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河北省石家庄第二外国语学校八年级(上)开学物理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4小题,共42.0分)
1.下列数据中,最接近生活实际的是( )
A. 初中物理课本的宽度约为 B. 你的指甲宽度约为
C. 人正常步行的速度约为 D. 脉搏正常跳动一次时间约为
2.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的颗粒物。单个隐藏在空气的浮尘中,容易被吸入人的肺部造成危害。下列关于颗粒物直径的单位换算,正确的是( )
A. B.
C. D.
3.有五位同学轮流用同一把刻度尺先后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他们测量的结果分别是:,,,,。该物体的长度是( )
A. B. C. D.
4.关于测量和测量工具的使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使用任何测量工具,都必须先弄清楚量程和分度值
B. 可用多次测量求平均值、改进测量方法等方法减少测量误差
C. 误差是由测量错误造成的
D. 误差是不可避免的,只能减少,不可消除
5.看电视转播的百米赛跑时,我们常常感觉运动员跑得很快,但实际上他们始终处在屏幕内。其中“感觉运动员跑得很快”的参照物是( )
A. 看电视的人 B. 运动员 C. 电视机屏幕 D. 运动员所在的跑道
6.下列关于运动和静止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地球同步卫星围绕地球运行时,以地面为参照物,卫星是运动的
B. 汽车在马路上行驶,以汽车为参照物,树木是静止的
C. 月亮在云中穿行时,以云为参照物,月亮是运动的
D. 漂流而下的小船,以河岸为参照物,小船是静止的
7.如图所示,下列有关长度的测量不正确的是( )
A. 如图中测自行车通过的路程,可先记下车轮转过的圈数,再乘以车轮的周长
B. 如图中使用三角板和刻度尺,测出纪念币的直径为
C. 如图中先测出几十张纸的厚度,除以纸的张数,可以得出一张纸的厚度
D. 如图中把金属丝密绕在铅笔上圈,测出密绕部分的长度,则金属丝直径
8.运用坐标图像研究物理问题是物理学常用的一种研究方法,图中关于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的坐标图像描述正确的是( )
A. 甲和丙 B. 甲和丁 C. 乙和丙 D. 乙和丁
9.关于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下列讨论正确的说法是( )
A. 物体运动速度越大,通过的路程越长
B. 物体运动速度越大,所用时间越少
C. 的大小由决定,但与、的大小无关
D. 上述说法都不正确
10.一辆小车先以的速度匀速前进了,又以的速度匀速前进了,这辆小车在内的平均速度为( )
A. B. C. D.
11.鲁迅的社戏中有这样的描写,“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其中“山向船尾跑去了”所选的参照物是( )
A. 工会 B. 船 C. 流水 D. 河岸
12.匀速直线运动的甲、乙两物体,它们通过的路程之比为:,所用时间之比是:,则它们的速度之比是( )
A. : B. : C. : D. :
13.平直公路上并排停放着两辆汽车,一段时间后,坐在甲车上的小明感觉乙车向北运动,关于两辆汽车的运动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以乙车为参照物,甲车一定向南运动 B. 以甲车为参照物,地面一定是静止的
C. 以地面为参照物,甲车一定是向南运动 D. 以地面为参照物,乙车一定向北运动
14.甲、乙两物体,同时从同一地点沿直线向东运动,它们的图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内乙做匀速直线运动
B. 内以甲为参照物,乙向西运动
C. 时甲、乙两物体的速度相等
D. 内乙的平均速度为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28.0分)
15.如图所示机械停表的读数是______ , ______ ;
小明同学在参加物理实验考查时,用如图所示刻度尺测量某物体的长度,则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______ ,物体长度为______ 。
16.如图所示是加油机在空中给飞行的战斗机加油的情景,以加油机为参照物,战斗机是______的;以地面为参照物,战斗机又是______的,这表明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17.一千多年前,唐朝的大诗人李白曾在芜湖感叹长江的壮美景观:“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从物理学的角度看,“两岸青山相对出”和“孤帆一片日边来”所选的参照物分别是______和______。
18.甲、乙、丙三辆小车同时、同地向东开始运动,它们运动的图像如图所示,由图可知:乙车的速度为______,若乙车以这个速度继续运动,时乙车通过的路程______;若以甲车为参照物,则乙车______选填“静止”、“向东运动”或“向西运动”。
19.如图,甲、乙两车沿平直公路行驶,乙车做______ 选填“匀速”或“变速”直线运动,乙车在内的平均速度是______ 。
三、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4.0分)
20.如图所示,让小车从斜面的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分别测出小车到达点和点的时间,即可测出不同阶段的平均速度。
该实验还需要的测量工具是______ 。
该实验原理是______ ,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坡度较______ 填“大”或“小”。
小车通过段时测得时间,段的距离 ______ ,则段的平均速度 ______ 。
在测量小车到达点的时间时,如果小车过了点才停止计时,测得段的平均速度会偏______ 选填“小”或“大”。
根据你的实验,你认为小车由静止释放,小车通过上半程的平均速度______ 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小车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
四、计算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16.0分)
21.小亮一家到武夷山度假,汽车行驶了一段时间,他看到了如图所示标志,求:
如图所示,标志牌中“”的含义:______ ;在遵守交通规则的前提下,从标志牌到武夷山至少需要多少分钟?
若汽车以速度计指示的速度匀速行驶,汽车通过的路程是多少千米?
22.元旦期间小华和爸爸乘坐次高铁列车从连云港出发去北京参观园博会。如表为次高铁列车从盐城到北京的运行时刻表。
时间 盐城 连云港 日照 青岛 济南 北京
到站时间 : : : : :
发车时间 : : : : :
里程
根据列车运行时刻表回答下列问题:
列车由连云港驶往北京全程的平均速度是多大?
若行驶途中列车以的速度通过某座大桥,桥长,列车长为,求列车完全通过大桥需要多长时间?
答案和解析
1.【答案】
【解析】解:初中物理课本的宽度约为,故A符合实际;
B.人的指甲宽度约为,故B不符合实际;
C.人正常步行的速度约为,故C不符合实际;
D.脉搏正常跳动一次时间约为,故D不符合实际。
故选:。
首先对题目中涉及的物理量有个初步的了解,对于选项中的数据,可根据需要进行相应的换算或转换,排除与生活实际相差较远的选项,找出符合生活实际的答案。
对日常生活中的速度、质量、长度、时间等进行准确的估测,是初中学生需要掌握的一种基本能力,平时注意观察,结合所学知识多加思考,逐渐培养这方面的能力。
2.【答案】
【解析】解:,故ACD错误,B正确。
故选:。
长度的换算关系为。可据此进率进行长度单位的换算。
此题考查了长度的单位换算,属基础题目。
3.【答案】
【解析】解:
由测量结果知:与其它四个测量数值比较偏差太大,所以此结果是错误的,应该舍去;
物体长度的平均值为,故B正确。
故选:。
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可减小测量误差;
多次测量时,每次的测量值相差不大,如果所测某一数据与其它数据偏差较大,则该数据是错误的,应舍去;
然后求正确测量值的平均值,作为所测物体的长度,与平均值相差最小的测量值误差最小。
用刻度尺多次测量物体长度时,平均值并保留到与测量数值位数一样,这样更接近物体长度真实值。
4.【答案】
【解析】解:、为了保证测量的正确性、避免损坏测量工具,使用测量工具之前都要先了解它的量程和分度值。故A正确。
B、用精密测量仪器,改进测量方法可以减小误差,测量工具越精密,实验方法越合理,误差就越小,故B正确。
C、误差是由于所用仪器和测量方法的限制等因素所造成,它不可避免,只能尽量减小,不可能消除,而错误是由于不正确做法而引起的,是可以避免的,因此误差不是由测量错误造成的,故C错误。
D、误差是客观存在的,只能在条件允许时尽可能的减小,而不可能避免;故D正确。
故选:。
使用测量工具或仪器之前,首先要观察并明确其零刻度线、量程和分度值;
测量时,受所用仪器和测量方法的限制,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总会有差别,这就是误差。不同于错误,作为误差来说不可避免,只能尽量减小。在实际中经常用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办法来减小误差。
此题对错误和误差进行考查,而区分两者可从产生原因下手,让学生知道错误是由于主观因素造成,因此可以避免;而误差是由于客观原因所造成故无法避免,只能尽量减小。
5.【答案】
【解析】解:
运动员相对于比赛场上跑道的位置发生了改变,所以说运动员相对于比赛场上跑道是运动的,并且运动速度很快,
而屏幕中的运动员相对于电视屏幕、运动员本身、看电视的人的位置没有发生改变,所以说运动员相对于电视屏幕、运动员本身、看电视的人都是静止的,故ABC错误、D正确。
故选:。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看被研究的物体与所选的标准即参照物之间的相对位置是否发生了改变,如果发生改变,则物体是运动的;如果未发生变化,则物体是静止的。
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参照物的选择、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理解和掌握,研究同一物体的运动状态,如果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得出的结论可以不同,但都是正确的结论。
6.【答案】
【解析】解:、同步卫星的“同步”指的正是它与地球自转周期、角速度相同的意思,它和地球是相对静止不动的。所以以地面为参照物,卫星是静止的,故A错误。
B、汽车在马路上行驶,汽车相对于地面和树木的位置发生了改变。所以以汽车为参照物,树木是运动的,故B错误。
C、月亮在云中穿行时,月亮相对于云的位置发生了改变。所以以云为参照物,月亮是运动,故C正确。
D、漂流而下的小船,相对于河岸的位置发生了改变。所以以河岸为参照物,小船是运动的,故D错误。
故选:。
判断物体是否运动就看物体与参照物之间的位置是否发生变化,位置发生变化则物体运动,位置不发生变化,则物体静止。
在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时,一般按照以下几个步骤进行:确定被研究物体;选定参照物;判断被研究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是否发生了改变来确定物体的运动情况。
7.【答案】
【解析】解:、自行车车轮的周长可以测出,要测量自行车行驶的路程,可以先记下车轮转过的圈数,再乘以车轮的周长,故A正确;
B、由图知:刻度尺上之间有个小格,所以个小格代表的是,即此刻度尺的分度值为;纪念币左端与对齐,右端与对齐,所以纪念币的直径为,故B错误;
C、一张纸的厚度太小,甚至小于刻度尺的分度值,无法直接准确测量,所以测量纸的厚度时,可以用刻度尺先测出几十张纸的厚度,然后再除以纸的总张数,即得出一张纸的厚度,故C正确;
D、细金属丝的直径太小,甚至小于刻度尺的分度值,无法直接准确测量,所以可以把金属线无间隙地密绕在一根铅笔上若干圈,测出密绕部分的长度和圈数,则直径,故D正确。
故选:。
自行车通过的路程可以通过车轮转动的圈数和车轮周长间接得到;
刻度尺的分度值或叫最小刻度值为相邻的刻度线表示的长度;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时,要观察是否从刻度线量起,起始端没从开始,要以某一刻度当作“”刻度,读出末端刻度值,减去前面的刻度即为物体长度,注意刻度尺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一张纸的厚度太小,细金属丝的直径太小,都不能直接利用刻度尺准确测量,需要应用累积法由多求少;
金属丝的直径可以把金属线无间隙地密绕在一根铅笔上若干圈,通过密绕部分的长度和圈数间接得到。
本题主要考查对特殊测量方法的了解与运用,对被测物理量太小,不便于直接测量则测多个相同物理量的总和,求平均值从而达到减小误差的目的,该测量方法为“累积法。
8.【答案】
【解析】解:根据图象可知:甲、乙为图象,乙图象为倾斜的直线,则表示物体通过的路程与时间成正比,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甲图象为平行的直线表示物体静止不动;
丙、丁为图象,丙图象为倾斜的直线,则表示物体的速度与时间成正比,表示物体始终做匀加速直线运动;丁图象为平行的直线,表示物体的速度不变,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所以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的坐标图象是乙和丁。
故选:。
图象中,与时间轴平行的直线表示物体静止不动,倾斜的直线表示物体匀速直线运动;
图象中,与时间轴平行的直线表示做匀速直线运动,倾斜的直线表示匀变速直线运动。
本题考查了匀速直线运动速度时间和路程时间图象的特点,属于基础题。
9.【答案】
【解析】解:
A、物体运动速度较大,运动时间不确定,由知通过的路程不确定。此选项错误;
B、物体运动速度越大,通过的路程不确定,由知所用时间不确定。此选项错误;
C、对于匀速直线运动,时间是原来的几倍,路程就是原来的几倍,其速度是不变的。此选项正确;
D、此选项错误。
故选:。
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大小、运动方向都是不变的,速度的大小与物体通过的路程和运动时间无关;
在速度一定时,路程与时间成正比;
本题考查速度物理意义、计算公式的应用,关键知道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速度保持不变,与路程和时间的大小无关。
10.【答案】
【解析】解:前通过的路程为:
;
后通过的路程为:
;
通过的总路程为:;
用的总时间为:。
所以平均速度为:。
故选:。
根据公式先求出前所通过的路程,再求出后所通过的路程,两个路程之和就是全部通过的路程,两次时间相加就是总时间;最后利用公式求出平均速度。
本题考查时间、路程和速度的计算,关键是公式及其变形的灵活运用,要知道求平均速度必须知道总路程和总时间。
11.【答案】
【解析】解:船行时,山和船的位置发生了变化,故以船为参照物,山是运动的。
故选:。
被研究物体与参照物相比,位置没有改变,就说物体是静止的;反之,就是运动的。
本题考查了学生对参照物的理解,属于基础题。
12.【答案】
【解析】【分析】
此题考查了速度公式的应用,属于基本的计算题。题目简单,要求学生仔细作答。
已知甲乙两物体通过的路程比和时间比,利用公式,可以求出两者的速度之比。
【解答】
解:已知甲乙通过的路程比和时间比,根据公式,
可得甲乙的速度比:
:::。
故选:。
13.【答案】
【解析】解:坐在甲车上的小明感觉乙车向北运动,甲车的运动有种情况:甲车不动,乙车向北运动;乙车不动,甲车向南运动;甲车向南运动,乙车向北运动;甲车向北运动,乙车也向北运动,但甲车比乙车慢;甲车向南运动,乙车也向南运动,但甲车比乙车快;
A、坐在甲车上的小明感觉乙车向北运动,以乙车为参照物,甲车一定向南运动,故A正确;
B、坐在甲车上的小明感觉乙车向北运动,甲车可能静止,也可能运动,故以甲车为参照物,地面不一定是静止的,故B错误;
C、坐在甲车上的小明感觉乙车向北运动,以地面为参照物,甲车可能静止也可能向北运动,也可能向南运动,故C错误;
D、以地面为参照物,乙车可能静止也可能向北运动,也可能向南运动,故D错误。
故选:。
判断一个物体是否运动关键是看被研究的物体与所选的标准即参照物之间的相对位置是否发生了变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对运动状态的描述是相对的,研究同一物体的运动状态,如果选择的参照物不同,得出的结论可以不同,但都是正确的结论。
一个物体的运动状态的确定,关键取决于所选取的参照物。所选取的参照物不同,得到的结论也不一定相同。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14.【答案】
【解析】解:由图像知,甲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说明甲通过的路程与其时间成正比,即甲保持匀速直线运动;
前,乙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所以做匀速直线运动;后乙的位置没有变化,所以处于静止状态,即乙是先匀速直线运动后静止。
A、 内,乙的路程没有发生变化,所以乙是静止状态,故A错误;
B、由图可知,甲的速度为 ;乙的速度为,
甲乙都向东匀速运动,,所以以甲为参照物,乙向东运动,故B错误;
C、 时甲是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乙是静止状态,速度不同,故C错误;
D、 乙运动的路程是,时间是 ,平均速度为 ,故D正确。
故选:。
此图像为图像,先明确甲乙的运动状态,然后比较甲乙的运动速度和通过的距离。
此题考查了图像的分析和平均速度计算公式的应用,根据图像特点确定物体运动状态,是解决此类问题的第一步。
15.【答案】
【解析】解:
由图可知,在停表的中间表盘上,中间有两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指针在“”和“”之间,所以分针指示的时间为;在停表的大表盘上,之间有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由于小表盘指针偏向“”一侧,所以大表盘指针读数应小于,故指针在处,即停表的读数为;;
刻度尺上之间有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长度是,即此刻度尺的分度值为;物体左侧与对齐,右侧对应刻度尺上读数为,所以物体的长度为。
故答案为:;;;。
秒表的中间的表盘代表分钟,周围的大表盘代表秒,秒表读数是两个表盘的示数之和;
刻度尺的分度值是刻度尺相邻两刻度线表示的长度;使用刻度尺时要明确其分度值,起始端从开始,读出末端刻度值,就是物体的长度;起始端没有从刻度线开始的,要以某一刻度线为起点,读出末端刻度值,减去起始端所对刻度即为物体长度,注意刻度尺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本题考查了刻度尺和秒表的读数、时间单位的换算,只有刻度尺的读数要有估读值,其它只要读到准确值即可。
16.【答案】静止 运动
【解析】解:以加油机为参照物,战斗机的位置没有发生改变,所以是静止的;以地面为参照物,战斗机相对于地面的位置发生了改变,所以是运动的,这表明运动和静止具有相对性。
故答案为:静止;运动。
判断物体的运动与静止时,要看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是否发生改变;如果改变就是运动的,如果不变就是静止的。
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运动和静止相对性的理解和掌握,研究同一物体的运动状态,如果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得出的结论可以不同,但都是正确的结论。
17.【答案】船 青山
【解析】解:“两岸青山相对出”描述的是青山是运动的,参照物选择的是行驶的船,青山和船之间的位置发生了改变,所以是运动的。
“孤帆一片日出来”,研究的对象是“孤帆”,运动状态是“来”,帆船是运动的,是相对于青山或两岸、地面来说的;故参照物是青山或两岸、地面。
故答案为:船,青山。
作者从不同参照物的角度来分析物体的运动状态,需要从古诗句中体会作者的意思所在。
本题考查参照物的选择和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判断,需要对物体运动情况进行仔细分析。
18.【答案】 静止
【解析】解:甲图像是图像,速度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是一个定值,速度大小;
乙图像是图像是过原点的直线,说明乙车通过的路程与时间成正比,乙车做匀速直线运动,
由图乙知,当时,,
乙车的速度为:
,
由可得时乙车通过的路程为:
;
由图丙知,当时,,
丙车的速度为:
,
可见甲车和乙车的速度相同;
因为甲、乙、丙三辆小车同时、同地向东运动,速度相同的是甲和乙,大于丙的速度,以乙车为参照物,丙车向西运动;以甲车为参照物,乙车静止。
故答案为:;;静止。
根据三个图像,分别分析出甲、乙、丙三辆小车的运动情况,根据图甲读出甲的速度,根据图乙和图丙分别读出一组数据,利用速度公式求出乙、丙的速度以及乙车内通过的路程;
在研究物体运动时,要选择参照的标准,即参照物,物体的位置相对于参照物发生变化,则运动,不发生变化,则静止。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于图像的分析能力,在进行物理实验中经常要画出测得数据的关系图像,分析图像从而得出结论。
19.【答案】变速
【解析】解:由图可知,乙车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越来越大,说明乙车做变速直线运动;
乙车在内的平均速度。
故答案为:变速;。
根据乙车在相等时间内运动的路程不相等判断;根据得出乙车在内的平均速度。
本题考查速度公式及其应用,关键是从图中得出有用信息。
20.【答案】秒表 小 小 小于
【解析】解:根据公式计算小车的速度,所以该实验需要测出通过的路程和时间,则测量工具是刻度尺和秒表;
该实验原理是;斜面坡度越大,小车沿斜面向下加速运动越快,过某点的时间会越短,计时会越困难,所以为使计时方便,减小测量时间时造成的误差,应保持斜面的倾角较小;
段的路程:,,
小车通过段的平均速度:;
如果让小车过了点才停止计时,会导致时间的测量结果偏大,由公式知,测得段的平均速度会偏小;
小车沿斜面顶端下滑到斜面底端的运动时,做加速运动,速度越来越大,因此小车通过上半程的平均速度小于小车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
故答案为:秒表;;小;;;小;小于。
公式既能用于匀速直线运动求速度,又能用于变速直线运动求平均速度;
为使计时方便,应使小车运动慢一些,运动时间长一些;
根据图象读出段的距离,运用公式求出段的平均速度;
让小车过了点才停止计时,会导致时间的测量结果偏大,平均速度会偏小;
小车下滑的过程中做加速运动,速度越来越大。
本题考查“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一定学会读出路程和时间,按平均速度的定义代入求出平均速度。
21.【答案】此路段的最大限速是
【解析】解:如图所示,标志牌中“”的含义是此路段的最大限速是;
在遵守交通规则的前提下,从标志牌到武夷山至少需要的时间:;
速度计指示的速度,匀速行驶,汽车通过的路程。
答:此路段的最大限速是;在遵守交通规则的前提下,从标志牌到武夷山至少需要;
若汽车以速度计指示的速度匀速行驶,汽车通过的路程是。
如图所示,标志牌中“”的含义是此路段的最大限速是;
根据得出在遵守交通规则的前提下,一辆小轿车走完高架桥至少需要的时间;
速度计指示的速度,匀速行驶,根据得出汽车通过的路程。
本题考查速度公式的应用以及对交通标志牌的认识,是一道基础题。
22.【答案】解:
由列车运行时刻表可知,由连云港驶往北京的路程为;
运行的时间为:::;
列车由连云港驶往北京全程的平均速度:,
列车完全通过大桥行驶的路程:,
行驶途中列车以的速度通过某座大桥,
列车完全通过大桥需要时间。
答:列车由连云港驶往北京全程的平均速度是;
列车完全通过大桥需要。
【解析】到站时间减发站时间即为运行时间;由连云港驶往北京的路程为;
根据计算平均速度。
知道列车的行驶速度,再求出列车通过大桥走的路程桥长加上车长,利用速度公式的变形公式求列车通过大桥所需时间。
本题考查了速度公式的应用,关键有三:一是从列车时刻表得出列车的始发时间、到站时间和路程,二是知道列车过桥走的路程,三是计算时单位统一。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