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白山市抚松县抚松县五校2023年化学中考模拟预测试题

吉林省白山市抚松县抚松县五校2023年化学中考模拟预测试题
一、单选题
1.2022年11月29日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进入预定轨道。要完成的下列任务中一定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A.开启舱门 B.快速交会 C.点火发射 D.燃料加注
【答案】C
【知识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点及其判别
【解析】【解答】A. 开启舱门 ,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不符合题意;
B. 快速交会,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不符合题意;
C. 点火发射 ,燃烧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符合题意;
D. 燃料加注,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变化时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叫物理变化。
变化时都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
2.(2021九上·西乡塘月考)空气中含量较多且化学性质不活泼的气体是(  )
A.氮气 B.氧气 C.水蒸气 D.二氧化碳
【答案】A
【知识点】氮气及稀有气体的用途
【解析】【解答】空气是一种天然资源,混合均匀,相对稳定,氮气在空气中含量较多,在常温下化学性质极不活泼,一般不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故答案为:A。
【分析】根据氮气是空气中含量最多且不活泼的气体分析。
3.(2021·朝阳)下列物质中属于混合物的是(  )
A.冰水混合物 B.维生素B2(C17H20O6N4)
C.稀有气体 D.过氧化氢
【答案】C
【知识点】纯净物和混合物
【解析】【解答】A. 冰水混合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属于纯净物,故A不符合题意;
B. 维生素B2(C17H20O6N4)是由一种物质组成,属于纯净物,故B不符合题意;
C. 稀有气体中含有氦气、氖气、氩气等属于混合物,故C符合题意;
D. 过氧化氢是由一种物质组成,属于纯净物,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由单一物质组成的物质称为纯净物。
混合物是由两种及两种以上纯物质(元素或化合物)没有经化学变化而组成的物质。
4.下图所示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
A.闻气味
B.取粉末药品
C.称量固体
D.点燃酒精灯
【答案】B
【知识点】实验室常见的仪器及使用;药品的取用
【解析】【解答】A. 不要把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药品的气味,故不符合题意;
B. 取粉末药品时,将试管横放,用药匙或纸槽将药品送人试管底部,再把试管直立起来,让药品滑入试管底部,故正确,符合题意;
C. 称量固体时,应该遵守“左物右码”原则,故不符合题意;
D. 禁止用燃着的酒精灯点燃酒精灯,会引起火灾,故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A、打开药品瓶塞,瓶口在前下方离鼻孔约0.5米,用手轻轻地在瓶口扇动,使极少量的气体飘进鼻孔。
B、取用粉末、颗粒状药品应使用药匙或纸槽,步骤:“一横、二送、三直立”。
C、使用托盘天平时将药品放在左盘,砝码放在右盘,并垫质量、大小相等的纸片,不能直接称量,潮湿的或具有腐蚀性的药品,必须放在玻璃器皿里称量。
D、根据酒精灯的使用方法分析。
5.下列关于碳单质及碳的氧化物叙述正确的是(  )
A.一氧化碳容易与血红蛋白结合导致人中毒,所以一氧化碳有百害而无一利
B.古代书画作品能保存至今,是因为碳不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C.是由原子构成的
D.倡导低碳生活主要是为了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答案】D
【知识点】碳的化学性质;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一氧化碳的毒性
【解析】【解答】A. 一氧化碳容易与血红蛋白结合导致人中毒,但是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也有利,故错误;
B. 古代书画作品能保存至今,是因为碳的性质稳定,难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故错误;
C. C60是由分子构成的,故错误;
D. 倡导低碳生活主要是为了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故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根据一氧化碳,碳的性质,C60的结构,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分析。
6.(2021·西藏)SiO2是光导纤维的主要成分。SiO2中Si的化合价是(  )
A.+1 B.+2 C.+3 D.+4
【答案】D
【知识点】有关元素化合价的计算
【解析】【解答】在化合物中氧元素一般显﹣2价,设硅元素的化合价是x,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得:x+(﹣2)×2=0,则x=+4价。
故答案为:D。
【分析】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7.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活性炭可作冰箱除味剂
B.用食醋浸泡鸡蛋的方法,可制得无壳鸡蛋
C.将冷碟子放在蜡烛火焰的上方,可得到炭黑
D.油罐着火时用水喷淋的目的是降低油的着火点
【答案】D
【知识点】酸的化学性质;蜡烛燃烧实验;碳单质的性质和用途;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解析】【解答】A. 活性炭具有吸附性,可作冰箱除味剂 ,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B. 用食醋浸泡鸡蛋的方法,鸡蛋壳主要成分是碳酸钙,碳酸钙能与食醋反应,可制得无壳鸡蛋,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C. 将冷碟子放在蜡烛火焰的上方,可得到炭黑 ,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D. 油罐着火时用水喷淋的目的是降低油周围的稳定,低于着火点,故错误,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A、根据活性炭具有吸附性分析。
B、食醋显酸性,鸡蛋壳主要成分是碳酸钙。
C、蜡烛不完全燃烧会有碳单质生成。
D、物质的着火点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不能随意改变。
8.(2017九上·邵阳期中)用分子、原子的观点分析下列生活中的现象,其解释不合理的是(  )
A.50mL水与50mL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小于100mL——分子之间有间隔
B.八月桂花飘香——分子在不断运动
C.1滴水中约含1.67×1021个水分子——分子很小
D.水结成冰——分子停止运动
【答案】D
【知识点】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解析】【解答】A、50mL酒精和50mL水混合后体积小于100mL,是因为分子之间有间隔,一部分水分子和酒精分子会互相占据分子之间的间隔.故选项解释正确;A不符合题意;
B、八月桂花飘香,是因为桂花香中含有的分子不断运动,向四周扩散,使人们闻到桂花的香气.故选项解释正确;B不符合题意;
C、1滴水的体积已经很小了,而含有的水分子的数目又是这么多,说明了分子很小.故选项解释正确;C不符合题意;
D、水结成冰,是由于水分子的间隔发生变化,水分子没有停止运动.故选项解释错误.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分子的基本特征有: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结合事实判断即可.
9.KNO3和KCl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KCl的溶解度小于KNO3的溶解度
B.10℃时,KNO3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为20.9%
C.T1℃时,KNO3、KCl两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相等
D.将60℃时的KNO3饱和溶液210g冷却至10℃,析出硝酸钾晶体89.1g
【答案】D
【知识点】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
【解析】【解答】A. 比较溶解度大小,必须指明温度,故错误;
B. 10℃,KNO3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100%≈17.3%,故错误;
C. T1℃时,KNO3、KCl两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相等,没说溶液是否饱和,不能比较溶质质量分数大小,故错误;
D. 将60℃时的KNO3饱和溶液冷却至10℃,硝酸钾溶解度变小,会析出硝酸钾晶体,故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溶解度曲线上的点有三个方面的作用:根据已知温度查出有关物质的溶解度;根据物质的溶解度查出对应的温度;比较相同温度下不同物质溶解度的大小或者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
10.(2023九下·利津月考)古诗《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中蕴含了如图所示三种物质间的相互转化关系,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CaO俗名叫生石灰,是一种氧化物
B.“烈火焚烧若等闲”描述的是反应①的变化
C.反应②发生时,会放出热量
D.反应③是改良酸性土壤的原理
【答案】D
【知识点】碳酸钙、生石灰、熟石灰之间的转化
【解析】【解答】A.CaO俗称生石灰,CaO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属于氧化物,故A正确;
B.“烈火焚烧若等闲”描述的是碳酸钙高温分解,即描述的是反应①的变化,故B正确;
C.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放出热量,故C正确;
D.反应③是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不是改良酸性土壤的原理,故D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A.氧化钙俗称生石灰,CaO属于氧化物;
B.“烈火焚烧若等闲”描述的是碳酸钙高温分解;
C.氧化钙与水反应放出热量;
D.反应③是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
二、填空题
11.请用化学用语填空:
(1)2个汞原子:   ;
(2)氨分子:   ;
(3)铝离子:   ;
(4)标出二氧化氮中氮元素的化合价:   。
【答案】(1)
(2)
(3)
(4)
【知识点】元素的符号及其意义;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化合价与离子表示方法上的异同点
【解析】【解答】(1)2个汞原子表示为2Hg。
(2)氨分子表示为NH3。
(3)铝离子表示为Al3+。
(4)二氧化氮中氧元素显-2价,氮元素显+4价,标出二氧化氮中氮元素的化合价 。
【分析】(1)2元素符号前有数字表示多个原子。
(2)1个氨分子中含有1个氮原子,3个氢原子。
(3)1个铝离子带有3个单位的正电荷。
(4)元素的化合价标注在元素符号的正上方,号前数后。
12.中科院已研制出石墨烯芯片,石墨烯芯片的主要成分是碳。请根据如图提供的信息,回答相关问题:
(1)碳是第   周期的元素;
(2)与①化学性质相似的是   (填序号);
(3)②和④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是   。
【答案】(1)二
(2)③
(3)NaCl
【知识点】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
【解析】【解答】(1)碳原子核外有2个电子层,碳是第二周期的元素。
(2)①的最外层电子数是4,与①化学性质相似的是③。
(3)②为钠离子,钠元素显+1价,④为氯离子,氯元素显-1价,②和④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是NaCl。
【分析】(1)原子核外电子层数=元素周期数。
(2)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等,元素化学性质相似。
(3)在化合物中元素的正负化合价但是为零。
13.金刚石、石墨、都是由碳元素形成的单质,它们的原子排列方式不同,导致它们在性质上存在着明显差异。
(1)请写出另一组由同种元素形成的不同单质   。
(2)石墨具有优良的   ,常用作干电池的电极。
(3)已知反应,则Mg着火时   (填“能”或“不能”)使用干粉灭火器灭火。
【答案】(1)红磷、白磷(或氧气、臭氧等)
(2)导电性
(3)不能
【知识点】同素异形体和同素异形现象;碳单质的性质和用途;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解析】【解答】(1)由同种元素形成的不同单质如:红磷、白磷;或氧气、臭氧等。
(2)石墨具有优良的导电性,常用作干电池的电极。
(3)已知反应,则Mg着火时不能使用干粉灭火器灭火。
【分析】(1)根据由同种元素形成的不同单质为同素异形体分析。
(2)根据石墨具有优良的导电性分析极
(3)根据镁能与二氧化碳反应分析。
三、选择题组
14.气候变化是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中国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碳中和”就是采取各种措施全部抵消掉生产生活中排放的二氧化碳。
(1)“碳中和”中的“碳”指的是____。
A.碳原子 B.一氧化碳 C.二氧化碳 D.活性炭
(2)下列措施有利于实现“碳中和”的是____。
A.外出尽量选择公交出行 B.加大化石能源的使用力度
C.国家鼓励购买电动汽车 D.大力推广使用太阳能
【答案】(1)C
(2)A;C;D
【知识点】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
【解析】【解答】(1)“碳中和”中碳指的是二氧化碳。
故答案为:C。
(2)A. 外出尽量选择公交出行 ,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故符合题意;
B. 加大化石能源的使用力度 ,会增多二氧化碳的排放,故不符合题意;
C. 国家鼓励购买电动汽车 ,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故符合题意;
D. 大力推广使用太阳能,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故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C D。
【分析】(1)根据“碳中和”中碳指的是二氧化碳分析。
(2)根据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措施分析。
四、填空题
15.厨房中蕴藏很多的化学知识。请回答。
(1)围裙是由涤纶制成的,涤纶属于   (填“合成纤维或&;天然纤维”。
(2)今天的午餐有炖牛肉、海带汤、凉拌黄瓜、米饭和易拉罐饮料。海带中富含的碘元素,可以预防   。米饭可以补充的营养素是   。
(3)饭后用洗涤剂清洗餐具上的油污,这是因为洗涤剂具有   作用。
【答案】(1)合成纤维
(2)甲状腺肿大;糖类
(3)乳化
【知识点】乳化现象与乳化作用;有机高分子材料的分类及鉴别;人体的元素组成与元素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
【解析】【解答】(1)围裙是由涤纶制成的,涤纶属于合成纤维。
(2)今天的午餐有炖牛肉、海带汤、凉拌黄瓜、米饭和易拉罐饮料。海带中富含的碘元素,可以预防甲状腺肿大。米饭可以补充的营养素是淀粉,属于糖类。
(3)饭后用洗涤剂清洗餐具上的油污,这是因为洗涤剂具有乳化作用。
【分析】(1)涤纶属于合成纤维。
(2)主食属于糖类。
(3)洗涤剂有个特殊性质,它能把一个个小油滴包围起来,让它们均匀地分散在水中,这种作用叫“乳化作用”。
16.(2021·阜新)在宏观、微观和符号之间建立联系,是化学学科独特的思维方式。
(1)从微粒角度说明图中反应的实质是   。
(2)图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该反应基本反应类型是   。
【答案】(1)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水分子(或H+和OH-结合生成H2O)
(2)NaOH+HCl=NaCl+H2O
(3)复分解反应
【知识点】复分解反应及其应用;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化学反应的实质
【解析】【解答】(1)由图示可看出,钠离子和氯离子没有变化,该反应的实质是氢离子与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水(或H+和OH-结合生成H2O);
(2)图示反应为氢氧化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方程式为: ;
(3)由方程式可知该反应是两种化合物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
【分析】(1)根据图示反应前后粒子的变化情况分析;
(2)酸碱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
(3)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
17.(2021·长沙)今年3月,三星堆遗址新出土重要文物500多件,其中有高2.62米的青铜大立人、高3.95米的青铜神树、由金箔包裹的权杖、重约286g的黄金面具以及玉石器和象牙等。
(1)黄金属于   材料(填“金属”或“合成”)。
(2)与纯铜相比,青铜的优良性能有   (写一种即可)。
【答案】(1)金属
(2)硬度大
【知识点】合金与合金的性质
【解析】【解答】(1)纯金属和合金均属于金属材料,黄金属于金属材料。
(2)合金比成分金属硬度更大、抗腐蚀性更好,故与纯铜相比,青铜的优良性能有硬度大(合理即可)。
【分析】(1)根据合金和纯金属统称为金属材料分析
(2)根据合金的特性进行分析
五、实验题
18.下图是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常用装置。
(1)仪器①的名称是   。
(2)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   ;实验时应在试管口放一团棉花,其作用是   。
(3)制取二氧化碳应选用的发生和收集装置是   (填装置字母);选择该发生装置的依据是   。
【答案】(1)长颈漏斗
(2);防止加热时试管内粉末状物质进入导管
(3)BC;固体与液体反应且不需加热
【知识点】气体制取装置的探究
【解析】【解答】(1)仪器①的名称是长颈漏斗。
(2)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为高锰酸钾在加热下反应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化学方程式为 ;实验时应在试管口放一团棉花,其作用是防止加热时试管内粉末状物质进入导管。
(3)制取二氧化碳常常使用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属于固液常温型,选反应装置B,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二氧化碳的密度大于空气的密度,常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应选用的发生和收集装置是BC;选择该发生装置的依据是固体与液体反应且不需加热。
【分析】(2)根据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操作注意事项分析。
(3)根据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分析。
六、科学探究题
19.某兴趣小组查阅资料发现除去泥沙等杂质的粗盐,可能还含有、、等杂质。他们将该粗盐配成溶液,并对粗盐溶液进行探究和除杂。
(1)【探究过程】步骤1:向粗盐溶液中加入过量NaOH溶液,未出现明显现象,说明溶液中无   杂质,向溶液中继续滴加过量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固体,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步骤2:向步骤1的滤液中滴加过量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过滤;向滤液中滴加稀盐酸至溶液呈中性即得NaCl溶液。加稀盐酸除去的物质是   。
(3)【初步结论】杂质成分已确定,且已完全除去。
【反思交流】小东认为还不能确定是否存在,可向步骤2的沉淀中滴加过量稀盐酸,若观察到   的现象,证明粗盐中确实存在。
(4)小红认为杂质未完全除去,可按照步骤1和步骤2重新实验,并对调其中两种试剂的位置就能达到除杂目的,这两种试剂为____。
A.溶液、溶液
B.稀盐酸、溶液
C.NaOH溶液、溶液
【答案】(1)/氯化镁;
(2)NaOH/氢氧化钠
(3)沉淀部分溶解
(4)A
【知识点】粗盐提纯
【解析】【解答】(1)氢氧化钠能与氯化镁反应生成氢氧化镁白色沉淀和氯化镁,在步骤1中,向粗盐溶液中加入过量NaOH溶液,未出现明显现象,说明溶液中无氯化镁杂质;向溶液中继续滴加过量Na2CO3溶液,产生白色沉淀CaCO3固体。氯化钙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Cl2+Na2CO3=CaCO3↓+2NaCl。
(2)向步骤1的滤液中滴加过量B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氯化钡能与硫酸钠、碳酸钠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碳酸钡沉淀,将可能存在的硫酸钠和过量的碳酸钠完全除净,过滤;向滤液中滴加稀盐酸至溶液呈中性,稀盐酸与过量的氢氧化钠反应即得NaCl溶液。加稀盐酸除去的物质是氢氧化钠。
(3)硫酸钡沉淀与稀盐酸不反应,而碳酸钡沉淀能与稀盐酸反应会生成氯化钡、二氧化碳和水,所以向步骤2的沉淀中滴加过量稀盐酸,若观察到沉淀部分溶解,证明粗盐中确实存在Na2SO4。
(4)上述实验中,过滤所得滤液中仍含有氯化钡,所以应先加入过量的氯化钡溶液,用于除去硫酸钠,然后再加入过量的碳酸钠溶液,用于除去氯化钙和过量的氯化钡,所以应调整Na2CO3溶液、BaCl2溶液的滴加顺序。
故答案为:A。
【分析】(1)根据氢氧化钠的化学性质、碳酸钠的化学性质分析。
(2)根据实验过程、盐酸的化学性质分析。
(3)根据盐酸的化学性质分析。
(4)除杂问题的解题关键是抓住除杂的必需条件,即加入的试剂只与杂质反应,而且反应后不引入新的杂质。
七、计算题
20.赤铁矿主要成分为Fe2O3,可用CO还原来炼铁。求用含Fe2O3160t的铁矿石,理论上可以炼出铁的质量是多少。(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并写出计算过程)
【答案】112t
解:设理论上可以炼出铁的质量为x。
x=112t
答:理论上可以炼出铁的质量为112t。
【知识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解析】【分析】先设未知数,正确写出一氧化碳与氧化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再找准有关物质,已知量是氧化铁的质量,未知量是生成铁的质量;列比例式计算。
吉林省白山市抚松县抚松县五校2023年化学中考模拟预测试题
一、单选题
1.2022年11月29日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进入预定轨道。要完成的下列任务中一定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A.开启舱门 B.快速交会 C.点火发射 D.燃料加注
2.(2021九上·西乡塘月考)空气中含量较多且化学性质不活泼的气体是(  )
A.氮气 B.氧气 C.水蒸气 D.二氧化碳
3.(2021·朝阳)下列物质中属于混合物的是(  )
A.冰水混合物 B.维生素B2(C17H20O6N4)
C.稀有气体 D.过氧化氢
4.下图所示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
A.闻气味
B.取粉末药品
C.称量固体
D.点燃酒精灯
5.下列关于碳单质及碳的氧化物叙述正确的是(  )
A.一氧化碳容易与血红蛋白结合导致人中毒,所以一氧化碳有百害而无一利
B.古代书画作品能保存至今,是因为碳不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C.是由原子构成的
D.倡导低碳生活主要是为了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6.(2021·西藏)SiO2是光导纤维的主要成分。SiO2中Si的化合价是(  )
A.+1 B.+2 C.+3 D.+4
7.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活性炭可作冰箱除味剂
B.用食醋浸泡鸡蛋的方法,可制得无壳鸡蛋
C.将冷碟子放在蜡烛火焰的上方,可得到炭黑
D.油罐着火时用水喷淋的目的是降低油的着火点
8.(2017九上·邵阳期中)用分子、原子的观点分析下列生活中的现象,其解释不合理的是(  )
A.50mL水与50mL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小于100mL——分子之间有间隔
B.八月桂花飘香——分子在不断运动
C.1滴水中约含1.67×1021个水分子——分子很小
D.水结成冰——分子停止运动
9.KNO3和KCl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KCl的溶解度小于KNO3的溶解度
B.10℃时,KNO3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为20.9%
C.T1℃时,KNO3、KCl两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相等
D.将60℃时的KNO3饱和溶液210g冷却至10℃,析出硝酸钾晶体89.1g
10.(2023九下·利津月考)古诗《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中蕴含了如图所示三种物质间的相互转化关系,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CaO俗名叫生石灰,是一种氧化物
B.“烈火焚烧若等闲”描述的是反应①的变化
C.反应②发生时,会放出热量
D.反应③是改良酸性土壤的原理
二、填空题
11.请用化学用语填空:
(1)2个汞原子:   ;
(2)氨分子:   ;
(3)铝离子:   ;
(4)标出二氧化氮中氮元素的化合价:   。
12.中科院已研制出石墨烯芯片,石墨烯芯片的主要成分是碳。请根据如图提供的信息,回答相关问题:
(1)碳是第   周期的元素;
(2)与①化学性质相似的是   (填序号);
(3)②和④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是   。
13.金刚石、石墨、都是由碳元素形成的单质,它们的原子排列方式不同,导致它们在性质上存在着明显差异。
(1)请写出另一组由同种元素形成的不同单质   。
(2)石墨具有优良的   ,常用作干电池的电极。
(3)已知反应,则Mg着火时   (填“能”或“不能”)使用干粉灭火器灭火。
三、选择题组
14.气候变化是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中国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碳中和”就是采取各种措施全部抵消掉生产生活中排放的二氧化碳。
(1)“碳中和”中的“碳”指的是____。
A.碳原子 B.一氧化碳 C.二氧化碳 D.活性炭
(2)下列措施有利于实现“碳中和”的是____。
A.外出尽量选择公交出行 B.加大化石能源的使用力度
C.国家鼓励购买电动汽车 D.大力推广使用太阳能
四、填空题
15.厨房中蕴藏很多的化学知识。请回答。
(1)围裙是由涤纶制成的,涤纶属于   (填“合成纤维或&;天然纤维”。
(2)今天的午餐有炖牛肉、海带汤、凉拌黄瓜、米饭和易拉罐饮料。海带中富含的碘元素,可以预防   。米饭可以补充的营养素是   。
(3)饭后用洗涤剂清洗餐具上的油污,这是因为洗涤剂具有   作用。
16.(2021·阜新)在宏观、微观和符号之间建立联系,是化学学科独特的思维方式。
(1)从微粒角度说明图中反应的实质是   。
(2)图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该反应基本反应类型是   。
17.(2021·长沙)今年3月,三星堆遗址新出土重要文物500多件,其中有高2.62米的青铜大立人、高3.95米的青铜神树、由金箔包裹的权杖、重约286g的黄金面具以及玉石器和象牙等。
(1)黄金属于   材料(填“金属”或“合成”)。
(2)与纯铜相比,青铜的优良性能有   (写一种即可)。
五、实验题
18.下图是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常用装置。
(1)仪器①的名称是   。
(2)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   ;实验时应在试管口放一团棉花,其作用是   。
(3)制取二氧化碳应选用的发生和收集装置是   (填装置字母);选择该发生装置的依据是   。
六、科学探究题
19.某兴趣小组查阅资料发现除去泥沙等杂质的粗盐,可能还含有、、等杂质。他们将该粗盐配成溶液,并对粗盐溶液进行探究和除杂。
(1)【探究过程】步骤1:向粗盐溶液中加入过量NaOH溶液,未出现明显现象,说明溶液中无   杂质,向溶液中继续滴加过量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固体,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步骤2:向步骤1的滤液中滴加过量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过滤;向滤液中滴加稀盐酸至溶液呈中性即得NaCl溶液。加稀盐酸除去的物质是   。
(3)【初步结论】杂质成分已确定,且已完全除去。
【反思交流】小东认为还不能确定是否存在,可向步骤2的沉淀中滴加过量稀盐酸,若观察到   的现象,证明粗盐中确实存在。
(4)小红认为杂质未完全除去,可按照步骤1和步骤2重新实验,并对调其中两种试剂的位置就能达到除杂目的,这两种试剂为____。
A.溶液、溶液
B.稀盐酸、溶液
C.NaOH溶液、溶液
七、计算题
20.赤铁矿主要成分为Fe2O3,可用CO还原来炼铁。求用含Fe2O3160t的铁矿石,理论上可以炼出铁的质量是多少。(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并写出计算过程)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点及其判别
【解析】【解答】A. 开启舱门 ,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不符合题意;
B. 快速交会,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不符合题意;
C. 点火发射 ,燃烧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符合题意;
D. 燃料加注,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变化时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叫物理变化。
变化时都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
2.【答案】A
【知识点】氮气及稀有气体的用途
【解析】【解答】空气是一种天然资源,混合均匀,相对稳定,氮气在空气中含量较多,在常温下化学性质极不活泼,一般不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故答案为:A。
【分析】根据氮气是空气中含量最多且不活泼的气体分析。
3.【答案】C
【知识点】纯净物和混合物
【解析】【解答】A. 冰水混合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属于纯净物,故A不符合题意;
B. 维生素B2(C17H20O6N4)是由一种物质组成,属于纯净物,故B不符合题意;
C. 稀有气体中含有氦气、氖气、氩气等属于混合物,故C符合题意;
D. 过氧化氢是由一种物质组成,属于纯净物,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由单一物质组成的物质称为纯净物。
混合物是由两种及两种以上纯物质(元素或化合物)没有经化学变化而组成的物质。
4.【答案】B
【知识点】实验室常见的仪器及使用;药品的取用
【解析】【解答】A. 不要把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药品的气味,故不符合题意;
B. 取粉末药品时,将试管横放,用药匙或纸槽将药品送人试管底部,再把试管直立起来,让药品滑入试管底部,故正确,符合题意;
C. 称量固体时,应该遵守“左物右码”原则,故不符合题意;
D. 禁止用燃着的酒精灯点燃酒精灯,会引起火灾,故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A、打开药品瓶塞,瓶口在前下方离鼻孔约0.5米,用手轻轻地在瓶口扇动,使极少量的气体飘进鼻孔。
B、取用粉末、颗粒状药品应使用药匙或纸槽,步骤:“一横、二送、三直立”。
C、使用托盘天平时将药品放在左盘,砝码放在右盘,并垫质量、大小相等的纸片,不能直接称量,潮湿的或具有腐蚀性的药品,必须放在玻璃器皿里称量。
D、根据酒精灯的使用方法分析。
5.【答案】D
【知识点】碳的化学性质;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一氧化碳的毒性
【解析】【解答】A. 一氧化碳容易与血红蛋白结合导致人中毒,但是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也有利,故错误;
B. 古代书画作品能保存至今,是因为碳的性质稳定,难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故错误;
C. C60是由分子构成的,故错误;
D. 倡导低碳生活主要是为了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故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根据一氧化碳,碳的性质,C60的结构,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分析。
6.【答案】D
【知识点】有关元素化合价的计算
【解析】【解答】在化合物中氧元素一般显﹣2价,设硅元素的化合价是x,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得:x+(﹣2)×2=0,则x=+4价。
故答案为:D。
【分析】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7.【答案】D
【知识点】酸的化学性质;蜡烛燃烧实验;碳单质的性质和用途;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解析】【解答】A. 活性炭具有吸附性,可作冰箱除味剂 ,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B. 用食醋浸泡鸡蛋的方法,鸡蛋壳主要成分是碳酸钙,碳酸钙能与食醋反应,可制得无壳鸡蛋,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C. 将冷碟子放在蜡烛火焰的上方,可得到炭黑 ,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D. 油罐着火时用水喷淋的目的是降低油周围的稳定,低于着火点,故错误,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A、根据活性炭具有吸附性分析。
B、食醋显酸性,鸡蛋壳主要成分是碳酸钙。
C、蜡烛不完全燃烧会有碳单质生成。
D、物质的着火点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不能随意改变。
8.【答案】D
【知识点】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解析】【解答】A、50mL酒精和50mL水混合后体积小于100mL,是因为分子之间有间隔,一部分水分子和酒精分子会互相占据分子之间的间隔.故选项解释正确;A不符合题意;
B、八月桂花飘香,是因为桂花香中含有的分子不断运动,向四周扩散,使人们闻到桂花的香气.故选项解释正确;B不符合题意;
C、1滴水的体积已经很小了,而含有的水分子的数目又是这么多,说明了分子很小.故选项解释正确;C不符合题意;
D、水结成冰,是由于水分子的间隔发生变化,水分子没有停止运动.故选项解释错误.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分子的基本特征有: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结合事实判断即可.
9.【答案】D
【知识点】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
【解析】【解答】A. 比较溶解度大小,必须指明温度,故错误;
B. 10℃,KNO3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100%≈17.3%,故错误;
C. T1℃时,KNO3、KCl两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相等,没说溶液是否饱和,不能比较溶质质量分数大小,故错误;
D. 将60℃时的KNO3饱和溶液冷却至10℃,硝酸钾溶解度变小,会析出硝酸钾晶体,故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溶解度曲线上的点有三个方面的作用:根据已知温度查出有关物质的溶解度;根据物质的溶解度查出对应的温度;比较相同温度下不同物质溶解度的大小或者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
10.【答案】D
【知识点】碳酸钙、生石灰、熟石灰之间的转化
【解析】【解答】A.CaO俗称生石灰,CaO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属于氧化物,故A正确;
B.“烈火焚烧若等闲”描述的是碳酸钙高温分解,即描述的是反应①的变化,故B正确;
C.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放出热量,故C正确;
D.反应③是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不是改良酸性土壤的原理,故D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A.氧化钙俗称生石灰,CaO属于氧化物;
B.“烈火焚烧若等闲”描述的是碳酸钙高温分解;
C.氧化钙与水反应放出热量;
D.反应③是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
11.【答案】(1)
(2)
(3)
(4)
【知识点】元素的符号及其意义;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化合价与离子表示方法上的异同点
【解析】【解答】(1)2个汞原子表示为2Hg。
(2)氨分子表示为NH3。
(3)铝离子表示为Al3+。
(4)二氧化氮中氧元素显-2价,氮元素显+4价,标出二氧化氮中氮元素的化合价 。
【分析】(1)2元素符号前有数字表示多个原子。
(2)1个氨分子中含有1个氮原子,3个氢原子。
(3)1个铝离子带有3个单位的正电荷。
(4)元素的化合价标注在元素符号的正上方,号前数后。
12.【答案】(1)二
(2)③
(3)NaCl
【知识点】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
【解析】【解答】(1)碳原子核外有2个电子层,碳是第二周期的元素。
(2)①的最外层电子数是4,与①化学性质相似的是③。
(3)②为钠离子,钠元素显+1价,④为氯离子,氯元素显-1价,②和④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是NaCl。
【分析】(1)原子核外电子层数=元素周期数。
(2)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等,元素化学性质相似。
(3)在化合物中元素的正负化合价但是为零。
13.【答案】(1)红磷、白磷(或氧气、臭氧等)
(2)导电性
(3)不能
【知识点】同素异形体和同素异形现象;碳单质的性质和用途;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解析】【解答】(1)由同种元素形成的不同单质如:红磷、白磷;或氧气、臭氧等。
(2)石墨具有优良的导电性,常用作干电池的电极。
(3)已知反应,则Mg着火时不能使用干粉灭火器灭火。
【分析】(1)根据由同种元素形成的不同单质为同素异形体分析。
(2)根据石墨具有优良的导电性分析极
(3)根据镁能与二氧化碳反应分析。
14.【答案】(1)C
(2)A;C;D
【知识点】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
【解析】【解答】(1)“碳中和”中碳指的是二氧化碳。
故答案为:C。
(2)A. 外出尽量选择公交出行 ,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故符合题意;
B. 加大化石能源的使用力度 ,会增多二氧化碳的排放,故不符合题意;
C. 国家鼓励购买电动汽车 ,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故符合题意;
D. 大力推广使用太阳能,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故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C D。
【分析】(1)根据“碳中和”中碳指的是二氧化碳分析。
(2)根据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措施分析。
15.【答案】(1)合成纤维
(2)甲状腺肿大;糖类
(3)乳化
【知识点】乳化现象与乳化作用;有机高分子材料的分类及鉴别;人体的元素组成与元素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
【解析】【解答】(1)围裙是由涤纶制成的,涤纶属于合成纤维。
(2)今天的午餐有炖牛肉、海带汤、凉拌黄瓜、米饭和易拉罐饮料。海带中富含的碘元素,可以预防甲状腺肿大。米饭可以补充的营养素是淀粉,属于糖类。
(3)饭后用洗涤剂清洗餐具上的油污,这是因为洗涤剂具有乳化作用。
【分析】(1)涤纶属于合成纤维。
(2)主食属于糖类。
(3)洗涤剂有个特殊性质,它能把一个个小油滴包围起来,让它们均匀地分散在水中,这种作用叫“乳化作用”。
16.【答案】(1)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水分子(或H+和OH-结合生成H2O)
(2)NaOH+HCl=NaCl+H2O
(3)复分解反应
【知识点】复分解反应及其应用;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化学反应的实质
【解析】【解答】(1)由图示可看出,钠离子和氯离子没有变化,该反应的实质是氢离子与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水(或H+和OH-结合生成H2O);
(2)图示反应为氢氧化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方程式为: ;
(3)由方程式可知该反应是两种化合物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
【分析】(1)根据图示反应前后粒子的变化情况分析;
(2)酸碱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
(3)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
17.【答案】(1)金属
(2)硬度大
【知识点】合金与合金的性质
【解析】【解答】(1)纯金属和合金均属于金属材料,黄金属于金属材料。
(2)合金比成分金属硬度更大、抗腐蚀性更好,故与纯铜相比,青铜的优良性能有硬度大(合理即可)。
【分析】(1)根据合金和纯金属统称为金属材料分析
(2)根据合金的特性进行分析
18.【答案】(1)长颈漏斗
(2);防止加热时试管内粉末状物质进入导管
(3)BC;固体与液体反应且不需加热
【知识点】气体制取装置的探究
【解析】【解答】(1)仪器①的名称是长颈漏斗。
(2)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为高锰酸钾在加热下反应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化学方程式为 ;实验时应在试管口放一团棉花,其作用是防止加热时试管内粉末状物质进入导管。
(3)制取二氧化碳常常使用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属于固液常温型,选反应装置B,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二氧化碳的密度大于空气的密度,常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应选用的发生和收集装置是BC;选择该发生装置的依据是固体与液体反应且不需加热。
【分析】(2)根据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操作注意事项分析。
(3)根据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分析。
19.【答案】(1)/氯化镁;
(2)NaOH/氢氧化钠
(3)沉淀部分溶解
(4)A
【知识点】粗盐提纯
【解析】【解答】(1)氢氧化钠能与氯化镁反应生成氢氧化镁白色沉淀和氯化镁,在步骤1中,向粗盐溶液中加入过量NaOH溶液,未出现明显现象,说明溶液中无氯化镁杂质;向溶液中继续滴加过量Na2CO3溶液,产生白色沉淀CaCO3固体。氯化钙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Cl2+Na2CO3=CaCO3↓+2NaCl。
(2)向步骤1的滤液中滴加过量B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氯化钡能与硫酸钠、碳酸钠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碳酸钡沉淀,将可能存在的硫酸钠和过量的碳酸钠完全除净,过滤;向滤液中滴加稀盐酸至溶液呈中性,稀盐酸与过量的氢氧化钠反应即得NaCl溶液。加稀盐酸除去的物质是氢氧化钠。
(3)硫酸钡沉淀与稀盐酸不反应,而碳酸钡沉淀能与稀盐酸反应会生成氯化钡、二氧化碳和水,所以向步骤2的沉淀中滴加过量稀盐酸,若观察到沉淀部分溶解,证明粗盐中确实存在Na2SO4。
(4)上述实验中,过滤所得滤液中仍含有氯化钡,所以应先加入过量的氯化钡溶液,用于除去硫酸钠,然后再加入过量的碳酸钠溶液,用于除去氯化钙和过量的氯化钡,所以应调整Na2CO3溶液、BaCl2溶液的滴加顺序。
故答案为:A。
【分析】(1)根据氢氧化钠的化学性质、碳酸钠的化学性质分析。
(2)根据实验过程、盐酸的化学性质分析。
(3)根据盐酸的化学性质分析。
(4)除杂问题的解题关键是抓住除杂的必需条件,即加入的试剂只与杂质反应,而且反应后不引入新的杂质。
20.【答案】112t
解:设理论上可以炼出铁的质量为x。
x=112t
答:理论上可以炼出铁的质量为112t。
【知识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解析】【分析】先设未知数,正确写出一氧化碳与氧化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再找准有关物质,已知量是氧化铁的质量,未知量是生成铁的质量;列比例式计算。

延伸阅读:

标签:

上一篇:22.1二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同步练习 (无答案) 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

下一篇:广东省茂名市高州市第一中学附属实验中学2022-2023九年级上学期化学开学考试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