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秋季初二物理第一阶段复习(有解析)


2023年秋季初二物理第一阶段复习
一.选择题(共16小题)
1.某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由速度公式v=可知,物体的(  )
A.速度大小恒定不变 B.速度与路程成正比
C.速度与时间成反比 D.以上说法都对
2.“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这里的“高”是指声音的(  )
A.响度 B.音调 C.音色 D.频率
3.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物体只要振动,人们就能听到声音 B.发声体的振幅越大,音调越高
C.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 D.人们能辨别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是因为它们的音色不同
4.下列关于声音传播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在空气中传播得慢 B.学生听到老师的讲课声是靠空气传播的
C.“土电话”是靠固体传声的 D.真空不能传声
5.下列单位换算中正确的是(  )
A.5.1km=5.1km×1000m=5100m B.5.1km=5.1km×1000=5100cm
C.5.1km=5.1×1000=5100m D.5.1km=5.1×1000m=5100m
6.如图所示是几种声音输入到示波器上时显示的波形,其中音调相同的是(  )
A.甲和乙 B.乙和丙 C.甲和丙
7.在平直轨道上行驶的火车中,放在车厢内的小桌上苹果相对于下列哪个物体是运动的(  )
A.这列火车的机车 B.坐在车厢椅子上的乘客
C.从旁边走过的列车员 D.关着的车门
8.小明同学用刻度尺测出一个物体的长度为172.5mm,下面物体中最接近这个数值的是(  )
A.物理课本的厚度 B.一根粉笔的长度
C.黑板的长度 D.饮水杯的高度
9.甲物体以乙物体为参照物是静止的,甲物体以丙物体为参照物是运动的,那么以丙物体为参照物的乙物体是(  )
A.可能运动 B.一定运动
C.可能静止 D.以上结论都可成立
10.甲看到:路旁树木向东运动;乙看到:甲静止不动。若以地面为参照物,应当是(  )
A.甲向西,乙向东运动 B.甲向东,乙向西运动
C.甲乙都向东运动 D.甲乙都向西运动
11.关于速度的概念,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物体通过的路程越长,速度越大 B.物体运动的时间越短,速度越大
C.物体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越长,速度越大
D.物体在相等的路程内,所用的时间越长,速度越大
12.对于一个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由v=可知,v与s成正比,与t成反比 B.由s=vt可知,s与v成正比,也与t成正比
C.由t=可知,t与s成反比,而与v成正比 D.以上说法均不正确
13.小东在百米赛跑中第1秒内通过的路程是3米,第2秒内通过的路程是5米,第3秒内通过的路程是7米,则他在这3秒内(  )
A.前2秒内的平均速度为5m/s B.后2秒内的平均速度为6m/s
C.3秒内的平均速度为7m/s D.最后1秒内的平均速度为5m/s
14.甲、乙两同学从同一地点同时向相同方向做直线运动,他们通过的路程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所示,由图象可知(  )
A.在0~10s内,甲同学比乙同学运动的快
B.甲、乙两同学出发后不可能相遇
C.在10s~20s内,乙同学是运动的
D.在0~10s内,乙同学的速度为10m/s
15.如图1所示,四个相同的玻璃瓶里装水,水面高度不同。用嘴贴着瓶口吹气。如果能分别吹出“dou(1)”“ruai(2)”“mi(3)“fa(4)”四个音阶,则与这四个音阶相对应的瓶子的序号(  )
A.丙、乙、甲、丁 B.乙、丙、甲、丁
C.甲、乙、丙、丁 D.丁、丙、乙、甲
16.课外活动时,小明和小华均在操场上沿直线进行跑步训练.在某次训练中,他们通过的路程和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两人都做匀速直线运动 B.两人都不是做匀速直线运动
C.前2s内,小华跑得较快 D.全程中,两人跑步的平均速度相同
二.填空题(共12小题)
17.单位换算:54km/h=   m/s;0.8mm=   nm;早读时间约为0.5h=   s。
18.某同学四次测同一物体的长度得到的测量结果分别是:3.62cm,3.63cm,3.48cm,3.62cm,在测量中存在错误的数据是    ,该物体的长度应记为    。
19.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有很多有趣的声现象。例如:笑树能发出笑声是因为果实的外壳上面有许多小孔,经风一吹,壳里的籽撞击壳壁,使其    发声;广场音乐喷泉的优美旋律是通过    传入我们耳中的。
20.为了测出细铜丝的直径,某同学把铜丝在铅笔上紧密排绕32圈。如图所示,用分度值是1mm的刻度尺测得这32圈的总宽度为    cm,可算出细铜丝的直径约为    mm。
21.甲、乙两物体都做匀速直线运动,它们的速度之比是2:1,它们通过路程之比是2:3,则甲、乙两物体所用时间之比是   。
22.某同学郊游时,用半小时走完2km的路程,休息半小时后,再用30min走完1.24km的路程。那么,他在前半小时的平均速度是   km/h,全程的平均速度是    m/s。
23.两个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甲和乙,它们通过的路程之比为3:4,所用时间之比为1:2,则甲、乙两物体速度之比为    ;若速度不变,他们通过相同的路程,则它们所用时间之比为    。
24.如图所示为某物体向南运动时的s﹣t图像,物体在前5秒内做    运动,在第8秒时物体处于    ,第12秒时物体向    运动,全程的平均速度为    m/s。
25.小明跟爸爸坐火车去旅游,为了测定火车行驶中的平均速度采用了如下方法:从听到车轮与钢轨连接处发生第一次碰撞起计数,结果在1min内听到了25次碰击声,爸爸告诉小明钢轨每一根长25m,则这段时间内火车行驶的速度是    m/s。
26.星期天,小明要试试自己制作的二弦琴的发声效果,需要调整琴弦的松紧程度,他这样做的目的是改变琴声的   ;正在这时,有位同学在楼下叫他去打球,他一听是小刚,马上答应了,他是根据声音的    判断是小刚在喊他;医生用听诊器听病人的心、肺发出的声音进行诊病,听诊器能减少声音的分散,使传入人耳的声音    增大。(选填:“音调”、“音色”或“响度”)
27.如图,在8个相同的水瓶中,灌入质量不同的水,水面的高度不等。若用相同的力量敲击它们,就可以发出不同的音调,此时发出的声音是由    (填“空气柱”或“瓶身和水柱”)的振动产生的,盛水越多,敲击时发出的声音的音调就越    。
28.国庆假期期间,小华全家开车自驾游,他们07:00从滨州出发,08:00在服务区,休息一会后,08:30继续前进,10:00到达济南。已知滨州到济南高速公路全程150km,则小华家的车在全程中的平均速度为   km/h。一列火车行驶途中以144km/h的速度匀速通过长度为1800m的桥梁,火车长600m。火车全部车身在桥梁上行驶的时间   s。
三.实验探究题(共3小题)
29.图甲所示是小明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其中所使用刻度尺的分度值为   ,物体的长度是   cm;如图乙所示的停表示数为   s;如图丙温度计读数为   ℃。
30.如图是小明做物理实验时使用的一些工具。
(1)图甲测定橡皮的长度,所用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cm,正确的视线方向是    ,橡皮的长度是    cm。
(2)图乙是用停表测量校运动会上男子3000m比赛成绩,从开始时到此刻经历的时间是    min    s。
31.如图所示是“探究声音的特性”实验:
①若用力大小一定,改变直尺伸出桌边的长度,此时探究的是    与    的关系,根据你的探究经历可知:塑料尺伸出桌面的长度越长,塑料尺振动得越    (填“快”或“慢”),音调越    ,即声音的音调高低由物体振动的    决定;
②若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不变,用不同大小的力拨动时,可探究    与    的关系。
四.计算题(共2小题)
32.一辆20m长的大货车匀速通过长1000m的隧道,测得大货车完全通过隧道需要51s。求:
(1)大货车完全通过隧道,通过的总路程是多少米?
(2)大货车通过隧道的平均速度是多少米每秒?
(3)大货车全部在隧道的时间是多少?
33.宜昌快速公交“BRT”于2015年6月建成并运营,该项目北起夷陵客运站,南至宜昌东站,全长约24km,如图所示是宜昌首批“BRT”公交样车,根据测算,它全程平均速度约为30km/h
(1)“BRT”从起点夷陵客运站至终点宜昌东站需要多长时间?
(2)若“BRT”在某一路段运行时,先以60km/h的速度运行60s,停车12s,再以50km/h的速度运行36s,求“BRT”在这一地段的平均速度是多少km/h?
五.解答题(共2小题)
34.在海面用超声测位仪向水深1531m海底垂直发射超声波,经过2s后收到回波,则:
(1)海水中声音的传播速度为多少?
(2)马里亚纳海沟最大水深在斐查兹海渊,为11034米,是地球的最深点,假设向此处垂直发射超声波,多少时间可到达?(精确到整数)
35.地震发生时会产生次声波,某次海底发生地震时,同时引发了海啸。若震源到海边陆地的距离为300km。已知次声波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是1500m/s。则:
(1)地震发出的次声波到达海边陆地所需要的最短时间大约是多少?
(2)陆地上的次声波接收器接收到次声波的同时进行预报,在预报后大概1300s海啸引发的巨浪登陆陆地。则海啸引发的巨浪推进速度是多少?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16小题)
1.某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由速度公式v=可知,物体的(  )
A.速度大小恒定不变 B.速度与路程成正比
C.速度与时间成反比 D.以上说法都对
【解答】解: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的速度大小不变,不能说成与路程成正比、与时间成反比。
故选:A。
2.“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这里的“高”是指声音的(  )
A.响度 B.音调 C.音色 D.频率
【解答】解:“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是指不敢大声说话,担心惊吓了天上的人,这里的“高”指响度大。
故选:A。
3.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物体只要振动,人们就能听到声音
B.发声体的振幅越大,音调越高
C.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
D.人们能辨别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是因为它们的音色不同
【解答】解:A、振动频率低于20Hz和高于20000Hz的声音人耳是听不到的,故A错误;
B、发声体的振动频率越快,音调越高,故B错误;
C、真空不能传播声音,故C错误;
D、人们能辨别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是因为它们的音色是不同的,正确。
故选:D。
4.下列关于声音传播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在空气中传播得慢
B.学生听到老师的讲课声是靠空气传播的
C.“土电话”是靠固体传声的
D.真空不能传声
【解答】解:
A、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在固体、液体中的速度比气体中要快。此选项不正确,符合题意;
B、学生听到老师的讲课声,靠的是空气的传播。此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C、“土电话”能传递信息,利用的是固体传声。此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D、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此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A。
5.下列单位换算中正确的是(  )
A.5.1km=5.1km×1000m=5100m
B.5.1km=5.1km×1000=5100cm
C.5.1km=5.1×1000=5100m
D.5.1km=5.1×1000m=5100m
【解答】解:
A、“5.1km×1000m”得到的单位不是长度单位m.故A不正确;
B、“5.1km×1000”得到的单位是km,不是m.故B不正确;
C、中间换算过程缺少单位。故C不正确;
D、进率及过程正确。故D正确。
故选:D。
6.如图所示是几种声音输入到示波器上时显示的波形,其中音调相同的是(  )
A.甲和乙 B.乙和丙 C.甲和丙
【解答】解:从甲乙丙三幅图可以看出,甲和乙在相同时间内,振动的次数是相同的,因此它们的振动频率是相同的。所以甲和乙的音调是相同的;
甲和丙两种波形的振幅是相同的,因此它们的响度是相同的。
故选:A。
7.在平直轨道上行驶的火车中,放在车厢内的小桌上苹果相对于下列哪个物体是运动的(  )
A.这列火车的机车 B.坐在车厢椅子上的乘客
C.从旁边走过的列车员 D.关着的车门
【解答】解:
A、放在车厢内的小桌上苹果相对于这列火车的机车,位置是固定的,即处于静止状态。不符合题意;
B、放在车厢内的小桌上苹果相对于坐在车厢椅子上的乘客,位置是固定的,即处于静止状态。不符合题意;
C、放在车厢内的小桌上苹果相对于从旁边走过的列车员,位置是变化的,即处于运动状态。符合题意;
D、放在车厢内的小桌上苹果相对于关着的车门,位置是固定的,即处于静止状态。不符合题意。
故选:C。
8.小明同学用刻度尺测出一个物体的长度为172.5mm,下面物体中最接近这个数值的是(  )
A.物理课本的厚度 B.一根粉笔的长度
C.黑板的长度 D.饮水杯的高度
【解答】解:172.5mm=17.25cm;
A、物理课本的厚度应该在0.5cm左右,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B、一根粉笔的长度约为10cm左右,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C、黑板的长度约为5m左右;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D、饮水杯的高度在17cm左右,此选项符合题意;
故选:D。
9.甲物体以乙物体为参照物是静止的,甲物体以丙物体为参照物是运动的,那么以丙物体为参照物的乙物体是(  )
A.可能运动 B.一定运动
C.可能静止 D.以上结论都可成立
【解答】解:甲以乙为参照物时静止的,说明甲与乙的运动的状态时完全相同的,就是通常所说的相对静止;
当以丙为参照物时,甲是运动的,那么与甲处于相对静止状态的乙,选择丙为参照物时的运动状态时相同的,即以丙为参照物乙也是运动的;
故选:B。
10.甲看到:路旁树木向东运动;乙看到:甲静止不动。若以地面为参照物,应当是(  )
A.甲向西,乙向东运动 B.甲向东,乙向西运动
C.甲乙都向东运动 D.甲乙都向西运动
【解答】解:甲看到路边树木向东运动,是以他自己为参照物,说明他向西运动;乙看到甲静止不动,是以自己为参照物,他与甲之间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说明他与甲以相同的速度向西运动。
故选:D。
11.关于速度的概念,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物体通过的路程越长,速度越大
B.物体运动的时间越短,速度越大
C.物体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越长,速度越大
D.物体在相等的路程内,所用的时间越长,速度越大
【解答】解:A、没有控制物体运动时间,只谈速度和路程的关系是不正确的。不符合题意。
B、没有控制物体经过的路程,只谈速度和时间的关系是不正确的。不符合题意。
C、物体在相同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越长,速度越大。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D、物体在相等的路程内,所用的时间越短,速度越大。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2.对于一个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由v=可知,v与s成正比,与t成反比
B.由s=vt可知,s与v成正比,也与t成正比
C.由t=可知,t与s成反比,而与v成正比
D.以上说法均不正确
【解答】解:
由v=可知,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等于路程与所用时间的比值,其速度是一个定值,与路程或时间无关,故ABC错误;D正确。
故选:D。
13.小东在百米赛跑中第1秒内通过的路程是3米,第2秒内通过的路程是5米,第3秒内通过的路程是7米,则他在这3秒内(  )
A.前2秒内的平均速度为5m/s
B.后2秒内的平均速度为6m/s
C.3秒内的平均速度为7m/s
D.最后1秒内的平均速度为5m/s
【解答】解:
A、前2秒内的路程为s′=3m+5m=8m,则平均速度v′===4m/s,故A错误;
B、后2秒内的路程为s″=5m+7m=12m,则平均速度v″===6m/s,故B正确;
C、3秒内的路程为s=3m+5m+7m=15m,则平均速度v===5m/s,故C错误;
D、第3秒内通过的路程是7米,则最后1秒内的平均速度为7m/s,故D错误。
故选:B。
14.甲、乙两同学从同一地点同时向相同方向做直线运动,他们通过的路程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所示,由图象可知(  )
A.在0~10s内,甲同学比乙同学运动的快
B.甲、乙两同学出发后不可能相遇
C.在10s~20s内,乙同学是运动的
D.在0~10s内,乙同学的速度为10m/s
【解答】解:A、由图象看出两同学在0~10s内的图象是一条斜线,表示物体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且在相同时间内乙同学通过的路程大于甲同学通过的路程,所以v甲<v乙,故A错误;
B、由图象看出两同学在15s末相遇,且0~15s内通过的路程相等,都是100m,故B错误;
C、乙同学在10~20s内的图象是一条直线表示乙同学静止不动,故C错误
D、由图象看出乙在0~10s内通过的路程为100m,所以,v乙===10m/s,故D正确。
故选:D。
15.如图1所示,四个相同的玻璃瓶里装水,水面高度不同。用嘴贴着瓶口吹气。如果能分别吹出“dou(1)”“ruai(2)”“mi(3)“fa(4)”四个音阶,则与这四个音阶相对应的瓶子的序号(  )
A.丙、乙、甲、丁 B.乙、丙、甲、丁
C.甲、乙、丙、丁 D.丁、丙、乙、甲
【解答】解:当用嘴向瓶内吹气时,瓶内的空气柱振动发声,随着瓶内水位的升高,瓶内的空气柱越来越短,振动的频率越来越高,因此音调也会越来越高;
由图知:四个瓶子的水位,从低到高分别是:丙、乙、甲、丁,因此对应的四个音阶是:1、2、3、4。
故选:A。
16.课外活动时,小明和小华均在操场上沿直线进行跑步训练.在某次训练中,他们通过的路程和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两人都做匀速直线运动
B.两人都不是做匀速直线运动
C.前2s内,小华跑得较快
D.全程中,两人跑步的平均速度相同
【解答】解:
AB、由图象可知,小华的路程和时间关系图象是一条倾斜直线,表明路程和时间成正比,所以小华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而小明的路程和时间关系图象是一条曲线,表明路程和时间不成正比,所以小明做的是变速直线运动,故AB错误;
C、由图象可知,在前2s内,小明通过的路程比小华长,所以小明跑得较快,故C错误;
D、由图象可知,两人跑的全程都为40m,而且他们所用的时间都为8s,路程和时间都相同,所以他们在全程中的平均速度相同,故D正确。
故选:D。
二.填空题(共12小题)
17.单位换算:54km/h= 15 m/s;0.8mm= 8×105 nm;早读时间约为0.5h= 1800 s。
【解答】解:54km/h=54×m/s=15m/s;
0.8mm=0.8×10﹣6nm=8×105nm;
早读时间约为0.5h=0.5×3600s=1800s。
故答案为:15;8×105;1800。
18.某同学四次测同一物体的长度得到的测量结果分别是:3.62cm,3.63cm,3.48cm,3.62cm,在测量中存在错误的数据是  3.48cm ,该物体的长度应记为  3.62cm 。
【解答】解:四次读数中,3.48cm与其他数据相差较大,属错误数据,应去除;则物体的长度为:L=≈3.62cm;
故答案为:3.48cm;3.62cm。
19.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有很多有趣的声现象。例如:笑树能发出笑声是因为果实的外壳上面有许多小孔,经风一吹,壳里的籽撞击壳壁,使其  振动 发声;广场音乐喷泉的优美旋律是通过  空气 传入我们耳中的。
【解答】解:有风的时候,壳里的籽撞击壳壁,使其振动,振动发声,所以笑树能发出笑声;
我们听见声音是通过空气传到我们耳朵的,广场音乐喷泉的优美旋律也是通过空气传到我们耳朵的。
故答案为:振动,空气。
20.为了测出细铜丝的直径,某同学把铜丝在铅笔上紧密排绕32圈。如图所示,用分度值是1mm的刻度尺测得这32圈的总宽度为  4.95 cm,可算出细铜丝的直径约为  1.5 mm。
【解答】解:由图可知L=4.95cm,n=32,故d=cm=0.15cm=1.5mm;
故答案为:4.95、1.5。
21.甲、乙两物体都做匀速直线运动,它们的速度之比是2:1,它们通过路程之比是2:3,则甲、乙两物体所用时间之比是 1:3 。
【解答】解:∵v=
∴甲、乙两物体所用时间之比:
====。
故答案为:1:3。
22.某同学郊游时,用半小时走完2km的路程,休息半小时后,再用30min走完1.24km的路程。那么,他在前半小时的平均速度是 4 km/h,全程的平均速度是 0.6  m/s。
【解答】解:前半小时平均速度:v1===4km/h;
全程的平均速度:v===2.16km/h=2.16×=0.6m/s。
故答案为:4;0.6。
23.两个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甲和乙,它们通过的路程之比为3:4,所用时间之比为1:2,则甲、乙两物体速度之比为  3:2 ;若速度不变,他们通过相同的路程,则它们所用时间之比为  2:3 。
【解答】解:甲乙路程之比s甲:s乙=3:4,所用时间之比t甲:t乙=1:2,根据可得:
v甲:v乙====3:2;
根据可知,路程一定时,时间和速度成反比,
v甲:v乙=3:2,
所以t'甲:t'乙=2:3。
故答案为:3:2;2:3。
24.如图所示为某物体向南运动时的s﹣t图像,物体在前5秒内做  匀速直线 运动,在第8秒时物体处于  静止状态 ,第12秒时物体向  北 运动,全程的平均速度为  4 m/s。
【解答】解:由图可知0~5s内,路程与时间的变化图象为过原点的直线,故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5~10s,物体通过的距离没有发生变化,处于静止状态,则第8s时,物体处于静止状态;
由图可知15s后物体又回到了原点,已知物体向南运动,由此可知10s﹣15s内物体又向北运动,则0~15s时间内,物体所走路程s=2×30m=60m,
全程的平均速度v===4m/s。
故答案为:匀速直线;静止状态;北;4。
25.小明跟爸爸坐火车去旅游,为了测定火车行驶中的平均速度采用了如下方法:从听到车轮与钢轨连接处发生第一次碰撞起计数,结果在1min内听到了25次碰击声,爸爸告诉小明钢轨每一根长25m,则这段时间内火车行驶的速度是  10 m/s。
【解答】解:车轮每到钢轨接头处,发出一次撞击声,
听到第一次响声时开始计时,共听到25次撞击声,
因此火车的路程s=(25﹣1)×25m=600m,火车运行的时间:t=1min=60s;
火车的速度v===10m/s。
故答案为:10。
26.星期天,小明要试试自己制作的二弦琴的发声效果,需要调整琴弦的松紧程度,他这样做的目的是改变琴声的 音调 ;正在这时,有位同学在楼下叫他去打球,他一听是小刚,马上答应了,他是根据声音的 音色  判断是小刚在喊他;医生用听诊器听病人的心、肺发出的声音进行诊病,听诊器能减少声音的分散,使传入人耳的声音 响度  增大。(选填:“音调”、“音色”或“响度”)
【解答】解:(1)琴弦的松紧会影响其振动的频率,从而影响音调的高低,小明是通过调整琴弦的松紧程度来调节音调的;
(2)不同人发出声音的音色是不同的,小明根据音色的不同判断出是小刚在喊他;
(3)听诊器能减少声音的分散,使传入人耳的声音响度增大。
故答案为:音调;音色;响度。
27.如图,在8个相同的水瓶中,灌入质量不同的水,水面的高度不等。若用相同的力量敲击它们,就可以发出不同的音调,此时发出的声音是由  瓶身和水柱 (填“空气柱”或“瓶身和水柱”)的振动产生的,盛水越多,敲击时发出的声音的音调就越  低 。
【解答】解:当用相同的力敲击瓶子时,振动的物体是瓶身和水柱,瓶中盛水越多,瓶子和水的质量越大,越难振动,振动越慢,音调越低。
故答案为:瓶身和水柱;低。
28.国庆假期期间,小华全家开车自驾游,他们07:00从滨州出发,08:00在服务区,休息一会后,08:30继续前进,10:00到达济南。已知滨州到济南高速公路全程150km,则小华家的车在全程中的平均速度为 50 km/h。一列火车行驶途中以144km/h的速度匀速通过长度为1800m的桥梁,火车长600m。火车全部车身在桥梁上行驶的时间 30 s。
【解答】解:(1)滨州到济南全程的时间:
t=10:00﹣07:00=3h,
滨州到济南全程的速度:
v===50km/h;
(2)火车过桥速度v′=144km/h=40m/s,
火车全部车身在桥梁上行驶的路程:
s总=s桥﹣s火车=1800m﹣600m=1200m,
由v=可得火车全部通过桥梁的时间:
t′===30s。
故答案为:50;30。
三.实验探究题(共3小题)
29.图甲所示是小明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其中所使用刻度尺的分度值为 1cm ,物体的长度是 31.0 cm;如图乙所示的停表示数为 217.5 s;如图丙温度计读数为 ﹣14 ℃。
【解答】解:(1)由图可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cm,测量的起始刻度不是零刻度,而是40.0cm的刻线,物体的末端对着的刻度线为71.0cm,所以物体的长度即为两刻度值差L=71.0cm﹣40.0cm=31.0cm;
(2)停表小盘的分度值是0.5min,指针在3min和4min之间,偏过中线;大盘的分度值是0.1s,而大盘指针在37.5s,因此停表读数为3min37.5s=217.5s。
(3)由图可知,温度计示数向下增大,说明测量的温度低于0℃,分度值为1℃,液柱末端对应的刻度在﹣14℃;
故答案为:1cm;31.0;217.5;﹣14℃。
30.如图是小明做物理实验时使用的一些工具。
(1)图甲测定橡皮的长度,所用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0.1 cm,正确的视线方向是  B ,橡皮的长度是  2.50 cm。
(2)图乙是用停表测量校运动会上男子3000m比赛成绩,从开始时到此刻经历的时间是  5 min  37.5 s。
【解答】解:(1)刻度尺上1cm之间有2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长度是0.5cm,即此刻度尺的分度值为0.1cm;读数时,视线与刻度尺的刻度线垂直,故B正确;物体左侧与1.00cm对齐,右侧与3.50cm对齐,所以物体的长度为L=3.50cm﹣1.00cm=2.50cm。
(2)在秒表的中间表盘上,1min中间有两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0.5min,指针在“5”和“6”之间,偏向“6”一侧,所以分针指示的时间为5min;
在秒表的大表盘上,1s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0.1s,指针在37.5s处,所以秒针指示的时间为37.5s,即秒表的读数为5min37.5s。
故答案为:(1)0.1;B;2.50;(2)5;37.5。
31.如图所示是“探究声音的特性”实验:
①若用力大小一定,改变直尺伸出桌边的长度,此时探究的是  音调 与  频率 的关系,根据你的探究经历可知:塑料尺伸出桌面的长度越长,塑料尺振动得越  慢 (填“快”或“慢”),音调越  低 ,即声音的音调高低由物体振动的  频率 决定;
②若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不变,用不同大小的力拨动时,可探究  响度 与  振幅 的关系。
【解答】解:①若用力大小一定,改变直尺伸出桌边的长度,此时探究的是音调与频率关系,根据实验可知:塑料尺伸出桌面的长度越长,塑料尺振动得越慢,音调越低,即声音的音调高低由物体振动频率决定的;
②若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不变,用不同大小的力拨动时,可探究响度与振幅的关系,因为力大小不同尺子的振动幅度不同,发出的声音的响度不同。
故答案为:①音调;频率;慢;低;频率;②响度;振幅。
四.计算题(共2小题)
32.一辆20m长的大货车匀速通过长1000m的隧道,测得大货车完全通过隧道需要51s。求:
(1)大货车完全通过隧道,通过的总路程是多少米?
(2)大货车通过隧道的平均速度是多少米每秒?
(3)大货车全部在隧道的时间是多少?
【解答】解:(1)大货车完全通过隧道,通过的总路程:s=L车+L隧道=20m+1000m=1020m;
(2)大货车通过隧道的平均速度:v===20m/s;
(3)大货车全部在隧道内所行驶的路程:s′=L隧道﹣L车=1000m﹣20m=980m,
由v=可知,大货车全部在隧道内的时间:t′===49s。
答:(1)大货车完全通过隧道,通过的总路程是1020m;
(2)大货车通过隧道的平均速度是20m/s;
(3)大货车全部在桥上的时间是49s。
33.宜昌快速公交“BRT”于2015年6月建成并运营,该项目北起夷陵客运站,南至宜昌东站,全长约24km,如图所示是宜昌首批“BRT”公交样车,根据测算,它全程平均速度约为30km/h
(1)“BRT”从起点夷陵客运站至终点宜昌东站需要多长时间?
(2)若“BRT”在某一路段运行时,先以60km/h的速度运行60s,停车12s,再以50km/h的速度运行36s,求“BRT”在这一地段的平均速度是多少km/h?
【解答】解:(1)从起点夷陵客运站至终点宜昌东站的路程s=24km,
从起点夷陵客运站至终点宜昌东站的平均速度v=30km/h,
由v=可得,“BRT”从起点夷陵客运站至终点宜昌东站需要的时间:
t===0.8h;
(2)由v=得,“BRT”公交样车60s通过的路程:
s1=v1t1=60km/h×h=1km,
由v=可得,“BRT”公交样车36s通过的路程:
s3=v3t3=50km/h×0.01h=0.5km,
“BRT”公交样车在这一地段通过的总路程:
s′=s1+s3=1km+0.5km=1.5km,
“BRT”公交样车在这一地段所用的总时间:
t′=t1+t2+t3=60s+12s+36s=108s=0.03h,
则“BRT”在这一地段的平均速度:
v′===50km/h。
答:(1)“BRT”从起点夷陵客运站至终点宜昌东站需要的时间是0.8h;
(2)“BRT”在这一地段的平均速度是50km/h。
五.解答题(共2小题)
34.在海面用超声测位仪向水深1531m海底垂直发射超声波,经过2s后收到回波,则:
(1)海水中声音的传播速度为多少?
(2)马里亚纳海沟最大水深在斐查兹海渊,为11034米,是地球的最深点,假设向此处垂直发射超声波,多少时间可到达?(精确到整数)
【解答】解:
(1)超声波从海面到海底用的时间:
t=×2s=1s;
该处海水的深度s=1531m,
声音在海水中的速度:
v===1531m/s;
(2)马里亚纳海沟最大水深s′=11034m,
由v=得超声波到达马里亚纳海沟底的时间:
t′==≈7s。
答:(1)海水中声音的传播速度为1531m/s;
(2)假设向此处垂直发射超声波,7s可到达。
35.地震发生时会产生次声波,某次海底发生地震时,同时引发了海啸。若震源到海边陆地的距离为300km。已知次声波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是1500m/s。则:
(1)地震发出的次声波到达海边陆地所需要的最短时间大约是多少?
(2)陆地上的次声波接收器接收到次声波的同时进行预报,在预报后大概1300s海啸引发的巨浪登陆陆地。则海啸引发的巨浪推进速度是多少?
【解答】解:(1)由v=可得,地震发出的次声波到达海边陆地所需要的最短时间:
t声===200s;
(2)海啸引发的巨浪到达陆地的时间:t=200s+1300s=1500s,
则海啸引发的巨浪推进速度:
v===200m/s。
答:(1)地震发出的次声波到达海边陆地所需要的最短时间是200s;
(2)海啸引发的巨浪推进速度是200m/s。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
" ()

延伸阅读:

标签:

上一篇:6.3 测量物质的密度 同步练习(含解析) 2022-2023上学期黑龙江省各地八年级物理期末试题选编

下一篇:第三章数据的分析同步练习题 (无答案) 2023—2024鲁教版(五四制)八年级数学上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