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上化学期中测试卷广东(广州市)2
考试用时60分钟,满分90分
一、单选题(共14题;每题3分,共42分)
1.下列事例与化学有关的是( )
研制新药物 使环境变得更加美好 研制新型半导体材料 研制印染工业中的新型染料.
A. B. C. D.
2.在“人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的实验探究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呼出的气体中体积分数含量最多的是氮气
B.证明呼出气体含氧气少的证据是:呼出的气体使燃着的木条燃烧更旺
C.证明呼出气体含水蒸气多的证据是:呼出的气体在玻璃上结下水珠
D.呼出的气体仍然是混合物
3.小科通过学习微信公众号“胜哥课程”中的相关化学课程后对一些实验操作的规范有了深刻的了解。下列有关化学实验室安全规则不正确的是( )
A.易燃、易爆的药品要远离火源
B.实验进程中要将实验用品按顺序摆放整齐
C.加热操作中不要将试管口朝向自己或他人
D.为了节约,实验剩余药品要放回原瓶
4.空气质量预报时,下列指标不会预报的是( )
A.可吸入颗粒物 B.二氧化硫
C.氮氧化物 D.二氧化碳
5.如图所示是关于氧气化学性质的部分知识网络,关于该图说法正确的是( )
A.Ⅰ类反应放出热量,Ⅱ类反应吸收热量
B.Fe在Ⅰ、Ⅱ两类反应中的产物相同
C.Ⅰ、Ⅱ两类反应均体现了氧气的氧化性
D.S、Fe在氧气中燃烧均会产生明亮的火焰
6.人类生存离不开空气。下列有关空气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空气中体积分数最大的是氮气
B.稀有气体可用于制作霓虹灯
C.二氧化碳是一种空气污染物
D.工业上通过分离液态空气的方法得到氧气和氮气
7.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下列有关空气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氮气约占空气体积的78%
B.氧气具有助燃性,常用作燃料
C.空气中的氧气主要来源于植物的光合作用
D.目前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有害气体主要包括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氮等
8.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是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下列微观解释不合理的是( )
A.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差异很大——两者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
B.6000L氧气在加压的情况下可装入容积为40L的钢瓶中——加压时氧气分子变小
C.用带火星木条辨别氧气与二氧化碳——两种分子构成不同,化学性质不同
D.冬天装有水的水管爆裂——水结成冰时,水分子间隙变大
9.下列关于Na、Na+两种粒子的判断中,正确的是( )
①核电荷数相同 ②核外电子数相等 ③电子层结构完全相同
④质量几乎相等 ⑤质子数相等 ⑥Na+比Na稳定
A.①②⑤ B.①③⑤⑥ C.①④⑤⑥ D.②③④
10.“化学”一词曾被认为最早出于清朝的《化学鉴原》一书,该书把地壳中含量第二多的元素翻译成“矽(xī)”,此元素的元素符号是( )
A.SI B.Gi C.Si D.S
11.下列关于保护水资源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地球上有的是水,尽管大量使用吧
B.学校的水不是我们的,尽管浪费吧
C.树木生长会吸收水分,所以要把树木砍掉
D.节约用水,人人有责
12.3月22日是“世界水日”,下列关于水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生活中用肥皂水鉴别硬水和软水,利用活性炭的吸附性来降低水的硬度
B.自然界水的循环过程中实现了水的自身净化
C.自来水厂净水的过程有静置沉淀、过滤、吸附、蒸馏
D.从电解水得到H2和O2可知水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直接构成的
13.3月22日是“世界水日”,“珍惜水、爱护水”是我们当前的主题。下列有关水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硬水软化常用肥皂水 B.海水淡化可用蒸馏法
C.河水净化中活性炭起吸附作用 D.水汽化过程中分子间隔变大
14.西气东输”工程中的“气”是指天然气,其主要成分是甲烷(CH4)下列有关“CH4”意义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A.表示甲烷这种物质
B.表示甲烷由碳氢两种元素组成
C.表示甲烷由一个碳原子和4个氢原子构成
D.表示一个甲烷分子
二、填空题(共3题;15题每空1分,其余每空2分,共25分)
15.在宏观、微观和符号之间建立联系是化学学科的特点。下图中的 A、B、C、D、E 是五种微粒的结构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A,B,C,D,E 所示微粒共表示 种元素。
(2)A 元素的原子在化学变化中容易 电子(填“得到”或“失去”)。
(3)写出 B 和 E 形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 。
16.在实验室里,可采用分解 溶液或加热高锰酸钾的方法制取氧气,两个反应均属于 反应 在两个反应中,都接触到一种物质,它的名称叫做 在前一个反应中,它是该反应的 ,在后一个反应中,它是该反应的
17.水是生命之源,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我们每个人都要关心水、爱护水、节约用水。
(1)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是 。
(2)区别硬水和软水时,可用 来检验,日常生活中可采取 措施降低水的硬度。
(3)利用 的吸附性去除水中异味。
(4)在下列净化水方法中,净化水程度最高的是____。
A.过滤 B.煮沸 C.蒸馏
D.吸附 E.静置沉淀 F.吸附沉淀
(5)人类拥有的淡水资源紧缺,请写出一种生活中节约用水的方法: 。
三、实验探究题(共2题;每空1分,共16分)
18.观看了微信公众号“胜哥课程”《氧气的制取与性质》实验视频,小科欲制取并探究氧气的化学性质,请你帮助他们完成下列任务。
(1)写出标号a、b仪器的名称:a ,b 。
(2)现有如下几种物质:A.氯化钠(NaCl);B.氯酸钾(KClO3);C.水(H2O);D.过氧化氢(H2O2);E.甲烷(CH4)。从元素组成角度推测,上述物质中能制得氧气的是 (填字母)。
(3)写出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的符号表达式: ,其中,二氧化锰起 作用。
(4)若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固体混合物制取并收集一瓶纯净的氧气,所选择的装置为 (填字母)。
(5)小科利用制得的氧气,进行了如图三个实验。
①实验二中,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为 。
②通过上述实验探究,发现可燃物在氧气中燃烧比在空气中燃烧更剧烈。请从微观角度进行解释: 。
(6)实验结束后,小科进行了以下反思,你认为正确的观点有________(填字母)。
A.可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选择适当的发生装置
B.可根据气体的密度(与空气密度相比较)和在水中的溶解性,选择气体的收集方法
C.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能与很多物质发生氧化反应
19.小科通过微信公号“胜哥课程”观看了《水的电解》科学视频后,对相关知识有了一定的理解。下图是实验室电解水的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请写出电解水的化学方程式: 。
(2)在电解水实验时,水中加入少量硫酸或氢氧化钠的目的是 。
(3)试管B中收集到的气体是 (填化学式)。待反应结束后,理论上生成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是 。
(4)经常使用硬水会给生活和生产带来许多麻烦,可用 区分硬水和软水,生活中常用 的方法降低水的硬度。
(5)该实验说明水是由 组成的。
四、计算题(共1题;共7分)
20.(6分)已知一个X原子的质量是一个Y原子质量的4倍。又知在Y原子中有40个粒子,其中14个粒子不显电性 。求:
(1)(3分)X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多少?(列式计算)
(2)(4分)若X原子核内有61个中子,则X原子核外有多少个电子?(列式计算)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化学的研究领域和用途
解析:①研制新药物,属于研究新物质制取的,属于化学研究的范围,故符合题意;
②通过化学反应处理污染,使环境变得更加美好,属于化学研究的范围,故符合题意;
③利用化学开发新能源和新材料,属于研究新物质制取的,属于化学研究的范围,故符合题意;
④研制印染工业中的新型染料,属于研究新物质制取的,属于化学研究的范围,故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拨:化学是研究物质的原子、分子及其结构,研究物质的化学性质和变化规律,并利用它制造各种新的物质的一门科学。
2.答案:B
知识点: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的比较
解析:A. 呼出的气体中体积分数含量最多的是氮气,因为空气的成分最多的是氮气,故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B. 证明呼出气体含氧气少的证据是:呼出的气体使燃着的木条燃烧熄灭,故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C. 证明呼出气体含水蒸气多的证据是:呼出的气体在玻璃上结下水珠,故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D. 呼出的气体含有多种物质,仍然是混合物,故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拨:A、根据空气的组成,进行分析。
B、根据氧气有助燃性,进行分析。
C、水蒸气在玻璃上会结成水珠。
D、呼出的气体比空气少了氧气,多了二氧化碳。
3.答案:D
知识点:实验室常见的仪器及使用;药品的取用
解析:A. 易燃、易爆药品要远离火源,防止燃烧、爆炸的发生,不符合题意;
B. 实验进程中要将实验用品按顺序摆放整齐,不符合题意;
C. 加热试管中的液体时,不能将试管口对着他人,也不能对着自己,以防止液体沸腾时喷出伤人,不符合题意;
D. 实验结束后,剩余药品应放入指定的容器内,不能放回原瓶,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拨:A、根据易燃、易爆药品储存方法分析;
B、根据实验应遵守实验室的规则分析;
C、根据加热试管中的液体时的注意事项分析;
D、根据实验剩余药品的处理原则分析。
4.答案:D
知识点:空气的污染与防治
解析: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都是造成空气污染的物质,属于空气质量预报中的项目指标,二氧化碳为空气的成分,不是空气污染物,空气质量预报中不会预报;
故选D。
点拨:根据空气质量预报中预报的是空气污染物分析。
5.答案:C
知识点:氧气的化学性质;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
解析:A、 Ⅰ类反应为燃烧,都放出热量,Ⅱ类反应为缓慢氧气,也会放出热量 ,不符合题意;
B、 Fe在Ⅰ类反应中生成四氧化三铁,在Ⅱ类反应中生成氧化铁,产物不同,不符合题意;
C、 Ⅰ、Ⅱ两类反应均体现了氧气的氧化性 ,符合题意;
D、 S在氧气中燃烧会产生明亮的火焰,铁在氧气中燃烧冒出火星 ,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拨:A、根据燃烧及缓慢氧化都是放热反应分析;
B、根据铁在常温和点燃条件下反应产物不同分析;
C、根据燃烧、缓慢氧化都是氧化反应分析;
D、根据铁、硫在氧气中燃烧现象分析。
6.答案:C
知识点:空气的组成;空气的污染与防治;氧气的工业制法;氮气及稀有气体的用途
解析:A、空气中体积分数最大的是氮气 ,其次是氧气,故不符合题意;
B, 稀有气体通电会发出不同颜色的光,可用于制作霓虹灯,故不符合题意;
C、 二氧化碳并不是一种空气污染物,含量太多会产生温室响应,故符合题意;
D、 工业上通过分离液态空气的方法得到氧气和氮气 是利用氮气和氧气的沸点不同,故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拨:根据空气的组成来解答。
7.答案:B
知识点:空气的组成;空气的污染与防治;氧气的用途
解析:A. 氮气约占空气体积的78%,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B. 氧气具有助燃性,常用作助燃剂,故错误,符合题意;
C. 空气中的氧气主要来源于植物的光合作用,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D. 目前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有害气体主要包括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氮等,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拨:根据空气的成分,氧气的来源,空气污染物,氧气的性质分析。
8.答案:B
知识点: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
解析:A、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差异很大是因为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A答案正确;
B、气体能够被压缩装在钢瓶中,是因为压强增大,分子间的间隔减小。B答案错误;
C、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C答案正确;
D、物质的三态变化是分子间的间隔变化。D答案正确;
故答案为:B。
点拨:A、金刚石,石墨物理性质差别很大的原因是因为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
B、根据压强增大分子间的间隔减小分析;
C、根据分子的基本性质分析;
D、根据分子间有间隔分析。
9.答案:C
知识点:原子和离子的相互转化;原子的有关数量计算
解析:钠原子的结构示意图 ,与钠离子的结构示意图相比,Na、Na+核电荷数相同、质子数相同、核外电子数不等、电子层结构不同、原子的质量集中在原子核上,钠原子变钠离子,原子核没有改变,质量几乎相等,钠原子没有达到稳定结构,钠离子达到了相对稳定结构。
故答案为:C。
点拨:根据钠原子与钠离子的结构示意图比较分析。
10.答案:C
知识点:元素的符号及其意义
解析:根据矽(xī)是清朝的《化学鉴原》一书所译成,而现在书中把矽(xī)解释成硅元素,则硅的元素符号为 Si ,故符合题意的是C,不符合题意的是ABD。
故答案为:C.
点拨:首席弄清楚矽(xī)就是硅元素,正确的书写出硅元素的符号Si 。
11.答案:D
知识点:保护水资源
解析:A、地球上供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极短缺,要节约用水,不符合题意;
B、学校的水也属于水资源,保护水资源人人有责,不符合题意;
C、 树木生长会吸收水分, 但树木光合作用可稳定空气中氧气的平衡,不能将树木砍掉,不符合题意;
D、 保护水资源是每个公民的责任,节约用水,人人有责 ,符合题意;
故选D。
点拨:根据水资源现状及保护水资源是每个公民的责任分析。
12.答案:B
知识点:水的净化;硬水与软水;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
解析:A、生活中用肥皂水鉴别硬水和软水,利用加热煮沸的方法降低水的硬度,活性炭不能降低水的硬度,不符合题意;
B、自然界水的循环过程中实现了水的自身净化,符合题意;
C、自来水厂净水的过程有静置沉淀、过滤、吸附和消毒,不需蒸馏操作,不符合题意;
D、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水分子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拨:A、根据硬水和软水鉴别及转化方法分析;
B、根据自然界中水循环实现水净化分析;
C、根据自来水净水过程不需蒸馏操作分析;
D、根据水和水分子的构成分析。
13.答案:A
知识点:水的组成;水的净化;硬水与软水
解析:A. 生活中,硬水软化常用煮沸,故错误,符合题意;
B. 蒸馏法、离子交换法等都是海水的淡化方法,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C. 活性炭具有吸附性,能吸附异味和色素,河水净化中活性炭起吸附作用,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D. 水汽化过程中分子间隔变大,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拨:A、根据煮沸、蒸馏能使水中的钙、镁的化合物转化沉淀分析。
B、蒸馏法、离子交换法等都是海水的淡化方法,故B正确;
C、根据活性炭具有吸附性,能吸附异味和色素分析。
D、根据分子间有间隔分析。
14.答案:C
知识点: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
解析:化学是能够表达的意义有:宏观表示一种物质、表示一种物质的元素组成;微观表示该物质的一个分子、表示一个分子的原子构成。
A、表示一种物质。A答案正确;
B、表示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B答案正确;
C、表示一个甲烷分子是由一个碳原子和四个氢原子构成的。C答案错误;
D、表示一个分子。D答案正确;
故答案为:C。
点拨:根据化学式的意义分析。
15.答案:(1)四(4)
(2)得到
(3)AlCl3
知识点: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
解析:(1)图中,B、C质子数相同,属于同种元素,则图中共表示四种元素。
(2)A微粒的最外层电子数为7,在化学变化中易得到电子形成阴离子。
(3)B和E的质子数分别为17、13,由于原子序数=质子数,则对应的元素分别为氯元素和铝元素,B微粒的最外层电子数为7,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1个电子,则在化合物中,对应的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E微粒的最外层电子数为3,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3个电子,则在化合物中,对应的元素的化合价为+3价,则形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为AlCl3。
点拨:(1)同种元素的质子数相同;
(2)根据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判断其得失电子情况;
(3)根据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0书写化学式。
16.答案:过氧化氢;分解;二氧化锰;催化剂;生成物
知识点: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催化剂的特点与催化作用;分解反应及其应用
解析:在实验室里,可采用分解过氧化氢的方法来生成氧气,故填过氧化氢;
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的条件下反应后生成水和氧气,高锰酸钾在加热的条件下反应后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两个反应都是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新物质的反应,符合分解反应的特点,属于分解反应,故填分解;
在两个反应中,都接触到一种物质,它的名称叫做二氧化锰,故填二氧化锰;
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的条件下反应后生成水和氧气,二氧化锰是反应的催化剂,故填催化剂;
高锰酸钾在加热的条件下反应后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二氧化锰是反应的生成物,故填生成物。
点拨:根据分解反应、催化剂的特点,进行分析。
17.答案:(1)或水分子
(2)肥皂水;煮沸
(3)活性炭
(4)C
(5)用淘米水浇花(合理即可)
知识点:水的组成;水的净化;硬水与软水;保护水资源
解析:(1)水由分子构成,则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是水分子。
(2)肥皂水可鉴别硬水和软水,其中产生较多泡沫的为软水,产生较少泡沫或较多浮渣的为硬水;
生活中可通过煮沸的方法降低水的硬度。
(3)活性炭具有吸附性,能除去水中的颜色和异味。
(4)蒸馏得到的水为纯水,则净化水程度最高的为蒸馏,
故答案为:C。
(5)生活中节水方法很多,如:用淘米水浇花或用洗衣服水拖地或用洗脸水洗脚等。
点拨:(1)物质由分子构成,则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是分子。
(2)煮沸可以将水中的大部分可溶性钙镁离子转化为难溶性固体沉降下来。
(3)活性炭具有吸附性。
(4)蒸馏水为纯净物。
(5)生活中节水方法很多比如一水多用等。
18.答案:(1)试管;分液漏斗
(2)BCD
(3)H2O2 H2O+O2;催化
(4)AE
(5)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放出大量的热;单位体积空间里氧分子数目越多,反应越剧烈
(6)A;B;C
知识点:氧气的化学性质;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解析:(1)a为试管;b为分液漏斗。
(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能制取氧气的物质必须含有氧元素,A氯化钠(NaCl)、E甲烷(CH4)中不含氧元素,所以不能用来制取氧气;B氯酸钾(KClO3)、C水(H2O)、D过氧化氢(H2O2)中含氧元素,所以可用来制取氧气,
故答案为:BCD。
(3)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符号表达式为:;其中二氧化锰作为催化剂,起到催化作用。
(4)若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取并收集一瓶纯净的氧气,不需要加热,该反应为固液常温型,发生装置可选择B;因为氧气密度比空气大,氧气不易溶于水,可选择向上排空气法或排水法收集氧气,而排水法收集的气体较为纯净,故收集较纯净的氧气可选择E排水法,所以选择的装置组合为BE。
(5)①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为: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放出大量的热;
②在氧气中,单位体积的空间里,氧分子的个数比空气中的多,所以发现可燃物在氧气中燃烧比在空气中燃烧更剧烈。
(6)A、可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选择适当的气体发生装置,故正确;
B、可根据气体的密度(与空气密度相比较)和在水中的溶解性,选择气体的收集方法,故正确;
C、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能与很多物质发生氧化反应,故正确;
故答案为:ABC。
点拨:(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分析。
(3)根据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二氧化锰作为催化剂进行分析。
(4)根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反应条件是常温,排水法收集的氧气较纯净进行分析。
(5)根据铁丝在氧气燃烧现象,反应原理分析。
(6)选择发生装置时,要考虑反应物的状态、反应条件等因素;选择收集装置时,要考虑气体的水溶性、能否和水发生化学反应、密度、能否和空气中的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等因素。
19.答案:(1)
(2)增强水的导电性
(3)O2;2:1
(4)肥皂水;煮沸
(5)氢元素和氧元素
知识点:电解水实验;硬水与软水
解析:(1)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在水中加入少量硫酸或氢氧化钠的目的是增强水的导电性;
(3)由电解水实验的装置图可知,试管A中所得气体是电源的负极产生的气体,较多,是氢气,则试管B中是电源的正极产生的气体,较少,是氧气,实验中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约为2:1;
(4)硬水和软水的区别在于所含的钙镁离子的多少,生活中可用肥皂水来区分硬水和软水,产生泡沫较多的是软水,较少的硬水;生活中常用煮沸的方法来降低水的硬度;
(5)通过电解水得到了氢气和氧气,该实验能得到的结论是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
点拨:(1)根据水通电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分析;
(2)根据酸、碱、盐的溶液的导电性分析;
(3)根据电解水“正氧负氢,氧一氢二”现象分析;
(4)根据硬水软水利用肥皂水鉴别,煮沸硬水软化分析;
(5)根据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分析。
20.答案:(1)根据题意,Y原子中有40个粒子,其中14个粒子不显电性,即中子数为14,设Y原子的质子数为x,电子数等于质子数,也为x,则有:2x+14=40;解得x=13,
因此Y原子相对原子质量=14+13=27;
一个X原子的质量是一个Y原子质量的4倍,则X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也是Y原子相对原子质量的质量的4倍,则X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2)X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08,中子数为61,则质子数=108-61=47,核外电子数=质子数=47。
知识点:原子的定义与构成;相对原子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
解析:点拨:根据原子由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电子(带负电)构成,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相对原子质量之比=原子质量之比分析。
试题分析部分
1、试卷总体分布分析
总分:90分
分值分布 客观题(占比) 42.0(46.7%)
主观题(占比) 48.0(53.3%)
题量分布 客观题(占比) 14(70.0%)
主观题(占比) 6(30.0%)
2、试卷题量分布分析
大题题型 题目量(占比) 分值(占比)
填空题 3(15.0%) 25.0(27.8%)
实验探究题 2(10.0%) 17.0(18.9%)
计算题 1(5.0%) 6.0(6.7%)
单选题 14(70.0%) 42.0(46.7%)
3、试卷难度结构分析
序号 难易度 占比
1 普通 (65.0%)
2 容易 (30.0%)
3 困难 (5.0%)
4、试卷知识点分析
序号 知识点(认知水平) 分值(占比) 对应题号
1 化学的研究领域和用途 3.0(3.3%) 1
2 氧气的工业制法 3.0(3.3%) 6
3 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 13.0(14.4%) 5,18
4 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 3.0(3.3%) 8
5 原子的定义与构成 6.0(6.7%) 20
6 相对原子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 6.0(6.7%) 20
7 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 3.0(3.3%) 14
8 氧气的化学性质 13.0(14.4%) 5,18
9 保护水资源 15.0(16.7%) 11,17
10 水的净化 18.0(20.0%) 12,13,17
11 药品的取用 3.0(3.3%) 3
12 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20.0(22.2%) 16,18
13 水的组成 15.0(16.7%) 13,17
14 原子和离子的相互转化 3.0(3.3%) 9
15 空气的污染与防治 9.0(10.0%) 4,6,7
16 元素的符号及其意义 3.0(3.3%) 10
17 电解水实验 7.0(7.8%) 19
18 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 3.0(3.3%) 15
19 空气的组成 6.0(6.7%) 6,7
20 分解反应及其应用 10.0(11.1%) 16
21 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 3.0(3.3%) 12
22 氮气及稀有气体的用途 3.0(3.3%) 6
23 实验室常见的仪器及使用 3.0(3.3%) 3
24 硬水与软水 25.0(27.8%) 12,13,17,19
25 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的比较 3.0(3.3%) 2
26 原子的有关数量计算 3.0(3.3%) 9
27 催化剂的特点与催化作用 10.0(11.1%) 16
28 氧气的用途 3.0(3.3%) 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