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制取氧气
一、单选题
1.下列物质受热分解时没有氧气生成的是( )
A.氯化铵()
B.氯酸钾()
C.高锰酸钾()
D.氧化汞()
2.下列变化中,前者属于物理变化,后者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干冰升华 钢铁生锈
B.动植物呼吸 食物腐 败
C.酒精挥发 工业制氧
D.光合作用 蜡烛熔化
3.正确的实验操作对实验结果、人身安全都非常重要.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点燃酒精灯 B.氧气验满 C.液体加热 D.量9.5mL液体
4.如图所示四种途径都可以得到反应条件已省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根据绿色化学理念,甲途径是实验室制的最佳方案
B.乙、丙发生反应时都需要加入催化剂,使反应更快地得到
C.甲、乙和丙途径中发生化学变化的基本反应类型都是氧化反应
D.实验室采用途径丁制取大量,主要是利用了和的密度不同
5.下列关于氧气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A.加热分解氯酸钾制氧气未加二氧化锰,反应不发生
B.木炭在空气中燃烧和在氧气中燃烧发出光的颜色相同
C.收集氧气时,用带火星的木条进行验满,这是利用了氧气的可燃性
D.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物质
6.将100mL双氧水均分成甲、乙两份,仅向甲中加入适量的二氧化锰,反应生成氧气质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从图中不能获取的信息是
A.a线表示甲溶液生成氧气质量随反应时间的变化情况
B.二氧化锰可加快过氧化氢的分解速率
C.过氧化氢分解反应放出大量的热
D.甲、乙两份溶液最终生成氧气质量与二氧化锰无关
7.下列化学反应中,既不属于化合反应,也不属于分解反应的是
A.C+O2CO2 B.Fe+ O2Fe3O4
C.CH4+ O2CO2 + H2O D.Ca(HCO3)2 CaCO3 + CO2 + H2O
8.下列叙述、对应的表达式、所属基本反应类型均正确的是
A.实验室用纯净物制备氧气 分解反应
B.实验室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 化合反应
C.木炭在空气中燃烧 氧化反应
D.氢气在氯气中燃烧 化合反应
9.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取用块状固体 B.读取液体体积
C. 点燃酒精灯 D.检查装置气密性
10.在用氯酸钾制取氧气时,忘记加二氧化锰,其后果是
A.无氧气产生 B.产生氧气少 C.产生氧气缓慢 D.没有影响
二、填空题
11.如图是某同学设计的加热高锰酸钾来制取氧气的装置图。
(1)写出有标号的仪器名称:
① ,② ,③ ,④ 。
(2)指出图中的错误:
12.李华同学用20%的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并选用A装置来制取氧气。
(1)写出A装置中发生反应的符号表达式。
(2)实验中,李华同学发现得到的氧气气流不平稳,就把发生装置由A改为B,这一改进的优点是什么?
(3)若用C排水法收集氧气,则气体应从 (填a或b)通入。
三、实验题
13.火的发现和利用,改善了人类的生存条件。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三个实验的共同点是 (填序号);
①都是氧化反应 ②都放热 ③生成物都为固体 ④都是化合反应
(2)硫燃烧实验中水的作用是 ;铁丝燃烧实验中水的作用是 。
(3)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制氧气的文字表达式为 。基本反应类型为 。二氧化锰是该反应 ,起 作用。
(4)如图是某同学在加热试管里的液体时的操作。请写出他在操作中的两个错误:
错误1 ;
错误2 。
四、计算题
14.某实验小组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为原料制取氧气,在试管中加入2g二氧化锰和适量氯酸钾,反应过程中测量的有关数据记录如下:
反应时间(min) 0 1 2 3 4
试管中固体质量(g) 14.25 12.65 11.05 9.45 9.45
(1)反应到________min时,氯酸钾就完全分解。
(2)反应完全时生成氧气的质量为________________。
(3)计算剩余固体中中氯化钾的质量是________________?
五、综合应用题
15.实验室有下列仪器以及药品氯酸钾、二氧化锰和相关实验用品。请回答下列问题:
(1)仪器①的名称 ,仪器⑧的用途 ,一般常用于 、 等实验操作。仪器③使用的注意事项 。
(2)写出利用上述仪器和药品制取气体的符号表达式 。制取该气体所选择的仪器是 (填仪器序号)。
(3)在加热固体药品制取氧气时,先使 ,让试管均匀受热,然后对准药品所在位置加热。试管口略向下倾斜的原因是防止 ,炸裂试管。
(4)在上述方法制取氧气时,导管口开始有气泡放出,因为试管中气体 ,压强 ,大于外压,在压强差的作用下,试管内的空气沿导管逸出,所以此时不宜立即收集,当 时,再开始收集。
(5)用排水法收集氧气的原因是 。
(6)小松和小雷与小组同学均利用上述方法制取氧气时,两组同学在试管中加入等量的氯酸钾后,小雷同学忘了放二氧化锰了,实验后两组同学绘制了氧气随加热时间变化的图像,其中正确的是______。
A. B.
C. D.
(7)小雷与小组同学发现问题后,重新在试管中装入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反应一段时间收集到所需的氧气后,停止加热。冷却后,同学们对试管中剩余固体成分产生了兴趣。
【猜想与假设】甲同学认为:氯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乙同学认为:氯化钾、二氧化锰
丙同学认为: (填化学符号)
【反思与交流】经过讨论大家一致认为甲同学猜想错误,理由是① ;② 。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A
【详解】氯化铵()是由氮、氢、氯三种元素组成的,不含氧元素,受热分解不会生成氧气。氯酸钾、高锰酸钾和氧化汞中含有氧元素,受热分解都会生成氧气。故选A。
2.A
【详解】A、干冰升华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钢铁生锈过程中有新物质铁锈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B、动植物呼吸、食物腐败过程中都有新物质生成,都属于化学变化。
C、酒精挥发、工业制氧过程中都没有新物质生成,都属于物理变化。
D、光合作用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蜡烛熔化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故选:A。
【点睛】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3.C
【详解】A、禁止用一只酒精灯去点燃另一只酒精灯,图中操作错误,不符合题意;
B、氧气验满: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木条复燃,说明氧气已经集满,图中操作错误,不符合题意;
C、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时,试管里的液体不应超过试管容积的1/3,图中操作正确,符合题意;
D、量筒量程选择:量程应选择与量取液体体积相近的,这样误差较小,故量取9.5mL液体应选用10mL量筒,图中操作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选C。
4.A
【分析】
【详解】A、结合分析,根据绿色化学理念,甲途径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生成水和氧气,节能、环保是实验室制的最佳方案,说法正确;
B、结合分析,乙方案氯酸钾制氧气发生反应需要加入催化剂,丙高锰酸钾制氧气发生反应时,不需要加入催化剂,说法错误;
C、由分析可知:甲、乙、丙发生反应都是一种物质反应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特点是“一变多”,基本反应类型为分解反应,说法错误;
D、工业上采用途径丁制取大量,主要是利用了和的沸点不同,说法错误。
故选A。
5.D
【详解】A、加热分解氯酸钾制氧气未加二氧化锰,反应仍然会发生,只是反应速度缓慢,选项A错误;
B、木炭在空气中燃烧和在氧气中燃烧发出光的颜色不相同,在氧气中燃烧发白光,在空气中燃烧发红光,选项B错误;
C、收集氧气时,用带火星的木条进行验满,这是利用了氧气的助燃性,选项C错误;
D、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物质,选项D正确。
故选:D
6.C
【详解】A、二氧化锰可以加快过氧化氢分解速率,缩短反应时间,所以 a 表示甲溶液,b 表示乙溶液,选项正确;
B、加入二氧化锰的反应速率快,故可得出二氧化锰能加快过氧化氢的分解速率,选项正确;
C、由图无法得出过氧化氢分解反应是否放热,选项错误;
D、由图可知,最后生成氧气的质量相同,说明甲、乙两份溶液最终生成氧气质量与二氧化锰无关,选项正确。
故选C。
7.C
【详解】化合反应是指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反应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分解反应是指一种物质反应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其他物质的反应。A. C+O2CO2 ,属于化合反应;B. Fe+ O2Fe3O4 ,属于化合反应;C. CH4+ O2CO2 + H2O,既不属于化合反应,也不属于分解反应,而是氧化反应;D. Ca(HCO3)2 CaCO3 + CO2 + H2O,属于分解反应。
点睛∶化合反应是多变一,分解反应是一变多,氧化反应是指物质跟氧发生的化学反应。
8.D
【详解】A、氯酸钾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并加热的条件下反应生成氯化钾和氧气,不是纯净物制备氧气,故A选项错误;
B、实验室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用的是红磷,不是汞,故B选项错误;
C、木炭在空气中燃烧,表达式书写正确,该反应为多变一的反应,基本反应类型为化合反应,该反应是氧化反应,但氧化反应不属于基本反应类型,故C选项错误;
D、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生成氢化氢,表达式书正确,该反应为多变一的反应,属于化合反应,故D选项正确;
故选D。
9.D
【详解】A、取用块状固体,试管应基本持平,块状固体应沿着试管内壁缓缓滑下,以免打破试管底部,故A错误;B、读取液体体积,量筒读数应平视,视线应与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故B错误;C、酒精灯应用火柴点燃,不应用燃着的酒精灯去点燃另一只酒精灯,以免失火,故C错误;D、检查装置气密性,手握试管,导管插入水中,冒气泡,证明气密性良好,故D正确。
点睛∶严格按照实验要求规范实验操作是顺利完成实验的重要保证。
10.C
【详解】在用氯酸钾制取氧气时,加二氧化锰能加快反应速度,在化学反应前后二氧化锰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但不能改变生成物的量,即有氧气生成,但是反应速率减慢。故选C。
【点睛】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一定能改变化学反应速率,有的反应中的催化剂加快反应速度,有的反应中的催化剂减慢反应速度。
11.(1) 酒精灯 试管 铁架台 集气瓶
(2)试管口向上倾斜、用酒精灯内焰加热、酒精灯内酒精的量超过酒精灯容积的2/3、导气管伸入集气瓶的长度过短、试管中导管神人过长、试管口没放棉花
【分析】(1)
①为酒精灯,②为试管,③铁架台,④集气瓶。
(2)
由实验的装置可知,图中的错误有:
①试管口向上倾斜易造成冷凝水倒流引起试管炸裂,试管口应稍向下倾斜。
②酒精灯的外焰温度最高,应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图中用酒精灯内焰加热。
③酒精灯内酒精的量不能超过酒精灯容积的2/3,图中酒精灯内酒精的量超过酒精灯容积的2/3。
④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时,导气管伸入集气瓶底部,图中导气管伸入集气瓶的长度过短。
⑤导管不要伸入试管太长,防止高锰酸钾进入导管,且方便气体导出,图中试管中导管神人过长。
⑥试管口没放棉花,应放一团棉花,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
12.(1)
(2)可控制化学反应速率
(3)b
【详解】(1)过氧化氢溶液在二氧化锰做催化剂条件下反应生成水和氧气,该反应的符号表达式为:,故填:。
(2)装置B可通过注射器控制液体的滴加速度,来控制化学反应速率,达到平稳气流效果,故填:可控制化学反应速率。
(3)若用C(多用瓶)排水法收集氧气,氧气不易溶于水,气体应从b通入,进入的氧气聚集在集气瓶上方,水从长导管被压出,故填:b。
13. ①② 吸收有毒的SO2,防止污染空气 防止溅落的熔化物炸裂瓶底 分解反应 催化剂 催化 加热时手持试管 加热时试管直立地放在酒精灯上
【详解】(1)硫燃烧发出蓝紫色火焰放出热量,生成物是气体,反应属于化合反应;蜡烛燃烧生成物是两种,分别是气体和液体,不属于化合反应;铁丝燃烧生成物是固体,属于化合反应;这三个实验都发出光,放出热量,都有氧气参加,都属于氧化反应,因此共同点是:①②。
(2)硫燃烧产物是二氧化硫,属于有毒气体污染空气,实验中水的作用是:吸收二氧化硫,防止污染空气;铁丝燃烧实验中水的作用是:防止生成物融化后溅落下来炸裂瓶底。
(3)由于氯酸钾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加热时会生成氯化钾和氧气,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该反应中反应物是一种,生成物是两种,属于分解反应;该反应中二氧化锰是催化剂,起催化作用。
(4)在加热试管时要用试管夹夹住试管的中上部,试管与水平面成45度的夹角。所以图中的错误是:加热时手持试管;加热时试管直立地放在酒精灯上。
14.(1)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共热生成氯化钾和氧气,所以固体的质量不再减少证明氯酸钾就完全分解,所以由图表可知,反应到3min时,氯酸钾就完全分解;故填:3;
(2)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共热生成氯化钾和氧气,所以反应前后固体的质量减少的就是氧气的质量,反应完全时生成氧气的质量=14.25g-9.45g=4.8g;故填:4.8g;
(3)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氯酸钾加热生成氯化钾和氧气,氯酸钾完全分解,剩余固体中中氯化钾的质量=9.45g-2g=7.45g.
故填:7.45g。
【详解】见答案。
15.(1) 试管 固定和支持各种仪器 过滤 加热 不能加热
(2) ①③⑤⑥⑦⑧
(3) 酒精灯火焰在试管下方来回移动 冷凝水回流到热的试管底部
(4) 温度升高 增大 气泡连续且比较均匀放出
(5)氧气不易溶于水且不与水反应
(6)D
(7) KClO3、KCl、MnO2 常温下,氧气为气体 KC1固体为此反应的生成物一定存在
【详解】(1)仪器①的名称试管,仪器⑧为铁架台,用于固定和支持各种仪器,一般常用于过滤、加热、滴定等实验操作。仪器③为集气瓶,常用于收集或贮存少量气体,使用的注意事项是集气瓶不能加热;
(2)写出利用上述仪器和药品制取气体,可选择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氯酸钾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下加热生成氯化钾和氧气,该反应的符号表达式为:;该反应为固固加热型,需要酒精灯、铁架台、试管、带导管的单孔塞,由于氧气不易溶于水,可选择排水法收集氧气,可选择集气瓶和水槽,故制取氧气所选择的仪器是①③⑤⑥⑦⑧;
(3)在加热固体药品制取氧气时,先使酒精灯火焰在试管下方来回移动,让试管均匀受热,然后对准药品所在位置加热。试管口略向下倾斜的原因是防止冷凝水回流到热的试管底部,炸裂试管;
(4)在排水法制取氧气时,导管口开始有气泡放出,因为试管中气体温度升高,压强增大,大于外压,在压强差的作用下,试管内的空气沿导管逸出,所以此时不宜立即收集,当气泡连续且比较均匀放出时,再开始收集;
(5)由于氧气不易溶于水且不与水反应,故可选择排水法收集氧气;
(6)由于二氧化锰是催化剂,只能加快氯酸钾的分解速率,不能使生成物的质量增加,两组同学在试管中加入等量的氯酸钾后,小雷同学忘了放二氧化锰了,所以小松同学的实验中产生氧气的速率较快,即小松同学的实验曲线的斜率较大,由于加入的氯酸钾是等量的,故最终产生的氧气的质量是相等的,而且反应均需要加热一段时间才能分解产生氧气,故选D;
(7)[猜想与假设]
由于氯酸钾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下加热生成氯化钾和氧气,反应一段时间收集到所需的氧气后,停止加热,冷却后,根据催化剂的概念,催化剂是指在化学反应中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不变的物质,所以剩余固体中一定含有生成的氯化钾和催化剂二氧化锰,可能含有氯酸钾,故作出如下猜想:
甲同学认为:氯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乙同学认为:当氯酸钾完全反应,剩余固体中为氯化钾、二氧化锰;
丙同学认为:当氯酸钾并没有反应完全,还有剩余时,剩余固体中为KClO3、KCl、MnO2;
[反思与交流]
由于常温下,氧气为气体,不可能存在于剩余固体中,由于KC1固体为此反应的生成物一定存在与剩余固体中,所以甲同学猜想错误。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