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乐主力学校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阶段性学情检测
九年级化学(2023.10)
一、选择题(1~8每题1.5分,9~12每题2分,共20分)
1.下列不属于化学研究范畴的是( )。
A.纳米铜的性质 B.水的组成
C.单晶硅的结构 D.无人机的研发
2.2022年北京冬奥会举世瞩目。下列冬奥会中的现象与化学变化有关的是( )。
A.越野滑雪 B.引燃圣火
C.转动冰壶 D.短道滑冰
3.正确的操作是化学实验成功的保障。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
A.取用固体 B.闻气体气味
C.给试管中液体加热 D.引燃酒精灯
4.下列有关胶头滴管的使用正确的是( )。
A.取液时挤入空气 B.横放在桌面
C.滴加液体 D.滴瓶上滴管用水冲洗
5.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
A.少量的酒精洒在桌面上燃烧起来,应立即用水扑灭
B.实验后的废液,应直接倒入下水道,并用水冲洗
C.为了便于观察,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时试管口应对着自己
D.给试管中的药品加热,必须先预热,后集中加热
6.下列有关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组装仪器 B.检查气密性
C.加热固体 D.氧气验满
7.下列有关实验现象的描述,错误的是( )。
A.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 B.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
C.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烟 D.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8.下列反应中,既属于化合反应,又属于氧化反应的是( )。
A.镁条+氧气氧化镁 B.氧化汞汞+氧气
C.碳酸→二氧化碳+水 D.甲烷+氧气二氧化碳+水
9.下列各组物质按混合物、纯净物分类正确的是( )。
A.空气、糖水 B.稀有气体、氯酸钾
C.冰水混合物、液氧 D.矿泉水、高锰酸钾加热分解后剩余固体
10.下列实验指定容器中的水,其解释没有体现水的主要作用的是( )。
A B C D
实验装置 硫在氧气中燃烧 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排水法收集氢气
解释 集气瓶中的水:吸收放出的热量 量筒中的水:通过水体积的变化得出体积 集气瓶中的水:冷却溅落熔融物,防止集气瓶炸裂 集气瓶中的水:水先将集气瓶内的空气排净,后便于观察何时收集满
A.A B.B C.C D.D
11.兴趣小组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将“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装置(如图甲)改进(如图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乙装置中活塞在整个过程中的移动是先向右后向左
B.实验装置乙比装置甲更环保、得到的数据更准确
C.两个实验装置中,若药品用量过少,均会导致所得结果偏小
D.甲乙装置在测定氧气含量前都不用检查气密性
12.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制取氧气,下列表示变化过程的图像中正确的是( )。
A.B.C.D.
二、实验题(共2小题,每空1分,共15分)
13.(6分)请从所示的常见仪器图示中,选择恰当的仪器名称填空。
(1)可以查接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的玻璃仪器是__________。
(2)加热试管里的药品应使用__________。
(3)用酒精灯加热时需要垫上陶土网的仪器是__________。
(4)取用粉末状固体药品用到的仪器是__________。
(5)吸收和滴加少量液体试剂的仪器是__________。
(6)经常用来收集气体的仪器是__________。
14.某兴趣小组利用如图装置进行实验室制取和收集气体的实验,请回答问题:
(1)实验室制取氧气时,连接好装置后,必须首先进行的操作是__________。
(2)用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试管口要放一团棉花,目的是__________;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__________;若要收集一瓶干燥的氧气,应选用的收集装置是__________,其验满的方法是__________。
(3)实验室可用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时,可选用的发生装置是__________,其中二氧化锰起__________作用;写出该反应的表达式:__________。
(4)若用F装置收集氧气,则气体应从__________端进入。
三、科学探究题(共2小题,每空1分,共15分)
15.同学们在做“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实验时,发现蜡烛刚熄灭时,有一缕白烟冒出,这些白烟到底是什么物质呢?同学们在实验中对这一问题进行探究。
【提出猜想】同学们经过讨论,提出了以下猜想:
猜想1:白烟是二氧化碳;
猜想2:白烟是水蒸气;
猜想3:白烟是石蜡蒸气遇冷凝结成的固体小颗粒。
【查阅资料】
①烟是由固体颗粒形成的,雾是由小液滴形成的;
②石蜡的熔点和沸点都很低,很容易液化或汽化。
【实验探究】小组同学设计了以下实验进行探究:
实验1:吹灭蜡烛,立即用一只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住白烟(如图甲所示),观察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同学们得出结论:猜想______成立。
实验2:吹灭蜡烛,立即用一干冷的烧杯罩住白烟(如图乙所示),烧杯内没有出现__________,而是出现了一些白色固体物质。同学们得出结论:猜想2不成立。
实验3:吹灭蜡烛,立即用火柴去点燃白烟(如图内所示,注意火柴不能与烛芯接触),发现蜡烛重新被点燃,说明白烟具有可燃性,这为猜想______提供了证据。同时可证明其他猜想不成立,原因是__________。
【反思与评价】
Ⅰ.实验1中确实看到石灰水变浑浊,但同学们得出的结论不正确,原因是__________。
Ⅱ.烟的状态为__________(选填“固态”“液态”或“气态”),故不可能是二氧化碳和水蒸气。
Ⅲ.蜡烛熄灭后产生白烟这一过程属于__________(选填“物理”或“化学”)变化。
【拓展提升】将燃着的蜡烛放密闭容器中,同时用氧气传感器测得密闭容器中氧气的含量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
A.蜡烛燃烧前密闭容器内的气体全部是氧气
B.蜡烛熄灭是因为容器内的氧气全部被消耗
C.蜡烛熄灭后容器内的气体并不全部是二氧化碳
D.蜡烛熄灭的原因是容器内氧气的体积分数小于一定值时,蜡烛无法燃烧
16.学习化学离不开实验和科学探究。
图1 图2
【实验活动一】甲、乙两位同学用如图1所示的装置定量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已知集气瓶中空气体积为(已扣除瓶塞和瓶中水所占体积)。
Ⅰ.他们的实验过程如下:
①__________。
②用弹簧夹夹住橡胶管后,将燃烧匙中红磷在酒精灯上点燃后伸入集气瓶中,并将导管伸入装有水的量筒中。
③过一段时间后,打开弹簧夹,等到水不再进入集气瓶时,从量筒中取出导管记录量筒中剩余水的体积。
④甲同学记录量筒中水的体积为,乙同学记录量筒中水的体积为。
Ⅱ.仔细阅读以上实验过程回答下列问题:
(1)将上述实验过程的第一步补充完整。
(2)瓶底装少量水的目的是__________。
(3)甲同学测得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为______,乙同学测出的氧气的含量偏______(填“大”或“小”)。
(4)导致甲同学实验结果的原因可能是______。
①红磷的量不足 ②实验过程中,没夹紧弹簧夹
③装置未完全冷却就打开弹簧央 ④点燃红磷后,燃烧匙伸入集气瓶中太慢
【实验与交流】在老师的指导下,甲乙两位同学又重复几次该实验,测出了比较准确的数据。甲同学提出在不改变其他条件的情况下,能否用木炭代替红磷做这个实验呢?
(5)乙同学认为不行,原因是__________。
【拓展延伸】甲乙两位同学查阅资料知道红色的铜丝也能跟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黑色的氧化铜固体,根据此反应原理,他们猜想能否用铜丝准确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呢?于是进行了实验活动二,装置如图。
【实验活动二】在由两个注射器和玻璃管组成的密闭系统内共有空气,然后给装有铜丝的下班管加热。同时交替推动两个注射器的活塞,至玻璃管内的黑色固体较长时间内无进一步变化时停止。停止加热,冷至室温,读出残留的注射器里气体的体积,算出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约为21%。
仔细阅读以上实验过程回答下列问题:
(6)从保护环境角度考虑,与用红磷燃烧的方法相比,用加热铜丝测空气中氧气含量的主要优点是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