碎;
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具有氧化性,二者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其中发生化合价升高的氧化反应,表现出还原性,
故答案为:还原;;
工业上吸收时常用的浓硫酸,防止形成酸雾,提高的吸收效率,
故答案为:浓硫酸;
溶液加热后得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故答案为:;
检验已变质,实质检验存在,检验是否变质的具体实验操作方法为:取适量样品溶于水后,滴加稀盐酸至无气泡产生,继续滴加溶液,若出现白色沉淀,则已变质,
故答案为:取适量样品溶于水后,滴加稀盐酸至无气泡产生,继续滴加溶液,若出现白色沉淀,则已变质;
吸收塔中溶液吸收尾气中的生成,从吸收塔中出来的吸收生成,循环到吸收塔中再次吸收生成,可再次用来吸收,则该流程中可循环利用的物质为:和,实验室制取氨气的化学方程式为,
故答案为:和;。
以黄铁矿主要成为原料生产硫酸,并将产出的炉渣和尾气进行资源综合利用的流程为:黄铁矿在空气中煅烧反应为,炉渣主要为氧化铁,还原氧化铁用来炼铁;生成的二氧化硫净化后补充氧气氧化生成三氧化硫;工业上,用浓硫酸吸收得到浓硫酸;尾气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得到溶液,加热后得和水,反应为,据此分析解答;
根据图中、的转化关系可知,吸收塔中溶液吸收尾气中的生成,从吸收塔中出来的可以吸收生成,循环到吸收塔中再次吸收生成,可再次用来吸收,则、分别为、。
本题考查物质的制备实验,把握物质的性质、发生的反应、离子检验、氧化还原反应规律的应用为解答的关键,侧重分析与实验能力的考查,注意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应用,题目难度中等。
16.【答案】检测装置气密性 将装置中残留的全部排入装置中被吸收,防止拆卸装置时污染空气 三角烧瓶 浓 有无色气泡产生,铜逐渐溶解,溶液变为蓝色 防倒吸 取少量样品于试管中,加入稀盐酸,产生无色气体,遇到空气变为红棕色 、 容量瓶
【解析】解:组装好仪器后,首先进行的操作是检查装置气密性;是污染性气体,不能排入空气中,则实验结束后仍需通一段时间,其目的是将装置中残留的全部排入装置中被吸收,防止拆卸装置时污染空气,
故答案为:检查装置气密性;将装置中残留的全部排入装置中被吸收,防止拆卸装置时污染空气;
仪器为三颈烧瓶,
故答案为:三颈烧瓶;
碳与浓硝酸反应生成、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浓,
故答案为:浓;
与稀硝酸反应生成硝酸铜、和水,所以装置中观察到的现象是有无色气泡产生,铜逐渐溶解,溶液变为蓝色;与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反应快,可能发生倒吸,则装置的作用是防倒吸,
故答案为:有无色气泡产生,铜逐渐溶解,溶液变为蓝色;防倒吸;
亚硝酸钠能与盐酸反应生成气体,遇到空气会生成红棕色气体,则检验装置产物中有亚硝酸钠的方法是:取少量样品于试管中,加入稀盐酸,产生无色气体,遇到空气变为红棕色,
故答案为:取少量样品于试管中,加入稀盐酸,产生无色气体,遇到空气变为红棕色;
、均能与反应,分别生成、,若将装置中的碱石灰撤去,在装置中收集的产物中,可能含有的副产物是、,
故答案为:、;
溶液配制需要容量瓶,即称取装置中反应后的固体,用新煮沸并冷却的蒸馏水在烧杯中溶解,完全溶解后,全部转移至的容量瓶中,再定容,加蒸馏水至刻度线,
故答案为:容量瓶;
表中实验数据中第四次误差大,失去,消耗,反应为,则溶液中,溶液中,所得固体中亚硝酸钠的质量分数为,
故答案为:。
组装好仪器后,首先进行的操作是检查装置气密性;是污染性气体,不能排入空气中;
根据仪器特征分析判断;
碳与浓硝酸反应生成、和,结合电子守恒和原子守恒书写化学方程式;
与稀硝酸反应生成硝酸铜、和水;与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反应可能发生倒吸现象;
由题给信息可知,亚硝酸钠能与盐酸反应生成气体,遇到空气会生成红棕色气体;
、均能与反应,分别生成、;
根据溶液的配制步骤分析解答;
先判断实验数据的有效性,再根据反应计算溶液中、和样品中亚硝酸钠的质量分数。
本题考查物质制备实验方案设计,把握实验原理、实验基本操作、物质的性质、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书写、物质的检验、化学方程式计算等知识是解题关键,试题侧重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计算能力和运用能力的考查,注意题给信息的应用,题目难度中等。
17.【答案】 : 小于 减弱
【解析】解:已知,,,根据盖斯定律:即可得:,
故答案为:;
起始
转化
平衡
内,用表示的该反应的平均反应速率;达平衡时容器内压强与起始时压强之比为:;
故答案为:;:;
断裂氮氮三键,代表逆反应速率,同时生成也代表逆反应速率,故A错误;
B.气体颜色保持不变,说明二氧化氮的浓度不变,说明到达平衡,故B正确;
C.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总质量是不变量,总物质的量是变化量,则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是变化量,保持不变,说明到达平衡,故B正确;
D.,不能说明正反应速率等于逆反应速率,故C错误;
E.与的物质的量之比保持不变,说明各物质的浓度保持不变,故E正确;
故答案为:;
随着反应的进行,反应物浓度在下降从初始浓度减小到平衡浓度,而生成物浓度在增高从零增大到平衡浓度。显然在这个过程中,反应物的浓度始终高于平衡浓度,而生成物的浓度始终低于平衡浓度。也就是说,正反应速率快于平衡时的正反应速率,而逆反应速率慢于平衡时的逆反应速率。所以,反应进行到时的逆反应速率小于时的正反应速率;
故答案为:小于;
升高温度,反应速率加快,故A正确;
B.加入合适的催化剂,能加快反应速率,故B正确;
C.恒压条件下充入气体,容器的体积增大,各物质的浓度不变,故C错误;
D.及时移走,浓度减小,反应速率减小,故D错误,
故答案为:;
由图可知,电极为正极,被还原成,电极方程式为:,则放电过程中电极附近溶液的酸性将减弱,
故答案为:,减弱。
已知,,,根据盖斯定律:可得;
列出三段式,进而根据计算出的反应速率,根据压强之比等于物质的量之比计算;
根据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解答,当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时,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各物质的浓度、百分含量不变,以及由此衍生的一些量也不发生变化,解题时要注意,选择判断的物理量,随着反应的进行发生变化,当该物理量由变化到定值时,说明可逆反应到达平衡状态。;
从反应物开始的反应,平衡前,正反应速率大于逆反应速率;
升高温度,增大浓度,使用合适的催化剂,都能加快反应速率;
由图可知,电极为正极,被还原成;根据电极反应式判断酸碱性。
本题综合考查化学知识,侧重考查学生分析能力和计算能力,题目涉及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化学平衡的计算、电极方程式的书写,正确分析题目信息结合盖斯定律、守恒原理解题,此题难度大。
18.【答案】第三周期Ⅲ族
【解析】解:根据分析可知:是元素,是元素,是元素,是元素,是元素,是元素,是元素,是元素。
是元素,原子序数为,在元素周期表的位置是第三周期Ⅲ族,
故答案为:第三周期Ⅲ族;
、、含有相同电子层,核电荷数越大离子半径越小,则离子半径大小为:;非金属性越强,最高价氧化物水化物的酸性越强,非金属性,则最高价含氧酸的酸性:,
故答案为:;;
为氢元素,为氧元素,两者形成的常见的四原子化合物的电子式为,
故答案为:;
和的最高价含氧酸分别为硝酸和硫酸,向浓度均为硝酸和硫酸混合溶液中加入足量的铁粉,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其中氢离子的物质的量为,硝酸根离子的物质的量为,硝酸根离子过量,则最多能溶解铁粉的质量为,
故答案为:;
是,点过程中加入氢氧化钠,沉淀质量再减小,是氢氧化铝与反应生成偏铝酸根离子和水,离子方程式为,
故答案为:;
溶液中物质的量为,的物质的量为,的物质的量为,溶液中物质的量为,为,由,可知不足,故可以得到,
反应剩余为,
反应剩余为,
得到沉淀为:,则最终得到固体为:,
故答案为:。
随原子序数递增,八种短周期元素用字母表示原子半径的相对大小、最高正价或最低负价的变化如图所示,根据图示可知,位于第一周期,为元素;、、位于第二周期,、、、位于第三周期,结合各元素化合价可知,是元素,是元素,是元素,是元素,是元素,是元素,是元素,据此解答。
本题考查位置结构性质的相互关系应用,题目难度中等,推断元素为解答关键,注意掌握元素周期律内容及常见元素化合物性质,为易错点,试题侧重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及综合应用能力。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