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上第一章机械运动 单元练习(含解析)

人教版八上第一章机械运动
(共18题)
一、选择题(共11题)
下列四幅图中关于运动和静止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在地球同步卫星围绕地球飞行时,以地面为参照物同步卫星是静止的
B. 小东和妈妈乘自动扶梯下楼相对于自动扶梯他们是静止的
C. 飞机空中加油时,以地面为参照物,受油机是静止的
D. 漂流而下的船,以河岸为参照物,船是运动的
某同学的爸爸携全家驾车去太湖渔人码头游玩,在途经太湖路时,路边蹿出一只小猫,他紧急刹车才没撞到它。如图为紧急刹车前后汽车行驶的时间 速度图象,根据图象分析不正确的是
A.紧急刹车发生在8:27
B.在8:23 8:27时间段内他驾车匀速前进
C.在8:20 8:30时间段内他驾车的最大速度为 千米/时
D.在8:20 8:30时间段内他驾车的平均速度为 千米/时
下列几种估测最符合实际情况的是
A.高铁的运行速度约为
B.学生用课桌的高度约
C.人体感觉最舒适的温度约为
D.一张试卷厚度的大约
如图所示是几种长度的测量方法,其中错误的是
A. 直接测量硬币的直径
B. 测量出 圈细铜丝总宽度,除以圈数得到细铜丝的直径
C. 直接测量小木块的长度
D. 测量出全部书页总厚度,除以张数得到一张纸厚度
下列语句中划线部分描绘的运动情景,选取山为参照物的是
A. ,孤帆一片日边来
B.小小竹排江中游,
C.满眼风波多闪烁,
D.两岸猿声啼不住,
“满眼风波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这段诗词蕴含多个科学道理。其中“看山恰似走来迎”所选取的参照物是
A.山 B.船 C.地面 D.河岸
如图中停表的读数正确的是
A. B. C. D.
小亮和小聪在操场上沿直跑道跑步,他们通过的路程和时间关系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两人都做匀速直线运动
B. 的时间内,小聪做变速直线运动
C. 的时间内,小亮跑的路程更长
D.前 的时间,小亮跑的较快
为了响应低碳生活,妈妈用电动自行车送小科上学,途中妈妈提醒小科“坐好,别动!”这里说的“别动”所选的参照物是
A.电动自行车上的座位 B.路旁的树木
C.迎面走来的行人 D.从旁边超越的汽车
如图所示,电视节目中“闯关游戏”的笔直通道上每隔 设有一个关卡,各关卡同步放行和关闭,放行和关闭时间分别为 和 ,当小强正通过关卡 左侧 远的 处时,关卡刚好放行,若他全程以 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则最先挡住他前进的关卡是
A.关卡 B.关卡 C.关卡 D.关卡
关于某中学生的估测,下列数据合理的是
A.身高约为
B. 短跑成绩约为
C.步行速度约为
D.脉搏正常跳动 次所用时间约为
二、填空题(共3题)
年 月 日 时 分,中国人民解放军仪仗队和军乐团首次执行天安门广场升国旗任务,如图为小明通过电视收看的直播画面。解放军们之所以能够走的这么整齐是利用了光的 原理,他们在行走过程中以其中一名战士为参照物,其他战士是 (运动 静止)的,我们从电视中看到的五颜六色的画面都是由红、绿、 三种颜色的色光混合而成的。
如图所示,用刻度尺测量物体 的长度是 。
我国高铁总里程居世界第一,人们出行更加方便快捷。下表是简化的 年北京南至上海虹桥 次列车时刻表。 次列车从济南西至曲阜东的行车里程为 ; 次列车从北京南至曲阜东的平均速度为 。
三、综合应用题(共4题)
某物理兴趣小组同学分别测出了甲、乙两电动小车做直线运动的路程和时间,并依据所测得的数据作出了两电动小车相应的路程—时间图象,如图所示。
(1) 观察图()可知,甲车在做 直线运动,甲车通过 的路程所用的时间为 。
(2) 观察图()可知, 段表示乙车通过的路程为 。
(3) 比较()()两图可知,甲车的速度 (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乙车的速度。
解答下列问题:
(1) 请根据表中数据在图中描点作图,完成 、 图象。(无须填表)
(2) 图象的特征是 。
(3) 图象的特征是 。
请根据图片填写数据
(1) 如图甲所示,秒表的读数是 。
(2) 如图乙所示,汽车速度表表明汽车此时的速度大小为 ,合 。
(3) 如图丙所示,物体 的长度是 。
把一个边长 的正方体滑块由斜面顶端静止释放,滑块下滑到底端(如图甲所示)。此过程,用停表测量其运动的时间(结果如图乙所示)。
(1) 滑块运动的路程为
A.
B.
C.
(2) 停表的最小分度值是 。所测量的时间为 。这段时间内,滑块的平均速度为 。
答案
一、选择题(共11题)
1. 【答案】C
【解析】A、同步卫星的“同步”指的正是它与地球自转周期、角速度相同的意思,它和地球是相对静止不动的。所以以地面为参照物,卫星是静止的,故A正确;
B、小东和妈妈乘自动扶梯下楼,相对于自动扶梯他们没有位置的变化,所以是静止的,故B正确;
C、飞机在空中加油时,飞机相对于地面的位置发生了改变。所以以地面为参照物,受油机是运动的,故C错误;
D、漂流而下的小船,相对于河岸的位置发生了改变。所以以河岸为参照物,小船是运动的,故D正确。
故选:C。
2. 【答案】D
【解析】从图象可知,速度急剧减小时间是8:27,所以说紧急刹车发生在8:27,故A正确;
在8:23 8:27时间段内,速度大小不变,所以说在这个时间段内他驾车匀速前进,故B正确;
从图象可知,在 8:20 8:30时间段内他驾车的最大速度为 千米/时,最低速度为 千米/时,所以平均速度一定小于 千米/时。故C正确,D错误。
3. 【答案】C
【解析】A.我国正常运行的高铁速度可达 ,故A错误;
B.中学生的身高在 左右,教室课桌的高度接近中学生身高的一半,在 左右,故B错误;
C.人体正常体温在 左右,感觉舒适的温度在 左右,故C正确;
D.人的头发丝的直径在 左右,一张试卷纸的厚度与此差不多,在 左右,故D错误。
4. 【答案】C
【解析】A、因为是圆形的硬币,需要用两块直角三角板把硬币夹在中间,放到刻度尺上测出它的直径,故A正确;
B、已知铜线圈的宽度和匝数,测量出 圈细铜丝总宽度,除以圈数得到细铜丝的直径,故B正确;
C、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时,刻度尺得与被测物体平行,故C错误;
D、使用刻度尺测出课本内纸张的厚度 ,数出纸张数 ,计算出每张纸的厚度 ,故D正确。
5. 【答案】D
【解析】A、“两岸青山相对出”是相对于船来说的,以船为参照物,故A错误;
B、“巍巍青山两岸走”是以竹排为参照物的,故B错误;
C、“看山恰似走来迎”选择的参照物是自己或者船与船上静止不动的物体,故C错误;
D、“轻舟已过万重山”,舟的运动应是相对于山;故诗人选取的参照物为山及两边的岸,故D正确。
6. 【答案】B
【解析】“看山恰似走来迎”,被研究的物体是山,山在运动,山和船或山与水之间发生了位置的改变,所以选择船或者人为参照物。
7. 【答案】D
【解析】由图知,内侧指针指在 以后接近 ,表示分针超过 ,外侧指针指在 和 中间小格处,表示 ,所以停表的读数为 。
8. 【答案】D
【解析】AB、由图象可知,在 时间内,小聪的路程和时间关系图象是一条直线,表明路程和时间成正比,所以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而小亮的路程和时间关系图象是一条曲线,表明路程和时间不成正比,所以做的不是匀速直线运动。此两选项均错误;
C、由图象可知,两人在 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都为 。此选项错误;
D、分析图象可知,在前 内,小亮运动的距离比小聪长,所以小亮跑得较快。此选项正确。
9. 【答案】A
【解析】小明坐在座位上,妈妈的意思是让她相对于座位没有位置的变化,避免与座位发生相对运动而产生危险,即相对静止,小明相对于地面、旁边经过的公交车、路旁的路灯都有位置的变化,都是运动的,故A正确。
10. 【答案】B
【解析】由题知,关卡放行和关闭时间分别为 和 ,小强正通过 处时,关卡刚好放行,
由 可得,小强到达关卡 时所用的时间:,所以关卡 不会挡住他;
每两个关卡间距离 ,所以小强通过相邻两关卡所用的时间 ,
小强到达关卡 的时间:,,所以关卡 不会挡住他;
小强到达关卡 的时间:,,所以关卡 会最先挡住他。
11. 【答案】C
【解析】成年人的身高在 左右,中学生的身高接近成年人,在 左右,A选项数据不合理;
男子百米世界纪录略小于 ,中学生 短跑成绩不可能是 ,B选项数据不合理;
中学生正常步行的速度在 左右,C选项数据合理;
正常情况下,人的脉搏跳动一次的时间接近 ,正常跳动 次所用时间约为 ,D选项数据不合理。
二、填空题(共3题)
12. 【答案】直线传播;静止;蓝
【解析】他们在行走过程中以其中一名战士为参照物,其他战士和所选的战士之间没有位置的变化,所以其他战士以其中一名战士为参照物是静止的。
13. 【答案】
14. 【答案】;
【解析】由列车时刻表可知, 次列车从济南西至曲阜东的行车里程:

次列车从北京南至曲阜东的行车里程:,
所用时间:,
该段路程的平均速度:。
三、综合应用题(共4题)
15. 【答案】
(1) 匀速;
(2)
(3) 小于
16. 【答案】
(1)
(2) 过原点的倾斜直线
(3) 平行于时间轴的直线
17. 【答案】
(1)
(2) ;
(3)
【解析】
(1) 如图甲所示,中间表盘上, 中间有 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 ,指针指在 之间,偏过 ,所以分针指示的时间为 ;在停表的大表盘上, 之间有 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 ,指针在 处,所以秒针指示的时间为 ,即停表的读数为 ;
(2) 如图乙所示,速度仪上, 之间有 个小格,一个小格代表 ,即速度仪的分度值为 ,此时的速度为:。
(3) 如图丙所示,刻度尺上 之间有 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 ,即刻度尺的分度值为 ;物体左侧与 对齐,右侧与 对齐,估读为 ,所以物体的长度为 。
18. 【答案】
(1) B
(2) ;;

延伸阅读:

标签:

上一篇:人教版八上5.2生活中的透镜 同步练习(含解析)

下一篇: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6.3 测量物质的密度》同步练习(含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