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河北省石家庄市赵县八年级(上)月考物理试卷(9月份)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4个小题,共45分。1~11小题为单选题,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3分;12~14小题为多选题,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3分,全选对的得4分,选对但不全的得2分,有错选或不选的不得分)
1.(3分)下列测量仪器中适合用于测量百米赛跑成绩的是( )
A.停表 B.卷尺 C.托盘天平 D.温度计
2.(3分)小明同学用毫米刻度尺测量某一物体的长度时,测得的四次数据是5.12cm、5.14cm、5.13cm、5.22cm,其中有一次测量是错误的( )
A.5.15cm B.5.130cm C.5.13cm D.5.12cm
3.(3分)下列数据中,最接近实际的是( )
A.一名中学生的身高约为1.60dm
B.播放一遍眼保健操的时间约为10min
C.一本物理书的长度约为26cm
D.教室课桌的高度约为1.2m
4.(3分)李白《夜宿山寺》诗中写到:“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其中“高声语”是指声音的( )
A.音调高 B.响度大 C.音色纯 D.频率大
5.(3分)如图,这是用刻度尺测量长度的实验,所记录的测量结果正确的是( )
A.5.7cm B.5.70cm C.3.7cm D.3.70cm
6.(3分)如图所示,这是甲、乙、丙三个物体发出声音的波形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乙的音调相同,响度相同
B.甲、丙的音调相同,音色相同
C.乙、丙的音调相同,音色相同
D.甲、丙的响度相同,音色不同
7.(3分)如图所示,“神舟十六号”正在靠拢空间站组合体,即将完成交会对接。我们说景海鹏是静止的( )
A.天舟六号 B.天和核心舱 C.神舟十五号 D.神舟十六号
8.(3分)我们通常说“小明比小红跑得快”,这句话的物理含义是( )
A.通过相同的路程,小明比小红用的时间长
B.通过相同的路程,小明比小红用的时间短
C.在相同的时间内,小明通过的路程比小红的短
D.小明运动的速度比小红运动的速度慢
9.(3分)关于测量误差,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
B.认真细致的测量可以避免误差
C.选用精密的测量工具可以避免误差
D.误差就是实验中产生的错误
10.(3分)动车的速度可以达到55m/s,高铁的速度可以达到300km/h,高速上的小汽车可以每小时行驶120km( )
A.高铁 B.动车 C.小汽车 D.无法比较
11.(3分)匀速直线运动的路程公式s=vt说明( )
A.速度越大,则路程越长
B.时间越长,则速度越大
C.速度一定时,路程与时间成正比
D.路程一定时,速度与时间成正比
(多选)12.(4分)小明要测量圆柱形水杯底面的周长,以下几种方法中,能够测量正确的是( )
A.把一纸条紧包在水杯上,在纸条重叠处用大头针扎个孔,然后把纸展开,用刻度尺量出两孔之间的距离即水杯的周长
B.用塑料直尺绕着水杯转一周,记下刻度尺的长度,即水杯的周长
C.用细丝线在水杯上绕一圈,量出这一圈丝线的长度即可
D.用一根橡皮筋拉紧在水杯上绕一圈,量出绕过水杯橡皮筋的长度即水杯的周长
(多选)13.(4分)在南北方向的平直公路上有甲、乙两辆汽车,甲车上的人感觉乙车向北运动。若以地面为参照物,关于两辆汽车的运动情况( )
A.乙车不动,甲车向南运动
B.甲车向南运动,乙车向北运动
C.甲、乙两车都在向南运动,但甲车比乙车慢
D.甲、乙两车都在向北运动,但乙车比甲车快
(多选)14.(4分)甲、乙两同学同时从同一地点出发,沿相同方向做直线运动,他们通过的路程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所示。由图像可知( )
A.两同学都做匀速直线运动
B.两同学在距离出发点100m处相遇
C.在0~15s内,乙同学的速度为10m/s
D.前20s内,甲同学的平均速度较大
二、填空及简答题(本大题共8个小题;每空1分,共20分)
15.(2分)如图所示,小涵和小铭坐在火车车厢内,通过观察窗外的景物判断火车是否运动的情景。小涵以窗外的站台为参照物 的;此时小铭以外面驶过的动车为参照物,则他会判断火车是 的。(均选填“运动”、“静止”)
16.(3分)如图所示,小明用一把刻度尺和两块三角板测一枚硬币直径的示意图,硬币的直径是 cm。如图乙所示,图中机械秒表的示数 s。
17.(3分)小明测量自己的身高是158 ,他正常走路时的步幅是0.5 ,他跑100m所需要的时间是15 。(根据生活经验填上合适的单位)
18.(2分)如图所示,贾湖骨笛是世界上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可吹奏乐器。吹奏骨笛发出的声音是由 振动产生的,按压不同的孔发出声音的 不同。
19.(3分)2023年4月2日,石家庄马拉松赛开跑,3万余名跑者参加。甲、乙两位运动员参加10公里赛,其平均速度约为 km/h,合 m/s(保留一位小数)。乙运动员的成绩是36min,则 (选填“甲”或“乙”)运动员先到达终点。
20.(2分)我们常用“频闪照片”来研究物体的运动。如图记录了甲、乙两球分别从a处竖直下落到b处的过程中每隔1s所处的位置。该照片显示乙球做 运动,甲、乙两球在此过程中的平均速度较快的是 。
21.(2分)下表为小红用手机App软件记录自己某一次跑步的数据。由该表可知,她本次跑步时间为 s,通过的路程为 m。
总步数:4500步 步频:150步/分钟
速度:8.0千米/小时 消耗:224大卡
22.(3分)甲、乙、丙三辆小车同时同地向东运动,它们运动的图像如图所示。由图像可知,运动速度相同的小车是 ;若乙和丙运动的路程相同,则乙和丙所用的时间之比是 ;甲运动10s通过的路程是 m。
三、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3个小题;第23小题4分,第24小题6分,第25小题8分,共18分)
23.(4分)在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时,小明做了下面的实验:
(1)如图甲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可观察到乒乓球被弹开 ,实验中乒乓球的作用是 。
(2)如图乙所示,敲响右边的音叉,与左边音叉接触的乒乓球被弹起来 可以传声。
(3)假设将上述甲、乙两个实验均移至月球上完成,还能看到乒乓球被弹开的是 。
24.(6分)在学习吉他演奏的过程中,小明发现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是受各种因素影响的,他决定对此进行研究。经过和同学们讨论
猜想1:琴弦发出的声音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横截面积有关。
猜想2:琴弦发出的声音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长短有关。
猜想3:琴弦发出的声音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材料有关。
为了验证上述猜想是否正确,他们找到了下表所列9种规格的琴弦,因为音调的高低取决于声源振动的频率
编号 材料 长度/cm 横截面积/mm2
A 铜 60 0.76
B 铜 60 0.89
C 铜 60 1.02
D 铜 80 0.76
E 铜 ① ②
F 铜 100 0.76
G 钢 80 1.02
H 尼龙 80 1.02
I 尼龙 100 1.02
(1)为了验证猜想1,应选用编号为 的三根琴弦进行实验;为了验证猜想2,应选用编号为 的三根琴弦进行实验。
(2)表中的材料规格还没填全,为了验证猜想3,请填上所缺数据:① ;
② 。
(3)随着实验的进行,小明又觉得琴弦音调的高低可能还与琴弦的松紧程度有关。为了验证这一猜想,必须进行的操作是:使用 (选填“同一根琴弦”或“不同的琴弦”),只改变琴弦的 ,用同样的力拨动,判断音调与松紧程度的关系。
25.(8分)如图所示,在“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中,提供的实验器材有木板(长110.0cm)(长10.0cm)。
(1)本实验的原理是 ,实验时需要的测量工具有刻度尺和 ,在斜面的底端放置了一个金属片作为挡板,其好处是 。
(2)小车由静止释放,通过相同路程,斜面的倾角越大 (填“大”或“小”);斜面倾角不变时,小车由静止释放,其平均速度越 (填“大”或“小”)。
(3)实验中应多次测量,每次测量时必须让小车从 由静止开始下滑;一次实验中,小明测得小车从静止(图示位置),则小车的平均速度为 m/s。
【拓展】小组成员分别画出了小车运动的s﹣t图像的大致情况,其中与事实相符的是 (填字母)。
四、计算应用题(本大题共2个小题;第26小题8分,第27小题9分,共17分。解答时,要求有必要的文字说明、公式和计算步骤等,只写最后结果不得分)
26.(8分)我国高铁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高铁线路总长度居世界第一。G6704在京广线上匀速行驶,车上的小明从路旁接触网的第1根立杆开始计时,相邻立杆之间的距离是50m,高铁此时的速度与从石家庄站到北京西站的平均速度相等
站序 站名 到站时间 出发时间
01 石家庄 ﹣﹣ 06:02
02 涿州东 06:55 06:57
03 北京西 07:22 ﹣﹣
(1)G6704此时的速度;
(2)G6704从石家庄站到北京西站行驶的路程。
27.(9分)高速公路已广泛应用ETC收费系统,这种系统是对过往车辆无需停车即能实现收费的电子系统。如图乙,这是某高速公路入口处的ETC通道示意图。现有一辆汽车在某高速路上以如图甲所示的速度匀速行驶20min后到达收费站1=60m处开始减速,经t1=4s后运动至ETC收费岛边界,然后再以4m/s的速度匀速通过ETC收费岛,其长s2=24m。不计车长。求:
(1)汽车到达收费站前在高速公路上匀速行驶的路程;
(2)汽车通过ETC收费岛所用的时间t2;
(3)汽车从减速开始到离开ETC收费岛全过程的平均速度。
2023-2024学年河北省石家庄市赵县八年级(上)月考物理试卷(9月份)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4个小题,共45分。1~11小题为单选题,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3分;12~14小题为多选题,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3分,全选对的得4分,选对但不全的得2分,有错选或不选的不得分)
1.(3分)下列测量仪器中适合用于测量百米赛跑成绩的是( )
A.停表 B.卷尺 C.托盘天平 D.温度计
【答案】A
【分析】长度的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最常用的工具是刻度尺,常见的测量长度的工具还有游标卡尺、直尺、平尺、卷尺、激光测距仪等;停表是测量时间的工具。
【解答】解:测量百米赛跑成绩的仪器应能精确测量时间,停表是专门用来测量时间的仪器;
卷尺是用来测量长度的仪器,故B选项不符合题意;
托盘天平是用来测量质量的仪器,故C选项不符合题意;
温度计是用来测量温度的仪器,故D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A。
2.(3分)小明同学用毫米刻度尺测量某一物体的长度时,测得的四次数据是5.12cm、5.14cm、5.13cm、5.22cm,其中有一次测量是错误的( )
A.5.15cm B.5.130cm C.5.13cm D.5.12cm
【答案】C
【分析】在测量长度时,通常采用取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方法来减小误差;
计算时偏差较大的读数是错误的,去除错误读数,取其余正确测量值的平均值即为测量结果;
在最后结果的确定时,还要注意小数位数的保留规则与测量值相同。
【解答】解:从题中数据可知,5.22cm与其它数据相差较大,应去掉;
为减小长度测量的误差,通常采用的方法是取多次测量的平均值
L==3.13cm。
故选:C。
3.(3分)下列数据中,最接近实际的是( )
A.一名中学生的身高约为1.60dm
B.播放一遍眼保健操的时间约为10min
C.一本物理书的长度约为26cm
D.教室课桌的高度约为1.2m
【答案】C
【分析】首先对题目中涉及的物理量有个初步的了解,对于选项中的数据,可根据需要进行相应的换算或转换,排除与生活实际相差较远的选项,找出符合生活实际的答案。
【解答】解:A.一名中学生的身高约为1.6m=16dm,故A不符合实际;
B.播放一遍眼保健操的时间约为6min,故B不符合实际;
C.一本物理书的长度约为26cm,故C符合实际;
D.教室课桌的高度约为80cm=0.8m,故D不符合实际。
故选:C。
4.(3分)李白《夜宿山寺》诗中写到:“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其中“高声语”是指声音的( )
A.音调高 B.响度大 C.音色纯 D.频率大
【答案】B
【分析】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决定,频率越高,音调越高;响度是指声音的强弱,由发声体振动的振幅决定,振幅越大,响度越大;音色是由发声体的结构和材料决定的,不同发声体的音色不同。
【解答】解:“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这里的“高”是指声音大。
故选:B。
5.(3分)如图,这是用刻度尺测量长度的实验,所记录的测量结果正确的是( )
A.5.7cm B.5.70cm C.3.7cm D.3.70cm
【答案】C
【分析】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之前,要明确其分度值;测量物体长度时,要观察是否从0刻度线量起,起始端没从0刻度线开始,要以某一刻度当作“0”刻度,读出末端刻度值,减去前面的刻度即为物体长度,注意刻度尺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解答】解:图中,刻度尺上1cm之间有10个小格,即此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右侧与4.70cm对齐。
故选:C。
6.(3分)如图所示,这是甲、乙、丙三个物体发出声音的波形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乙的音调相同,响度相同
B.甲、丙的音调相同,音色相同
C.乙、丙的音调相同,音色相同
D.甲、丙的响度相同,音色不同
【答案】A
【分析】音调跟物体的振动频率有关,振动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响度跟物体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音色跟发声体的材料、结构有关。
相同时间内,振动的次数越多,频率越大;偏离原位置越远,振幅越大。
【解答】解:
A、从图中可以看出,甲和乙振动的频率相同,故甲,响度相同;
B、甲、丙的振动频率不同,故B错误;
C、乙、丙的音调不相同,故C错误;
D、由图知,甲,波形也相同、丙的响度相同,故D错误;
故选:A。
7.(3分)如图所示,“神舟十六号”正在靠拢空间站组合体,即将完成交会对接。我们说景海鹏是静止的( )
A.天舟六号 B.天和核心舱 C.神舟十五号 D.神舟十六号
【答案】D
【分析】被研究物体相对于参照物,位置没有发生变化,我们就说物体是静止的,反之,就是运动的。
【解答】解:神舟十六号飞船与景海鹏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所以我们说景海鹏是静止的,ABC错误。
故选:D。
8.(3分)我们通常说“小明比小红跑得快”,这句话的物理含义是( )
A.通过相同的路程,小明比小红用的时间长
B.通过相同的路程,小明比小红用的时间短
C.在相同的时间内,小明通过的路程比小红的短
D.小明运动的速度比小红运动的速度慢
【答案】B
【分析】常用的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有:相同路程比时间、相同时间比路程、比较速度大小。
【解答】解:我们通常说“小明比小红跑得快”,意思是通过相同的路程,所以,故B正确。
故选:B。
9.(3分)关于测量误差,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
B.认真细致的测量可以避免误差
C.选用精密的测量工具可以避免误差
D.误差就是实验中产生的错误
【答案】A
【分析】测量时,受所用仪器和测量方法的限制,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总会有差别,这就是误差。不同于错误,作为误差来说不可避免,只能尽量减小。在实际中经常用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办法来减小误差。
【解答】解:A、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
B、认真测量,但不能避免误差;
C、测量误差不能绝对避免,误差也不可避免。
D、误差不同于错误,读数时粗心造成的;
故选:A。
10.(3分)动车的速度可以达到55m/s,高铁的速度可以达到300km/h,高速上的小汽车可以每小时行驶120km( )
A.高铁 B.动车 C.小汽车 D.无法比较
【答案】A
【分析】利用速度公式求出小汽车的速度,然后将各速度单位进行统一,即可比较三车的速度大小。
【解答】解:动车的速度为:v动=55m/s=55×3.6km/h=198km/h,
高铁的速度v高=300km/h,
高速上的小汽车为:v小汽车==120km/h,
所以,三者速度最快的是高铁。
故选:A。
11.(3分)匀速直线运动的路程公式s=vt说明( )
A.速度越大,则路程越长
B.时间越长,则速度越大
C.速度一定时,路程与时间成正比
D.路程一定时,速度与时间成正比
【答案】C
【分析】(1)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保持不变,是一个定值,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等于物体在单位时间内的路程,与物体的路程与运动时间无关;
(2)根据速度公式变形公式s=vt分析答题。
【解答】解:(1)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等于单位时间内物体的路程,是一个定值;
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物体的路程与运动时间无关,故BD错误;
(2)由s=vt可知:物体的路程s与物体的速度v及运动时间t有关,速度v大,故A错误;
由s=vt可知,速度v一定时,故C正确;
故选:C。
(多选)12.(4分)小明要测量圆柱形水杯底面的周长,以下几种方法中,能够测量正确的是( )
A.把一纸条紧包在水杯上,在纸条重叠处用大头针扎个孔,然后把纸展开,用刻度尺量出两孔之间的距离即水杯的周长
B.用塑料直尺绕着水杯转一周,记下刻度尺的长度,即水杯的周长
C.用细丝线在水杯上绕一圈,量出这一圈丝线的长度即可
D.用一根橡皮筋拉紧在水杯上绕一圈,量出绕过水杯橡皮筋的长度即水杯的周长
【答案】AC
【分析】测量圆柱体周长的方法有很多,结合所学知识对各选项采取的测量方式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把一纸条紧包在水杯上,在纸条重叠处用大头针扎个孔,用刻度尺量出两孔之间的距离,故A正确;
B.用塑料直尺绕着水杯转一周,记下刻度尺的长度,这种方法仅能估测大致的长度;
C.用细丝线在水杯上绕一圈,量出这一圈丝线的长度即为水杯的周长;
D.将一根橡皮筋拉紧测量水杯周长时,由于橡皮筋有弹性,故D错误。
故选:AC。
(多选)13.(4分)在南北方向的平直公路上有甲、乙两辆汽车,甲车上的人感觉乙车向北运动。若以地面为参照物,关于两辆汽车的运动情况( )
A.乙车不动,甲车向南运动
B.甲车向南运动,乙车向北运动
C.甲、乙两车都在向南运动,但甲车比乙车慢
D.甲、乙两车都在向北运动,但乙车比甲车快
【答案】ABD
【分析】在研究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时,要看物体的位置相对于参照物是否发生改变,若改变,则是运动的,若不改变,则是静止的。
【解答】解:A、选取地面为参照物,则甲车向南运动时,故A正确;
B、选取地面为参照物,乙车向北运动时,故B正确;
C、选取地面为参照物,甲,且甲车比乙车慢时,故C错误;
D、选取地面为参照物,甲,但乙车比甲车快,故D正确。
故选:ABD。
(多选)14.(4分)甲、乙两同学同时从同一地点出发,沿相同方向做直线运动,他们通过的路程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所示。由图像可知( )
A.两同学都做匀速直线运动
B.两同学在距离出发点100m处相遇
C.在0~15s内,乙同学的速度为10m/s
D.前20s内,甲同学的平均速度较大
【答案】BD
【分析】(1)在s t图象中,过原点的直线表示物体通过的路程与其时间成正比,即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平行于时间轴的直线,表示物体处于静止状态;
(2)由图可知,甲同学做匀速直线运动,乙同学在0~10s做匀速直线运动,在10~20s处于静止状态;
(3)利用v=可以计算出乙同学在0~15s内的平均速度;
(4)在相同的时间里,通过的路程越远,平均速度越大;
【解答】解:A、由图可知,乙同学在0~10s做匀速直线运动,故A错误;
B、由图可知,甲、乙同学通过的路程都是100m,故B正确;
C、在0~15s内乙=100m,则乙同学在7~15s内的平均速度:v乙==≈6.67m/s;
D、由图可知,甲同学通过的路程大于乙同学通过的路程,故D正确。
故选:BD。
二、填空及简答题(本大题共8个小题;每空1分,共20分)
15.(2分)如图所示,小涵和小铭坐在火车车厢内,通过观察窗外的景物判断火车是否运动的情景。小涵以窗外的站台为参照物 静止 的;此时小铭以外面驶过的动车为参照物,则他会判断火车是 运动 的。(均选填“运动”、“静止”)
【答案】静止;运动。
【分析】在研究物体运动时,要选择参照的标准,即参照物,物体的位置相对于参照物发生变化,则运动,不发生变化,则静止。
【解答】解:小涵以窗外的站台为参照物,火车与站台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
此时小铭以外面驶过的动车为参照物,则火车与外面驶过的动车有位置变化。
故答案为:静止;运动。
16.(3分)如图所示,小明用一把刻度尺和两块三角板测一枚硬币直径的示意图,硬币的直径是 2.30 cm。如图乙所示,图中机械秒表的示数 337.5 s。
【答案】(1)2.30;(2)337.5。
【分析】(1)刻度尺的分度值是刻度尺相邻两刻度线表示的长度。使用刻度尺时要明确其分度值,起始端从0开始,读出末端刻度值,就是物体的长度;起始端没有从0刻度线开始的,要以某一刻度线为起点,读出末端刻度值,减去起始端所对刻度即为物体长度,注意刻度尺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2)停表的中间的表盘代表分钟,周围的大表盘代表秒,停表读数是两个表盘的示数之和。
【解答】解:(1)由图可知:此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左侧与1.50cm对齐,则硬币的直径是5.80cm﹣1.50cm=2.30cm。
(2)停表小盘的分度值是3.5min,指针在5min和5min之间偏向6min一侧,而大盘指针在37.5s。
故答案为:(1)7.30;(2)337.5。
17.(3分)小明测量自己的身高是158 cm ,他正常走路时的步幅是0.5 m ,他跑100m所需要的时间是15 s 。(根据生活经验填上合适的单位)
【答案】cm;m;s。
【分析】首先对题目中涉及的物理量有个初步的了解,对于选项中的单位,可根据需要进行相应的换算或转换,排除与生活实际相差较远的选项,找出符合生活实际的答案。
【解答】解:小明测量自己的身高是1.58m=158cm,他正常走路时的步幅是0.7m。
故答案为:cm;m;s。
18.(2分)如图所示,贾湖骨笛是世界上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可吹奏乐器。吹奏骨笛发出的声音是由 空气柱 振动产生的,按压不同的孔发出声音的 音调 不同。
【答案】空气柱;音调。
【分析】(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高低叫音调,音调与发声体振动的频率有关。
【解答】解:吹奏骨笛时:空气柱振动发声,用手按住不同的孔,振动频率不同。
故答案为:空气柱;音调。
19.(3分)2023年4月2日,石家庄马拉松赛开跑,3万余名跑者参加。甲、乙两位运动员参加10公里赛,其平均速度约为 12 km/h,合 3.3 m/s(保留一位小数)。乙运动员的成绩是36min,则 乙 (选填“甲”或“乙”)运动员先到达终点。
【答案】12;3.3;乙。
【分析】(1)知道甲运动员通过的路程和所用的时间,利用速度公式求出其平均速度;1m/s=3.6km/h,据此进行单位换算;
(2)根据甲、乙所用的时间可知谁先到达终点。
【解答】解:甲运动员的平均速度:v===12km/h=12×;
由于甲所用的时间大于乙所用的时间,所用乙运动员先到达终点。
故答案为:12;3.3;乙。
20.(2分)我们常用“频闪照片”来研究物体的运动。如图记录了甲、乙两球分别从a处竖直下落到b处的过程中每隔1s所处的位置。该照片显示乙球做 匀速直线 运动,甲、乙两球在此过程中的平均速度较快的是 甲 。
【答案】匀速直线;甲。
【分析】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相等的直线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由速度公式可知,通过相等的路程所用时间越短,运动速度越大。
【解答】解:由图可知,乙球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相等;
由图可知,从a到b,乙球所用的时间为5s可知,甲,甲球所用的时间更短。
故答案为:匀速直线;甲。
21.(2分)下表为小红用手机App软件记录自己某一次跑步的数据。由该表可知,她本次跑步时间为 1800 s,通过的路程为 4000 m。
总步数:4500步 步频:150步/分钟
速度:8.0千米/小时 消耗:224大卡
【答案】1800;4000。
【分析】(1)由数据截图数据,则跑步时间为:t=;
(2)知道跑步时速和时间计算,由速度公式的变形式s=vt可求出路程为s=vt。
【解答】解:(1)由数据截图可知,跑步步数为4500步,则跑步时间为:t=;
(2)由数据截图可知,跑步时速为8.0km/h,由速度公式得;
故答案为:1800;4000。
22.(3分)甲、乙、丙三辆小车同时同地向东运动,它们运动的图像如图所示。由图像可知,运动速度相同的小车是 甲车和乙车 ;若乙和丙运动的路程相同,则乙和丙所用的时间之比是 1:4 ;甲运动10s通过的路程是 40 m。
【答案】甲车和乙车;1:4;40
【分析】根据图像,分别分析出甲、乙、丙三辆小车的运动情况,根据图甲读出甲的速度,根据图乙和图丙分别读出一组数据,利用速度公式求出乙丙的速度以及10s内通过的路程,比较可得出速度相等的两辆小车;由v=可求得,若乙和丙运动的路程相同,则乙和丙所用的时间之比。
【解答】解:左图是v﹣t图像,速度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速度大小v甲=4m/s;
右图是s﹣t图像是过原点的直线,说明乙,乙、丙两车均做匀速直线运动,
由右图知,当t乙=2s时,s乙=3m,则v乙===6m/s,
由右图知,当t丙=4s时,s丙=4m,则v丙===1m/s,
可见甲车和乙车的速度相同;
若乙和丙运动的路程相同,则乙和丙所用的时间之比:
====;
由v=可得,乙车通过的路程s=v乙t=4m/s×10s=40m;
故答案为:甲车和乙车;1:5。
三、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3个小题;第23小题4分,第24小题6分,第25小题8分,共18分)
23.(4分)在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时,小明做了下面的实验:
(1)如图甲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可观察到乒乓球被弹开 振动 ,实验中乒乓球的作用是 放大音叉的振动 。
(2)如图乙所示,敲响右边的音叉,与左边音叉接触的乒乓球被弹起来 空气 可以传声。
(3)假设将上述甲、乙两个实验均移至月球上完成,还能看到乒乓球被弹开的是 甲 。
【答案】(1)振动;放大音叉的振动;(2)空气;(3)甲。
【分析】声音是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解答】解:(1)如图甲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此现象说明发声的物体在振动,故实验中乒乓球的作用是放大音叉的振动;
(2)敲响右边的音叉,与左边音叉接触的乒乓球被弹起来;
(3)月球表面是真空,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乙不能。
故答案为:(1)振动;放大音叉的振动;(3)甲。
24.(6分)在学习吉他演奏的过程中,小明发现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是受各种因素影响的,他决定对此进行研究。经过和同学们讨论
猜想1:琴弦发出的声音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横截面积有关。
猜想2:琴弦发出的声音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长短有关。
猜想3:琴弦发出的声音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材料有关。
为了验证上述猜想是否正确,他们找到了下表所列9种规格的琴弦,因为音调的高低取决于声源振动的频率
编号 材料 长度/cm 横截面积/mm2
A 铜 60 0.76
B 铜 60 0.89
C 铜 60 1.02
D 铜 80 0.76
E 铜 ① ②
F 铜 100 0.76
G 钢 80 1.02
H 尼龙 80 1.02
I 尼龙 100 1.02
(1)为了验证猜想1,应选用编号为 A、B、C 的三根琴弦进行实验;为了验证猜想2,应选用编号为 A、D、F 的三根琴弦进行实验。
(2)表中的材料规格还没填全,为了验证猜想3,请填上所缺数据:① 100 ;
② 1.02 。
(3)随着实验的进行,小明又觉得琴弦音调的高低可能还与琴弦的松紧程度有关。为了验证这一猜想,必须进行的操作是:使用 同一根琴弦 (选填“同一根琴弦”或“不同的琴弦”),只改变琴弦的 松紧程度 ,用同样的力拨动,判断音调与松紧程度的关系。
【答案】(1)A、B、C;A、D、F;(2)100;1.02;(3)同一根琴弦;松紧程度。
【分析】猜想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横截面积、琴弦的长短、琴弦的材料有关,实验探究时应采用控制变量法。
(1)探究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与琴弦的长短的关系时,控制横截面积和材料不变。
探究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与琴弦的横截面积的关系时,控制琴弦的长度和材料不变。
(2)探究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与琴弦的材料的关系时,控制横截面积和长度不变。
(3)探究琴弦音调的高低与琴弦的松紧程度的关系时,控制琴弦的横截面积、琴弦的长短、琴弦的材料不变。
【解答】解:(1)探究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与琴弦的横截面积关系时,应该控制琴弦的材料和长度相同,可选择A、B。
探究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与琴弦的长度关系时,应该控制琴弦的材料和横截面积相同,即选择A、D、F;
(2)如果验证猜想三: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材料有关,故应选E、G,则表格中长度为100;
(3)探究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与琴弦的松紧程度的关系时,控制长短,为了验证这一猜想,用相同大小的力拨动比较音调。
故答案为:(1)A、B、C;A、D、F;(2)100;(3)改变同一根琴弦的松紧程度。
25.(8分)如图所示,在“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中,提供的实验器材有木板(长110.0cm)(长10.0cm)。
(1)本实验的原理是 v= ,实验时需要的测量工具有刻度尺和 停表 ,在斜面的底端放置了一个金属片作为挡板,其好处是 确定终点在同一位置,便于测量小车运动的时间 。
(2)小车由静止释放,通过相同路程,斜面的倾角越大 大 (填“大”或“小”);斜面倾角不变时,小车由静止释放,其平均速度越 大 (填“大”或“小”)。
(3)实验中应多次测量,每次测量时必须让小车从 同一位置 由静止开始下滑;一次实验中,小明测得小车从静止(图示位置),则小车的平均速度为 0.4 m/s。
【拓展】小组成员分别画出了小车运动的s﹣t图像的大致情况,其中与事实相符的是 C (填字母)。
【答案】(1)v=;停表;确定终点在同一位置,便于测量小车运动的时间;
(2)大;大;
(3)同一位置;0.4;
【拓展】C。
【分析】(1))“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原理是速度公式;实验时需要测定距离和时间这两个物理量;在斜面的底端放置一个金属片作为挡板,可以让小车每一次都在一个位置停止,同时有助于记录小车运动的时间;
(2)小车由静止释放,通过相同路程,斜面的倾角越大,用的时间就越少,根据速度公式可知速度越大;小车做的是加速运动,越往后小车速度越快;
(3)重复测平均速度,每次必须在同一条件下进行,这样得到的数据才有意义;根据速度公式可求出小车平均速度;
【拓展】小车做的是加速运动,所以随着时间的推移,小车速度越来越快,相同时间内走过的距离会越来越长。
【解答】解:(1)“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原理是v=;实验时需要的测量工具有刻度尺和停表,便于测量小车运动的时间;
(2)斜面的倾角越大,小车通过相同路程所用时间就会越短;小车在斜面上做的是加速运动,平均速度越大;
(3)实验中应多次测量,每次测量时必须让小车从同一位置由静止开始下滑
v===40cm/s=0.5m/s;
【拓展】因为小车在斜面做的是加速运动,所以小车位置越靠下,分析s﹣t图像。
故答案为:(1)v=;停表,便于测量小车运动的时间;
(2)大;大;
(3)同一位置;0.4;
【拓展】C。
四、计算应用题(本大题共2个小题;第26小题8分,第27小题9分,共17分。解答时,要求有必要的文字说明、公式和计算步骤等,只写最后结果不得分)
26.(8分)我国高铁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高铁线路总长度居世界第一。G6704在京广线上匀速行驶,车上的小明从路旁接触网的第1根立杆开始计时,相邻立杆之间的距离是50m,高铁此时的速度与从石家庄站到北京西站的平均速度相等
站序 站名 到站时间 出发时间
01 石家庄 ﹣﹣ 06:02
02 涿州东 06:55 06:57
03 北京西 07:22 ﹣﹣
(1)G6704此时的速度;
(2)G6704从石家庄站到北京西站行驶的路程。
【答案】(1)G6704此时的速度为216km/h;
(2)G6704从石家庄站到北京西站行驶的路程为288km。
【分析】(1)先由相邻立杆间距离和杆数得到高铁20s通过的路程,再由速度公式得到高铁的速度;
(2)由列车时刻表得到高铁从石家庄到北京西所用的时间,再由速度公式得到高铁从石家庄到北京西所行驶的路程。
【解答】解:(1)高铁20s通过的路程s=24×50m=1200m,
高铁的速度v==60m/s=216km/h。
(2)高铁从石家庄到北京西所用的时间t'=07:22﹣06:02=1h20min=1h,
G6704从石家庄站到北京西站行驶的路程s'=vt'=216km/h×1h=288km。
答:(1)G6704此时的速度为216km/h;
(2)G6704从石家庄站到北京西站行驶的路程为288km。
27.(9分)高速公路已广泛应用ETC收费系统,这种系统是对过往车辆无需停车即能实现收费的电子系统。如图乙,这是某高速公路入口处的ETC通道示意图。现有一辆汽车在某高速路上以如图甲所示的速度匀速行驶20min后到达收费站1=60m处开始减速,经t1=4s后运动至ETC收费岛边界,然后再以4m/s的速度匀速通过ETC收费岛,其长s2=24m。不计车长。求:
(1)汽车到达收费站前在高速公路上匀速行驶的路程;
(2)汽车通过ETC收费岛所用的时间t2;
(3)汽车从减速开始到离开ETC收费岛全过程的平均速度。
【答案】(1)汽车到达收费站前匀速行驶的路程为30km;
(2)汽车通过ETC收费岛所用的时间为6s;
(3)汽车从减速开始到离开ETC收费岛全过程的平均速度大小为8.4m/s。
【分析】(1)根据v=的变形公式求出汽车到达收费站前匀速行驶的路程;
(2)根据v=的变形公式求出汽车通过ETC收费岛所用的时间t2;
(3)计算平均速度要先计算出总路程和总时间,然后根据v=求出汽车从减速开始到离开ETC收费岛全过程的平均速度大小。
【解答】解:(1)如图甲所示,汽车行驶速度为v=90km/hh,由v=,汽车到达收费站前匀速行驶的路程为:
s=vt=90km/h×h=30km;
(2)由v=可得
t2===2s;
(3)汽车从减速到离开ETC收费岛全过程路程s总=s1+s2=60m+24m=84m,
汽车从减速到离开ETC收费岛的时间t总=t3+t2=4s+8s=10s,
汽车从减速开始到离开ETC收费岛全过程的平均速度为:
v平===8.4m/s。
答:(1)汽车到达收费站前匀速行驶的路程为30km;
(2)汽车通过ETC收费岛所用的时间为8s;
(3)汽车从减速开始到离开ETC收费岛全过程的平均速度大小为8.4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