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区2023-2024高一上学期开学检测化学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盐城市大丰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开学检测
化学试题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 H 1 C 12 N 14 O 16 Mg 24 P 31 S 32 Fe 56 Cu 64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题的4个选项中,只有1个选项是符合要求的。本部分23题,每题3分,共69分。)
1. 描述物质变化的成语有:①滴水成冰;②死灰复燃;③木已成舟;④火烧赤壁;⑤沙里淘金;⑥火上浇油;⑦百炼成钢;⑧花香四溢;⑨玉石俱焚,其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 ②③④⑤⑥⑦ B. ②④⑤⑥⑦⑨ C. ①③④⑤⑧⑨ D. ②④⑥⑦⑨
2. 进行化学实验必须注意安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不能用手直接接触药品
B. 可用酒精灯对烧杯直接加热
C. 用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气体的气味
D. 尝一下实验室里酒精的味道
3. 我国提出争取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对于改善环境、实现绿色发展至关重要。“碳中和”是指CO2的排放总量和减少总量相当。下列措施中能促进碳中和最直接有效的是
A. 用煤生产煤气再做燃料 B. 大规模开采可燃冰作为新能源
C. 通过清洁煤技术减少煤燃烧污染 D. 研发催化剂将CO2转化为甲醇
4. 某有机物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的质量比为22:9,则该有机物可能是
A. C2H2 B. H2CO3 C. C6H12O6 D. C2H5OH
5. 下列过程吸收能量的是
A. 液氨汽化 B. 酸碱中和 C. 生石灰溶于水 D. 镁溶于盐酸
6. 下列排列顺序正确的是
A. B.
C. D.
7. “绿色化学”要求原料物质中所有的原子完全被利用,全部转入期望的产品中,即原子利用率为100%。由C2H4(乙烯)合成C4H8O2(乙酸乙酯)的过程中,为使原子利用率达到100%,在催化剂作用下还需加入的物质是
A HCOOH B. H2O和CO2 C. O2和H2O D. O2
8. 下列物质中,既属于纯净物、化合物,又属于盐、钙盐的是
A. 石灰石 B. Ca(OH)2
C. CaCO3 D. CH4
9. X原子的核电荷数为a,它的阴离子Xm-与Y原子的阳离子Yn+的电子层 结构相同,则Y原子的核电荷数为( )
A. a+m+n B. a-m-n C. m+n-a D. m-n-a
10. 将N2、CO、CO2的混合气体先通入足量的NaOH溶液中充分反应,之后剩余气体经浓硫酸干燥后再通过足量灼热的氧化铜后,最终剩余的气体是
A. CO2 B. CO和H2 C. N2 D. CO2和N2
11. 下列属于非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A. H2O2+SO2=H2SO4 B. Cl2+H2O HCl+HClO
C. SO2 + 2NaOH=Na2SO3 + H2O D. C+4HNO3(浓)CO2↑+4NO2↑+2H2O
12. 据某权威刊物报道,科学家在宇宙中发现了H3分子,对于相同物质的量的H3和H2,下列各项中一定相等的是
A. 原子数 B. 分子数 C. 质量 D. 质子数
13. 科学家最近合成了一种新型分子,它由4个氧原子构成。液化后能量、密度都比普通氧分子高得多,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摩尔质量是64g B. 它是一种新的化合物
C. 它是由氧元素组成的一种单质 D. 1 mol该分子中含有2NA个氧原子
14. “物质的量”是国际单位制中的一个基本物理量,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2gH2含有1mol氢分子
B. 2mol氧气的摩尔质量为64g·mol-1
C. 1mol任何物质都含有6.02×1023个分子
D. 质量相等的CO和CO2,物质的量之比为2∶3
15. 氯化钠溶液能导电是因为( )
A. 氯化钠是一种化合物
B. 氯化钠易溶于水
C. 溶于水时产生自由移动的离子
D. 通电时产生自由移动的离子
16. 设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在常温、常压下,11.2 LN2含有的分子数为0.5NA
B. 标准状况下,22.4 L H2和O2的混合气体中所含分子数为NA
C. 标准状况下,18 g H2O的体积是22.4 L
D. 1 mol·L-1Cu(NO3)2溶液中含有硝酸根离子的数目为2NA
17. TNT炸药是火炸药的一种,其爆炸的化学方程式为,下列有关该反应的说法正确的是
A. TNT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大于氧元素质量分数
B. X的化学式是N2
C. 该反应属于非氧化还原反应
D. 该化学反应前后,原子个数和分子个数都发生了变化
18. 下列有关实验装置图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 装置①可用于吸收HCl气体并能防止倒吸
B. 装置②可用于分离沸点不同且互溶的液体混合物
C. 以H2O2为原料,装置③可用于制取少量的O2
D. 装置④中从a口进气可用排空气法收集Cl2、SO2
19. 2022年6月28日,西部材料公司高性能低成本钛合金生产线主体项目投产仪式举行。钛合金熔炼技术复杂、加工难度大,目前世界上仅我国等四个国家掌握钛工业生产技术。钛合金在航天、军事、医学等方面应用广泛。图是钛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及钛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 钛属于非金属元素 B. 钛原子质子数为22
C. 钛的相对原子质量为47.87g D. 钛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电子
20. 在一只密闭容器内有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所示。
物质 X Y Z Q
反应前质量/g 8 3 40 5
反应后质量/g 待测 25 8 23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反应后X的质量为1g B. 充分反应后,密闭容器中仍有四种物质
C. Y、Q的化学计量系数之比一定为1:1 D. 反应中的X、Z的质量比为1:4
21. 下列溶液中的与200mL 1 mol·L-1硝酸钡溶液中的相同的是
A. 200mL 1 mol·L-1的硝酸钠溶液 B. 100mL 1.5 mol·L-1的硝酸镁溶液
C. 200mL 0.5 mol·L-1的硝酸铝溶液 D. 100mL 2 mol·L-1的硝酸钾溶液
22. 烧杯中盛有一定质量的 CaCO3 和 K2CO3 的固体混合物,向其中加入 150g 质量分数为 7.3%的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得到 160.3g 该温度下的不饱和溶液。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反应生成气体的质量为4.4g
B. 参与反应的 HCl 质量为 150g
C. 原混合固体中金属元素质量 7.9g
D. 发生的反应类型为分解反应
23. 20℃时,将等质量不含结晶水的甲、乙固体分别加入盛有 100 g 水的烧杯中,充分搅拌后现象如图 1,加热到50℃时现象如图2(不考虑水分蒸发),甲、乙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如图3,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图 1 中,甲一定是饱和溶液
B. 图 2 中,两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相等
C. 图 3 中,M 表示甲的溶解度曲线
D. 图 2 中,两溶液降温至30℃,甲一定会析出晶体,乙不会析出晶体
二、非选择题:本部分3题,共31分。
24. Fe2O3又称铁红,请根据要求完成下列问题。
(1)Fe2O3固体(红棕色)属于_______(填“混合物”或“纯净物”)。将其加入适量盐酸,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
(2)用上述所得溶液进行以下实验:取少量溶液置于试管中,滴入NaOH溶液,可观察到有红褐色沉淀生成,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
(3)在小烧杯中加入20 mL蒸馏水,加热至沸腾后,向沸水中滴入几滴FeCl3溶液,继续煮沸直至溶液呈_______色,即可制得Fe(OH)3胶体。
(4)另取一小烧杯也加入20 mL蒸馏水,向烧杯中加入1 mL FeCl3溶液,振荡摇匀后,将此烧杯(编号甲)与盛有Fe(OH)3胶体的烧杯(编号乙)一起放置于暗处,分别用激光笔照射烧杯中的液体,可以看到_______烧杯(填烧杯编号)中的液体产生明亮的光路,该现象称之为_______效应。
25. 人们为了揭示原子结构奥秘,经历了漫长的探究过程。以下是英国科学家卢瑟福进行的探究。1911 年英国科学家卢瑟福进行了著名的α粒子(即氦原子核)轰击金属箔实验。结果发现:发现绝大多数的α粒子都照直穿过薄金箔,偏转很小,但有少数α粒子发生角度比汤姆森模型所预言的大得多的偏转,大约有极少数的阿尔法粒子偏转角大于 90°,甚至观察到偏转角等于 150°的散射,称大角散射,无法用汤姆森模型说明。1911 年卢瑟福提出原子的有核模型(又称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与正电荷联系的质量集中在中心形成原子核,电子绕着核在核外运动,由此导出α粒子散射公式,说明了 α粒子的大角散射。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永无止境。
(1)根据上文中的表达。绝大多数α粒子是按照上图中类似_______(填写路径编号)路径穿越金箔的;
(2)上图中所示的线条中,不可能是α粒子在该实验中的运动轨迹的是_______(填写路径编号);
(3)正电子、负质子都属于反粒子,它们与普通的电子、质子的质量与电量均相等,而电性相反,科学家设想在宇宙的某些部分可能存在完全由反粒子构成的反物质。请你推测反氢原子的结构:
①反氢原子中含有一个带_______电荷的质子和一个带_______电荷的电子;
②反氢原子失去一个电子后所形成的离子符号_______。(元素符号不变)
26. 现有铜与另一种金属的混合物粉末,另一种金属可能是镁、铁、锌中的一种,欲测定其组成。现取该混合物粉末8.0g放入烧杯中,将140.0g14.0%的稀硫酸分四次加入该烧杯中,充分反应后,测得剩余固体质量的数据记录如下:
次数 1 2 3 4
加入稀硫酸的质量/g 35.0 35.0 35.0 35.0
剩余固体的质量/g 6.8 5.6 4.4 4.2
(1)该混合物粉末中铜的质量分数_______。
(2)该混合物粉末中另一金属是_______。
(3)求充分反应后生成氢气的质量_______ (取三位有效数字,并有计算过程)。
盐城市大丰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开学检测
化学试题 答案解析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 H 1 C 12 N 14 O 16 Mg 24 P 31 S 32 Fe 56 Cu 64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题的4个选项中,只有1个选项是符合要求的。本部分23题,每题3分,共69分。)
1. 描述物质变化的成语有:①滴水成冰;②死灰复燃;③木已成舟;④火烧赤壁;⑤沙里淘金;⑥火上浇油;⑦百炼成钢;⑧花香四溢;⑨玉石俱焚,其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 ②③④⑤⑥⑦ B. ②④⑤⑥⑦⑨ C. ①③④⑤⑧⑨ D. ②④⑥⑦⑨
【答案】D
【解析】
【详解】①滴水成冰,物质形态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故①错误;
②死灰复燃,燃烧产生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故②正确;
③木已成舟,形状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故③错误;
④火烧赤壁,灼烧过程产生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故④正确;
⑤沙里淘金,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⑤错误;
⑥火上浇油,油发生燃烧生成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故⑥正确;
⑦百炼成钢,铁的化合物生成铁单质,有新物质生成,是化学变化,故⑦正确;
⑧花香四溢,物质挥发性,没有新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故⑧错误;
⑨玉石俱焚,有新物质生成,是化学变化,故⑨正确;②④⑥⑦⑨正确,故答案为D。
2. 进行化学实验必须注意安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不能用手直接接触药品
B. 可用酒精灯对烧杯直接加热
C. 用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气体的气味
D. 尝一下实验室里酒精的味道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A.取药品时,不能用手直接接触药品,A项正确;
B.烧杯不能直接加热,B项错误;
C.在闻有毒气体时,应用手在瓶口轻轻扇动,仅使极少量的气体飘进鼻孔,C项错误;
D.在实验室里,不能品尝药品的味道,D项错误;
答案选A。
3. 我国提出争取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对于改善环境、实现绿色发展至关重要。“碳中和”是指CO2的排放总量和减少总量相当。下列措施中能促进碳中和最直接有效的是
A. 用煤生产煤气再做燃料 B. 大规模开采可燃冰作为新能源
C. 通过清洁煤技术减少煤燃烧污染 D. 研发催化剂将CO2转化为甲醇
【答案】D
【解析】
【详解】A.用煤生产煤气再做燃料,仍然会释放CO2,不利于碳中和,A不合题意;
B.可燃冰是甲烷的水合物,大量开采、使用,会释放出CO2,不利于碳中和,B不合题意;
C.通过清洁煤技术减少煤燃烧污染,只是减少了SO2的排放,并没有减少CO2的排放,C不合题意;
D.研发催化剂将CO2还原为甲醇,有助于CO2的减少,对促进碳中和最直接有效,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4. 某有机物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的质量比为22:9,则该有机物可能是
A. C2H2 B. H2CO3 C. C6H12O6 D. C2H5OH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题干信息:有机物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的质量比为22:9,可知该有机物中C、H原子个数比为::=1:2,据此分析解题:
A.C2H2 中C、H原子个数比为1:1,A不合题意;
B.H2CO3中C、H原子个数比为1:2,但H2CO3是无机物,B不合题意;
C.C6H12O6中C、H原子个数比为1:2,且C6H12O6是有机物,C符合题意;
D.C2H5OH中C、H原子个数比为1:3,D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C。
5. 下列过程吸收能量的是
A. 液氨汽化 B. 酸碱中和 C. 生石灰溶于水 D. 镁溶于盐酸
【答案】A
【解析】
【详解】A.液氨汽化过程会吸收热量,A符合题意;
B.酸碱中和反应为典型的放热反应,B不符合题意;
C.氧化钙和水反应放出大量的热,C不符合题意;
D.活泼金属和酸的反应为放热反应,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6. 下列排列顺序正确的是
A. B.
C. D.
【答案】B
【解析】
【详解】A.锰酸钾、高锰酸钾、二氧化锰中锰元素化合价分别为+6、+7、+4,A错误;
B.常温下碳酸钙难溶、氢氧化钙微溶、硝酸钾易溶,B正确;
C.氯化钠、硫酸、氢氧化钠溶液分别为中性、酸性、碱性,pH分别为等于7、小于7、大于7,C错误;
D.地壳中含量前五位元素为氧硅铝铁钙,D错误;
故选B。
7. “绿色化学”要求原料物质中所有的原子完全被利用,全部转入期望的产品中,即原子利用率为100%。由C2H4(乙烯)合成C4H8O2(乙酸乙酯)的过程中,为使原子利用率达到100%,在催化剂作用下还需加入的物质是
A. HCOOH B. H2O和CO2 C. O2和H2O D. O2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C2H4(乙烯)合成C4H8O2(乙酸乙酯)的过程中,为使原子利用率达到100%,根据原子守恒可知还需要加入的物质中含有2个氧原子,为氧气,即2C2H4+O2C4H8O2,答案选D。
8. 下列物质中,既属于纯净物、化合物,又属于盐、钙盐的是
A. 石灰石 B. Ca(OH)2
C. CaCO3 D. CH4
【答案】C
【解析】
【详解】A.石灰石的主要成分为CaCO3,除含CaCO3外还含有其他物质,属于混合物,故A不选;
B.Ca(OH)2虽属于和化合物和纯净物,但Ca(OH)2不属于钙盐,故B不选;
C.CaCO3属于纯净物、化合物,又属于盐、钙盐,故选C;
D.CH4虽属于化合物和纯净物,但不属于于盐和钙盐,故D不选。
答案选C
9. X原子的核电荷数为a,它的阴离子Xm-与Y原子的阳离子Yn+的电子层 结构相同,则Y原子的核电荷数为( )
A. a+m+n B. a-m-n C. m+n-a D. m-n-a
【答案】A
【解析】
【详解】设元素Y的核电荷数是b,则阳离子Yn+的核外电子数为(b-n),因为X的核电荷数为a,它的阴离子Xm-核外电子数为(a+m),因为阴离子Xm-与Y原子的阳离子Yn+的电子层结构相同,即核外电子数相同,所以b-n=a+m,即b=a+m+n,故A正确;
答案:A
【点睛】根据电子层结构相同,核外电子数相等,列等式计算。
10. 将N2、CO、CO2的混合气体先通入足量的NaOH溶液中充分反应,之后剩余气体经浓硫酸干燥后再通过足量灼热的氧化铜后,最终剩余的气体是
A. CO2 B. CO和H2 C. N2 D. CO2和N2
【答案】D
【解析】
【详解】混合气体中只有CO2能够与NaOH溶液发生反应:CO2+2NaOH=Na2CO3+H2O而被吸收,故混合气体通入足量的NaOH溶液中充分反应后所得气体成分是N2、CO,然后将剩余气体经浓硫酸干燥后再通过足量灼热的氧化铜,CO与CuO在加热时反应产生CO2、Cu,反应方程式为:CO+CuOCO2+Cu,而N2不发生反应,因此最终剩余的气体是CO2和N2,故合理选项是D。
11. 下列属于非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A. H2O2+SO2=H2SO4 B. Cl2+H2O HCl+HClO
C. SO2 + 2NaOH=Na2SO3 + H2O D. C+4HNO3(浓)CO2↑+4NO2↑+2H2O
【答案】C
【解析】
【详解】A.存在化合价变化,氧元素由 1价变为 2价,硫元素由+4变为+6,属于氧化还原反应,A不符合题意;
B.存在Cl元素的化合价变化,属于氧化还原反应,B不符合题意;
C.不存在化合价变化,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C符合题意;
D.存在化合价变化,碳元素由0价变为+4价,氮元素由+5价变为+4价,属于氧化还原反应,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2. 据某权威刊物报道,科学家在宇宙中发现了H3分子,对于相同物质的量的H3和H2,下列各项中一定相等的是
A. 原子数 B. 分子数 C. 质量 D. 质子数
【答案】B
【解析】
【详解】A.H2分子中含有2个H原子,而H3分子中含有3个H原子,故等物质的量的H3和H2分子中含有的H原子数不相等,A错误;
B.1 mol任何分子中都含有NA个分子,故等物质的量的H3和H2分子中含有的分子数相等,B正确;
C.H2的相对分子质量是2,H3的相对分子质量是3,故二者的摩尔质量不相等,若两种气体的物质的量相等,则二者的质量不相等,C错误;
D.H2分子中含有2个质子,而H3分子中含有3个质子,故等物质的量的H3和H2分子中含有的质子数不相等,D错误;
故合理选项是B。
13. 科学家最近合成了一种新型分子,它由4个氧原子构成。液化后能量、密度都比普通氧分子高得多,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摩尔质量是64g B. 它是一种新的化合物
C. 它是由氧元素组成的一种单质 D. 1 mol该分子中含有2NA个氧原子
【答案】C
【解析】
【详解】A.根据题干可知该物质的化学式为O4,该分子的摩尔质量M=16g/mol×4=64g/mol,故A项说法错误;
B.O4是由氧元素组成的一种单质,故B项说法错误;
C.O4是由氧元素组成的一种单质,故C项说法正确;
D.1个O4中含有4个氧原子,因此1 mol该分子中含有4NA个氧原子,故D项说法错误;
综上所述,说法正确的是C项,故答案为C。
14. “物质的量”是国际单位制中的一个基本物理量,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2gH2含有1mol氢分子
B. 2mol氧气的摩尔质量为64g·mol-1
C. 1mol任何物质都含有6.02×1023个分子
D. 质量相等的CO和CO2,物质的量之比为2∶3
【答案】A
【解析】
【详解】A.2gH2的物质的量为=1mol,即含有1mol氢分子,故A正确;
B.氧气的摩尔质量为32g/mol,与氧气的物质的量无关,故B错误;
C.并不是所有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如NaCl由离子构成,所以并不是1mol任何物质都含有6.02×1023个分子,故C错误;
D.1gCO的物质的量为mol,1gCO2的物质的量为mol,二者物质的量之比为:=11:7,故D错误;
答案为A。
15. 氯化钠溶液能导电是因为( )
A. 氯化钠是一种化合物
B. 氯化钠易溶于水
C. 溶于水时产生自由移动的离子
D. 通电时产生自由移动的离子
【答案】C
【解析】
【详解】氯化钠溶于水形成了大量自由移动的钠离子和氯离子,在电场的作用下,钠离子和氯离子发生定向移动而导电,故C符合。
答案选C。
16. 设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在常温、常压下,11.2 LN2含有的分子数为0.5NA
B. 标准状况下,22.4 L H2和O2的混合气体中所含分子数为NA
C. 标准状况下,18 g H2O的体积是22.4 L
D. 1 mol·L-1Cu(NO3)2溶液中含有硝酸根离子的数目为2NA
【答案】B
【解析】
【详解】A.在常温、常压下,11.2 LN2的物质的量小于0.5 mol,则其中含有的分子数小于0.5NA,A错误;
B.标准状况下,22.4 L H2和O2的混合气体的物质的量是1 mol,则其中所含分子数为NA,B正确;
C.18 g H2O的物质的量是1 mol,但在标准状况下H2O不是气体,因此不能根据气体摩尔体积计算其体积大小,C错误;
D.只有溶液浓度,缺少溶液体积,不能计算微粒的数目,D错误;
故合理选项是B。
17. TNT炸药是火炸药的一种,其爆炸的化学方程式为,下列有关该反应的说法正确的是
A. TNT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大于氧元素质量分数
B. X的化学式是N2
C. 该反应属于非氧化还原反应
D. 该化学反应前后,原子个数和分子个数都发生了变化
【答案】B
【解析】
【详解】A. 可以看出7个C的式量为712=84,6个O的式量为616=96,可见TNT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大于碳元素质量分数,故A错误;
B. 根据原子守恒,X的化学式是N2,故B正确;
C. 该反应中,C,N,O的价态都变了,该反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故C错误;
D. 该化学反应前后,原子个数没变化,原子守恒,但分子个数发生了变化,故D错误;
故答案选B。
18. 下列有关实验装置图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 装置①可用于吸收HCl气体并能防止倒吸
B. 装置②可用于分离沸点不同且互溶的液体混合物
C. 以H2O2为原料,装置③可用于制取少量的O2
D. 装置④中从a口进气可用排空气法收集Cl2、SO2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A.装置①中,HCl难溶于CCl4,不会产生倒吸,HCl易溶于水,可用于吸收HCl气体,A正确;
B.装置②中,温度计水银球位于支管口处,冷却水流向下进上出,为蒸馏装置,可用于分离沸点不同且互溶的液体混合物,B正确;
C.H2O2呈液态,以H2O2为原料制取O2,反应不需要加热,且试管口应高于试管底,所以装置③不能用于制取少量的O2,C错误;
D.装置④中从a口进气,可用排空气法收集密度比空气大的气体,Cl2、SO2的密度都比空气大,所以可用于收集Cl2、SO2,D正确;
故选C。
19. 2022年6月28日,西部材料公司高性能低成本钛合金生产线主体项目投产仪式举行。钛合金熔炼技术复杂、加工难度大,目前世界上仅我国等四个国家掌握钛工业生产技术。钛合金在航天、军事、医学等方面应用广泛。图是钛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及钛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 钛属于非金属元素 B. 钛原子的质子数为22
C. 钛的相对原子质量为47.87g D. 钛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电子
【答案】B
【解析】
【详解】A.钛的原子价层电子数较少,反应中易失去电子,属于金属元素,A错误;
B.由题干图示信息可知,钛为22号元素,则钛原子的质子数为22,B正确;
C.相对原子质量的单位为“1”,而不是g,则钛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47.87,C错误;
D.钛的原子价层电子数较少,反应中易失去电子,D错误;
故答案为:B。
20. 在一只密闭容器内有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所示。
物质 X Y Z Q
反应前质量/g 8 3 40 5
反应后质量/g 待测 25 8 23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反应后X的质量为1g B. 充分反应后,密闭容器中仍有四种物质
C. Y、Q的化学计量系数之比一定为1:1 D. 反应中的X、Z的质量比为1:4
【答案】D
【解析】
【详解】A.根据质量守恒可知反应后X的质量=8+3+40+5-25-23-8=0,故A错误;
B.由上述分析可知,反应后X的质量为0,则反应后容器中不存在X,故B错误;
C.化学计量数之比等于各物质的物质的量的变化量之比,由表中数据可知Y、Q的质量变化量之比为1:1,但两者摩尔质量不确定,则两者化学计量系数之比无法确定,故C错误;
D.反应中的X、Z的质量比为(8-0):(40-8)=1:4,故D正确;
故选:D。
21. 下列溶液中的与200mL 1 mol·L-1硝酸钡溶液中的相同的是
A. 200mL 1 mol·L-1的硝酸钠溶液 B. 100mL 1.5 mol·L-1的硝酸镁溶液
C. 200mL 0.5 mol·L-1的硝酸铝溶液 D. 100mL 2 mol·L-1的硝酸钾溶液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由题意,1mol·L-1 Ba(NO3)2溶液中,=2mol/L。
A.1 mol·L-1 NaNO3溶液中,=1mol/L,故不选A项;
B.1.5 mol·L-1Mg(NO3)2溶液中,=3mol/L,故不选B项;
C.0.5 mol·L-1 Al(NO3)3溶液中,=1.5mol/L,故不选C项。
D.2 mol·L-1KNO3溶液中,=2mol/L,故选D项;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D。
22. 烧杯中盛有一定质量的 CaCO3 和 K2CO3 的固体混合物,向其中加入 150g 质量分数为 7.3%的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得到 160.3g 该温度下的不饱和溶液。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反应生成的气体的质量为4.4g
B. 参与反应的 HCl 质量为 150g
C. 原混合固体中金属元素质量 7.9g
D. 发生的反应类型为分解反应
【答案】C
【解析】
【详解】A.1个碳酸根离子和2个氢离子生成1分子二氧化碳,则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碳的质量为6.6g,A错误;
B.参与反应的 HCl 质量为 150g×7.3%=10.95g,B错误;
C.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逸出,结合A分析可知,溶液总质量的增加为金属元素质量和0.15mol氧原子的质量,故原混合固体中金属元素质量为 160.3g-150.0g-0.15mol×16g/mol=7.9g,C正确;
D.该反应是两种化合物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D错误;
故选C。
23. 20℃时,将等质量不含结晶水的甲、乙固体分别加入盛有 100 g 水的烧杯中,充分搅拌后现象如图 1,加热到50℃时现象如图2(不考虑水分蒸发),甲、乙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如图3,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图 1 中,甲一定是饱和溶液
B. 图 2 中,两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相等
C. 图 3 中,M 表示甲的溶解度曲线
D 图 2 中,两溶液降温至30℃,甲一定会析出晶体,乙不会析出晶体
【答案】D
【解析】
【详解】A.在图 1 中在溶液下面烧杯底部含有固体物质,说明该溶液为饱和溶液,A正确;
B.由于两个烧杯中溶质的质量相等,溶剂质量也相等,且两种溶液下面无固体物质存在,故图 2 中,两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相等,B正确;
C.在20℃甲烧杯下面有固体物质,而乙烧杯中无固体存在,由于两个烧杯中加入的固体及水质量相等,说明在20℃时溶解度:甲<乙,在升高温度至50℃时,甲、乙两个烧杯的固体都完全溶解,说明甲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变化较大,故图 3 中,M 表示甲的溶解度曲线,N表示乙的溶解度曲线,C正确;
D.根据图3可知:在30℃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因此图 2 中,两溶液降温至30℃,甲不一定会析出晶体,乙也可能会析出晶体,D错误;
故合理选项是D。
二、非选择题:本部分3题,共31分。
24. Fe2O3又称铁红,请根据要求完成下列问题。
(1)Fe2O3固体(红棕色)属于_______(填“混合物”或“纯净物”)。将其加入适量盐酸,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
(2)用上述所得溶液进行以下实验:取少量溶液置于试管中,滴入NaOH溶液,可观察到有红褐色沉淀生成,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
(3)在小烧杯中加入20 mL蒸馏水,加热至沸腾后,向沸水中滴入几滴FeCl3溶液,继续煮沸直至溶液呈_______色,即可制得Fe(OH)3胶体。
(4)另取一小烧杯也加入20 mL蒸馏水,向烧杯中加入1 mL FeCl3溶液,振荡摇匀后,将此烧杯(编号甲)与盛有Fe(OH)3胶体的烧杯(编号乙)一起放置于暗处,分别用激光笔照射烧杯中的液体,可以看到_______烧杯(填烧杯编号)中的液体产生明亮的光路,该现象称之为_______效应。
【答案】(1) ①. 纯净物 ②. Fe2O3+6HCl=2FeCl3+3H2O
(2)FeCl3+3NaOH=Fe(OH)3↓+3NaCl
(3)红褐 (4) ①. 乙 ②. 丁达尔
【解析】
【小问1详解】
Fe2O3固体可用化学式表示,属于纯净物;将其加入适量盐酸,所发生的化学方程式为Fe2O3+6HCl=2FeCl3+3H2O;
【小问2详解】
取少量上述反应后的溶液,滴入NaOH溶液,即FeCl3与NaOH发生复分解反应,生成Fe(OH)3沉淀和NaCl,反应方程式为:FeCl3+3NaOH=Fe(OH)3↓+3NaCl;
【小问3详解】
向沸水中滴入几滴FeCl3饱和溶液,继续煮沸至溶液变成红褐色,即可制得氢氧化铁胶体;
【小问4详解】
胶体用激光笔照射能看到液体产生明亮的光路,称为丁达尔效应,而溶液没有。
25. 人们为了揭示原子结构的奥秘,经历了漫长的探究过程。以下是英国科学家卢瑟福进行的探究。1911 年英国科学家卢瑟福进行了著名的α粒子(即氦原子核)轰击金属箔实验。结果发现:发现绝大多数的α粒子都照直穿过薄金箔,偏转很小,但有少数α粒子发生角度比汤姆森模型所预言的大得多的偏转,大约有极少数的阿尔法粒子偏转角大于 90°,甚至观察到偏转角等于 150°的散射,称大角散射,无法用汤姆森模型说明。1911 年卢瑟福提出原子的有核模型(又称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与正电荷联系的质量集中在中心形成原子核,电子绕着核在核外运动,由此导出α粒子散射公式,说明了 α粒子的大角散射。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永无止境。
(1)根据上文中的表达。绝大多数α粒子是按照上图中类似_______(填写路径编号)路径穿越金箔的;
(2)上图中所示的线条中,不可能是α粒子在该实验中的运动轨迹的是_______(填写路径编号);
(3)正电子、负质子都属于反粒子,它们与普通的电子、质子的质量与电量均相等,而电性相反,科学家设想在宇宙的某些部分可能存在完全由反粒子构成的反物质。请你推测反氢原子的结构:
①反氢原子中含有一个带_______电荷的质子和一个带_______电荷的电子;
②反氢原子失去一个电子后所形成的离子符号_______。(元素符号不变)
【答案】(1)b (2)a
(3) ①. 负 ②. 正 ③. H-
【解析】
【小问1详解】
发现绝大多数的α粒子都照直穿过薄金箔,故绝大多数α粒子是按照上图中类似b路径穿越金箔的;
【小问2详解】
α粒子(即氦原子核)带正电荷,原子核带正电荷,故会相互排斥而不是吸引,故不可能是α粒子在该实验中的运动轨迹的是a;
【小问3详解】
①氢原子中含有一个带正电荷的质子和一个带负电荷的电子,则反氢原子中含有一个带负电荷的质子和一个带正电荷的电子;
②反氢原子失去一个电子后形成带负电荷的离子,H-。
26. 现有铜与另一种金属的混合物粉末,另一种金属可能是镁、铁、锌中的一种,欲测定其组成。现取该混合物粉末8.0g放入烧杯中,将140.0g14.0%的稀硫酸分四次加入该烧杯中,充分反应后,测得剩余固体质量的数据记录如下:
次数 1 2 3 4
加入稀硫酸的质量/g 35.0 35.0 35.0 35.0
剩余固体的质量/g 6.8 56 4.4 4.2
(1)该混合物粉末中铜质量分数_______。
(2)该混合物粉末中另一金属是_______。
(3)求充分反应后生成氢气的质量_______ (取三位有效数字,并有计算过程)。
【答案】(1)52.5%
(2)镁##Mg (3)第四次中镁完全反应,反应镁质量为8.0g-4.2g=3.8g,,则生成氢气,质量为g
【解析】
【小问1详解】
铜与硫酸不反应,根据实验数据可知,样品中铜的质量为4.2g,该合金中铜的质量分数;
【小问2详解】
三种可能的金属与硫酸反应均生成+2金属阳离子,取第一次反应的数据,反应硫酸的物质的量为,则金属的摩尔质量为,故为镁;
【小问3详解】
由图可知,第四次中镁完全反应,反应镁质量为8.0g-4.2g=3.8g,,则生成氢气,质量为。

延伸阅读:

标签:

上一篇:月考综合训练(考查内容第一章、第二章)(含解析)

下一篇:安徽省安庆市宿松县2023-2024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物理试题(原卷版+解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