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1.1 声音是什么》同步练习(答案)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1.1 声音是什么》同步练习
一 、单选题(本大题共12小题,共36分)
1.(3分)如图是一款最新磁悬浮蓝牙音箱,它由一个球形音箱和个磁悬浮底座组成。音箱悬浮在空中,一边旋转一边播韩红的歌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最新磁悬浮蓝牙音箱是高科技产品,发声不需要振动
B. 根据音调可以判断出是韩红的歌声
C. 调节音量开关,调大音量,声音的响度就变大
D. 韩红的歌声不是靠空气传到人耳的
2.(3分)下列实例中说明声可以传递能量的是
A. 利用倒车雷达探测障碍物 B. 利用超声波碎石
C. 利用超声波给金属工件探伤 D. 医生通过听诊器给病人诊病
3.(3分)我们生活在声的海洋里,美妙的音乐可以让人心旷神怡,而一些机器的轰鸣声也能使人心烦意乱。下列关于声音的描述正确的是
A.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B. 如果在月球上发生爆炸,只要爆炸足够剧烈,地球上的人也可以听到
C. 超声波的传播速度比次声波的传播速度快
D. 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不能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
4.(3分)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随着科技进步,物体不振动也能使其发声
B. 声音在所有介质中的传播速度都是
C. 用超声波可以粉碎人体内的结石,说明超声波具有能量
D. 中考期间,学校路段禁止汽车鸣笛,这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5.(3分)为了监督司机遵守限速规定,交管部门在公路上设置了固定测速仪。如图所示,汽车向放置在路中的测速仪匀速驶来,测速仪向汽车发出两次短促的超声波信号,第一次发出信号到测速仪接收到信号用时,第二次发出信号到测速仪接收到信号用时,若发出两次信号的时间间隔是,超声波的速度是则
A. 汽车接收到第一次信号时,距测速仪
B. 汽车接收到第二次信号时,距测速仪
C. 汽车的速度是
D. 汽车的速度是
6.(3分)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正确的是
A. 气体只能传声不能发声
B. 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C. 超声不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D. 人耳不能接受次声,所以次声不会对人造成危害
7.(3分)唐诗枫桥夜泊中的名句“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中包含着声学知识。对其中声现象的解释中,错误的是
A. 钟声是由钟的振动产生的
B. 船上的人根据音色知道是钟发出的声音
C. 钟声通过空气传播到客船
D. 船上的人听到寺里的钟声的响度小,因为频率变小了
8.(3分)如图所示,此时能听到闹钟发出的声音,现用抽气机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听到的声音会逐渐变小,甚至最后听不到声音
B. 这个实验说明了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C. 本实验用到的是理想实验法
D. 闹钟发出的声音不是振动产生的
9.(3分)如图所示,7个相同的水瓶中灌人不同高度的水,仔细调节水的高度后,用相同的力敲击它们,可以发出“1,2.3,4,5,6,7”的声音来。关于这种“水瓶琴”,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声音是由瓶内的空气振动产生的 B. 声音是通过空气传到人耳的
C. 7个水瓶发出声音的响度大致相同 D. 最右边水瓶发出声音的音调最高
10.(3分)在盛有水的自来水管的一端敲击一下,在另一端最多可以听到几次声音?第一次声音是通过什么介质传播的?
A. 次,空气
B. 次,空气
C. 次,水管
D. 次,水管
11.(3分)小明将耳朵贴在长铁管的一端,小刚敲一下铁管的另一端,小明听到了两个敲打的声音。关于该现象说法错误的是( )
A. 小明听到的二次声音间隔大于0.1s B. 小明听到的第二次声音是回声
C. 铁管要足够长才能听到两次声音 D. 声波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
12.(3分)以下几个实验现象,能说明声音产生原因的是
A. 放在玻璃钟罩内的电铃正在发声,把玻璃罩内的空气抽出一些后,铃声明显减弱
B. 拉小提琴时,琴弦的松紧程度不同,发出的声音不同
C. 拨动吉他的琴弦发出声音时,放在琴弦上的小纸片会被琴弦弹开
D. 将耳朵贴在桌面上,在另一端敲击比在空气中听的更清楚
二 、填空题(本大题共10小题,共40分)
13.(4分)科学工作者向海底垂直发射超声波,经过,收到回波信号,则海洋中该处的深度为______米已知声音在海水中传播的速度是;这种方法______选填“能”或“不能”用来测量月亮到地球的距离,这是因为______。
14.(4分)人听到蚊子飞行的“嗡嗡”声,是由蚊子翅膀______产生的,通过______传入人耳。但人听不到蝴蝶飞行的声音,是因为蝴蝶发出声音的______不在可听声的范围内。
15.(4分)甲同学的耳朵贴在足够长的自来水管管中有水的一端,乙同学在管的另一端敲打一下这根管子,在水管足够长的情况下,甲同学能听到 ______ 次响声。人可分清两次声音的条件是两次声音到达耳朵的时间间隔在 ______ 钟以上。
16.(4分)如图所示,是王爷爷为孙子制作的一只会“吹口哨”的纽扣。先将绳子转绕缠紧,再将绳子拉开、收拢交互进行,就会听到“嗡嗡”的声音。此声音通过 ______ 传入人耳。
17.(4分)如图所示,接通电源,此时能听到电铃发出的声音。现用抽气设备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听到的声音会逐渐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甚至最后听不到声音。这个实验说明了声音的传播需要______。
18.(4分)如图是年元宵晚会王亚平在空间站弹奏《茉莉花》的情景,她听到的琴声是由琴弦的 ______ 产生的,同驻空间站的翟志刚 ______ 选填“能”或“不能”听到琴声。
19.(4分)将耳朵贴在有水的钢管的一端,在另一端敲了一下,我们听到了次的响声,这三次响声是从 ______ 、 ______ 、 ______ 传来的.
20.(4分)声音在介质中以______的形式传播,对着高墙喊一声,要区分出回声和原声,人距离高墙至少______气温。
21.(4分)如图所示,小明把正在播放音乐的手机用细线吊起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听到音乐声逐渐变小,直至听不见;再让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内,听到音乐声又逐渐变大.听到的手机音乐声逐渐变小的原因是 ______,根据此实验可以推理得出真空 ______选填“能”或“不能”传声;小明将手机悬挂起来而不是放在玻璃罩内托盘上的原因是 ______.
22.(4分)利用声波的“疏部”和“密部”在某些条件下会相互抵消的原理,科学家正以______的方法开发出一种新的反噪声技术,这种方法称作______技术。目前,人们已利用此技术消除空调器、大功率冰箱及汽车发动机等所产生的噪声。
三 、简答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6分)
23.(6分)小刚同学学习了声现象后,进行了一些研究:
他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桌面上,用一根细线悬挂一个轻质小球贴近闹钟上方的响铃,小球被弹开。此现象说明______;
之后,他将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听到“声音逐渐变小”,这是在描述声音的______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当玻璃罩被抽成真空,将听不到铃声,说明______;
小刚将正在响铃的闹钟用塑料袋包好,放入水中,仍可以听到铃声,说明______;小刚用两个棉球塞住耳朵,几乎听不到铃声,这是在______处减弱噪声。
答案和解析
1.【答案】C;
【解析】略
2.【答案】B;
【解析】解:、利用倒车雷达探测障碍物,属于利用声音传递信息,故不合题意;
、利用超声波碎石,属于利用声音传递能量,故符合题意;
、利用超声波给金属工件探伤,属于利用声音传递信息,故不合题意;
、医生通过听诊器给病人诊病,属于利用声音传递信息,故不合题意。
故选:。
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如:隆隆的雷声预示着一场可能的大雨,“声呐”的利用、医用“超”等;
声音能够传递能量,如:利用声波来清洗钟表等精细的机械,“超声波碎石”等。
此题主要考查的是声的利用,是一道声学的基础题;声波传递信息和能量的性质可以应用在很多方面。
3.【答案】A;
【解析】解:
A、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故A正确;
B、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月球周围为真空,真空不能传声,所以在月球上发生爆炸,地球上的人不能听到爆炸声,故B错误;
C、在同种介质中超声波和次声波的传播速度相同,故C错误;
D、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传播,故D错误。
故选:。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月球上为真空;
在同一种介质中超声波和次声波的传播速度一样;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该题考查了声音的产生、传播、以及声速,属于声学基础知识的考查。
4.【答案】C;
【解析】解:、物体的振动发出声音,振动停止,发声停止,因此物体不振动不能使其发声,故A错误;
B、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只有在时,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故B错误;
C、超声波能击碎人体内“结石”是因为声波具有能量,故C正确;
D、学校路段禁止汽车鸣笛,这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D错误。
故选:。
声音产生的条件:物体的振动发出声音;
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
声音能传递能量;
减弱噪声的途径:在声源处、在传播过程中、在人耳处。
该题考查的知识点较多,有:声音发生的条件;声音的传播速度;减弱噪声的办法以及有关超声波的知识。因此学生在做这种题目是一定要认真仔细的分析。
5.【答案】D;
【解析】
该题考查了学生对速度公式的应用,如何确定汽车运动的时间,是此题的难点。两次信号的时间间隔虽然是,但汽车在接收到两次信号时其通过的路程所对应的时间不是,要从第一次接收到超声波的信号开始计时,到第二次接收到超声波的信号结束,由此来确定其运动时间。通过的路程与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对应上是解决此题关键。
求汽车的速度必须知道行驶的距离和相应的时间:测速仪第一次发出超声波时,经过了到达了汽车处,而信号从汽车处返回测速仪,也行驶了的时间;第二次发出信号到测速仪接收到信号用时;这两次汽车与测速仪的距离差就是汽车行驶的距离,再找出行驶这段时间所用的时间汽车运动的时间为从第一次与超声波相遇开始,到第二次与超声波相遇结束。求出这个时间,就是汽车运动的时间,利用速度公式即可得解。

A.第一次发出信号到测速仪接收到信号用时,所以第一次信号到达汽车的时间为,
由可得:汽车接收到第一次信号时,汽车距测速仪:
;故A错误;
B.第二次发出信号到测速仪接收到信号用时,所以第二次信号到达汽车的时间为,
汽车接收到第二次信号时,汽车距测速仪:
;故B错误;
汽车在两次信号的间隔过程中,行驶了:;
这共用了:,
所以汽车的车速为:故C错误,D正确。
故选D。

6.【答案】B;
【解析】解:、任何物体的振动都可以发出声音,所以这种说法错误,不合题意;
B、只有物体振动了,才能产生声音,所以这种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C、超声也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只是超出了人的听觉范围,所以这种说法错误,不合题意;
D、人耳不能接受次声,是因为次声的频率低于人的听觉范围,但它同样可以传递能量,甚至对人造成危害,所以这种说法错误,不合题意。
故选:。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低于的声音我们称之为次声,高于的声音我们称之为超声,它们都是振动产生的声音,只是人听不到而已。
任何物体的振动都可以发声,任何声音也都是由振动产生的,人耳接收不到的次声和超声也是普通的声音,只是频率超出了人的听觉范围。
7.【答案】D;
【解析】解:、声音由物体振动产生;钟声是由钟的振动产生的;故A不符题意;
B、不同的发声体产生的音色不同;船上的人根据音色知道是钟发出的声音;故B不符题意;
C、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钟声是通过空气传播到客船的;故C不符题意;
D、船上的人听到寺里的钟声的响度小,因为距离远了;故D符合题意;
故选:。
声音由物体的振动产生;声音的传播靠介质,气体、液体、固体都可作为传播声音的介质,我们平时听到的声音大多是由空气这种介质传播的;声音的三个特征分别是:音调、响度、音色,是从不同角度描述声音的,音调指声音的高低,由振动频率决定;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与振幅和距离有关;音色是由发声体本身决定的一个特性。
该题考查声音的多个知识点;深入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知识、声音的三个特征可做出正确选择。
8.【答案】D;
【解析】解:、如图用抽气机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的过程中,听到的声音会逐渐变小,甚至最后听不到声音,故正确;
、根据抽气过程听到声音越来越小进行推理,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这种方法叫理想实验法;
、闹钟发出的声音是振动产生的,故错误。
故选:。
声音是因为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它既可以在气体中传播,也可以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根据抽气过程听到声音越来越小进行推理,得出真空不能传声的结论,这种办法在物理学中叫理想实验法或科学推理法。
此题主要考查了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条件、物理学方法,属于基础题。
9.【答案】A;
【解析】
10.【答案】D;
【解析】
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根据这一特点可以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此题要从声音的传播速度来解决。声音在固体、液体和气体的传播速度不同,因此在自来水管的另一端会听到好几次敲击声;最先听到的声音是以最快的速度传过来的。

声音在固体的传播速度最快,在气体中传播速度最慢,液体中传播速度在固体和气体之间;
当在长自来水管一端敲击时,声音就会从水管、水管里的水和空气三种介质里传播,所以会听到三次声音;
最先听到的是从水管固体中传来的,其次是水传来的,最后是空气传来的。
故选。
11.【答案】B;
【解析】略
12.【答案】C;
【解析】解:
、放在玻璃钟罩内的电铃正在发声,把玻璃钟罩内的空气抽去一些后,铃声明显减弱,说明了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故不符合题意;
、拉小提琴时,琴弦的松紧程度不同,发出的声音不同,说明音调不同,故不符合题意;
、拨动吉他的琴弦发出声音时,放在弦上的小纸片会被琴弦弹开,说明声音产生原因,故符合题意;
、因为固体传播声音的效果比气体好,所以将耳朵贴在桌面上,在另一端敲击比在空气中听的更清楚,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
解决此题的关键是知道声音的产生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的物体会弹开接触物;
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在固体中最快,其次是液体中,最后是在气体中.
解决此类问题要结合声音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
13.【答案】1531 ; 不能 ; 真空不能传声 ;
【解析】解:
超声波从海面到海底用的时间:


该处海水的深度:;
月亮周围没有空气,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故超声波不能到达月亮,更不能利用声波的反射测出月亮到地球的距离。
故答案为:;不能;真空不能传声。
知道超声波从海面到海底再返回海面的时间,可以求出超声波从海面到海底用的时间,又知道声速,利用速度公式求海水的深度。
超声波属于声波,声波的传播需要介质,不能在真空中传播,而月球表面是没有空气的。
该题考查了学生对速度公式的掌握和运用,本题关键:一是求出超声波单趟从海面到海底用的时间,二是知道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14.【答案】振动;空气;频率 ;
【解析】
该题考查声音的产生,传播,以及声音的特性,是一道基础题。
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人的听觉频率范围在之间,频率不在这个范围的声,人们是听不见的。

听到蚊子的嗡嗡声,是由于蚊子的翅膀的振动产生的,通过空气传入人耳;
而蝴蝶从身旁飞过却听不到声音,其原因是蝴蝶的翅膀振动频率低于,是次声波,不在人耳的听觉范围内。
故答案为:振动;空气;频率。
15.【答案】3 0.1秒;
【解析】解: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最大,在液体中次之,在气体中最慢;在敲击钢管时,声音既通过钢管传播,又通过水和空气传播,又因其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所以先听到由铁管传过来的声音,其次听到由水传过来的声音,再听到由空气传过来的声音,共三次响声。
人可分清两次声音的条件是两次声音到达耳朵的时间间隔在秒钟以上。
故答案为:;秒。
声音的传播条件是可以在气体、固体、液体中传播;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最快,而声音在气体中的传播速度最慢。
假定有前后两次声音传到人的耳朵里,如果这两次声音到达人耳的先后时间间隔大于或者等于,人耳就能把这两次声音分辨开。也就是说,如果这两次声音到达人耳的先后时间间隔小于,人耳就只能听到一次声音。
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是知道声音的传播条件和在不同的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以及人耳区分两次声音的时间间隔在以上。
16.【答案】;
【解析】解:先将绳子转绕缠紧,再将绳子拉开、收拢交互进行,就会听到“嗡嗡”的声音。此声音通过空气传入人耳。
故答案为:空气。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知道声音传播的条件;本题属于基础性题目。
17.【答案】变小 ; 介质 ;
【解析】解: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用抽气机将瓶内的空气抽出,在抽气机向外抽气的过程中,能传播声音的空气越来越少,所以音乐声会逐渐减弱;
如果把瓶中的空气完全抽出来,瓶内就成了真空,没有了将声音传出瓶外的介质,所以我们不能听到音乐声。这说明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
故答案为:变小;介质。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它既可以在气体中传播,也可以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这个实验说明了真空不能传声,事实上把瓶内空气全部抽净是不可能的,所以总能听到微弱的声音,人们只是根据抽气过程听到声音越来越小进行推理,得出真空不能传声的结论,这种办法在物理学中叫理想实验法。
18.【答案】;
【解析】解:王亚平听到的琴声是由琴弦的振动产生的,同驻空间站的翟志刚能听到琴声。因为空间站里面有空气,空气可以传声,所以翟志刚也能听到琴声。
故答案为:振动;能。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此题主要考查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本题属于基础性题目。
19.【答案】钢管;水;空气;
【解析】解: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最大,在液体中次之,在气体中最慢;
在敲击钢管时,声音既通过钢管传播,又通过水和空气传播,又因其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所以先听到由钢管传过来的声音,其次听到由水传过来的声音,再听到由空气传过来的声音,共三次响声.
故答案为:钢管;水;空气.
声音的传播需要靠介质,而固体、气体、液体都可以传声,声速的大小跟介质的种类有关.
此题主要考查了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难度不大.
20.【答案】声波; 17;
【解析】解:声音在介质中以波的形式传播,我们把它叫做声波;
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以上,人耳可以区分,当声速为时,障碍物距人耳至少为。
故答案为:声波;。
声音在介质中以波的形式传播,我们把它叫做声波;
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以上,人耳可以区分。
该题考查了声音的传播形式和人耳能区分回声和原声的条件,属于声现象的常规考查。
21.【答案】空气逐渐减少 不能 玻璃罩内托盘可以传声;
【解析】解:抽气时,玻璃罩内介质空气逐渐减少,声音逐渐减小;推理可知:如果玻璃罩内完全没有空气了即抽成真空,将会听不到闹钟响铃的声音,于是可得出结论:真空不能传声;
手机直接放在玻璃罩内托盘上,如果玻璃罩内没有空气,手机和玻璃罩内托盘上接触,手机声音还可以通过玻璃罩内托盘传声。
故答案为:空气逐渐减少;不能;玻璃罩内托盘可以传声。
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它既可以在气体中传播,也可以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通过一个小实验考查了声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不能直接用实验得到验证,因为不能抽成真空。
22.【答案】以声消声 ; 有源消声 ;
【解析】解:
声音以声波的形式向远处传播,假如甲声源传来的“疏部”和乙声源传来的“密部”恰好同时到达某点,它们就会相互抵消,那么在这里也就听不到声音了。据此科学家以以声消声的方法开发出一种新的反噪声技术,这种方法称为有源消声技术;利用这一技术可以消除空调器、大功率冰箱等所产生的噪声。
故答案为:以声消声;有源消声。
根据“以声消声”的含义:就是让两种声波的密部与疏部相抵达,如果波长一样就没有声音。
该题考查声音的综合利用,注意采用“以声消声”时这两个声波的频率和振幅必须相同,相位必须相反,才会以声消声。
23.【答案】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响度;真空不能传声;液体可以传声;人耳;
【解析】解:
当泡沫塑料球接触发声的响铃时,泡沫塑料球被弹起,所以发声的音叉应该在振动,说明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用抽气机将玻璃罩内的空气抽出,空气越来越少,铃声逐渐变小,声音变小,指声音的响度小;根据这个现象,我们推理真空不能传声。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把正在响铃的闹钟由塑料袋包好,把它放入水中,仍能听到铃声;以上现象都说明了水能够传播声音,因此可以得出结论:液体能够传声;
小刚同学用棉球塞住耳朵,噪声就会传播不到小刚的耳朵了,属于在人耳处减弱了噪声。
故答案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响度;真空不能传声;液体可以传声;人耳。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但这种振动往往不易观察,需要将实验效果进行“放大”;
声音有三个特性:音调、响度、音色;音调指声音的高低;响度指声音的大小;通过音色能辨别;
物体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它既可以在气体中传播,也可以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减弱噪声的途径有:
防止噪声产生,即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阻断噪声的传播,即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防止噪声进入耳朵,即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本题是比较基础的知识组合在一起,考查学生对实验现象的分析能力,是一道好题,中考常考的题型。

延伸阅读:

标签:

上一篇:2023-2024辽宁省大连市金普新区九年级第一学期月考物理试卷(无答案)

下一篇: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2.3 第2课时熔化和凝固的应用》同步练习(含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