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河北省石家庄市重点中学八年级(上)第一次学情评估物理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2小题,共36.0分)
1.年为农历癸卯年,如图为集邮爱好者小明收集的“同圆共生”邮票,请根据图中的信息估测该邮票的边长约为( )
A.
B.
C.
D.
2.以下诗句描写的现象中不属于机械运动的是( )
A.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B.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C. 两个黄鹏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D.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3.运油是我国最新型的空中加油机,它能同时为架战斗机加油,极大地提高了我国空军的敌后作战能力。如图所示为空军运油空中加油机进行空中加油时的情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以战斗机为参照物,加油机是静止的 B. 以地面为参照物,战斗机都是静止的
C. 以地面为参照物,加油机是静止的 D. 以加油机为参照物,战斗机是运动的
4.关于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物体通过的路程越大,运动的速度越大
B. 物体通过的时间越大,运动的速度越小
C. 物体运动的速度和路程成正比,与时间成反比
D. 物体运动的速度可以利用计算,但与、的大小无关
5.坚持锻炼可以让人健康快乐。保持匀速直线步行的小明和爸爸通过的路程之比为:时,所用时间之比是:,则小明和爸爸步行的速度之比是( )
A. : B. : C. : D. :
6.三位同学一起出行,小张骑电动车以的速度平稳前进,小王以的速度跑步前进,小李骑自行车,每分钟通过的路程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 小张速度最大 B. 小王速度最大 C. 小李速度最大 D. 三人速度一样大
7.考驾照时有个必考项目是科目三中的“直线行驶”,要求在一条公路上单向直线行驶,某次考试时有一位考生以的速度行驶全程的,接着以的速度行驶完其余的,那么汽车在全程内的平均速度为( )
A. B. C. D.
8.学校运动会上决赛,运动员们同时起跑,中间过程小明落后于小亮,冲刺阶段小明加速追赶,结果他们同时到达终点。关于全程的平均速度,下列分析中正确的是( )
A. 小明的平均速度比小亮的平均速度大 B. 小亮的平均速度比小明的平均速度大
C. 二者的平均速度相等 D. 不是匀速直线运动,无法比较
9.我国古人发明的风筝是世界上最早的飞行器之一。明代询刍录中记载“于鸢首以竹为笛,使风入竹,声如筝鸣,故名风筝”,文中声音的发声体是( )
A. 鸢 B. 竹 C. 风 D. 筝
10.课堂上用小锤敲击音叉,音叉发出声音后,我们用手握住音叉之后就听不到声音了,这是因为( )
A. 音叉发出的声音被手全部吸收了 B. 音叉发出的声音被手挡住无法听到
C. 音叉被握住后发出的声音不能传播 D. 音叉被握住后停止振动,不再发出声音
11.中国作为文明古国,音乐发展历史悠久。中国古谱以“宫、商、角、徵读音、羽”“五音”谱成。如用西乐的七个音阶对照一下的话,相当于“哆、来、咪、索、拉”,“五音”所反映的声音特征是( )
A. 响度 B. 音调 C. 音色 D. 振幅
12.在如图所示的丰子恺书画作品中,描绘了“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的生活画面,彰显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意境。骑在牛背上的孩童不回头就能大致判断出问话的人是一位老者,他判断的依据是声音的( )
A. 音色
B. 音调
C. 响度
D. 频率
二、多选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9.0分)
13.观察图中烟和小旗,关于甲、乙两车相对房子的运动情况,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甲、乙两车一定向右运动
B. 甲车可能静止,乙车可能向右运动
C. 甲车可能向右运动,乙车一定向左运动
D. 甲车可能静止,乙车一定向左运动
14.如图是甲、乙两车在同一平直公路上行驶的图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甲、乙两车都做匀速直线运动,且
B. 甲、乙两车速度之比为:
C. 若它们相对地面均向东行驶,以甲车为参照物,乙车向西行驶
D. 甲车小时行驶的路程,乙车需行驶小时
15.声音在某些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如表所示,分析表格中的信息,关于声速推断正确的是( )
介质 空气 空气 空气 水常温 软木 铜棒
A. 声速大小与介质有关
B. 声速大小与温度有关
C. 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一定比在液体中快
D. 声音从空气传到水中,它的传播速度将变快
三、填空题(本大题共6小题,共23.0分)
16.如图甲所示,所测物体的长度是______ ;如图乙所示停表的读数为______ ;在测量长度、时间时,误差______ 选填“能”或“不能”避免。
17.如图所示,人行道上的小朋友认为车中的乘客运动得真快,他们是以______ 为参照物进行判断的;而车中的驾驶员认为乘客没有动,驾驶员是以______ 为参照物进行判断的,因此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______ 的。
18.如图所示,在比较游泳运动员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中:甲图是用相同的______比较谁在前面;乙图是用相同的______比较所用的时间。在物理学中用速度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这种方法与______图的方法相同。
19.汽车驾驶员从发现情况到采取制动所需要的时间叫反应时间,在反应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叫反应距离。一辆汽车在平直公路上匀速行驶的过程中,若驾驶员发现前方处有障碍物,采取制动后,汽车在内行驶刚好停在障碍物前,已知该驾驶员的反应时间为,则制动前汽车匀速行驶速度为______ ,从驾驶员看到障碍物到汽车停止的整个过程的平均速度为______ 。
20.如图所示,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这时听到玻璃罩内闹钟的铃声会变______ 填“强”“弱”或“不变”,进一步推理说明______ 不能传播声音。
21.如图所示,将一把钢尺压在桌面上,一部分伸出桌面,用手拨动其伸出桌外的一端,轻拨与重拨钢尺,则钢尺发出声音的______ 不同;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保持尺的振动幅度不变,则钢尺发出声音的______ 不同;换用一把塑料尺子继续实验,其他条件不变,则尺子发出声音的______ 不同。均选填“响度”、“音调”和“音色”
四、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20.0分)
22.如图所示是“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让小车从斜面的点由静止滑下,分别测出小车到达点和点的时间,即可测出不同路程的平均速度。
该实验原理是______ 。
要完成实验,除了图中的实验器材外,还需要的测量仪器是______ 。
实验中测得,,则段的平均速度 ______ 。
若在实验过程中,小车到达点时没有及时停止计时,则所测量的段的平均速度______ 选填“偏大”或“偏小”。
为了减小测量时间的误差,可将垫块向______ 选填“左”或“右”移动。
23.在学习吉他演奏的过程中,小华发现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的。他决定对此进行研究,经过和同学们讨论,提出了以下猜想:
猜想一: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横截面积有关;
猜想二: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长短有关;
猜想三: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材料有关。
为了验证上述猜想是否正确,他们找到了种不同规格的琴弦进行实验。
编号 材料 长度 横截面积 编号 材料 长度 横截面积
铜 铜
铜 钢
铜 尼龙
铜 尼龙
铜
为了验证猜想一,应选用编号为______ 的三根琴弦进行实验;为了验证猜想二,应选用编号为______ 的三根琴弦进行实验;
为了验证猜想三,请你将表中所缺数据补全 ______ , ______ ;
随着实验的进行,小华又觉得琴弦音调的高低可能还与琴弦的松紧程度有关。为了验证这一猜想,必须进行的操作是:使用______ 选填“同一根琴弦”或“不同的琴弦”,只改变琴弦的松紧程度,用同样的力拨动,判断音调与松紧程度的关系。
五、计算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12.0分)
24.北京到苏州铁路长约,下表是从北京开往苏州的一列动车时刻表。
站名 北京 济南 南京 苏州
到站时刻 -- : : :
发车时刻 : : : --
求:
这趟动车由北京到苏州全程的平均速度为多少?
从北京到苏州可以开车前往,开车途中看到公路口的指示牌如图所示。通过计算说明,在遵守交通规则的前提下,由标示牌处到达苏州最短需要多长时间?
25.我国“蛟龙号”载人潜水器下潜深度已突破,世界领先。“蛟龙号”从海水表面匀速竖直下潜到深处,需小时的时间。“蛟龙号”潜水器在某次下潜之前,用声呐向该海域的海底发出超声波,经过声呐接收到回声信号。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为求:
“蛟龙号”的下潜速度。
该海域的深度。
答案和解析
1.【答案】
【解析】解:、边长太小,大约等于一根手指的宽度,故AB错误;
C、大约等于该邮票的边长,故C正确;
D、太大,大约等于手掌的宽度,故D错误。
故选:。
对生活中常见物体的长度有所了解,结合实际,得出结论。
了解常见物体的长度,通过对比可解答本题。
2.【答案】
【解析】解:、江水东流时,江水相对于地面,位置在发生变化,江水东流属于机械运动,所以不符合题意;
B、飞流直下三千尺,相对于地面,水流的位置变化,属于机械运动,所以不符合题意;
C、一行白鹭向上飞行的过程中,相对于大地,它们的位置发生了改变,属于机械运动,所以不符合题意;
D、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不属于机械运动,所以符合题意。
故选:。
物理学中,机械运动是指一个物体相当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
物理学中的运动是相对于参照物而言的,没有选定参照物就分析物体的运动与静止是没有意义的。
3.【答案】
【解析】解:、以战斗机为参照物,加油机与战斗机之间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所以加油机是静止的,故A正确;
、以地面为参照物,加油机和战斗机与地面之间的位置都发生了改变,所以它们都是运动的,故BC错误;
D、以加油机为参照物,战斗机与加油机之间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所以战斗机是静止的,故D错误。
故选:。
在研究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时,要看物体的位置相对于参照物是否发生改变,若改变,则是运动的,若不改变,则是静止的。
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主要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参照物不同,物体的运动情况可能不同,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4.【答案】
【解析】解:匀速直线运动的运动速度保持不变,与路程、时间无关,故D正确、ABC错误。
故选:。
匀速直线运动过程中,速度一直保持不变,路程随着运动时间的增加而增加,并且路程与时间的比值为运动速度。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关键是不能只站在纯数学的角度理解物理公式,而应考虑它的物理意义。
5.【答案】
【解析】解:因为::,::,
所以根据可得,小明和爸爸步行的速度之比:
:。
故选:。
知道小明和爸爸的路程之比和时间之比,利用速度公式求出速度之比。
本题考查了速度公式的应用,计算过程要注意各量之间的关系,不要颠倒。
6.【答案】
【解析】解:小张的速度:;
小王的速度为:;
小李的时间,通过的路程,
小李的速度:,
比较可知,小张的速度最大,小王的速度最小。
故选:。
利用速度公式计算出小李的速度后,全部统一单位,再进行比较即可。
本题考查速度的计算,运动快慢的比较,单位的换算等,细心运算即可,难度不大。
7.【答案】
【解析】解:设总路程为,,;
则根据可得,前路程所用时间为:
;
后路程所用时间为:
,
总时间:;
所以整个过程平均速度为:
。
故选:。
设总路程为,根据速度公式的变形式分别算出两端路程所用的时间,相加得出总时间,
根据速度公式求出汽车在全程内的平均速度。
本题考查了平均速度的计算,弄清前路程用的时间与后路程用的时间是解题的关键。
8.【答案】
【解析】解:由题可知小明和小亮在百米比赛中同时到达终点,即所用时间相同,由可知二人的平均速度相同,故A、、D错误,C正确。
故选:。
全程的平均速度等于全程的总路程与所用总时间的比值。
本题考查了对速度公式的应用,解题关键是要知道全程的平均速度等于全程的总路程与所用总时间的比值。
9.【答案】
【解析】解:由“使风入竹,声如筝鸣”可知,文中的发声体是风,即声音是笛内空气振动产生的。
故选:。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根据“使风入竹,声如筝鸣”分析。
本题考查了声音的产生,属于基础题。
10.【答案】
【解析】解:因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如果我们用手握住音叉,音叉不再振动,也就不再发出声音,故D正确、ABC错误。
故选:。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就停止。
本题考查声音的产生,难度不大。
11.【答案】
【解析】解:“哆、来、咪、索、拉”是声音的高低不同,即物体的振动频率不同,故五音反映的声音特征是音调。
故选:。
声音三个特性:音调、响度、音色。音调跟频率有关,频率越大,音调越高。体积大,质量大的物体难振动,频率小,音调低。响度跟振幅有关。音色跟材料和结构有关。
本题考查声音的特性,是一道基础题。
12.【答案】
【解析】解:不同人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老人与小孩、年轻人声音的音色是不同的,所以,骑在牛背上的孩童是依据音色来大致判断出问话的人是一位老者。
故选:。
声音有三个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音色是指声音的感觉特性,通过音色能辨别物体。不同乐器、不同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不同,产生的音色会不同,我们是靠音色来辨别乐器的种类和不同人的声音。
本题考查了声音的特征,是一道基础题。
13.【答案】
【解析】解:
由图中的信息可以判断出:因为房子的烟向左飘,所以风是向左吹。
所以甲车运动状态有三种可能:、向右运动;、静止;、向左运动,且速度小于风速。
因为乙车旗向右飘,所以乙车只能向左运动,且速度要大于风的速度。
综上分析可知,选项CD正确,AB错误。
故选:。
研究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首先要选取一个物体作为标准,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研究对象的运动情况是怎样的,就看它与参照物的相对位置是否变化,由此来突破此题。
一个物体的运动状态的确定,关键取决于所选取的参照物。所选取的参照物不同,得到的结论也不一定相同。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14.【答案】
【解析】解:、甲乙的图像都是一条倾斜的直线,所以甲、乙两车都做匀速直线运动,
由图可知甲的速度:,乙的速度:,所以,甲、乙两车速度之比为:,故AB正确;
C、若它们相对地面均向东行驶,因,所以以甲车为参照物,乙车向西行驶,故C正确;
D、由图可知甲小时行驶的路程为,乙小时行驶的路程为,路程不相等,故D错误。
故选:。
、甲乙的图像都是一条倾斜的直线,所以两车都做匀速直线运动,从图中读取甲、乙两车对应的路程和时间,利用速度公式分别计算两车的速度,并计算两车的速度之比;
C、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发生改变则物体是运动的,进一步确定物体的运动方向;
D、由图像分析甲车小时行驶的路程和乙小时行驶的路程是否相等。
本题考查速度公式的灵活运用和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关键是正确从图中读取信息。
15.【答案】
【解析】解:、从表中数据可知,种类不同,声音的传播速度也不一样,故A正确;
B、的空气和的空气中,声音的传播速度不一样,故B正确;
C、从表中数据可知,声音在水中的传播速度比在软木中的传播速度快,故C错误;
D、声音从空气传到水中,它的传播速度将变快,故D正确。
故选:。
根据表中信息判断各选项的对错。
本题考查了声音的传播条件,属于基础题。
16.【答案】 不能
【解析】解:由图可知,刻度尺上之间有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长度是,即此刻度尺的分度值为;物体左侧与对齐,物体右侧与对齐,则所测物体的长度:;
由图可知,小盘的分度值是,指针在和之间,更靠近,且分针指示的时间为;大盘的分度值是,而大盘指针在,因此秒表的读数为;
在测量长度、时间以及其他物理量时受所用仪器和测量方法的限制,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总会有差别,这就是误差。我们不能消除误差,但可以通过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更精密的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等措施减小误差。
故答案为:;;不能。
刻度尺的分度值是刻度尺相邻两刻度线表示的长度,使用刻度尺时要明确其分度值,起始端从开始,读出末端刻度值,就是物体的长度;起始端没有从刻度线开始的,要以某一刻度线为起点,读出末端刻度值,减去起始端所对刻度即为物体长度,注意刻度尺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停表的中间的表盘代表分钟,周围的大表盘代表秒,秒表读数是两个表盘的示数之和;
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总会有差别,这就是误差。我们不能消灭误差,但应尽量的减小误差。
在物理实验和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刻度尺和停表,我们要熟练掌握其使用和读数方法,本题同时考查了采取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方法可以减小误差。
17.【答案】自己 自己或汽车 相对
【解析】解:车中的乘客和车相对于人行道上的小朋友位置发生了变化,所以,小朋友说“乘客运动得真快”是以小朋友自己为参照物进行判断的。车上的乘客相对于驾驶员位置没有变化,所以驾驶员说“你没动”是以驾驶员自己为参照物的。
由以上分析可知,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判断某一物体的运动状态,其结论可能是不同的。由此可以说明: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跟选择的参照物有关,即说明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故答案为:自己;自己或汽车;相对。
物体的运动和静止相对于所选取的参照物而言的。关键是看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是否改变,若改变则是运动的;若不变,则是静止的;平时所说的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都是相对参照物而言的。
此题主要考查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理解和掌握,研究同一物体的运动状态,如果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得出的结论可以不同。
18.【答案】时间 路程 甲
【解析】解:
从甲图可以看出运动员运动相同的时间,利用相同的时间比较经过路程的长短来比较快慢,在相同的时间内,中间泳道的运动员通过的路程最长,运动最快。
从乙图可以看出运动员运动相同的路程,利用通过相同的路程比较时间的长短来比较快慢,通过相同的路程,中间泳道的运动员所用的时间最短,运动最快。
在物理学中用速度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速度的大小等于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这种方法与甲图方法相同。
故答案为:时间;路程;甲。
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有两种:一是运动相同路程,比较时间;二是运动相同时间,比较路程;
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速度的大小等于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我们通常是用两种方法来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相同时间比较路程,路程长的运动快;相同路程比较时间,时间短的运动快。由于我们比较物体运动快慢需要同时考虑路程和时间这两个物理量,所以在物理学中,我们就引入了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即速度来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
19.【答案】
【解析】解:由题意可知,反应距离,
则制动前汽车匀速行驶速度;
从驾驶员看到障碍物到汽车停止的整个过程的时间,
则整个过程的平均速度。
故答案为:;。
由题意可知,先求出反应距离,又知道反应时间,根据求出制动前汽车匀速行驶速度;然后根据题意求出从驾驶员看到障碍物到汽车停止的整个过程的时间,利用求出整个过程的平均速度。
本题考查了速度公式的应用和平均速度的计算,正确得出反应距离是关键。
20.【答案】弱 真空
【解析】解: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这时听到玻璃罩内闹钟的铃声会变弱,进一步推理说明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故答案为:弱;真空。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知道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本题属于基础性题目。
21.【答案】响度 音调 音色
【解析】解:轻拨与重拨钢尺,会导致钢尺振动幅度不同,响度就不同;
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用同样大小的力拨动其伸出桌面的一端,这样会导致钢尺振动的快慢不同,即发声音调不同;
换用一把塑料尺子继续实验,其他条件不变,则尺子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故答案为:响度;音调;音色。
声音的响度与声源振动的幅度和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振动幅度越大,响度越大;而音调的高低与发声物体振动快慢有关,物体振动越快,音调越高;音色反映的是声音的品质与特色,它跟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有关。
此题考查对声音特征的辨别,有一定的综合性,但难度不大,强化对课本基础知识的记忆是解决识记性题目的基础。
22.【答案】 停表 偏小 右
【解析】解:“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原理是;
要完成实验,需要测量的物理量是距离和时间,因此除了图中的实验器材外,还需要的测量仪器是停表;
实验中测得,,因此小车通过段的时间为:
;
刻度尺的分度值为,因此段的距离为:
;
则段的平均速度为:
;
若实验过程中,小车到达点时没有及时停止计时,所测小车运动时间偏大,根据公式可知,距离一定时,所用时间越多,物体运动速度越慢,因此会使所测量的段的平均速度偏小;
为了减小测量时间的误差,可将垫块向右移动,减小斜面的坡度,使小车运动速度变缓。
故答案为:;停表;;偏小;右。
“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原理速度公式;
要完成实验,需要测量的物理量是距离和时间,据此判断还需要的测量仪器;
根据和,计算出小车通过段的时间;刻度尺的分度值为,据此计算出段的距离;利用公式计算出段的平均速度;
若实验过程中,小车到达点时没有及时停止计时,所测小车运动时间偏大,根据公式可知,距离一定时,所用时间越多,物体运动速度越慢;
斜面的坡度越小,小车运动速度越缓,便于测量小车运动时间。
此题考查了“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速度公式及其计算,稍有难度,属基础题目。
23.【答案】A、、 、、 同一根琴弦
【解析】解:当研究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与琴弦的横截面积关系时,控制材料、长度不变,应选用、、的琴弦进行实验;
要研究究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长短有关,控制材料和横截面积相同,应选用、、的琴弦进行实验;
探究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与材料的关系时,控制横截面积和长度不变,应选用、、的琴弦进行实验,补充表中中数据为,。
探究琴弦音调的高低与琴弦的松紧程度的关系时,需要使用同一根琴弦,且控制拨弦的力相同,只改变弦的松紧程度不同,来研究音调高低和琴弦的松紧程度的关系。
故答案为:、、;、、;;;同一根琴弦。
猜想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材料、琴弦的横截面积、琴弦的长短有关,在探究过程中,应用控制变量法:
探究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与琴弦的横截面积的关系时,控制材料、长度不变;
探究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与琴弦的长短的关系时,控制横截面积和材料不变;
探究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与材料的关系时,控制横截面积和长度不变;
猜想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松紧有关,应控制琴弦的长度、横截面积、材料都不变。
本题是探究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的影响因素,一个物理量受多个因素影响时,探究其中一个因素和物理量的关系时,采用控制变量法。
24.【答案】解:由列车时刻表可知,动车由北京到苏州所用的时间:::,
这趟动车由北京到苏州全程的平均速度:;
由标示牌可知,汽车的最大速度,从标示牌到苏州的路程,
由可知,在遵守交通规则的前提下,由标示牌处到达苏州最短需要的时间:。
答:这趟动车由北京到苏州全程的平均速度为;
在遵守交通规则的前提下,由标示牌处到达苏州最短需要。
【解析】由列车时刻表可知动车由北京到苏州所用的时间,利用速度公式求出这趟动车由北京到苏州全程的平均速度;
由标示牌可知汽车的最大速度和从标示牌到苏州的路程,利用速度公式求出在遵守交通规则的前提下,由标示牌处到达苏州最短需要的时间。
本题考查速度公式的应用,能从列车时刻表和标示牌中获取相关信息是解题的关键。
25.【答案】解:“蛟龙号”下潜时间:小时,下潜深度,
“蛟龙号”的下潜速度:;
因为声音传播到海底的时间为总的时间的一半,则,
由得,该海域的深度:。
答:“蛟龙号”的下潜速度是;
该海域的深度为。
【解析】“蛟龙号”的下潜时间和深度已知,利用速度公式得到其下潜速度;
先算出声波从海面传到海底的时间,再根据速度变形公式就可求出海域的深度。
本题考查了回声测距的应用及速度公式的计算,弄清声波从海面传到海底的时间是解题的关键。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