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物理世界》单元测试九
一、选择题
1.估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十分广泛,下列所估测的数据中最接近实际的是
A.物理课本的长度约为26cm B.一支普通新铅笔的总长度约为28cm
C.普通教室的门高约为5m D.一位初中生跑1000m所用的时间约为50s
2.四位同学用同一把刻度尺分别测量某物理课本的长度,记录的结果分别是18.11cm、18.10cm、18.22cm、18.10cm,其中错误的结果和最接近于课本的真实值分别是( )
A.18.22cm 18.1cm B.18.22cm 18.103cm C.18.22cm 18.10cm D.18.11cm 18.13cm
3.某同学在用量筒取液体时,先用俯视读得液体体积为33mL,倒出一部分液体后,用仰视读得液体体积为16mL,则倒出的液体体积是( )
A.大于17mL B.小于17mL C.等于17mL D.等于16mL
4.下列长度测量的数据用的是同一刻度尺测量的是( )
①0.39dm;②6.85cm;③11.0mm;④2.67m;⑤8.26mm。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④⑤
5.只测一次,要求较准确地测出80立方厘米的酒精,请你在下列4种规格的量筒中,选出适当的量筒( )
A.总容量50 mL,最小刻度5 mL B.总容量50 mL,最小刻度2 mL
C.总容量100 mL,最小刻度5 mL D.总容量250 mL,最小刻度10 mL
6.九年级实验小组的四位同学,分别用一把分度值是1mm的刻度尺,先后测量了物理课本的长度,下列测量结果中,记录正确的是( )
A.0.2582m B.25.82dm C.25.818cm D.25.818mm
7.原来在量筒中盛有50毫升的酒精,小明要取出15毫升的酒精,结果另一个同学发现小明倒完后俯视量筒读数,你认为小明实际倒出的酒精体积
A.大于15毫升 B.等于15毫升 C.小于15毫升 D.无法确定
8.下列是用量筒量取液体的一些操作,其中不正确的是
A.当量筒放置在较低的桌面上,不便于观察读数时,把量筒举起,与视线平行后读数
B.读数时,视线与量筒内凹液面的最低点保持水平
C.向量筒内倾倒液体,当液体接近刻度时,改用滴管向量筒内滴加液体
D.首先要选一个量程合适的量筒,把它放在平稳的桌面上,并使量筒的刻度线正对自己
9.壹元硬币的外观具有银白色的光泽,一些同学认为是铁制的,在探究中,有同学提出:“我们可以先拿磁铁吸一下”.“拿磁铁吸一下”这一过程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
A.结论 B.评估 C.猜想与假设 D.进行实验
10.下列有关误差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只要认真测量,就可以避免误差 B.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
C.误差就是测量中产生的错误 D.选用精密的测量仪器可以消除误差
11.向量筒中注入水,俯视读数为20毫升,倒出一部分水后,仰视读数为12毫升,则实际倒出来的水的体积
A.小于8毫升 B.大于8毫升 C.等于8毫升 D.无法确定
12.下列有关量筒的使用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量筒的刻度由下往上增大,最下面的刻度为0,且刻度是下密上疏
B.量筒可用来测液体的体积,也可测不规则固体的体积
C.量取过程中必须放平,倒入液体先快后慢,最后用滴管逐滴加到所需的量
D.读数时视线要跟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
13.用最小刻度值是0.1mm的尺子去测量某钢丝的直径,下面是几个同学的记录,其中有效数字错误的是( )
A.0.52mm B.0.53mm
C.0.518mm D.0.052cm
14.安装窗户玻璃和窗帘时,选用合适的刻度尺的分度值分别应该是( )
A.mm,mm B.cm,cm
C.mm,cm D.cm,cm
15.有一量杯,它的最大刻度值是,最大刻度线距离杯底的高度为,则在高度为处的刻度线表示容积的数值是( )
A.等于50cm3 B.小于50cm3
C.大于50cm3 D.无法判断
16.下列过程中,经历时间约为1s的是( )
A.人的眼睛眨一下的时间 B.人呼吸一次的时间
C.人打一次哈欠的时间 D.人的心脏跳动一次的时间
17.下列各式中表达正确的是( )
A.7.2m=7.2×100=720cm B.7.2m=7.2m×100=720cm
C.7.2m=7.2×100cm=720cm D.7.2m=7.2m×100cm=720cm
二、填空题
18.如图:将铁丝紧密的缠绕在铅笔上,共缠30圈,读出30圈铁丝的宽度 cm,铁丝的直径是 cm;如果测量时缠绕的不紧密将会使测量结果 .(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19.给下列各数据填上适当的单位:
(1)中学生的身高1.65 ;(2)物理课本的长度大约是2.59 ;
(3)壹元硬币的厚度是2.2 ; (4)学校学生课桌的高度80 。
20.物理学是研究 、 、 、 、 等形形色色物理现象的规律和物质结构的一门科学.
21.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时,首先应仔细观察刻度尺,找出它的“0”线,最小分度值(即刻度尺的每一小格,也就是刻度尺的准确程度)和量程.并 注意:
(1)使刻度尺有刻度线的一边 被测量的物体,并且尺的位置要 ;
(2)使刻度尺的 线对准被测物体的一端;观测、读数时,视线应与尺面 .
(3)记录测量结果时,既要记录数字,又要注明 .测量时,应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而且测量值应包括准确值和 值,前者对应于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后者对应于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后 位数值.
22.在测量中,由于选择的仪器精密度不高产生的数据差异是 (选填“错误”或“误差”);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避免误差(选填“可以”或“不可以”).
23.量筒或量杯是用来测量 的工具,在使用量筒时,无论液面是下凹还是上凸,测量者读数时其视线都应与凹面的 部或凸面的 部在同一水平线上。
24.一包A4型复印纸共500张,小吴用刻度尺测出这包复印纸的厚度为5 cm,那么一张这样的复印纸的厚度为 mm.
25.如图甲所示,圆形物体的直径是 ,如图乙所示,秒表的读数为 .
26.如图所示,时钟的最小测量值是 ,指针位置显示的时间是 .
27.测量长度的基本工具是 ,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主单位是 ,符号是 ,时间的主单位是 ,符号是 .
28.使用刻度尺前,要注意观察它的零刻度线、测量范围和 ,观察时视线应 刻度线,测量结果是由 和 组成.
29.刻度尺的测量准确程度是由 决定的.在实际测量中, 越精确,测量工具就越要精密.
30.科学探究过程一般要经历的主要环节是: 、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和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评估,在探究的全过程中,都要进行 .
31.给下列测量结果填上适当的单位:
(1)某同学身高是167.4 , (2)5 分的硬币厚约2.0 ,
(3)课本每张纸的厚度是73 , (4)一支新铅笔的长度是 0.175 ,
32.一根钢管,已测得管的内直径为7.2 mm;现用三角板和刻度尺量钢管的外径,如下图所示.由此得钢管外径是 cm,钢管壁的厚度是 mm.
33.在测量过程中误差总是客观存在的,为减小测量误差,常采用的办法是进行 ,然后取各次测量结果的 .
34.用塑料皮尺物体长度,若用力拉着测,则测量结果将会偏 ;在冬天和夏天用同一把钢尺测同一物体长度,则在 天的测量结果大一些.(假设物体的长度不随温度变化)
35.现有以下几种刻度尺:(1)总长0.5m的毫米刻度尺;(2)总长1.0m的厘米刻度软尺;(3)总长20cm的毫米刻度直尺;(4)总长30m的厘米刻度卷尺.为装配教室窗户上的玻璃需要测量窗户的尺寸时,应选用第 种尺子;进行跳远比赛测量成绩时,应选用第 种尺子.(填写尺子的序号)
三、简答题
36.物理老师开展学生实验,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某小组的四位同学用同种规格的刻度尺对同一物体进行了长度的测量,记录的数据如下:12.34cm、12.36cm、12.63cm、12.35cm,根据记录的结果,
求(1)所用刻度尺的分度值是多少cm?
(2)为了减小误差,通过计算说明该物体的长度应记为多少cm?
四、实验题
37.如图所示的量筒是以 为单位标度的,最小分度值是 ;测量时如果如图那样读数,则读出的液体体积与真实值相比 (填“偏大”、“偏小”或“相等”)。
38.某学生为测定物理书的纸张厚度,采取如下步骤:
(a)量出一叠纸的厚度L;
(b)选用学生用三角尺,检查了零刻度是否磨损;
(c)计算每页纸的厚度d=L/100;
(d)取得语文书内100页叠齐压紧。
上述步骤的正确排列顺序(用序号字母)是 ;上述步骤(c)是错误的,应改为 。
39.如图所示,某同学用量筒、足够多的水、一定重的铁球和细线,测量某一木块的体积,所做的步骤如下:
A.往量筒内倒入适量的水,并记录下水的体积V1;
B.用细线拴住铁球,轻轻放入量筒内水中,并使之全部浸没,记下铁球和水的总体积V2;
C.取出铁球,用细线把铁球和木块捆在一起浸没在量筒内的水中,记下此时的总体积V3;
D.计算出木块的体积;
(1)以上步骤中多余的是 (填步骤前的序号);
(2)写出求木块体积的公式,即V= = cm3。
试卷第2页,共4页
参考答案:
1.A 2.C 3.B 4.B 5.C
6.A 7.A 8.A 9.D 10.B
11.A 12.A 13.C 14.C 15.B
16.D
17.C
18. 5.00 0.17 偏大
19. m dm mm cm
20. 声; 光; 热; 电; 力
21. 紧靠 放正 零刻度 垂直 单位 估计 一
22. 误差 不可以
23. 液体体积 底部 顶部
24.0.1
25. 1.20 140
26. 1s 10h10min35s
27. 刻度尺 米 m 秒 s
28. 分度值 正对或垂直于 数值 单位 .
29. 分度值 测量要求
30. 提出问题 分析与论证 交流与合作 .
31. cm mm um m
32. 1.30 2.9
33. 多次测量 平均值 .
34. 小 冬
35. (1) (4)
36.(1)0.1cm;(2)12.35cm
37. mL 2mL 偏大
38. bdac d=
39. A V3-V2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