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沪教版(全国)化学九年级上册第四章 认识化学变化 达标练习题(答案)

2023—2024学年沪教版(全国)化学九年级上册第四章 认识化学变化 达标练习题含答案
沪教版(全国)第四章 认识化学变化
一、选择题。(16题)
1、下列关于燃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有放热、发光现象的变化一定是燃烧
B.可燃物燃烧时一定有火焰和发光的现象
C.在纯氧中能燃烧的物质在空气中也一定能燃烧
D.可燃物燃烧时一定有发光、放热现象
2、古语道:“人在实,火在虚。”意思是说:做人必须脚踏实地,事业才能有成;燃烧固体燃料需要架空,燃烧才能更旺。“火要虚”蕴含的化学原理是(  )
A.燃烧需要可燃物 B.提高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C.提高可燃物的着火点 D.增大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3、下列物质的用途中,利用其物理性质的是( )
A.氮气用于保存食品 B.干冰用于人工降雨
C.氧气供给呼吸 D.一氧化碳用于作燃料
4、某物质由碳、氢、氧三种元素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将该物质燃烧后的产物依次通过澄清石灰水和无水硫酸铜,观察到石灰水变浑浊,无水硫酸铜变成蓝色。有关该物质的组成,推断正确的是( )
A.一定有碳、氢、氧元素
B.一定有碳、氢元素,可能有氧元素
C.一定有碳元素,可能有氢、氧元素
D.一定有碳、氧元素,可能有氢元素
5、在一个密闭容器内有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
物质 甲 乙 丙 丁
反应前质量/g 8 2 40 5
反应后质量/g 待测 24 8 23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反应一定是化合反应
B.乙和丁的相对分子质量比一定为11:9
C.参加反应的甲、丙的质量比为1:4
D.反应后甲的质量为8
6、不论在生活中还是在实验中,都可能需要划着火柴。划火柴时,燃着的火柴梗竖直向上,不如火柴梗水平放置或略向下放置火焰旺,其原因是( )
A.火柴梗着火点低 B.空气中氧气不足
C.火柴梗跟氧气接触面积小 D.火柴梗温度不易达到着火点
7、下列关于火灾、灭火和逃生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在火场的浓烟中逃生
B.着火时,只能用水灭火
C.高楼发生火灾可以跳楼逃生
D.燃烧是一种缓慢的氧化反应
8、下图是某化学反应过程的微观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氧气由氧原子构成 B.汞由汞原子构成
C.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改变 D.反应前后分子的种类不变
9、如图表示一定质量的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固体混合物受热过程,某变量y随加热时间的变化趋势如图所示,纵坐标表示的是( )
A. 固体中氧元素的质量 B. 生成氧气的质量
C. 固体中二氧化锰的质量 D. 固体中钾元素的质量分数
10、使可燃物着火燃烧的必备条件是( )
①降低可燃物的温度 ②温度达到着火点 ③隔绝空气 ④跟氧气接触
A.②和④ B.①和④ C.④ D.①和③
11、建立模型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下列模型正确的是( )
A.地壳中元素含量模型
B.反应类型关系模型
C.灭火原理模型
D.空气组成模型
12、甲和乙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丙和丁,微观示意图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反应前后分子个数没有发生改变
B.甲物质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21%
C.丙物质由六个原子构成
D.保持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为水分子
13、实验室欲测定一包黄铜样品中锌的质量分数(假设样品中只含铜和锌)取100g黄铜样品粉末于烧杯中,先加300g稀硫酸,充分反应后过滤得滤液为318.9g,再向滤渣继续滴加相同浓度的稀硫酸至不再产生气泡为止,此时所用稀硫酸的量恰好为100g,则黄铜样品中锌的质量分数为( )
A. 26% B. 19.5% C. 13% D. 74%
14、下图是一组与燃烧有关的实验,对下列实验现象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实验1红磷未燃烧,说明红磷的着火点比白磷高
B.实验2红磷燃烧,产生白烟,是因为具备燃烧的条件
C.实验2集气瓶中水的体积超过1/5,是因为红磷量不足
D.实验1热水中白磷没有燃烧,是因为水中的白磷没有与氧气接触
15、欲将二氧化碳里混入的少量一氧化碳杂质除去,可以让混合气通过( )
A.水 B.灼热的碳层 C.澄清的石灰水 D.灼热的氧化铜
16、从“宏观”和“微观”认识化学反应,是化学学科的基本思想,如图是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的微观示意图,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B.该反应中元素种类发生改变
C.该反应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D.该反应中原子种类、数目都没有发生改变
二、填空题。
17、2021年3月30日,四川凉山森林火灾;2021年4月15日,法国巴黎圣母院烧毁。火灾的频繁发生,对社会造成了无法估量的损失。针对以下灭火方式,写出相应的灭火原理。
(1)将森林大火蔓延路线前的一片树木砍掉,其灭火原理是   ;
(2)油罐着火时用水喷淋灭火,其灭火原理是   ;
(3)野炊时用沙土将火堆掩埋,其灭火原理是   。
18、质量守恒定律是化学反应中重要的规律.请你运用此规律解答下列问题:
(1)将金属钠与液态氨气反应制得NaNH2,再将与N2O反应可生成NaN3,反应的化学化学方程式为:2NaNH2+N2O═NaN3+NaOH+X,则X的化学式为    。
(2)工业上用如下反应降低污染,其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
①参加反应的“”和“”分子个数比为   。
②该反应中化合价发生改变的元素是   。
19、在工业中硫酸铜有不少用途。某工厂用硫化铜(CuS)制硫酸铜(CuSO4),拟选择两个方案。
方案 方案① 方案②
原理 CuS是在硫杆菌(催化剂)的作用下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化合反应生成硫酸铜。 2CuS+3O22CuO+2SO2CuO+H2SO4==CuSO4+H2O
(1)请写出方案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 。
(2)在两个方案中①更合理。理由是方案①具有以下优点:优点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优点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根据如图三幅图示回答:
(1)白磷最易燃烧的是   ,
(2)白磷不会燃烧的是   .
(3)要使上述不能燃烧的白磷燃烧起来,可采取的方法是   ,(要求不同于题中白磷能燃烧的方法)
21、如图所示,红磷用酒精灯加热后才能燃烧,由此可知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之一是    ,红磷燃烧后冷却至室温,活塞a约停在刻度    (填数字)处。
三、实验题。
22、如图所示,将白磷和红磷分装于Y形管的2个支管中,管口系牢小气球,将2个支管同时伸入相同深度的热水中。已知:五氧化二磷有毒。
(1)能燃烧的是   (填“a”“b”或“c”)处,该处燃着的磷会很快熄灭,原因可能是   (填序号)。
A.温度降低 B.氧气耗尽 C.管内产生了二氧化碳气体
(2)实验中发生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
(3)管口的小气球可以防止       进入空气,从而使该实验绿色化。
(4)烧杯中的水在实验中的作用是   。
23、小明欲通过化学实验证明“质量守恒定律”,确定以“稀盐酸与碳酸钙反应”为研究对象,设计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1)根据实验目的,小明应该测量的数据是     (填“只有反应前”“只有反应后”或“反应前后”)整个反应装置(包括锥形瓶、气球和药品)的质量。
(2)实验步骤如下:
①放好仪器,使天平平衡,记录称量数据。
②将碳酸钙粉末全部倒入锥形瓶中,观察到锥形瓶中出现的现象之一是:
         。
③当反应结束时,气球已经完全鼓起,小明发现天平的指针已经向右偏了,小明又重新称量,记录了数据。他感到困惑:其他操作均正常,实验现象与数据为何与预测结果不符 你认为出现该实验现象的合理解释最应该是    。
A、该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变少
B、该反应生成物的总质量小于反应物的总质量
C、空气的浮力作用干扰了实验结果
D、生成气体的反应不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四、计算类题。
24、工业上用电解水的方法制取氢气(化学方程式为2H2O2H2↑+O2↑)
试计算:电解7.2t的水,能制得氢气的质量是多少?
2023—2024学年沪教版(全国)化学九年级上册第四章 认识化学变化 达标练习题含答案
沪教版(全国)第四章 认识化学变化
一、选择题。(16题)
1、下列关于燃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有放热、发光现象的变化一定是燃烧
B.可燃物燃烧时一定有火焰和发光的现象
C.在纯氧中能燃烧的物质在空气中也一定能燃烧
D.可燃物燃烧时一定有发光、放热现象
【答案】D 
2、古语道:“人在实,火在虚。”意思是说:做人必须脚踏实地,事业才能有成;燃烧固体燃料需要架空,燃烧才能更旺。“火要虚”蕴含的化学原理是(  )
A.燃烧需要可燃物 B.提高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C.提高可燃物的着火点 D.增大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答案】D 
3、下列物质的用途中,利用其物理性质的是( )
A.氮气用于保存食品 B.干冰用于人工降雨
C.氧气供给呼吸 D.一氧化碳用于作燃料
【答案】B
4、某物质由碳、氢、氧三种元素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将该物质燃烧后的产物依次通过澄清石灰水和无水硫酸铜,观察到石灰水变浑浊,无水硫酸铜变成蓝色。有关该物质的组成,推断正确的是( )
A.一定有碳、氢、氧元素
B.一定有碳、氢元素,可能有氧元素
C.一定有碳元素,可能有氢、氧元素
D.一定有碳、氧元素,可能有氢元素
【答案】C
5、在一个密闭容器内有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
物质 甲 乙 丙 丁
反应前质量/g 8 2 40 5
反应后质量/g 待测 24 8 23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反应一定是化合反应
B.乙和丁的相对分子质量比一定为11:9
C.参加反应的甲、丙的质量比为1:4
D.反应后甲的质量为8
【答案】C
6、不论在生活中还是在实验中,都可能需要划着火柴。划火柴时,燃着的火柴梗竖直向上,不如火柴梗水平放置或略向下放置火焰旺,其原因是( )
A.火柴梗着火点低 B.空气中氧气不足
C.火柴梗跟氧气接触面积小 D.火柴梗温度不易达到着火点
【答案】D
7、下列关于火灾、灭火和逃生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在火场的浓烟中逃生
B.着火时,只能用水灭火
C.高楼发生火灾可以跳楼逃生
D.燃烧是一种缓慢的氧化反应
【答案】A
8、下图是某化学反应过程的微观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氧气由氧原子构成 B.汞由汞原子构成
C.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改变 D.反应前后分子的种类不变
【答案】B
9、如图表示一定质量的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固体混合物受热过程,某变量y随加热时间的变化趋势如图所示,纵坐标表示的是( )
A. 固体中氧元素的质量 B. 生成氧气的质量
C. 固体中二氧化锰的质量 D. 固体中钾元素的质量分数
【答案】A
10、使可燃物着火燃烧的必备条件是( )
①降低可燃物的温度 ②温度达到着火点 ③隔绝空气 ④跟氧气接触
A.②和④ B.①和④ C.④ D.①和③
【答案】A
11、建立模型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下列模型正确的是( )
A.地壳中元素含量模型
B.反应类型关系模型
C.灭火原理模型
D.空气组成模型
【答案】D
12、甲和乙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丙和丁,微观示意图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反应前后分子个数没有发生改变
B.甲物质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21%
C.丙物质由六个原子构成
D.保持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为水分子
【答案】D
13、实验室欲测定一包黄铜样品中锌的质量分数(假设样品中只含铜和锌)取100g黄铜样品粉末于烧杯中,先加300g稀硫酸,充分反应后过滤得滤液为318.9g,再向滤渣继续滴加相同浓度的稀硫酸至不再产生气泡为止,此时所用稀硫酸的量恰好为100g,则黄铜样品中锌的质量分数为( )
A. 26% B. 19.5% C. 13% D. 74%
【答案】A
14、下图是一组与燃烧有关的实验,对下列实验现象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实验1红磷未燃烧,说明红磷的着火点比白磷高
B.实验2红磷燃烧,产生白烟,是因为具备燃烧的条件
C.实验2集气瓶中水的体积超过1/5,是因为红磷量不足
D.实验1热水中白磷没有燃烧,是因为水中的白磷没有与氧气接触
【答案】C
15、欲将二氧化碳里混入的少量一氧化碳杂质除去,可以让混合气通过( )
A.水 B.灼热的碳层 C.澄清的石灰水 D.灼热的氧化铜
【答案】D
16、从“宏观”和“微观”认识化学反应,是化学学科的基本思想,如图是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的微观示意图,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B.该反应中元素种类发生改变
C.该反应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D.该反应中原子种类、数目都没有发生改变
【答案】B
二、填空题。
17、2021年3月30日,四川凉山森林火灾;2021年4月15日,法国巴黎圣母院烧毁。火灾的频繁发生,对社会造成了无法估量的损失。针对以下灭火方式,写出相应的灭火原理。
(1)将森林大火蔓延路线前的一片树木砍掉,其灭火原理是   ;
(2)油罐着火时用水喷淋灭火,其灭火原理是   ;
(3)野炊时用沙土将火堆掩埋,其灭火原理是   。
【答案】(1)清除可燃物;
(2)降低温度至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 (3)隔绝氧气。
18、质量守恒定律是化学反应中重要的规律.请你运用此规律解答下列问题:
(1)将金属钠与液态氨气反应制得NaNH2,再将与N2O反应可生成NaN3,反应的化学化学方程式为:2NaNH2+N2O═NaN3+NaOH+X,则X的化学式为    。
(2)工业上用如下反应降低污染,其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
①参加反应的“”和“”分子个数比为   。
②该反应中化合价发生改变的元素是   。
【答案】(1)NH3; (2)1:2;S和C。
19、在工业中硫酸铜有不少用途。某工厂用硫化铜(CuS)制硫酸铜(CuSO4),拟选择两个方案。
方案 方案① 方案②
原理 CuS是在硫杆菌(催化剂)的作用下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化合反应生成硫酸铜。 2CuS+3O22CuO+2SO2CuO+H2SO4==CuSO4+H2O
(1)请写出方案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 。
(2)在两个方案中①更合理。理由是方案①具有以下优点:优点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优点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CuS+2O2 CuSO4
(2)环保无污染;不需要加热节能;不需要消耗硫酸
20、根据如图三幅图示回答:
(1)白磷最易燃烧的是   ,
(2)白磷不会燃烧的是   .
(3)要使上述不能燃烧的白磷燃烧起来,可采取的方法是   ,(要求不同于题中白磷能燃烧的方法)
【答案】(1)B; (2)C; (3)用导管往C中白磷附近通入氧气 。
21、如图所示,红磷用酒精灯加热后才能燃烧,由此可知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之一是    ,红磷燃烧后冷却至室温,活塞a约停在刻度    (填数字)处。
【答案】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8。
三、实验题。
22、如图所示,将白磷和红磷分装于Y形管的2个支管中,管口系牢小气球,将2个支管同时伸入相同深度的热水中。已知:五氧化二磷有毒。
(1)能燃烧的是   (填“a”“b”或“c”)处,该处燃着的磷会很快熄灭,原因可能是   (填序号)。
A.温度降低 B.氧气耗尽 C.管内产生了二氧化碳气体
(2)实验中发生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
(3)管口的小气球可以防止       进入空气,从而使该实验绿色化。
(4)烧杯中的水在实验中的作用是   。
【答案】(1)a B (2)白磷+氧气五氧化二磷 (3)五氧化二磷
(4)隔绝空气,并提供热量使温度达到白磷的着火点
23、小明欲通过化学实验证明“质量守恒定律”,确定以“稀盐酸与碳酸钙反应”为研究对象,设计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1)根据实验目的,小明应该测量的数据是     (填“只有反应前”“只有反应后”或“反应前后”)整个反应装置(包括锥形瓶、气球和药品)的质量。
(2)实验步骤如下:
①放好仪器,使天平平衡,记录称量数据。
②将碳酸钙粉末全部倒入锥形瓶中,观察到锥形瓶中出现的现象之一是:
         。
③当反应结束时,气球已经完全鼓起,小明发现天平的指针已经向右偏了,小明又重新称量,记录了数据。他感到困惑:其他操作均正常,实验现象与数据为何与预测结果不符 你认为出现该实验现象的合理解释最应该是    。
A、该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变少
B、该反应生成物的总质量小于反应物的总质量
C、空气的浮力作用干扰了实验结果
D、生成气体的反应不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答案】 (1)反应前后
(2)②有大量气泡产生(或碳酸钙逐渐消失)  ③C
四、计算类题。
24、工业上用电解水的方法制取氢气(化学方程式为2H2O2H2↑+O2↑)
试计算:电解7.2t的水,能制得氢气的质量是多少?
【答案】设制的氢气的质量为x t
2H2O2H2↑+O2↑
36 4
7.2t X
36:4=7.2t:X
X=0.8t
答:制的氢气的质量为0.8t。

延伸阅读:

标签:

上一篇:Unit 4 Where's my schoolbag? Section B(1a-1e)同步练习(含答案)

下一篇:2023年七年级数学上册专题2.2 同类项与合并同类项【八大题型】(人教版)(原卷版+解析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