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素养评估(第一~六单元) 同步练习(学生版+教师版)2023-2024 鲁教版化学 八年级全一册

期末素养评估(第一~六单元)
(60分钟 60分)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O —16 Ca—40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5个小题,1~10小题每小题1分,11~15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2023·济宁高新区期中)诗词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瑰宝。下列古诗中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B)
A.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B.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C.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D.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2.(2022·泰州中考)水是生命之源。下列有关水的叙述正确的是 (C)
A.长江水属于纯净物
B.长期饮用硬水有利人体健康
C.工业废水需处理达标后排放
D.过滤可以除去水中所有杂质
3.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A)
4.(2022·连云港中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金属钠在一定条件下制取单质钛的化学方程式为4Na+TiCl4Ti+4NaCl。将钛和钛合金放在海水中数年,取出后仍光亮如初。钠元素和钛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关信息如图所示。
下列化学用语表示正确的是 (D)
A.2个钠原子:Na
B.3个氯离子:3Cl
C.NaCl中 Na元素的化合价:Cl
D.钠原子结构示意图:
5.2023年1月9日长征七号改运载火箭成功将实践二十三号卫星发射。火箭发射液体推进剂为偏二甲肼(C2H8N2)和四氧化二氮,发射时发生如下反应:C2H8N2+2N2O4===3N2+2X+4H2O。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
A.X为CO
B.X为CO2
C.该反应产物不会污染环境
D.燃烧过程并不一定需要氧气
6.下列事实的微观解释错误的是 (D)
A.氧气支持燃烧,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构成物质的分子不同
B.干冰升华——分子间间隔增大
C.1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分子很小
D.蔗糖放入水中溶解——蔗糖分子分解了
7.门捷列夫说:“观察是第一步,没有观察就没有接踵而来的前进。”下列对实验现象描述错误的是 (A)
A.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后生成黑色固体
B.将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中,溶液变浑浊
C.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烟
D.镁条燃烧时发出耀眼的白光,生成白色固体
8.如图是我国古代使用的火折子,竹筒帽盖上时,内部可燃物保留火星。使用时,只需打开竹筒帽,对着火星轻轻一吹,可燃物就燃烧起来,其原因是 (A)
A.提供了充足的助燃剂
B.可燃物的温度变高了
C.可燃物的温度变低了
D.可燃物的着火点变高了
9.模型认知是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下列建立的化学模型不正确的是 (C)
10.(2022·衡阳中考)大米、面粉、豆类等,在温度为30 ℃~80 ℃,相对湿度超过80%时,容易发生霉变,滋生黄曲霉菌,其衍生物约有20种。其中以黄曲霉素B1的毒性最大,致癌性最强。黄曲霉素B1的化学式为C17H12O6,下列有关该物质的说法正确的是 (D)
A.黄曲霉素B1由35个原子构成
B.黄曲霉素B1中碳元素、氢元素、氧元素的质量之比是17∶12∶6
C.黄曲霉素B1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小
D.黄曲霉素B1由三种元素组成
11.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B)
A.氮气常用作保护气,说明氮气在常温下化学性质不活泼
B.鱼类能在水中生存,说明氧气易溶于水
C.气焊时用纯氧代替空气使气体燃烧更剧烈,以获得更高温度
D.将食物放置冰箱冷藏,以延长它的保质期
12.(2022·云南中考)人工光合固碳装置通过电化学手段将二氧化碳还原为甲酸(HCOOH)。该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下,有关该反应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C)
A.从反应价值看:可减少CO2的排放
B.从守恒关系看: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不变
C.从价态变化看:反应前后各元素的化合价不变
D.从表示方法看: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CO2+2H2O2HCOOH+O2
13.(2022·湘潭中考)在密闭容器内加入X、Y、Z、W四种物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表(已知X、Y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为14∶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物质 X Y Z W
反应前的质量/g 40 12 1 10
反应后的质量/g 12 6 待测 44
A.W可能是单质
B.反应中X、W两物质变化的质量比是3∶11
C.Z一定是反应的催化剂
D.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能是X+3Y2W
14.关于“水的组成及变化的探究”实验,下列说法正确
的是 (D)
A.从现象上判断:正极产生的是氢气
B.从符号上描述:2H2O===2H2+O2
C.从宏观上分析: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
D.从微观上分析:水分子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
15.下列选项对相应实验的描述正确的是 (B)
A.甲烷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B.铁能在氧气中燃烧
C.红磷的着火点比白磷的低 D.用于除去二氧化碳中的水蒸气
二、理解与应用(本题包括4个小题,共16分)
16.(3分)(2022·长沙中考改编)泡腾片是生活中常见的物质,泡腾片在水中溶解后,发生化学反应产生大量气体,该气体是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回答下列问题:
二氧化碳属于 化合物 (填“单质”或“化合物”);二氧化碳中氧元素的化合价为 -2 价;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CO2+H2O===H2CO3),该反应属于 化合 (填“化合”或“分解”)反应。
17.(4分)(2023·烟台期末)化学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请回答问题。
(1)分子筛制氧机以空气为原料,将空气中的O2与N2进行分离,获得高浓度O2。
空气经过分子筛时氮气被吸附,氧气通过,其微观示意图如图一所示,请在方框中画出通过后的微粒图示。分离过程中的变化属于 物理 (填“物理”或“化学”)变化。
(2)冷凝和吸附是两种从空气中取水的方法。
①冷凝取水。水由气态变为液态,其分子间隔 变小 (填“变小”或“变大”)。
②吸附取水。制备吸附剂时,需要用到氯化锂溶液。锂原子结构示意图如图二所示,则氯化锂的化学式为 LiCl 。
18.(4分)根据自然界的碳循环回答问题。
(1)化石燃料燃烧会产生二氧化碳,化石燃料包括煤、天然气和 石油 。
(2)海水吸收二氧化碳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CO2+H2O===H2CO3 。
(3)过度排放二氧化碳会加剧 温室效应 ,结果会导致全球变暖。提倡“低碳生活”已成当今社会的生活理念。下列行为不符合这个理念的是 ③ (填数字序号)。
①人走灯灭
②出行骑共享单车
③提倡使用一次性筷子
19.(5分)“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是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在宏观、微观和符号之间建立联系是化学学科的重要思维方式。根据图甲、图乙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中C微粒属于 原子 (填“原子”“阳离子”或“阴离子”),C微粒的化学符号是 Ne 。
(2)原子序数为12的元素与图甲中D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是 MgCl2 。
(3)2021年2月27日,嫦娥五号采集的月壤样品在中国国家博物馆正式展出。月壤中存在着大量的氦-3(氦-3是含有2个质子和1个中子的氦原子),其原子结构示意图为图甲中的 A (填字母)。
(4)图甲中E为硒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它与图乙中 氧 (填元素名称)的化学性质相似。
三、实验与探究(本题包括2个小题,共18分)
20.(7分)根据如图所示实验,请回答相关问题:
(1)图A中若红磷用量不足,测得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将 小于 ,红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4P+5O22P2O5 ;
(2)图B中实验运用了 控制变量,对照实验 的研究方法,二氧化锰在反应前后 质量与化学性质 均不改变,右边试管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H2O22H2O+O2↑ ;
(3)图C中反应后天平示数减少,有人说该反应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你的观点是 该反应符合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后天平示数减少是因为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逸出 ;
(4)图D中铜片上的白磷燃烧了,热水里的白磷没有燃烧,说明燃烧条件之一是 需要氧气 。
21.(11分)如图所示为实验室常用的装置
(1)B装置要“液封”的原因: 防止产生的气体从长颈漏斗口逸出 。
(2)用A、E装置制取氧气,按规范操作且气密性良好。若收集的氧气不纯,其可能的原因是 刚开始有气泡冒出就立刻收集 。
(3)实验室通常用稀盐酸和石灰石反应制取CO2,收集时应选用的装置是 D (填字母)查阅资料知碳酸氢钠(NaHCO3)固体受热分解生成碳酸钠、二氧化碳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NaHCO3Na2CO3+H2O+CO2↑ ,用此法来制取CO2,应选择的发生装置是 A (填字母)。
(4)甲同学按图1所示进行实验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蜡烛由下往上依次熄灭 ,由此可得出的结论是 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且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
(5)乙同学按图2所示进行实验。
①将注射器1中的水推入充满CO2的三颈烧瓶中,振荡,气球略微鼓起,原因是 二氧化碳溶于水并且与水反应,使瓶内压强减小 。
②将注射器3中的澄清石灰水推入三颈烧瓶中,观察到的现象是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气球变大 ,写出涉及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Ca(OH)2+CO2===CaCO3↓+
H2O 。
③再将注射器2中的稀盐酸推入三颈烧瓶中,观察到的现象是 有气泡冒出,气球变瘪 。
四、分析与计算(本题包括1个小题,共6分)
22.(2022·淄博临淄区期末)某兴趣小组对含有杂质的石灰石样品进行如下实验分析:取12 g样品放入烧杯中,将100 g稀盐酸分4次加入烧杯中,充分反应后(杂质不溶于水,也不与酸反应),测得剩余固体的质量记录如下。请计算:
次数 1 2 3 4
加入稀盐酸的质量/g 25 25 25 25
剩余固体的质量/g 8 4 m 2
求:
(1)m的值是 2 ;
(2)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为 10 g;
(3)求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质量。(写出计算过程)。
解:设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质量为x
CaCO3+2HCl===CaCl2+H2O+CO2↑
100 44
10 g x
= 解得:x=4.4 g。
答: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质量是4.4 g。期末素养评估(第一~六单元)
(60分钟 60分)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O —16 Ca—40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5个小题,1~10小题每小题1分,11~15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2023·济宁高新区期中)诗词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瑰宝。下列古诗中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B.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C.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D.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2.(2022·泰州中考)水是生命之源。下列有关水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长江水属于纯净物
B.长期饮用硬水有利人体健康
C.工业废水需处理达标后排放
D.过滤可以除去水中所有杂质
3.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4.(2022·连云港中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金属钠在一定条件下制取单质钛的化学方程式为4Na+TiCl4Ti+4NaCl。将钛和钛合金放在海水中数年,取出后仍光亮如初。钠元素和钛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关信息如图所示。
下列化学用语表示正确的是 ( )
A.2个钠原子:Na
B.3个氯离子:3Cl
C.NaCl中 Na元素的化合价:Cl
D.钠原子结构示意图:
5.2023年1月9日长征七号改运载火箭成功将实践二十三号卫星发射。火箭发射液体推进剂为偏二甲肼(C2H8N2)和四氧化二氮,发射时发生如下反应:C2H8N2+2N2O4===3N2+2X+4H2O。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X为CO
B.X为CO2
C.该反应产物不会污染环境
D.燃烧过程并不一定需要氧气
6.下列事实的微观解释错误的是 ( )
A.氧气支持燃烧,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构成物质的分子不同
B.干冰升华——分子间间隔增大
C.1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分子很小
D.蔗糖放入水中溶解——蔗糖分子分解了
7.门捷列夫说:“观察是第一步,没有观察就没有接踵而来的前进。”下列对实验现象描述错误的是 ( )
A.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后生成黑色固体
B.将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中,溶液变浑浊
C.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烟
D.镁条燃烧时发出耀眼的白光,生成白色固体
8.如图是我国古代使用的火折子,竹筒帽盖上时,内部可燃物保留火星。使用时,只需打开竹筒帽,对着火星轻轻一吹,可燃物就燃烧起来,其原因是 ( )
A.提供了充足的助燃剂
B.可燃物的温度变高了
C.可燃物的温度变低了
D.可燃物的着火点变高了
9.模型认知是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下列建立的化学模型不正确的是 ( )
10.(2022·衡阳中考)大米、面粉、豆类等,在温度为30 ℃~80 ℃,相对湿度超过80%时,容易发生霉变,滋生黄曲霉菌,其衍生物约有20种。其中以黄曲霉素B1的毒性最大,致癌性最强。黄曲霉素B1的化学式为C17H12O6,下列有关该物质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黄曲霉素B1由35个原子构成
B.黄曲霉素B1中碳元素、氢元素、氧元素的质量之比是17∶12∶6
C.黄曲霉素B1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小
D.黄曲霉素B1由三种元素组成
11.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氮气常用作保护气,说明氮气在常温下化学性质不活泼
B.鱼类能在水中生存,说明氧气易溶于水
C.气焊时用纯氧代替空气使气体燃烧更剧烈,以获得更高温度
D.将食物放置冰箱冷藏,以延长它的保质期
12.(2022·云南中考)人工光合固碳装置通过电化学手段将二氧化碳还原为甲酸(HCOOH)。该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下,有关该反应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从反应价值看:可减少CO2的排放
B.从守恒关系看: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不变
C.从价态变化看:反应前后各元素的化合价不变
D.从表示方法看: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CO2+2H2O2HCOOH+O2
13.(2022·湘潭中考)在密闭容器内加入X、Y、Z、W四种物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表(已知X、Y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为14∶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物质 X Y Z W
反应前的质量/g 40 12 1 10
反应后的质量/g 12 6 待测 44
A.W可能是单质
B.反应中X、W两物质变化的质量比是3∶11
C.Z一定是反应的催化剂
D.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能是X+3Y2W
14.关于“水的组成及变化的探究”实验,下列说法正确
的是 ( )
A.从现象上判断:正极产生的是氢气
B.从符号上描述:2H2O===2H2+O2
C.从宏观上分析: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
D.从微观上分析:水分子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
15.下列选项对相应实验的描述正确的是 ( )
A.甲烷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B.铁能在氧气中燃烧
C.红磷的着火点比白磷的低 D.用于除去二氧化碳中的水蒸气
二、理解与应用(本题包括4个小题,共16分)
16.(3分)(2022·长沙中考改编)泡腾片是生活中常见的物质,泡腾片在水中溶解后,发生化学反应产生大量气体,该气体是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回答下列问题:
二氧化碳属于 (填“单质”或“化合物”);二氧化碳中氧元素的化合价为 价;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CO2+H2O===H2CO3),该反应属于 (填“化合”或“分解”)反应。
17.(4分)(2023·烟台期末)化学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请回答问题。
(1)分子筛制氧机以空气为原料,将空气中的O2与N2进行分离,获得高浓度O2。
空气经过分子筛时氮气被吸附,氧气通过,其微观示意图如图一所示,请在方框中画出通过后的微粒图示。分离过程中的变化属于 (填“物理”或“化学”)变化。
(2)冷凝和吸附是两种从空气中取水的方法。
①冷凝取水。水由气态变为液态,其分子间隔 (填“变小”或“变大”)。
②吸附取水。制备吸附剂时,需要用到氯化锂溶液。锂原子结构示意图如图二所示,则氯化锂的化学式为 。
18.(4分)根据自然界的碳循环回答问题。
(1)化石燃料燃烧会产生二氧化碳,化石燃料包括煤、天然气和 。
(2)海水吸收二氧化碳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3)过度排放二氧化碳会加剧 ,结果会导致全球变暖。提倡“低碳生活”已成当今社会的生活理念。下列行为不符合这个理念的是 (填数字序号)。
①人走灯灭
②出行骑共享单车
③提倡使用一次性筷子
19.(5分)“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是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在宏观、微观和符号之间建立联系是化学学科的重要思维方式。根据图甲、图乙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中C微粒属于 (填“原子”“阳离子”或“阴离子”),C微粒的化学符号是 。
(2)原子序数为12的元素与图甲中D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是 。
(3)2021年2月27日,嫦娥五号采集的月壤样品在中国国家博物馆正式展出。月壤中存在着大量的氦-3(氦-3是含有2个质子和1个中子的氦原子),其原子结构示意图为图甲中的 (填字母)。
(4)图甲中E为硒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它与图乙中 (填元素名称)的化学性质相似。
三、实验与探究(本题包括2个小题,共18分)
20.(7分)根据如图所示实验,请回答相关问题:
(1)图A中若红磷用量不足,测得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将 ,红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
(2)图B中实验运用了 的研究方法,二氧化锰在反应前后 均不改变,右边试管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图C中反应后天平示数减少,有人说该反应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你的观点是 ;
(4)图D中铜片上的白磷燃烧了,热水里的白磷没有燃烧,说明燃烧条件之一是 。
21.(11分)如图所示为实验室常用的装置
(1)B装置要“液封”的原因: 。
(2)用A、E装置制取氧气,按规范操作且气密性良好。若收集的氧气不纯,其可能的原因是 。
(3)实验室通常用稀盐酸和石灰石反应制取CO2,收集时应选用的装置是 (填字母)查阅资料知碳酸氢钠(NaHCO3)固体受热分解生成碳酸钠、二氧化碳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用此法来制取CO2,应选择的发生装置是 (填字母)。
(4)甲同学按图1所示进行实验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由此可得出的结论是 。
(5)乙同学按图2所示进行实验。
①将注射器1中的水推入充满CO2的三颈烧瓶中,振荡,气球略微鼓起,原因是 。
②将注射器3中的澄清石灰水推入三颈烧瓶中,观察到的现象是 ,写出涉及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③再将注射器2中的稀盐酸推入三颈烧瓶中,观察到的现象是 。
四、分析与计算(本题包括1个小题,共6分)
22.(2022·淄博临淄区期末)某兴趣小组对含有杂质的石灰石样品进行如下实验分析:取12 g样品放入烧杯中,将100 g稀盐酸分4次加入烧杯中,充分反应后(杂质不溶于水,也不与酸反应),测得剩余固体的质量记录如下。请计算:
次数 1 2 3 4
加入稀盐酸的质量/g 25 25 25 25
剩余固体的质量/g 8 4 m 2
求:
(1)m的值是 ;
(2)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为 g;
(3)求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质量。(写出计算过程)。

延伸阅读:

标签:

上一篇:江西省三校2023-2024高二上学期10月第一次月考物理试卷(答案)

下一篇:到实验室去:化学实验基本技能训练(二) 同步练习(学生版+教师版)2023-2024 鲁教版化学 八年级全一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