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四十七中九年级(上)开学
化学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共30分)
1. 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 铁受热熔化成铁水 B. 铁的冶炼
C. 用砂纸打磨除去铁制品表面的锈 D. 将铁矿石粉碎
2. 由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和最多的金属元素组成的物质的化学式为( )
A. B. C. D.
3. 灯泡里的灯丝用钨制,是因为钨 ( )
A. 导热性好 B. 有金属光泽 C. 熔点高,不易熔化 D. 硬度适中,易造型
4. 下列物质中,不能用金属跟稀酸反应直接制得的是( )
A. 硫酸锌 B. 氯化镁 C. 氯化铁 D. 硫酸铝
5. 下列反应中,属于置换反应的是( )
A. B.
C. D.
6. 下列物质不属于合金的是( )
A. 黄铜 B. 青铜 C. 白铜 D. 紫铜
7. 下列物质用途错误的是( )
A. 钛合金可做人造骨
B. 焊锡可用于焊接金属
C. 不锈钢制炊具
D. 常用银做导线
8. 已知、、三种金属能发生下列反应:;;则、、三种金属与氢的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 )
A. B.
C. D.
9. 对下列事实的解释正确的是 ( )
选项 事实 解释
黄铜的属于混合物 由不同种原子构成
水银体温计的示数发生变化 分子间间隔发生改变
很多宝石绚丽多彩 含有某些金属原子
夏天钢轨缝隙变小 温度高,原子间间隔变小
A. B. C. D.
10.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常温下金属都是固体 B. 合金的很多性能与组成它们的纯金属不同
C. 合金不能导电传热 D. 铝制品耐腐蚀因为铝的化学性质不活泼
11. 区分下列各组物质所用的两种方法都正确的是 ( )
选项 需区分的物质 方法一 方法二
铝丝和银丝 分别加入稀硫酸 分别加入硝酸镁溶液
铁粉和炭粉 观察颜色 分别加入硫酸铜溶液
黄金和黄金 分别加入硝酸银溶液 分别加热
生铁和钢 分别加入稀盐酸 分别加入硝酸铜溶液
A. B. C. D.
12. 在和的混合溶液中,加入过量的铁粉,充分反应后过滤,留在滤纸上的物质是( )
A. B. 和 C. 和 D.
13. 有元素化合价均为价的、两种金属。取等质量的、分别与足量盐酸反应时,产生氢气的质量与反应时间的函数关系如图所示。从图示说明的函数关系,可得出的结论是( )
A. 金属活动性顺序:,相对原子质量:
B. 金属活动性顺序:,相对原子质量:
C. 金属活动性顺序:,相对原子质量:
D. 金属活动性顺序:,相对原子质量:
14. 除去下列物质中的少量杂质,所选用的试剂及操作方法正确的是 ( )
选项 物质 少量杂质 所用试剂和操作方法
炭粉 在空气中充分灼烧
粉 粉 足量稀硫酸,过滤、洗涤、干燥
过量铁粉后,过滤
加足量水,过滤
A. B. C. D.
15. 在下列铁的化合物中,含铁量最高的是( )
A. B. C. D.
二、非选择题(共70分)
16. 金属在生活中随处可见,请回答下列问题。
下列生活用品主要是由金属材料制成的是 ______ 填字母。
制造一角硬币,不需要考虑的性质是 ______ 填字母。
A.光泽好
B.耐腐蚀
C.能导电
将黄铜片和纯铜片相互刻画时有明显划痕的是 ______ 。
我国“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关键部件供人活动的耐压球壳体是用钛合金制造的。钛合金的优良性能有 ______ 填字母等。
A.强度高、抗腐蚀性能好
B.硬度小、密度小
我国钛的储量居世界前列。工业制钛流程中的一步反应是:,则的化学式为 ______ ,在中钛元素的化合价为 ______ 。
17. 铝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宝物,是现代文明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
人类冶炼和使用金属铝的时间较晚。可能是因为 ______ 填字母。
A.地壳中铝元素含量少
B.冶炼铝的技术要求高
用如图所示装置证明铝与铜的金属活动性顺序。
将打磨光亮的铝片和洁净的铜片分别放入稀硫酸中,能证明铝比铜金属活动性强的现象是 ______ 。若将试管中稀硫酸换成另一种溶液,即可一步验证铝与铜的金属活动性顺序,则试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 。
原子簇是若干个原子的聚集体,有望开发成新材料。某铝原子簇由个铝原子构成,其最外层电子数的总和为时相对稳定。写出该稳定铝原子簇的微粒符号: ______ 。【铝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为】
18. 在“宏观微观符号”之间建立联系并进行合理的分析、总结是学习化学特有的思维方式。请回答下列问题:
甲、乙是氧气变成液氧的微观示意图,在此变化前后分子 ______ ,化学性质保持不变。
丙、丁是氧气在放电的条件下变成臭氧的微观示意图:
请写出臭氧的化学式 ______ 。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应在丙中补充个图戊的 ______ 填“”或“”。变化后,氧气的化学性质不再保持。
结合和的分析可总结出,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物质 ______ 的最小粒子。
19. 分类、类比是学习化学常用的方法。
以下四个实验中均体现金属与酸反应的两个实验是和 ______ 填字母,另外两个实验,反应时产生的相同现象有 ______ 。
A.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B.实验室制氢气 C.镁和稀盐酸反应 D.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请认真阅读资料卡片,结合所学的知识,仿照组填写表格中的空白:
组别 组 组 组
物质 、、、 、、、 、、、
分类标准 金属单质 ______ 金属氧化物
不属于该类别的物质 ______
20. 实验室现有大理石、高锰酸钾、稀盐酸及相关仪器和用品,请结合下列装置回答问题:
Ⅰ制取二氧化碳:
选用的发生装置是 ______ 填字母,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 。
对比装置、的异同,选用而不用收集的理由是 ______ 。
用所选装置制取较多二氧化碳,从便于操作及回收和节约药品等角度考虑,一次性加入足量 ______ 填药品名称比较合理。
Ⅱ、制取氧气:
中仪器的名称是 ______ 。
制取氧气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 。
如图所示,若集气瓶位置固定不变,则收集过程中集气瓶口处的压强 ______ 填“逐渐变大”或“保持不变”或“逐渐变小”,当看到集气瓶口有 ______ 的明显现象时,说明氧气已经收集满。
21. 现有、、、、、六种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除外,其余均为单质,且是使用最广泛的金属,、为气体,它们之间的部分反应及转化关系如图所示,短线“”表示两种物质可以发生化学反应,箭头“”表示一种物质能转化为另一种物质。请回答下列问题:
写出、物质的化学式: ______ , ______ 。
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 。
上述反应及转化关系,体现了的 ______ 条化学性质。
若由三种元素组成,则不能是 ______ 。填序号
22. 为测定生铁中铁的含量,现将生铁样品加入到稀硫酸中恰好完全反应杂质不溶于水,也不与酸反应,杂质中不含铁元素,实验过程及测得的数据如下:
写出上述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 。
反应生成氢气的质量为 ______ 。
该生铁中铁的含量质量分数为 ______ 。
所得滤液的颜色为 ______ ;质量为 ______ 。
23. “锡纸烤鸡蛋”是一种特色小吃,它的一种做法是用“锡纸”包裹住鸡蛋,在炭火上烘烤。“锡纸”是由金属材料制成的,“锡纸”包裹的鸡蛋能被烤熟,体现了金属的物理性质是 ______ 。烧烤结束后,用水熄灭炭火,其灭火的原理是 ______ 。
叶老师化学兴趣小组收集了残留的鸡蛋壳碎片。查阅资料得知,鸡蛋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在不考虑鸡蛋壳中其他成分影响的情况下,小组成员进行了如下探究。
【进行实验】
实验一:取蛋壳碎片,除去卵壳膜,灼烧蛋壳碎片得到白色固体,冷却备用。
【提出问题】白色固体的成分主要是什么物质?
【形成假设】
小脉猜想:是
小书猜想:是
小签猜想:是和
【实验验证】
实验二:取少量白色固体,装入一支洁净的试管中,再向试管中加入适量的水,用手触碰试管外壁,有发热现象,实验中发生反应的能量转化为 ______ 能转化为内能;
实验三:取实验二中澄清的液体,用吸管向液体中吹入呼出的气体,观察到澄清的液体变浑浊,用化学方程式解释变浑浊的原因 ______ 。
实验四:另取少量白色固体,加入足量的稀盐酸,观察到固体表面有 ______ 产生的明显现象。
【形成结论】
由实验二至实验四得出的结论是:小签猜想成立。
【表达交流】
在实验一至实验四的过程中,没有涉及到的化学反应类型是 ______ 。
A.化合反应
B.分解反应
C.置换反应
答案和解析
1.【答案】
【解析】解:、铁受热熔化,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故错误;
B、铁的冶炼,生成了新物质铁,属于化学变化,故正确;
C、用砂纸打磨除去铁制品表面的锈,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故错误;
D、将铁矿石粉碎,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故错误;
故选:。
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为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据此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解答时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若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若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2.【答案】
【解析】【分析】
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元素,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是氧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为氧化铝.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化合物化学式的书写方法、地壳中元素含量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解答】
解: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元素,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是氧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为氧化铝,氧化铝中铝元素显价,氧元素显价,其化学式为:。
故选:。
3.【答案】
【解析】解:灯泡里的灯丝需要具有熔点高难以熔化的性质,否则通电后灯丝会受热熔断,而钨是熔点最高的金属,所以选用钨丝,通过分析选项。
故选:。
根据已有的物质的性质进行分析,灯泡里的灯丝需要具有熔点高难以熔化的性质.
本题考查了常见金属的用途,完成此题,可以依据物质的性质进行.
4.【答案】
【解析】解:、锌在氢的前面,锌能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故A正确;
B、镁在氢的前面,能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镁,故B正确;
C、铁在氢的前面,能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不能生成氯化铁,故C错误;
D、铝在氢的前面,能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铝,故D正确。
故选:。
本题考查了金属与酸的反应,完成此题,可以依据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意义进行,要注意铁参与的置换反应生成的是亚铁盐。
5.【答案】
【解析】解:、该反应的生成物均是化合物,不属于置换反应,故选项错误。
B、该反应是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属于置换反应,故选项正确。
C、该反应的反应物均是化合物,不属于置换反应,故选项错误。
D、该反应是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两种新的化合物的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故选项错误。
故选:。
根据置换反应是由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外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的反应,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置换反应的特征“单化变单化”并能灵活运用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6.【答案】
【解析】解:黄铜是铜锌合金,故A错误;
B.青铜是铜锡合金,故B错误;
C.白铜是铜镍合金,故C错误;
D.紫铜是纯铜,故D正确。
故选:。
本题考查合金的特征,题目难度不大,掌握合金的特征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7.【答案】
【解析】解:、钛合金与人体有很好的相容性,钛合金可用于制人造骨,故A正确;
B、焊锡的熔点低,焊锡可用于焊接金属,故B正确;
C、不锈钢具有良好的传热性,可用作制炊具,故C正确;
D、银虽然导电,但价格很贵,储量不大,不能用作电线,故D错误;
故选:。
根据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分析。
本题难度不大,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了解常见化学物质的性质和用途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8.【答案】
【解析】解:,说明排在氢前;,说明在前,即的活动性比强;,说明在前,即的活动性比强;则三种金属与氢的活动性关系为:,故选D。
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只有排在氢前的金属可以和酸溶液反应生成氢气;只有前面的金属可以把排在它后面的金属从盐溶液中置换出来,钾、钙、钠除外.
本题难度不是很大,主要考查了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理解和应用.
9.【答案】
【解析】解:、金属是由原子构成的,合金是混合物,是由不同种原子构成,故A正确;
B、水银是汞的俗称,温度升高,原子间的间隔变大,水银体温计的示数发生变化,故B错误;
C、宝石中含有某些金属离子,才会绚丽多彩,故C错误;
D、夏天温度高,温度升高,原子间的间隔变大,故D错误。
故选:。
根据分子的基本特征: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的分子性质不同,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同同不不”,结合事实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分子的基本性质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同同不不”及利用分子的基本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10.【答案】
【解析】解:、常温下金属不都是固体,如常温下金属汞是液态,故选项说法错误。
B、合金的很多性能与组成它们的纯金属不同,如熔点、硬度、耐腐蚀性等等,故选项说法正确。
C、合金是指在一种金属中加热熔合其它金属或非金属而形成的具有金属特性的物质,金属能导电、导热,合金也就能够导电、导热,故选项说法错误。
D、铝制品耐腐蚀,是因为铝与氧气反应在其表面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铝薄膜,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
A、根据金属的物理性质,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合金的性质,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合金的性质,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金属的化学性质,进行吸附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了解金属的化学性质、物理性质、合金的性质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1.【答案】
【解析】解:、将铝丝和银丝分别伸入稀硫酸中,有气泡产生的是铝丝,无明显现象的是银丝,用稀硫酸可以鉴别二者;将铝丝和银丝分别伸入硝酸镁溶液中,都无明显现象,用硝酸镁溶液不能鉴别二者;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B、铁粉和炭粉都是黑色粉末,观察颜色不能鉴别二者;将铁粉和炭粉分别加入硫酸铜溶液中,有红色物质析出的是铁粉,无明显现象的是炭粉,用硫酸铜溶液能鉴别二者;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C、将黄金和黄金分别加入硝酸银溶液中,无明显现象的是黄金,有银白色固体析出的是黄金,用硝酸银溶液能鉴别二者;黄金加热后无明显现象,黄金加热后表面会变黑,分别加热能鉴别二者;故选项符合题意。
D、生铁和钢中都含有铁,都能和稀盐酸反应产生气泡,都能和硫酸铜反应析出红色固体,用稀盐酸或硫酸铜不能鉴别二者;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
A、根据铝丝能和稀硫酸反应而银丝不能,以及铝丝和银丝都不能和硝酸镁溶液反应来分析;
B、根据铁粉和炭粉都是黑色粉末,以及铁粉能和硫酸铜溶液反应而炭粉不能来分析;
C、根据黄金能和硝酸银溶液反应而黄金不能,以及黄金加热会变黑而黄金不会来分析;
D、根据生铁和钢中都含有铁,都能和稀盐酸、硫酸铜反应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12.【答案】
【解析】解:由于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铁的金属活动性比铜强但比镁弱,因此铁可以和铜盐溶液反应,但不能和镁盐溶液反应;由于铁和氯化铜溶液反应生成金属铜和氯化亚铁溶液,因此留在滤纸上的物质是生成的金属铜和过量的铁,故选B。
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只有前面的金属可以把排在它后面的金属从盐溶液中置换出来,钾、钙、钠除外.
本题难度不是很大,主要考查了金属活动性顺序的理解和应用.
13.【答案】
【解析】解:由氢气质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图,等质量的两种常见金属和,至完全反应,用的时间少,用的时间多,由金属的活动性越强,与酸反应的速率越快,则金属活动性顺序。
金属与足量的酸反应时,当金属在生成物中的化合价相同时,通常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越大,产生的氢气越少,据图可以看出产生的氢气多,产生的氢气少,故B的相对原子质量大于的相对原子质量。故有结论:金属活动性顺序:,相对原子质量:。
故选:。
根据题意,有元素化合价均为价的、两种金属,取等质量的、分别与足量盐酸反应时,由氢气质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图,可以确定生成氢气的质量;进而结合金属的活动性越强,与酸反应的速率越快,进行分析解答。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金属的化学性质、明确确定金属的活动性顺序、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方法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4.【答案】
【解析】解:、木炭粉在空气中充分灼烧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反而会把原物质除去,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错误。
B、粉与足量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镁溶液和氢气,不与足量稀硫酸反应,再过滤,洗涤,烘干,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正确。
C、和溶液均能与过量铁粉反应,不但能把杂质除去,也会把原物质除去,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错误。
D、加足量水溶解后,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硫酸亚铁溶液和铜,不但能把杂质除去,也会把原物质除去,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错误。
故选:。
根据原物质和杂质的性质选择适当的除杂剂和分离方法,所谓除杂提纯,是指除去杂质,同时被提纯物质不得改变。除杂至少要满足“不增不减”的原则,“不增”是指不增加新杂质,“不减”是指不减少目标物质的质量。
本题有一定难度,物质的分离与除杂是中考的重点,也是难点,解决除杂问题时,抓住除杂质的必需条件加入的试剂一般只与杂质反应,不能引入新的杂质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15.【答案】
【解析】解:先把每个化学式,,,变形成只含有一个铁原子的式子,分别为:、、,,与铁原子结合的氧原子个数越少,铁的质量分数越大,由此可知:在铁的氧化物中中铁原子结合的氧原子个数最少,因此铁元素的质量分数最高;与铁原子结合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越小,铁的质量分数越大,氧的相对原子质量是小于硫的相对原子质量,由此可得出,中铁元素的质量分数大于中铁元素的质量分数.
故选A.
根据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物质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或者对几种化合物中共同含有某一元素的含量进行比较可以用归一法,先把每个化学式变形成只含有一个铁原子的式子,与铁原子结合的氧原子个数越少,铁的质量分数越大,与铁原子结合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越小,铁的质量分数越大.
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有关物质中某元素质量分数的计算,本题在掌握化合物中某元素质量分数的计算的基础上利用归一进行比较计算比较简单.
16.【答案】 纯铜片
【解析】金属材料包括纯金属和合金;
A、硬币是由合金制成的,属于金属材料,故A正确;
B、陶瓷属于无机非金属材料,不属于金属材料,故B错误;
C、塑料是一种合成材料,不属于金属材料,故C错误;
D、铜质水壶由含铜金属材料制成,故C正确;
故选:;
、金属的光泽,是选择铸造硬币的材料需要考虑的因素,故选项错误;
B、硬币要有较强的耐腐蚀性,金属的耐腐蚀性,是选择铸造硬币的材料需要考虑的因素,故选项错误;
C、金属的导电性,不是选择铸造硬币的材料需要考虑的因素,故选项正确;
故选C;
一般情况下合金比其组成成分纯金属的硬度大,将黄铜片合金和纯铜片相互刻画时有明显划痕的是纯铜片;
我国“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的耐压球壳体是用钛合金制造的,则钛合金的优良性能有强度高、抗腐蚀性能好、硬度大和密度小,故选:;
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和数目不变,结合化学方程式可知,反应前由个氢原子,个钛原子,个氧原子,反应后有个氢原子,个氧原子,则由个钛原子和个氧原子构成,故的化学式为;设中钛元素的化合价为,氢元素显价,氧元素显价,根据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可得,则。
故答案为:;
;
纯铜片;
;。
根据金属材料包括纯金属和合金分析;
根据金属材料的选择依据分析;
根据合金的特点分析;
根据合金的性质分析;
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和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分析。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金属材料、合金的性质、以及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解释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7.【答案】 铝表面产生气泡,铜无明显现象
【解析】解:铝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人类冶炼和使用金属铝的时间较晚,是因为铝的活动性较强,冶炼铝的技术要求高,故选:;
铝的活动性比氢强,能与稀酸反应生成氢气,铜的活动性比氢弱,不能与稀酸反应生成氢气。将铝片和铜片分别放入稀硫酸中,若观察到铝表面产生气泡,铜无明显现象,则证明铝比铜金属活动性强;
活泼金属能将不活泼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为了可一步验证铝与铜的金属活动性顺序,可将中稀硫酸换成含有铜离子的盐溶液,若铝能够与其反应生成红色固体,则证明铝比铜金属活动性强,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一个铝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某铝原子簇其最外层电子数总和为时相对稳定,,说明该稳定的原子簇带一个单位的负电荷,所以该稳定的铝原子簇的微粒符号是:。
根据金属的冶炼方法进行分析;
根据金属与酸反应,金属与盐溶液反应的化学性质进行分析;
根据离子所带电荷进行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18.【答案】种类不变 化学性质
【解析】解:由氧气变成液氧的微粒的变化可知,在此变化前后分子间的间隔发生了改变,分子种类不变,化学性质保持不变。
由臭氧的分子模型图可知,个臭氧分子是由个氧原子构成的,其化学式为;
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均不变,由氧气在放电的条件下变成臭氧的微观示意图,则反应物的分子中缺少个氧原子,应在丙中补充个氧分子,故选A;
由和中微粒的变化可知,物质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本身不变,改变的是分子间的间隔大小;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反应物的分子破裂成原子,原子通过重新结合形成新的物质的分子,则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故答案为:种类不变;
;
;
化学性质。
根据微粒的变化分析分子的变化;
根据臭氧的构成写出化学式;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分析回答;
根据微粒的变化分析回答。
本题有一定难度,通过微观粒子的反应模型图,考查了微观上对化学反应的认识,学会通过微观示意图把宏观物质和微观粒子联系起来、从微观的角度分析物质的变化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19.【答案】 放热合理即可 非金属单质
【解析】解:以下四个实验中发生的反应是:红磷与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五氧化二磷,中发生的化学反应是:锌与稀硫酸生成硫酸锌和氢气,中发生的反应是:镁与盐酸生成氯化镁和氢气,中发生的反应是:铁与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四氧化三铁,能体现金属与酸反应的两个实验是和;
是红磷与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五氧化二磷,是铁与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四氧化三铁,两个反应都有热量放出;
组:、、都是由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单质属于非金属单质,是由金属元素组成的单质属于金属单质;
组:、、、都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且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所以四种物质都属于氧化物,且、、都是氧元素与一种金属元素组成的氧化物属于金属氧化物,是氧元素与一种非金属元素组成的氧化物属于非金属氧化物。
故答案为:;放热合理即可;
非金属单质;。
根据活泼金属与酸反应分析,根据红磷燃烧和铁燃烧的现象分析;
根据单质按组成元素的种类可分为金属单质和非金属单质,进行分析解答。
根据氧化物按照组成元素的种类可分为金属氧化物和非金属氧化物,进行分析解答。
本题难度不大,了解常见化学实验的实验原理、物质分类的标准和方法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20.【答案】 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 大理石 水槽 逐渐变大 大气泡冒出
【解析】解:实验室常用大理石或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属于固、液常温型,适合用装置作发生装置;
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只能用装置收集不能用装置收集;
用所选装置制取较多二氧化碳,从便于操作及回收和节约药品等角度考虑,一次性加入足量大理石比较合理;
中仪器的名称是水槽;
高锰酸钾在加热的条件下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如图所示,若集气瓶位置固定不变,则收集过程中集气瓶口处的压强逐渐变大,当看到集气瓶口有大气泡冒出的明显现象时,说明氧气已经收集满。
故答案为:
;
;
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
大理石;
水槽;
;
逐渐变大;大气泡冒出。
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反应发生需要的条件及特殊要求选择发生装置;根据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书写化学方程式;
根据二氧化碳的性质进行分析;
根据装置的特点进行分析;
根据仪器的名称和用途进行分析;
根据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书写化学方程式;
根据排水法收集气体的注意事项进行分析。
本考点主要考查了仪器的名称、气体的制取装置和收集装置的选择,同时也考查了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等,综合性比较强。气体的制取装置的选择与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的条件有关;气体的收集装置的选择与气体的密度和溶解性有关。本考点是中考的重要考点之一,主要出现在实验题中。
21.【答案】
【解析】解:、、、、、六种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除外,其余均为单质,且是使用最广泛的金属,可知是金属铁;能与铁反应且不是气体单质由此可推出是氧气;铁通过反应可以转化生成且是气体单质,故推出是氢气;能与铁反应且为单质为氧气,能转化成、,且与属单质,故D、应是活动性排在铁后的金属铜、银,又由于能与氧气发生反应,且能生成,故F是铜,是银。能与铁反应且不是单质由此可推出是盐酸硫酸或金属活动性排在铁后的盐溶液如硝酸银或铜的盐溶液。最终得出结论:是盐酸硫酸或金属活动性排在铁后的盐溶液如硝酸银或铜的盐溶液,是铁单质,是氢气,是银单质,是氧气,是铜单质,代入框图,推断合理;
是氢气化学式为,是铜化学式为;
和反应为铁在点燃的条件下与氧气反应生成四氧化三铁,故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上述反应及转化关系,体现了的条化学性质分别为铁能与氧气反应,铁能与酸反应,铁能与盐溶液反应;
是盐酸硫酸或金属活动性排在铁后的盐溶液,钾的活动性比铁强,故A不可能是,若由三种元素组成,则不可能是,故填。
故答案为:;;
;
;
。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六种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除外,其余均为单质,且是使用最广泛的金属,可知是金属铁;能与铁反应且不是气体单质由此可推出是氧气;铁通过反应可以转化生成且是气体单质,故推出是氢气;能与铁反应且为单质为氧气,能转化成、,且与属单质,故D、应是活动性排在铁后的金属铜、银,又由于能与氧气发生反应,且能生成,故F是铜,是银。能与铁反应且不是单质由此可推出是盐酸硫酸或金属活动性排在铁后的盐溶液如硝酸银或铜的盐溶液。最终得出结论:是盐酸硫酸或金属活动性排在铁后的盐溶液如硝酸银或铜的盐溶液,是铁单质,是氢气,是银单质,是氧气,是铜单质。将答案代入题目符合题意,据此解析。
在解此类题时,首先要将题中的知识认知透,然后结合学过的知识进行解答。
22.【答案】 浅绿色
【解析】解:铁和硫酸反应产生硫酸亚铁和氢气,反应的方程式是;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产生氢气的质量为:;
设参加反应的铁的质量为。
解得:
该生铁中的质量分数为;
铁和硫酸反应产生硫酸亚铁和氢气,硫酸亚铁溶液是浅绿色的,最后溶液的质量为。
故答案为:;
;
;
浅绿色;。
铁和硫酸反应产生硫酸亚铁和氢气;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分析;
根据氢气的质量结合化学方程式计算铁的质量;
根据硫酸亚铁溶液是浅绿色的,以及质量守恒定律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在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时,第一要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第二要使用正确的数据,第三计算过程要完整。
23.【答案】导热性 降低温度至可燃物着火点以下 化学 气泡
【解析】解:金属具有良好的导热性,所以“锡纸”包裹的鸡蛋能被烤熟;烧烤结束后,用水熄灭炭火,水蒸发吸热,可以降低可燃物的温度,使其温度低于着火点,其灭火的原理是降低温度至可燃物着火点以下;
【实验验证】结论是小签猜想成立,固体中含有氧化钙和碳酸钙;
实验二: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反应放热,该反应是将化学能转化为内能;
实验三:呼出的气体中含有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化学方程式为:;
实验四:白色固体中含有碳酸钙,碳酸钙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二氧化碳,故能观察到固体表面有气泡产生;
【表达交流】碳酸钙高温分解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符合“一变多”,属于分解反应;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符合“多变一”,属于化合反应;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不属于基本反应类型;碳酸钙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二氧化碳,属于复分解反应;没有涉及置换反应。
故答案为:导热性;降低温度至可燃物着火点以下;
【实验验证】实验二:化学;
实验三:;
实验四:气泡;
【表达交流】。
根据“锡纸”是由金属材料制成的,“锡纸”包裹的鸡蛋能被烤熟来分析解答;
【实验验证】实验二:根据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氢氧化钙溶液显碱性,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来分析解答;
实验三:根据二氧化碳与澄清石灰水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来分析解答;
【形成结论】由实验二至实验四得出的结论是固体是碳酸钙和氧化钙的混合物来分析解答;
【表达交流】根据反应的类型的判断方法,再结合题中信息来分析解答。
在解此类题时,首先要将题中的知识认知透,然后结合学过的知识进行解答,此类题难度较大,要细心进行分析解答。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