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康巴什区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0月联考化学试题
一、选择题(6小题,每小题2分,共12分)
1. 在我国的传统节日中,中秋节的民俗活动最为丰富多彩。苏轼的(留别康守)“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怡。”描写的就是中秋月饼。以下有关月饼制作不属于化学变化是
A. 面粉成团发酵 B. 炒馅料
C. 馅料放入饼皮,包好、压成月饼状 D. 烘烤
2. 下列图示实验操作中,错误的是
A. 处理废弃药品 B. 倾倒液体
C. 液体加热 D. 取用固体粉末
3. 下列涉及学科观点的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转化观: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能反应生成较多物质
B. 微粒观:水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
C. 结构观:氦原子和镁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化学性质相似
D. 守恒观:10mL酒精中加入10mL水后,体积变为20mL
4. 某两种物质在光照条件下能发生化学反应,其微观示意图如下,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图示中的反应物都是化合物 B. 图示中共有 4 种分子
C. 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D. 该反应前后原子的个数发生了改变
5. 推理是学习化学的一种方法,以下推理正确的是
A. 分子可以构成物质,所以物质一定都是由分子构成的
B. 原子核由质子、中子构成,所有原子内都有质子和中子
C. 非金属单质碳、磷、硫具有可燃性,因而所有非金属单质都具有可燃性
D. 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一定是单质
6. 下列实验操作,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操作
A 比较蜡烛火焰各层温度 把火柴梗放到火焰上,观察哪层火焰的火柴梗变黑更快
B 证明分子间存在间隔 压缩气体液化储存于钢瓶中
C 比较吸入空气和呼出气体的二氧化碳含量 取等体积的空气和呼出气体,分别伸入带火星的木条
D 证明蜡烛燃烧的产物有水 在蜡烛燃烧的火焰上方罩一个干冷的小烧杯
A. A B. B C. C D. D
二、填空题(3小题,每空1分,表达式2分,共16分)
7. 在“宏观一微观一符号”之间建立联系,是学习化学一种重要思维方式。
(1)写出化学符号,或化学符号的意义:
①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_______;
②构成氯化钠的微观粒子_______;
③Cu_______
(2)有下列物质:①氦气②洁净的空气③冰水混合物④液态氧⑤五氧化二磷⑥澄清石灰水。其中属于混合物的是_______(用序号填空,下同),属于单质的是_______,属于是氧化物的是_______。
(3)如图是分子结构模型示意图(图中 “”“”表示两种不同的原子),其中表示纯净物的是______(用序号填空)。
A. B. C. D.
8. 如图是几种常见粒子的结构示意图和元素周期表的部分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磷相对原子质量为_______,X元素的名称是_______。
(2)图2中微粒B的符号_______,A、C属于不同种元素的原因是_______。
9. 有A、B、C、D四种元素,A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C的单质不能在空气中燃烧,但能在B的单质中燃烧产生黑色固体,D元素原子失去2个电子后所得粒子与氖原子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请回答:
(1)写出A的元素符号_______。
(2)B的单质的一个用途_______。
(3)C在B中燃烧时的文字表达式为_______。
(4)D元素的核电荷数为_______。
三、实验题(2小题,每空1分,表达式2分,共12分)
10. “富氧空气”是指氧气含量高于普通空气的气体,可用于航天、医疗、炼钢等。某化学小组欲混制“富氧空气”并开展相关探究。
实验一:测定“富氧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实验装置如图(集气瓶中装有“富氧空气”,底部留有少量水,燃烧匙内红磷足量)。操作如下:①往量筒内加入适量水,读出量筒内水的体积:②用电点火装置点燃红磷,充分反应:③打开止水夹,最终读出量筒内水的体积。
回答下列问题:
(1)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_______。
(2)气球在实验中的作用_______。
(3)若操作③量筒读数时俯视,则测得氧气的含量_______(选填“偏大”、“偏小”或“无影响”)。
(4)装置内压强从反应开始到打开止水夹随时间变化图像正确的是 。(填字母)
A. B. C. D.
实验二:研究“富氧空气”的应用
通过重油、褐煤在氧气含量不同的空气中燃烧的实验,得到有关数据如下图:
(5)结合图1,说明空气中氧气含量与燃烧产生的温度的关系_______。
(6)结合图2,简述减少燃料燃烧尾气污染的措施_______。
11. 学习贵在创新。如兴趣小组进行以下实验,探究微粒的性质。
(一)如图所示,烧杯甲中装有20mL蒸馏水,并滴入了几滴酚酞溶液,在烧杯乙中装有10mL浓氨水(氨气与水的混合物)。用一个大烧杯将甲、乙两个小烧杯罩在一起。一段时间后,甲烧杯中的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关于酚酞变红,兴趣小组同学们提出了三种猜想:
(1)猜想一:乙烧杯中的水分子运动进入甲烧杯,水使酚酞溶液变红;
猜想二:_______;
猜想三:乙烧杯中的氨气分子运动进入甲烧杯与水结合形成氨水,氨水使酚酞溶液变红。
(2)同学们经过讨论后一致认为猜想一是不可能的,理由是_______。
(3)为了探究另外两种猜想否正确,同学们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请填表。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将一张滤纸浸入酚酞溶液中,1分钟后取出,悬挂在通风处晾干,用剪刀将其剪成两片 将其中一片干燥滤纸放入收集满氨气的集气瓶中 滤纸不变色 猜想二错误
在另一片滤纸上滴几滴蒸馏水,再放入收集满氨气的集气瓶中 滤纸_______。 猜想三正确
(4)化学兴趣小组对原实验装置进行了改进,改进装置如图Ⅱ所示(夹持装置已省略)。同学们在A试管中倒入适量浓氨水,B试管中放入一张滴有酚酞溶液的滤纸,立即用带橡皮塞的导管按图Ⅱ连接好。一段时间后观察到滤纸变红。同学们发现滤纸需等待较长时间才变红,采取给试管加热的方法就很快观察到了现象,请从微观角度解释其原因_______。
(5)对比图I实验装置,改进后实验的优点是_______。
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6小题,每小题2分,共12分)
1. 在我国的传统节日中,中秋节的民俗活动最为丰富多彩。苏轼的(留别康守)“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怡。”描写的就是中秋月饼。以下有关月饼制作不属于化学变化是
A. 面粉成团发酵 B. 炒馅料
C. 馅料放入饼皮,包好、压成月饼状 D. 烘烤
【答案】C
【解析】
A.面粉成团发酵,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A不符合题意;
B.炒馅料,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B不符合题意;
C.馅料放入饼皮,包好、压成月饼状,过程中只是形状的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C符合题意;
D.烘烤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 下列图示实验操作中,错误的是
A. 处理废弃药品 B. 倾倒液体
C. 液体加热 D. 取用固体粉末
【答案】A
【解析】
A.对废弃药品的处理方法是放入的废液缸内,不能直接倒入水池,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B.倾倒液体时,瓶塞要倒放在桌面上,标签要对着手心,试管要略倾斜,试管口紧挨试剂瓶口,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C.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试管里的液体,且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试管与桌面呈45°角,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D.取用粉末状药品,试管横放或倾斜,用药匙或纸槽把药品送到试管底部,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故选:A。
3. 下列涉及学科观点的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转化观: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能反应生成较多物质
B. 微粒观:水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
C. 结构观:氦原子和镁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化学性质相似
D. 守恒观:10mL酒精中加入10mL水后,体积变为20mL
【答案】A
【解析】
A.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可以和许多物质反应生成各种不同的物质,故A正确;
B.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微观中,水是由水分子构成,故B错误;
C.氦原子属于稀有气体原子,只有一个电子层,达到稳定结构,而镁原子易失去最外层的2个电子,形成Mg2+,所以两者的化学性质并不相同,故C错误;
D.分子间有间隔,10mL酒精中加入10mL水后,体积会小于20mL,故D错误;
故选A。
4. 某两种物质在光照条件下能发生化学反应,其微观示意图如下,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图示中的反应物都是化合物 B. 图示中共有 4 种分子
C. 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D. 该反应前后原子的个数发生了改变
【答案】B
【解析】
A.根据微观示意图可知,反应物中有一种是含有同种元素的单质,A错误;
B.根据微观示意图可知,图示中共有4种不同的分子,B正确;
C.该反应的生成物有两种,不符合多变一的特征,不属于化合反应,C错误;
D.根据微观示意图可知,反应前后分子的种类不同,原子的种类、个数相同,D错误。故选B。
5. 推理是学习化学的一种方法,以下推理正确的是
A. 分子可以构成物质,所以物质一定都是由分子构成的
B. 原子核由质子、中子构成,所有原子内都有质子和中子
C 非金属单质碳、磷、硫具有可燃性,因而所有非金属单质都具有可燃性
D. 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一定是单质
【答案】D
【解析】
A.分子可以构成物质,但物质不一定都是由分子构成的,也可能是由原子、离子构成的,故A选项错误。
B.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但不是所有的原子核中都有中子,例如:氢原子没有中子,故B选项错误。
C.非金属单质碳、磷、硫具有可燃性,但并不是所有非金属单质都可以燃烧,比如:氧气就不具有可燃性,故C选项错误。
D.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做单质,所以单质一定由同种元素组成,故D选项正确。
故选D。
6. 下列实验操作,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操作
A 比较蜡烛火焰各层温度 把火柴梗放到火焰上,观察哪层火焰的火柴梗变黑更快
B 证明分子间存在间隔 压缩气体液化储存于钢瓶中
C 比较吸入空气和呼出气体的二氧化碳含量 取等体积的空气和呼出气体,分别伸入带火星的木条
D 证明蜡烛燃烧的产物有水 在蜡烛燃烧的火焰上方罩一个干冷的小烧杯
A. A B. B C. C D. D
【答案】C
【解析】
A. 比较蜡烛火焰不同位置温度的高低:取一根火柴梗,拿住一端迅速放入火焰中,约1s后取出,发现外焰处火柴梗变黑,说明蜡烛外焰火焰的温度最高,此选项正确;
B. 气体的分子间间隔大于液体的分子间间隔,压缩气体,分子间间隔变小,变为液体储存于钢瓶中,能证明分子间存在间隔,此选项正确;
C. 要比较二氧化碳含量,应该取等体积的空气和呼出气体,向其中滴加相同滴数的澄清石灰水,观察到呼出气体中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呼出气体中的二氧化碳含量比空气中的多,此选项错误;
D. 在蜡烛燃烧的火焰上方罩一个干冷的小烧杯,观察到有水雾生成,说明蜡烛燃烧的产物有水,此选项正确。
故选:C。
二、填空题(3小题,每空1分,表达式2分,共16分)
7. 在“宏观一微观一符号”之间建立联系,是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思维方式。
(1)写出化学符号,或化学符号的意义:
①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_______;
②构成氯化钠的微观粒子_______;
③Cu_______。
(2)有下列物质:①氦气②洁净的空气③冰水混合物④液态氧⑤五氧化二磷⑥澄清石灰水。其中属于混合物的是_______(用序号填空,下同),属于单质的是_______,属于是氧化物的是_______。
(3)如图是分子结构模型示意图(图中 “”“”表示两种不同的原子),其中表示纯净物的是______(用序号填空)。
A. B. C. D.
【答案】(1) ①. N2 ②. Na+ Cl- ③. 金属铜,铜元素,一个铜原子
(2) ① ②⑥ ②. ①④ ③. ③⑤ (3)ABD
【解析】
【小问1】
①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为氮气,氮气的化学符号为N2;②构成氯化钠的微观粒子为钠离子和氯离子,其化学符号分别是Na+、Cl-;③元素符号Cu可以表示金属铜、铜元素、一个铜原子三种意义。
【小问2】
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的为混合物,故属于混合物的有②⑥;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为单质,属于单质的有①④;含有两种元素,其中一种为氧元素的化合物为氧化物,属于氧化物的有③⑤。
【小问3】
根据题中分子结构模型示意图可知,A、B、D中分别只含有一种分子,故都表示纯净物,C中含有三种分子,属于混合物,故符合题意的为A、B、D。
8. 如图是几种常见粒子的结构示意图和元素周期表的部分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磷的相对原子质量为_______,X元素的名称是_______。
(2)图2中微粒B的符号_______,A、C属于不同种元素的原因是_______。
【答案】(1) ①. 30.97 ②. 硫
(2) ①. Mg2+ ②. 质子数不同
【解析】
【小问1】
元素周期表中中间的汉字下方的数字表示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单位为“1”,而不是“g”,故磷的相对原子质量为:30.97;X元素是第16号元素,是硫元素;
【小问2】
图2中微粒B中质子数大于核外电子数,故其是镁原子失去核外两个电子形成的阳离子,符号表示为:Mg2+;元素是指质子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A、C属于不同种元素的原因是质子数不同。
9. 有A、B、C、D四种元素,A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C的单质不能在空气中燃烧,但能在B的单质中燃烧产生黑色固体,D元素原子失去2个电子后所得粒子与氖原子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请回答:
(1)写出A的元素符号_______。
(2)B的单质的一个用途_______。
(3)C在B中燃烧时的文字表达式为_______。
(4)D元素的核电荷数为_______。
【答案】(1)Al (2)供给呼吸,支持燃烧(任写一条合理即可)
(3)
(4)12
【解析】
【小问1】
由题中“A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可推知A是铝元素;铝元素符号是:Al;
【小问2】
由题中“C的单质不能在空气中燃烧,但能在B的单质中燃烧产生黑色固体”可推知C是铁,B是氧气;氧气的用途有:供给呼吸,支持燃烧(任写一条合理即可);
【小问3】
铁在氧气中点燃生成四氧化三铁,文字表达式为:铁+氧气四氧化三铁;
【小问4】
氖原子质子数为10,电子数为10,由“D元素原子失去2个电子后所得粒子与氖原子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可知,D元素的质子数为12,为镁元素,所以D元素的核电荷数为:12。
三、实验题(2小题,每空1分,表达式2分,共12分)
10. “富氧空气”是指氧气含量高于普通空气的气体,可用于航天、医疗、炼钢等。某化学小组欲混制“富氧空气”并开展相关探究。
实验一:测定“富氧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实验装置如图(集气瓶中装有“富氧空气”,底部留有少量水,燃烧匙内红磷足量)。操作如下:①往量筒内加入适量水,读出量筒内水的体积:②用电点火装置点燃红磷,充分反应:③打开止水夹,最终读出量筒内水的体积。
回答下列问题:
(1)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_______。
(2)气球在实验中的作用_______。
(3)若操作③量筒读数时俯视,则测得氧气的含量_______(选填“偏大”、“偏小”或“无影响”)。
(4)装置内压强从反应开始到打开止水夹随时间变化的图像正确的是 。(填字母)
A. B. C. D.
实验二:研究“富氧空气”的应用
通过重油、褐煤在氧气含量不同的空气中燃烧的实验,得到有关数据如下图:
(5)结合图1,说明空气中氧气含量与燃烧产生的温度的关系_______。
(6)结合图2,简述减少燃料燃烧尾气污染的措施_______。
【答案】(1)
(2)缓冲气压 (3)偏小 (4)B
(5)氧气含量越高,燃烧产生的温度越高
(6)增大氧气含量
【解析】
【小问1】
红磷和氧气反应生成五氧化二磷,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小问2】
红磷燃烧放热,气球可以平衡内外气压,防止胶塞被弹开。
【小问3】
若操作③读数时俯视,则读数偏大,所得量筒中水减小的体积差偏小,则说明回流到集气瓶中的水体积偏小,则说明测得氧气的含量偏小。
【小问4】
红磷燃烧时放热,使瓶内压强变大,红磷燃烧熄灭后,冷却到室温,氧气被消耗,使压强变小,且小于大气压强,氧气体积约占空气体积的,压强之比等于气体体积之比,所以压强约减小,综上,故选B。
【小问5】
结合图1可知,横坐标为氧气含量,纵坐标为燃烧时产生的温度,氧气含量越高,燃烧产生的温度越高。
【小问6】
结合图2可知,横坐标为氧气含量,纵坐标为烟气量,氧气含量越高,烟气量越低,所以减少燃料燃烧尾气污染的措施为增大氧气含量。
11. 学习贵在创新。如兴趣小组进行以下实验,探究微粒的性质。
(一)如图所示,烧杯甲中装有20mL蒸馏水,并滴入了几滴酚酞溶液,在烧杯乙中装有10mL浓氨水(氨气与水的混合物)。用一个大烧杯将甲、乙两个小烧杯罩在一起。一段时间后,甲烧杯中的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关于酚酞变红,兴趣小组同学们提出了三种猜想:
(1)猜想一:乙烧杯中的水分子运动进入甲烧杯,水使酚酞溶液变红;
猜想二:_______;
猜想三:乙烧杯中的氨气分子运动进入甲烧杯与水结合形成氨水,氨水使酚酞溶液变红。
(2)同学们经过讨论后一致认为猜想一是不可能的,理由是_______。
(3)为了探究另外两种猜想是否正确,同学们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请填表。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将一张滤纸浸入酚酞溶液中,1分钟后取出,悬挂在通风处晾干,用剪刀将其剪成两片 将其中一片干燥滤纸放入收集满氨气的集气瓶中 滤纸不变色 猜想二错误
在另一片滤纸上滴几滴蒸馏水,再放入收集满氨气的集气瓶中 滤纸_______。 猜想三正确
(4)化学兴趣小组对原实验装置进行了改进,改进装置如图Ⅱ所示(夹持装置已省略)。同学们在A试管中倒入适量浓氨水,B试管中放入一张滴有酚酞溶液的滤纸,立即用带橡皮塞的导管按图Ⅱ连接好。一段时间后观察到滤纸变红。同学们发现滤纸需等待较长时间才变红,采取给试管加热的方法就很快观察到了现象,请从微观角度解释其原因_______。
(5)对比图I实验装置,改进后实验的优点是_______。
【答案】(1)乙烧杯中的氨气分子运动进入甲烧杯,氨气使酚酞溶液变红
(2)酚酞溶液中就有水,但并未变红、或甲烧杯中原有水,但并未变红(答案合理即可)
(3)变红色 (4)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
(5)能够得出在不同温度下分子运动的剧烈程度的差异;或更环保;或节约药品(答案合理即可)
【解析】
小问1】
浓氨水是氨气与水的混合物,其中含有氨分子、水分子以及氨水;酚酞溶液变红,可能是水使酚酞溶液变红,也可能是氨气分子使酚酞溶液变红,或者是氨水使酚酞溶液变红,猜想一是水使酚酞溶液变红,猜想三是氨水使酚酞溶液变红,则猜想二为氨气使酚酞溶液变红;故填:乙烧杯中的氨气分子运动进入甲烧杯,氨气使酚酞溶液变红;
【小问2】
甲烧杯中含有水,溶液不变红,说明水不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酚酞溶液中有水,但是酚酞也没有变红,则猜想一可不能,原因填:酚酞溶液中就有水,但并未变红、或甲烧杯中原有水,但并未变红(答案合理即可);
【小问3】
在另一片滤纸上滴几滴蒸馏水,再放入收集满氨气集气瓶中,氨气溶解在水中形成氨水,氨水能使酚酞变红,观察到的现象是滤纸变红色,可以证明猜想三正确,故填:变红色;
【小问4】
常温下,滤纸需等待较长时间才变红,采取给试管加热的方法就很快观察到了现象,是因为温度升高,分子能量增大,分子的运动速率加快,故填: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
【小问5】
对比图Ⅱ实验装置,改进后实验优点是能够得出在不同温度下分子运动的剧烈程度的差异;同时在密闭的容器中进行实验,对环境影响较小,更环保;同时使用试管作为反应容器,能节约药品;故填:能够得出在不同温度下分子运动的剧烈程度的差异;或更环保;或节约药品(答案合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