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 单元同步测试(含解析)2023-2024高二上学期化学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第二章 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 单元同步测试题
一、单选题
1.工业制备高纯硅的主要过程如下:
石英砂粗硅高纯硅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制备粗硅的反应方程式为
B.1molSi含Si-Si键的数目约为
C.原料气HCl和应充分去除水和氧气
D.生成的反应为熵减过程
2.某小组进行实验,向蒸馏水中加入,充分振荡,溶液呈浅棕色,再加入锌粒,溶液颜色加深;最终紫黑色晶体消失,溶液褪色。已知为棕色,下列关于颜色变化的解释错误的是
选项 颜色变化 解释
A 溶液呈浅棕色 在水中溶解度较小
B 溶液颜色加深 发生了反应:
C 紫黑色晶体消失 ()的消耗使溶解平衡右移
D 溶液褪色 与有色物质发生了置换反应
A.A B.B C.C D.D
3.碘钨灯比白炽灯使用寿命长,灯管内封存的少量碘与使用过程中沉积在管壁上的钨可以发生反应: (温度)。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该反应的平衡常数表达式
B.灯丝附近温度越高,的转化率越高
C.灯管工作时,扩散到灯丝附近高温区的会分解出W,W重新沉积到灯丝上
D.利用该反应原理可以提纯钨
4.氯酸钾和亚硫酸氢钾溶液能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已知该反应的速率随的增大而加快。如图为用在单位时间内物质的量浓度变化表示的该反应图。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反应开始时速率增大可能是所致
B.纵坐标为的曲线与图中曲线完全重合
C.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表示时间内的物质的量的减少量
D.后期反应速率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反应物浓度减少
5.下列事实能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的是
A.500℃左右比室温更有利于合成氨反应
B.实验室常用排饱和食盐水的方法收集氯气
C.SO2氧化成SO3,需要使用催化剂
D.由H2(g)、I2(g)和HI(g)组成的平衡体系,加压后颜色加深
6.在不同条件下进行反应,生成氨的反应速率最快的是
A. B.
C. D.
7.氯及其化合物应用广泛。氯的单质Cl2可由MnO2与浓盐酸共热得到,Cl2能氧化Br-,可从海水中提取Br2;氯的氧化物ClO2可用于自来水消毒,ClO2是一种黄绿色气体,易溶于水,与碱反应会生成ClO与ClO;亚氯酸钠(NaClO2)是一种高效漂白剂和氧化剂。实验室欲由下列装置制取高浓度的HClO溶液,有关实验装置和原理能达到各自实验目的的是
A.制取氯气 B.制取氯水
C.提高HClO浓度 D.分离HClO
8.只改变一个影响因素,平衡常数与化学平衡移动的关系叙述正确的是
A.平衡移动,一定变化 B.平衡不移动,可能变化
C.变化,平衡一定移动 D.变化,平衡可能不移动
9.二氧化硫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可以制取硫酸、焦亚硫酸钠等化工产品。其中,催化制取三氧化硫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在恒温恒压的密闭容器中进行二氧化硫转化成三氧化硫的反应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反应中,反应物的键能之和大于产物的键能之和
B.升高温度,能加快反应速率,提高二氧化硫的平衡转化率
C.增大压强,可使平衡时的值增大
D.其他条件不变,加入高效的催化剂能提高单位体积内的活化分子百分数
10.室温下,下列实验探究方案不能达到探究目的的是
选项 探究方案 探究目的
A 将形状大小相同的金属钠分别与等体积的乙醇、水、煤油反应,观察实验现象 探究乙醇的结构
B 向盛有SO2水溶液的试管中滴加几滴品红溶液,振荡,观察溶液颜色变化 探究SO2是否具有漂白性
C 取pH试纸于玻璃片上,用玻璃棒蘸取少量NaClO溶液点在试纸上,观察颜色并测pH 探究HClO是否为弱酸
D 向K2CrO4溶液中缓慢滴加硫酸,观察溶液颜色变化 探究c(H+ )对、相互转化的影响
A.A B.B C.C D.D
11.某科研团队合作开发了活性位点催化剂,先“吸氢”再将硝基化合物转化为氨基化合物,反应历程和每步的活化能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是该反应历程的中间产物
B.提高Ⅲ→Ⅳ的反应速率,对快速提升总反应速率起决定性作用
C.I→Ⅱ→Ⅲ→Ⅳ的转化过程中,元素的化合价逐渐降低
D.总反应为
12.某兴趣小组以活性白土为催化剂进行乙醇脱水制备乙烯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夹持装置已略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实验时,冷凝水从a口进b口出
B.加快圆底烧瓶中乙醇的汽化速率,有利于提高乙醇的转化率
C.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不能说明生成了乙烯气体
D.当有4.6g乙醇汽化时,具支试管中收集到2.0g液体,则乙醇的转化率约为93%
13.在催化剂的作用下,氢气还原的过程中可同时发生反应①②。


在恒温恒容密闭容器中,充入一定量的及,起始及达到平衡时,容器内各气体的物质的量及总压的部分数据如下表所示。
总压
起始 0.5 0.9 0 0 0 1.4p
平衡 m 0.3 p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反应①任意温度下均能自发进行
B.恒温恒容下,再充入和,反应①平衡右移,反应②平衡不移动
C.
D.反应②的平衡常数
14.在一恒容密闭容器中放入一定量的,发生反应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当质量不变时,该反应达到平衡状态
B.若,则反应达到平衡状态
C.反应达到平衡时,升高温度,正反应速率大于逆反应速率
D.反应物的总能量小于生成物的总能量
15.飞机在平流层飞行时,尾气中的NO会破坏臭氧层。如何有效消除NO成为环保领域的重要课题。某研究小组用新型催化剂对CO、NO催化转化进行研究,测得一段时间内NO的转化率、CO剩余的百分率随温度变化情况如图所示。已知NO可发生下列反应:
反应I:
反应Ⅱ: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B.温度大于775K时,催化剂活性降低
C.时,控制温度875K已可较好的去除NO
D.775K,时,不考虑其他反应,该时刻
二、非选择题
16.某学生为探究锌与稀盐酸反应的速率变化,用排水集气法收集反应放出的氢气。所用稀盐酸浓度有1.00mol·L-1、2.00mol·L-1两种浓度,每次实验稀盐酸的用量为25.00mL,锌有细颗粒与粗颗粒两种规格,用量为6.50g。实验温度为25℃、35℃。(已知Zn2+对该反应的反应速率无影响)
(1)请在实验目的一栏中的空白项处填出对应的实验编号:
编号 t/℃ 锌规格 盐酸浓度/mol·L-1 实验目的
① 25 粗颗粒 2.00 I.实验①和②探究盐酸浓度对该反应速率的影响; II.实验 探究温度对该反应速率的影响; III.实验 探究锌规格(粗、细)对该反应速率的影响。
② 25 粗颗粒 1.00
③ 35 粗颗粒 2.00
④ 25 细颗粒 2.00
(2)实验①记录如下(换算成标况):
时间/s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氢气体积/mL 16.8 39.2 67.2 224 420 492.8 520.8 543.2 554.4 560
①计算在30~40s范围内盐酸的平均反应速率ν(HCl)= (忽略溶液体积变化);
②反应速率最大的时间段(如0~10s)为 ,可能原因是 ;
③反应速率后段明显下降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3)测量氢气体积时,在不影响产生H2气体总量的情况下,往往在盐酸中分别加入相同体积的下列溶液以减慢反应速率,你认为可行的是_______(填序号)。
A.NaNO3溶液 B.NaCl溶液 C.CuSO4溶液 D.Na2CO3溶液
(4)某化学研究小组的同学为比较Fe3+和Cu2+对H2O2分解的催化效果,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

①如图可通过观察 现象,比较得出Fe3+和Cu2+对H2O2分解的催化效果结论;
②某同学提出将FeCl3改为Fe2(SO4)3更为合理,其理由是 。
17.一定温度下,在恒容的密闭容器内,将2molSO2和1molO2混合发生反应:2SO2(g)+O2(g)2SO3(g) △H<0。回答下列问题:
(1)升高温度,混合气体的密度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2)若反应达到平衡后,再充入O2,平衡将 (填“正向”“向”或“不”)移动,SO2的转化率 (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3)若反应达到平衡后,将c(SO2)、c(O2)、c(SO3)同时增大1倍,平衡将 移动。
(4)如图表示合成SO3反应在某段时间t0→t6中反应速率与时间的曲线图,t1、t3、t4时刻分别改变某一外界条件,它们依次为 、 、 ;SO3的体积分数最小的平衡时间段是 (填序号)。

18.某学生用纯净的Cu与50mL过量浓反应制取(不考虑NO气体的影响),实验结果如图所示(气体体积均为标准状况下测定,且忽略溶液体积变化)。回答下面问题:
(1)该反应是一个放热明显的化学反应,写出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
(2)由图像可知O-A、A-B、B-C段的反应速率最大的是 (填“O-A”“A-B”或“B-C”)。1min后A-B段反应速率逐渐加快,除产物可能有催化作用外,其主要原因还有: 。2min后B-C段反应速率又逐渐变慢的原因是 。
(3)计算在1~3min内的反应速率: 。
(4)下列措施不能加快的是________。
A.使用Cu粉代替Cu块 B.使用含有石墨的粗铜代替纯铜
C.在硝酸中加入少量浓硫酸 D.使用稀硝酸代替浓硝酸
(5)将3.2g铜与25.0mL一定浓度的溶液发生反应,铜完全溶解,产生NO和混合气体,收集产生的气体全部气体,测得体积为1.12L(标准状况下)。向反应原溶液中加入100mL2.0mol/L的NaOH溶液,恰好使溶液中的全部转化成沉淀,则原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mol/L。
19.努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展现了我国积极参与和引领全球气候治理的大国担当,其中对于CO2的综合利用是实现碳中和的保证。
I.回收利用CO2解决空间站供氧问题物质转化如图所示:
反应A为CO2(g)+4H2(g)CH4(g)+2H2O(g),是回收利用CO2的关键步骤。
(1)将原料气按n(CO2):n(H2)=1:4置于恒容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A,在相同时间内测得H2O的物质的量分数与温度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理论上能提高CO2平衡转化率的措施为 (单选)。
A.升高温度 B.及时从体系中移走水蒸气
C.恒容条件下向容器中冲入氩气 D.提高原料气中CO2的比例
(2)下列能说明反应A已达平衡的是 (单选)。
A.生成4molH2(g)的同时消耗2mol2H2O(g)
B.容器内混合气体的密度保持不变
C.容器内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保持不变
D.容器内CO2与H2物质的量之比保持不变
(3)空间站的反应器内,通常采用反应器前段加热,后段冷却的方法来提高CO2的转化效率,可能的原因是 。
(4)在容积为1L的密闭容器中充入4molH2(g)和1molCO2(g)发生反应,测得10min时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此时容器内H2O(g)的体积分数为0.25,若此时向容器内额外充入1molH2(g)和0.5molH2O(g),则该平衡将向着 方向移动(填“正”或“逆”)。
II.某研究团队利用2CO2(g)+6H2(g)C2H4(g)+4H2O(g)生产乙烯。
在三个容积均为1L的密闭容器中以不同的氢碳比[]充入H2(g)和CO2(g),在一定条件下CO2(g)的平衡转化率与温度的关系如图所示。
(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不定项)。
A.该反应的正反应活化能E1>逆反应活化能E2
B.氢碳比:①>②
C.在氢碳比为2.0时,Q点:v(正)<v(逆)
D.该反应发生前后C原子的杂化方式发生改变
(6)在上述2L的密闭容器中充入2molH2(g)和1molCO2(g)发生反应,10min后到达P点,那么这10min内H2O(g)的反应速率为 。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B
【详解】A. 和在高温下发生反应生成和,因此,制备粗硅的反应方程式为,A说法正确;
B. 在晶体硅中,每个Si与其周围的4个Si形成共价键并形成立体空间网状结构,因此,平均每个Si形成2个共价键, 1mol Si含Si-Si键的数目约为,B说法错误;
C. HCl易与水形成盐酸,在一定的条件下氧气可以将HCl氧化;在高温下遇到氧气能发生反应生成水,且其易燃易爆,其与在高温下反应生成硅和HCl,因此,原料气HCl和应充分去除水和氧气 ,C说法正确;
D. ,该反应是气体分子数减少的反应,因此,生成的反应为熵减过程,D说法正确;
综上所述,本题选B。
2.D
【详解】A.向10mL蒸馏水中加入0.4gI2,充分振荡,溶液呈浅棕色,说明I2的浓度较小,因为I2在水中溶解度较小,A项正确;
B.已知(aq)为棕色,加入0.2g锌粒后,Zn与I2反应生成ZnI2,生成的I-与I2发生反应I-+I2 ,生成使溶液颜色加深,B项正确;
C.I2在水中存在溶解平衡I2(s) I2(aq),Zn与I2反应生成的I-与I2(aq)反应生成,I2(aq)浓度减小,上述溶解平衡向右移动,紫黑色晶体消失,C项正确;
D.最终溶液褪色是Zn与有色物质发生了化合反应,不是置换反应,D项错误;
答案选D。
3.A
【详解】A.该平衡常数表达式,A错误;
B.反应正向为放热反应,所以升高温度,平衡逆向移动,的转化率越高,B正确;
C.高温区,反应逆向进行,会分解出W,C正确;
D.根据反应原理,将粗钨置于低温区,与碘反应生成,生成的扩散到高温区,会发生分解生成W留在高温区,而继续扩散到与低温区的粗钨循环反应,因此可用于提纯钨,D正确;
故选:A。
4.C
【详解】A.根据题目信息,反应速率随的增大而加快,随着反应的进行,生成增大,所以速率加快,A正确;
B.用不同物质表示的反应速率等于系数之比,所以,B正确;
C.根据公式,所以阴影面积是时间内的物质的量浓度的减少量,C错误;
D.随着反应进行,反应物浓度逐渐减小,使得反应速率减慢,D正确;
故选C。
5.B
【详解】A.合成氨为放热反应,升高温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A错误;
B.饱和食盐水中氯离子浓度达到饱和,抑制了氯气的溶解,B正确;
C.催化剂和勒夏特列原理没有关系,C错误;
D.该反应为系数不变的反应,加压对平衡没有影响,颜色加深是由于体积减小,碘蒸气的浓度增大引起的,D错误;
故选B。
6.A
【详解】由化学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可知,同一反应中,物质的反应速率与化学计量数的比值越大,反应速率越快,由题给数据可知,四个容器中反应速率与化学计量数的比值分别为:
=
==0.01mol/(L min)
=
=
则时生成氨的速率最快;
故选A。
7.C
【详解】A.浓盐酸与MnO2加热条件制取Cl2,该装置中少了酒精灯,A项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B.制取的Cl2含有HCl,需要用饱和氯化钠洗气装置长进短处,该装置达到无法除杂的目的,B项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C.氯气溶于水存在平衡Cl2+H2OHCl+HClO,加入CaCO3消耗HCl使平衡正向HClO浓度增大,C项能达到实验目的;
D.最终得到浓的HClO中含有CaCO3固体,需要进行过滤除去,该装置错误,D项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故选C。
8.C
【详解】A.平衡移动,不一定变化,比如改变反应物浓度,平衡正向移动,但K不变,故A错误;
B.平衡不移动,可能是催化剂或等体积反应增大压强或减小压强,而温度一定不变,则一定不变,故B错误;
C.变化,说明温度一定改变,则平衡一定移动,故C正确;
D.变化,说明温度一定改变,则平衡一定移动,平衡不可能不移动,故D错误。
综上所述,答案为C。
9.D
【详解】A.该反应放热,反应物的键能之和小于产物的键能之和,故A错误;
B.该反应放热,升高温度,平衡逆向移动,二氧化硫的平衡转化率减小,故B错误;
C.平衡常数只与温度有关,增大压强,K=的值不变,故C错误;
D.其他条件不变,催化剂能降低反应活化能,所以加入高效的催化剂能提高单位体积内的活化分子百分数,故D正确;
选D。
10.C
【详解】A.将形状大小相同的金属钠分别与等体积的乙醇、水、煤油反应,钠能够和乙醇、水反应生成气体,和煤油不反应,说明乙醇中含有羟基,该实验可以探究乙醇的结构,故A不符合题意;
B.向盛有SO2水溶液的试管中滴加几滴品红溶液,振荡,溶液褪色,说明SO2具有漂白性,故B不符合题意;
C.NaClO溶液具有漂白性,不能用pH试纸测量其pH,故C符合题意;
D.向K2CrO4溶液中存在平衡2+2H+Cr2O+H2O,缓慢滴加硫酸,H+浓度增大,平衡正向移动,Cr2O浓度增大,溶液绿色变浅,黄色变深,该实验可以探究c(H+ )对、相互转化的影响,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1.C
【详解】A.由题目中先“吸氢”再转化和图示可知,反应的第一步是与氢气结合,反应最后又生成,故是催化剂,选项A错误;
B.根据图中各步活化能可知,生成物质Ⅰ活化能最高,所以对总反应速率起决定性作用的是生成物质I的反应,选项B错误;
C.反应历程中,物质Ⅰ→物质Ⅱ加氢,物质Ⅱ→物质Ⅲ去氧,物质Ⅲ→物质Ⅳ去氧,均为还原反应,元素化合价逐渐降低,选项正确;
D.总反应为,选项D错误;
答案选C。
12.D
【详解】A.实验时,冷凝水应从下口进上口出,选项A错误;
B.若乙醇的汽化速率过快,乙醇分子在催化剂表面停留的时间过短,部分乙醇还来不及被吸附、活化、反应即被带出催化剂层,将导致转化率降低,选项B错误;
C.产生的乙烯能与溴发生加成反应,从而使溶液褪色,通过实验现象能说明有乙烯生成,选项C错误;
D.具支试管中收集的液体成分是乙醇和水,则生成乙烯气体的质量是,故乙醇的转化率为,选项D正确;
答案选D。
13.D
【详解】A.反应①为放热反应,,且正反应是分子数减小的反应,ΔS<0,根据ΔH-TΔS<0时反应自发进行可知,该反应在低温下能自发进行,故A错误;
B.恒温恒容下,再充入0.5molCO2和0.9molH2,反应物浓度增大,反应①和②平衡均正向移动,故B错误;
C.根据表中数据列出反应的三段式有:
,,平衡时气体的总物质的量为(0.2+0.6-2m+m+0.3-m+0.3)mol=(1.4-m)mol,恒温恒容条件下,,解得m=0.2,故C错误;
D.平衡时n(CO2)=0.2mol,n(H2)=(0.6-2m)mol=0.2mol,n(CO)=(0.3-m)mol=0.1mol,n(H2O)=0.3mol,则反应②的平衡常数,故D正确;
故答案选D。
14.A
【详解】A.当质量不变时,该反应不再移动,说明达到平衡状态,A正确;
B.反应速率比等于系数比,时,正逆反应速率不相等,反应没有达到平衡状态,B错误;
C.反应为放热反应,达到平衡时,升高温度,平衡逆向移动,则正反应速率小于逆反应速率,C错误;
D.反应为放热反应,则反应物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的总能量,D错误;
故选A。
15.B
【分析】根据题意分析,图像表示的是一段时间内NO的转化率、CO剩余的百分率随温度变化情况,三角形代表的是CO剩余的百分率,
【详解】A.根据反应Ⅱ的图像可以看出在775K时达到平衡状态,后随温度的升高NO的转化率下降,因此,而反应I曲线走势来看应该是先升高后降低,因此,A正确;
B.在温度大于775K时,反应速率并没有减慢,说明催化剂活性没有降低,B错误;
C.根据图像可以看出时,温度875K时NO的转化率已经很高,已经能够较好的去除NO,C正确;
D.根据表中数据775K时,CO转化率为30%, 利用三段式处理数据如下:
n(CO2)=0.3mol, n(N2)=0.15+0.05=0.2mol,因此,D正确;
故选B。
16.(1) ①和③ ①和④
(2) 0.056mol·L-1·s-1 40~50s 反应放热,温度升高,且此时盐酸浓度较大 浓度
(3)B
(4) 生成气泡的快慢 排除阴离子不同造成的干扰
【详解】(1)探究外界条件对反应速率的影响,注意控制变量法的使用。实验①和②温度一样,锌颗粒大小一样,盐酸浓度不一样,所以实验①和②探究盐酸浓度对该反应速率的影响;实验①和③其他条件相同,温度不同,所以是探究温度对该反应速率的影响;实验①和④其他条件相同,锌颗粒大小不同,所以是探究锌规格(粗、细)对该反应速率的影响。
故答案是①和③;①和④;
(2)①根据反应速率的计算公式得,30s~40s氢气体积的变化量是156.8mL,则物质的量变化是0.007mol,则反应的盐酸的物质的量是0.014mol,浓度变化量是0.56mol/L,ν(HCl)==0.056mol/(L·s);
②通过表格分析,同样时间段,40~50s氢气的体积变化最大,则40~50s时是反应速率最大的时间段,此时反应物浓度不是最大,所以最大的可能原因是金属与酸反应放热,温度升高,速率变大;
随着浓度不断减小,反应速率后段明显下降;
综上,答案是0.056mol/(L·s);40~50s;反应放热,温度升高,且此时盐酸浓度较大;浓度;
(3)事先在盐酸溶液中分别加入等体积的下列溶液以减慢反应速率,在不影响产生H2气体总量的情况下,你认为他上述做法中可行的是:
A.加入NaNO3溶液,引入硝酸根离子,形成氧化性很强的硝酸,硝酸与金属锌反应不能生成氢气,A项不符题意;
B.加入NaCl溶液,相当于稀释盐酸溶液,使反应减慢,不影响氢气总量的生成,B项符合题意;
C.加入CuSO4溶液,使锌与硫酸铜反应生成少量铜单质,形成铜锌原电池,可加快反应的进行,C项不符合题意;
D.加入Na2CO3,稀盐酸与Na2CO3反应,消耗氢离子,影响最终氢气的生成,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选B。
(4)①Fe3+和Cu2+对H2O2分解生成氧气,其他条件不变时,通过观察溶液中气泡产生的快慢,比较得出比较Fe3+和Cu2+对H2O2分解的催化效果结论。
②同学提出将FeCl3改为Fe2(SO4)3更为合理,其理由是阴离子也可能会对反应速率产生影响,控制变量,与硫酸铜的酸根一致,避免FeCl3中的氯离子对反应有影响;
故答案是溶液中气泡产生的快慢;阴离子也可能会对反应速率产生影响,所以将FeCl3改为Fe2(SO4)3可以控制阴离子相同,排除阴离子不同造成的干扰。
17.(1)不变
(2) 正向 增大
(3)正向
(4) 升高温度 使用催化剂 降低压强 t5~t6
【详解】(1)该反应在恒容密闭容器中进行,且反应物和生成物均为气体,故气体的总质量和总体积始终不变,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变。
(2)反应达到平衡后,再充入O2,反应物浓度增大,此时化学平衡正向移动,SO2转化率增大。
(3)若反应达到平衡后,将c(SO2)、c(O2)、c(SO3)同时增大1倍,可看作两个完全相同的已达平衡的体系压缩成一个,此时压强增大,平衡向气体体积减小的方向移动,即平衡正向移动。
(4)t1时刻正逆反应速率同时增大,且逆反应速率增大幅度大于正反应速率,则此时改变的条件为升高温度,t3时刻正逆反应速率同等幅度增大,此时改变的条件为使用催化剂,t4时刻正逆反应速率同时减小,且正反应速率减小幅度大于逆反应速率,此时改变的条件为降低压强。t1-t2时刻,升高温度,化学平衡逆向移动,SO3体积分数减小直至t2时达到平衡,t2-t3和t3-t4平衡不移动,SO3体积分数不变,t4-t5时刻,降低压强,化学平衡再次逆向移动,SO3体积分数进一步减小直至t5时刻达到平衡,则SO3体积分数最小的平衡时间段为t5-t6。
18.(1)Cu+4H++2NO= Cu2++2NO2↑+2H2O
(2) A-B 反应放热,体系温度升高 硝酸的浓度降低
(3)
(4)D
(5)10
【详解】(1)某学生用纯净的Cu与50mL过量浓反应制取(不考虑NO气体的影响),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Cu+4H++2NO= Cu2++2NO2↑+2H2O。
(2)由图可知,相同时间内AB段产生的气体最多,AB段反应速率最快;1min后A-B段反应速率逐渐加快,除产物可能有催化作用外,其主要原因还有:反应放热,体系温度升高;2min后B-C段反应速率又逐渐变慢的原因是:硝酸的浓度降低。
(3)1~3min内生成NO2的物质的量为0.01125mol,则

(4)A.使用Cu粉代替Cu块可以增大反应物之间的接触面积,可以加快,故A不选;
B.使用含有石墨的粗铜代替纯铜能够形成原电池,可以加快,故B不选;
C.铜和浓硝酸反应生成硝酸铜,氢离子浓度降低,浓硫酸可以提供氢离子,使铜和浓硝酸继续反应,在硝酸中加入少量浓硫酸可以加快,故C不选;
D.使用稀硝酸代替浓硝酸,不能生成NO2,故D选;
故选D。
(5)根据方程式:①3Cu+8HNO3=3Cu(NO3)2+2NO+4H2O,②Cu+4HNO3=Cu(NO3)2+2NO2+2H2O,③HNO3+NaOH=NaNO3+H2O,④Cu(NO3)2+2NaOH=NaNO3+Cu(OH)2;得出:Cu Cu(NO3)2 Cu(OH)2;当Cu(NO3)2全部生成Cu(OH)2时,溶液中的NaOH已全部转化为NaNO3;根据Na元素守恒:n(NaOH)=n(NaNO3);根据N元素守恒:n(HNO3)=(NO)+n(NO2)+n(NaNO3)=+100×10 3L/×2.0mol/L=0.25mol,c(HNO3)==10mol/L。
19.(1)B
(2)C
(3)前端加热,有利于加快反应速率;后段冷却,有利于提高CO2的转化率
(4)正
(5)AC
(6)0.05mol L-1 min-1
【详解】(1)A.升高温度,H2O的物质的量分数减小,说明平衡向逆反应方向进行,CO2平衡转化率降低,A错误;
B.及时从体系中移走水蒸气,平衡向正反应方向进行,CO2平衡转化率提高,B正确;
C.恒容条件下向容器中冲入氩气,各组分的浓度不变,平衡不移动,CO2平衡转化率不变,C错误;
D.提高原料气中CO2的比例,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但是CO2起始量变大,CO2平衡转化率降低,D错误;
故答案为:B。
(2)A.CO2(g)+4H2(g) CH4(g)+2H2O(g),根据反应可知生成4molH2(g)的同时消耗2mol2H2O(g),未知H2的消耗量和H2O水的生成量,无法对比正逆反应的速率大小,不能确定反应是否平衡,A错误;
B.恒容容器,体积不变,混合气体总质量不变,混合气体的密度一直保持不变,不能确定反应是否平衡,B错误;
C.反应前后计量数之和不相等,当容器内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保持不变,说明混合气体的物质的量之和不变,各组分的物质的量保持不变,则反应达到平衡,C正确;
D.投料比和化学计量数相等,则容器内CO2与H2物质的量之比始终与投料比相同,保持不变,正逆反应速率是否相等无法确定,不能确定反应是否平衡;
故答案为:C。
(3)通常采用反应器前段加热,后段冷却的方法来提高CO2的转化效率,可能的原因是前端加热,有利于加快反应速率;后段冷却,有利于提高CO2的转化率;
故答案为:前端加热,有利于加快反应速率;后段冷却,有利于提高CO2的转化率。
(4)向容器内额外充入1molH2(g)和0.5molH2O(g),反应物浓度增加,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故答案为:正;
(5)A.温度升高,CO2(g)的平衡转化率降低,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则正反应为放热反应,该反应的正反应活化能E1<逆反应活化能E2,A错误;
B.氢碳比越大,二氧化碳的转化率越高,则①>②,B正确;
C.P点达到平衡,Q点没有达到平衡,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v(正)>v(逆),C错误;
D.CO2中C原子价电子对数为2+=2,sp杂化,C2H4中的C原子的价电子对数为3+=3,sp2杂化,该反应发生前后C原子的杂化方式发生改变,D正确;
故答案为:AC。
(6)10min内转化CO2的物质的量为1mol ×50%=0.5mol,根据反应2CO2(g)+6H2(g) C2H4(g)+4H2O(g)可知,生成水的物质的量为1mol,则10min内H2O(g)的反应速率为;
故答案为:0.05mol L-1 min-1

延伸阅读:

标签:

上一篇:七年级英语上学期期中考试(广州卷)(牛津深圳版)(含解析)

下一篇:2023-2024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八年级(上)期中物理试卷(1)(63人教版1-4章)(原卷+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