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23-2024学年度
第一学期八年级上册期中物理试卷
(90分钟 100分)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6分)
1.根据你的生活经验,下列数据最接近实际情况的是( )
A. 初中男生100赛跑的平均速 度为21km/h
B. 一张试卷的厚度约为1mm
C. 天安门升国旗用时约20s
D. 课桌的高度约为71dm
2.邮电局的长途电话亭大都是用玻璃制造的,隔音效果好,这主要是因为玻璃
A. 能较好地吸收声音 B. 能够发出声音
C. 不能传播声音 D. 能较好地反射声音
3.战国时期,《墨经》中记载了影子的形成、平面镜的反射等光学问题.图中的光学现象与影子的形成原理相同的是
A. 湖中倒影B. 日食现象
C. 海市蜃楼D. 雨后彩虹
4.如图是日偏食景象,此时,若将太阳光垂直照射在纸板一个很小的“△”形孔上,那么在地面形成的光斑是( )
A.“△”形 B.“▽”形
C.“○”方形 D.“”形
5.如图,是2022年元宵晚会我国航天员王亚平在中国空间站用古筝弹奏《茉莉花》,为全国人民送上太空音乐祝福,人间能得几回闻”。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琴弦的长短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调不同
B. 演奏古筝时通过空气的振动发声
C.用同样的力拨动琴弦,粗弦比细弦发声的响度大
D. 拨动同一琴弦的力越大,发声的音调越高
6.用3D打印技术可以打印钛合金眼镜架,在高能激光的作用下,钛合金粉末吸收热量变成液态,再定型成为镜架,在此过程中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A. 熔化和凝固 B. 升华和凝华
C. 汽化和液化 D. 液化和凝固
7.某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由速度公式v=可知,物体的
A. 速度大小与s、t 有关 B. 速度与路程成正比
C. 速度与时间成反比 D. 路程与时间成正比
8.甲、乙两同学从同一地点同时向相同方向做直线运动,他们通过路程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所示,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 两同学在距离出发点100m处相遇
B. 在0-20s内甲同学比乙同学运动的路程长
C. 甲乙两同学始终都在做匀速直线运动
D. 在0-10s内,乙同学的速度为10m/s
9.一支温度计刻度均匀但示数不变,在1标准大气压时,这支温度计在沸水中的示数为94℃,在冰水混合物中的示数为4℃,当这支温度计的示数为49℃时,实际温度是( )
A. 35℃ B. 45℃ C. 50℃ D. 57℃
10.北京 2022 年冬奥会开幕日恰逢我国二十四节气的“立春”,倒计时以二十四节气为序, 惊艳世界。以下节气中蕴含的物态变化知识正确的是( )
A. “雨水”——雨的形成是液化现象,要吸收热量
B. “寒露”——露的形成是汽化现象,要放出热量
C. “霜降”——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要放出热量
D. “大雪”——雪的形成是升华现象,要吸收热量
11.小娟随家长到某餐厅吃饭,站在餐厅门口2s后.电动玻璃门自动向两侧平移打开,下列对小娟在左右两侧玻璃门中成像的情况分析正确的是 ( )
A. 都成完整的像,且两个像的位置与原来像的位置重合
B. 都成完整的像,且两个像在不同位置,两个像的距离等于两侧玻璃门之间的距离
C. 在两侧玻璃门中成的像越来越小,直至不成像
D. 各成半个像,合起来成一个完整的像
12.如图所示为水中的筷子看起来折断的现象,如图中能正确反映人眼见到该现象的光路是( )
A. B.
C. D.
13.在图书馆中,你经常可以看到如图所示的标志牌,提醒在此读书的人们保持室内的安静,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从声音的特性分析,“大声”是指声音的频率高
B.从声音的传播分析,说话人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播到他人耳中的
C.从控制噪声的角度分析,标志牌中的提示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D.标志牌中控制噪声的方法与“工人戴上防噪声耳罩”的方法相同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7分)
14.如图所示是检查视力时平面镜、被测者和视力表的位置关系图.若平面镜距视力表3m远,该视力表要求距被测者在5m远处,则人应坐在视力表前______m的地方,如果将平面镜往上调整一些,则被测者看到镜中视力表的像的位置将______(选填“上移”“下移”或“不变”).
15.如图,用相同的瓶子,装上高低不同的水位,对着瓶口吹气,主要是由于______振动而发声(选填“空气”、“玻璃”或“水”),对着瓶子吹气产生的音调最高的是______瓶;敲击瓶子产生的音调最高的为______瓶。(后两空选填图中的序号“A”“B”“C”“D”)
16.创建文明城市,提高个人素质,我们应避免在公共场所高声喧哗,这属于在 _____处减弱噪声;从声音的特性看,“高声喧哗”的“高”指的是声音的 _____。人们以 _____为单位来表示声音强弱的等级。
17.如图所示是一条光线由空气斜射入水面时发生光的反射、折射现象,DG是空气和水分界面,则指出图中入射角是______度,折射角是______度。
18.电冰箱在结构上和工作过程中应用了许多物理知识(如图所示),制冷剂在冷冻室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_____,在冰箱的冷凝器里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_____,所以放冰箱的位置温度 _____其他房间温度(选填“高于”“低于”或“等于”)。冷凝器中的管做成图中的形状,其目的是 _____。
19.用电热水壶烧水,水沸腾时,壶口冒出大量的“白气”是______;初春冰化为水是______;深秋小草上形成的白霜是______;冰冻的衣服干了是______;水洒在地上一会儿干了是______。(均填物态变化名称)
20.阅读短文,回答文后问题
“天路”上的热棒技术
被称为“天路”的青藏铁路,在修建时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多年冻土对路基的影响,青藏高原多年冻土的年平均气温约为-3.5℃~-2℃。夏天气温上升,冻土层中的冰就要熔化,使路基硬度减弱,火车的重压会使路基及铁轨严重变形,而冬天温度降低,冻土层的水结冰,上面的路基和钢轨就会鼓起来,冻土层反复冻融及冬季不完全冻结,严重危及铁路路基,火车极易脱轨。为了使冻土层保持稳定,工程建设者们有许多发明创造,其中有项技术叫“热棒”。
在冻土区,路基两旁插有一排排碗口粗细、看上去像护栏的金属棒,如图甲所示,这就是“热棒”。它们的间隔为2m,高出路面2m,插入路基下5m。热棒由密闭真空腔体注入很容易汽化的物质(如氨、氟利昂、丙烷、二氧化碳等)而构成。图乙是热棒的工作原理图。热棒置于冻土中的部分称之为蒸发器,暴露在地面且安装有散热片的部分称之为冷凝器。在寒冷季节,由于空气温度低于多年冻土的温度,蒸发器中的液体物质吸收周围土体中的热量,蒸发形成气体物质,在管内压力差的作用下,蒸汽上升至冷凝段,与较冷的冷凝器管壁接触,放出热量,再通过冷凝器的散热片将热量传递到空气中。同时蒸汽物质遇冷冷凝成液体,在重力的作用下,液体沿管壁回流至蒸发段,再蒸发。如此循环往复,将土体中的热量传递至空气中。在温暖季节,由于空气温度高于冻土体温度,热棒中的液体物质蒸发后形成的蒸汽到达冷凝器后不能冷凝,液体停止蒸发,热棒停止工作,因此天气中的热量不能通过热棒传至冻土中,从而可保持冻土良好的冻结状态。
(1)夏季温度过高时冻土中的冰会 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______热量,使路基变得松软不牢固;
(2)“热棒”能够保持路基冻土,是因为管中的物质具有的主要物理性质是 ______;
A.熔点低 B.沸点高 C.熔点高 D.沸点低
(3)热棒工作时,物质从气态到液态是通过_____方法实现的。热棒工作时,下端发生的物态变化是_____;冻土中的水结冰时体积要_____(收缩/膨胀);
(4)热棒工作时,冻土的温度 ______(低于/等于/高于)地面空气温度;
(5)热棒具有独特的单向传热性能:热量只能______(向上/向下)传输,反向不能传热。
三、作图题(每题4分,共8分)
21.请在图中画出入射光线AO的反射光线和折射光线。
22.如图,作出物体AB在平面镜中的像。
四、实验题(每空1分,共20分)
23.某同学为了探究物体发声时,振动的频率高低与物体本身的哪些因素有关,他选择了四根钢丝,如图所示,具体数据见下表。
编号 材料 长度 粗细 松紧
甲 钢丝 10cm 0.2mm2 紧
乙 钢丝 10cm 01mm2 紧
丙 钢丝 5cm 0.1mm2 紧
丁 钢丝 5cm 0.1mm2 松
(1)用同样大小的力拨动钢丝甲和乙,发现拨动______钢丝时的音调高,得出了结论:在弦的松紧度、长度相同时,振动的频率高低与弦的______有关;
(2)为了探究发声体振动频率高低与弦的长度有关时,他应用同样大小的力先后拨动______和______钢丝,选择甲、丁两根钢丝______(选填“能”或“不能”)探究振动频率的高低与材料的关系;
(3)先后用同样大小的力拨动钢丝丙和丁,可以得出相应的结论是:______;
(4)上面的问题中多次出现“用同样大小的力拨动钢丝”,这样做的目的是在探究中控制______相同。
24.如图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情景:竖立的透明玻璃板下方放一把直尺,直尺与玻璃板垂直;两支相同的蜡烛A、B竖立于玻璃板两侧的直尺上,以A蜡烛为成像物体。
(1)为便于观察,该实验最好在较黑暗的环境中进行;此外,采用透明玻璃板代替平面镜,是为了便于确定__________;
(2)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的目的是什么?探究像与物的__________关系,用到的科学方法是__________,刻度尺的作用是__________,测量__________到平面镜的距离,在确定蜡烛的像的位置时,眼睛应在__________(选填“A”或“B”)侧观察;
(3)用光屏放在B蜡烛处,光屏上__________(选填“有”或“没有”)烛焰的像,说明平面镜成的是__________像。
25.为了探究水的沸腾的特点,科学小组进行了下面的实验:
(1)如图甲所示实验装置组装顺序应为 _____(选填“自下而上”或“自上而下”);
(2)某时刻,温度计示数如图乙,温度是 _____℃;
(3)根据实验数据画出的水温随时间变化的图线如图丙中的a可知,水沸腾时的特点是:水继续吸热,温度 _____;
(4)为了说明水在沸腾过程中是否需要吸热,应 _____,观察水是否继续沸腾;
(5)另一位同学使用相同装置,仅将水的质量减少,其他条件不变,根据实验数据作出水温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可能是 _____(选填序号)。
A.a图线 B.b图线 C.c图线 D.d图线
五、计算题(26题8分,27题11分,共19分)
26.一辆汽车以10m/s的速度运动100s通过第一段路程;通过第二段长9000m的路程用了300s的时间。试求:
(1)第一段路程的距离;
(2)第二段路程中的平均速度;
(3)汽车通过全程路程的平均速度。
27.为了监督司机遵守限速规定,交通部门在公路上设置了固定测速仪。如图所示,汽车向放置在路中的测速仪匀速驶来,测速仪向汽车发出两次短促的(超声波)信号,第一次发出信号到测速仪接收到信号用时0.6s,第二次发出信号到测速仪接收到信号用时0.3s,若两次发出信号的间隔是2.15s,求
(1)汽车在两次接收到信号间隔过程中行驶的距离是多少米?
(2)汽车的速度是多少m/s?(超声波速度是340m/s)
参考答案:
1 2 3 4 5 6 7
A D B D A A D
8 9 10 11 12 13
C C C A C B
14.①. 1 ②. 不变
15.①.空气 ②. A ③. C
16.①.声源 ②.响度 ③.分贝
17.①. 60° ②. 30°
18.①.汽化 ②.液化 ③.高于 ④.加快热量的散失
19.①. 液化 ②. 熔化 ③. 凝华 ④. 升华 ⑤. 汽化
20.①. 熔化 ②. 吸收 ③. D ④. 降温 ⑤. 汽化 ⑥. 膨胀⑦. 高于 ⑧. 向上
21.
22.
23.①. 乙 ②. 粗细 ③. 乙 ④. 丙 ⑤. 不能 ⑥.在钢丝的长度、粗细相同时,钢丝越紧,音调越高 ⑦. 振幅
24.①. 像的位置 ②. 大小 ③. 等效替代法 ④. 比较像距和物距的关系 ⑤. 像和物 ⑥. A ⑦. 没有 ⑧. 虚
25.①. 自下而上 ②. 89 ③. 不变 ④. 撤去酒精灯 ⑤. B
26.(1)1000m;(2)30m/s;(3)25m/s
解:(1)根据v=可得,第一段路程的距离
s1=v1t1=10m/s×100s=1000m
即第一段路程的距离是1000m。
(2)第二段路程中的平均速度
v2===30m/s
即第二段路程中的平均速度是30m/s。
(3)小车的总路程
s= s1+ s2=1000m+9000m=10000m
运动总时间
t=t1+t2=100s+300s=400s
小车全程的平均速度
v===25m/s
即汽车通过全程路程的平均速度是25m/s。
答: (1)第一段路程的距离为1000m;
(2)第二段路程中的平均速度为30m/s;
(3)汽车通过两段路程的平均速度为25m/s。
27.(1)51;(2)25.5m/s
解:(1)第一次发出信号到测速接收到信号用时0.6s,所以第一次信号到达汽车的时间为0.3s,汽车接收到第一次信号时,汽车距测速仪的距离
第二次发出信号到测速仪接收到信号用时0.3s,所以第二次信号到达汽车的时间为0.15s,汽车接收到第二次信号时,汽车距测速仪的距离
汽车在两次信号的间隔过程中,行驶了
(2)这51m距离汽车共用时间
所以汽车的车速为
答:(1)汽车在两次接收到信号间隔过程中行驶的距离是51m;
(2)汽车的速度是25.5m/s。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