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江苏省苏州市工业园区苏州星海实验中学八年级(上)期中物理试卷(含解析)

2020-2021学年江苏省苏州市工业园区苏州星海实验中学八年级(上)期中物理试卷
一、单项选择(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
1.(2分)为了比较几种材料(衣服、锡箔纸、泡沫塑料)的隔音性能,小明将机械闹钟作为声源放入鞋盒内,让人一边听声音,一边向后退,测量人到鞋盒距离。这一环节而言,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
A.提出问题 B.猜想假设 C.进行实验 D.分析论证
2.(2分)以下活动中,用来探究声音产生原因的是(  )
A.将发声的音叉触及面颊
B.用大小不同的力敲鼓
C.改变杯中水量,手指摩擦玻璃杯口
D.用硬卡片在梳齿上快划、慢划
3.(2分)下列关于自然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  )
A.春天,冰雪消融是汽化现象
B.夏天的傍晚,草叶上的露珠是熔化形成的
C.秋天,浓雾消散是汽化现象
D.北方的冬天,树枝上的雾凇是凝固形成的
4.(2分)下列光现象的成因与日食形成原因相同的是(  )
A.鹦鹉照镜
B.勺杯在水面处折断
C.手影游戏
D.白光经过三棱镜形成彩色光带
5.(2分)下列有关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声音从水中传到空气中,它的传播速度将变大
B.把手机调到静音状态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C.弹琴时不断用手指控制琴弦,主要是为了改变音色
D.医院里检查身体用的B超是利用超声波来传递信息
6.(2分)寒假,小华一家人驾车出去旅行时,小华发现汽车的前窗玻璃出现了一层水雾。打开除雾开关后,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水雾的形成是汽化现象
B.水雾出现在前窗玻璃的内表面
C.水雾是空气液化形成的
D.水雾消失是升华现象
7.(2分)雨、云、雪……实质上都是水,只是形态各异罢了。当含有很多水蒸气的热空气升上高空时,水蒸气的温度降低变成小水滴或小冰晶(  )
A.液化或凝华 B.汽化或凝华 C.液化或凝固 D.汽化或熔化
8.(2分)学习“光的直线传播”时,老师做了如下演示实验:①用激光笔射向水中,观察到光线是一条直线(如图),观察到光线发生了弯曲;③经搅拌后(  )
A.光的传播需要介质
B.光只有在水中才能沿直线传播
C.光在海波溶液里不能沿直线传播
D.光在均匀介质中才沿直线传播
9.(2分)如图所示为观察微小形变的装置。平面镜M放置在水平桌面上,光源S发出一束激光射到镜面上,经反射后在标尺上形成光斑P。若在图示位置用力F向下挤压桌面,则(  )
A.激光束的入射角减小、反射角减小
B.激光束的入射角增大、反射角增大
C.标尺上的光斑位置不变
D.标尺上的光斑左移
10.(2分)在炎热的夏天,凉山州部分县市气温高达35℃,小马同学在家使用电风扇吹风,是因为(  )
A.电风扇吹出的风,能够降低气温
B.电风扇吹出的风为冷风
C.电风扇吹出的风,能吸收人体的能量
D.电风扇吹出的风,能加快人体汗液的蒸发
11.(2分)晴天中午小林从树荫下走过时,发现地面上有许多大小、形状不同的光斑(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树荫”是圆形的,是树叶的影子
B.“光斑”是圆形的,是太阳的影子
C.地面圆形光斑的大小与树叶间隙到地面的距离无关
D.不管光斑是不是像,它们都是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12.(2分)如图所示,平面镜OM与ON的夹角θ,一条平行于平面镜ON的光线经过两个平面镜的多次反射后(  )
A.15° B.30° C.45° D.60°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1小题,共27分)
13.(2分)监测器测得同一声源发出的甲、乙两声音的特性如下表。甲比乙    高,乙比甲    大。
声音 声音强弱的等级/dB 频率/Hz
甲 70 1100
乙 110 700
14.(2分)地震时都会伴随着一些    (选填“次声波”或“超声波”)的产生,而普通人的耳朵却听不见。在地震中由于房屋倒塌而使一些人员被困,他们可以通过敲击物体使其振动发声,以便及时获救,这是利用    传声效果比气体好的特点。
15.(2分)在标准大气压下,液态氮的沸点为﹣196℃,在牛奶、奶油等冰激凌原料上   (填物态变化名称)成气态,同时    (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使牛奶、奶油中的水凝固成冰,制成“液氮冰激凌“。
16.(2分)小朱同学在﹣9℃的室外玩肥皂泡泡,他发现肥皂泡泡在很冷的室外会迅速结冰(如图),这是    (填物态变化名称)现象,需要    (选填“吸热”或“放热”)。
17.(2分)在1标准大气压下,保温瓶中盛有半瓶0℃的水,现将温度为﹣10℃的冰块投入水中,将会发生的现象是水的质量    ,冰的质量    (均选填减少或增加)。
18.(2分)如图,将红、绿、   三种色光照在白纸上,中间相互重叠区域会出现白色。若在纸上的绿光区域用红色水笔写字,看见的字将会是    色的。
19.(4分)镜面反射发生在    的平面上,漫反射发生在    的平面上(选填“光滑”或“粗糙”);黑板“反光”是    ,而月光是月球对太阳光的    (选填“镜面反射”或“漫反射”)形成的。
20.(3分)小明在观察“碘锤”中的物态变化之前,查阅资料得知:酒精灯外焰的温度约为800℃。碘的熔点为113.7℃。采用图中的两种方式加热,图甲的碘颗粒吸热会    (填物态变化名称,下同),图乙中的碘颗粒吸热除了发生图甲中的物态变化外,还可能会    ;两种方式停止加热后,“碘锤”中的碘蒸气会    。
21.(3分)百米赛跑时,站在终点的计时员在听到发令枪声后才开始计时。若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那么他所记录的时间比真实跑步时间    (选填“多”或“少”)    s(保留一位小数)。若光速减小为原来的一半,则站在终点的计时员看到冒烟计时是    (选填“正确”或“错误”)的。
22.(3分)某品牌冰箱使用的是新型制冷剂R600a是一种对臭氧层破坏较小、极容易汽化又容易液化的物质。如图是制冷剂循环路线示意图,制冷剂在冷冻室的管子里发生的物态变化名称是    。管中“制冷剂”应具有的主要物理性质是    (选填“沸点”或“熔点”)低。压缩机通过使制冷剂不断发生液化和汽化,将冰箱内的热搬至冰箱外,制冷剂液化的方式是    (选填“降低温度”或“压缩体积”)。
23.(2分)护城河水面平静,两岸河堤步道高出水面1m,河堤上一棵树高5m   m;小明同学站在树的对岸河堤上,他的眼睛与树尖的距离为d树,与树尖在水中像的距离为d像,则d树   (选填“>”或“=”或“<”)d像。
三、解答题(本大题共10小题,共49分)
24.如图所示,小孔前有一发光物体AB,利用光的传播规律作出它经过小孔在光屏上成像的光路。(保留作图痕迹)
25.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在图中作出物体AB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A′B′。
26.如图所示,在舞蹈室的墙面上装有一块平面镜,老师用一激光笔从S点照射镜面,请用平面镜成像特点完成光路图。
27.在物理学习的过程中经常会用到一些科学方法。
(1)有些物理量的大小不易直接观测,但它变化时引起其它量的变化却容易直接观测,用易观测的量显示不易观测的量是研究物理问题的一种方法。例如:发声的音叉的振动可以通过激起水花来体现。下述实例中采用的研究方法与上述方法相同的是    。
A.液体温度计利用液柱长度的变化来显示温度高低
B.研究光现象时,引入光线来描述光的传播路径和方向
(2)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我们发现抽出的空气越多,就能得到一个推论。在研究中,你基于的可靠事实是    ,推理得出的结论是通过后来的物理学习,我们知道这个推论是    (选填“正确”或“不正确”)。
28.小红用图甲所示装置探究水的沸腾特点。
(1)除温度计外,本实验还需要的测量工具是    。
(2)组装图甲所示实验装置时,应按照    (选填“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的顺序进行。
(3)某时刻温度计的示数如图甲所示,此时水的温度为    ℃。
(4)小明观察到沸腾前和沸腾时水中气泡上升过程中的两种情况,如图乙、丙所示,则图    (选填“乙”或“丙”)是水沸腾时的情况。
(5)下表是实验中所记录的数据:
时间(min) … 0 1 2 3 4 5 6 7 8 …
温度(℃) … 92 94 96 97 98 98 96 98 98 …
①从记录数据看,在第    min时的数据是错误的,实验中,水的沸点是    ℃。
②根据表中的数据在图丁中画出加热过程中“温度一时间”的关系图像。(画在答卷上)
③表中数据得出水在沸腾过程中的特点是    。
29.在研究“冰、蜡烛熔化过程规律”时,某同学设计了如图甲所示实验装置,并根据其中实验数据绘制如图乙、丙所示图像。
(1)该同学设计了一个记录冰熔化过程的表格,表格中(a)、(b)两处应填的内容是:
(a) … … … …
温度/℃ … … … …
(b) … … … …
(a)    ;
(b)    。
(2)实验中宜选用    (选填“较大的冰块”或“碎冰”)。
(3)实验时将装有蜡的试管放入水中加热,而不是用酒精灯直接对试管加热,这样做不但可以使试管受热均匀   (选填“快”或“慢”)。
(4)冰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是    (选填“乙”或“丙”),由乙图可知该物质是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在第6分钟该物质处于    态。在冰和蜡熔化过程中,如果将试管从烧杯拿出来,冰和蜡会停止熔化。将试管放回烧杯后,说明固体熔化时需要    (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
(5)由图像可知:冰的熔化过程是    段(用字母表示)。
30.在探究“光的反射定律”实验中,把一块平面镜放在水平桌面上,再将一可沿ON折转的白色屏板放在平面镜上。
次数 入射角 反射角
1 20° 20°
2 40° 40°
3 60° 60°
(1)让一束光AO贴着屏板E射到O点,如图甲。要使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同时出现在屏板上,屏板放置时应与平面镜    ;
(2)如图乙将屏板F沿接缝ON向后折转一个角度,屏板F上    (填“有”或“没有”)反射光线;
(3)小组记录的数据如上表。分析表中数据,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
(4)若光沿BO入射,反射光线会沿OA射出,这表明:反射现象中   的。
31.小明同学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时,所用的实验器材有一块厚度为0.3m的玻璃(P和Q两个平面都是可以作用平面镜使用,如图1所示)、白纸、笔、火柴、光屏、刻度尺、两支完全相同的蜡烛A和蜡烛B。
(1)在实验中,为使实验的效果更好,实验室内光线应    一些(选填“亮”或“暗”)。小明透过玻璃板看到了蜡烛A的2个清晰的像,他用未点燃的蜡烛B找到了这两个像,其A′处的像是蜡烛A通过玻璃板    (选填“P”或“Q”)平面镜成像得到的。
(2)小明在A’处放了一张白纸在光屏,透过玻璃板看到光屏上有蜡烛的像,总结出平面镜成的是实像   。
(3)小明按照图1中的测量方法,改变蜡烛A的位置,认真测量并记录了一些数据:
物距u/cm 5.0 6.0 7.0 8.0
像距v/cm 4.7 5.7 6.7 7.7
然后得出像距小于物距的结论,你认为他的测量错误的是    (选填“物距u”或“像距v”)。
(4)实验时小明将蜡烛竖直向上移动一段距离(如图2乙),则蜡烛A在平面镜中    。
A.不成像
B.仍成像,且像还在原来位置
C.仍成像,且像上移的距离与物体上移距离相同
(5)移动蜡烛A进行多次实验,目的是    。
32.为了研究影子长度与哪些因素有关,某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在水平地面上竖直固定一根长杆,长杆上装有一个可以上下移动的点光源A(短木条始终低于点光源A)。保持短木条的长度和位置不变,该同学将点光源A从图示位置逐渐向上移动
点光源的高度H/cm 20 30 40 50 60
影子长度L/cm 30 15 10 7.5 6
(1)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得出的实验结论是:当短木条的长度和    相同时,   。
(2)图中s可表示点光源到短木条的距离,如果要研究影子长度L与光源到短木条的距离s的关系,应操作:保持点光源的位置和短木条的长度不变   ,测量并比较影子长度L的大小。
33.请阅读《温度计及其现代发展》并回答问题。
温度计及其现代发展
2020年初,一场新冠肺炎蔓延全国,为了保障大家的安全,合理、安全分诊发热患者。各小区、路口、商场、车站都安排了体温监测,排查疑似病例。真正把体温测量用于临床诊断的是德国医生冯德利希在1858年提出并实施的。当时水银温度计不能离开人体读数,一遇冷空气,指示的温度就降下来。英国医生阿尔伯特解决了这个难题:他在温度计的水银管里造一处狭道,取出后水银柱在狭道处断开,使狭道以上的部分始终保持体温示数。这样便诞生了医用体温计
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20世纪70年代出现了电子体温计,如图所示。现在的电子体温计通过液晶直接显示体温,如图乙。它通过光学方法测定物体的辐射,进而得知那个物体的温度。只要把“枪口”对准待测物体,这种奇妙的“手枪”还可以测量零下几十摄氏度到上千摄氏度的温度呢!
温度计经过了四百多年的发展,早已不局限于体温测量,已经成为一门分门别类科学——温度计量学。1821年物理学家塞贝克将两种不同的金属导线连接在一起,把其中的一个接触点B加热到很高的温度,另一个接触点A保持低温,这种电路叫热电偶。实验表明:热电偶电路中电流的大小跟相互连接的两种金属丝的材料有关;跟接点A和B间的温度差大小有关,回路电流越大。根据这个道理制造出了热电偶温度计,它能直接放入高温炉里测温
市场上有一种指针式寒暑表(如图丁),就是用双金属片(铜片和铁片)做感温元件的。感温元件一端固定,受热时铜片的伸长量比铁片大(其他条件相同)。使螺线管曲率发生变化,直接显示温度示数。
请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体温计(如图甲)的测温原理    ,它的分度值为    ℃。
(2)“红外测温枪”在无光的夜晚    (选填“能”或“不能”)使用,下列图示中符合“红外测温枪”工作原理的是    (选填“A”或“B”)。
(3)如图戊所示的探针式食品温度计,它的工作原理可能与    相同。
A.水银体温计
B.热电偶温度计
C.红外线温度计
(4)一个热电偶温度计的量程是﹣200~1200℃,查阅部分晶体熔点的小资料,你认为制作这个热电偶的两种金属可能是    。
晶体 熔点/℃ 晶体 熔点/℃
钨 3410 铜 1083
铁 1535 铝 660
钢 1515 铅 328
A.钨和铁
B.铁和钢
C.铁和铜
D.铝和铅
(5)指针式寒暑表(如图丁所示),下列铜片和铁片的位置符合要求的是图    。
2020-2021学年江苏省苏州市工业园区苏州星海实验中学八年级(上)期中物理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单项选择(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
1.(2分)为了比较几种材料(衣服、锡箔纸、泡沫塑料)的隔音性能,小明将机械闹钟作为声源放入鞋盒内,让人一边听声音,一边向后退,测量人到鞋盒距离。这一环节而言,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
A.提出问题 B.猜想假设 C.进行实验 D.分析论证
【答案】C
【分析】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有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据此结合题意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在其四周塞满待测材料,让人一边听声音,在此过程完成后,所以此环节是进行实验的过程。
故选:C。
2.(2分)以下活动中,用来探究声音产生原因的是(  )
A.将发声的音叉触及面颊
B.用大小不同的力敲鼓
C.改变杯中水量,手指摩擦玻璃杯口
D.用硬卡片在梳齿上快划、慢划
【答案】A
【分析】(1)物体发声时一定振动,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3)声音三个特性:音调、响度、音色。音调跟频率有关,频率越大,音调越高。响度跟振幅有关。音色跟材料和结构有关。
【解答】解:A、将发声的音叉接触及面颊,说明声音发声时振动;
B、用大小不同的力敲鼓,响度不同,故B不符合题意;
C、当用手指摩擦玻璃杯口时,当水量越大时,因此可以得出杯中的水量越大,水量越小,所以研究的是音调和频率的关系;
D、用硬卡片在梳齿上快划,由于梳齿振动频率不同,音调变高,所以研究的是音调和频率的关系。
故选:A。
3.(2分)下列关于自然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  )
A.春天,冰雪消融是汽化现象
B.夏天的傍晚,草叶上的露珠是熔化形成的
C.秋天,浓雾消散是汽化现象
D.北方的冬天,树枝上的雾凇是凝固形成的
【答案】C
【分析】(1)在一定条件下,物体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之间会发生相互转化,这就是物态变化;
(2)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由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
【解答】解:A、春天,故A错误;
B、夏天,草叶上的露珠是空气中水蒸气遇冷液化化形成的;
C、秋天,形成水蒸气散在空气中,故C正确;
D、北方的冬天,故D错误;
故选:C。
4.(2分)下列光现象的成因与日食形成原因相同的是(  )
A.鹦鹉照镜
B.勺杯在水面处折断
C.手影游戏
D.白光经过三棱镜形成彩色光带
【答案】C
【分析】日食是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结合图中现象分析形成原因即可解答。
【解答】解:日食是月亮转到太阳和地球之间,遮挡住太阳光后形成的现象;
A、鹦鹉照镜,是光的反射现象;
B、勺柄在水面处折断,故B错误;
C、手影游戏,光被遮挡住后形成的影子,故C正确;
D、白光经过三棱镜形成彩色光带,属于光的折射。
故选:C。
5.(2分)下列有关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声音从水中传到空气中,它的传播速度将变大
B.把手机调到静音状态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C.弹琴时不断用手指控制琴弦,主要是为了改变音色
D.医院里检查身体用的B超是利用超声波来传递信息
【答案】D
【分析】(1)声音可以在液体中和气体中传播,声音在液体中的传播速度比空气中传播得快。
(2)减弱噪声的途径:在声源处、在传播过程中、在人耳处。
(3)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和物体振动频率有关。
(4)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
【解答】解:A、声音从水中传到空气中,故A错误。
B、把手机调到静音状态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C、当用手指去控制琴弦长度时,频率不一样,故C错误。
D、医院里给病人检查身体用的“B超”是利用超声波来传递信息。
故选:D。
6.(2分)寒假,小华一家人驾车出去旅行时,小华发现汽车的前窗玻璃出现了一层水雾。打开除雾开关后,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水雾的形成是汽化现象
B.水雾出现在前窗玻璃的内表面
C.水雾是空气液化形成的
D.水雾消失是升华现象
【答案】B
【分析】(1)在一定条件下,物体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之间会发生相互转化,这就是物态变化;
(2)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由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
(3)六种物态变化过程中,都伴随着吸热或放热;其中放出热量的物态变化有:凝固、液化、凝华;吸热的有:熔化、汽化、升华。
【解答】解:
ABC、在冬天,车内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玻璃液化形成小水滴,故AC错误;
D、打开除雾开关,玻璃上的小水滴会汽化为水蒸气,故D错误。
故选:B。
7.(2分)雨、云、雪……实质上都是水,只是形态各异罢了。当含有很多水蒸气的热空气升上高空时,水蒸气的温度降低变成小水滴或小冰晶(  )
A.液化或凝华 B.汽化或凝华 C.液化或凝固 D.汽化或熔化
【答案】A
【分析】云是由气态水蒸气温度降低后变为液态水或固态小冰晶的过程,可根据变化前后的物态特征来进行判断。
【解答】解:水蒸气变成小水滴,是由气态→液态;水蒸气直接变成小冰晶,属于凝华现象。
故选:A。
8.(2分)学习“光的直线传播”时,老师做了如下演示实验:①用激光笔射向水中,观察到光线是一条直线(如图),观察到光线发生了弯曲;③经搅拌后(  )
A.光的传播需要介质
B.光只有在水中才能沿直线传播
C.光在海波溶液里不能沿直线传播
D.光在均匀介质中才沿直线传播
【答案】D
【分析】由现象①可得,光在水中可以沿直线传播;由现象②可得,光在水和海波的不均匀混合物中,光的传播路径发生弯曲;由现象③可得,光在水和海波的均匀混合物中光又沿直线传播;分析三种情况得出实验结论。
【解答】解:从①中我们发现光在水中沿直线传播;而②中的光线不再沿直线传播,③现象中的光线又沿直线传播,介质又变得均匀,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才沿直线传播。
故选:D。
9.(2分)如图所示为观察微小形变的装置。平面镜M放置在水平桌面上,光源S发出一束激光射到镜面上,经反射后在标尺上形成光斑P。若在图示位置用力F向下挤压桌面,则(  )
A.激光束的入射角减小、反射角减小
B.激光束的入射角增大、反射角增大
C.标尺上的光斑位置不变
D.标尺上的光斑左移
【答案】B
【分析】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用力压桌面,桌面发生形变,然后根据光的反射定律作图可得出结论。
【解答】解:若用力向下挤压桌面,则桌面发生形变,则入射角增大,反射角也增大,故B正确。
故选:B。
10.(2分)在炎热的夏天,凉山州部分县市气温高达35℃,小马同学在家使用电风扇吹风,是因为(  )
A.电风扇吹出的风,能够降低气温
B.电风扇吹出的风为冷风
C.电风扇吹出的风,能吸收人体的能量
D.电风扇吹出的风,能加快人体汗液的蒸发
【答案】D
【分析】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有三个,即液体的温度、液体的表面积和液体表面的空气流动情况;且蒸发吸热,具有致冷作用。
【解答】解:
使用电风扇吹风,感到凉爽,使人体表面的汗液蒸发加快,具有致冷作用;电风扇吹出的风,也不是冷风。
故选:D。
11.(2分)晴天中午小林从树荫下走过时,发现地面上有许多大小、形状不同的光斑(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树荫”是圆形的,是树叶的影子
B.“光斑”是圆形的,是太阳的影子
C.地面圆形光斑的大小与树叶间隙到地面的距离无关
D.不管光斑是不是像,它们都是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答案】D
【分析】光沿直线传播的前提是在同种均匀介质中。
【解答】解:光斑是因为光的直线传播,导致小孔成像,像的大小与树叶间隙到地面的距离有关。
故选:D。
12.(2分)如图所示,平面镜OM与ON的夹角θ,一条平行于平面镜ON的光线经过两个平面镜的多次反射后(  )
A.15° B.30° C.45° D.60°
【答案】D
【分析】(1)做出光的反射光路图,根据光路图可以确定每次入射时入射角两个平面镜夹角θ的关系。
(2)光线原路返回的含义:必须是经过多次反射后,最后的一次入射是垂直于其中的一个平面镜,即入射角等于零。
【解答】解:
根据光的反射定律,画光的反射光路图如下图所示
因为第一条入射光线平行于下面平面镜,所以第一条入射光线与上面平面镜的夹角为θ,
光线第一次反射的入射角为:90°﹣θ;
结合几何知识可知:
第二次入射时的入射角为:90°﹣2θ;
第三次的入射角为:90°﹣3θ;
第N次的入射角为:90°﹣Nθ。
要想延原来光路返回 需要光线某次反射的入射角为零
所以有 90°﹣Nθ=6,
解得:θ=,由于N为自然数,故D正确;
故选:D。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1小题,共27分)
13.(2分)监测器测得同一声源发出的甲、乙两声音的特性如下表。甲比乙  音调 高,乙比甲  响度 大。
声音 声音强弱的等级/dB 频率/Hz
甲 70 1100
乙 110 700
【答案】音调;响度。
【分析】声音的音调由振动频率决定,频率越高音调越高;响度与发声体的振幅和距离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解答】解:由图表数据可知,甲声源振动的频率比乙声源振动的频率高;由图表数据可知,说明乙声音的响度比甲声音大。
故答案为:音调;响度。
14.(2分)地震时都会伴随着一些  次声波 (选填“次声波”或“超声波”)的产生,而普通人的耳朵却听不见。在地震中由于房屋倒塌而使一些人员被困,他们可以通过敲击物体使其振动发声,以便及时获救,这是利用  固体 传声效果比气体好的特点。
【答案】次声波;固体。
【分析】①人们把低于20Hz的声音叫做次声波,它低于人类的听觉下限;
②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传声,其中固体传声效果最好。
【解答】解:①地震时伴有次声波产生,它低于人类的听觉下限;
②废墟下的被困人员用砖块敲击周围物体求救,这是利用固体传声效果比气体好。
故答案为:次声波;固体。
15.(2分)在标准大气压下,液态氮的沸点为﹣196℃,在牛奶、奶油等冰激凌原料上 汽化 (填物态变化名称)成气态,同时  吸收 (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使牛奶、奶油中的水凝固成冰,制成“液氮冰激凌“。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物质在汽化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
【解答】解:汽化包括蒸发和沸腾,在标准大气压下,在常温下达到沸点,沸腾过程中液态氮迅速成为气体,使牛奶,制成“液氮冰激凌”。
故答案为:汽化;吸收。
16.(2分)小朱同学在﹣9℃的室外玩肥皂泡泡,他发现肥皂泡泡在很冷的室外会迅速结冰(如图),这是  凝固 (填物态变化名称)现象,需要  放热 (选填“吸热”或“放热”)。
【答案】凝固;放热。
【分析】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属于凝固现象,凝固放热。
【解答】解:由题意可知,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凝固放热。
故答案为:凝固;放热。
17.(2分)在1标准大气压下,保温瓶中盛有半瓶0℃的水,现将温度为﹣10℃的冰块投入水中,将会发生的现象是水的质量  减小 ,冰的质量  增加 (均选填减少或增加)。
【答案】减少;增加。
【分析】0℃是水的凝固点,是冰的熔点,所以在0℃时如果能吸热,冰会熔化,如果能放热,水会凝固。
【解答】解:因为温度较低的冰块放进温度较高的水中后,要发生热传递,由于0℃的水较多,0℃的水放热后,由液态水凝固成2℃的冰,冰的质量增加。
故答案为:减少;增加。
18.(2分)如图,将红、绿、 蓝 三种色光照在白纸上,中间相互重叠区域会出现白色。若在纸上的绿光区域用红色水笔写字,看见的字将会是  黑 色的。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1)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
(2)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其反射的色光决定的。
【解答】解:
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将红、绿,中间相互重叠区域会出现白色;
在绿光区域只有绿色光,而红墨水只能反射红色光,没有色光被反射。
故答案为:蓝;黑。
19.(4分)镜面反射发生在  光滑 的平面上,漫反射发生在  粗糙 的平面上(选填“光滑”或“粗糙”);黑板“反光”是  镜面反射 ,而月光是月球对太阳光的  漫反射 (选填“镜面反射”或“漫反射”)形成的。
【答案】光滑;粗糙;镜面反射;漫反射。
【分析】(1)镜面反射后的光线射向同一方向,正好处在这一方向上时,获得的光线很强,其他方向上几乎没有反射光线,黑板“反光”就是因为黑板发生了镜面反射的缘故;
(2)漫反射时反射光线射向各个方向,所以我们能从各个不同方向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
【解答】解:一束平行的光照射到光滑的平面上后,会被平行地反射;而比较粗糙的表面会把平行光向四面八方反射;发生漫反射时 ,而发生镜面反射时;
故镜面反射发生在光滑的平面上,漫反射发生在粗糙的平面上,而月光是月球对太阳光的漫反射形成的。
故答案为:光滑;粗糙;漫反射。
20.(3分)小明在观察“碘锤”中的物态变化之前,查阅资料得知:酒精灯外焰的温度约为800℃。碘的熔点为113.7℃。采用图中的两种方式加热,图甲的碘颗粒吸热会  升华 (填物态变化名称,下同),图乙中的碘颗粒吸热除了发生图甲中的物态变化外,还可能会  熔化 ;两种方式停止加热后,“碘锤”中的碘蒸气会  凝华 。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判断物态变化,首先确定原来的状态,然后确定最后的状态,从而确定物态变化,同时注意熔化条件①达到熔点,②继续吸热。
【解答】解:
左图中,在水中加热,低于碘的熔点为113.7℃;碘颗粒吸热会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
右图中,酒精灯外焰温度约为800℃,碘吸热可能熔化。当停止加热后,则物态变化为凝华。
故答案为:升华;熔化。
21.(3分)百米赛跑时,站在终点的计时员在听到发令枪声后才开始计时。若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那么他所记录的时间比真实跑步时间  少 (选填“多”或“少”)  0.3 s(保留一位小数)。若光速减小为原来的一半,则站在终点的计时员看到冒烟计时是  正确 (选填“正确”或“错误”)的。
【答案】少;0.3;正确。
【分析】光的传播速度是3×108m/s,声音的速度是340m/s,光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远远大于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如果计时员听到枪声才开始计时,这时运动员已经跑了一段时间才开始计时,所以测得的时间偏少,少的刚好是声音在空气中传播100m所用的时间。
【解答】解:听到枪声才开始计时,说明枪声已经传播100米到达终点时才开始计时。他所记录的时间比真实的跑步时间少的时间(即声音传播100米距离所用时间):t=;
若光速减小为原来的一半,则光速在0.3s时间内通过的距离为:s′=v′t=5.5×108m/s×2.3s=4.7×107m,可见即使光速减小一半,光几乎不需要时间。
故答案为:少;0.4。
22.(3分)某品牌冰箱使用的是新型制冷剂R600a是一种对臭氧层破坏较小、极容易汽化又容易液化的物质。如图是制冷剂循环路线示意图,制冷剂在冷冻室的管子里发生的物态变化名称是  汽化 。管中“制冷剂”应具有的主要物理性质是  沸点 (选填“沸点”或“熔点”)低。压缩机通过使制冷剂不断发生液化和汽化,将冰箱内的热搬至冰箱外,制冷剂液化的方式是  压缩体积 (选填“降低温度”或“压缩体积”)。
【答案】汽化;沸点;压缩体积。
【分析】(1)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做汽化,汽化过程吸热;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做液化,液化过程放热;
(2)气体液化的方式是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
【解答】解:制冷剂在冷冻室的管子里发生的物态变化是汽化,汽化吸热;
管中“制冷剂”应具有的主要物理性质是沸点低;
压缩机通过使制冷剂不断发生液化和汽化,将冰箱内的热搬至冰箱外。
故答案为:汽化;沸点。
23.(2分)护城河水面平静,两岸河堤步道高出水面1m,河堤上一棵树高5m 5 m;小明同学站在树的对岸河堤上,他的眼睛与树尖的距离为d树,与树尖在水中像的距离为d像,则d树 < (选填“>”或“=”或“<”)d像。
【答案】5;<。
【分析】平面镜成像时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像到镜面的距离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解答】解:树在水中成像是平面镜成像,像的大小和物体的大小相等;
小明站在树的对岸如图所示:
S'为树尖S在通过水面所成的像;
他的眼睛与树尖的距离为d树=AS,与树尖在瘦西湖中像的距离为d像=AS',根据勾股定理可知,AS'=,则AS<AS'树<d像。
故答案为:5;<。
三、解答题(本大题共10小题,共49分)
24.如图所示,小孔前有一发光物体AB,利用光的传播规律作出它经过小孔在光屏上成像的光路。(保留作图痕迹)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根据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光是沿直线传播的,然后过A点和B点分别作出通过小孔的光线,根据光线与光屏的交点确定像的位置。
【解答】解:过A点和小孔画出一条光线交MN于A′,再过B点和小孔画出一条光线交MN于B′.如下图所示:

25.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在图中作出物体AB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A′B′。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像与物大小相等,连线与镜面垂直,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左右相反;先作出端点A、B的像点,连接连接两个像点即为物体AB的像。
【解答】解:先作出端点A、B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A′,用虚线连接A′,即为物AB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
26.如图所示,在舞蹈室的墙面上装有一块平面镜,老师用一激光笔从S点照射镜面,请用平面镜成像特点完成光路图。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根据反射光线反向延长通过像点和像点与发光点关于平面镜对称,作出反射光线并完成光路图。
【解答】解:
根据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先作出S的像点S',连接S'P,再连接A与入射点连线为入射光线,如图所示:
27.在物理学习的过程中经常会用到一些科学方法。
(1)有些物理量的大小不易直接观测,但它变化时引起其它量的变化却容易直接观测,用易观测的量显示不易观测的量是研究物理问题的一种方法。例如:发声的音叉的振动可以通过激起水花来体现。下述实例中采用的研究方法与上述方法相同的是  A 。
A.液体温度计利用液柱长度的变化来显示温度高低
B.研究光现象时,引入光线来描述光的传播路径和方向
(2)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我们发现抽出的空气越多,就能得到一个推论。在研究中,你基于的可靠事实是  抽出的空气越多,听到的声音越小 ,推理得出的结论是通过后来的物理学习,我们知道这个推论是  正确 (选填“正确”或“不正确”)。
【答案】(1)A;(2)抽出的空气越多,听到的声音越小;正确。
【分析】(1)物理学中对于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的现象或不易直接测量的物理量,通常用一些非常直观的现象去认识或用易测量的物理量间接测量,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叫转换法。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实验中抽出空气后,听到的声音越小,进而推理,若玻璃罩内没有空气,则听不到声音。
【解答】解:(1)物理学中对于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的现象或不易直接测量的物理量,通常用一些非常直观的现象去认识或用易测量的物理量间接测量.
A、液体温度的变化会引起体积的变化,采用的是转换法;
B、探究光现象时,采用的是模型法;
故选:A。
(2)在研究中,实验现象的可靠事实是抽出的空气越多;
通过推理得出,若将玻璃罩内的空气全部抽出,后面学习的真空不能传播声音说明这个推论是正确的。
故答案为:(1)A;(2)抽出的空气越多;正确。
28.小红用图甲所示装置探究水的沸腾特点。
(1)除温度计外,本实验还需要的测量工具是  秒表 。
(2)组装图甲所示实验装置时,应按照  自下而上 (选填“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的顺序进行。
(3)某时刻温度计的示数如图甲所示,此时水的温度为  93 ℃。
(4)小明观察到沸腾前和沸腾时水中气泡上升过程中的两种情况,如图乙、丙所示,则图  乙 (选填“乙”或“丙”)是水沸腾时的情况。
(5)下表是实验中所记录的数据:
时间(min) … 0 1 2 3 4 5 6 7 8 …
温度(℃) … 92 94 96 97 98 98 96 98 98 …
①从记录数据看,在第  6 min时的数据是错误的,实验中,水的沸点是  98 ℃。
②根据表中的数据在图丁中画出加热过程中“温度一时间”的关系图像。(画在答卷上)
③表中数据得出水在沸腾过程中的特点是  吸收热量,温度不变。 。
【答案】(1)秒表;(2)自下而上;(3)93;(4)乙;(5)①6;98;②如图所示;③吸收热量,温度不变。
【分析】(1)探究水沸腾特点的实验中,要观察记录水在不同时刻的温度,气泡大小等情况;
(2)实验器材要按照自下而上的顺序安装;
(3)对温度计进行读数时,要先观察温度计的分度值;
(4)水沸腾之前,水下层的温度高于上层的水温,气泡上升过程中,气泡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水,气泡变小;
水沸腾时,整个容器中水温相同,水内部不停地汽化,产生大量的水蒸气进入气泡,气泡变大;
【解答】解:(1)探究水沸腾特点的实验中,要观察记录水在不同时刻的温度,要用秒表记录时间;
(2)实验时,要用酒精灯的外焰给水加热,安装温度计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完全浸没在液体中,故实验器材要按照自下而上的顺序安装;
(3)由图可知,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温度计示数为93℃;
(4)水沸腾前烧杯内部的水下部温度高于上部,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不断液化;水沸腾时,到处在发生剧烈的汽化现象,不断有水蒸气加入,乙是水沸腾时的情景;
(5)①由图表数据可知,水从4min开始沸腾,温度应不变,故第六分钟的数据是错误的,水在第四分钟后温度保持98℃不变;
②将表中对应的数据作为点的坐标在坐标系中一一描出,并用光滑的曲线连接即可:
③由表中数据可知,水沸腾时,温度始终保持不变。
故答案为:(1)秒表;(2)自下而上;(4)乙;98;③吸收热量。
29.在研究“冰、蜡烛熔化过程规律”时,某同学设计了如图甲所示实验装置,并根据其中实验数据绘制如图乙、丙所示图像。
(1)该同学设计了一个记录冰熔化过程的表格,表格中(a)、(b)两处应填的内容是:
(a) … … … …
温度/℃ … … … …
(b) … … … …
(a)  加热时间/min ;
(b)  状态 。
(2)实验中宜选用  碎冰 (选填“较大的冰块”或“碎冰”)。
(3)实验时将装有蜡的试管放入水中加热,而不是用酒精灯直接对试管加热,这样做不但可以使试管受热均匀 慢 (选填“快”或“慢”)。
(4)冰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是  乙 (选填“乙”或“丙”),由乙图可知该物质是  晶体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在第6分钟该物质处于  固液共存 态。在冰和蜡熔化过程中,如果将试管从烧杯拿出来,冰和蜡会停止熔化。将试管放回烧杯后,说明固体熔化时需要  吸热 (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
(5)由图像可知:冰的熔化过程是  BC 段(用字母表示)。
【答案】(1)(a) 加热时间/min;(b)状态;(2)碎冰;(3)慢;(4)乙;晶体;固液共存;吸热;(5)BC。
【分析】(1)探究晶体冰的熔化温度变化规律时,需要明确晶体冰在不同温度下所处的状态,据此回答;
(2)为使固态物质能够均匀受热,最好将固态物质弄碎;
(3)探究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和凝固实验时,一般都采用水浴法,物体的温度变化比较均匀,并且变化比较慢,便于记录实验温度;
(4)晶体在熔化过程中的特点: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非晶体吸热过程中温度一直升高;
知道晶体在熔化前为固态;熔化过程为固液共存态;熔化完后为液态;
晶体熔化的条件是:达到熔点,继续吸热;
(5)晶体在熔化的过程中温度不变。
【解答】解:(1)研究冰、烛蜡熔化过程中温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并观察冰在不同时间的状态;
(2)碎冰比较大的冰块受热更均匀,所以应选择碎冰实验;
(3)将把碎冰和碎蜡放入试管隔水加热,而不是将它们直接放入烧杯加热,采用水浴法,并且变化比较慢;
(4)由图乙知,BC段温度保持不变,由乙图可知该物质是晶体;
判断的依据是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在第6分钟该物质处于熔化过程;
在冰和蜡熔化过程中,如果将试管从烧杯拿出来。将试管放回烧杯后,说明固体熔化时需要吸热;
(5)由图象知,因BC段温度保持不变。
故答案为:(1)(a) 加热时间/min;(2)碎冰;(4)乙;固液共存;(5)BC。
30.在探究“光的反射定律”实验中,把一块平面镜放在水平桌面上,再将一可沿ON折转的白色屏板放在平面镜上。
次数 入射角 反射角
1 20° 20°
2 40° 40°
3 60° 60°
(1)让一束光AO贴着屏板E射到O点,如图甲。要使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同时出现在屏板上,屏板放置时应与平面镜  垂直 ;
(2)如图乙将屏板F沿接缝ON向后折转一个角度,屏板F上  没有 (填“有”或“没有”)反射光线;
(3)小组记录的数据如上表。分析表中数据,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
(4)若光沿BO入射,反射光线会沿OA射出,这表明:反射现象中 可逆 的。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1)要使入射光线和其反射光线的径迹同时在纸板上出现,则法线必须与平面镜垂直;
(2)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的特点分析;
(3)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4)根据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的位置互换进行实验,观察反射光线与原来入射光线的关系得出结论。
【解答】解:(1)要使入射光线和其反射光线的径迹同时在纸板上出现,则法线必须与平面镜垂直、入射光线和法线必须在同一平面内;
(2)当将F板向后折转一定的角度,则呈现反射光线的F板和呈现入射光线的E板不在同一平面内;
(3)当入射角为20°,此时反射角也为20°,此时反射角也为40°,入射角也为60°。
(4)如果让光光沿BO入射,反射光线会沿OA射出,根据光的反射定律,这时的反射角为原来的入射角,也就是在反射现象中。
故答案为:(1)垂直;(2)没有;(4)可逆。
31.小明同学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时,所用的实验器材有一块厚度为0.3m的玻璃(P和Q两个平面都是可以作用平面镜使用,如图1所示)、白纸、笔、火柴、光屏、刻度尺、两支完全相同的蜡烛A和蜡烛B。
(1)在实验中,为使实验的效果更好,实验室内光线应  暗 一些(选填“亮”或“暗”)。小明透过玻璃板看到了蜡烛A的2个清晰的像,他用未点燃的蜡烛B找到了这两个像,其A′处的像是蜡烛A通过玻璃板  P (选填“P”或“Q”)平面镜成像得到的。
(2)小明在A’处放了一张白纸在光屏,透过玻璃板看到光屏上有蜡烛的像,总结出平面镜成的是实像 没有直接去像的一侧观察光屏上是否有烛焰的像 。
(3)小明按照图1中的测量方法,改变蜡烛A的位置,认真测量并记录了一些数据:
物距u/cm 5.0 6.0 7.0 8.0
像距v/cm 4.7 5.7 6.7 7.7
然后得出像距小于物距的结论,你认为他的测量错误的是  像距v (选填“物距u”或“像距v”)。
(4)实验时小明将蜡烛竖直向上移动一段距离(如图2乙),则蜡烛A在平面镜中  C 。
A.不成像
B.仍成像,且像还在原来位置
C.仍成像,且像上移的距离与物体上移距离相同
(5)移动蜡烛A进行多次实验,目的是  得到普遍规律 。
【答案】(1)暗;P;(2)没有直接去像的一侧观察光屏上是否有烛焰的像;(3)像距v;(4)C;(5)得到普遍规律。
【分析】(1)探究平面镜成像实验时,物体和环境对比度越大,并且物体越亮,物体的像越清晰,玻璃板有两个反射面,两个反射面都能成像,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判断A'点是两个玻璃板面成的像;
(2)平面镜所成的像为虚像,不能成在光屏上;
(3)知道A'是玻璃板的P面成的像,物距应该是蜡烛A到P面的距离,像距应该是像A'到P面的距离,根据物距和像距的定义判断实验中的错误;
(4)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镜面对称;
(5)移动蜡烛A进行多次实验,目的是为了得到物体与像关于平面镜对称的普遍规律。
【解答】解:(1)在实验中,为使实验的效果更好,这样光线的对比度较强;
由图可知,A'到玻璃板的距离加上玻璃板的厚度大小等于蜡烛A到玻璃板的距离;
(2)平面镜所成的像是由平面镜反射物体发出(反射)的光进入人眼形成的虚像,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的,要看到像需要在成像物体的同侧透过玻璃板观察,不能透过玻璃板观察而应直接去像的一侧观察光屏上是否有像;
(3)由图表数据可知,多次实验中像距总是比物距小0.3cm;即像距v测量错误;
(4)由图可知,将蜡烛由图甲的位置移动到图乙的位置时,故仍然会成像,即像上移的距离与物体上移距离相同,AB错误;
(5)实验中,移动蜡烛A进行多次实验。
故答案为:(1)暗;P;(2)没有直接去像的一侧观察光屏上是否有烛焰的像;(4)C。
32.为了研究影子长度与哪些因素有关,某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在水平地面上竖直固定一根长杆,长杆上装有一个可以上下移动的点光源A(短木条始终低于点光源A)。保持短木条的长度和位置不变,该同学将点光源A从图示位置逐渐向上移动
点光源的高度H/cm 20 30 40 50 60
影子长度L/cm 30 15 10 7.5 6
(1)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得出的实验结论是:当短木条的长度和  位置 相同时, 点光源高度越大,影长越短 。
(2)图中s可表示点光源到短木条的距离,如果要研究影子长度L与光源到短木条的距离s的关系,应操作:保持点光源的位置和短木条的长度不变 短木条的位置 ,测量并比较影子长度L的大小。
【答案】(1)位置;点光源高度越大,影长越短;(2)短木条的位置
【分析】(1)分析表格中的光源的高度与影子的长度;
(2)根据要研究的目的,研究影子长度L与点光源到短木条的距离S的关系,则应利用控制变量法,控制木条的长度和光源的高度不变,改变木条到光源的距离,即改变木条的位置。
【解答】解:(1)保持短木条的长度和位置不变,该同学将点光源A从图示位置逐渐向上移动,影子的长度从30cm变成了6cm,点光源高度越大;
(2)要研究影子长度L与点光源到短木条的距离s的关系,根据控制变量法知,改变短木条的位置。
故答案为:(1)位置;点光源高度越大;(2)短木条的位置。
33.请阅读《温度计及其现代发展》并回答问题。
温度计及其现代发展
2020年初,一场新冠肺炎蔓延全国,为了保障大家的安全,合理、安全分诊发热患者。各小区、路口、商场、车站都安排了体温监测,排查疑似病例。真正把体温测量用于临床诊断的是德国医生冯德利希在1858年提出并实施的。当时水银温度计不能离开人体读数,一遇冷空气,指示的温度就降下来。英国医生阿尔伯特解决了这个难题:他在温度计的水银管里造一处狭道,取出后水银柱在狭道处断开,使狭道以上的部分始终保持体温示数。这样便诞生了医用体温计
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20世纪70年代出现了电子体温计,如图所示。现在的电子体温计通过液晶直接显示体温,如图乙。它通过光学方法测定物体的辐射,进而得知那个物体的温度。只要把“枪口”对准待测物体,这种奇妙的“手枪”还可以测量零下几十摄氏度到上千摄氏度的温度呢!
温度计经过了四百多年的发展,早已不局限于体温测量,已经成为一门分门别类科学——温度计量学。1821年物理学家塞贝克将两种不同的金属导线连接在一起,把其中的一个接触点B加热到很高的温度,另一个接触点A保持低温,这种电路叫热电偶。实验表明:热电偶电路中电流的大小跟相互连接的两种金属丝的材料有关;跟接点A和B间的温度差大小有关,回路电流越大。根据这个道理制造出了热电偶温度计,它能直接放入高温炉里测温
市场上有一种指针式寒暑表(如图丁),就是用双金属片(铜片和铁片)做感温元件的。感温元件一端固定,受热时铜片的伸长量比铁片大(其他条件相同)。使螺线管曲率发生变化,直接显示温度示数。
请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体温计(如图甲)的测温原理  液体的热胀冷缩 ,它的分度值为  0.1 ℃。
(2)“红外测温枪”在无光的夜晚  能 (选填“能”或“不能”)使用,下列图示中符合“红外测温枪”工作原理的是  B (选填“A”或“B”)。
(3)如图戊所示的探针式食品温度计,它的工作原理可能与  B 相同。
A.水银体温计
B.热电偶温度计
C.红外线温度计
(4)一个热电偶温度计的量程是﹣200~1200℃,查阅部分晶体熔点的小资料,你认为制作这个热电偶的两种金属可能是  A 。
晶体 熔点/℃ 晶体 熔点/℃
钨 3410 铜 1083
铁 1535 铝 660
钢 1515 铅 328
A.钨和铁
B.铁和钢
C.铁和铜
D.铝和铅
(5)指针式寒暑表(如图丁所示),下列铜片和铁片的位置符合要求的是图  A 。
【答案】(1)液体的热胀冷缩;0.1;(2)能;B;(3)B;(4)A;(5)A。
【分析】(1)液体温度计,是利用测温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学会温度计的读数:明确是零上还是零下,明确一个大格和一个小格代表的示数,读数时从绝对值小的向绝对值大的读;
(2)人体在任何时候都向外辐射红外线;红外线测温仪接收人体辐射的红外线;
(3)探针式食品温度计是利用固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4)仔细分析短文提供的信息即可解题;
(5)因为双金属片是向右弯曲,所以膨胀系数大的金属片,放在左边。
【解答】解:(1)体温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体温计的分度值为0.1℃;
(2)红外线测温仪是利用红外线热作用很强工作的,物体温度越高,与光照没有关系;红外线测温仪工作时,故B图符合实际;
(3)探针式食品温度计测量温度时,是利用金属在纳米碳管制成的温度计内受热膨胀;故选:B;
(4)一个热电偶温度计的量程为﹣200~1200℃,所以选用金属的熔点一定要大于最高温度120℃才可以,铜,铝,铅不符合题意,而剩余三中材料中;跟接点A和B间的温度差大小有关,回路电流越大,所以应该选择钨和钢;
故选:A;
(5)根据材料中信息:两种金属由于膨胀系数不同,受热时铜片的伸长量比铁片大(其他条件相同)可知,双金属片会向短的一侧弯曲,分析可得,
A选项,C选项:发生受热膨胀时,故A正确;
B选项,D选项:发生受热膨胀或者受冷收缩时,不会弯曲;
故选:A。
故答案为:(1)液体的热胀冷缩;5.1;B;(3)B;(5)A。

延伸阅读:

标签:

上一篇:人教版物理九年级全册《15.5 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同步练习(含解析)

下一篇:北师大版物理八年级上册《4.1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同步练习(含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