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山东省威海市经开区凤林学校八年级(上)第一次月考化学试卷(含解析)

2023-2024学年山东省威海市经开区凤林学校八年级(上)第一次月考化学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共30分)
1.下列描述中的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 古诗词“日照香炉生紫烟”中描述的变化
B. 将一小段镁条放入足量稀盐酸中,镁条很快“溶解”消失
C. 海水晒盐
D. 将一药匙蔗糖放入足量水溶解消失
2.说化学是一门神奇的科学,一点也不为过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实验是化学科学发展和化学学习的重要途经
B. 化学能创造出我们所需要的物质,也能消除我们不需要的物质
C. 物质发生化学变化不但生成新物质,还会伴随着能量变化
D. 化学科学技术的发展必然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
3.下列诗句包含化学变化的是( )
A.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B.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C.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行路难
D.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石灰吟
4.下列微观图表示的是由原子构成的物质的是( )
A. B.
C. D.
5.郝颖同学在化学课上提出:可以用澄清石灰水来检验人呼出的气体是否是二氧化碳气体,就这一过程而言,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 )
A. 猜想与假设 B. 提出问题 C. 收集证据 D. 获得结论
6.超疏水性仿生材料对水的作用与荷叶相似,水滴在其表面不易附着。将玻璃放在蜡烛火焰上灼烧,表面会沉积一层黑色物质见图;该方法可获得一种能用于手机触屏的超疏水性材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黑色物质是由石蜡蒸气冷凝而成
B. 蜡烛熄灭时的白烟是气态石蜡小颗粒
C. 石蜡燃烧的产物不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D. 铁质输水管的内壁若采用超疏水性材料能防锈蚀
7.从分子的角度分析,下列解释正确的是( )
A. 吹胀气球气体分子间的间隔变大
B. 固态的冰不流动其中水分子是静止的
C. 封闭在针筒中的水煮沸时体积变大分子本身体积变大了
D. 缉毒犬能根据气味发现毒品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8.年国庆节重庆地区雨水很多,空气潮湿闷热,且越闷热就越潮湿。这种现象说明水分子具有( )
体积变大
温度越高水分子运动越快
分解为氢原子和氧原子
在不断地运动着
A. B. C. D.
9.“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从微观角度分析,诗人能闻到梅花香气的主要原因是( )
A. 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 B. 分子间有一定的间隔
C. 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D. 分子可以再分
10.下列部分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 B. C. D.
11.下列有关分子和原子的认识正确的是( )
A. 分子大,原子小
B. 分子可以直接构成物质,而原子不能
C. 分子、原子都很小
D. 同种原子可以构成分子,不同种原子不能构成分子
12.玉玲同学做了一些分子、原子的模型,其中能表示氢气分子的粒子模型是( )
A. B. C. D.
13.绿色化学有助于解决环境污染问题,下列做法中,不符合绿色化学理念的是( )
A. 焚烧小麦秸秆 B. 发展太阳能电池
C. 拒绝一次性筷子 D. 垃圾分类回收
14.下列仪器能用于直接加热的是( )
量筒 集气瓶 烧杯 试管 蒸发皿.
A. B. C. D.
15.下列说法你认为错误的是( )
A. 化学变化和化学反应表示的是同一概念
B. 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一定同时发生物理变化
C. 发光、发热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
D. 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16.日常生活中,同学们常会接触到下列变化:潮湿的衣服经太阳晒,变干了;铁生锈;米饭变馊;动物的呼吸作用;植物的光合作用;玻璃杯摔碎;晾干的咸菜表面出现食盐晶体;寒冷的冬天在窗玻璃上出现好看的“冰花”;电灯通电后发光发热;瘪乒乓球放入热水中变鼓;气球爆炸;火药爆炸;食盐溶于水;海水晒盐;食物煮熟;头发长长;生老病死。
其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______ ,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______ 。
17.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有: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或设计方案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拓展与迁移,然后结合题中的问题进行分析判断。下面是一学习小组采用下列装置进行科学探究提出的几个问题,请将下列问题补充完整。
“呼出的气体是什么?”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______ 环节;
“呼出的气体中一定有水蒸气。”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______ 环节;
“呼出的气体中可能有水蒸气。”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______ 环节;
“将呼出的气体对着干冷的玻璃片,发现玻璃片上出现水雾。”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______ 环节;
“这个实验既简单,现象又明显。”某同学的这句话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______ 环节;
上述环节正确的先后顺序为 ______ 填序号。
18.如图所示,先在横线上填写仪器的名称,再选择字母填空:
______ 、 ______ 、 ______ 、 ______ 、 ______ 、 ______ 、 ______ 。
吸取和滴加少量的液体需要用 ______ 填字母,下同;少量溶液相互反应需要用 ______ 。
可以直接加热的仪器是 ______ 填字母,下同;可以间接加热的仪器是 ______ 。
对蜡烛的探究实验:点燃蜡烛,把一根火柴梗放在蜡烛的火焰上如图,约后取出,可以看到火柴梗与 ______ 填字母接触处最先炭化。
化学实验过程中要规范操作注意安全,下列有关做法错误的是 ______ 。
A、稀硫酸沾到皮肤或衣物上,如果浓度不大可暂不处理或用水冲洗一下即可
B、实验室中的药品经确认无毒无害的,可以品尝一下以感受其味道
C、给烧杯中的液体加热时,烧杯下面必须垫石棉网
D、称量药品时,为避免药品腐蚀托盘,应将药品放在纸上称量
E、对于溶解时没有明显热量变化的液体,可用量筒完成溶液的配制
F、实验完毕后应及时洗涤所用的器皿,仪器、药品归类整理放在规定的位置
19.如图所示,、试管中各有一团用无色酚酞溶液润湿过的棉花,关闭止水夹,将少量浓氨水滴在试管的棉花上,观察到白色棉花变红,说明氨水呈碱性;再打开止水夹,几秒钟后观察到 ______ 。说明 ______ 用分子的知识解释。
20.请简要说明下列操作可能造成的不良后果
倾倒细口瓶中的药液时,标签没有向着手心。
胶头滴管取用试剂后平放或倒放。
给试管加热时,试管外壁有水。
加热后的试管立即用冷水冲洗。
21.某同学设计如下实验装置探究“分子的运动实验”
图是按课本进行的一个化学实验,大烧杯中的实验现象是______,此实验说明分子______但是在实验时同学们闻到了一股难闻的刺激性气味,于是小明对原实验装置进行了改进,装置如图Ⅱ,并进行如下操作:
向、、三支试管中分别加入的蒸馏水,各滴入滴无色酚酞溶液,振荡,观察溶液颜色.
在、试管中分别加入浓氨水,立即用带橡皮塞的导管按实验图Ⅱ连接好,并将试管放置在盛有热水的烧杯中,观察几分钟.
【分析讨论】
试管放有酚酞溶液的目的是______.
由此可以得到的实验结论是:______.
对比改进前的实验,改进后实验的优点是______.
22.探究天然气燃烧的变化
小刚同学在帮妈妈做饭时观察到天然气主要成分是甲烷燃烧的现象,他认为天然气燃烧应属于化学变化。小刚在妈妈的帮助下对此展开了探究。请你参与他的探究过程并回答有关问题。
【提出问题】天然气燃烧是化学变化吗?
【查阅资料】天然气是由碳、氢两种元素组成的混合物。
【猜想与假设】假设是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加工处理形成的一种能被检验的假设性结论,其表述方式为:如果那么。
对于天然气燃烧是否为化学变化,你做出的假设是 ______ 。
【收集证据】小刚设计了下列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
打开天然气,并将其调至小火,把一只干冷的玻璃杯罩在火焰上,观察到:
玻璃杯内壁出现 ______ ;手摸玻璃杯壁有发烫的感觉。
将玻璃杯迅速倒置,向其中加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到 ______ 。
分析:天然气燃烧产生的新物质是 ______ 。
【获得结论】天然气燃烧为 ______ 变化。
【反思与交流】天然气燃烧过程伴随发光放热的现象,小刚认为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你认为小刚的观点是否正确 ______ ,举一例说明 ______ 。
答案和解析
1.【答案】
【解析】解:、日照香炉生紫烟,生紫烟是香炉峰在阳光下生气紫色的烟雾,没有燃烧,是光的色散现象,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A错误;
B、将一小段镁条放入足量稀盐酸中,镁条很快“溶解”消失,是因为镁和盐酸发生反应生成氯化镁和氢气,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B正确;
C、海水晒盐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C错误;
D、将一药匙蔗糖放入足量水溶解消失,是蔗糖溶于水中去了,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D错误;
故选:。
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依据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本题考查了物质的变化判断,明确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是解题关键,题目难度不大。
2.【答案】
【解析】解: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是化学科学发展和化学学习的重要途经,选项说法正确;
B.化学能创造出我们所需要的物质,也能消除我们不需要的物质,选项说法正确;
C.物质发生化学变化不但生成新物质,还会伴随着能量变化,选项说法正确;
D.化学科学技术的发展必然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的说法是错误,化学是把双刃剑,只要要正确合理的利用化学就会造福人类,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
熟记化学研究的内容,知道学习了化学后能研究哪些方面,如何才能使化学服务于社会,造福于人类。
3.【答案】
【解析】解:、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错误。
B、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错误。
C、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错误。
D、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过程中有新物质碳酸钙和水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正确。
故选:。
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据此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解答时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若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若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4.【答案】
【解析】解:一个分子由两个原子构成,不符合题意;
B.个分子由个原子和个原子构成,不符合题意;
C.个分子由个原子和个原子构成,不符合题意;
D.该物质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符合题意;
故选:。
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有些分子是由同种原子构成的,大多数分子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原子构成,从微观图上看,分子模型中至少有个原子构成个分子,而由原子构成的物质中只存在原子,据此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了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等相关知识,能够读懂图示信息即可解答。
5.【答案】
【解析】解:“可以用澄清石灰水来检验人呼出的气体是否是二氧化碳气体”这是在设计用澄清的石灰水来验证是否是二氧化碳,因此不属于猜想与假设、提出问题、获得结论环节,而属于收集证据环节。
故选:。
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有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或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拓展与迁移,据此结合题意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这类题的关键是明晰科学探究的环节,科学探究包括提出问题建立假设收集证据包括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等获得结论交流评价几个基本环节。
6.【答案】
【解析】解:、石蜡蒸气冷凝而成的是白色固体,故A错误;
B、蜡烛熄灭时的白烟是石蜡固体小颗粒,故B错误;
C、石蜡中含有碳元素,燃烧产生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故C错误;
D、铁制品在潮湿的空气中容易腐蚀,则内壁若采用超疏水性材料能防锈蚀,故D正确。
故选:。
A、根据石蜡蒸气冷凝而成的是白色固体进行分析。
B、根据蜡烛熄灭时的白烟是石蜡固体小颗粒进行分析。
C、根据石蜡中含有碳元素,燃烧产生二氧化碳进行分析。
D、根据铁制品在潮湿的空气中容易腐蚀进行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蜡烛燃烧实验等,注意完成此题,可以从题干中抽取有用的信息,结合已有的知识进行解题。
7.【答案】
【解析】解:、吹胀气球,是因为分子间有间隔,气体增多,分子间隔变小,不是因为分子间的间隔变大,故选项解释错误。
B、分子总是在永不停息的做运动,固态的冰中的分子也是运动的,故选项解释错误。
C、封闭在针筒中的水煮沸时体积变大,是因为水分子间的间隔变大,不是水分子本身体积变大,故选项解释错误。
D、缉毒犬能根据气味发现毒品,是因为毒品中含有的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向四周扩散,使缉毒犬闻到毒品气味,故选项解释正确。
故选:。
根据分子的基本特征: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结合事实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分子的基本性质及利用分子的基本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8.【答案】
【解析】解:空气潮湿闷热,且越闷热就越潮湿,是因为水分子是在不断的运动的,温度升高,水分子的运动速率越快。
故选:。
根据分子的基本特征: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的分子性质不同,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同同不不”,结合事实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分子的基本性质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同同不不”及利用分子的基本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9.【答案】
【解析】解:诗句中说到在远远的地方就能闻到梅花的香味,是因为梅花中含有香味的分子在不断的运动,飘入到诗人鼻孔中的原因。说明了分子中不断地运动。
故选:。
由题意知,诗人在远处就能闻到淡淡的梅花香味的原因是花香分子在不断地运动,进入人们的鼻子中,碰到嗅觉细胞,故闻到香味。
古诗以精炼的语句描绘出如画一般的意境,从化学的角度应用微粒的观点可以解释其中远处闻到花香的原因。
10.【答案】
【解析】解:、倾倒液体时,试管倾斜,试剂瓶紧挨试管口,标签向手心,瓶塞倒放,标签向手心,该选项操作不正确;
B、禁止用燃着的酒精灯点燃另一只酒精灯,该选项操作不正确;
C、禁止用嘴吹灭酒精灯,应用灯帽盖灭,该选项操作不正确;
D、取用粉末状固体时,先将试管倾斜,再用药匙或纸槽将药品送至试管底部,再将试管竖立,该选项操作正确。
故选:。
A、根据倾倒液体的操作进行分析;
B、根据酒精灯的注意事项进行分析;
C、根据酒精灯的注意事项进行分析;
D、根据固体药品的取用进行分析。
本题难度一般,主要考查基本实验操作,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掌握基本实验操作为基本要求。
11.【答案】
【解析】解:、分子和原子不能直接比较大小,由原子构成的分子,其分子比构成它的原子大,而有的原子比有的分子大,如铁原子比氢分子大,故选项说法不正确;
B、分子、原子和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三种基本微粒,分子和原子都能直接构成物质,如水是由水分子构成,铁是由铁原子构成,故选项说法不正确;
C、分子和原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故选项说法正确;
D、同种原子可以构成分子,不同种原子也能够结合成分子,例如氧分子是由氧原子构成的,水分子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故选项说法不正确。
故选:。
A、根据分子和原子的性质来分析;
B、根据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来分析;
C、根据分子和原子的性质来分析;
D、根据分子结构来分析。
解答本题关键是熟悉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12.【答案】
【解析】解:每个氢分子是由个氢原子构成的,因此能够表示氢气分子的粒子模型是选项中的模型。
故选:。
氢气是由分子构成的物质,每个氢分子是由个氢原子构成的.
粒子模型能够形象地反映物质的微观构成,要注意理解和应用.
13.【答案】
【解析】解:、焚烧小麦秸秆会产生大量的烟尘,污染空气,不符合绿色化学的理念,故A符合题意;
B、太阳能是无污染的能源,符合绿色化学理念,故B不符合题意;
C、拒绝一次性筷子不仅节省能源,而且避免环境污染,符合绿色化学理念,故C不符合题意;
D、垃圾分类回收有利于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符合绿色化学理念,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
根据绿色化学就是从源头上消除对环境的污染分析解题.
日常生活中要时刻重视绿色化学的理念,理解绿色化学的核心,防止环境污染人人有责.
14.【答案】
【解析】解:量筒不能用于加热,集气瓶不能用于加热,烧杯可以垫石棉网加热,试管和蒸发皿可以直接加热。
故选:。
首先考虑能直接加热的仪器有:试管、蒸发皿、燃烧匙、坩埚.然后再从中选出即可.
本题考查能直接加热的仪器,能直接加热的仪器就几个,只要同学们能够记住就可作对此题.
15.【答案】
【解析】解: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也叫化学反应,故正确;
B.化学变化过程中一定伴随着物理变化,但是物理变化过程中不一定有化学变化,故正确;
C.发光、发热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例如灯泡发光、放热就属于物理变化,故错误;
D.化学变化的特征就是生成新物质,因此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故正确。
故选:。
A.根据化学变化和化学反应的本质来分析;
B.根据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关系来分析;
C.根据化学变化的特征来分析;
D.根据化学变化的特征来分析。
掌握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概念、联系和区别是解题的关键。
16.【答案】
【解析】解: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物理变化。
潮湿的衣服经太阳晒,变干了,水变成水蒸气,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铁生锈,生成了新物质铁锈,属于化学变化;
米饭变馊,生成了有毒物质,属于化学变化;
动物的呼吸作用,生成了新物质二氧化碳等,属于化学变化;
植物的光合作用,生成了新物质氧气和有机物,属于化学变化;
玻璃杯摔碎,玻璃形状发生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晾干的咸菜表面出现食盐晶体,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寒冷的冬天在窗玻璃上出现好看的“冰花”,水的状态发生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电灯通电后发光发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瘪乒乓球放入热水中变鼓,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气球爆炸,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火药爆炸,是火药与氧气发生的剧烈的氧化反应,属于化学变化;
食盐溶于水,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海水晒盐,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食物煮熟,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头发长长,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生老病死,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故答案为:;。
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依据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本考点考查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只要抓住关键点:是否有新物质生成,问题就很容易解决.本考点基础性比较强,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17.【答案】提出问题 解释与结论 猜想与假设 进行实验 反思与评价
【解析】解:“呼出的气体是什么?”对呼出的气体进行提问,属于科学探究中的提出问题环节,
故填:提出问题;
“呼出的气体中一定有水蒸气”确定了该气体是什么气体,属于科学探究中的解释与结论环节,
故填:解释与结论;
“呼出的气体中可能有水蒸气”产生了疑问,属于科学探究中的猜想与假设环节,
故填:猜想与假设;
将呼出的气体对着干冷的玻璃片,发现玻璃片上出现水露,属于科学探究中的进行实验环节,
故填:进行实验;
“这个实验既简单,现象又明显”,对实验进行简单的总结评价,这句话属于科学探究中的反思与评价环节,
故填:反思与评价;
依据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可知,正确的顺序为,
故填:。
根据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有: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或设计方案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拓展与迁移,然后结合题中的问题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考查的是科学探究方法,是研究初中化学问题的重要方法,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8.【答案】试管 集气瓶 燃烧匙 烧杯 胶头滴管 水槽 药匙
【解析】解:为试管;为集气瓶;为燃烧匙;为烧杯;为胶头滴管;为水槽;为药匙;
胶头滴管可用于吸取和滴加少量的液体;少量溶液相互反应需要用试管;
试管和燃烧匙可以直接加热;烧杯可以间接加热;
对蜡烛的探究实验:点燃蜡烛,把一根火柴梗放在蜡烛的火焰上如图,火焰的外焰温度最高,所以约后取出,可以看到火柴梗与接触处最先炭化;
、稀硫酸沾到皮肤或衣物上,如果浓度不大,也需要用水冲洗,故A做法错误,符合题意;
B、实验室中不可以品尝任何药品的味道,故B做法错误,符合题意;
C、烧杯的底面积较大,给烧杯中的液体加热时,烧杯下面必须垫石棉网,故C做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D、称量药品时,为避免药品腐蚀托盘,应将药品放在纸上称量,故D做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E、量筒只能用来量取一定体积的液体,对于溶解时没有明显热量变化的液体,也不可用量筒完成溶液的配制,故C做法错误,符合题意;
F、实验完毕后应及时洗涤所用的器皿,仪器、药品归类整理放在规定的位置,故D做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
故答案为:试管;集气瓶;燃烧匙;烧杯;胶头滴管;水槽;药匙;
;;
;;


根据仪器的名称分析;
根据仪器的用途分析;
根据直接加热和间接加热的仪器分析;
根据蜡烛火焰的温度分析;
根据已有的实验安全操作方法以及注意事项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本题考查的是仪器的名称和用途,以及实验安全操作的知识,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解答即可。
19.【答案】试管中白色棉花变红 氨分子在不断运动
【解析】解:打开止水夹,几秒钟后观察到会观察到试管中白色棉花变红,说明氨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故答案为:试管中白色棉花变红;氨分子在不断运动。
根据无色酚酞试液遇碱性溶液变红,根据分子的性质进行分析解答。
根据酸碱指示剂的变色情况,分子的性质回答本题。
20.【答案】解:倾倒细口瓶里的药液时,标签没向着手心,液体流出会腐蚀标签;
滴管取用试剂后平放或倒置,液体试剂进入胶头而使胶头受腐蚀或将胶头里的杂质带进试液;
试管外壁有水时,不擦干直接加热,使试管受热不均,容易使试管炸裂。
加热后的试管立即用冷水冲洗,很容易造成试管破裂。
故答案为:药液流下腐蚀标签;液体倒流,沾污试剂或腐蚀橡胶胶帽;试管炸裂;试管破裂。
【解析】倾倒细口瓶的药液时标签要向着手心,防止液体流出腐蚀标签;
取用试剂后的滴管不能平放或倒置,以免药液流入胶头造成胶头腐蚀;
试管外壁有水时,不擦干直接加热,使试管受热不均,容易破裂。
加热后的试管不能立即用冷水冲洗,容易破裂。
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化学实验基本操作中出现的错误以及可能造成的后果,熟知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21.【答案】甲烧杯酚酞试液变红 是在不断运动的 与、中的酚酞溶液作比较 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等 能够防止氨气扩散到空气中,污染大气;能够得出在不同温度下分子运动的剧烈程度的差异
【解析】解:浓氨水具有挥发性,挥发性氨气遇到的酚酞试液变红.图是按课本进行的一个化学实验,大烧杯中的实验现象是甲烧杯中溶液由无色逐渐变红,丙烧杯内无明显变化;甲烧杯中溶液由无色逐渐变红,丙烧杯内无明显变化液面下降也可,此实验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
【分析讨论】:
试管放有酚酞溶液的目的是与、中的酚酞溶液做对照或者对比;
由此可以得到的实验结论是:浓氨水显碱性分子在不断运动,且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等;
对比改进前的实验,改进后实验的优点是:能够防止氨气扩散到空气中,污染大气;能够得出在不同温度下分子运动的剧烈程度的差异.
故答案为:甲烧杯酚酞试液变红;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与、中的酚酞溶液作比较;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能够防止氨气扩散到空气中,污染大气;能够得出在不同温度下分子运动的剧烈程度的差异.
微观粒子总是不断运动的.在热水中的氨气分子温度高,运动的快.比左边的氨气分子先进入酚酞溶液中,试管中的酚酞试液先变红
本题主要考查了微观粒子的特征及其溶液与酸碱指示剂相互作用显色等方面的内容.
22.【答案】如果天然气燃烧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那么天然气燃烧是化学变化 水雾或水珠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水和二氧化碳 化学 正确 电灯通电发光放热,没有新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
【解析】解:对于天然气燃烧是否为化学变化,根据化学变化的实质,看燃烧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故提出的假设是如果天然气燃烧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那么天然气燃烧是化学变化;
把一只干冷的玻璃杯罩在火焰上,如果观察到,玻璃杯内壁出现水雾或水珠,则说明燃烧生成了水;手摸玻璃杯壁有发烫感觉,说明产生了热量;
将玻璃杯迅速倒置,向其中加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到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说明有二氧化碳生成;
由上可知,天然气燃烧时有水和二氧化碳生成,
根据天然气燃烧有新物质生成,可判断天然气燃烧为化学变化;
化学变化的实质是有新物质生成,故小刚认为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是正确的,如:电灯通电时发光放热,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
故答案为:
如果天然气燃烧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那么天然气燃烧是化学变化;
水雾或水珠;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水和二氧化碳;
化学;
正确;电灯通电发光放热,没有新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
根据化学变化的实质分析;
根据实验过程和实验现象分析;
根据实验现象分析;得出实验结论;
根据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
根据化学变化的实质是有新物质生成分析。
本题是实验探究题,考查了学生利用实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学习化学要掌握的基本方法。
第1页,共1页

延伸阅读:

标签:

上一篇:2022年四川省中考化学真题化学与生活专题汇编(原卷版+解析版)

下一篇:2022-2023陕西省渭南市蒲城县九年级(上)期末化学试卷(含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