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广东省汕头市潮南区八年级(上)期中物理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24分)
1.(3分)如图所示,北京大兴国际机场航站楼设计精巧,拥有“五指廊”结构,需要的时间大约为8min,请你根据图片信息估测AB两登机口之间的距离大约为( )
A.50m B.100m C.500m D.1000m
2.(3分)外卖小哥正骑着电动车穿行于大街小巷,相对于什么参照物而言,可以认为他是静止的( )
A.来来往往的行人 B.迎面而来的车辆
C.他所骑的电动车 D.街道两边的房屋
3.(3分)如图是利用每秒闪光30次的频闪相机拍摄所得的小球的运动情形,箭头表示运动的方向,其中表示小球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是( )
A. B.
C. D.
4.(3分)运动会上,同学们大声呼喊,为运动员加油。这里的“大”是指声音的( )
A.响度 B.音调 C.音色 D.传播速度
5.(3分)小明在家进行网课学习时,将门窗关闭,从控制噪声的途径来分析( )
A.在声源处控制噪声 B.在传播过程中控制噪声
C.在人耳处控制噪声 D.不能控制噪声
6.(3分)为鼓励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信心,2020年央视春晚,由6位央视主持人共同表演的情景报告《爱是桥梁》作为春晚临时增加节目( )
A.表演者发出的声音是由空气振动产生的
B.表演者的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和真空中传播
C.后排观众听到的声音比前排小,是因为他们听到的声音音调低
D.观众能依据音色的不同分辨出是哪位主持人在朗诵
7.(3分)水无常形,于千变万化中孕育自然奇观。下列水的物态变化,需要吸热的是( )
A.雪融成溪 B.气结成露
C.气凝成霜 D.水滴成冰
8.(3分)中央电视台播出的《中国诗词大会》深受学生喜爱,诗句中蕴含了丰富的物理知识,下列对有关诗句的分析正确的是( )
A.“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露的形成是熔化现象
B.“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雪的形成是凝固现象
C.“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
D.“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雾的形成是汽化现象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1分)
9.(3分)常用“频闪照片”来研究物体的运动。如图(a)所示,记录了甲、乙两个运动小球每隔0.02秒的不同位置。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是 球;在底片记录的时间内, 球运动快,(b)图中的图象描述的是 球的运动。
10.(3分)图所示,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阅兵式上,一架加油机率两架歼10水平飞越天安门广场。加油机以200m/s的速度相对 (选填“地面”或“歼10”)飞行的,则歼10相对地面的速度是 m/s,相对于加油机的速度是 m/s。
11.(3分)图中是中国古代的计程车“计里鼓车”。当车走一里时,车上的木人就敲一下鼓,鼓面由于 发声,当车走到十里时,车上的木人就敲一下镯(古代的乐器) (填“响度”或“音色”)不同,确定车行驶的是一里还是十里,这是利用声传递 (填“信息”或“能量”)。
12.(3分)如图所示,是一款新型蓝牙跑步耳机,佩戴时不堵塞耳朵,耳机发出的振动信号传到听觉神经后,我们就可以听到声音了 (选填“固体”、“液体”或“气体”)可以传声;跑步时他听到周围环境的声音是通过 传播的;增大音量指的是增大了声音的 。
13.(3分)下列例子中属于提高液体温度来加快蒸发的有: ,属于加快液体表面空气流动来加快蒸发的有: ,属于加大液体表面积来加快蒸发的有: 。
①小丽用电吹风的冷风挡吹干头发
②把地面上的积水扫开
③在太阳光下晒萝卜干
④将农田原来的沟渠灌溉改为管道灌溉
14.(3分)在2020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人们常用浓度75%的酒精来消毒,如图1所示是酒精喷雾消毒器,一会儿手就变干了,且感觉有一阵阵凉意 (填物态变化名称),感觉有一阵阵凉意原因是 。图2所示医生戴的护目镜上有很多小水珠,小水珠的形成属于 (填物态变化名称)现象。
15.(3分)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影响,今年草莓在盛果期滞销。小明来到父母的草莓大棚帮忙。大棚能有效地 (选填“加快”或“减慢”)水分的蒸发,将草莓装箱,放入冰块 (填物态变化名称)过程中 热量,以此保持草莓的新鲜。
三、实验题。(9分+6分+7分=22分)
16.(9分)(1)如图1甲所示,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cm,被测铅笔的长度为 。
如图1乙所示的测量仪器是 ,分度值是 ℃,读数为 ℃。
(2)如图2甲所示,用竖直悬挂的泡沫塑料球接触发声的音叉时,泡沫塑料球被弹起 产生的,敲击音叉的力增大,泡沫塑料球被弹起的幅度 (填“增大”或“减小”),同时声音更洪亮,说明声音的 与振幅有关;如图乙所示,敲击右边的音叉,这个现象说明空气 传声。(选填“能”或“不能”)。
17.(6分)在“探究冰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的实验中,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
(1)实验时,试管里装有适量的 (选填“冰块”或“碎冰”),将试管放入水中加热,这样做的目的是 ,而且温度上升较慢,便于记录。
(2)如图乙是根据实验记录绘制的给冰加热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由图象可知:BC段的物质处于 状态,图象中从开始加热到a点吸收的热量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从开始加热到b点吸收的热量。
(3)试管中的冰完全熔化后,若持续加热,得到图象中的DE段。由此判断可能是液面上方的气压 (选填“高于”或“低于”)1个标准大气压:这段时间内试管中的水 (选填“能”或“不能”)沸腾。
18.(7分)如图所示是小明设计的“测平均速度的实验”装置:
(1)该实验的原理是 ;
(2)确定计时的电子秒表后,为了方便测时间并减小误差,在实验中应 斜面倾斜程度(选填“增大”或“减小”);
(3)如图所示若秒表每格为1s,该次实验中秒表指针旋转不足一圈,小车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v= m/s,实验中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为v1,通过下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为v2,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为v3,则这三个平均速度的大小关系是 > > ;
(4)小明认为,测出小车t时间内在斜面上通过的路程,也可以计算其平均速度 (选填“A”或“B”)。
A.可行,实验原理相同
B.不可行,路程测量不准确
四、计算题。(7分+6分=13分)
19.(7分)2019年4月2日,南沙大桥(原称虎门二桥)正式开通运营,大大缓解了虎门大桥的运输压力。十一假期,小红一家早上10:00从深圳宝安体育馆开车前往长隆欢乐世界游玩,全程约96km。在经过南沙大桥时,小红看到了如图所示的标牌。求:
(1)标牌上100的含义?
(2)在不违反交规的情况下,小红一家通过南沙大桥的最短时间是多少分钟(忽略车长)?
(3)从深圳宝安体育馆开车前往长隆欢乐世界,全程平均速度是多少km/h?
20.(6分)长度为200m的火车在笔直的轨道上匀速行驶,在从山崖驶向大桥的过程中,如图所示,鸣笛10s后,火车头到达桥头;听到回声30s后,车尾驶过桥尾。
(1)计算火车的速度;
(2)鸣笛时,火车车头到山崖的距离。
五、综合能力题。(6分+8分+6分=20分)
21.(6分)“区间测速”目前在全国大部分高速公路实行。所谓的“区间测速”,就是在两监测点安装监控和测速探头,测出同一辆车通过两个监测点的时间,如果这个平均车速超过了该路段的最高限速,即被判为超速。如图所示,一辆轿车通过监测点A的速度为100km/h,通过监测点B的速度为110km/h,该路段最高限速120km/h;
(1)李明坐在这辆行驶的轿车中,他看到远处的监控装置正在向他靠近,说明以 为参照物,监控装置是运动的;但是以 为参照物,监控装置是静止的,这说明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 的;
(2)原来检测的方法是监控探头判断通过监测点时的车速,如果按原来的方法,该轿车通过监测点A、B时 (选填“会”或“不会”)判为超速。采用“区间测速”,这辆轿车从监测点A运动到B的平均速度是 km/h,轿车 (选填“会”或“不会”)判为超速。
22.(8分)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超声波及其应用
超声波是一种频率高于20000赫兹的声波,可用于测距、测速、清洗、焊接、碎石、杀菌消毒等。超声波加湿器(如图)在干燥的冬季比较常用,剧烈的振动会使罐中的水破碎成“白雾”,再用小风扇把雾滴吹入室内,声呐能够向水中发射超声波,超声波在水中传播时,就会被反射回来,反射回来的超声波被声呐接收
(1)一般情况下,超声波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 ;
(2)超声波能够引起“剧烈的振动”,是因为超声波频率高,具有较高的 ;此外利用声呐装置还可以测绘海底的地形,说明声音能够传递 。水破碎成“白雾”的过程是否属于物态变化? (选填“是”或“否”),加湿器放出的水雾会适当的降低室内温度,是因为水雾进入空气后 (填物态变化名称),这个过程要 (选填“吸热”或“放热”)。
(3)宇航员无法利用声呐测绘月球表面的地形,是由于 ;若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为1500m/s,某潜艇的声呐从向鱼群发射超声波,到接收到回声所用时间为2s m。
23.(6分)用干冰(固态二氧化碳)做物态变化实验时。
(1)如图甲,把干冰放入水中时,会发现在水面上方会出现大量“白雾” (选填“水蒸气”、“二氧化碳气体”或“小水珠”)。它是由空气中的 (填物质),经过 (填物态变化)而来的。
(2)把干冰放入试管中,在试管口套气球(如图乙),气球体积会逐渐变大 (填物态变化)形成的。
(3)一段时间后,试管底部的外壁出现了白霜(如图丙)。白霜的形成是因为靠近试管外壁的 (选填“空气”或“水蒸气”) (选填“凝固”或“凝华”)形成的。
2020-2021学年广东省汕头市潮南区八年级(上)期中物理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24分)
1.(3分)如图所示,北京大兴国际机场航站楼设计精巧,拥有“五指廊”结构,需要的时间大约为8min,请你根据图片信息估测AB两登机口之间的距离大约为( )
A.50m B.100m C.500m D.1000m
【答案】C
【分析】成年人正常步行的速度在1m/s左右,根据速度公式求出路程的大小.
【解答】解:成年人正常步行的速度v=1m/s,行走的时间大约为t=8min=480s;
根据v=可知,由图中可知,故C最符合题意.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速度的估算、速度公式的应用,属于基础知识,要掌握.
2.(3分)外卖小哥正骑着电动车穿行于大街小巷,相对于什么参照物而言,可以认为他是静止的( )
A.来来往往的行人 B.迎面而来的车辆
C.他所骑的电动车 D.街道两边的房屋
【答案】C
【分析】看被研究的物体与所选的标准,即参照物之间的相对位置是否发生了改变,如果发生改变,则物体是运动的;如果未发生变化,则物体是静止的。
【解答】解:
外卖小哥正骑着电动车穿行于大街小巷,若说他是静止的,只有和他自己骑得电动车之间的位置没发生变化、迎面而来的车辆,故C正确。
故选:C。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参照物的选择、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理解和掌握,研究同一物体的运动状态,如果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得出的结论可以不同,但都是正确的结论。
3.(3分)如图是利用每秒闪光30次的频闪相机拍摄所得的小球的运动情形,箭头表示运动的方向,其中表示小球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是( )
A. B.
C. D.
【答案】D
【分析】物体沿直线做快慢不变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
【解答】解:
A、物体在沿直线运动,速度逐渐增大,故A错误;
B、物体在沿直线运动,速度逐渐减小,故B错误;
C、物体尽管做匀速运动,不是直线运动;
D、物体经过的路线是直线,因此是匀速直线运动。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匀速直线运动,根据选项中的照片,分析物体在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是否相同,是判断匀速直线运动的关键。
4.(3分)运动会上,同学们大声呼喊,为运动员加油。这里的“大”是指声音的( )
A.响度 B.音调 C.音色 D.传播速度
【答案】A
【分析】物理学中把人耳能感觉到的声音的强弱称为响度,响度的大小与声音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振幅越小,响度越小。
【解答】解:同学们大声呼喊,为运动员加油,增大了声音的响度。
故选:A。
【点评】此题要结合声音的特征响度定义进行分析解答,注意与其它特征的区分。
5.(3分)小明在家进行网课学习时,将门窗关闭,从控制噪声的途径来分析( )
A.在声源处控制噪声 B.在传播过程中控制噪声
C.在人耳处控制噪声 D.不能控制噪声
【答案】B
【分析】噪声的防治主要从三种方法来进行:一是从声源处减弱,二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三是在接收处减弱。
【解答】解:小明在家进行网课学习时,将门窗关闭,是在传播过程中控制噪声,AC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防治噪声途径的了解和掌握,是一道基础题。
6.(3分)为鼓励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信心,2020年央视春晚,由6位央视主持人共同表演的情景报告《爱是桥梁》作为春晚临时增加节目( )
A.表演者发出的声音是由空气振动产生的
B.表演者的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和真空中传播
C.后排观众听到的声音比前排小,是因为他们听到的声音音调低
D.观众能依据音色的不同分辨出是哪位主持人在朗诵
【答案】D
【分析】①人的说话声是由声带振动产生的;
②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真空不能传声;
③声音的强弱叫响度,响度决定于发声体的振幅和距离发声体的远近;
④音色是由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决定的,是判断发声体的依据。
【解答】解:
A、表演者发出的声音是由声带振动产生的;
B、声音可以在固体,但真空不能传声;
C、在振幅一定时,听到的响度越小;
D、不同人说话时的音色不同。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是一道声现象的综合题,做题时要对照相关的物理知识,仔细分析每一选项的对错。
7.(3分)水无常形,于千变万化中孕育自然奇观。下列水的物态变化,需要吸热的是( )
A.雪融成溪 B.气结成露
C.气凝成霜 D.水滴成冰
【答案】A
【分析】(1)在一定条件下,物体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之间会发生相互转化,这就是物态变化;
(2)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由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
(3)六种物态变化过程中,都伴随着吸热或放热;其中放出热量的物态变化有:凝固、液化、凝华;吸热的有:熔化、汽化、升华。
【解答】解:A、雪融成溪,是熔化过程,故A符合题意;
B、露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水滴,故B不符合题意;
C、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冰晶,故C不符合题意;
D、冰的形成,是凝固过程,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物态变化中的吸放热,分析生活中的热现象属于哪种物态变化,关键要看清物态变化前后,物质各处于什么状态;另外对六种物态变化的吸热和放热情况也要有清晰的认识。
8.(3分)中央电视台播出的《中国诗词大会》深受学生喜爱,诗句中蕴含了丰富的物理知识,下列对有关诗句的分析正确的是( )
A.“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露的形成是熔化现象
B.“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雪的形成是凝固现象
C.“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
D.“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雾的形成是汽化现象
【答案】C
【分析】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由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
【解答】解:A、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为液态的小水滴,故A错误。
B、雪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为固态的冰晶。
C、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为固体的冰晶,故C正确。
D、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为液态的小水滴。
故选:C。
【点评】分析生活中的热现象属于哪种物态变化,关键要看清物态变化前后,物质各处于什么状态;另外对六种物态变化的吸热和放热情况也要有清晰的认识。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1分)
9.(3分)常用“频闪照片”来研究物体的运动。如图(a)所示,记录了甲、乙两个运动小球每隔0.02秒的不同位置。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是 甲 球;在底片记录的时间内, 乙 球运动快,(b)图中的图象描述的是 甲 球的运动。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1)比较相同时间通过路程的多少即可比较平均速度的大小;
(2)先根据图1判断甲乙的运动状态,然后根据s﹣t图象判断所表示物体的运动状态,从而得出结论。
【解答】解:根据图a可知,甲在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相等;
在相同时间内,乙通过的路程大于甲通过的路程,乙球运动得快;
b图中,s与t成正比。
故答案为:甲;乙;甲。
【点评】此题是考查学生对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运动的理解,以及观察运动图象的能力。
10.(3分)图所示,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阅兵式上,一架加油机率两架歼10水平飞越天安门广场。加油机以200m/s的速度相对 地面 (选填“地面”或“歼10”)飞行的,则歼10相对地面的速度是 200 m/s,相对于加油机的速度是 0 m/s。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研究物体的运动时,必须事先选定一个标准的物体,这个事先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如果被研究的物体相对于这个标准位置发生了改变,则是运动的;如果被研究的物体相对于这个标准位置没有发生了改变,则是静止的。
【解答】解:加油机率两架歼10水平飞越天安门广场,以地面为参照物,所以加油机以200m/s的速度相对于地面飞行,
加油机与两架歼10的运动方向和速度都是相同的,则歼10相对于加油机的速度是0m/s。
故答案为:地面;200;0。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参照物的选择、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理解和掌握,研究同一物体的运动状态,如果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得出的结论可以不同,但都是正确的结论。
11.(3分)图中是中国古代的计程车“计里鼓车”。当车走一里时,车上的木人就敲一下鼓,鼓面由于 振动 发声,当车走到十里时,车上的木人就敲一下镯(古代的乐器) 音色 (填“响度”或“音色”)不同,确定车行驶的是一里还是十里,这是利用声传递 信息 (填“信息”或“能量”)。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音色是指声音的品质与特色,不同物体发声的音色是不同的;
(3)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
【解答】解: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鼓声是由于鼓面振动发声;
由于不同物体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所以人们根据音色分辨出鼓和镯发声的;
声音可以传递信息,人们根据鼓声和镯声来确定车行驶的是一里还是十里。
故答案为:振动;音色。
【点评】本题考查了声音的产生、声音的特性以及声的利用,是一道声学的基础题。
12.(3分)如图所示,是一款新型蓝牙跑步耳机,佩戴时不堵塞耳朵,耳机发出的振动信号传到听觉神经后,我们就可以听到声音了 固体 (选填“固体”、“液体”或“气体”)可以传声;跑步时他听到周围环境的声音是通过 空气 传播的;增大音量指的是增大了声音的 响度 。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因此人听到声音有两种方式:一是通过耳朵,二是通过骨骼进行传播;
(2)音调与发声体振动的频率有关,响度与发声体的振幅有关。
【解答】解:
佩戴该耳机时,人听到的声音是通过头骨,然后由听觉神经传给大脑的,即声音是通过固体传播的;
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跑步时他听到周围环境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的;
音量即声音的大小,增大音量指的是增大了声音的响度。
故答案为:固体;空气。
【点评】本题通过新型耳机的应用考查了声音的传播,骨传导、声音的特性等知识,体现了物理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属于基础题。
13.(3分)下列例子中属于提高液体温度来加快蒸发的有: ③ ,属于加快液体表面空气流动来加快蒸发的有: ① ,属于加大液体表面积来加快蒸发的有: ② 。
①小丽用电吹风的冷风挡吹干头发
②把地面上的积水扫开
③在太阳光下晒萝卜干
④将农田原来的沟渠灌溉改为管道灌溉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提高液体蒸发速度的方法主要有三种:一是提高液体自身温度,二是增大液体表面积,三是加快液体表面空气流速。
【解答】解:①小丽用电吹风的冷风挡吹干头发,加快了空气的流动速度;
②将地面上的积水扫开,增大了水的表面积;
③在太阳光下晒萝卜干,提高了温度;
④将农田原来的沟渠灌溉改为管道灌溉,减小了水的表面积。
故答案为:③;①;②。
【点评】此题考查了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能将三个影响因素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是解答的关键。
14.(3分)在2020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人们常用浓度75%的酒精来消毒,如图1所示是酒精喷雾消毒器,一会儿手就变干了,且感觉有一阵阵凉意 汽化 (填物态变化名称),感觉有一阵阵凉意原因是 汽化吸热 。图2所示医生戴的护目镜上有很多小水珠,小水珠的形成属于 液化 (填物态变化名称)现象。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液化是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汽化是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物质在发生物态变化时必然要伴随着吸放热的进行,其中熔化、汽化、升华吸热,凝固、液化、凝华放热。
【解答】解:
消毒酒精喷到手上后,会很快变干,即发生了汽化现象,所以会感觉有一阵阵凉意;
医生戴的护目镜上有很多小水珠,小水珠是由呼出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
故答案为:汽化;汽化吸热。
【点评】分析生活中的热现象属于哪种物态变化,关键要看清物态变化前后,物质各处于什么状态;另外对六种物态变化的吸热和放热情况也要有清晰的认识。
15.(3分)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影响,今年草莓在盛果期滞销。小明来到父母的草莓大棚帮忙。大棚能有效地 减慢 (选填“加快”或“减慢”)水分的蒸发,将草莓装箱,放入冰块 熔化 (填物态变化名称)过程中 吸收 热量,以此保持草莓的新鲜。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1)减小蒸发快慢的办法有:降低液体的温度,减小液体的表面积,减小液体上表面的空气流动速度。
(2)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是熔化,熔化是需要吸收热量的。
【解答】解:大棚减小液体上表面的空气流动速度,故能有效地减慢水分的蒸发。
因为冰块变成水的过程是熔化,熔化是吸收热量的,放入冰块。
故答案为:减慢;熔化。
【点评】此题考查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熔化与熔化吸热的特点,题目来源于日常生产生活之中,将理论与实际联系在一起是此题的考查目的,是一道好题。
三、实验题。(9分+6分+7分=22分)
16.(9分)(1)如图1甲所示,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0.1 cm,被测铅笔的长度为 2.00cm 。
如图1乙所示的测量仪器是 体温计 ,分度值是 0.1 ℃,读数为 37.8 ℃。
(2)如图2甲所示,用竖直悬挂的泡沫塑料球接触发声的音叉时,泡沫塑料球被弹起 振动 产生的,敲击音叉的力增大,泡沫塑料球被弹起的幅度 增大 (填“增大”或“减小”),同时声音更洪亮,说明声音的 响度 与振幅有关;如图乙所示,敲击右边的音叉,这个现象说明空气 能 传声。(选填“能”或“不能”)。
【答案】(1)0.1;2.00cm;体温计;0.1;37.8;(2)振动;增大;响度;能。
【分析】(1)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值(或叫分度值)为相邻的刻度线表示的长度;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时,要观察是否从0刻度线量起,起始端没从0开始,要以某一刻度当作“0”刻度,读出末端刻度值,减去起始刻度值即为物体长度,注意刻度尺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本题中温度计玻璃泡上方有个缩口,是体温计,然后根据体温计的相关知识解答。
(2)解决此题的关键是要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转换法是初中物理经常用到的一种研究问题的方法;
声音的响度大小和物体的振幅大小有关;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它可以在气体、液体、固体中传播,真空不能传声。
【解答】解:
(1)由图1甲知:刻度尺上1cm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3.1cm;
铅笔左侧与1.00cm对齐,右侧与4.00cm对齐;
如图1乙所示的测量仪器是体温计,体温计上1℃之间有10个小格,即该体温计的分度值是2.1℃;
由图可知,温度计的示数为37.8℃;
(2)如图4甲所示,用竖直悬挂的泡沫塑料球接触发声的音叉时,这个现象说明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
敲击音叉的力增大,泡沫塑料球被弹起的幅度增大,说明声音的响度与物体的振幅有关;
如图乙所示,敲击右边的音叉,这是共鸣现象。
故答案为:(1)0.1;2.00cm;0.1;(2)振动;响度;能。
【点评】本题考查了长度的测量、学生对体温计相关知识的了解以及声音的产生条件和声音的传播条件,注意真空不能传播声音,以及转换法在物理实验中的运用,是中考的常见题型。
17.(6分)在“探究冰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的实验中,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
(1)实验时,试管里装有适量的 碎冰 (选填“冰块”或“碎冰”),将试管放入水中加热,这样做的目的是 使冰受热均匀 ,而且温度上升较慢,便于记录。
(2)如图乙是根据实验记录绘制的给冰加热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由图象可知:BC段的物质处于 固液共存 状态,图象中从开始加热到a点吸收的热量 小于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从开始加热到b点吸收的热量。
(3)试管中的冰完全熔化后,若持续加热,得到图象中的DE段。由此判断可能是液面上方的气压 低于 (选填“高于”或“低于”)1个标准大气压:这段时间内试管中的水 不能 (选填“能”或“不能”)沸腾。
【答案】(1)碎冰;使冰受热均匀;(2)固液共存;小于;(3)低于;不能。
【分析】(1)探究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和凝固实验时,一般都采用水浴法,物体的温度变化比较均匀,并且变化比较慢,便于记录实验温度;
(2)熔点是晶体熔化时的温度,晶体在熔化时保持熔点温度不变,处于固液共存状态;
(3)水沸腾后,温度不再上升,试管内的水到达沸点后,不能继续吸热,不能沸腾。
【解答】解:(1)探究冰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时,试管里应装有适量的碎冰,碎冰受热均匀,便于记录实验温度;
(2)冰是晶体,由图象可知BC段表示冰处在熔化过程;相同时间,物体吸收的热量相同;
(3)由图可知,此时水的沸点为98℃,说明液面上方的气压低于1个标准大气压;
由于烧杯内的水沸腾时温度保持不变,试管内的水虽达到沸点,所以不能沸腾。
故答案为:(1)碎冰;使冰受热均匀;小于;不能。
【点评】学生分析物质熔化的图象,是本实验中应该掌握的基本技能之一,从图象中获取有效的信息,也是物理实验中经常运用的。
18.(7分)如图所示是小明设计的“测平均速度的实验”装置:
(1)该实验的原理是 v= ;
(2)确定计时的电子秒表后,为了方便测时间并减小误差,在实验中应 减小 斜面倾斜程度(选填“增大”或“减小”);
(3)如图所示若秒表每格为1s,该次实验中秒表指针旋转不足一圈,小车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v= 0.2 m/s,实验中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为v1,通过下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为v2,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为v3,则这三个平均速度的大小关系是 v2 > v3 > v1 ;
(4)小明认为,测出小车t时间内在斜面上通过的路程,也可以计算其平均速度 B (选填“A”或“B”)。
A.可行,实验原理相同
B.不可行,路程测量不准确
【答案】(1)v=;(2)减小;(3)0.2;v2;v3;v1;(4)B。
【分析】(1)平均速度的测量原理是:v=;
(2)斜面坡度越小,小车速度变化越慢,小车运动时间越长,越方便时间的测量;
(3)从图中秒表读出小车通过全程所用时间和小车运动距离,利用速度公式求小车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
求出前半程、后半程所用的时间,利用速度公式求前半程和后半程的平均速度,进行比较;
(4)从实验过程的可操作性方面进行评估。
【解答】解:(1)在测平均速度的实验中(如图),实验原理是v=;
(2)实验中斜面应保持较小的坡度,这是为了便于测量时间;
(3)小车全程运动距离s=0.5m+3.5m=1m,t=8s,
小车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
v===8.2m/s;
上半程平均速度:v1==≈0.17m/s,
下半程平均速度:v4===4.25m/s,
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为v3=v=0.6m/s,
即v2>v3>v2;
(4)如果确定时间t,然后测量小车在t时间通过的路程,导致平均速度的结果存在较大误差;
故选:B。
故答案为:(1)v=;(2)减小;v2;v3;v6;(4)B。
【点评】本题考查了测量平均速度原理、速度的计算,考查了学生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的能力,属于基础题目。
四、计算题。(7分+6分=13分)
19.(7分)2019年4月2日,南沙大桥(原称虎门二桥)正式开通运营,大大缓解了虎门大桥的运输压力。十一假期,小红一家早上10:00从深圳宝安体育馆开车前往长隆欢乐世界游玩,全程约96km。在经过南沙大桥时,小红看到了如图所示的标牌。求:
(1)标牌上100的含义?
(2)在不违反交规的情况下,小红一家通过南沙大桥的最短时间是多少分钟(忽略车长)?
(3)从深圳宝安体育馆开车前往长隆欢乐世界,全程平均速度是多少km/h?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1)标志牌是限速标志。
(2)根据路程和速度利用速度公式计算时间。
(3)已知总路程和总时间根据速度公式求平均速度的问题。
【解答】解:(1)该标志牌是限速标志,标牌上100的含义是此路段车速不能超过100km/h。
(2)已知南沙大桥全长s1=12.9km,
在不违反交规的情况下,由v=
t4===0.129h=7.74min;
(3)从深圳宝安体育馆开车前往长隆欢乐世界的总时间为t7=11:30﹣10:00=1h30min=1.8h,
从深圳宝安体育馆开车前往长隆欢乐世界的总路程s2=96km,
所以全程的平均速度:
v2===64km/h;
答:(1)标牌上100的含义是此路段车速不能超过100km/h。
(2)在不违反交规的情况下,小红一家通过南沙大桥的最短时间是7.74分钟。
(3)从深圳宝安体育馆开车前往长隆欢乐世界,全程平均速度是64km/h。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限速标志的理解以及求平均速度的问题。
20.(6分)长度为200m的火车在笔直的轨道上匀速行驶,在从山崖驶向大桥的过程中,如图所示,鸣笛10s后,火车头到达桥头;听到回声30s后,车尾驶过桥尾。
(1)计算火车的速度;
(2)鸣笛时,火车车头到山崖的距离。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1)已知火车头距离桥头的距离和鸣笛时间,利用速度公式计算火车的速度;
(2)声音和火车行驶的路程之差是司机鸣笛时火车车头距山崖距离的2倍,据此求出鸣笛时火车头距山崖的距离。
【解答】解:(1)火车的速度:
v车===20m/s。
(2)声音传播的距离:
s声=v声t=340m/s×10s=3400m,
设司机鸣笛时车到山崖的距离为s,
则有:6s=s声﹣s1,
所以,s==。
答:(1)火车的速度为20m/s;
(2)鸣笛时,火车车头到山崖的距离为1600m。
【点评】本题考查了速度公式及回声测距离的应用,解题的关键是弄清声音和火车行驶的路程之差是鸣笛时火车与山崖距离的2倍。
五、综合能力题。(6分+8分+6分=20分)
21.(6分)“区间测速”目前在全国大部分高速公路实行。所谓的“区间测速”,就是在两监测点安装监控和测速探头,测出同一辆车通过两个监测点的时间,如果这个平均车速超过了该路段的最高限速,即被判为超速。如图所示,一辆轿车通过监测点A的速度为100km/h,通过监测点B的速度为110km/h,该路段最高限速120km/h;
(1)李明坐在这辆行驶的轿车中,他看到远处的监控装置正在向他靠近,说明以 轿车(李明) 为参照物,监控装置是运动的;但是以 地面 为参照物,监控装置是静止的,这说明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 相对 的;
(2)原来检测的方法是监控探头判断通过监测点时的车速,如果按原来的方法,该轿车通过监测点A、B时 不会 (选填“会”或“不会”)判为超速。采用“区间测速”,这辆轿车从监测点A运动到B的平均速度是 150 km/h,轿车 会 (选填“会”或“不会”)判为超速。
【答案】(1)轿车(李明);地面;相对;
(2)不会;150;会。
【分析】(1)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要看这个物体与所选参照物之间是否有位置变化。若位置有变化,则物体相对于参照物是运动的;若位置没有变化,则物体相对于参照物是静止的;
(2)根据轿车在A与B处的速度及限速要求,判断轿车是否超速;
(3)根据图示求出轿车的行驶时间,然后由速度公式求出轿车的平均速度,然后根据该速度判断轿车是否超速。
【解答】解:(1)李明坐在这辆行驶的轿车中,他看到远处的监控装置正在向他靠近,他选择的参照物是轿车(李明),是静止的;
(2)因为
vA=100km/h<120km/h,
vB=110km/h<120km/h,
所以不会被判为超速;
由图可知,轿车的行驶时间:t=10:43﹣10:31=12min=0.2h
则轿车的平均速度:v===150km/h>120km/h。
故答案为:(1)轿车(李明);地面;
(2)不会;150;会。
【点评】本题考查了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以及判断汽车是否会超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是一道好题,一定不要超速行驶,确保交通安全。
22.(8分)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超声波及其应用
超声波是一种频率高于20000赫兹的声波,可用于测距、测速、清洗、焊接、碎石、杀菌消毒等。超声波加湿器(如图)在干燥的冬季比较常用,剧烈的振动会使罐中的水破碎成“白雾”,再用小风扇把雾滴吹入室内,声呐能够向水中发射超声波,超声波在水中传播时,就会被反射回来,反射回来的超声波被声呐接收
(1)一般情况下,超声波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 340m/s ;
(2)超声波能够引起“剧烈的振动”,是因为超声波频率高,具有较高的 能量 ;此外利用声呐装置还可以测绘海底的地形,说明声音能够传递 信息 。水破碎成“白雾”的过程是否属于物态变化? 否 (选填“是”或“否”),加湿器放出的水雾会适当的降低室内温度,是因为水雾进入空气后 汽化 (填物态变化名称),这个过程要 吸热 (选填“吸热”或“放热”)。
(3)宇航员无法利用声呐测绘月球表面的地形,是由于 月球周围是真空,真空不能传声 ;若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为1500m/s,某潜艇的声呐从向鱼群发射超声波,到接收到回声所用时间为2s 1500 m。
【答案】(1)340m/s;(2)能量;信息;否;汽化;吸热;(3)月球周围是真空,真空不能传声;1500。
【分析】(1)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
(2)超声波具有能量;物体变化时物质的状态发生改变;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为汽化,汽化吸热;
(3)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播声音;潜艇的声呐向鱼群发射超声波到鱼群的时间为总时间的一半,根据s=vt求出鱼群距潜艇的距离。
【解答】解:(1)一般情况下,超声波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340m/s;
(2)超声波能把水打散形成白雾,说明超声波具有能量;
此外利用声呐装置还可以测绘海底的地形,说明声音能够传递信息;
这里的白雾仍然是小水珠,所以,不属于物态变化;
水雾进入空气后,液态的小水珠会变为气态的水蒸气,因汽化吸热而导致室内温度降低;
(3)月球周围是真空,超声波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潜艇的声呐向鱼群发射超声波,超声波到达鱼群的时间t=,
由v=可得。
故答案为:(1)340m/s;(2)能量;否;汽化;(3)月球周围是真空;1500。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对超声波及其应用的了解与掌握,平时学习时多了解、多积累,提高分析这方面问题的能力。
23.(6分)用干冰(固态二氧化碳)做物态变化实验时。
(1)如图甲,把干冰放入水中时,会发现在水面上方会出现大量“白雾” 小水珠 (选填“水蒸气”、“二氧化碳气体”或“小水珠”)。它是由空气中的 水蒸气 (填物质),经过 液化 (填物态变化)而来的。
(2)把干冰放入试管中,在试管口套气球(如图乙),气球体积会逐渐变大 升华 (填物态变化)形成的。
(3)一段时间后,试管底部的外壁出现了白霜(如图丙)。白霜的形成是因为靠近试管外壁的 水蒸气 (选填“空气”或“水蒸气”) 凝华 (选填“凝固”或“凝华”)形成的。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1)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变成小水珠,这种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称为液化,液化放出热量;
(2)物质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升华;
(3)物质直接从气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华。
【解答】解:(1)“白雾”本质是水蒸气遇冷发生液化现象,变成的小水珠;
(2)如果在管口上套一个气球,由于管内的干冰升华变成气态的二氧化碳;
(3)干冰在升华过程中需要吸收热量,使试管底部的温度降低,形成霜。
故答案为:(1)小水珠;水蒸气; ; (2)升华; ; 凝华。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对液化,升华,以及凝华现象的理解,难度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