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沪教版(全国)化学九年级上册第4章 认识化学变化 达标练习含答案
沪教版(全国)第4章 认识化学变化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燃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有放热、发光现象的变化一定是燃烧
B.可燃物燃烧时一定有火焰和发光的现象
C.在纯氧中能燃烧的物质在空气中也一定能燃烧
D.可燃物燃烧时一定有发光、放热现象
2、燃烧是人类最早利用的化学反应之一。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即可燃烧
B.燃烧属于化学反应,爆炸也一定属于化学反应
C.化学反应常伴随能量变化,燃烧是一种发光放热的化学反应
D.在氧气中能燃烧的物质在空气中也一定能燃烧
3、下列实验方案的设计中,不能达到目的是( )
A.比较二氧化碳含量
B.比较温度对微粒运动速度的影响
C.研究MnO2的催化作用
D.区分硬水和软水
4、将SO2和O2两种物质放入密闭容器中(黑色小球表示硫原子,白色小球表示氧原子),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该反应为化合反应
B.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量不变
C.反应中所涉及的物质均为化合物
D.反应结束时,氧气还有剩余
5、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推断X的化学式是( )
A.N2O6 B.NO C.N2 D.NO2
6、下列关于燃烧与灭火的解释,不合理的是( )
A. 粮库失火用水浇灭﹣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
B. 扑灭森林火灾时开辟隔离带﹣清除和隔离了可燃物
C. 用扇子扇煤炉,炉火越扇越旺﹣提供充足的气气
D. 图书档案起火,用液态二氧化碳扑灭﹣既隔绝氧气又降低温度
7、探究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多少时,不需要控制的变量是( )
A.集气瓶的大小 B.加入石灰水的体积
C.加入石灰水的浓度 D.石灰水的浑浊程度
8、下列对化学基本观念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A.微粒观:一个氧分子由两个氧原子构成
B.能量观:硫燃烧放出大量的热
C.分类观:氧化镁和锰酸钾都属于氧化物
D.守恒观: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不变
9、我国已经立法规定“酒驾”入刑。“酒精检测仪”可检查司机是否酒后驾车,其反应原理为C2H5OH+4CrO3+6H2SO4=2Cr2(SO4)3+2CO2↑+9X,反应中红色的CrO3转变为绿色的Cr2(SO4)3,其中X的化学式为( )
A.O2 B.H2O C.SO2 D.CO2
10、实验1和实验2用于研究可燃物的燃烧条件。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 实验2中如果停止通入氧气,白磷仍会继续燃烧
B. 实验1中红磷没有燃烧,说明红磷的着火点比白磷的高
C. 实验1中水下的白磷没有燃烧,说明热水的温度比铜片的低
D. 实验2中白磷燃烧,说明实验2中的热水温度高于实验1
11、下列有关碳和碳的氧化物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工业中利用活性炭脱色以制白糖
B.常温下二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有毒气体
C.室内放一盆水不能防止一氧化碳中毒
D.CO2可用于灭火,CO可用作燃料
12、下列事实的结论或解释中,不正确的是( )
A.钠原子和钠离子属于同种元素﹣﹣它们的质子数相等
B.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不同﹣﹣它们的分子构成不同
C.纸燃烧后灰烬质量比纸的质量小﹣﹣该反应不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D.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在化学变化中原子不能再分
13、如图是某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下列有关该反应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该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B.生成丙和丁的质量比为1:3
C.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不变 D.甲物质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3价
14、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下列做法不符合该理念的是( )
A.参与植树造林,扩大植被面积
B.提倡焚烧秸秆,增加土壤肥力
C.燃煤发电厂安装脱硫装置,减少空气污染
D.使用新型可降解塑料,减少白色污染
15、化学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将废旧塑料袋焚烧处理,以解决“白色污染”问题
B.农田过量施用农药、化肥,以提高蔬菜产量
C.回收废旧金属,即可节约金属资源又可减少环境污染
D.加高化工厂的烟囱排放废气,防止形成酸雨
16、学习化学,提高核心素养,学会从化学的角度分析问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生活中将硬水加热煮沸后转化为软水变成了纯净物
B.电解水生成了氢气和氧气,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
C.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因此不存在“点石成金”
D.天然气经压缩储存在钢瓶中说明甲烷分子体积变小了
二、填空题。
17、煤做成蜂窝状有利于燃烧是因为: ;木块比煤容易被引燃,说明燃烧与
有关;可燃物燃烧 还与氧气的浓度有关,例如: 。
18、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有关问题。
为抑制新冠病毒传播,“含氯消毒剂”被广泛使用,其中就包含一种新型灭菌消毒剂——ClO2。在通常情况下,ClO2是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黄绿色气体,熔点﹣59℃,沸点11℃。在常温下,1L水中大约能溶解2.9gClO2。ClO2受热或者见光易分解,具有强氧化性和很强的腐蚀性。我国从2000年起就逐渐用ClO2取代氯气(Cl2)对饮用水进行消毒。
(1)标出ClO2中氯元素的化合价 ;
(2)ClO2的化学性质有 (写出一条即可);
(3)二氧化氯与水反应化学方程式为:6ClO2+2H2O═Cl2+5X+4HClO,则X的化学式为 。
19、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曾用金属铝和高氯酸铵(NH4ClO4)的混合物作为固体燃料。加热铝粉使其被氧气氧化,放出大量的热,促使混合物中的高氯酸铵受热分解,同时生成四种气体:两种气体是空气中的主要成分,一种气体是氯气,还有一种气体是化合物(常温下是液态),因而产生巨大的推动力。试写出其中涉及的化学方程式:
(1)铝粉被氧气氧化成三氧化二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高氯酸铵受热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在赤壁之战中,周瑜的军队点燃战船,熊熊燃烧的战船借助东风直冲曹军的木船,使曹军的木船燃起了大火.
(1)曹军的木船是 。
(2)木船燃烧的条件是 .
21、近年来,公交车起火事件时有发生,事故发生时,消防员常用高压水枪进行灭火,其原理是 ;起火事件的发生引发了人们对公共交通消防安全问题的重视。乘坐汽车、火车等公共交通工具时,下列物品禁止携带的是 (填序号)。
A.衣物 B.酒精 C.书刊杂志 D.鞭炮
22、在煤中掺适量石灰石,燃烧时能减少SO2的排放,其原因是:
(1)2CaCO3+O2+2SO2=2CaSO4+2X,请你推断X的化学式为 ;
(2)汽油完全燃烧的产物是水和二氧化碳,由此可推断汽油的组成元素中一定含有的元素是 。
三、实验类题。
23、如图所示是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请你根据实验图示和资料信息回答有关问题。
资料信息:白磷和红磷的着火点分别是40℃和240℃。
(1)铜片上的红磷不燃烧,是因为 。
(2)水中的白磷不燃烧,是因为 。
(3)如果要让水中的白磷在水下燃烧,应采取的措施是 。
(4)以上实验证明,燃烧必须同时具备下列条件:
①可燃物; ② ;③ 。
24、近几年我国某些城市酸雨污染较为严重,这主要是由大量燃烧含硫量高的煤而造成的。
【提出问题】如何通过实验证明煤中含有碳元素和硫元素。
【查阅资料】下面是小组同学们所查阅的资料片段,请你加以完善:
I、二氧化硫能使高锰酸钾溶液褪色(由紫红色变为无色),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5SO2 + 2KMnO4 + 2H2O = K2SO4 + 2MnSO4 + 2x。其中x的化学式为____ 。
II、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一样,能和澄清石灰水发生反应生成难溶于水的亚硫酸钙(CaSO3)。请写出二氧化硫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 。
根据上述资料,甲同学和乙同学设计实验方案进行探究。
【实验探究】甲同学进行了如下图所示实验(部分装置在图中略去):
【结论解释】
(1)装置B和C的作用分别是_______ ;_____ 。
(2)实验中看到以下哪些现象可以证明煤中含有碳元素和硫元素_________ (填序号) 。
①B中稀高锰酸钾溶液不褪色
②B中稀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③C中浓高锰酸钾溶液未完全褪色
④D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3)假设实验过程中每一步均能充分反应,且S、C分别转化为SO2、CO2,不考虑水蒸气影响,5g煤粉样品充分反应后,B、C、D三个装置质量分别增加0.8g、0.2g、13.2g,则该煤粉样品中硫元素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
【反思评价】乙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两个简易实验,以证明煤中含有碳元素和硫元素。你认为乙同学的设计是否合理?并说明理由:________
________ 。
四、计算类题。
25、四种物质在一定的条件下充分混合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表所示,根据图表回答问题:
物质 A B C D
反应前的质量 51 9 3 17
反应后的质量 23 3 x 51
(1)x= 。
(2)参加反应的A和B的质量比是 。
(3)如A、B、D三种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28、12、34,则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表示为 (用A、B、D表示)。
2023—2024学年沪教版(全国)化学九年级上册第4章 认识化学变化 达标练习含答案
沪教版(全国)第4章 认识化学变化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燃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有放热、发光现象的变化一定是燃烧
B.可燃物燃烧时一定有火焰和发光的现象
C.在纯氧中能燃烧的物质在空气中也一定能燃烧
D.可燃物燃烧时一定有发光、放热现象
【答案】D
2、燃烧是人类最早利用的化学反应之一。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即可燃烧
B.燃烧属于化学反应,爆炸也一定属于化学反应
C.化学反应常伴随能量变化,燃烧是一种发光放热的化学反应
D.在氧气中能燃烧的物质在空气中也一定能燃烧
【答案】C
3、下列实验方案的设计中,不能达到目的是( )
A.比较二氧化碳含量
B.比较温度对微粒运动速度的影响
C.研究MnO2的催化作用
D.区分硬水和软水
【答案】B
4、将SO2和O2两种物质放入密闭容器中(黑色小球表示硫原子,白色小球表示氧原子),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该反应为化合反应
B.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量不变
C.反应中所涉及的物质均为化合物
D.反应结束时,氧气还有剩余
【答案】C
5、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推断X的化学式是( )
A.N2O6 B.NO C.N2 D.NO2
【答案】B
6、下列关于燃烧与灭火的解释,不合理的是( )
A. 粮库失火用水浇灭﹣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
B. 扑灭森林火灾时开辟隔离带﹣清除和隔离了可燃物
C. 用扇子扇煤炉,炉火越扇越旺﹣提供充足的气气
D. 图书档案起火,用液态二氧化碳扑灭﹣既隔绝氧气又降低温度
【答案】A
7、探究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多少时,不需要控制的变量是( )
A.集气瓶的大小 B.加入石灰水的体积
C.加入石灰水的浓度 D.石灰水的浑浊程度
【答案】D
8、下列对化学基本观念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A.微粒观:一个氧分子由两个氧原子构成
B.能量观:硫燃烧放出大量的热
C.分类观:氧化镁和锰酸钾都属于氧化物
D.守恒观: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不变
【答案】C
9、我国已经立法规定“酒驾”入刑。“酒精检测仪”可检查司机是否酒后驾车,其反应原理为C2H5OH+4CrO3+6H2SO4=2Cr2(SO4)3+2CO2↑+9X,反应中红色的CrO3转变为绿色的Cr2(SO4)3,其中X的化学式为( )
A.O2 B.H2O C.SO2 D.CO2
【答案】B
10、实验1和实验2用于研究可燃物的燃烧条件。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 实验2中如果停止通入氧气,白磷仍会继续燃烧
B. 实验1中红磷没有燃烧,说明红磷的着火点比白磷的高
C. 实验1中水下的白磷没有燃烧,说明热水的温度比铜片的低
D. 实验2中白磷燃烧,说明实验2中的热水温度高于实验1
【答案】B
11、下列有关碳和碳的氧化物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工业中利用活性炭脱色以制白糖
B.常温下二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有毒气体
C.室内放一盆水不能防止一氧化碳中毒
D.CO2可用于灭火,CO可用作燃料
【答案】B
12、下列事实的结论或解释中,不正确的是( )
A.钠原子和钠离子属于同种元素﹣﹣它们的质子数相等
B.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不同﹣﹣它们的分子构成不同
C.纸燃烧后灰烬质量比纸的质量小﹣﹣该反应不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D.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在化学变化中原子不能再分
【答案】C
13、如图是某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下列有关该反应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该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B.生成丙和丁的质量比为1:3
C.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不变 D.甲物质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3价
【答案】B
14、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下列做法不符合该理念的是( )
A.参与植树造林,扩大植被面积
B.提倡焚烧秸秆,增加土壤肥力
C.燃煤发电厂安装脱硫装置,减少空气污染
D.使用新型可降解塑料,减少白色污染
【答案】B
15、化学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将废旧塑料袋焚烧处理,以解决“白色污染”问题
B.农田过量施用农药、化肥,以提高蔬菜产量
C.回收废旧金属,即可节约金属资源又可减少环境污染
D.加高化工厂的烟囱排放废气,防止形成酸雨
【答案】C
16、学习化学,提高核心素养,学会从化学的角度分析问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生活中将硬水加热煮沸后转化为软水变成了纯净物
B.电解水生成了氢气和氧气,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
C.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因此不存在“点石成金”
D.天然气经压缩储存在钢瓶中说明甲烷分子体积变小了
【答案】C
二、填空题。
17、煤做成蜂窝状有利于燃烧是因为: ;木块比煤容易被引燃,说明燃烧与
有关;可燃物燃烧 还与氧气的浓度有关,例如: 。
【答案】增大了煤与氧气的接触面积;物质种类(着火点);铁丝在空气中不燃烧,在氧气中能燃烧(等)。
18、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有关问题。
为抑制新冠病毒传播,“含氯消毒剂”被广泛使用,其中就包含一种新型灭菌消毒剂——ClO2。在通常情况下,ClO2是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黄绿色气体,熔点﹣59℃,沸点11℃。在常温下,1L水中大约能溶解2.9gClO2。ClO2受热或者见光易分解,具有强氧化性和很强的腐蚀性。我国从2000年起就逐渐用ClO2取代氯气(Cl2)对饮用水进行消毒。
(1)标出ClO2中氯元素的化合价 ;
(2)ClO2的化学性质有 (写出一条即可);
(3)二氧化氯与水反应化学方程式为:6ClO2+2H2O═Cl2+5X+4HClO,则X的化学式为 。
【答案】(1)O2;
(2)受热或者见光易分解或具有强氧化性和很强的腐蚀性;
(3)O2。
19、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曾用金属铝和高氯酸铵(NH4ClO4)的混合物作为固体燃料。加热铝粉使其被氧气氧化,放出大量的热,促使混合物中的高氯酸铵受热分解,同时生成四种气体:两种气体是空气中的主要成分,一种气体是氯气,还有一种气体是化合物(常温下是液态),因而产生巨大的推动力。试写出其中涉及的化学方程式:
(1)铝粉被氧气氧化成三氧化二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高氯酸铵受热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4Al+3O22Al2O3
(2)2NH4ClO4N2↑↑+Cl2↑+4H2O↑
20、在赤壁之战中,周瑜的军队点燃战船,熊熊燃烧的战船借助东风直冲曹军的木船,使曹军的木船燃起了大火.
(1)曹军的木船是 。
(2)木船燃烧的条件是 .
【答案】(1)可燃物;(2)木船与氧气接触;木船的温度达到了着火点。
21、近年来,公交车起火事件时有发生,事故发生时,消防员常用高压水枪进行灭火,其原理是 ;起火事件的发生引发了人们对公共交通消防安全问题的重视。乘坐汽车、火车等公共交通工具时,下列物品禁止携带的是 (填序号)。
A.衣物 B.酒精 C.书刊杂志 D.鞭炮
【答案】降低温度至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BD。
22、在煤中掺适量石灰石,燃烧时能减少SO2的排放,其原因是:
(1)2CaCO3+O2+2SO2=2CaSO4+2X,请你推断X的化学式为 ;
(2)汽油完全燃烧的产物是水和二氧化碳,由此可推断汽油的组成元素中一定含有的元素是 。
【答案】(1)CO2 (2)碳元素、氢元素
三、实验类题。
23、如图所示是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请你根据实验图示和资料信息回答有关问题。
资料信息:白磷和红磷的着火点分别是40℃和240℃。
(1)铜片上的红磷不燃烧,是因为 。
(2)水中的白磷不燃烧,是因为 。
(3)如果要让水中的白磷在水下燃烧,应采取的措施是 。
(4)以上实验证明,燃烧必须同时具备下列条件:
①可燃物; ② ;③ 。
【答案】(1)温度没有达到红磷的着火点
(2)没有与氧气接触
(3)用导管向水中的白磷附近通氧气
(4)可燃物与氧气(或空气)接触 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24、近几年我国某些城市酸雨污染较为严重,这主要是由大量燃烧含硫量高的煤而造成的。
【提出问题】如何通过实验证明煤中含有碳元素和硫元素。
【查阅资料】下面是小组同学们所查阅的资料片段,请你加以完善:
I、二氧化硫能使高锰酸钾溶液褪色(由紫红色变为无色),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5SO2 + 2KMnO4 + 2H2O = K2SO4 + 2MnSO4 + 2x。其中x的化学式为____ 。
II、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一样,能和澄清石灰水发生反应生成难溶于水的亚硫酸钙(CaSO3)。请写出二氧化硫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 。
根据上述资料,甲同学和乙同学设计实验方案进行探究。
【实验探究】甲同学进行了如下图所示实验(部分装置在图中略去):
【结论解释】
(1)装置B和C的作用分别是_______ ;_____ 。
(2)实验中看到以下哪些现象可以证明煤中含有碳元素和硫元素_________ (填序号) 。
①B中稀高锰酸钾溶液不褪色
②B中稀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③C中浓高锰酸钾溶液未完全褪色
④D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3)假设实验过程中每一步均能充分反应,且S、C分别转化为SO2、CO2,不考虑水蒸气影响,5g煤粉样品充分反应后,B、C、D三个装置质量分别增加0.8g、0.2g、13.2g,则该煤粉样品中硫元素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
【反思评价】乙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两个简易实验,以证明煤中含有碳元素和硫元素。你认为乙同学的设计是否合理?并说明理由:________
________ 。
【答案】H2SO4 SO2 + Ca(OH)2 = CaSO3↓ + H2O
检验是否有二氧化硫产生 除去过多的二氧化硫或排除二氧化硫的干扰
②③④ 10% 72% 不合理,二氧化硫也会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无法证明煤中含有碳元素
四、计算类题。
25、四种物质在一定的条件下充分混合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表所示,根据图表回答问题:
物质 A B C D
反应前的质量 51 9 3 17
反应后的质量 23 3 x 51
(1)x= 。
(2)参加反应的A和B的质量比是 。
(3)如A、B、D三种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28、12、34,则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表示为 (用A、B、D表示)。
【答案】(1)3 (2)14:3 (3)2A+B2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