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水与水溶液同步练习(含解析)2023——2024高二化学鲁科版(2019)选择性必修1

3.1水与水溶液同步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某温度下,向c(H+)=1×10-6mol·L-1的蒸馏水中加入NaOH固体,保持温度不变,测得溶液中c(OH-)=1×10-3mol·L-1。下列对该溶液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该温度高于25 ℃
B.由水电离出来的OH-的浓度为1×10-11mol·L-1
C.加入NaOH固体抑制水的电离
D.取该溶液加水稀释100倍,溶液中的c(H+)增大
2.常温下,下列四种溶液中,由水电离生成的氢离子浓度之比是
①0.1 mol/L的NaHSO4溶液 
②0.01 mol/L的NaOH溶液 
③pH=4的NH4Cl溶液 
④pH=10的Na2CO3溶液
A.1∶10∶100∶1000 B.1∶10∶104∶1010
C.1∶10∶1010∶104 D.1∶10∶109∶109
3.下列实验操作或实验方案,能达到目的的是
选项 实验操作或实验方案 目的
A 向有MnO2固体的圆底烧瓶中加入浓盐酸,产生的气体依次通过饱和食盐水和浓硫酸 制取并纯化氯气
B 取少量待测样品溶于蒸馏水,加入足量稀盐酸,再加入足量BaCl2溶液 检验Na2SO3固体是否变质
C 用湿润的淀粉碘化钾试纸检验某气体,试纸变蓝 证明该气体为Cl2
D 将NaOH待测液滴在湿润的pH试纸上,与标准比色卡对照 测定NaOH溶液的pH
A.A B.B C.C D.D
4.下列各组离子在指定条件下一定能大量共存的是
A.c(H+)=0.1mol/L的溶液中:
B.c(OH-)=0.1mo/L的溶液中:
C.某透明溶液中:
D.加铝生成氢气的溶液中:
5.25℃时,①pH=2的CH3COOH溶液;②pH=2的H2SO4溶液;③pH=12的氨水;④pH=12的NaOH溶液,有关上述溶液的比较中,正确的是
A.将②、④溶液混合后,溶液pH=7,则消耗溶液的体积:②<④
B.水电离的c(H+):①=②=③=④
C.将①溶液与④溶液等体积混合后,pH>7
D.向10mL上述四溶液中各加入90mL水后,溶液的pH:③>④>①>②
6.常温下,下列溶液中一定不能大量共存的离子组是
A.的溶液中:
B.的溶液中:
C.的溶液中:
D.的溶液中:
7.用pH试纸测定某无色溶液的pH,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将pH试纸放入溶液中,观察其颜色变化并与标准比色卡对照
B.用广泛pH试纸测得氯水的pH为2
C.用干燥、洁净的玻璃棒蘸取溶液,滴在湿润的pH试纸上,测量的pH一定偏高
D.用干燥、洁净的玻璃棒蘸取溶液,滴在pH试纸上,半分钟后观察其颜色并与标准比色卡对照
8.某实验小组进行不同价态硫转化的探究实验,向硫化钠溶液中通入过量二氧化硫,产生黄色浑浊,过滤后取滤液分成两份,向其中一份中加入品红溶液,品红褪色:向另一份溶液中加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溶液也褪色。下列关于该实验的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A.黄色浑浊是单质硫
B.不考虑温度变化,SO2的通入抑制了原硫化钠溶液中水的电离
C.产生浑浊的离子方程式为:
D.两份溶液褪色的原理不相同
9.已知前18号元素W、X、Y、Z,在常温下,它们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溶液(浓度均为0.01mol L-1)的pH和原子半径、原子序数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W在自然界中只有游离态
B.简单离子半径:Z>Y>W>X
C.最高价含氧酸的酸性:Y>Z
D.Y2Z2分子中极性键和非极性键的个数比为2:1
10.已知NaHSO4在水中的电离方程式为NaHSO4=Na++H++。某温度下,向c(H+)=1×10-6 mol·L-1的蒸馏水中加入NaHSO4晶体,保持温度不变,测得溶液的c(H+)=1×10-2 mol·L-1.下列对该溶液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该温度高于25 ℃
B.由水电离出来的H+的浓度为1×10-10 mol·L-1
C.加入NaHSO4晶体抑制水的电离
D.取该溶液加水稀释100倍,溶液中的c(OH-)减小
11.下列各组离子在指定溶液中一定能大量共存的是
A.麦芽糖溶液中:MnO、Na+、、H+
B.该溶液加水后c(H+)/c(OH-)值变大:K+、Cu2+、Br-、
C.溶液:CH3COO-、Ba2+、、Br-
D.能使pH试纸变深蓝色的溶液:K+、Na+、、
12.“火星上‘找’到水的影子”被《科学》杂志评为10大科技突破之一、某温度下,重水(D2O)的离子积,可以用pH一样的定义来规定。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重水是极弱的电解质,将金属Na加入重水中,重水的电离程度减小
B.该温度下,重水的
C.该温度下,含的重水溶液,其
D.该温度下,在的重水溶液中,加入的重水溶液,充分反应后溶液的(忽略溶液体积的变化)
13.水的电离平衡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若从A点到达C点,可采用升高温度
B.图中五点Kw间的关系:
C.若处在B点时,将pH=2的硫酸与pH=10的KOH溶液等体积混合后,溶液显中性
D.D点对应的醋酸溶液中由水电离产生的c(H+)=10-6mol/L
14.与可发生反应:,设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中含有的键数为
B.常温下,的盐酸中含有的数为
C.标准状况下,中的数为
D.中含有的中子数为
15.已知T°C下,KW=1.0×10-13。T°C下,取浓度相同的NaOH溶液和盐酸,以3:1的体积比混合(忽略混合时溶液体积的变化),所得溶液的pH等于12,则原溶液的浓度为
A.0.2mol·L-1 B.0.05mol·L-1 C.0.25mol·L-1 D.0.5mol·L-1
二、实验题
16.在通常情况下,硫化氢是一种没有颜色、具有臭鸡蛋气味的气体,能溶于水而形成氢硫酸。实验室常用如下实验装置利用和制备并进行性质探究。回答下列问题:

(1)装置I方框内合适的装置为 (填标号)。
A.  B.   C.   D.   E.
(2)滴加硫酸开始反应,按要求填写下列表格。
实验装置 装置中的试剂 实验预期现象 相关的离子方程式
I 和 黑色固体溶解,有气泡产生
II 溶液 有黑色沉淀产生 ①
III 双氧水 ② ③
IV ④ 气体被吸收 ⑤
(3)上述装置的明显不合理地方是 。
(4)常温下,向溶液中滴加溶液,得到溶液的与溶液体积的关系曲线如图所示。图中a、b、c、d中水的电离程度最大的是 。

17.纳米铁粉可去除水中的。由于其活性较强,制备时常使其表面形成保护性氧化膜。
(1)纳米铁粉的制备。实验室以溶液(碱性)与溶液为原料制备纳米铁粉(装置如图),将A溶液加入到三颈瓶中,通过滴液漏斗缓慢加入B溶液,产生大量。反应结束后将三颈瓶分别放置0、2、4、6小时,待纳米铁粉表面产生不同厚度的氧化膜后,分别取出固体,洗涤、干燥,得4种纳米铁粉(以、表示)。滴液漏斗内的B溶液是 。中B为+3价,理论上每生成,与反应的的物质的量是 。

(2)研究放置时间对纳米铁粉性能的影响。实验一:室温下,取相同质量的4种纳米铁粉分别投入相同体积、含浓度相同的污水中,一段时间后测量去除率;实验二:取4份相同体积的蒸馏水分别置于三颈瓶中,再各加入相同质量的4种纳米铁粉,搅拌,相同时间后测量溶液中,结果如图所示。请对纳米铁粉制备时放置时间、使用时溶出的少量与去除率之间的关系做出猜想: 。

(3)研究影响纳米铁粉溶出的因素。取一定量蒸馏水,用调节约为6。将其分为相同体积的两份并分别置于三颈瓶中,向其中一只通入;再各加入相同质量的纳米铁粉,搅拌,一段时间后测得未通的三颈瓶内溶液中大于通入的。
①该条件下纳米铁粉溶出的原因是 。
②实验时不将蒸馏水调节至较低,理由是 。
(4)纳米铁粉去除主要是经过“吸附→反应→共沉淀”的过程。,纳米铁粉颗粒表面带正电荷; ,纳米铁粉颗粒表面不带电;,纳米铁粉颗粒表面带负电荷。在水溶液中主要存在微粒平衡浓度占总浓度的百分数与的关系如图。以实验室制得的纳米铁粉去除的水样中的,请补充完整实验方案:将一定量水样置于烧杯中, ,反应一段时间,测量溶液中,待小于,分离出固体。(还可使用的试剂:溶液,)

三、工业流程题
18.焦亚硫酸钠()常作食品防腐剂、漂白剂、疏松剂。某小组回收以辉铜矿为原料火法治铜的尾气中的,制备焦亚硫酸钠,流程如下:

回答下列问题:
(1)焙烧、煅烧之前,辉铜矿要粉碎过筛,其目的是 。
(2)“煅烧”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其中 ,还原产物和氧化产物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
(3)转化成的离子方程式为 。
(4)操作X包括蒸发浓缩、 、过滤、洗涤、干燥。
(5)探究的性质。取少量产品溶于水,滴加酸性溶液,振荡,溶液褪色,表明具有的性质有________(填字母)。
A.氧化性 B.还原性 C.不稳定性 D.碱性
(6)为了探究溶液在空气中的变化情况,小组展开如下研究:
查阅资料:常温下,溶液,溶液,溶液。常温下,取溶液放置某环境下空气中,用pH计测定pH与时间关系如图所示(体积变化忽略不计)。

AB段pH降低的主要原因是 。B点pH不能降至1.0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用离子方程式表示)。
19.废钒催化剂的回收、提取和再利用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环保效益。从某种废钒催化剂(含、、、、等)中回收制备的工艺流程如图:
回答下列问题:
(1)工业生产中的钒催化剂一般以硅藻土为载体的优点是 。
(2)“焙烧”的目的有 (填字母)、使低价元素转化为+5价钒元素。“焙烧”时低价钒元素被氧化生成,还生成的另一种氧化物为 (写化学式)。
A.改变废钒催化剂的结构,便于后续“酸浸”
B.除去废钒催化剂中的有机杂质
C.使废钒催化剂中的杂质氧化,便于除去
(3)“酸浸”时,转化为的化学方程式是 。
(4)不同酸碱性的溶液中,+5价钒元素的存在形式不同,如图:
“中和”使溶液pH=7.5左右,则该步操作的目的是 。
(5)“离子交换”效率与钒溶液通过离子交换树脂的流速及钒溶液的pH有关。
①钒溶液通过离子交换树脂的流速过慢,会导致溶液滞留,离子交换时间太长:而流速过快也会影响离子交换效果,原因是 。
②吸附容量指在一定温度、一定浓度下,单位交换树脂吸附钒的最大量。某次实验中,测得溶液流速与吸附率、吸附容量的关系数据如表:
吸附流速/() 平均吸附率/% 工作吸附容量/()
0.07 99.12 155.5
0.09 98.99 135.4
0.11 98.35 99.7
选用的吸附流速作为工作流速的理由是 。
③钒吸附液的pH对吸附效果的影响如图所示,“离子交换”时应选用的pH= 。
第3页 共4页 ◎ 第4页 共4页
第1页 共2页 ◎ 第2页 共2页
参考答案:
1.B
【分析】某温度下蒸馏水中c(H+)=1×10-6mol/L,则该温度下水的离子积Kw=1×10-12。
【详解】A.某温度下蒸馏水中c(H+)=1×10-6mol/L>25℃下蒸馏水中c(H+)=1×10-7mol/L,水的电离是吸热过程,则该温度高于25℃,A项正确;
B.NaOH溶液中c(OH-)=1×10-3mol/L,该溶液中c(H+)=mol/L=1×10-9mol/L,碱溶液中H+全部来自水的电离,水电离出的OH-与水电离出的H+相等,则由水电离出来的OH-的浓度为1×10-9mol/L,B项错误;
C.水的电离方程式为H2O H++OH-,NaOH固体溶于水电离出OH-,OH-的浓度增大,使水的电离平衡逆向移动,即抑制水的电离,C项正确;
D.取该溶液加水稀释100倍,溶液中c(OH-)减小,温度不变Kw不变,则c(H+)增大,D项正确;
答案选B。
2.D
【详解】①0.1 mol/L的NaHSO4溶液中氢离子浓度为0.1 mol/L,水电离生成的氢离子浓度等于溶液中氢氧根离子浓度=;
②0.01 mol/L的NaOH溶液中氢氧根离子浓度为0.01 mol/L,水电离生成的氢离子浓度=;
③pH=4的NH4Cl溶液,氢离子完全来自水的电离,水电离生成的氢离子浓度=10-4 mol/L;
④pH=10的Na2CO3溶液,氢氧根离子完全来自水的电离,水电离生成的氢离子浓度等于水电离生成的氢氧根离子浓度=;
由水电离生成的氢离子浓度之比是1∶10∶109∶109;
故选:D。
3.B
【详解】A.实验室中用二氧化锰与浓盐酸共热反应制备氯气,则向有二氧化锰固体的圆底烧瓶中加入浓盐酸不可能生成氯气,故A错误;
B.取少量待测样品溶于蒸馏水,加入足量稀盐酸将亚硫酸钠转化为氯化钠、二氧化硫和水,排出亚硫酸钠的干扰后,再加入足量氯化钡溶液,观察是否有白色沉淀生成,可以判断亚硫酸钠固体是否变质,故B正确;
C.二氧化氮气体、溴蒸气等也能与碘化钾溶液反应生成能使淀粉溶液变蓝色的碘,则试纸变蓝不能证明该气体为氯气,故C错误;
D.测定氢氧化钠溶液的pH时,不能选用湿润的pH试纸,否则测定的溶液pH为稀释后溶液的pH,故D错误;
故选B。
4.C
【详解】A.c(H+)=0.1mol/L的溶液呈酸性,能与、反应,同时和之间也能反应生成碳酸根和氢氧化铝,故A错误;
B.氢氧根离子浓度为0.1mol/L的溶液呈碱性,碱性溶液中次氯酸根离子能分别与碘离子、硫离子、亚硫酸根离子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而不能大量共存,故B错误;
C.透明溶液中,选项中的四种离子相互之间不反应,能大量共存,故C正确;
D.加铝生成氢气的溶液呈酸性或强碱性,碱性条件下铵根离子、镁离子不能大量存在,酸性条件下氢离子、硝酸根离子与Al反应不生成氢气,故D错误;
故选C。
5.B
【详解】A.pH=2的硫酸溶液中氢离子浓度为10—2mol/L, pH=12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氢氧根离子浓度为10—2mol/L,硫酸为强酸、氢氧化钠为强碱,则②、④溶液等体积混合后溶液pH=7,故A错误;
B.酸在溶液中电离出的氢离子抑制水的电离,碱电离出的氢氧根离子也抑制水的电离,水电离出的氢离子浓度总是等于水电离出的氢氧根离子浓度,由题意可知,酸溶液中氢离子浓度和碱溶液中氢氧根离子浓度都为10—2mol/L,则四种溶液中水电离出的氢离子浓度相等,故B正确;
C.醋酸是弱酸,在溶液中部分电离,pH=2的醋酸溶液浓度大于10—2mol/L,氢氧化钠是强碱,在溶液中完全电离,pH=12的氢氧化钠溶液浓度为10—2mol/L,则将①溶液与④溶液等体积混合后,醋酸过量,溶液呈酸性,溶液pH小于7,故C错误;
D.pH相同的酸稀释相同倍数时,强酸溶液pH变化大,则pH都为2的醋酸和硫酸溶液稀释相同倍数后,醋酸溶液pH小于硫酸溶液,pH相同的碱稀释相同倍数时,强碱溶液pH变化大,则pH都为12的氨水和氢氧化钠溶液稀释相同倍数后,氨水溶液的pH大于氢氧化钠溶液,所以稀释后溶液的pH的大小顺序为③>④>②>①,故D错误;
故选B。
6.C
【详解】A.的溶液中存在大量和都能在溶液中大量共存,A项不符合题意;
B.离子组内离子间不反应且和也不反应,能够大量共存,B项不符合题意;
C.酸性条件下,能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和,不能大量共存,C项符合题意;
D.由水电离出的的溶液可能呈酸性也可能呈碱性,若为酸性溶液,则不能存在,若为碱性溶液,则之间相互不反应,可以共存,D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C。
7.D
【分析】测定pH最简单的方法是使用pH试纸,测定时,用玻璃棒蘸取待测溶液,滴在试纸上,然后再与标准比色卡对照,便可测出溶液的pH,这是检验溶液pH的正确方法,利用这一方法可进行相关的判断。
【详解】A.pH试纸直接浸入待测液,这样会污染溶液,A错误;
B.氯水具有漂白性,不能用pH试纸测出,B错误;
C.测定溶液pH的正确操作方法为:将被测液滴到放在玻璃片上的pH试纸上,显色后,与标准比色卡比较,若用湿润的pH试纸,如果是测酸性溶液则pH偏高,若测量碱性溶液则pH偏低,C错误;
D.测定溶液pH的正确操作方法为:用干燥、洁净的玻璃棒蘸取溶液,滴在pH试纸上,半分钟后观察其颜色并与标准比色卡对照,D正确;
故答案为:D。
8.C
【详解】A.Na2S具有还原性,SO2具有氧化性,因此Na2S与SO2反应,应该有两种钠盐生成,一种淡黄色沉淀是S单质,选项A正确;
B.Na2S是强碱弱酸盐,水解促进水的电离,SO2的通入与Na2S反应,有两种钠盐生成,一种淡黄色沉淀是S单质,使水解的程度减小,抑制了原硫化钠溶液中水的电离,选项B正确;
C.H2S、SO2、H2O三者反应产生S单质,结合得失电子守恒、得失电荷守恒,可得反应方程式为: ,选项C错误;
D.溶液褪色的原理是SO2被氧化为H2SO4,酸性高锰酸钾被还原为无色的硫酸锰;品红被氧化为无色物质,因此原理不相同,选项D正确;
答案选C。
9.D
【分析】由图像和题给信息可知,浓度均为0. 01 mol.L-l的溶液,W、Y、Z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pH都小于7,W、Y、Z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是酸,说明W、Y、Z都是非金属元素,W、Z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pH=2,为一元强酸,根据原子序数Z>W,Z是N,W是Cl;Y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pH<2,Y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为二元强酸,为硫酸,Y是S,X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pH=12,X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为一元强碱,X是Na,可以判断出W、X、Y、Z分别为N、Na、S、Cl。
【详解】A.Na在自然界中只有化合态,A错误;
B.电子层数越多,原子或离子的半径越大,电子层数相同时,核电荷数越大,对核外电子的吸引能力越强,半径越小,N3-、Na+、S2-、Cl-的半径大小为S2->Cl->N3->Na+,即Y>Z>W>X,B错误;
C.非金属性越强最高价含氧酸酸性越强,SD.化合物Y2Z2为S2Cl2,结构式为Cl—S—S—Cl,极性键与非极性键的个数比为2:1,D正确;
故选D。
10.D
【详解】A.该温度下,蒸馏水中c(H+)=1×10-6 mol·L-1,Kw=1×10-6×1×10-6 mol2·L-2=1×10-12 mol2·L-2,温度高于25 ℃;故A正确;
B.NaHSO4电离出的H+抑制H2O电离,c(H+)水=c(OH-)= 1×10-10 mol·L-1,故B正确;;
C.NaHSO4电离出的H+抑制H2O电离,故C正确;
D.加H2O稀释,NaHSO4电离出的c(H+)减小,对水电离的抑制作用减小,c(OH-)增大,故D错误;
选D。
11.C
【详解】A.麦芽糖为还原性糖,在存在较多H+的溶液中具有强氧化性,能够氧化麦芽糖,不能大量共存,故A错误;
B.该溶液为碱性溶液,稀释后氢氧根离子浓度减小,氢离子浓度增大,则c(H+)/c(OH-)的值明显增大,Cu2+、OH-离子之间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不能够大量共存,故B错误;
C.则说明溶液呈碱性,各离子之间互不反应,能大量共存,故C正确;
D.能使pH试纸变深蓝色的溶液,显碱性,OH-与不能共存,故D错误;
故选:C。
12.A
【详解】A.重水是极弱的电解质,存在电离平衡,,Na与重水电离生成的反应生成,促进重水发生电离,从而使重水的电离程度增大,A错误;
A.重水()的离子积,则,,B正确;
A.2L含的重水溶液中,,C正确;
A.的DCl重水溶液和的NaOD的重水溶液混合时,DCl过量,所以,,D正确;
故选A。
13.D
【详解】A.从A点到达C点,水电离出的和浓度增大,可采用升高温度,A正确;
B.Kw只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Kw越大,图中温度的大小为:,所以Kw间的关系为,B正确;
C.若处在B点时,,pH=2的硫酸,与pH=10的KOH溶液,,,等体积混合后,溶液显中性,C正确;
D.D点,,醋酸溶液,由水的电离产生的,D错误;
故选D。
14.A
【详解】A.的物质的量为=2mol,含有3个C-H键、1个C-O键、1个O-H键,则2mol中含有的键数为,故A正确;
B.没有体积不能计算的盐酸中含有的数,故B错误;
C.中不存在,故C错误;
D.含有18-8=10个中子,物质的量为,含有的中子数为,故D错误;
故选A。
15.A
【详解】设原溶液浓度为c mol/L;碱和酸的体积分别为3V L、V L; ,解得c=0.2mol·L-1,故选A。
16.(1)D
(2) 有黄色浑浊出现 溶液
(3)装置IV没有连接大气
(4)c
【分析】装置Ⅰ制备硫化氢气体,装置Ⅱ中硫化氢和硫酸铜反应生成硫化铜沉淀,装置Ⅲ检验硫化氢的还原性,最后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尾气硫化氢气体,防止污染空气。
【详解】(1)利用H2SO4和FeS制备H2S应该选用固体和液体反应生成气体的装置,且不需要加热,故选D。
(2)①CuSO4溶液和硫化氢反应生成硫化铜黑色沉淀的离子方程式为Cu2++H2S=CuS↓+2H+,故答案为:Cu2++H2S=CuS↓+2H+;
②双氧水氧化硫化氢生成硫单质,故现象为有黄色浑浊出现,故答案为:有黄色浑浊出现;
③双氧水氧化硫化氢生成硫单质的反应式为H2O2+H2S=S↓+2H2O,故答案为:H2O2+H2S=S↓+2H2O;
④硫化氢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故尾气吸收需要氢氧化钠溶液,故答案为:氢氧化钠溶液;
⑤硫化氢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硫化钠和水的离子方程式为2OH-+H2S=S2-+2H2O,故答案为:2OH-+H2S=S2-+2H2O。
(3)上述装置的明显不合理地方是装置Ⅳ没有连接排气管。
(4)常温下,向溶液中滴加溶液,当H2S与NaOH恰好反应生成Na2S时,溶液中水的电离程度最大,c点溶液中水的电离程度最大。
17.(1) NaBH4溶液 0.5
(2)纳米铁粉制备时放置时间越长,表面形成的氧化膜越厚;一定厚度的氧化膜有利于纳米铁粉使用时溶出Fe2+,厚度过大或过小均不利于其使用时溶出Fe2+;纳米铁粉使用时溶出的Fe2+有助于Cr(VI)的去除
(3) 水中溶解的O2在弱酸性条件下与纳米铁粉反应生成Fe2+ 溶液pH过低,c(H+)过大,纳米铁粉直接与H+反应
(4)用0.1 mol·L 1NaOH溶液调节水样pH约为6(略小于8.6),向其中加入适量Fe-4纳米铁粉,搅拌
【详解】(1)作还原剂与反应生成Fe,由于显碱性,不能将 滴入溶液中,防止生成Fe(OH)2影响生成 Fe。反应中中H由-1价升高到0价,Fe2+转化为 Fe化合价转变2。根据电子得失守恒,转移4e-,转移2e-,可得生成1mol Fe转移2mol 电子,理论上参与反应的 为 0.5 mol。
(2)根据提示,纳米铁粉制备时常使其表面形成保护性氧化膜,理论上时间越长,氧化膜厚度越厚,据图可知,适当厚度氧化性纳米铁粉溶液中Fe2+浓度较大,去除率也较高,厚度过薄或过厚Fe2+溶出浓度较小,去除率也较低,故答案为:纳米铁粉制备时放置时间越长,表面形成的氧化膜越厚;一定厚度的氧化膜有利于纳米铁粉使用时溶出Fe2+,厚度过大或过小均不利于其使用时溶出Fe2+;纳米铁粉使用时溶出的Fe2+有助于Cr(VI)的去除。
(3)通入去除去溶液中溶解的O2,可见O2对溶液中c(Fe2+)有影响,在弱酸性条件下O2与纳米铁粉反应生成Fe2+。若过低,纳米铁粉直接与H+反应。
(4)由于要除去的是带负电荷,为有更好的吸附效果,纳米铁粉颗粒需表面带正电荷,所以 pH 应调整至 pH<8.6,结合题(2)pH不能过低,会消耗纳米铁粉,所以可控制pH约为6,选择Fe-4,去除率较高。
18.(1)增大固体接触面,提高反应速率
(2) ↑
(3)
(4)降温结晶
(5)B
(6) 空气中将氧化成
【分析】辉铜矿通过粉碎与氧气反应生成SO2和Cu2O,Cu2O和Cu2S再经过煅烧生成Cu和SO2,将两步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硫通入饱和碳酸钠溶液,根据亚硫酸酸性大于碳酸,生成过饱和的亚硫酸氢钠和二氧化碳,过饱和的亚硫酸氢钠经过蒸发浓缩,降温结晶,过滤洗涤干燥,得到焦亚硫酸钠。
【详解】(1)粉碎辉铜矿可增大反应物接触面,接触面越大,反应速率越快;
(2)依据流程可知,煅烧中反应物是氧化亚铜和硫化亚铜,生成物是铜、二氧化硫,Cu的化合价降低是还原产物,S的化合价升高,是氧化产物,其物质的量之比为;
(3)亚硫酸的酸性比碳酸的强,故向饱和碳酸钠溶液中通入,生成亚硫酸氢钠和二氧化碳。;
(4)由蒸发浓缩制得热饱和溶液,然后降温析出晶体;
(5)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具有强氧化性,故焦亚硫酸钠具有还原性;
(6)亚硫酸氢钠具有还原性,在空气中易被氧化生成硫酸氢钠,溶液中的和硫酸氢钠电离的反应生成,气体逸出。
19.(1)增大催化剂与反应物的接触面积,加快反应速率
(2) AB
(3)
(4)使溶液中转化为
(5) 流速过快,部分钒不能被吸附 流速超过时,对吸附钒的工作吸附容量的影响大 7.5(均可)
【分析】从含、、、、等的废钒催化剂中回收V2O5,由流程可知,“焙烧”改变废钒催化剂的结构,便于后续“酸浸”,除去废钒催化剂中的有机杂质,中低价钒元素被氧化生成 。“酸浸”时V2O5转化为(VO2)2SO4,氧化铁、氧化铝均转化为金属阳离子,只有SiO2不溶,则过滤得到的滤渣为SiO2,“中和”加KOH时,铁离子、铝离子转化为Fe(OH)3、Al(OH)3沉淀,同时中和硫酸,调pH,溶液中转化为经“离子交换”和“洗脱”, “沉钒”加NH4Cl和得到偏钒酸铵(NH4VO3)沉淀,“煅烧”时分解生成V2O5,以此解答该题。
【详解】(1)硅藻土空隙较多,比表面积大,催化剂附着后,与反应物的接触面积增大,反应速率加快。答案:增大催化剂与反应物的接触面积,加快反应速率;
(2)A.高温能改变废钒催化剂的结构,A符合题意;
B.“焙烧”的条件为高温,废钒催化剂中的有机杂质会因燃烧而被除去,B符合题意;
C.从该工艺可知,其目的是获得废钒催化剂中的,故除钒外的成分均为杂质,但、、中Si、Fe、Al元素均为最高价态,故“焙烧”过程不发生氧化反应,C不符合题意。故答案选AB。
“焙烧”时转化为,故“焙烧”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答案:AB;SO3;
(3)稀硫酸与反应生成和,化学方程式是。答案:;
(4)“中和”使溶液pH=7.5左右时,溶液中转化为,便于后续“沉钒”操作。答案:使溶液中转化为;
(5)①钒溶液流速比吸附速率快会导致部分钒来不及被吸附而损耗。②由题表中的三组数据可知,吸附流速为和时,平均吸附率和工作吸附容量变化不大,吸附流速为时,变化比较明显,则流速过快会导致较多的钒不能被吸附,故选用的吸附流速。③由题图可知,溶液的pH约为7.5时,钒的吸附效果最好。答案:流速过快,部分钒不能被吸附;流速超过时,对吸附钒的工作吸附容量的影响大;7.5(均可)。
【点睛】本题考查化学工艺流程,具体考查操作目的、化学方程式书写、pH调控等,意在考查考生的分析、理解及应用能力。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延伸阅读:

标签:

上一篇:沪粤版物理八年级上册《3.7 眼睛与光学仪器》同步练习(含解析)

下一篇:Unit 5 易错题检测卷-小学英语四年级上册 北京版(含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