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江苏省无锡市中考化学真题(word原卷版+解析版)


2023年无锡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
化学试题
本试题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28小题。考试形式为闭卷书面笔答,考试时间为100分钟,试卷满分为8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并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码是否与本人的相符合。
2.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正确选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3.答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作答,答案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N—14 O—16 Na—23 Ba—137
第Ⅰ卷(选择题共30分)
选择题(本题包括20小题,每小题只有1个选项符合题意。1~10题每小题1分,11~20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 “天工开物”是指人利用自然规律开创物质财富。下列过程中的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 海水晒盐 B. 粮食酿酒 C. 烧石成灰 D. 烧窑制砖
【答案】A
【解析】
【详解】A、海水晒盐该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A正确;
B、粮食酿酒该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B错误;
C、烧石成灰该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C错误;
D、烧窑制砖该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D错误。
故选A。
2. 金属材料使用的历程体现着人类文明的演变。下列金属最先被大规模使用的是
A. 铝 B. 锌 C. 铁 D. 铜
【答案】D
【解析】
【详解】金属被大规模使用的顺序与金属的活动性有关,活动性越弱,越容易被冶炼。根据题意四种金属的活动性由弱到强的顺序是铜、铁、锌、铝,故最先被大量使用的是铜,故选:D,
3. 白鱼、白虾和银鱼被称为“太湖三白”。“太湖三白”富含的营养素为
A. 蛋白质 B. 糖类 C. 油脂 D. 维生素
【答案】A
【解析】
【详解】白鱼、白虾和银鱼都富含蛋白质,故选A。
4. 下列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
A. 自来水 B. 石灰水 C. 矿泉水 D. 蒸馏水
【答案】D
【解析】
【详解】A、自来水中含有水、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等,属于混合物,故选项错误;
B、石灰水中含有氢氧化钙、水,属于混合物,故选项错误;
C、矿泉水中含有水、矿物质等,属于混合物,故选项错误;
D、蒸馏水中只含有水一种物质,属于纯净物,故选项正确。
故选D。
5. 下列图标表示“禁止带火种”的是
A. B. C. D.
【答案】B
【解析】
【详解】A、图中所示标志是禁止燃放鞭炮标志,错误。
B、图中所示标志是禁止带火种标志,正确。
C、图中所示标志节约用水标志,错误。
D、图中所示标志是塑料制品回收标志,错误。
故选:B。
6. 配制50 g溶质的质量分数为6%的氯化钠溶液,不需要的仪器是
A. 酒精灯 B. 玻璃棒 C. 烧杯 D. 量筒
【答案】A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用到的主要仪器有烧杯、量筒、托盘天平、胶头滴管、药匙、玻璃棒等。所以应选A项。
考点: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7. 下列化肥不能配成绿植“水培溶液”的是
A. 氯化钾 B. 氯化铵 C. 硝酸钠 D. 磷矿粉
【答案】D
【解析】
【分析】溶液是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详解】A、氯化钾溶于水能形成均一稳定的溶液,不符合题意;
B、氯化铵 溶于水能形成均一稳定的溶液,不符合题意;
C、硝酸钠 溶于水能形成均一稳定的溶液,不符合题意;
D、磷矿粉属于磷肥,磷肥难溶于水,因此无法配制成溶液,符合题意;
故选:D
8. 市售饼干、海苔等食品包装中常用的干燥剂是
A. 生石灰 B. 氯化钠 C. 浓硫酸 D. 氢氧化钠
【答案】A
【解析】
【分析】食品干燥剂是为了降低食品袋中的湿度,防止食品变质腐败,应具有吸水性强,且无毒副作用。食品中常用的干燥剂是氧化钙和硅胶、氯化钙等干燥剂。
【详解】A、生石灰即氧化钙,能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具有很强的吸水性,无毒,可用作食品干燥剂。A正确;
B、氯化钠不能吸收水分无干燥能力。不能用作食品干燥剂。B不正确;
C、浓硫酸为一种粘稠状液体,具有较强的吸水性和腐蚀性,可用于气体的干燥,不能用作食品干燥剂。C不正确;
D、氢氧化钠能吸收空气中水分而潮解,是常用的干燥剂,但由于有极强的腐蚀性,不能用作食品干燥剂。D不正确。
综上所述:选择A。
9. 下列化学用语所表达的意义正确的是
A. —3个氧原子 B. —1个钠离子
C. Al—氯元素 D. 2N—2个氮分子
【答案】B
【解析】
【详解】A.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化学式宏观可表示该种物质和该种物质的元素组成,微观可表示该物质的一个分子和该分子的构成,所以O3可表示臭氧、臭氧由氧元素组成、1个臭氧分子、1个臭氧分子中有3个氧原子,A错误,不符合题意;
B.离子符号的意义可表示该离子和该离子带的电荷数,所以Na+可表示1个钠离子和1个钠离子带1个单位的正电荷,B正确,符合题意;
C.元素符号的意义宏观可表示该元素,微观可表示该元素的1个原子,由原子构成的物质还可表示该物质,如果元素符号前有数字就只有微观意义,表示该元素的几个原子,所以Al宏观表示铝元素、铝这种物质,微观表示1个铝原子,C错误,不符合题意;
D.元素符号的意义宏观可表示该元素,微观可表示该元素的1个原子,由原子构成的物质还可表示该物质,如果元素符号前有数字就只有微观意义,表示该元素的几个原子,所以2N可表示2个氮原子,D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0. 铕是一种稀土元素,铕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铕是一种金属元素 B. 铕原子中的质子数为63
C. 铕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52.0g D. 稀土资源应合理利用和保护
【答案】C
【解析】
【详解】A、该元素的名称是铕,带“钅”字旁,属于金属元素,故选项说法正确;
B、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该元素的原子序数为63,根据在原子中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则铕原子中的质子数为63,故选项说法正确;
C、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52.0,相对原子质量单位是“1”,不是“g”,通常省略,故选项说法错误;
D、稀土资源储量很少,应合理利用和保护,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C。
11. 在给定条件下,下列物质间的转化不能一步实现的是
A. B. 溶液
C. D.
【答案】A
【解析】
【详解】A、硫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硫,常温下不反应,符合题意;
B、铜和硝酸银反应生成硝酸铜和银,不符合题意;
C、氧化汞受热分解生成汞和氧气,不符合题意;
D、氢氧化镁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镁和水,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2. 下列趣味实验的目的无法达成的是
A. 用紫甘蓝自制酸碱指示剂 B. 用灼烧法鉴别棉线和羊毛线
C. 用铅笔芯做导电实验 D. 用蔗糖水鉴别硬水和软水
【答案】D
【解析】
【详解】A、由于紫甘蓝的汁液在不同的酸碱性溶液中会出现不同的颜色,所以紫甘蓝可制酸碱指示剂。A不符合题意;
B、羊毛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在燃烧时有烧焦羽毛气味,而棉线没有,可以鉴别。B不符合题意;
C、铅笔芯中含有石墨,石墨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因此用铅笔芯可以做导电实验。C不符合题意;
D、鉴别硬水和软水使用的是肥皂水,硬水与肥皂水混合有浮渣产生,而软水与肥皂水混合有泡沫产生。用蔗糖水不能鉴别硬水和软水。D符合题意。
综上所述:选择D。
13. 下列概念之间存在图所示关系的是
选项 A B C D
概念 X 单质 氧化反应 碱溶液 中和反应
Y 化合物 化合反应 碱性溶液 分解反应
A. A B. B C. C D. D
【答案】B
【解析】
【分析】如图所示关系为交叉关系。
【详解】A、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是单质;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是化合物,单质和化合物属于并列关系,错误。
B、化合反应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反应后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其特点可总结为“多变一”;物质与氧发生的化学反应是氧化反应;有些化合反应属于氧化反应,有些不属于氧化反应,如二氧化碳和水反应产生碳酸;氧化反应中有的属于化合反应,有的不属于化合反应,如甲烷燃烧产生二氧化碳和水;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属于交叉关系,正确。
C、碱溶液显碱性,属于碱性溶液中的一种,两者之间属于包含关系,错误。
D、中和反应是酸与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分解反应是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的反应,属于并列关系,错误。
故选:B。
14. 艾草中富含的黄酮素()有极高的药用价值。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黄酮素属于有机高分子化合物
B. 黄酮素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小
C. 黄酮素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22
D. 黄酮素中含有1个氧分子
【答案】C
【解析】
【详解】A、黄酮素属于有机物,且相对分子质量比较小,不属于有机高分子化合物,叙述错误;
B、黄酮素中碳、氢、氧元素质量比=(12×15):(1×10):(16×2)=90:5:16,则黄酮素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小,叙述错误;
C、黄酮素的相对分子质量=12×15+1×10+16×2=222,叙述正确;
D、黄酮素是由黄酮素分子构成的,不含氧分子,叙述错误;
答案:C。
15. 如图是“光催化固氮合成氨”反应前后分子种类变化的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乙和丙都是氧化物
B. 参加反应的甲和乙的分子个数比为
C. 反应后原子数目增加
D. 反应生成的丙和丁的质量比为
【答案】B
【解析】
【分析】由图可知甲由2个氮原子构成,即N2,乙 由1个氧原子和2个氢原子构成,即H2O,丙 由2个氧原子构成,即O2,丁 由1个氮原子和3个氢原子构成,即NH3,所以该示意图表示的化学反应为。
【详解】A.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是氧化物,所以乙是氧化物,丙不是,A错误,不符合题意;
B.由分析可知参加反应的甲和乙的分子个数比为 1:3,B正确,符合题意;
C.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个数不变,C错误,不符合题意;
D.反应生成的丙和丁的质量比=,D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6. 下列除杂方法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括号中的物质为杂质)
选项 物质 除杂方法
A 在空气中点燃
B 加入过量稀盐酸
C 加足量水溶解、过滤
D KCl溶液() 加入适量溶液,过滤
A. A B. B C. C D. D
【答案】C
【解析】
【详解】A、除去二氧化碳中的一氧化碳不能够用点燃的方法,这是因为当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大量存在时,少量的一氧化碳是不会燃烧的,故选项错误;
B、Fe2O3和Fe均能与过量稀盐酸反应,不但能把杂质除去,也会把原物质除去,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错误;
C、KCl易溶于水,MnO2难溶于水,可采取加水溶解、过滤的方法进行分离除杂,故选项正确;
D、K2CO3能与适量Ca(NO3)2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硝酸钾,能除去杂质但引入了新的杂质硝酸钾,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错误。
故选C。
17. 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铜生锈的条件,一个月后发现铜丝未生锈。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金属的腐蚀是金属从单质变成化合物的过程
B. 在潮湿的空气中,铝比铁耐锈蚀
C. 在有氧气和水的条件下,铜比铁易生锈
D. 铜生锈可能与空气中的O2、H2O和CO2有关
【答案】C
【解析】
【详解】A、金属的腐蚀,实际上是金属与氧气、水等发生反应,是金属从单质变成化合物的过程,故选项说法正确;
B、在潮湿的空气中,铝比铁耐锈蚀,是因为铝在空气中能与氧气反应,其表面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铝薄膜,阻止内部的铝进一步被氧化,故选项说法正确;
C、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铜生锈的条件,一个月后发现铜丝未生锈,说明在有氧气和水的条件下,铜不如铁易生锈,故选项说法不正确;
D、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铜生锈的条件,氢氧化钠溶液能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氢氧化钠固体能防止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水蒸气进入盛有铜丝的试管中,一个月后发现铜丝未生锈,说明铜生锈可能与空气中的O2、H2O和CO2有关,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C。
18. 某固体粉末可能由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碳酸钠和碳酸钙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进行如下实验:①取少量固体加入足量的水,搅拌,有白色沉淀;②过滤,向滤液中加入盐酸,有气泡产生。下列对固体粉末成分的判断中正确的是
A. 一定有碳酸钙 B. 一定有氢氧化钠 C. 一定有碳酸钠 D. 一定有氢氧化钙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于氢氧化钙与碳酸钠反应会生成碳酸钙沉淀,则根据实验①取少量固体加入足量的水,搅拌,有白色沉淀,该白色沉淀可能是固体粉末中原有的碳酸钙,也可能是固体粉末中氢氧化钙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的碳酸钙,也可能两者皆有;又由于碳酸钠能与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则根据实验②过滤,向滤液中加入盐酸,有气泡产生,说明固体粉末中一定有碳酸钠,故选C。
19. “化学链燃烧”是指燃料不直接与空气接触,而是以载氧体在两个反应器之间的循环来实现燃料较低温度下燃烧的过程。某“化学链燃烧”的过程如下: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空气反应器中发生的反应为:
B. X中氮气的含量比空气中高
C. 与直接燃烧相比,“化学链燃烧”有利于二氧化碳的捕集
D. 等质量的甲烷直接燃烧比“化学链燃烧”消耗氧气多
【答案】D
【解析】
【详解】A.由图可知,空气反应器中氧化亚铜与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故A正确;
B.由图可知,在空气反应器中,氧气被消耗,排出气体X中氮气的含量比空气中高,故B正确;
C.指燃料不直接与空气接触,而是以载氧体在两个反应器之间的循环来实现燃料燃烧,此操作装置的改变有利于分离和回收比较纯净的二氧化碳,故C正确;
D.消耗等质量的甲烷,参加反应的氧气质量不会改变,故D错误。
故选:D。
20. 柠檬酸()能与碳酸氢钠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向4份等质量、等浓度的柠檬酸溶液中分别加入一定质量的碳酸氢钠,充分反应,4次实验数据记录见下表。
实验序号 ① ② ③ ④
柠檬酸质量/g 0.96 0.96 0.96 0.96
加入的碳酸氢钠质量/g 0.42
二氧化碳体积/mL(标准状况下) 112 224 336 336
则实验④中参加反应的碳酸氢钠的质量为
A. 0.84g B. 1.26g C. 1.68g D. 2.10g
【答案】B
【解析】
【详解】柠檬酸过量时,柠檬酸和碳酸氢钠反应生成柠檬酸钠、二氧化碳和水,生成的二氧化碳的体积与加入碳酸氢钠的质量成正比。从表格数据中可知,前三次实验中,生成气体的体积比为112mL:224mL:336mL=1:2:3,所以前三次实验中加入的碳酸氢钠的质量比为1:2:3。而第四次实验中产生的气体体积与第三次实验产生的气体体积相同,所以第四次实验中消耗的碳酸氢钠与第三次实验中消耗的碳酸氢钠的质量相同,所以第四次实验中消耗的碳酸氢钠质量为;
故选B。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0分)
能源、材料与技术的更新迭代推动了人类文明进步和社会发展。完成21~23题。
21. 2008年北京奥运会“祥云”火炬(见图1)使用的燃料是丙烷(),2022年北京冬奥会“飞扬”火炬(见图2)使用的燃料是氢气。
(1)丙烷属于_____(选填“有机物”或“无机物”)。
(2)氢气属于_____(填序号)。
a.化石能源 b.清洁能源 c.不可再生能源
(3)氢气和丙烷都可压缩储存的原因是_____(填序号)。
a.分子的质量很小 b.分子在不断运动 c.分子之间有间隔
(4)“飞扬”火炬使用氢气替代丙烷作为燃料的原因是_____(写出一点即可)。
【答案】(1)有机物 (2)b
(3)c (4)无污染(答案合理即可)
【解析】
【小问1详解】
丙烷是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属于有机物,故填:有机物。
【小问2详解】
氢气的燃烧产物只有水,水对环境无污染,氢气属于清洁能源;氢气可由水电解产生,属于可再生能源;化石能源包括煤、石油、天然气,氢气不属于化石能源。故填:b。
【小问3详解】
氢气和丙烷都可压缩储存原因是分子之间有较大间隔,比较容易被压缩,故填:c。
【小问4详解】
氢气热值高;燃烧后的产物是水,无污染,被称为是理想的清洁、高能燃料,甲烷完全燃烧的产物是水和二氧化碳。故填:无污染(答案合理即可)。
22. 北京冬奥会利用“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技术”将水快速制成冰。
(1)液态二氧化碳汽化的过程_____(选填“放出”或“吸收”)热量。
(2)干冰和氟利昂都可作制冷剂。化学式为的氟利昂中含有_____种元素。
(3)在海底低温高压的条件下,甲烷水合物呈固态,被称为可燃冰(见图)。冰、干冰与可燃冰三种“冰”的化学性质不同,其原因是_____。
【答案】(1)吸收 (2)三##3
(3)三者的分子的构成不同
【解析】
【小问1详解】
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汽化,汽化吸收热量。所以液态二氧化碳汽化的过程中需要吸收热量,故填吸收;
【小问2详解】
根据氟利昂的化学式可知,氟利昂中含有碳、氟、氯三种元素,故填三或3;
【小问3详解】
冰是由水分子构成的,干冰是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可燃冰为甲烷水合物,三者的分子构成不同,所以三者化学性质存在差异。故填三者的分子的构成不同。
23. 北京冬奥会使用了多种新型材料。
(1)铝合金属于_____(填序号)。
a.金属材料 b.合成材料 c.复合材料
(2)“飞扬”火炬的外壳使用碳纤维树脂。碳纤维的硬度是钢的7倍,密度只有钢的1/4,能承受1200℃的高温;树脂选用高温阻燃型。你认为作为火炬外壳的材料应具备的性能是_____(写出一点即可),其理由是_____。
【答案】(1)a (2) ①. 轻巧 ②. 密度小
【解析】
【小问1详解】
金属材料包括纯金属以及它们的合金,铝合金属于金属材料。故选a;
【小问2详解】
由题意,“飞扬”火炬的外壳使用碳纤维树脂。碳纤维的硬度是钢的7倍,密度只有钢的1/4,能承受1200℃的高温;树脂选用高温阻燃型,作为火炬外壳的材料应具备的性能时硬度大、轻巧、耐高温等。故填:轻巧;密度小。
24. 阅读下列短文,回答相关问题。
科技助力人工碳循环
中国的经济发展离不开大量的能源,目前我国的能源结构中以煤(高碳)、石油(中碳)、天然气(低碳)为代表的化石燃料仍占主导地位,化石燃料的燃烧在释放热量的同时产生,是最主要的温室气体。低碳、零碳、负碳技术的开发是我国科学家正致力研发的项目。
也是巨大的碳资源。目前,的低能耗捕集、转化和利用正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根据与其他能源的耦合方式不同,的转化利用技术可分为以下三条途径。
途径1:耦合化石能源转化利用技术。如与催化重整为与CO。
途径2:耦合零碳能源的转化利用技术。如图所示是我国科研团队利用催化剂实现低温、高效、长寿命催化加氢制甲醇()的工艺。
途径3:直接转化利用技术。如以太阳能或其他可再生能源发电为驱动力,在温和条件下将直接转化为化学原料或燃料。
科学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将促进自然界碳循环回归平衡。如何摆脱对含碳化石能源的依赖,转化利用丰富的资源,跨越低碳及创新新能源,拥抱新式零碳能源,期待同学们学好和利用化学开创未来。
(1)写出自然界中吸收的一条途径:_____。
(2)氢氧燃料电池的能量转化形式是将化学能转化为_____。
(3)我国科学家将直接转化成葡萄糖的过程中,第一阶段的反应可表示为:,R的化学式是_____。
(4)写出和在催化剂和加热条件下转化为甲醇()的化学方程式:_____。
(5)下列叙述正确的是_____(填序号)。
a.、与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
b.途径2解决了氢气低成本制取和有效储存的难题
c.能源的开发与利用向“减碳趋氢”的方向发展
【答案】(1)植物光合作用 (2)电能
(3)C2H4O2 (4)
(5)abc
【解析】
【小问1详解】
自然界中,绿色植物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
【小问2详解】
氢氧燃料电池的能量转化主要形式是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小问3详解】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和个数不变,反应前有2个碳原子、6个氧原子和4个氢原子,反应后有4个氧原子,故R为2个碳原子、4个氢原子和2个氧原子,R的化学式为:C2H4O2。
【小问4详解】
由流程图可知,CO2和H2在MoS2催化剂和加热条件下转化为甲醇和水,化学方程式为:。
【小问5详解】
a、由流程图可知,CO2和H2可以转化为甲醇和水,甲醇和水又可以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氢气,所以H2 、CO2与CH3OH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说法正确;
b、途径2是催化二氧化碳加氢生成甲醇,使用时,再利用甲醇释放出氢气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循环利用继续加氢生成甲醇,储存甲醇的成本相比储存氢气要低很多,说法正确;
c、由流程图可知,二氧化碳是作为反应中的循环气体,氢气则是作为产物,所以是尽量减小二氧化碳的排放同时达到生成氢气,可以看出能源的开发与利用是向“减碳趋氢”的方向发展,说法正确。
故选abc。
25. 由菱铁矿(主要成分为,含少量等杂质)制备铁粉的一种流程如下:
(1)碳酸亚铁()中铁元素的化合价为_____。
(2)“酸浸”时,为使反应充分,可采取的一种措施是_____。“酸浸”后所得溶液中含有的溶质有:和_____。
(3)“沉铁”时,转化为沉淀,该反应的基本类型是_____。“焙烧”时,在高温条件下,与反应生成与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4)“还原”时,在高温条件下,利用炭粉可将铁从氧化铁中还原出来;若向氧化铁与炭粉的混合物中添加适量的,更利于还原氧化铁,其原因是_____。
【答案】(1)+2 (2) ①. 将菱铁矿粉碎 ②. 硫酸##H2SO4
(3) ①. 复分解反应 ②.
(4)碳酸钙高温分解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与碳反应生成一氧化碳,一氧化碳也能还原氧化铁
【解析】
【小问1详解】
“亚铁”的化合价为+2价。
【小问2详解】
增大接触面积,能使反应更充分,则可将菱铁矿粉碎;
碳酸亚铁能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二氧化碳和水,由于加入的硫酸过量,则“酸浸”后所得溶液中含有的溶质有硫酸亚铁和硫酸。
【小问3详解】
硫酸亚铁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亚铁和硫酸钠,该反应为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两种化合物的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
碳酸亚铁和氧气在高温条件下生成氧化铁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小问4详解】
由于碳酸钙高温分解生成二氧化碳,而二氧化碳能与碳反应生成一氧化碳,一氧化碳也能将铁从氧化铁中还原出来,则加入适量的碳酸钙,更利用还原氧化铁。
26. 兴趣小组对燃烧的条件进行探究。
(1)利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观察到现象有:
Ⅰ.试管中白磷燃烧;
Ⅱ.水中白磷未燃烧;
Ⅲ.试管中红磷未燃烧;
Ⅳ.气球a先变大后变小。
①由现象Ⅰ、Ⅱ可推知的结论是_____。
②由现象Ⅰ、Ⅲ可推知的结论是_____。
③从现象Ⅳ分析:气球a先变大的原因是_____。
(2)利用图1所示装置进行燃烧条件的进一步探究。实验测得集气瓶中氧气的体积分数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如图2所示。
①写出红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____。
②红磷熄灭后,集气瓶内的氧气并未耗尽,氧气的含量约为10%。你对燃烧条件的新认识是_____。
【答案】(1) ①. 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 ②. 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③. 白磷燃烧放出热量,装置内气体受热膨胀,压强增大
(2) ①.
②. 燃烧不仅需要与氧气接触,还需要氧气足量
【解析】
【小问1详解】
①试管中白磷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了着火点,燃烧,水中白磷温度达到了着火点,但是隔绝氧气,不燃烧,故由现象Ⅰ、Ⅱ可推知的结论是: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
②试管中白磷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了着火点,燃烧,试管中红磷与氧气接触,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不燃烧,说明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③气球a变大,是因为白磷燃烧,放出大量的热,装置内气体受热膨胀,压强增大;
【小问2详解】
①红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②红磷熄灭后,集气瓶内的氧气并未耗尽,氧气的含量约为10%。说明燃烧不仅需要与氧气接触,还需要氧气足量。
27. 侯德榜先生为制取纯碱作出了杰出贡献。
(1)实验室模拟制取碳酸氢钠。
“侯氏制碱法”生产纯碱的过程中,碳酸氢钠的生成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其原理是:,。兴趣小组在常温(20℃)下设计并完成了如图所示实验。
[已知20℃时NaCl、、、的溶解度为36.0g、21.0g、9.6g、37.2g。]
①实验1、2所得溶液处于饱和状态的是_____(填实验序号)。
②实验3的锥形瓶中出现白色浑浊,经检验为。写出用稀盐酸检验的化学方程式:_____。
(2)侯氏制碱法的生产流程如下:
①实际生产中沉淀池内的温度不能太高,原因是_____。
②如图是四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母液中含有较高浓度的和少量NaCl,利用降温结晶的方法可提纯,理由是_____。
③上述流程中可循环利用的物质有:NaCl和_____。
(3)测定纯碱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
纯碱产品中常混有少量氯化钠,兴趣小组设计以下两种方案测定某纯碱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
根据方案1,实验测得的质量为0.88g。根据方案2,实验测得的质量为3.94g。请任选其中一种方案与相关数据,计算该纯碱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 (写出计算过程,结果精确到0.1%)。。
【答案】(1) ①. 1 ②.
(2) ①. 防止碳酸氢钠分解 ②. 氯化铵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比较大 ③. 二氧化碳##CO2
(3)方案1:设纯碱中碳酸钠的质量为x,则
解得x=2.12g
则该纯碱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为
答:该纯碱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为96.4%。
或方法2:设纯碱中碳酸钠的质量为x,则
解得x=2.12g
则该纯碱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为
答:该纯碱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为96.4%。
【解析】
【小问1详解】
①由于20℃时,氯化钠和碳酸氢铵的溶解度分别为36.0g、21.0g,则该温度下,10g水中最多可溶解氯化钠和碳酸氢铵的质量为3.6g、2.1g,则结合图中所加入固体的质量,可知实验1形成的溶液为饱和溶液。
②碳酸氢钠能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小问2详解】
①由于碳酸氢钠受热分解生成碳酸钠、水和二氧化碳,则沉淀池内的温度不能太高,否则碳酸氢钠会分解为碳酸钠。
②由图可知,氯化铵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比较大,则可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氯化铵。
③由流程可知,该流程中既能生成二氧化碳,又能得到二氧化碳,则可循环的物质有氯化钠和二氧化碳。
【小问3详解】
见答案。
28. 2023年5月30日,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航天员将在中国空间站完成各项任务,因此,保障航天员的氧气需求至关重要。那么,空间站的氧气从哪里来?
Ⅰ.从地球带上去
(1)实验室用高锰酸钾等原料制氧,写出高锰酸钾分解的化学方程式:_____;航天工业以空气为原料制氧,工业上选择空气的主要原因是_____。
(2)工业上采用分离液态空气法获得氧气,其过程可用如图所示实验模拟。
①浸入液氮3min后,试管内产生约占其容积1/3的液态空气。取出试管,液态空气沸腾,伸入燃着的木条,木条熄灭;1min后伸入带火星的木条,观察到木条复燃。导致木条熄灭的原因是_____。
②上述实验利用氮气与氧气的沸点不同实现分离,由实验现象可知,两种气体中沸点比较高的气体是_____。
(3)利用分子筛可将氧分子从空气中“筛”出去,从而获得高浓度的氧气。其原理示意图如下:
由此可知两种分子的大小:_____(填“>”或“<”)。
Ⅱ.在天宫制出来
(4)早期空间站利用过氧化钠()、超氧化钾()等物质制氧,其原理表示如下:
空间站内二氧化碳的主要来源是_____。
(5)目前空间站已实现电解水制氧,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
(6)空间站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场所,解决“气体从哪里来”的问题必然伴生着“气体往哪里去”的问题。为此,科学家设计了生物再生生命保障系统,实现了“水-氧-碳”的循环转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_____(填序号)。
a.“水-氧-碳”的循环转化,减少了氧气的携带量,减轻了火箭和飞船的载重
b.电解水在产生氧气的同时产生氢气,系统需要对氢气进行转化
c.人体代谢产物中的水既有气态又有液态,设计系统时应考虑水的冷凝与净化
【答案】(1) ①. 2KMnO4K2MnO4+MnO2+O2↑ ②. 氧气占空气体积的21%,空气是制氧廉价易得的原料
(2) ①. 液氮的沸点低,先从液态空气中扩散出来,且氮气不能助燃 ②. 液氧或者氧气
(3)> (4)宇航员的呼吸作用
(5)2H2O 2H2↑+ O2↑
(6)abc
【解析】
【小问1详解】
实验室加热高锰酸钾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化学方程式为:2KMnO4K2MnO4+MnO2+O2↑;氧气占空气体积的21%,空气是廉价易得的原料,所以航天工业以空气为原料制氧。
【小问2详解】
液态氮气的沸点比液氧低,取出试管,液态氮气先扩散出来,氮气不能支持燃烧,伸入燃着的木条,木条熄灭;1min后剩余的主要是氧气,氧气助燃,伸入带火星的木条,观察到木条复燃。
【小问3详解】
利用分子筛可将氧分子从空气中“筛”出去,从而获得高浓度的氧气,由图可知,除去了大分子的氮气,所以氮气分子大于氧气分子。
【小问4详解】
空间站利用过氧化钠()、超氧化钾()等物质制氧:
,由反应原理可知,空间站内宇航员需要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和过氧化钠、超氧化钾、水蒸气等物质得到氧气,二氧化碳的主要来源是宇航员的呼吸作用。
【小问5详解】
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化学方程式为:2H2O 2H2↑+ O2↑
【小问6详解】
生物再生生命保障系统中,水通电电解生成氧气,氧气通过呼吸转化为二氧化碳、水蒸气等气体,人体生活中产生尿液等液态水。
a.“水-氧-碳”的循环转化,不需要携带大量氧气,减少了氧气的携带量,减轻了火箭和飞船的载重,正确;
b.生物再生生命保障系统中不需要氢气,系统需要对氢气进行转化,正确;
c.人体代谢产物中的水既有气态又有液态,设计系统时应考虑水的冷凝与净化,如尿液中的水需要净化处理后循环利用,正确。
故选abc.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
2023年无锡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
化学试题
本试题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28小题。考试形式为闭卷书面笔答,考试时间为100分钟,试卷满分为8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并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码是否与本人的相符合。
2.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正确选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3.答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作答,答案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N—14 O—16 Na—23 Ba—137
第Ⅰ卷(选择题共30分)
选择题(本题包括20小题,每小题只有1个选项符合题意。1~10题每小题1分,11~20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 “天工开物”是指人利用自然规律开创物质财富。下列过程中的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 海水晒盐 B. 粮食酿酒 C. 烧石成灰 D. 烧窑制砖
2. 金属材料使用的历程体现着人类文明的演变。下列金属最先被大规模使用的是
A. 铝 B. 锌 C. 铁 D. 铜
3. 白鱼、白虾和银鱼被称为“太湖三白”。“太湖三白”富含的营养素为
A. 蛋白质 B. 糖类 C. 油脂 D. 维生素
4. 下列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
A. 自来水 B. 石灰水 C. 矿泉水 D. 蒸馏水
5. 下列图标表示“禁止带火种”的是
A. B. C. D.
6. 配制50 g溶质的质量分数为6%的氯化钠溶液,不需要的仪器是
A. 酒精灯 B. 玻璃棒 C. 烧杯 D. 量筒
7. 下列化肥不能配成绿植“水培溶液”的是
A. 氯化钾 B. 氯化铵 C. 硝酸钠 D. 磷矿粉
8. 市售饼干、海苔等食品包装中常用的干燥剂是
A. 生石灰 B. 氯化钠 C. 浓硫酸 D. 氢氧化钠
9. 下列化学用语所表达的意义正确的是
A. —3个氧原子 B. —1个钠离子
C. Al—氯元素 D. 2N—2个氮分子
10. 铕是一种稀土元素,铕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铕是一种金属元素 B. 铕原子中的质子数为63
C. 铕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52.0g D. 稀土资源应合理利用和保护
11. 在给定条件下,下列物质间的转化不能一步实现的是
A. B. 溶液
C. D.
12. 下列趣味实验的目的无法达成的是
A. 用紫甘蓝自制酸碱指示剂 B. 用灼烧法鉴别棉线和羊毛线
C. 用铅笔芯做导电实验 D. 用蔗糖水鉴别硬水和软水
13. 下列概念之间存在图所示关系的是
选项 A B C D
概念 X 单质 氧化反应 碱溶液 中和反应
Y 化合物 化合反应 碱性溶液 分解反应
A. A B. B C. C D. D
14. 艾草中富含的黄酮素()有极高的药用价值。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黄酮素属于有机高分子化合物
B. 黄酮素中氧元素质量分数最小
C. 黄酮素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22
D. 黄酮素中含有1个氧分子
15. 如图是“光催化固氮合成氨”反应前后分子种类变化的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乙和丙都是氧化物
B. 参加反应的甲和乙的分子个数比为
C. 反应后原子数目增加
D. 反应生成的丙和丁的质量比为
16. 下列除杂方法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括号中的物质为杂质)
选项 物质 除杂方法
A 在空气中点燃
B 加入过量稀盐酸
C 加足量水溶解、过滤
D KCl溶液() 加入适量溶液,过滤
A. A B. B C. C D. D
17. 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铜生锈条件,一个月后发现铜丝未生锈。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金属的腐蚀是金属从单质变成化合物的过程
B. 在潮湿的空气中,铝比铁耐锈蚀
C. 在有氧气和水的条件下,铜比铁易生锈
D. 铜生锈可能与空气中O2、H2O和CO2有关
18. 某固体粉末可能由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碳酸钠和碳酸钙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进行如下实验:①取少量固体加入足量的水,搅拌,有白色沉淀;②过滤,向滤液中加入盐酸,有气泡产生。下列对固体粉末成分的判断中正确的是
A. 一定有碳酸钙 B. 一定有氢氧化钠 C. 一定有碳酸钠 D. 一定有氢氧化钙
19. “化学链燃烧”是指燃料不直接与空气接触,而是以载氧体在两个反应器之间的循环来实现燃料较低温度下燃烧的过程。某“化学链燃烧”的过程如下: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空气反应器中发生的反应为:
B. X中氮气的含量比空气中高
C. 与直接燃烧相比,“化学链燃烧”有利于二氧化碳的捕集
D. 等质量的甲烷直接燃烧比“化学链燃烧”消耗氧气多
20. 柠檬酸()能与碳酸氢钠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向4份等质量、等浓度的柠檬酸溶液中分别加入一定质量的碳酸氢钠,充分反应,4次实验数据记录见下表。
实验序号 ① ② ③ ④
柠檬酸质量/g 0.96 0.96 0.96 0.96
加入的碳酸氢钠质量/g 0.42
二氧化碳体积/mL(标准状况下) 112 224 336 336
则实验④中参加反应的碳酸氢钠的质量为
A. 0.84g B. 1.26g C. 1.68g D. 2.10g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0分)
能源、材料与技术的更新迭代推动了人类文明进步和社会发展。完成21~23题。
21. 2008年北京奥运会“祥云”火炬(见图1)使用的燃料是丙烷(),2022年北京冬奥会“飞扬”火炬(见图2)使用的燃料是氢气。
(1)丙烷属于_____(选填“有机物”或“无机物”)。
(2)氢气属于_____(填序号)。
a.化石能源 b.清洁能源 c.不可再生能源
(3)氢气和丙烷都可压缩储存的原因是_____(填序号)。
a.分子的质量很小 b.分子在不断运动 c.分子之间有间隔
(4)“飞扬”火炬使用氢气替代丙烷作为燃料的原因是_____(写出一点即可)。
22. 北京冬奥会利用“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技术”将水快速制成冰。
(1)液态二氧化碳汽化的过程_____(选填“放出”或“吸收”)热量。
(2)干冰和氟利昂都可作制冷剂。化学式为的氟利昂中含有_____种元素。
(3)在海底低温高压的条件下,甲烷水合物呈固态,被称为可燃冰(见图)。冰、干冰与可燃冰三种“冰”的化学性质不同,其原因是_____。
23. 北京冬奥会使用了多种新型材料。
(1)铝合金属于_____(填序号)。
a.金属材料 b.合成材料 c.复合材料
(2)“飞扬”火炬外壳使用碳纤维树脂。碳纤维的硬度是钢的7倍,密度只有钢的1/4,能承受1200℃的高温;树脂选用高温阻燃型。你认为作为火炬外壳的材料应具备的性能是_____(写出一点即可),其理由是_____。
24. 阅读下列短文,回答相关问题。
科技助力人工碳循环
中国的经济发展离不开大量的能源,目前我国的能源结构中以煤(高碳)、石油(中碳)、天然气(低碳)为代表的化石燃料仍占主导地位,化石燃料的燃烧在释放热量的同时产生,是最主要的温室气体。低碳、零碳、负碳技术的开发是我国科学家正致力研发的项目。
也是巨大的碳资源。目前,的低能耗捕集、转化和利用正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根据与其他能源的耦合方式不同,的转化利用技术可分为以下三条途径。
途径1:耦合化石能源的转化利用技术。如与催化重整为与CO。
途径2:耦合零碳能源的转化利用技术。如图所示是我国科研团队利用催化剂实现低温、高效、长寿命催化加氢制甲醇()的工艺。
途径3:直接转化利用技术。如以太阳能或其他可再生能源发电为驱动力,在温和条件下将直接转化为化学原料或燃料。
科学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将促进自然界碳循环回归平衡。如何摆脱对含碳化石能源的依赖,转化利用丰富的资源,跨越低碳及创新新能源,拥抱新式零碳能源,期待同学们学好和利用化学开创未来。
(1)写出自然界中吸收的一条途径:_____。
(2)氢氧燃料电池的能量转化形式是将化学能转化为_____。
(3)我国科学家将直接转化成葡萄糖的过程中,第一阶段的反应可表示为:,R的化学式是_____。
(4)写出和在催化剂和加热条件下转化为甲醇()的化学方程式:_____。
(5)下列叙述正确的是_____(填序号)。
a.、与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
b.途径2解决了氢气低成本制取和有效储存的难题
c.能源的开发与利用向“减碳趋氢”的方向发展
25. 由菱铁矿(主要成分为,含少量等杂质)制备铁粉的一种流程如下:
(1)碳酸亚铁()中铁元素的化合价为_____。
(2)“酸浸”时,为使反应充分,可采取的一种措施是_____。“酸浸”后所得溶液中含有的溶质有:和_____。
(3)“沉铁”时,转化为沉淀,该反应的基本类型是_____。“焙烧”时,在高温条件下,与反应生成与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4)“还原”时,在高温条件下,利用炭粉可将铁从氧化铁中还原出来;若向氧化铁与炭粉的混合物中添加适量的,更利于还原氧化铁,其原因是_____。
26. 兴趣小组对燃烧的条件进行探究。
(1)利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观察到的现象有:
Ⅰ.试管中白磷燃烧;
Ⅱ.水中白磷未燃烧;
Ⅲ.试管中红磷未燃烧;
Ⅳ.气球a先变大后变小。
①由现象Ⅰ、Ⅱ可推知的结论是_____。
②由现象Ⅰ、Ⅲ可推知的结论是_____。
③从现象Ⅳ分析:气球a先变大的原因是_____。
(2)利用图1所示装置进行燃烧条件的进一步探究。实验测得集气瓶中氧气的体积分数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如图2所示。
①写出红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____。
②红磷熄灭后,集气瓶内的氧气并未耗尽,氧气的含量约为10%。你对燃烧条件的新认识是_____。
27. 侯德榜先生为制取纯碱作出了杰出贡献。
(1)实验室模拟制取碳酸氢钠。
“侯氏制碱法”生产纯碱的过程中,碳酸氢钠的生成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其原理是:,。兴趣小组在常温(20℃)下设计并完成了如图所示实验。
[已知20℃时NaCl、、、的溶解度为36.0g、21.0g、9.6g、37.2g。]
①实验1、2所得溶液处于饱和状态的是_____(填实验序号)。
②实验3的锥形瓶中出现白色浑浊,经检验为。写出用稀盐酸检验的化学方程式:_____。
(2)侯氏制碱法的生产流程如下:
①实际生产中沉淀池内的温度不能太高,原因是_____。
②如图是四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母液中含有较高浓度的和少量NaCl,利用降温结晶的方法可提纯,理由是_____。
③上述流程中可循环利用的物质有:NaCl和_____。
(3)测定纯碱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
纯碱产品中常混有少量氯化钠,兴趣小组设计以下两种方案测定某纯碱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
根据方案1,实验测得的质量为0.88g。根据方案2,实验测得的质量为3.94g。请任选其中一种方案与相关数据,计算该纯碱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 (写出计算过程,结果精确到0.1%)。。
28. 2023年5月30日,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航天员将在中国空间站完成各项任务,因此,保障航天员的氧气需求至关重要。那么,空间站的氧气从哪里来?
Ⅰ.从地球带上去
(1)实验室用高锰酸钾等原料制氧,写出高锰酸钾分解化学方程式:_____;航天工业以空气为原料制氧,工业上选择空气的主要原因是_____。
(2)工业上采用分离液态空气法获得氧气,其过程可用如图所示实验模拟。
①浸入液氮3min后,试管内产生约占其容积1/3的液态空气。取出试管,液态空气沸腾,伸入燃着的木条,木条熄灭;1min后伸入带火星的木条,观察到木条复燃。导致木条熄灭的原因是_____。
②上述实验利用氮气与氧气的沸点不同实现分离,由实验现象可知,两种气体中沸点比较高的气体是_____。
(3)利用分子筛可将氧分子从空气中“筛”出去,从而获得高浓度的氧气。其原理示意图如下:
由此可知两种分子的大小:_____(填“>”或“<”)。
Ⅱ.在天宫制出来
(4)早期空间站利用过氧化钠()、超氧化钾()等物质制氧,其原理表示如下:
空间站内二氧化碳的主要来源是_____。
(5)目前空间站已实现电解水制氧,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
(6)空间站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场所,解决“气体从哪里来”的问题必然伴生着“气体往哪里去”的问题。为此,科学家设计了生物再生生命保障系统,实现了“水-氧-碳”的循环转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_____(填序号)。
a.“水-氧-碳”的循环转化,减少了氧气的携带量,减轻了火箭和飞船的载重
b.电解水在产生氧气的同时产生氢气,系统需要对氢气进行转化
c.人体代谢产物中的水既有气态又有液态,设计系统时应考虑水的冷凝与净化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

延伸阅读:

标签:

上一篇:江苏省南通市如皋市港城实验学校2023-2024九年级上学期10月月考英语试题(图片版 无答案)

下一篇:河北省保定市高碑店市2023-2024九年级上学期10月期中化学试题(图片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