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沪教版(全国)化学九年级上册第1章 开启化学之门 课后练习(word 含答案)

2023—2024学年沪教版(全国)化学九年级上册第1章 开启化学之门 课后练习含答案
沪教版(全国)第1章 开启化学之门
一、选择题。
1、化学科学的发展促进了人类社会文明的进步,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下列与人类社会进步相关的重大问题中,和化学密切相关的是( )
①环境保护 ②能源开发利用 ③创造新型材料 ④生命科学研究.
A. ①② B. ②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②③④
2、下列过程中发生物理变化的是(  )
A.汽油燃烧 B.铁钉生锈 C.矿石粉碎 D.光合作用[
3、近日,山东对健康码进行升级,出示健康码时,会同步显示7天核做检测标牌。如果7天内没有核酸检测阴性记录,标牌变成黄色。根据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病毒核酸检测”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  )
A.提出问题 B.制订计划 C.进行实验 D.得出结论
4、一元硬币的外观是:①有银白色金属光泽,一些同学认为:②它可能是由铁制成的.在讨论时,有同学提出:③“我们先用磁铁来吸一下”.就这一过程而言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③为实验 B. ②为猜想假设
C. ①为观察 D. ③为设计实验
5、上海世博园使用或展示的部分高新科技中,不属于化学研究内容的是( )
A. 门票检录采用新型视频识别技术
B. 停车场安装了催化光解设施,用于处理汽车尾气
C. 意大利馆建筑材料使用了新型“透明水泥”
D. 日本馆展示活用氢气制铁新工艺
6、物质世界千姿百态,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下列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香水挥发 B.轮胎爆炸 C.苹果腐烂 D.冰雪融化
7、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点燃酒精灯 B.倾倒液体
C.加入粉末 D.量筒读数
8、日常生活中的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 湿衣晾干 B. 菜刀生锈 C. 铁丝弯曲 D. 冰雪融化
9、系列专题片 我们需要化学 深入浅出地为观众呈现了化学的本源以及化学的本质。下列对化学科学认识错误的是( )
A.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既具有创造性也具有实用性
B. 化学在保证人类生存并不断提高生活质量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C. 原子论和分子学说的创立,定了近代化学的基础
D. 英国科学家道尔领发现了元素周期律,使化学学习变得有规律可循
10、为解决登顶珠穆朗玛峰人员的呼吸困难,应携带的物质是( )
A.氮气 B.氧气 C.二氧化碳 D.水
11、控制变量法是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方法。以下探究主要不是应用控制变量法的是(  )
A.探究氧气浓度对燃烧剧烈程度的影响
B.探究温度对过氧化氢分解速率的影响
C.探究影响固体物质溶解能力的因素
D.探究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12、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 苹果榨汁 B. 面包生霉 C. 冰雪融化 D. 蔗糖溶于水
13、化学使世界变得绚丽多彩,科学家为此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其中,研究空气成分的科学家是(  )
14、物质进行分类是学习化学的一种方法。“冰红茶”“雪碧饮料”“生理盐水”和“矿泉水”均属于( )
A.纯净物 B.混合物 C.氧化物 D.无法判断
15、下列能用于加热的仪器是(  )
A. B. C. D.
16、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 水结成冰 B. 玻璃破碎 C. 石蜡熔化 D. 酒精燃烧
二、填空题
17、人类认识化学并使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下面是各个阶段的重大成果或发现:①火药;②铜器;③纸④火的使用⑤纳米技术;⑥陶瓷⑦创立原子论和分子学说;⑧发现元素周期律;⑨“绿色化学”。请你将序号填入相应的阶段中。
古代化学: ;
近代化学 ;
现代化学 。
18、将“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名词填在下列横线上。
碳酸氢铵(NH4HCO3)是一种白色固体    ,加热碳酸氢铵生成氨气(NH3)、二氧化碳(CO2)和水(H2O)    ,氨气是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加热时产生的水蒸气在试管口凝结成水珠    ,二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    ,通入澄清石灰水中,石灰水变浑浊    。
19、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回答下列问题。
(1)酒精灯不用时要及时盖严灯帽,是为了    。
(2)给固体加热时试管口略向下倾斜,是为了    。
20、化学研究的课题很多,通过化学方法解决我国面临的各项问题,是化学家们正在努力研究的课题。现有下列课题:①在低消耗的情况下,分解水制取氢气作燃料;②研制人造器官;③生产安全、无害的食品;④研制高效无磷洗衣粉;⑤研制可降解塑料、橡胶制品;⑥寻找新型消炎药;⑦消除汽车尾气中的有害物质;⑧研究开发利用太阳能、地热能等新能源。
(1)其中属于研究环境问题的课题是______(填序号,下同)。
(2)其中属于研究健康问题的课题______。
(3)其中属于研究能源问题的课题______。
21、著名化学家、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西博格教授在一次报告中讲到:“化学--人类进步的关键”,这句话说明化学与社会、生活、生产和科学技术等方面的联系,指明化学对人类进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试根据你个人的生活经验或查阅资料,举出几例现实生活中应用化学知识的实例:
(1) (2)
(3) (4) 。
22、小永同学对蜡烛(主要成分是石蜡)及其燃烧进行了如下探究。请填写下列空白:
(1)点燃蜡烛,观察到蜡烛火焰分为三层。把一根火柴梗放在蜡烛的火焰中(如图)约1s后取出,可以看到火柴梗的_____处最先碳化(填“a”或“b”或“c”)。说明蜡烛火焰的______(填“外焰”或“内焰”或“焰心”)处温度最高。
(2)再将一只冷且干燥的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烧杯内壁出现______,取下烧杯,迅速向烧杯内倒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澄清石灰水变_________。
三、综合应用题。
23、18世纪前后,人们把元素等同于一种在化学变化中不可再分的物质,即单质。“燃素说”和“燃烧的氧化学说”一度成为科学家争论的焦点。
材料一:1723年,施塔尔提出“燃素说”:燃素也是一种元素,燃素存在于一切可燃物中。如金属含有燃素,金属燃烧时金属释放燃素后成为金属灰(实际是金属氧化物);金属灰与燃素结合又会重新变回金属。
材料二:1766年,卡文迪许制得氢气并认为它是燃素;1773年,舍勒研究发现,可燃物燃烧需要一种他称为“火空气”的单质参与;1784年前,人们认为水是一种元素;1796年,普里斯特利制得可在“脱燃素气”中燃烧的“可燃空气”,也把它当作燃素。
材料三:1777年,拉瓦锡建立了“燃烧的氧化学说”,认为可燃物中不存在燃素;1801年,克鲁克香克证明了普里斯特利所谓的“可燃空气”是一氧化碳,从而结束了“燃素说”与“燃烧的氧化学说”之争。
(1)用你所学的燃烧条件分析,材料二中的“火空气”是 。
(2)材料三中的“可燃空气”一氧化碳属于纯净物中的 ,所以不可能是燃素。
(3)“燃素说”自提出后就引起争议。下列是当时科学家分析的事实或现象,用“燃素说”解释不合理的是 。(可多选)
选项 事实或现象 用“燃素说”解释
A 金属成分比金属灰简单 因为金属燃烧时燃素从金属中逸出
B 加热金属灰通入氢气,金属灰变回金属 因为氢气是燃素
C 木炭与金属灰一起加热变回金属 因为木炭富含燃素
D 铜在空气中加热后质量增加 因为金属铜中含有燃素,加热后有燃素逸出
E 燃素(氢气)与脱燃素气(氧气)结合成为水 因为水是一种元素
24、在中学化学定量实验中,经常要用量筒来量取一定体积的液体或对一定体积的液体进行读数.由于实验者观察方法不正确,而造成所量取液体的体积或读出的体积数值存在误差.读数时视线应________;量筒的使用经常分两种情况:
(1)对一定体积的溶液进行读数.
如图甲所示使用的是分度值为的量筒正确的读数为________俯视读数________(填“偏高”或“偏低”)仰视读数________(填“偏高”或“偏低”)
(2)量取一定体积的液体如图乙若需量取水,最好选用________的量筒并配合使用________进行量取,若读数时仰视刻度,则实际量取的水的体积________(大于、小于、等于).
(3)向量筒注入水,俯视读数为,倒出一部分水后,仰视读数为,则实际倒出来的水的体积是________
A. B.大于
C.小于 D.大于或等于
2023—2024学年沪教版(全国)化学九年级上册第1章 开启化学之门 课后练习含答案
沪教版(全国)第1章 开启化学之门
一、选择题。
1、化学科学的发展促进了人类社会文明的进步,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下列与人类社会进步相关的重大问题中,和化学密切相关的是( )
①环境保护 ②能源开发利用 ③创造新型材料 ④生命科学研究.
A. ①② B. ②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②③④
【答案】D
2、下列过程中发生物理变化的是(  )
A.汽油燃烧 B.铁钉生锈 C.矿石粉碎 D.光合作用[
【答案】C
3、近日,山东对健康码进行升级,出示健康码时,会同步显示7天核做检测标牌。如果7天内没有核酸检测阴性记录,标牌变成黄色。根据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病毒核酸检测”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  )
A.提出问题 B.制订计划 C.进行实验 D.得出结论
【答案】C
4、一元硬币的外观是:①有银白色金属光泽,一些同学认为:②它可能是由铁制成的.在讨论时,有同学提出:③“我们先用磁铁来吸一下”.就这一过程而言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③为实验 B. ②为猜想假设
C. ①为观察 D. ③为设计实验
【答案】A
5、上海世博园使用或展示的部分高新科技中,不属于化学研究内容的是( )
A. 门票检录采用新型视频识别技术
B. 停车场安装了催化光解设施,用于处理汽车尾气
C. 意大利馆建筑材料使用了新型“透明水泥”
D. 日本馆展示活用氢气制铁新工艺
【答案】A
6、物质世界千姿百态,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下列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香水挥发 B.轮胎爆炸 C.苹果腐烂 D.冰雪融化
【答案】C
7、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点燃酒精灯 B.倾倒液体
C.加入粉末 D.量筒读数
【答案】C
8、日常生活中的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 湿衣晾干 B. 菜刀生锈 C. 铁丝弯曲 D. 冰雪融化
【答案】B
9、系列专题片 我们需要化学 深入浅出地为观众呈现了化学的本源以及化学的本质。下列对化学科学认识错误的是( )
A.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既具有创造性也具有实用性
B. 化学在保证人类生存并不断提高生活质量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C. 原子论和分子学说的创立,定了近代化学的基础
D. 英国科学家道尔领发现了元素周期律,使化学学习变得有规律可循
【答案】D
10、为解决登顶珠穆朗玛峰人员的呼吸困难,应携带的物质是( )
A.氮气 B.氧气 C.二氧化碳 D.水
【答案】B
11、控制变量法是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方法。以下探究主要不是应用控制变量法的是(  )
A.探究氧气浓度对燃烧剧烈程度的影响
B.探究温度对过氧化氢分解速率的影响
C.探究影响固体物质溶解能力的因素
D.探究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答案】D
12、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 苹果榨汁 B. 面包生霉 C. 冰雪融化 D. 蔗糖溶于水
【答案】B
13、化学使世界变得绚丽多彩,科学家为此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其中,研究空气成分的科学家是(  )
【答案】C
14、物质进行分类是学习化学的一种方法。“冰红茶”“雪碧饮料”“生理盐水”和“矿泉水”均属于( )
A.纯净物 B.混合物 C.氧化物 D.无法判断
【答案】B
15、下列能用于加热的仪器是(  )
A. B. C. D.
【答案】B
16、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 水结成冰 B. 玻璃破碎 C. 石蜡熔化 D. 酒精燃烧
【答案】D
二、填空题
17、人类认识化学并使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下面是各个阶段的重大成果或发现:①火药;②铜器;③纸④火的使用⑤纳米技术;⑥陶瓷⑦创立原子论和分子学说;⑧发现元素周期律;⑨“绿色化学”。请你将序号填入相应的阶段中。
古代化学: ;
近代化学 ;
现代化学 。
【答案】①②③④⑥; ⑦⑧; ⑤⑨。
18、将“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名词填在下列横线上。
碳酸氢铵(NH4HCO3)是一种白色固体    ,加热碳酸氢铵生成氨气(NH3)、二氧化碳(CO2)和水(H2O)    ,氨气是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加热时产生的水蒸气在试管口凝结成水珠    ,二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    ,通入澄清石灰水中,石灰水变浑浊    。
【答案】物理性质 , 化学变化 , 物理性质 , 物理变化 ,
物理性质 , 化学变化 
19、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回答下列问题。
(1)酒精灯不用时要及时盖严灯帽,是为了    。
(2)给固体加热时试管口略向下倾斜,是为了    。
【答案】(1)防止酒精挥发,灯芯积水,不易点燃。
(2)防止冷凝水回流,炸裂试管。
20、化学研究的课题很多,通过化学方法解决我国面临的各项问题,是化学家们正在努力研究的课题。现有下列课题:①在低消耗的情况下,分解水制取氢气作燃料;②研制人造器官;③生产安全、无害的食品;④研制高效无磷洗衣粉;⑤研制可降解塑料、橡胶制品;⑥寻找新型消炎药;⑦消除汽车尾气中的有害物质;⑧研究开发利用太阳能、地热能等新能源。
(1)其中属于研究环境问题的课题是______(填序号,下同)。
(2)其中属于研究健康问题的课题______。
(3)其中属于研究能源问题的课题______。
【答案】 (1) ④⑤⑦ (2) ②③⑥ (3) ①⑧
21、著名化学家、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西博格教授在一次报告中讲到:“化学--人类进步的关键”,这句话说明化学与社会、生活、生产和科学技术等方面的联系,指明化学对人类进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试根据你个人的生活经验或查阅资料,举出几例现实生活中应用化学知识的实例:
(1) (2)
(3) (4) 。
【答案】(1)食盐是一种调味剂 (2)石灰浆刷墙 (3)醋酸除水垢
(4)煤气作燃料 (5)用氯气给自来水消毒等等
22、小永同学对蜡烛(主要成分是石蜡)及其燃烧进行了如下探究。请填写下列空白:
(1)点燃蜡烛,观察到蜡烛火焰分为三层。把一根火柴梗放在蜡烛的火焰中(如图)约1s后取出,可以看到火柴梗的_____处最先碳化(填“a”或“b”或“c”)。说明蜡烛火焰的______(填“外焰”或“内焰”或“焰心”)处温度最高。
(2)再将一只冷且干燥的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烧杯内壁出现______,取下烧杯,迅速向烧杯内倒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澄清石灰水变_________。
【答案】(1) a 外焰 (2) 水雾 浑浊
三、综合应用题。
23、18世纪前后,人们把元素等同于一种在化学变化中不可再分的物质,即单质。“燃素说”和“燃烧的氧化学说”一度成为科学家争论的焦点。
材料一:1723年,施塔尔提出“燃素说”:燃素也是一种元素,燃素存在于一切可燃物中。如金属含有燃素,金属燃烧时金属释放燃素后成为金属灰(实际是金属氧化物);金属灰与燃素结合又会重新变回金属。
材料二:1766年,卡文迪许制得氢气并认为它是燃素;1773年,舍勒研究发现,可燃物燃烧需要一种他称为“火空气”的单质参与;1784年前,人们认为水是一种元素;1796年,普里斯特利制得可在“脱燃素气”中燃烧的“可燃空气”,也把它当作燃素。
材料三:1777年,拉瓦锡建立了“燃烧的氧化学说”,认为可燃物中不存在燃素;1801年,克鲁克香克证明了普里斯特利所谓的“可燃空气”是一氧化碳,从而结束了“燃素说”与“燃烧的氧化学说”之争。
(1)用你所学的燃烧条件分析,材料二中的“火空气”是 。
(2)材料三中的“可燃空气”一氧化碳属于纯净物中的 ,所以不可能是燃素。
(3)“燃素说”自提出后就引起争议。下列是当时科学家分析的事实或现象,用“燃素说”解释不合理的是 。(可多选)
选项 事实或现象 用“燃素说”解释
A 金属成分比金属灰简单 因为金属燃烧时燃素从金属中逸出
B 加热金属灰通入氢气,金属灰变回金属 因为氢气是燃素
C 木炭与金属灰一起加热变回金属 因为木炭富含燃素
D 铜在空气中加热后质量增加 因为金属铜中含有燃素,加热后有燃素逸出
E 燃素(氢气)与脱燃素气(氧气)结合成为水 因为水是一种元素
【答案】(1)氧气 (2)化合物 (3)ADE
24、在中学化学定量实验中,经常要用量筒来量取一定体积的液体或对一定体积的液体进行读数.由于实验者观察方法不正确,而造成所量取液体的体积或读出的体积数值存在误差.读数时视线应________;量筒的使用经常分两种情况:
(1)对一定体积的溶液进行读数.
如图甲所示使用的是分度值为的量筒正确的读数为________俯视读数________(填“偏高”或“偏低”)仰视读数________(填“偏高”或“偏低”)
(2)量取一定体积的液体如图乙若需量取水,最好选用________的量筒并配合使用________进行量取,若读数时仰视刻度,则实际量取的水的体积________(大于、小于、等于).
(3)向量筒注入水,俯视读数为,倒出一部分水后,仰视读数为,则实际倒出来的水的体积是________
A. B.大于
C.小于 D.大于或等于
【答案】 偏高 偏低
胶头滴管 大于 C

延伸阅读:

标签:

上一篇:广西部分市2022-2023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英语试题汇编:读后续写(含答案)

下一篇:2.7 二次根式 课时同步培优练习试题 (含答案)2023-2024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