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 实验活动3 燃烧的条件 同步分层训练培优题
一、单选题
1.下列有关燃烧和灭火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物质与氧气反应时都会发生燃烧
B.厨房锅里的油着火时,可以用锅盖盖灭,是因为隔绝了氧气
C.用扇子扇煤炉火焰,越扇越旺,是因为提供了更充足的氧气
D.图书馆内失火,立即用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
【答案】A
【知识点】燃烧与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2.(2021九上·新会期末)消防安全,警钟长鸣。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
A.在林区进行野外烧烤
B.加油站内打手机电话
C.火灾中逃生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
D.发现煤气泄漏,立即开灯检查
【答案】C
【知识点】燃烧与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易燃物和易爆物安全知识
【解析】【解答】A. 不能再林区进行野外烧烤,避免引起森林火灾,故不符合题意;
B. 在加油站不能接听和拨打手机,防止产生电火花将空气中的可燃性气体引燃引起爆炸,故不符合题意;
C. 火灾逃生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防止吸进烟尘和一些有害气体,故符合题意;
D. 煤气泄漏,立即关闭阀门并开窗通风,降低煤气的浓度,不能开灯检查,防止产生电火花将空气中的可燃性气体引燃引起爆炸,故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根据灭火的原理、方法,易燃易爆知识分析。
3.(2021九上·河源期末)2021年5月12日是我国第13个“防灾减灾日”。下列做法或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煤矿的矿井要加强通风,防止发生爆炸
B.火灾发生后应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迅速逃离,并拨打119
C.加油站、面粉加工厂、纺织厂等场所要严禁烟火
D.室内着火,迅速打开门窗,增强空气对流,降温
【答案】D
【知识点】燃烧与燃烧的条件;易燃物和易爆物安全知识
【解析】【解答】A、煤矿的矿井中含有大量的可燃性颗粒,混有一定量的空气,遇到明火,容易发生爆炸,故应加强通风,防止发生爆炸,不符合题意;
B、火灾发生后,应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过滤有毒烟尘,迅速逃离,并拨打119,不符合题意;
C、加油站、面粉加工厂、纺织厂等场所中,含有大量的可燃性颗粒,混有一定量的空气,遇到明火,容易发生爆炸,故应严禁烟火,不符合题意;
D、室内着火,迅速打开门窗,会加速空气流通,增加氧气的含量,使火燃烧的更旺,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根据可燃性气体或固体粉尘遇明火易发生爆炸,空气流通时燃烧更剧烈分析。
4.(2021九上·晋江期末)由燃烧的条件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只要外界条件足够,所有物质都能燃烧
B.燃烧一定会引起爆炸
C.可燃物与氧气接触就可以燃烧
D.用玻璃杯罩住点燃的蜡烛,火焰熄灭是因为隔绝了空气
【答案】D
【知识点】燃烧与燃烧的条件
【解析】【解答】A. 只有可燃物在具备了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了着火点才能燃烧,故不符合题意;
B. 燃烧不一定会引起爆炸,如纯净的氢气在空气中安静地燃烧,故不符合题意;
C. 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了着火点才能燃烧,故不符合题意;
D. 用玻璃杯罩住点燃的蜡烛,火焰熄灭是因为隔绝了空气,破坏了燃烧的条件,故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根据物质的燃烧条件分析。
5.(2021九上·白银期末)逻辑推理是学习化学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推理说法正确的是( )
A.分子可以构成物质,故物质一定是由分子构成的
B.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故灭火也要同时破坏三个条件
C.有氧参加的反应属于氧化反应,故蜡烛燃烧属于氧化反应
D.化学反应一定伴随着能量的变化,故有能量变化的反应一定是化学反应
【答案】C
【知识点】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的能量变化;氧化反应及其应用;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燃烧与燃烧的条件
【解析】【解答】A. 分子可以构成物质,原子、离子也可以构成物质,所以物质不一定由分子构成,如金属单质由原子直接构成。故A不符合题意;
B. 物质燃烧需要三个条件同时满足:有可燃物、温度达到可燃物着火点、有氧气参与;灭火的三个条件只需破坏一个即可灭火,故B不符合题意;
C. 有氧参加的反应属于氧化反应,故蜡烛燃烧需要氧气参与,属于氧化反应,故C符合题意;
D. 化学反应一定伴随着能量的变化,但是有能量变化的反应不一定是化学反应,如灯泡发光,将电能转化为热能和光能,但是属于物理变化,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A 、分子、原子、离子也可以构成物质。
B、根据物质燃烧的条件,进行分析。
C、根据氧化反应的概念,进行分析。
D、化学反应一定伴随着能量的变化。
6.(2021九上·建邺期末)下列关于燃烧和灭火的解释,错误的是( )
A.“釜底抽薪”—— 清除可燃物,使燃烧停止
B.“杯水车薪”—— 用少量的水难以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C.“钻木取火”—— 让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使之燃烧
D.“煽风点火”—— 促进空气流通,提供充足的氧气使之燃烧
【答案】B
【知识点】燃烧与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解析】【解答】A. 釜底抽薪,抽薪就是移去可燃物,控制了物质的燃烧,从而实现灭火,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B. 杯水车薪,水量太少,不能将温度降低至着火点以下,而不是降低着火点,故错误,符合题意;
C. 钻木取火,可以实现摩擦生热,提高了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从而实现了燃烧,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D. 煽风点火,通过煽动促进的流动,给可燃物提供 充足的氧气进行燃烧,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根据物质燃烧的条件,灭火方法,进行分析。
7.(2021九上·丹阳期末)利用如图装置进行燃烧条件的探究。试管①中充满氮气,试管②③中充满氧气,升温至40℃,仅观察到②中的白磷燃烧。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由实验①②可验证燃烧需要氧气
B.由实验②③可推知着火点高低:红磷>白磷
C.利用水浴控温可调节可燃物的着火点
D.①③两支试管内的白磷和红磷可回收再利用
【答案】C
【知识点】燃烧与燃烧的条件
【解析】【解答】A、实验①白磷不燃烧是因为白磷不接触氧气,实验②中白磷能与氧气接触能燃烧,所以对比实验①②可验证燃烧需要氧气,故A选项不符合题意;
B、实验③中红磷不燃烧是因为温度为达到着火点,对比实验②③可推知着火点高低:红磷>白磷,故B选项不符合题意;
C、可燃物的着火点是物质固有的属性,一般不能改变,故C选项符合题意;
D、①③两支试管内的白磷和红磷均未反应,可回收再利用,故D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A、根据碳酸的条件进行分析
B、根据对比实验的相关知识进行分析
C、根据物质的着火点是物质的固有属性进行分析
D、根据剩余药品的处理方法进行分析
8.(2021九上·鹿邑期中)用下图装置进行实验。升温至60℃的过程中,仅①燃烧;继续升温至260℃的过程中,仅③燃烧。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①燃烧,说明白磷是可燃物
B.对比①③,可说明红磷的着火点比白磷的高
C.对比②③,可验证燃烧需可燃物与氧气接触
D.④未燃烧,说明无烟煤不是可燃物
【答案】D
【知识点】燃烧与燃烧的条件
【解析】【解答】A、①燃烧,说明白磷是可燃物,故不符合题意;
B、由题干文字可得:升温至60℃的过程中,仅①燃烧;继续升温至260℃的过程中,仅③燃烧,说明红磷的着火点比白磷的高,故不符合题意;
C、升温至260℃的过程中,②中红磷被沙土覆盖,与氧气隔绝,不燃烧,③中红磷与空气中氧气接触,燃烧,对比②③,可验证燃烧需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故不符合题意;
D、④未燃烧,说明温度未达到无烟煤的着火点,故符合题意。
【分析】燃烧需要满足三个条件|:可燃物、与氧气或空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据此分析
9.(2021九上·江都开学考)为了探究“烧不坏的手帕”原理,将滤纸(着火点 130℃)浸在不同浓度的酒精溶液中,进行如图 1 所示实验,并收集实验过程滤纸中心温度,绘制曲线如图 2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曲线 1 在 20 s 时温度突然升高的原因是滤纸燃烧
B.曲线 2 的温度始终没有达到滤纸的着火点,滤纸不燃烧
C.曲线 3 所示的温度没有明显变化,是酒精没有与氧气接触
D.“烧不坏的手帕”原理是液体汽化吸热使其温度达不到着火点
【答案】C
【知识点】燃烧的条件与灭火原理探究
【解析】【解答】A. 由图可知,曲线 1 在 20 s 时温度突然升高,是因为温度达到了滤纸的着火点,滤纸燃烧,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B. 曲线 2 的温度先升高后下降,是因为酒精燃烧完后,始终没有达到滤纸的着火点,滤纸不燃烧,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C. 曲线 3 所示的温度没有明显变化,是因为酒精的浓度太低,酒精没有燃烧,酒精与氧气接触,故错误,符合题意;
D. “烧不坏的手帕”原理是液体汽化吸热使其温度达不到着火点,故手帕不能燃烧,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根据题意,结合图像中曲线的变化情况,进行分析。
10.(2021九上·息县月考)下列图示实验所得出的结论中,错误的是( )
A.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1/5
B.燃烧条件之一:温度需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C.氨气分子在不断的运动
D.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
【答案】D
【知识点】测定空气中的氧气含量;电解水实验;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燃烧与燃烧的条件
【解析】【解答】A、图示中实验的实验现象为冷却至室温,打开弹簧夹,烧杯中的水进入集气瓶,且进入的水约占集气瓶体积的1/5,说明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1/5,图示实验所得出的结论不符合题意;
B、图示中实验,乒乓球碎片、滤纸碎片均是可燃物、均能与氧气接触,乒乓球碎片先燃烧,滤纸碎片后燃烧,说明了燃烧需要的条件是温度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图示实验所得出的结论不符合题意;
C、一段时间后,烧杯中的酚酞溶液变红色,而两者没有直接接触,说明氨气分子运动到了酚酞溶液中,图示实验所得出的结论不符合题意;
D、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氢气和氧气分别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说明了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而不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图示实验所得出的结论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A 、根据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结论进行分析
B、根据燃烧的条件进行分析
C、根据分子的特性进行分析
D、根据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进行分析
二、填空题
11.(2020九上·密云期末)CCTV2有一档电视节目——《是真的吗?》。节目中主持人问:“用纸杯烧开水是真的吗?”你认为可以实现吗,请从“燃烧的条件”角度说明理由 。(请先回答“可以”或“不可以”,再说明理由)
【答案】可以,温度达到100℃,水开始蒸发散热使体系温度不能达到纸杯的着火点
【知识点】燃烧与燃烧的条件
【解析】【解答】可以,温度达到100℃,水开始蒸发散热使体系温度不能达到纸杯的着火点。
【分析】根据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分析,燃烧需要同时满足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12.(2021九上·息县月考)碳、硫、磷、氢气四种物质在相同质量的氧气中完全燃烧,消耗氧气质量最多的是 。为节约能源,使燃料充分燃烧的方法是(写出一条即可) 。
【答案】氢气;有足够的氧气(或与氧气有足够大的接触面积)
【知识点】燃烧与燃烧的条件
【解析】【解答】碳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其中参加反应的碳与氧气的质量比为12:32;硫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硫,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参加反应的硫与氧气的质量比为32:32;磷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参加反应的磷与氧气的质量比为124:160;氢气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生成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参加反应的氢气与氧气的质量比为4:32,则碳、硫、磷、氢气四种物质在相同质量的氧气中完全燃烧,消耗氧气质量最多的是氢气,为节约能源,使燃料充分燃烧的方法是有足够的氧气(或与氧气有足够大的接触面积)。
【分析】根据几种物质燃烧的方程式进行分析
三、综合题
13.(2023九上·薛城期末)化学兴趣小组用下图所示装置研究两个问题(夹持装置已略去)。
(1)研究燃烧的条件
【步骤1】 向C中加入少量白磷,再加入热水,塞好胶塞,使导管口浸入热水中,白磷不燃烧。
【步骤2】 打开,关闭,将A中的溶液滴入B中,C中有气泡冒出,白磷燃烧。B中发生的化学方程式为 。此实验运用对比的方法研究了燃烧的一个条件,它是 。
(2)研究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的反应
A中盛有稀硫酸,B中盛有碳酸钠固体,C中盛有氢氧化钠固体。
【实验1】 打开,关闭,将A中溶液滴入B中,气球明显鼓起。打开,关闭,一段时间后,气球没有明显变瘪。
实验1没有出现预期的实验现象,改进后重新加入药品进行了实验2。
【实验2】打开,关闭,将A中液体滴入B中,用燃着的木条放在上方的导管口处,木条熄灭。上述实验的操作的目的是排出B中的空气。然后进行后续实验,证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发生了反应,后续实验的操作及现象是 。
【答案】(1)2H2O22H2O+O2↑;燃烧需要氧气
(2)打开K1,关闭K2,气球明显鼓起;打开K2,关闭K1,一段时间后,气球明显变瘪
【知识点】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燃烧的条件与灭火原理探究
【解析】【解答】(1)B中应是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在常温下反应生成水和氧气,反应的方程式为:2H2O22H2O+O2↑;C管内的白磷具备燃烧的条件:具有可燃性,温度达到了白磷的着火点,通入氧气后白磷燃烧,未通氧气时白磷不燃烧,通过对比探究出燃烧需要氧气的条件;
(2)步骤1中打开K1,关闭K2,将A中溶液滴入B中,气球变大,打开K2,关闭K1,一段时间后气球没有明显变瘪,说明气球内还有气体没有与氢氧化钠反应,不能说明CO2与NaOH固体的反应;所以进行改进后,继续实验,实验1中气球没有明显变瘪,应该是装置中的空气不与氢氧化钠反应的结果;所以进行实验2时,打开K2,关闭K1,将A中液体滴入B中,用燃着的木条放在K2上,发现木条熄灭;述实验操作的目的是检验生成的气体;然后进行后续实验,证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发生了反应,后续实验的操作及现象是向C的溶液中加入稀盐酸,有气泡生成。
【分析】(1)燃烧的条件:①有可燃物,②可燃物与氧气接触,③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2)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 打开K1,关闭K2,气球变大,证明生成气体二氧化碳,然后打开K2,关闭K1,一段时间后气球变瘪,气球内的二氧化碳与C中的氢氧化钠固体反应。
四、实验探究题
14.(2023九上·伊通期末)在学校开展的“知水善用”项目学习成果发布会上,小明同学分享了自己的研究报告。
(1)“A”处是实验室中除去水中难溶性杂质的一种实验操作装置,该操作是 。
(2)B图是电解水实验,该实验得到的结论是 。
(3)C图实验是探究燃烧条件:其中热水的作用是 。
(4)D图是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其中的水可以用 来代替;
(5)E图是硫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其中水的作用是 。
【答案】(1)过滤
(2)水是由氢、氧元素组成的
(3)提供热量,隔绝氧气
(4)细沙
(5)吸收产生的二氧化硫,防止污染空气
【知识点】氧气的化学性质;电解水实验;燃烧的条件与灭火原理探究
【解析】【解答】(1)过滤可除去水中的不溶性杂质,实现固液分离,故填过滤;
(2)电解水实验证明了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理论依据是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
(3)对于铜片上的磷来说热水起提供热量的作用,对于水里的磷来说,热水起隔绝氧气的作用,故填提供热量、隔绝氧气;
(4)铁丝在氧气中燃烧集气瓶底放水主要是起隔热的作用,防止反应生成的高温物质溅落瓶底,使集气瓶炸裂,故可用细沙代替水,细沙也有隔热的作用;
(5)硫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硫会污染空气,故要在瓶底放水来吸收二氧化硫,防止污染空气。
【分析】(1)根据过滤操作的原理分析。
(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分析。
(3)根据热水起隔绝氧气的作用,也能提供热量分析。
(4)根据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实验操作的注意事项分析。
(5)硫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硫,会污染空气。
15.(2023九上·交城期末)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对燃烧的发生和有效提高燃料的燃烧利用率,产生兴趣并开启了项目化学习之旅。
(1)任务一:探究燃烧的条件
【进行实验】同学们设计如下实验进行探究:
【实验分析】如图所示A、B、C、D四个实验,其中能证明物质燃烧需要与氧气充分接触的是 (填字母编号,下同);能证明物质具有可燃性是燃烧条件之一的是 ;能证明温度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才能燃烧的是 。
(2)任务二:促进燃烧的方法和意义
【查阅资料】工人师傅进行金属切割或金属焊接时使用的氧炔焰是乙炔(C2H2)在氧气中燃烧产生的火焰。使用焊炬(如图)时,通过调节乙炔和氧气进气阀门,可以改变两种气体的比例,从而控制氧炔焰的温度,具体如下表:
乙炔在空气中燃烧 乙炔在纯氧中燃烧
温度 2000﹣2500℃ 3000﹣3600℃
现象 火焰呈黄色,产生大量黑烟,放出热量。 发出明亮的白光,产生大量的热,无黑烟产生。
【交流研讨】
①为便于切割金属,要调节焊炬的氧气阀使氧气的输出量 (填“增大”或“减小”),使燃料充分燃烧的优点是 (回答一条即可)。
②乙炔在氧气中充分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3)【总结提升】下列措施有利于燃料充分燃烧的是____(填字母代号)。
A.为节省燃料,要尽量将炉子的进风口放大
B.篝火晚会上的木柴架空燃烧
C.烧锅炉时用大块的煤
D.化油器将汽油喷成雾状,进入内燃机汽缸
(4)任务三:安全用火防灾防爆
【安全宣传】在加油站、油库、煤矿矿井内,需要张贴的图标是 。(填字母代号)。
A B C D
【答案】(1)D;A;BC
(2)增大;节约能源或更环保等;
(3)A;B;D
(4)D
【知识点】燃烧的条件与灭火原理探究
【解析】【解答】(1)任务一:燃烧的条件:可燃物、温度达到可燃物着火点、可燃物与氧气接触;A实验中,酒精燃烧,水不燃烧,说明燃烧需要可燃物;B实验中,红磷均与氧气接触,右边红磷燃烧,左边红磷不燃烧,说明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C实验中,火柴头先燃烧,火柴梗后燃烧,说明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D实验中,试管中的白磷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了着火点,燃烧,水中的白磷温度达到了着火点,隔绝氧气,不能燃烧,说明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故能证明物质燃烧需要与氧气充分接触的是D;能证明物质具有可燃性是燃烧条件之一的是A;能证明温度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才能燃烧的是BC;
(2)任务二:交流研讨:①为便于切割金属,要调节焊炬的氧气阀使氧气的输出量增大,使乙炔燃烧更充分,温度更高;燃烧不充分燃烧可能生成一氧化碳,故使燃料充分燃烧的优点是:节约能源,且环保;
②乙炔在氧气中充分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总结提升:为了促进物质燃烧除采用增大氧气浓度的方法外,还可以利用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的方法;
(3)A、为节省燃料,要尽量将炉子的进风口放大,增加氧气的含量,有利于燃料充分燃烧,故A正确;
B、篝火晚会上的木柴架空燃烧,可以增大木柴与氧气的接触面积,有利于木柴充分燃烧,故B正确;
C、烧锅炉时用大块的煤,不利于燃料燃烧,故C不正确;
D、化油器将汽油喷成雾状,进入内燃机汽缸,可以增大反应物之间的接触面积,有利于汽油燃烧,故D正确;
故答案为:ABD;
(4)任务三:加油站、油库、煤矿矿井内含有大量的可燃性颗粒,混有一定量的空气,遇到明火,容易发生爆炸,故应张贴禁止烟火等标志;
A、该图标表示塑料制品循环使用标志,故A不正确;
B、该图标是“腐蚀品”标志,故B不正确;
C、该图标是“国家节水标志”,故C不正确;
D、该图标是“禁止吸烟”,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1)根据物质燃烧的条件,结合实验图分析。
(2)① 根据要调节焊炬的氧气阀使氧气的输出量增大,使乙炔燃烧更充分,温度更高分析;
碳燃烧不充分燃烧可能生成一氧化碳。
② 乙炔在氧气中充分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为了促进物质燃烧可以采用增大氧气浓度,还可以利用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的方法。
(3)根据燃料充分燃烧的条件分析。
(4)根据加油站、油库、煤矿矿井内含有大量的可燃性颗粒,容易发生爆炸分析。
2023-2024学年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 实验活动3 燃烧的条件 同步分层训练培优题
一、单选题
1.下列有关燃烧和灭火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物质与氧气反应时都会发生燃烧
B.厨房锅里的油着火时,可以用锅盖盖灭,是因为隔绝了氧气
C.用扇子扇煤炉火焰,越扇越旺,是因为提供了更充足的氧气
D.图书馆内失火,立即用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
2.(2021九上·新会期末)消防安全,警钟长鸣。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
A.在林区进行野外烧烤
B.加油站内打手机电话
C.火灾中逃生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
D.发现煤气泄漏,立即开灯检查
3.(2021九上·河源期末)2021年5月12日是我国第13个“防灾减灾日”。下列做法或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煤矿的矿井要加强通风,防止发生爆炸
B.火灾发生后应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迅速逃离,并拨打119
C.加油站、面粉加工厂、纺织厂等场所要严禁烟火
D.室内着火,迅速打开门窗,增强空气对流,降温
4.(2021九上·晋江期末)由燃烧的条件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只要外界条件足够,所有物质都能燃烧
B.燃烧一定会引起爆炸
C.可燃物与氧气接触就可以燃烧
D.用玻璃杯罩住点燃的蜡烛,火焰熄灭是因为隔绝了空气
5.(2021九上·白银期末)逻辑推理是学习化学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推理说法正确的是( )
A.分子可以构成物质,故物质一定是由分子构成的
B.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故灭火也要同时破坏三个条件
C.有氧参加的反应属于氧化反应,故蜡烛燃烧属于氧化反应
D.化学反应一定伴随着能量的变化,故有能量变化的反应一定是化学反应
6.(2021九上·建邺期末)下列关于燃烧和灭火的解释,错误的是( )
A.“釜底抽薪”—— 清除可燃物,使燃烧停止
B.“杯水车薪”—— 用少量的水难以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C.“钻木取火”—— 让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使之燃烧
D.“煽风点火”—— 促进空气流通,提供充足的氧气使之燃烧
7.(2021九上·丹阳期末)利用如图装置进行燃烧条件的探究。试管①中充满氮气,试管②③中充满氧气,升温至40℃,仅观察到②中的白磷燃烧。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由实验①②可验证燃烧需要氧气
B.由实验②③可推知着火点高低:红磷>白磷
C.利用水浴控温可调节可燃物的着火点
D.①③两支试管内的白磷和红磷可回收再利用
8.(2021九上·鹿邑期中)用下图装置进行实验。升温至60℃的过程中,仅①燃烧;继续升温至260℃的过程中,仅③燃烧。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①燃烧,说明白磷是可燃物
B.对比①③,可说明红磷的着火点比白磷的高
C.对比②③,可验证燃烧需可燃物与氧气接触
D.④未燃烧,说明无烟煤不是可燃物
9.(2021九上·江都开学考)为了探究“烧不坏的手帕”原理,将滤纸(着火点 130℃)浸在不同浓度的酒精溶液中,进行如图 1 所示实验,并收集实验过程滤纸中心温度,绘制曲线如图 2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曲线 1 在 20 s 时温度突然升高的原因是滤纸燃烧
B.曲线 2 的温度始终没有达到滤纸的着火点,滤纸不燃烧
C.曲线 3 所示的温度没有明显变化,是酒精没有与氧气接触
D.“烧不坏的手帕”原理是液体汽化吸热使其温度达不到着火点
10.(2021九上·息县月考)下列图示实验所得出的结论中,错误的是( )
A.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1/5
B.燃烧条件之一:温度需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C.氨气分子在不断的运动
D.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
二、填空题
11.(2020九上·密云期末)CCTV2有一档电视节目——《是真的吗?》。节目中主持人问:“用纸杯烧开水是真的吗?”你认为可以实现吗,请从“燃烧的条件”角度说明理由 。(请先回答“可以”或“不可以”,再说明理由)
12.(2021九上·息县月考)碳、硫、磷、氢气四种物质在相同质量的氧气中完全燃烧,消耗氧气质量最多的是 。为节约能源,使燃料充分燃烧的方法是(写出一条即可) 。
三、综合题
13.(2023九上·薛城期末)化学兴趣小组用下图所示装置研究两个问题(夹持装置已略去)。
(1)研究燃烧的条件
【步骤1】 向C中加入少量白磷,再加入热水,塞好胶塞,使导管口浸入热水中,白磷不燃烧。
【步骤2】 打开,关闭,将A中的溶液滴入B中,C中有气泡冒出,白磷燃烧。B中发生的化学方程式为 。此实验运用对比的方法研究了燃烧的一个条件,它是 。
(2)研究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的反应
A中盛有稀硫酸,B中盛有碳酸钠固体,C中盛有氢氧化钠固体。
【实验1】 打开,关闭,将A中溶液滴入B中,气球明显鼓起。打开,关闭,一段时间后,气球没有明显变瘪。
实验1没有出现预期的实验现象,改进后重新加入药品进行了实验2。
【实验2】打开,关闭,将A中液体滴入B中,用燃着的木条放在上方的导管口处,木条熄灭。上述实验的操作的目的是排出B中的空气。然后进行后续实验,证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发生了反应,后续实验的操作及现象是 。
四、实验探究题
14.(2023九上·伊通期末)在学校开展的“知水善用”项目学习成果发布会上,小明同学分享了自己的研究报告。
(1)“A”处是实验室中除去水中难溶性杂质的一种实验操作装置,该操作是 。
(2)B图是电解水实验,该实验得到的结论是 。
(3)C图实验是探究燃烧条件:其中热水的作用是 。
(4)D图是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其中的水可以用 来代替;
(5)E图是硫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其中水的作用是 。
15.(2023九上·交城期末)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对燃烧的发生和有效提高燃料的燃烧利用率,产生兴趣并开启了项目化学习之旅。
(1)任务一:探究燃烧的条件
【进行实验】同学们设计如下实验进行探究:
【实验分析】如图所示A、B、C、D四个实验,其中能证明物质燃烧需要与氧气充分接触的是 (填字母编号,下同);能证明物质具有可燃性是燃烧条件之一的是 ;能证明温度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才能燃烧的是 。
(2)任务二:促进燃烧的方法和意义
【查阅资料】工人师傅进行金属切割或金属焊接时使用的氧炔焰是乙炔(C2H2)在氧气中燃烧产生的火焰。使用焊炬(如图)时,通过调节乙炔和氧气进气阀门,可以改变两种气体的比例,从而控制氧炔焰的温度,具体如下表:
乙炔在空气中燃烧 乙炔在纯氧中燃烧
温度 2000﹣2500℃ 3000﹣3600℃
现象 火焰呈黄色,产生大量黑烟,放出热量。 发出明亮的白光,产生大量的热,无黑烟产生。
【交流研讨】
①为便于切割金属,要调节焊炬的氧气阀使氧气的输出量 (填“增大”或“减小”),使燃料充分燃烧的优点是 (回答一条即可)。
②乙炔在氧气中充分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3)【总结提升】下列措施有利于燃料充分燃烧的是____(填字母代号)。
A.为节省燃料,要尽量将炉子的进风口放大
B.篝火晚会上的木柴架空燃烧
C.烧锅炉时用大块的煤
D.化油器将汽油喷成雾状,进入内燃机汽缸
(4)任务三:安全用火防灾防爆
【安全宣传】在加油站、油库、煤矿矿井内,需要张贴的图标是 。(填字母代号)。
A B C D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燃烧与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2.【答案】C
【知识点】燃烧与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易燃物和易爆物安全知识
【解析】【解答】A. 不能再林区进行野外烧烤,避免引起森林火灾,故不符合题意;
B. 在加油站不能接听和拨打手机,防止产生电火花将空气中的可燃性气体引燃引起爆炸,故不符合题意;
C. 火灾逃生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防止吸进烟尘和一些有害气体,故符合题意;
D. 煤气泄漏,立即关闭阀门并开窗通风,降低煤气的浓度,不能开灯检查,防止产生电火花将空气中的可燃性气体引燃引起爆炸,故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根据灭火的原理、方法,易燃易爆知识分析。
3.【答案】D
【知识点】燃烧与燃烧的条件;易燃物和易爆物安全知识
【解析】【解答】A、煤矿的矿井中含有大量的可燃性颗粒,混有一定量的空气,遇到明火,容易发生爆炸,故应加强通风,防止发生爆炸,不符合题意;
B、火灾发生后,应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过滤有毒烟尘,迅速逃离,并拨打119,不符合题意;
C、加油站、面粉加工厂、纺织厂等场所中,含有大量的可燃性颗粒,混有一定量的空气,遇到明火,容易发生爆炸,故应严禁烟火,不符合题意;
D、室内着火,迅速打开门窗,会加速空气流通,增加氧气的含量,使火燃烧的更旺,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根据可燃性气体或固体粉尘遇明火易发生爆炸,空气流通时燃烧更剧烈分析。
4.【答案】D
【知识点】燃烧与燃烧的条件
【解析】【解答】A. 只有可燃物在具备了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了着火点才能燃烧,故不符合题意;
B. 燃烧不一定会引起爆炸,如纯净的氢气在空气中安静地燃烧,故不符合题意;
C. 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了着火点才能燃烧,故不符合题意;
D. 用玻璃杯罩住点燃的蜡烛,火焰熄灭是因为隔绝了空气,破坏了燃烧的条件,故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根据物质的燃烧条件分析。
5.【答案】C
【知识点】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的能量变化;氧化反应及其应用;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燃烧与燃烧的条件
【解析】【解答】A. 分子可以构成物质,原子、离子也可以构成物质,所以物质不一定由分子构成,如金属单质由原子直接构成。故A不符合题意;
B. 物质燃烧需要三个条件同时满足:有可燃物、温度达到可燃物着火点、有氧气参与;灭火的三个条件只需破坏一个即可灭火,故B不符合题意;
C. 有氧参加的反应属于氧化反应,故蜡烛燃烧需要氧气参与,属于氧化反应,故C符合题意;
D. 化学反应一定伴随着能量的变化,但是有能量变化的反应不一定是化学反应,如灯泡发光,将电能转化为热能和光能,但是属于物理变化,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A 、分子、原子、离子也可以构成物质。
B、根据物质燃烧的条件,进行分析。
C、根据氧化反应的概念,进行分析。
D、化学反应一定伴随着能量的变化。
6.【答案】B
【知识点】燃烧与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解析】【解答】A. 釜底抽薪,抽薪就是移去可燃物,控制了物质的燃烧,从而实现灭火,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B. 杯水车薪,水量太少,不能将温度降低至着火点以下,而不是降低着火点,故错误,符合题意;
C. 钻木取火,可以实现摩擦生热,提高了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从而实现了燃烧,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D. 煽风点火,通过煽动促进的流动,给可燃物提供 充足的氧气进行燃烧,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根据物质燃烧的条件,灭火方法,进行分析。
7.【答案】C
【知识点】燃烧与燃烧的条件
【解析】【解答】A、实验①白磷不燃烧是因为白磷不接触氧气,实验②中白磷能与氧气接触能燃烧,所以对比实验①②可验证燃烧需要氧气,故A选项不符合题意;
B、实验③中红磷不燃烧是因为温度为达到着火点,对比实验②③可推知着火点高低:红磷>白磷,故B选项不符合题意;
C、可燃物的着火点是物质固有的属性,一般不能改变,故C选项符合题意;
D、①③两支试管内的白磷和红磷均未反应,可回收再利用,故D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A、根据碳酸的条件进行分析
B、根据对比实验的相关知识进行分析
C、根据物质的着火点是物质的固有属性进行分析
D、根据剩余药品的处理方法进行分析
8.【答案】D
【知识点】燃烧与燃烧的条件
【解析】【解答】A、①燃烧,说明白磷是可燃物,故不符合题意;
B、由题干文字可得:升温至60℃的过程中,仅①燃烧;继续升温至260℃的过程中,仅③燃烧,说明红磷的着火点比白磷的高,故不符合题意;
C、升温至260℃的过程中,②中红磷被沙土覆盖,与氧气隔绝,不燃烧,③中红磷与空气中氧气接触,燃烧,对比②③,可验证燃烧需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故不符合题意;
D、④未燃烧,说明温度未达到无烟煤的着火点,故符合题意。
【分析】燃烧需要满足三个条件|:可燃物、与氧气或空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据此分析
9.【答案】C
【知识点】燃烧的条件与灭火原理探究
【解析】【解答】A. 由图可知,曲线 1 在 20 s 时温度突然升高,是因为温度达到了滤纸的着火点,滤纸燃烧,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B. 曲线 2 的温度先升高后下降,是因为酒精燃烧完后,始终没有达到滤纸的着火点,滤纸不燃烧,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C. 曲线 3 所示的温度没有明显变化,是因为酒精的浓度太低,酒精没有燃烧,酒精与氧气接触,故错误,符合题意;
D. “烧不坏的手帕”原理是液体汽化吸热使其温度达不到着火点,故手帕不能燃烧,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根据题意,结合图像中曲线的变化情况,进行分析。
10.【答案】D
【知识点】测定空气中的氧气含量;电解水实验;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燃烧与燃烧的条件
【解析】【解答】A、图示中实验的实验现象为冷却至室温,打开弹簧夹,烧杯中的水进入集气瓶,且进入的水约占集气瓶体积的1/5,说明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1/5,图示实验所得出的结论不符合题意;
B、图示中实验,乒乓球碎片、滤纸碎片均是可燃物、均能与氧气接触,乒乓球碎片先燃烧,滤纸碎片后燃烧,说明了燃烧需要的条件是温度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图示实验所得出的结论不符合题意;
C、一段时间后,烧杯中的酚酞溶液变红色,而两者没有直接接触,说明氨气分子运动到了酚酞溶液中,图示实验所得出的结论不符合题意;
D、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氢气和氧气分别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说明了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而不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图示实验所得出的结论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A 、根据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结论进行分析
B、根据燃烧的条件进行分析
C、根据分子的特性进行分析
D、根据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进行分析
11.【答案】可以,温度达到100℃,水开始蒸发散热使体系温度不能达到纸杯的着火点
【知识点】燃烧与燃烧的条件
【解析】【解答】可以,温度达到100℃,水开始蒸发散热使体系温度不能达到纸杯的着火点。
【分析】根据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分析,燃烧需要同时满足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12.【答案】氢气;有足够的氧气(或与氧气有足够大的接触面积)
【知识点】燃烧与燃烧的条件
【解析】【解答】碳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其中参加反应的碳与氧气的质量比为12:32;硫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硫,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参加反应的硫与氧气的质量比为32:32;磷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参加反应的磷与氧气的质量比为124:160;氢气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生成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参加反应的氢气与氧气的质量比为4:32,则碳、硫、磷、氢气四种物质在相同质量的氧气中完全燃烧,消耗氧气质量最多的是氢气,为节约能源,使燃料充分燃烧的方法是有足够的氧气(或与氧气有足够大的接触面积)。
【分析】根据几种物质燃烧的方程式进行分析
13.【答案】(1)2H2O22H2O+O2↑;燃烧需要氧气
(2)打开K1,关闭K2,气球明显鼓起;打开K2,关闭K1,一段时间后,气球明显变瘪
【知识点】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燃烧的条件与灭火原理探究
【解析】【解答】(1)B中应是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在常温下反应生成水和氧气,反应的方程式为:2H2O22H2O+O2↑;C管内的白磷具备燃烧的条件:具有可燃性,温度达到了白磷的着火点,通入氧气后白磷燃烧,未通氧气时白磷不燃烧,通过对比探究出燃烧需要氧气的条件;
(2)步骤1中打开K1,关闭K2,将A中溶液滴入B中,气球变大,打开K2,关闭K1,一段时间后气球没有明显变瘪,说明气球内还有气体没有与氢氧化钠反应,不能说明CO2与NaOH固体的反应;所以进行改进后,继续实验,实验1中气球没有明显变瘪,应该是装置中的空气不与氢氧化钠反应的结果;所以进行实验2时,打开K2,关闭K1,将A中液体滴入B中,用燃着的木条放在K2上,发现木条熄灭;述实验操作的目的是检验生成的气体;然后进行后续实验,证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发生了反应,后续实验的操作及现象是向C的溶液中加入稀盐酸,有气泡生成。
【分析】(1)燃烧的条件:①有可燃物,②可燃物与氧气接触,③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2)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 打开K1,关闭K2,气球变大,证明生成气体二氧化碳,然后打开K2,关闭K1,一段时间后气球变瘪,气球内的二氧化碳与C中的氢氧化钠固体反应。
14.【答案】(1)过滤
(2)水是由氢、氧元素组成的
(3)提供热量,隔绝氧气
(4)细沙
(5)吸收产生的二氧化硫,防止污染空气
【知识点】氧气的化学性质;电解水实验;燃烧的条件与灭火原理探究
【解析】【解答】(1)过滤可除去水中的不溶性杂质,实现固液分离,故填过滤;
(2)电解水实验证明了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理论依据是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
(3)对于铜片上的磷来说热水起提供热量的作用,对于水里的磷来说,热水起隔绝氧气的作用,故填提供热量、隔绝氧气;
(4)铁丝在氧气中燃烧集气瓶底放水主要是起隔热的作用,防止反应生成的高温物质溅落瓶底,使集气瓶炸裂,故可用细沙代替水,细沙也有隔热的作用;
(5)硫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硫会污染空气,故要在瓶底放水来吸收二氧化硫,防止污染空气。
【分析】(1)根据过滤操作的原理分析。
(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分析。
(3)根据热水起隔绝氧气的作用,也能提供热量分析。
(4)根据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实验操作的注意事项分析。
(5)硫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硫,会污染空气。
15.【答案】(1)D;A;BC
(2)增大;节约能源或更环保等;
(3)A;B;D
(4)D
【知识点】燃烧的条件与灭火原理探究
【解析】【解答】(1)任务一:燃烧的条件:可燃物、温度达到可燃物着火点、可燃物与氧气接触;A实验中,酒精燃烧,水不燃烧,说明燃烧需要可燃物;B实验中,红磷均与氧气接触,右边红磷燃烧,左边红磷不燃烧,说明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C实验中,火柴头先燃烧,火柴梗后燃烧,说明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D实验中,试管中的白磷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了着火点,燃烧,水中的白磷温度达到了着火点,隔绝氧气,不能燃烧,说明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故能证明物质燃烧需要与氧气充分接触的是D;能证明物质具有可燃性是燃烧条件之一的是A;能证明温度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才能燃烧的是BC;
(2)任务二:交流研讨:①为便于切割金属,要调节焊炬的氧气阀使氧气的输出量增大,使乙炔燃烧更充分,温度更高;燃烧不充分燃烧可能生成一氧化碳,故使燃料充分燃烧的优点是:节约能源,且环保;
②乙炔在氧气中充分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总结提升:为了促进物质燃烧除采用增大氧气浓度的方法外,还可以利用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的方法;
(3)A、为节省燃料,要尽量将炉子的进风口放大,增加氧气的含量,有利于燃料充分燃烧,故A正确;
B、篝火晚会上的木柴架空燃烧,可以增大木柴与氧气的接触面积,有利于木柴充分燃烧,故B正确;
C、烧锅炉时用大块的煤,不利于燃料燃烧,故C不正确;
D、化油器将汽油喷成雾状,进入内燃机汽缸,可以增大反应物之间的接触面积,有利于汽油燃烧,故D正确;
故答案为:ABD;
(4)任务三:加油站、油库、煤矿矿井内含有大量的可燃性颗粒,混有一定量的空气,遇到明火,容易发生爆炸,故应张贴禁止烟火等标志;
A、该图标表示塑料制品循环使用标志,故A不正确;
B、该图标是“腐蚀品”标志,故B不正确;
C、该图标是“国家节水标志”,故C不正确;
D、该图标是“禁止吸烟”,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1)根据物质燃烧的条件,结合实验图分析。
(2)① 根据要调节焊炬的氧气阀使氧气的输出量增大,使乙炔燃烧更充分,温度更高分析;
碳燃烧不充分燃烧可能生成一氧化碳。
② 乙炔在氧气中充分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为了促进物质燃烧可以采用增大氧气浓度,还可以利用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的方法。
(3)根据燃料充分燃烧的条件分析。
(4)根据加油站、油库、煤矿矿井内含有大量的可燃性颗粒,容易发生爆炸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