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扬州市竹西中学2017-2018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物理期末考试试卷
一、单选题
1.(2018八上·扬州期末)下列几种估测最符合实际情况的是( )
A.人步行的速度约为1.4 m/min
B.正常人的脉搏跳动频率约为60 Hz
C.人体感觉最舒适的温度约为37℃
D.全新的2B铅笔长约18 cm
2.(2018八上·扬州期末)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只要物体振动,我们就能听到声音
B.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3.0×108 m/s
C.“轻声细语”指的是降低声音的音调
D.声音既可以传递信息,又可以传递能量
3.(2018八上·扬州期末)右图是扬州某天天气预报的信息图片,关于图片中信息的解释正确的是( )
A.预报的最低气温读作“摄氏零下1度”
B.全天气温不会高于2℃
C.雨的形成是汽化现象
D.雪的形成过程中会放出热量
4.(2018八上·扬州期末)下列有关物态变化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 冰融化过程中冰水混合温度高于0℃
B. 冷冻室取出的冰棍,外表的"霜"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而成
C. 雾凇的形成,是由于水蒸气预冷发生了液化
D. 舞台上的云雾是干冰升华成的二氧化碳气体
5.(2018八上·扬州期末)下列现象中,能用光的直线传播解释的是( )
A. 树荫下圆形光斑
B. 海市蜃楼
C. 露珠下的叶脉
D. 水中"倒影"
6.(2017九下·郴州期中)一束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在水面发生反射和折射,下面哪一个光路图是正确的( )
A. B.
C. D.
7.(2018八上·扬州期末)在研究凸透镜成像实验中,当烛焰离凸透镜的距离小于焦距时,眼睛通过透镜观察到的虚像可能是图中的( )
A. B.
C. D.
8.(2018八上·扬州期末)为了揭示大自然的奥秘,无数科学家进行了不懈地探索.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
A.汤姆生发现了电子,从而揭示了原子是可以再分的
B.卢瑟福建立了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
C.近代科学家提出质子和中子都是由被称为夸克的更小粒子组成的
D.组成大自然的天体和微观粒子都在不停地运动,其中太阳是宇宙真正的中心
9.(2018八上·扬州期末)用细线将很轻的泡沫塑料小球A悬挂起来,再用一绝缘小球B分别靠近它们,出现如图甲、乙、丙所示的三种情况.能肯定两个小球都带电的是( )
A.图甲和图乙 B.只有图甲 C.只有图乙 D.只有图丙
10.(2018八上·扬州期末)妈妈用电动自行车送小明上学,途中妈妈提醒小明“坐好,别动!”.这个“别动”的参照物是( )
A.地面 B.路旁的路灯
C.旁边经过的公交车 D.小明所乘坐的电动车的座位
11.(2018八上·扬州期末)在如下图所示的各图象中,用来表示同一种运动规律的图象是( )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12.(2018八上·扬州期末)对下列四幅图阐述不正确的是( )
A.甲图:近视眼成像在视网膜前,用凹透镜矫正
B.乙图:远视眼成像在视网膜后,用凹透镜矫正
C.丙图:显微镜的目镜相当于放大镜,物镜相当于投影仪的镜头
D.丁图:天文望远镜的目镜相当于放大镜,物镜相当于照相机的镜头
二、填空题
13.(2018八上·扬州期末)如图所示,在医院里我们经常看到如图所示的“静”字,其目的是提醒大家要注意控制好声音的 (音调/响度/音色),以免影响他人,这是在 处减弱噪声.
14.(2018八上·扬州期末)干湿温度计是用两个相同的温度计并列制成的,在使用时,其中一个温度计下端的玻璃泡包围着湿布,因为水在蒸发时要 ;所以这个温度计的读数要比另一个的读数 (大/小).在相同的室温下,两个读数的差值越大,就表明空气中的水蒸气含量越 (多/少).
15.(2018八上·扬州期末)扬州市2018年1月4-5日的强降雪在给人们带来快乐的同时也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了许多不便.我们知道雪是空中的水蒸气经过 (填物态变化名称)形成的.降雪后会造成路面结冰,为了防止交通事故,因此市政部门在路面上撒了融雪剂,如图所示,融雪剂能 (降低/提高)雪的熔点,加快雪的熔化.降雪后人们发现天气比降雪时要冷得多,这主要是因为雪 (填物态变化名称)时要从空气中 (放出/吸收)大量的热量导致的气温变化.
16.(2018八上·扬州期末)星期天,小明约小刚逛公园,在游玩时,他俩从物理的光学角度讨论起了下列问题:
(1)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后被分解成七种颜色的光,这种现象叫做光的 现象.
(2)利用 可以使荧光物质发光的性质,可以检验钞票的真伪, 的热效应最显著.
(3)阳光下,小明看见自己在地面上留下了影子,可以用光的 知识来解释.看见公园中红色的花朵,是因为花朵 (反射/吸收)红色光的缘故.
(4)来到湖边,小刚看见湖水中的鱼在蓝天白云间游弋,看见的鱼是光的 形成的像.
(5)蜻蜓在平静的水面上空飞行,蜻蜓在水中的“倒影”是它的 像(虚/实),蜻蜓距水面lm,他们看到“倒影”紧贴河底,则河底实际深度 (大于/等于/小于)1m,蜻蜓飞到地面上空却看不到倒影,因为光在地面上发生了 反射(漫/镜面).
17.(2018八上·扬州期末)如图所示,右侧为幻灯机,左侧为其原理图.当放映幻灯片时,物距 (大于2倍焦距/大于1倍焦距小于2倍焦距/小于1倍焦距),像距 (大于/小于/等于)2倍焦距,成倒立、放大的 (实/虚)像.
18.(2018八上·扬州期末)如图所示,图(a)是一个铁丝圈,中间较松弛地系着一根棉线;图(b)中是浸过肥皂水的铁丝圈;图(c)表示用手指轻碰一下棉线的左边,使棉线左边的肥皂膜破了,则棉线被拉向 (左/右)边.这个实验说明了 .
19.(2018八上·扬州期末)如图所示,温度计的示数为 ℃,图中秒表的读数为 s.
20.(2018八上·扬州期末)如图所示,当黏有小金属粒的气球膨胀时,任一小金属粒周围的其他金属粒子都在相互 (远离/靠近) ,这个实验可模拟 (分子的运动/宇宙的膨胀).
21.(2018八上·扬州期末)小明在观察“碘锤”实验的物态变化之前,查阅资料得知:酒精灯外焰的温度约为800℃,碘的熔点为113.7℃.采用图中的两种方式加热,左图的碘颗粒吸热会 ,右图中的碘颗粒吸热除了发生左图中的物态变化外,还可能会 ;两种方式停止加热后,“碘锤”中的碘蒸气都会 成碘颗粒(均填物态变化名称).
三、作图题
22.(2018八上·扬州期末)人通过小窗口能看到的范围是有限的,请在图甲中用作图的方法表示人眼所看到的窗外范围.
23.(2018八上·扬州期末)如图乙所示,利用平面镜成像特点,画出图中物体AB在平面镜中的像A′B′ .
24.(2018八上·含山期末)如图所示,请画出由S点发出的光经过凸透镜后的折射光线 .
四、计算题
25.(2018八上·扬州期末)今年假期,小明全家去外地游玩.
(1)如图甲为小明在某城市游玩过程中乘坐的出租车车票,试求出在这个过程中出租车的平均速度是 米/秒?(1公里=1km)
(2)在回程途中经过高速公路,某处竖立了两块交通牌如图所示,请根据交通牌的含义计算,在遵守交通规则的前提下小明所乘的大巴车从标示牌到南京最快需要 小时?
五、实验题
26.(2018八上·扬州期末)在探究“水的沸腾特点”的实验时,甲、乙、丙三组同学分别从下图中的A、B两套器材中任选一套来完成实验(实验室已准备多套A、B装置)
(1)实验中使用的温度计是利用 的性质制成的,加热时应使用酒精灯的 (内焰/外焰/焰心)加热.
(2)甲、乙两组同学用同样多且初温相同的温水进行实验,加热所用的酒精灯也相同,结果甲组同学从开始加热到水沸腾用时较短,则甲组选择的是 (A/B)套装置.
(3)乙、丙两组同学选用相同的实验装置进行了实验,并根据实验记录的数据绘制了如图C所示的a、b两条曲线(a表示乙组的,b表示丙组的).由图像C可知,他们两组测得的水的沸点 (相同/不同),图 (D/E)所示的情形表示水正在沸腾,气泡里的主要成分是 .(选填正确选项前的字母)A.氧气 B.水蒸气 C.二氧化碳
(4)实验中有的同学对温度计中红色液体是不是酒精产生了疑问,查液体沸点表得知酒精的沸点为78℃(在1个标准大气压下),由此断定红色液体 (是/不是)酒精.
27.(2018八上·扬州期末)如图所示,在探究光的反射规律时,在平面镜M的上方垂直放置一块光屏,光屏由可以绕ON折转的E、F两块板组成.让一束光贴着光屏左侧的E板沿AO方向射到O点,在右侧F板上能看到反射光线OB.
(1)实验时如a图,测得入射角为45°,则反射角度数为 °,若入射角变大,则反射角将 (变大/变小/不变).
(2)为寻找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的位置关系,当纸板上显示出光路时,该同学将纸板F面绕轴ON向后折,如b图,则在纸板F上 (能/不能)看到反射光线,此时反射光线 (存在/不存在),这个现象说明了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的位置关系是: .
(3)如果让光线逆着OB的方向射向镜面,会发现反射光线沿着OA方向射出,这表明: .
(4)探究了反射角和入射角之间的关系后,把纸板EOF向后倾倒(如图c),而入射光线仍然紧贴纸板照射到平面镜上,这时在纸板上 (能/不能)看到反射光线.
28.(2018八上·扬州期末)如图所示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中,桌面上已给出的器材有:带支架的玻璃板、铅笔各一个;完全相同的蜡烛两个;白纸一张;火柴一盒.
(1)放置玻璃板时,应该使玻璃板与水平桌面 放置.
(2)如果有4mm厚和2mm厚的两块玻璃板,应选择 mm厚的玻璃板做实验较好.
(3)在竖立的玻璃板前某处放一支点燃的蜡烛A,可以看到玻璃板后面出现蜡烛的像A′,小明拿另一支大小相同的蜡烛B (点燃/不点燃)后在玻璃板后面移动,当蜡烛B移动到A′处时,可以看到它跟A的像A′完全重合.移开蜡烛B,用白纸做光屏放在该位置,直接观察白纸,白纸上 (能/不能)看到棋子A的像,可知平面镜所成的像是 像(实/虚).
(4)实验中,看到点燃的蜡烛通过玻璃板成两个像,其中距离观察者较远处的像是来自于蜡烛A的入射光经过玻璃板_________.(将正确选项的字母填在横线上)
A.一次反射、一次折射形成的 B.两次反射、一次折射形成的
C.一次反射、两次折射形成的 D.两次反射、两次折射形成的
(5)小明在实验过程中,让玻璃板沿00′轴(玻璃板与桌面的接触部分)方向水平向右移动,结果他发现镜中的像相对于A 移动(向右/向左/不);他又将玻璃板绕00′轴转向自己,发现镜中的像 (转向自己/转离自己/不动).
29.(2018八上·扬州期末)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1)如甲图所示,平行光正对凸透镜照射,光屏上出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则凸透镜的焦距f= cm.
(2)如乙图所示,光屏上呈现清晰的像,此像的性质是倒立 的实像.在放大镜、照相机和投影仪中,成像原理与其相同的是 ;我们能从不同方向看到光屏上的像是因为光在光屏上发生了 反射.
(3)小明将点燃的蜡烛放在某处,发现无论怎样移动光屏,在光屏中心只能看到一个大小不变的圆形光斑,你认为可能出现的原因应该是 .
(4)当烛焰通过凸透镜在光屏上成一实像时,小明用不透明的纸挡住透镜上半部分,则光屏上所成的像是 (完整/不完整)的,像的明暗将 (变亮/变暗/不变).
(5)如图丙所示,保持蜡烛的位置不变,移动透镜至图丙所示刻度线处,则人眼应该在图中 (A/B/C)处且朝着相应方向,才能观察到烛焰的像.
(6)图丁中,点燃蜡烛,经过凸透镜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倒立缩小的实像.然后,在烛焰和凸透镜之间放一副近视眼镜,发现光屏上的像变模糊了.近视眼镜的镜片为 (凹/凸)透镜.不改变眼镜和透镜的位置,要使光屏上再次呈现清晰的像,可以进行的操作是:将光屏 (靠近/远离)透镜适当距离.
30.(2018八上·扬州期末)一物理实验小组在“探究气泡的运动规律”时,在内径约为1 cm、长为60 cm的玻璃管中注煤油,管内留一个小气泡后封住开口.将玻璃管翻转后竖直放置,观察气泡的运动情况,如图所示.
(1)实验小组的同学在讨论“如何测量气泡从O点运动到10cm、20cm、30cm和40cm处所用的时间 ”,甲同学的方案是“将玻璃管翻转竖直放置后立即计时如图(1)”;乙同学的方案是“将玻璃管翻转竖直放置后,等气泡运动上升一定距离开始计时如图(2)”.你同意 同学的方案.
(2)按照正确的方案测得的数据如下表:
从O点开始的路程s/cm 0 10 20 30 40
从O点开始计时的时间t/s 0 5 10 15 20
以路程为纵坐标、时间t为横坐标,在图(3)中画出气泡运动的s-t图像 .(以答题卡上的坐标为准)
(3)气泡在10 cm到40 cm区间的速度是 m/s.
(4)从图像看,气泡在上升一段路程后,运动的路程和时间近似成 (正/反)比.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温度及温度计的使用与读数;长度的估测;速度与物体运动
【解析】【解答】A. 人正常步行的速度约为1.4m/s左右,A不符合题意;
B. 正常人的脉搏跳动一分钟大约60 70次,所以跳动一次的时间约为1s左右,所以正常人的脉搏约为1Hz,B不符合题意;
C. 人的正常体温为37℃,感觉舒适的温度在23℃左右,C不符合题意;
D. 一只新2B铅笔的长度在20cm左右,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根据各个选项中各个物理量的实际大小分析判断。
2.【答案】D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条件;音调及音调与频率的关系;响度及响度与振幅的关系;声与信息;声与能量
【解析】【解答】A. 人耳要想听到声音是有条件的,只有响度达到或超过0dB,频率在20 20000Hz之间的声音,人耳才有可能听到,A不符合题意;
B. 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0×108 m/s,真空不能传声,B不符合题意;
C. “轻声细语”指的是降低声音的响度,C不符合题意;
D. 声音既可以传递信息,又可以传递能量,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A、人耳听到声音的条件:响度达到或超过0dB,频率在20 20000Hz之间的声音,要有传声介质;B、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C、响度是指声音的强弱,音调反映声音的高低;D、 声音既可以传递信息,又可以传递能量。
3.【答案】D
【知识点】温度及温度计的使用与读数;液化及液化放热;凝华及凝华放热
【解析】【解答】A、预报的最低气温是-1℃,读作负1摄氏度或零下1摄氏度,A不符合题意;
B、由图知全天最高气温是3℃,B、不符合题意;
C、雨是云层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C不符合题意;
D、雪是云层中的水蒸气凝华或水滴凝固形成的冰晶,形成过程会放出热量,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A、摄氏温标的读法:“摄氏度”不能分开;B、由图提供的信息分析判断;C、D液化: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是放热的过程;汽化: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是吸热的过程;凝华:物质由气态变为固态,是放热的过程。
4.【答案】B
【知识点】晶体和非晶体;升华及升华吸热;凝华及凝华放热
【解析】【解答】A. 冰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所以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始终是0℃,A不符合题意;
B. 冷冻室取出的冰棍,外表的“霜”是由空气中水蒸气遇冷凝华而成的冰晶。B符合题意;
C. 雾凇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C不符合题意;
D. 舞台上的云雾是干冰升华成二氧化碳气体过程中吸收大量的热,使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而成的,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A、晶体再熔化的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B、C、D物态变化:汽化(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是吸热的过程)、液化(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是放热的过程)、熔化(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是吸热的过程)、凝固(物质由液态变为固态,是放热的过程)、升华(物质由固态变为气态,是吸热的过程)、凝华(物质由气态变为固态,是放热的过程)。
5.【答案】A
【知识点】光的直线传播及其应用;光的反射;光的折射现象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A. 树荫下圆形光斑,是太阳通过树叶的空隙成的像,是小孔成像现象,属于光的直线传播,A符合题意;
B. 海市蜃楼是一种光学幻景,是地球上物体反射的光经密度不均匀的大气折射而形成的虚像,B不符合题意;
C. 露珠是圆形的,露珠下的叶脉看起来较大,是凸透镜的成像现象,B不符合题意;
D. 水中的“倒影”,是房子在水面成的虚像,是光的反射现象,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A、小孔成像时光的直线传播;B、C海市蜃楼,露珠下的叶脉时光的折射现象;D、平面镜成像时光的反射。
6.【答案】B
【知识点】作光的折射光路图
【解析】【解答】一束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在水面发生反射和折射,遵循光的反射定律和折射定律;
A、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折射光线向远离法线方向偏折了,A不符合题意;
B、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在水面发生反射和折射,符合光的反射定律和折射定律,B符合题意;
C、反射光线的方向和入射光线的方向相同了,C不符合题意;
D、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位于法线同侧了,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1)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个平面内,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2)光的折射定律: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个平面内,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当光由空气斜射进入水中或其它透明介质中时,折射光线向靠近法线方向偏折,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当光由水中或其它透明介质斜射进入空气中时,折射光线向远离法线方向偏折,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7.【答案】B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解析】【解答】根据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当物距小于一倍焦距时,在凸透镜同一侧会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当烛焰离凸透镜的距离小于焦距时,在凸透镜同一侧会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则A与D排除,又因所成的像位于物体的后方,是放大镜的原理,那C排除。
故答案为:B.
【分析】凸透镜成像的规律:1、当物距大于2倍焦距时,则像距在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此时像距小于物距,像比物小,物像异侧;当物距等于2倍焦距时,则像距也在2倍焦距, 成倒立、等大的实像,此时物距等于像距,像与物大小相等,物像异侧;规律3:当物距小于2倍焦距、大于1倍焦距时,则像距大于2倍焦距, 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此时像距大于物距,像比物大,像位于物的异侧;当物距等于1倍焦距时,则不成像;当物距小于1倍焦距时,则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此时像距大于物距,像比物大,物像同侧。
8.【答案】D
【知识点】原子结构;宇宙
【解析】【解答】A、汤姆逊发现了电子,从而揭示了原子是可以再分的,A不符合题意;
B、卢瑟福建立了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即原子的核式结构,B不符合题意;
C、近代科学家提出质子和中子都是由被称为夸克的更小粒子组成的,C不符合题意.
D、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太阳系只是银河系中的一部分,而整个宇宙中有无数个类似银河系的星系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A、电子来自于原子的内部,说明原子时可以再分的;B、卢瑟福建立原子的核式模型;C、质子和中子都是由被称为夸克的更小粒子组成的;D、太阳不是宇宙真正的中心。
9.【答案】B
【知识点】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解析】【解答】甲图中两球相互排斥,说明两个小球都带电,且一定带同一种电荷,乙图中的两球相互吸引,可能带异种电荷,也可能一个带电,另一个不带电,丙图中两球之间没有发生相互作用,说明两球均不带电。
故答案为:B.
【分析】电荷间的作用规律: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10.【答案】D
【知识点】机械运动
【解析】【解答】小东坐在座位上,妈妈的意思是让她相对于座位没有位置的变化,即相对静止。小东相对于地面、路旁的路灯、旁边经过的公交车都有位置的变化,即都是运动的,A.B. C都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的位置改变;静止;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的位置没有改变。
11.【答案】D
【知识点】时间速度路程的图像分析
【解析】【解答】①图表示物体运动时的s-t图象,从图中可以看出通过的路程随时间的增加而不变,所以表示物体处于静止状态;
②图表示物体运动时的s-t图象,从图中可以看出通过的路程随时间的增加而增大,并且路程和时间的比值不变,所以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
③图表示物体运动时的v-t图象,该图表示物体的速度随时间的增加而增大,所以③图反映物体在做加速运动;
④图表示物体运动时的v-t图象,该图表示物体的速度随时间的增加而不变,所以④图反映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所以从分析的结果可以得出,②和④都做匀速直线运动.
故答案为:D.
【分析】根据物体运动的s-t图象和v-t图象逐个分析物体的运动状态后得出结论。
12.【答案】B
【知识点】近视眼的成因与矫正办法;远视眼的成因与矫正办法;显微镜;望远镜
【解析】【解答】A、由甲图可知:像成在视网膜的前方,该眼睛是近视眼,近视眼是晶状体曲度变大,会聚能力增强,即折光能力增强,应佩戴发散透镜,使光线推迟会聚,A不符合题意;
B、乙图中像成在了视网膜的后面,该眼睛是远视眼,远视眼应该佩戴凸透镜进行矫正,B符合题意;
C、显微镜的物镜相当于投影仪的镜头,成放大实像,目镜相当于放大镜,成放大的虚像,C不符合题意;
D、望远镜中物镜的作用相当于照相机,使远处的物体成倒立缩小的实像,这个倒立缩小的实像正好落在目镜焦距内的位置,目镜相当于放大镜,再对这个像进行放大.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A、B根据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成因和矫正方法分析判断;C、D根据显微镜、望远镜的物镜和目镜的成像特点分析判断。
13.【答案】响度;声源
【知识点】响度及响度与振幅的关系;防治噪声的途径
【解析】【解答】解:静”字,其目的是提醒大家要注意控制好声音的响度;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故答案为:响度;
【分析】响度:反映声音的强弱;控制噪声的三条途径:控制噪声的声源、在传播途中减弱噪声、在人耳接收处减弱噪声。
14.【答案】吸热;小;少
【知识点】汽化及汽化吸热的特点
【解析】【解答】解:其中一个温度计下端的玻璃泡包围着湿布,湿布上的水分蒸发时从温度计上吸收热量,使温度计的示数降低,所以包湿布的温度计示数更小;空气中水蒸气的含量越少,湿布上的水分蒸发就越快,两个温度计的差值就越大。
故答案为:吸热;小;少。
【分析】蒸发是吸收热量的过程,有制冷的作用;当环境中水蒸气含量较少时,水蒸发加快,制冷的效果就越明显。
15.【答案】凝华;降低;熔化;吸收
【知识点】熔化与熔化吸热特点;熔点和凝固点;凝华及凝华放热
【解析】【解答】解:雪的形成是由气态的水蒸气直接变成固态的雪,是凝华现象;融雪剂能降低雪的熔点,使雪在较低的温度下熔化,从而加快雪的熔化;熔化是吸热过程,故降雪后人们发现天气比降雪时要冷得多。
故答案为:凝华;降低;熔化;吸收。
【分析】物态变化:物态变化:汽化(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是吸热的过程)、液化(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是放热的过程)、熔化(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是吸热的过程)、凝固(物质由液态变为固态,是放热的过程)、升华(物质由固态变为气态,是吸热的过程)、凝华(物质由气态变为固态,是放热的过程)。
16.【答案】(1)色散
(2)紫外线;红外线
(3)直线传播;反射
(4)折射
(5)虚;大于;漫
【知识点】光的直线传播及其应用;光的折射现象及其应用;光的色散;红外线;紫外线;平面镜成像的原理、特点
【解析】【解答】解:(1) 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后被分解成七种颜色的光,这种现象叫做光的色散现象;
(2)利用紫外线可以使荧光物质发光的性质,可以检验钞票的真伪,红外线的热效应最显著;
(3)由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射向地面的太阳光被身体挡住,就在地面上形成了光线照不到的阴暗区,即影子;太阳光照在红色的花朵上,其他颜色的光都被吸收了,只有红光被反射,所以呈现红色;
(4)看到的水中的鱼,由于光的折射,从上面看时,会感到鱼的位置比实际位置高一些,是鱼的虚像;
(5)蜻蜓的倒影属平面镜成像现象,其原理是光的反射,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知所成的像是虚像,蜻蜓的像到水面距离等于蜻蜓到水面的距离,蜻蜓形成的像到水面的距离等于1m,池底的光线射到水面发生折射形成的像比池底的实际位置偏高,池底的像和蜻蜓的像到水面的距离相同,所以河底实际深度 大于1m;蜻蜓飞到地面上空却看不到倒影,因为光在地面发生漫反射的缘故。
故答案为:(1)色散;(2)紫外线;红外线;(3)直线传播;反射;(4)折射;(5)虚;大于;漫。
【分析】(1)光的色散:光通过三棱镜后被分解成七种颜色的光;(2)紫外线的性质:使荧光物质发光;红外线的性质:热效应;(3)影子形成的原因:光的直线传播;不透明物体的颜色由反射的色光决定的;(4)折射现象:光从一种透明介质斜射入另一种透明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会发生变化;(5)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平面镜里的像是虚像,像与物大小相等,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像与物相对于平面镜对称;无论从水面上看水下的物体,还是从水下看水面上的物体,所看到的像都比实际位置偏高;反射有两种:镜面反射、漫反射。
17.【答案】大于1倍焦距小于2倍焦距;大于;实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解析】【解答】解:由左图可知,此时屏上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则由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此时物距处于f和2f之间,像距大于2f.
故答案为:大于1倍焦距小于2倍焦距;大于;实。
【分析】凸透镜成像的规律:1、当物距大于2倍焦距时,则像距在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此时像距小于物距,像比物小,物像异侧;当物距等于2倍焦距时,则像距也在2倍焦距, 成倒立、等大的实像,此时物距等于像距,像与物大小相等,物像异侧;规律3:当物距小于2倍焦距、大于1倍焦距时,则像距大于2倍焦距, 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此时像距大于物距,像比物大,像位于物的异侧;当物距等于1倍焦距时,则不成像;当物距小于1倍焦距时,则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此时像距大于物距,像比物大,物像同侧。
18.【答案】右;分子间存在引力
【知识点】分子间相互作用力
【解析】【解答】解:用手指轻碰棉线的左边,左边肥皂膜破了后,由于右侧肥皂膜和棉线间分子有力的作用,故将棉线拉向右侧,说明了分子间存在相互的引力。
故答案为:右;分子间存在引力。
【分析】分子动理论:物质是有大量分子组成的,分子永不停息的做无规则运动,分子间有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19.【答案】26;337.5或5min37.5
【知识点】温度及温度计的使用与读数;时间及其测量
【解析】【解答】解:由图知: (1)在温度计上,10℃之间有10个小格,一个小格代表1℃,所以此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故示数为26℃;
(2)在秒表的中间表盘上,1min中间有两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0.5min,指针在“5”和“6之间,偏向“6”一侧,分针指示的时间为5min.在秒表的大表盘上,1s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0.1s,指针在37.5s处,秒针指示的时间为37.5 s,即秒表的读数为5min37.5s或337.5s.
故答案为:26;337.5或5min37.5。
【分析】根据温度计的最小分度值读出温度值;先根据小表盘的最小分度值及指针的位置判断分数,在根据小表盘的指针的位置和大表盘的指针判断秒数。
20.【答案】远离;宇宙的膨胀
【知识点】宇宙
【解析】【解答】解:气球膨胀时,任一小金属粒周围的其他金属粒都在相互远离, 把小金属粒看成宇宙中的天体,这个实验可模拟宇宙的膨胀。
故答案为:远离;宇宙的膨胀。
【分析】由气球膨胀时体积变大,金属粒之间的距离变大;这个实验可模拟宇宙的膨胀。
21.【答案】升华;熔化;凝华
【知识点】熔化与熔化吸热特点;升华及升华吸热;凝华及凝华放热
【解析】【解答】解:图甲的碘颗粒吸热升华为碘蒸气;图乙中的碘颗粒吸热除了发生图甲中的物态变化外,还可能会熔化为液态;停止加热后,“碘锤”中的碘蒸气会凝华为固态。
故答案为:升华;熔化;凝华。
【分析】物态变化:汽化(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是吸热的过程)、液化(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是放热的过程)、熔化(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是吸热的过程)、凝固(物质由液态变为固态,是放热的过程)、升华(物质由固态变为气态,是吸热的过程)、凝华(物质由气态变为固态,是放热的过程)。
22.【答案】解:如图所示:
【知识点】光的直线传播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解:由于在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故人眼看到的范围如下图所示。
。
故答案为:。
【分析】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23.【答案】解:如图所示:
【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的相关作图
【解析】【解答】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先作出物体AB的端点A. B在平面镜中的对称点A′、B′,连接A′、B′点即为物体AB在平面镜中的像,注意辅助线和像用虚线,如图所示:
。
故答案为:。
【分析】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平面镜里的像是虚像,像与物大小相等,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像与物相对于平面镜对称。
24.【答案】解:如图所示:
【知识点】透镜的光路图
【解析】【解答】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将过焦点;过光心的光线经凸透镜后传播方向不改变.
故答案为:.
【分析】根据凸透镜对光线的作用作图:平行于凸透镜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后,会聚于主光轴上一点,此点为凸透镜的焦点;过透镜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 .
25.【答案】(1)7.33
(2)3.35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解:(1)出租车行驶的总时间t=9:00-8:50=10min= h,通过路程s=4.4km,出租车的平均速度:v出租车= =26.4km/h ;
(2)由图乙可知:大巴车的最高速度v大巴=80km/h,到南京的距离s′=268km,由v= 得,到南京最快需要的时间:t快= =3.35h.
故答案为:(1)7.33;(2)3.35.
【分析】(1)先根据出租车车票提供的信息判断出租车走过的量程和时间,根据v=求解;(2)根据交通牌的提供的信息知道从指示牌到南京的距离及大巴车的最大速度,根据v=的变形式t=求解;
26.【答案】(1)液体的热胀冷缩;外焰
(2)B
(3)相同;D;B
(4)不是
【知识点】液体温度计的构造与工作原理;探究水的沸腾实验
【解析】【解答】解:(1)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酒精灯外焰的温度最高;
(2)读图可知B图中给烧杯加了盖子,这样可减少热量的散失,故甲组同学从开始加热到水沸腾用时较短,则甲组选择的是B套装置;
(3)由图象可知,他们两组测得的水的沸点相同;水沸腾之前,水下层的温度高于上层的水温,气泡上升过程中,气泡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水,气泡变小;水沸腾时,整个容器中水温相同,水内部不停地发生汽化,产生大量的气泡,气泡上升过程中不断变大,故D所示的情形可表示水正在沸腾。气泡里的主要成分是水蒸气;
(4) 酒精的沸点为78℃,酒精温度计不能测沸水的温度,故红色液体不是酒精。
故答案为:(1)液体的热胀冷缩;外焰;(2)B;(3)相同;D、B;(4)不是。
【分析】(1)常用温度计的原理:液体的热胀冷缩;酒精灯的外焰最高;(2)在做水沸腾的实验时缩短实验时间的方法:用温水加热、水量不要太多、在烧杯上加一个有空的盖子;(3)由图像提供的信息知两组测得的水的沸点相同;根据水沸腾前和沸腾后水温的变化分析影响气泡在上升过程中的大小变化及气泡内的主要成分;(4)比较酒精的沸点和水的沸点的高低得出答案。
27.【答案】(1)45;变大
(2)不能;存在;三线共面(或两线分居)
(3)光路可逆
(4)不能
【知识点】光的反射定律
【解析】【解答】解:(1)因为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实验测得入射角为45 ,则反射角为45 ;若入射角变大,则反射角也变大;
(2)光在反射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所以将纸板B面绕轴ON向后折,在纸板B上就看不到反射光线,此时入射光线、法线、反射光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存在;这个现象说明了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的位置关系是:三线共面(或两线分居);
(3)如果让光线逆着OB的方向射向镜面,会发现反射光线沿着OA方向射出,这表明:光路可逆;
(4)如果纸板与平面镜不垂直,则镜面的法线不在纸板上,入射光沿纸板照射后,反射光线不在纸板上,则我们在纸板上看不到反射光线。
故答案为:(1)45;变大;(2)不能;存在;三线共面(或两线分居);(3)光路可逆;(4)不能。
【分析】(1)、(2)光的反射定律:反射线跟入射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线和入射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3)光路具有可逆性;(4)先判断由入射光线和法线所形成的平面,再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分析得出答案。
28.【答案】(1)垂直
(2)2
(3)不点燃;不能;虚
(4)C
(5)不;转向自己
【知识点】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解析】【解答】解:(1)如果玻璃板不竖直,后面的蜡烛与前面蜡烛的像不在同一高度上,怎样操作都不会重合的,因此也就无法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所以放置玻璃板时,应该使玻璃板与水平桌面垂直;
(2)玻璃板的两个反射面都可以成像,玻璃板越薄,两个反射面所成的像距离越近,这样测量误差越小,应选择2mm厚的玻璃板做实验较好;
(3)点燃A蜡烛,小心地移动未点燃的B蜡烛,直到与A蜡烛的像完全重合为止,这时发现像与物的大小相等;进一步观察A. B两支蜡烛在直尺上的位置发现,像和物的连线与玻璃板垂直,像和物到玻璃板的距离相等,平面镜成像大小跟物体大小有关,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无关,将蜡烛A逐渐远离玻璃板,则像的大小不变;实像能用光屏承接,虚像不能用光屏承接,当移去蜡烛B,在原位置放一光屏,光屏上看不到蜡烛A的像,说明平面镜成的是虚像;(4)反射是光线到达玻璃板后有一部分被反射到你的眼睛,所以看到1次反射,2次折射是光到了玻璃板后还有一部分光透过玻璃板,而光从空气进入玻璃板后会折射,这是第一次,然后又要从玻璃板另一侧出来,又一次折射,所以1次反射,2次折射;C符合题意;
(5)由于像与物关于镜面是对称的,当镜子绕OO′向人转动时,所以像也向人的方向转动。
故答案为:(1)垂直;(2)2;(3)不点燃;不能;虚;(4)C;(5)不;转向自己。
【分析】(1)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平面镜里的像是虚像,像与物大小相等,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像与物相对于平面镜对称。)分析;(2)根据玻璃板的两个反射面都可以成像分析;(3)若蜡烛B点燃了就不容易找到A的像点;物体通过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分析;(4)根据光射到玻璃板的面上发生的反射和折射情况分析判断;(5)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分析。
29.【答案】(1)10.00
(2)放大;投影仪;漫
(3)蜡烛处在焦点处
(4)完整;变暗
(5)B
(6)凹;远离
【知识点】主光轴、光心、焦点和焦距;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近视眼的成因与矫正办法
【解析】【解答】解:(1)由图中,平行光线经凸透镜后会聚到一点,最小、最亮的光斑便是凸透镜的焦点,所以焦距为f=20.00cm 10.00cm=10.00cm;
(2)由图乙知,当蜡烛在刻度尺的10cm处,u=15cm,2f>u>f,凸透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投影仪就是根据这一原理制成的;我们能从不同方向看到光屏上的像是因为光在光屏上发生了漫反射;
(3)无论怎样移动光屏,在光屏中心只能看到一个大小不变的圆形光斑,可能出现的原因应该是:物距等于焦距,即物体正好放在凸透镜的焦点上;
(4)遮住凸透镜的上半部,物体上任一点射向凸透镜的下半部,经凸透镜折射后,照样能会聚成完整像,像的大小不发生变化,折射光线减少,会聚成的像变暗;
(5)u
故答案为:(1)10.00;(2)放大;投影仪;漫;(3)蜡烛处在焦点处;(4)完整;变暗;(5)B;(6)凹;远离。
【分析】(1)平行于凸透镜主光轴的光线经过凸透镜会聚于焦点的位置;(2)、(3)、(4)、(5)凸透镜成像的规律:1、当物距大于2倍焦距时,则像距在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此时像距小于物距,像比物小,物像异侧;当物距等于2倍焦距时,则像距也在2倍焦距, 成倒立、等大的实像,此时物距等于像距,像与物大小相等,物像异侧;规律3:当物距小于2倍焦距、大于1倍焦距时,则像距大于2倍焦距, 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此时像距大于物距,像比物大,像位于物的异侧;当物距等于1倍焦距时,则不成像;当物距小于1倍焦距时,则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此时像距大于物距,像比物大,物像同侧;(6)用凹透镜矫正近视眼;根据近视眼的形成原因和凹透镜的作用分析判断光屏的移动方向。
30.【答案】(1)乙
(2)解:如图所示:
(3)0.02
(4)正
【知识点】时间速度路程的图像分析
【解析】【解答】解:(1)因为实验目的是测量气泡从O点运动到10cm、20cm、30cm和40cm处所用的时间,因此将玻璃管翻转竖直放置后,等气泡运动上升到0位置时开始计时,故同意乙同学的方案;
(2)先描点,然后用直线连接起来,如下图所示:
(3)根据表中数据可知,气泡在10cm到40cm区间所用时间t=20s-5s=15s,则气泡在10cm到40cm区间的速度:v= =2cm/s=0.02m/s;
(4)根据s-t图象可知,路程和时间为正比例函数,即路程与时间成正比。
故答案为:(1)乙;(2);(3)0.02;(4)正。
【分析】(1)将玻璃管翻转竖直放置后,等气泡运动上升一定距离开始计时容易些,误差小;(2)根据表格中的数据运用描点法画出s-t图像;(3)由表格中的数据算出气泡在10cm到40cm区间所用时间,根据v=求解;(4)根据气泡的s-t图像得出气泡在上升一段路程后运动的路程和时间的关系。
江苏省扬州市竹西中学2017-2018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物理期末考试试卷
一、单选题
1.(2018八上·扬州期末)下列几种估测最符合实际情况的是( )
A.人步行的速度约为1.4 m/min
B.正常人的脉搏跳动频率约为60 Hz
C.人体感觉最舒适的温度约为37℃
D.全新的2B铅笔长约18 cm
【答案】D
【知识点】温度及温度计的使用与读数;长度的估测;速度与物体运动
【解析】【解答】A. 人正常步行的速度约为1.4m/s左右,A不符合题意;
B. 正常人的脉搏跳动一分钟大约60 70次,所以跳动一次的时间约为1s左右,所以正常人的脉搏约为1Hz,B不符合题意;
C. 人的正常体温为37℃,感觉舒适的温度在23℃左右,C不符合题意;
D. 一只新2B铅笔的长度在20cm左右,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根据各个选项中各个物理量的实际大小分析判断。
2.(2018八上·扬州期末)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只要物体振动,我们就能听到声音
B.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3.0×108 m/s
C.“轻声细语”指的是降低声音的音调
D.声音既可以传递信息,又可以传递能量
【答案】D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条件;音调及音调与频率的关系;响度及响度与振幅的关系;声与信息;声与能量
【解析】【解答】A. 人耳要想听到声音是有条件的,只有响度达到或超过0dB,频率在20 20000Hz之间的声音,人耳才有可能听到,A不符合题意;
B. 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0×108 m/s,真空不能传声,B不符合题意;
C. “轻声细语”指的是降低声音的响度,C不符合题意;
D. 声音既可以传递信息,又可以传递能量,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A、人耳听到声音的条件:响度达到或超过0dB,频率在20 20000Hz之间的声音,要有传声介质;B、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C、响度是指声音的强弱,音调反映声音的高低;D、 声音既可以传递信息,又可以传递能量。
3.(2018八上·扬州期末)右图是扬州某天天气预报的信息图片,关于图片中信息的解释正确的是( )
A.预报的最低气温读作“摄氏零下1度”
B.全天气温不会高于2℃
C.雨的形成是汽化现象
D.雪的形成过程中会放出热量
【答案】D
【知识点】温度及温度计的使用与读数;液化及液化放热;凝华及凝华放热
【解析】【解答】A、预报的最低气温是-1℃,读作负1摄氏度或零下1摄氏度,A不符合题意;
B、由图知全天最高气温是3℃,B、不符合题意;
C、雨是云层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C不符合题意;
D、雪是云层中的水蒸气凝华或水滴凝固形成的冰晶,形成过程会放出热量,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A、摄氏温标的读法:“摄氏度”不能分开;B、由图提供的信息分析判断;C、D液化: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是放热的过程;汽化: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是吸热的过程;凝华:物质由气态变为固态,是放热的过程。
4.(2018八上·扬州期末)下列有关物态变化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 冰融化过程中冰水混合温度高于0℃
B. 冷冻室取出的冰棍,外表的"霜"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而成
C. 雾凇的形成,是由于水蒸气预冷发生了液化
D. 舞台上的云雾是干冰升华成的二氧化碳气体
【答案】B
【知识点】晶体和非晶体;升华及升华吸热;凝华及凝华放热
【解析】【解答】A. 冰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所以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始终是0℃,A不符合题意;
B. 冷冻室取出的冰棍,外表的“霜”是由空气中水蒸气遇冷凝华而成的冰晶。B符合题意;
C. 雾凇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C不符合题意;
D. 舞台上的云雾是干冰升华成二氧化碳气体过程中吸收大量的热,使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而成的,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A、晶体再熔化的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B、C、D物态变化:汽化(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是吸热的过程)、液化(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是放热的过程)、熔化(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是吸热的过程)、凝固(物质由液态变为固态,是放热的过程)、升华(物质由固态变为气态,是吸热的过程)、凝华(物质由气态变为固态,是放热的过程)。
5.(2018八上·扬州期末)下列现象中,能用光的直线传播解释的是( )
A. 树荫下圆形光斑
B. 海市蜃楼
C. 露珠下的叶脉
D. 水中"倒影"
【答案】A
【知识点】光的直线传播及其应用;光的反射;光的折射现象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A. 树荫下圆形光斑,是太阳通过树叶的空隙成的像,是小孔成像现象,属于光的直线传播,A符合题意;
B. 海市蜃楼是一种光学幻景,是地球上物体反射的光经密度不均匀的大气折射而形成的虚像,B不符合题意;
C. 露珠是圆形的,露珠下的叶脉看起来较大,是凸透镜的成像现象,B不符合题意;
D. 水中的“倒影”,是房子在水面成的虚像,是光的反射现象,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A、小孔成像时光的直线传播;B、C海市蜃楼,露珠下的叶脉时光的折射现象;D、平面镜成像时光的反射。
6.(2017九下·郴州期中)一束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在水面发生反射和折射,下面哪一个光路图是正确的( )
A. B.
C. D.
【答案】B
【知识点】作光的折射光路图
【解析】【解答】一束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在水面发生反射和折射,遵循光的反射定律和折射定律;
A、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折射光线向远离法线方向偏折了,A不符合题意;
B、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在水面发生反射和折射,符合光的反射定律和折射定律,B符合题意;
C、反射光线的方向和入射光线的方向相同了,C不符合题意;
D、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位于法线同侧了,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1)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个平面内,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2)光的折射定律: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个平面内,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当光由空气斜射进入水中或其它透明介质中时,折射光线向靠近法线方向偏折,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当光由水中或其它透明介质斜射进入空气中时,折射光线向远离法线方向偏折,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7.(2018八上·扬州期末)在研究凸透镜成像实验中,当烛焰离凸透镜的距离小于焦距时,眼睛通过透镜观察到的虚像可能是图中的( )
A. B.
C. D.
【答案】B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解析】【解答】根据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当物距小于一倍焦距时,在凸透镜同一侧会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当烛焰离凸透镜的距离小于焦距时,在凸透镜同一侧会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则A与D排除,又因所成的像位于物体的后方,是放大镜的原理,那C排除。
故答案为:B.
【分析】凸透镜成像的规律:1、当物距大于2倍焦距时,则像距在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此时像距小于物距,像比物小,物像异侧;当物距等于2倍焦距时,则像距也在2倍焦距, 成倒立、等大的实像,此时物距等于像距,像与物大小相等,物像异侧;规律3:当物距小于2倍焦距、大于1倍焦距时,则像距大于2倍焦距, 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此时像距大于物距,像比物大,像位于物的异侧;当物距等于1倍焦距时,则不成像;当物距小于1倍焦距时,则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此时像距大于物距,像比物大,物像同侧。
8.(2018八上·扬州期末)为了揭示大自然的奥秘,无数科学家进行了不懈地探索.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
A.汤姆生发现了电子,从而揭示了原子是可以再分的
B.卢瑟福建立了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
C.近代科学家提出质子和中子都是由被称为夸克的更小粒子组成的
D.组成大自然的天体和微观粒子都在不停地运动,其中太阳是宇宙真正的中心
【答案】D
【知识点】原子结构;宇宙
【解析】【解答】A、汤姆逊发现了电子,从而揭示了原子是可以再分的,A不符合题意;
B、卢瑟福建立了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即原子的核式结构,B不符合题意;
C、近代科学家提出质子和中子都是由被称为夸克的更小粒子组成的,C不符合题意.
D、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太阳系只是银河系中的一部分,而整个宇宙中有无数个类似银河系的星系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A、电子来自于原子的内部,说明原子时可以再分的;B、卢瑟福建立原子的核式模型;C、质子和中子都是由被称为夸克的更小粒子组成的;D、太阳不是宇宙真正的中心。
9.(2018八上·扬州期末)用细线将很轻的泡沫塑料小球A悬挂起来,再用一绝缘小球B分别靠近它们,出现如图甲、乙、丙所示的三种情况.能肯定两个小球都带电的是( )
A.图甲和图乙 B.只有图甲 C.只有图乙 D.只有图丙
【答案】B
【知识点】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解析】【解答】甲图中两球相互排斥,说明两个小球都带电,且一定带同一种电荷,乙图中的两球相互吸引,可能带异种电荷,也可能一个带电,另一个不带电,丙图中两球之间没有发生相互作用,说明两球均不带电。
故答案为:B.
【分析】电荷间的作用规律: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10.(2018八上·扬州期末)妈妈用电动自行车送小明上学,途中妈妈提醒小明“坐好,别动!”.这个“别动”的参照物是( )
A.地面 B.路旁的路灯
C.旁边经过的公交车 D.小明所乘坐的电动车的座位
【答案】D
【知识点】机械运动
【解析】【解答】小东坐在座位上,妈妈的意思是让她相对于座位没有位置的变化,即相对静止。小东相对于地面、路旁的路灯、旁边经过的公交车都有位置的变化,即都是运动的,A.B. C都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的位置改变;静止;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的位置没有改变。
11.(2018八上·扬州期末)在如下图所示的各图象中,用来表示同一种运动规律的图象是( )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答案】D
【知识点】时间速度路程的图像分析
【解析】【解答】①图表示物体运动时的s-t图象,从图中可以看出通过的路程随时间的增加而不变,所以表示物体处于静止状态;
②图表示物体运动时的s-t图象,从图中可以看出通过的路程随时间的增加而增大,并且路程和时间的比值不变,所以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
③图表示物体运动时的v-t图象,该图表示物体的速度随时间的增加而增大,所以③图反映物体在做加速运动;
④图表示物体运动时的v-t图象,该图表示物体的速度随时间的增加而不变,所以④图反映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所以从分析的结果可以得出,②和④都做匀速直线运动.
故答案为:D.
【分析】根据物体运动的s-t图象和v-t图象逐个分析物体的运动状态后得出结论。
12.(2018八上·扬州期末)对下列四幅图阐述不正确的是( )
A.甲图:近视眼成像在视网膜前,用凹透镜矫正
B.乙图:远视眼成像在视网膜后,用凹透镜矫正
C.丙图:显微镜的目镜相当于放大镜,物镜相当于投影仪的镜头
D.丁图:天文望远镜的目镜相当于放大镜,物镜相当于照相机的镜头
【答案】B
【知识点】近视眼的成因与矫正办法;远视眼的成因与矫正办法;显微镜;望远镜
【解析】【解答】A、由甲图可知:像成在视网膜的前方,该眼睛是近视眼,近视眼是晶状体曲度变大,会聚能力增强,即折光能力增强,应佩戴发散透镜,使光线推迟会聚,A不符合题意;
B、乙图中像成在了视网膜的后面,该眼睛是远视眼,远视眼应该佩戴凸透镜进行矫正,B符合题意;
C、显微镜的物镜相当于投影仪的镜头,成放大实像,目镜相当于放大镜,成放大的虚像,C不符合题意;
D、望远镜中物镜的作用相当于照相机,使远处的物体成倒立缩小的实像,这个倒立缩小的实像正好落在目镜焦距内的位置,目镜相当于放大镜,再对这个像进行放大.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A、B根据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成因和矫正方法分析判断;C、D根据显微镜、望远镜的物镜和目镜的成像特点分析判断。
二、填空题
13.(2018八上·扬州期末)如图所示,在医院里我们经常看到如图所示的“静”字,其目的是提醒大家要注意控制好声音的 (音调/响度/音色),以免影响他人,这是在 处减弱噪声.
【答案】响度;声源
【知识点】响度及响度与振幅的关系;防治噪声的途径
【解析】【解答】解:静”字,其目的是提醒大家要注意控制好声音的响度;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故答案为:响度;
【分析】响度:反映声音的强弱;控制噪声的三条途径:控制噪声的声源、在传播途中减弱噪声、在人耳接收处减弱噪声。
14.(2018八上·扬州期末)干湿温度计是用两个相同的温度计并列制成的,在使用时,其中一个温度计下端的玻璃泡包围着湿布,因为水在蒸发时要 ;所以这个温度计的读数要比另一个的读数 (大/小).在相同的室温下,两个读数的差值越大,就表明空气中的水蒸气含量越 (多/少).
【答案】吸热;小;少
【知识点】汽化及汽化吸热的特点
【解析】【解答】解:其中一个温度计下端的玻璃泡包围着湿布,湿布上的水分蒸发时从温度计上吸收热量,使温度计的示数降低,所以包湿布的温度计示数更小;空气中水蒸气的含量越少,湿布上的水分蒸发就越快,两个温度计的差值就越大。
故答案为:吸热;小;少。
【分析】蒸发是吸收热量的过程,有制冷的作用;当环境中水蒸气含量较少时,水蒸发加快,制冷的效果就越明显。
15.(2018八上·扬州期末)扬州市2018年1月4-5日的强降雪在给人们带来快乐的同时也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了许多不便.我们知道雪是空中的水蒸气经过 (填物态变化名称)形成的.降雪后会造成路面结冰,为了防止交通事故,因此市政部门在路面上撒了融雪剂,如图所示,融雪剂能 (降低/提高)雪的熔点,加快雪的熔化.降雪后人们发现天气比降雪时要冷得多,这主要是因为雪 (填物态变化名称)时要从空气中 (放出/吸收)大量的热量导致的气温变化.
【答案】凝华;降低;熔化;吸收
【知识点】熔化与熔化吸热特点;熔点和凝固点;凝华及凝华放热
【解析】【解答】解:雪的形成是由气态的水蒸气直接变成固态的雪,是凝华现象;融雪剂能降低雪的熔点,使雪在较低的温度下熔化,从而加快雪的熔化;熔化是吸热过程,故降雪后人们发现天气比降雪时要冷得多。
故答案为:凝华;降低;熔化;吸收。
【分析】物态变化:物态变化:汽化(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是吸热的过程)、液化(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是放热的过程)、熔化(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是吸热的过程)、凝固(物质由液态变为固态,是放热的过程)、升华(物质由固态变为气态,是吸热的过程)、凝华(物质由气态变为固态,是放热的过程)。
16.(2018八上·扬州期末)星期天,小明约小刚逛公园,在游玩时,他俩从物理的光学角度讨论起了下列问题:
(1)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后被分解成七种颜色的光,这种现象叫做光的 现象.
(2)利用 可以使荧光物质发光的性质,可以检验钞票的真伪, 的热效应最显著.
(3)阳光下,小明看见自己在地面上留下了影子,可以用光的 知识来解释.看见公园中红色的花朵,是因为花朵 (反射/吸收)红色光的缘故.
(4)来到湖边,小刚看见湖水中的鱼在蓝天白云间游弋,看见的鱼是光的 形成的像.
(5)蜻蜓在平静的水面上空飞行,蜻蜓在水中的“倒影”是它的 像(虚/实),蜻蜓距水面lm,他们看到“倒影”紧贴河底,则河底实际深度 (大于/等于/小于)1m,蜻蜓飞到地面上空却看不到倒影,因为光在地面上发生了 反射(漫/镜面).
【答案】(1)色散
(2)紫外线;红外线
(3)直线传播;反射
(4)折射
(5)虚;大于;漫
【知识点】光的直线传播及其应用;光的折射现象及其应用;光的色散;红外线;紫外线;平面镜成像的原理、特点
【解析】【解答】解:(1) 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后被分解成七种颜色的光,这种现象叫做光的色散现象;
(2)利用紫外线可以使荧光物质发光的性质,可以检验钞票的真伪,红外线的热效应最显著;
(3)由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射向地面的太阳光被身体挡住,就在地面上形成了光线照不到的阴暗区,即影子;太阳光照在红色的花朵上,其他颜色的光都被吸收了,只有红光被反射,所以呈现红色;
(4)看到的水中的鱼,由于光的折射,从上面看时,会感到鱼的位置比实际位置高一些,是鱼的虚像;
(5)蜻蜓的倒影属平面镜成像现象,其原理是光的反射,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知所成的像是虚像,蜻蜓的像到水面距离等于蜻蜓到水面的距离,蜻蜓形成的像到水面的距离等于1m,池底的光线射到水面发生折射形成的像比池底的实际位置偏高,池底的像和蜻蜓的像到水面的距离相同,所以河底实际深度 大于1m;蜻蜓飞到地面上空却看不到倒影,因为光在地面发生漫反射的缘故。
故答案为:(1)色散;(2)紫外线;红外线;(3)直线传播;反射;(4)折射;(5)虚;大于;漫。
【分析】(1)光的色散:光通过三棱镜后被分解成七种颜色的光;(2)紫外线的性质:使荧光物质发光;红外线的性质:热效应;(3)影子形成的原因:光的直线传播;不透明物体的颜色由反射的色光决定的;(4)折射现象:光从一种透明介质斜射入另一种透明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会发生变化;(5)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平面镜里的像是虚像,像与物大小相等,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像与物相对于平面镜对称;无论从水面上看水下的物体,还是从水下看水面上的物体,所看到的像都比实际位置偏高;反射有两种:镜面反射、漫反射。
17.(2018八上·扬州期末)如图所示,右侧为幻灯机,左侧为其原理图.当放映幻灯片时,物距 (大于2倍焦距/大于1倍焦距小于2倍焦距/小于1倍焦距),像距 (大于/小于/等于)2倍焦距,成倒立、放大的 (实/虚)像.
【答案】大于1倍焦距小于2倍焦距;大于;实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解析】【解答】解:由左图可知,此时屏上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则由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此时物距处于f和2f之间,像距大于2f.
故答案为:大于1倍焦距小于2倍焦距;大于;实。
【分析】凸透镜成像的规律:1、当物距大于2倍焦距时,则像距在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此时像距小于物距,像比物小,物像异侧;当物距等于2倍焦距时,则像距也在2倍焦距, 成倒立、等大的实像,此时物距等于像距,像与物大小相等,物像异侧;规律3:当物距小于2倍焦距、大于1倍焦距时,则像距大于2倍焦距, 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此时像距大于物距,像比物大,像位于物的异侧;当物距等于1倍焦距时,则不成像;当物距小于1倍焦距时,则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此时像距大于物距,像比物大,物像同侧。
18.(2018八上·扬州期末)如图所示,图(a)是一个铁丝圈,中间较松弛地系着一根棉线;图(b)中是浸过肥皂水的铁丝圈;图(c)表示用手指轻碰一下棉线的左边,使棉线左边的肥皂膜破了,则棉线被拉向 (左/右)边.这个实验说明了 .
【答案】右;分子间存在引力
【知识点】分子间相互作用力
【解析】【解答】解:用手指轻碰棉线的左边,左边肥皂膜破了后,由于右侧肥皂膜和棉线间分子有力的作用,故将棉线拉向右侧,说明了分子间存在相互的引力。
故答案为:右;分子间存在引力。
【分析】分子动理论:物质是有大量分子组成的,分子永不停息的做无规则运动,分子间有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19.(2018八上·扬州期末)如图所示,温度计的示数为 ℃,图中秒表的读数为 s.
【答案】26;337.5或5min37.5
【知识点】温度及温度计的使用与读数;时间及其测量
【解析】【解答】解:由图知: (1)在温度计上,10℃之间有10个小格,一个小格代表1℃,所以此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故示数为26℃;
(2)在秒表的中间表盘上,1min中间有两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0.5min,指针在“5”和“6之间,偏向“6”一侧,分针指示的时间为5min.在秒表的大表盘上,1s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0.1s,指针在37.5s处,秒针指示的时间为37.5 s,即秒表的读数为5min37.5s或337.5s.
故答案为:26;337.5或5min37.5。
【分析】根据温度计的最小分度值读出温度值;先根据小表盘的最小分度值及指针的位置判断分数,在根据小表盘的指针的位置和大表盘的指针判断秒数。
20.(2018八上·扬州期末)如图所示,当黏有小金属粒的气球膨胀时,任一小金属粒周围的其他金属粒子都在相互 (远离/靠近) ,这个实验可模拟 (分子的运动/宇宙的膨胀).
【答案】远离;宇宙的膨胀
【知识点】宇宙
【解析】【解答】解:气球膨胀时,任一小金属粒周围的其他金属粒都在相互远离, 把小金属粒看成宇宙中的天体,这个实验可模拟宇宙的膨胀。
故答案为:远离;宇宙的膨胀。
【分析】由气球膨胀时体积变大,金属粒之间的距离变大;这个实验可模拟宇宙的膨胀。
21.(2018八上·扬州期末)小明在观察“碘锤”实验的物态变化之前,查阅资料得知:酒精灯外焰的温度约为800℃,碘的熔点为113.7℃.采用图中的两种方式加热,左图的碘颗粒吸热会 ,右图中的碘颗粒吸热除了发生左图中的物态变化外,还可能会 ;两种方式停止加热后,“碘锤”中的碘蒸气都会 成碘颗粒(均填物态变化名称).
【答案】升华;熔化;凝华
【知识点】熔化与熔化吸热特点;升华及升华吸热;凝华及凝华放热
【解析】【解答】解:图甲的碘颗粒吸热升华为碘蒸气;图乙中的碘颗粒吸热除了发生图甲中的物态变化外,还可能会熔化为液态;停止加热后,“碘锤”中的碘蒸气会凝华为固态。
故答案为:升华;熔化;凝华。
【分析】物态变化:汽化(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是吸热的过程)、液化(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是放热的过程)、熔化(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是吸热的过程)、凝固(物质由液态变为固态,是放热的过程)、升华(物质由固态变为气态,是吸热的过程)、凝华(物质由气态变为固态,是放热的过程)。
三、作图题
22.(2018八上·扬州期末)人通过小窗口能看到的范围是有限的,请在图甲中用作图的方法表示人眼所看到的窗外范围.
【答案】解:如图所示:
【知识点】光的直线传播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解:由于在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故人眼看到的范围如下图所示。
。
故答案为:。
【分析】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23.(2018八上·扬州期末)如图乙所示,利用平面镜成像特点,画出图中物体AB在平面镜中的像A′B′ .
【答案】解:如图所示:
【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的相关作图
【解析】【解答】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先作出物体AB的端点A. B在平面镜中的对称点A′、B′,连接A′、B′点即为物体AB在平面镜中的像,注意辅助线和像用虚线,如图所示:
。
故答案为:。
【分析】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平面镜里的像是虚像,像与物大小相等,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像与物相对于平面镜对称。
24.(2018八上·含山期末)如图所示,请画出由S点发出的光经过凸透镜后的折射光线 .
【答案】解:如图所示:
【知识点】透镜的光路图
【解析】【解答】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将过焦点;过光心的光线经凸透镜后传播方向不改变.
故答案为:.
【分析】根据凸透镜对光线的作用作图:平行于凸透镜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后,会聚于主光轴上一点,此点为凸透镜的焦点;过透镜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 .
四、计算题
25.(2018八上·扬州期末)今年假期,小明全家去外地游玩.
(1)如图甲为小明在某城市游玩过程中乘坐的出租车车票,试求出在这个过程中出租车的平均速度是 米/秒?(1公里=1km)
(2)在回程途中经过高速公路,某处竖立了两块交通牌如图所示,请根据交通牌的含义计算,在遵守交通规则的前提下小明所乘的大巴车从标示牌到南京最快需要 小时?
【答案】(1)7.33
(2)3.35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解:(1)出租车行驶的总时间t=9:00-8:50=10min= h,通过路程s=4.4km,出租车的平均速度:v出租车= =26.4km/h ;
(2)由图乙可知:大巴车的最高速度v大巴=80km/h,到南京的距离s′=268km,由v= 得,到南京最快需要的时间:t快= =3.35h.
故答案为:(1)7.33;(2)3.35.
【分析】(1)先根据出租车车票提供的信息判断出租车走过的量程和时间,根据v=求解;(2)根据交通牌的提供的信息知道从指示牌到南京的距离及大巴车的最大速度,根据v=的变形式t=求解;
五、实验题
26.(2018八上·扬州期末)在探究“水的沸腾特点”的实验时,甲、乙、丙三组同学分别从下图中的A、B两套器材中任选一套来完成实验(实验室已准备多套A、B装置)
(1)实验中使用的温度计是利用 的性质制成的,加热时应使用酒精灯的 (内焰/外焰/焰心)加热.
(2)甲、乙两组同学用同样多且初温相同的温水进行实验,加热所用的酒精灯也相同,结果甲组同学从开始加热到水沸腾用时较短,则甲组选择的是 (A/B)套装置.
(3)乙、丙两组同学选用相同的实验装置进行了实验,并根据实验记录的数据绘制了如图C所示的a、b两条曲线(a表示乙组的,b表示丙组的).由图像C可知,他们两组测得的水的沸点 (相同/不同),图 (D/E)所示的情形表示水正在沸腾,气泡里的主要成分是 .(选填正确选项前的字母)A.氧气 B.水蒸气 C.二氧化碳
(4)实验中有的同学对温度计中红色液体是不是酒精产生了疑问,查液体沸点表得知酒精的沸点为78℃(在1个标准大气压下),由此断定红色液体 (是/不是)酒精.
【答案】(1)液体的热胀冷缩;外焰
(2)B
(3)相同;D;B
(4)不是
【知识点】液体温度计的构造与工作原理;探究水的沸腾实验
【解析】【解答】解:(1)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酒精灯外焰的温度最高;
(2)读图可知B图中给烧杯加了盖子,这样可减少热量的散失,故甲组同学从开始加热到水沸腾用时较短,则甲组选择的是B套装置;
(3)由图象可知,他们两组测得的水的沸点相同;水沸腾之前,水下层的温度高于上层的水温,气泡上升过程中,气泡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水,气泡变小;水沸腾时,整个容器中水温相同,水内部不停地发生汽化,产生大量的气泡,气泡上升过程中不断变大,故D所示的情形可表示水正在沸腾。气泡里的主要成分是水蒸气;
(4) 酒精的沸点为78℃,酒精温度计不能测沸水的温度,故红色液体不是酒精。
故答案为:(1)液体的热胀冷缩;外焰;(2)B;(3)相同;D、B;(4)不是。
【分析】(1)常用温度计的原理:液体的热胀冷缩;酒精灯的外焰最高;(2)在做水沸腾的实验时缩短实验时间的方法:用温水加热、水量不要太多、在烧杯上加一个有空的盖子;(3)由图像提供的信息知两组测得的水的沸点相同;根据水沸腾前和沸腾后水温的变化分析影响气泡在上升过程中的大小变化及气泡内的主要成分;(4)比较酒精的沸点和水的沸点的高低得出答案。
27.(2018八上·扬州期末)如图所示,在探究光的反射规律时,在平面镜M的上方垂直放置一块光屏,光屏由可以绕ON折转的E、F两块板组成.让一束光贴着光屏左侧的E板沿AO方向射到O点,在右侧F板上能看到反射光线OB.
(1)实验时如a图,测得入射角为45°,则反射角度数为 °,若入射角变大,则反射角将 (变大/变小/不变).
(2)为寻找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的位置关系,当纸板上显示出光路时,该同学将纸板F面绕轴ON向后折,如b图,则在纸板F上 (能/不能)看到反射光线,此时反射光线 (存在/不存在),这个现象说明了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的位置关系是: .
(3)如果让光线逆着OB的方向射向镜面,会发现反射光线沿着OA方向射出,这表明: .
(4)探究了反射角和入射角之间的关系后,把纸板EOF向后倾倒(如图c),而入射光线仍然紧贴纸板照射到平面镜上,这时在纸板上 (能/不能)看到反射光线.
【答案】(1)45;变大
(2)不能;存在;三线共面(或两线分居)
(3)光路可逆
(4)不能
【知识点】光的反射定律
【解析】【解答】解:(1)因为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实验测得入射角为45 ,则反射角为45 ;若入射角变大,则反射角也变大;
(2)光在反射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所以将纸板B面绕轴ON向后折,在纸板B上就看不到反射光线,此时入射光线、法线、反射光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存在;这个现象说明了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的位置关系是:三线共面(或两线分居);
(3)如果让光线逆着OB的方向射向镜面,会发现反射光线沿着OA方向射出,这表明:光路可逆;
(4)如果纸板与平面镜不垂直,则镜面的法线不在纸板上,入射光沿纸板照射后,反射光线不在纸板上,则我们在纸板上看不到反射光线。
故答案为:(1)45;变大;(2)不能;存在;三线共面(或两线分居);(3)光路可逆;(4)不能。
【分析】(1)、(2)光的反射定律:反射线跟入射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线和入射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3)光路具有可逆性;(4)先判断由入射光线和法线所形成的平面,再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分析得出答案。
28.(2018八上·扬州期末)如图所示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中,桌面上已给出的器材有:带支架的玻璃板、铅笔各一个;完全相同的蜡烛两个;白纸一张;火柴一盒.
(1)放置玻璃板时,应该使玻璃板与水平桌面 放置.
(2)如果有4mm厚和2mm厚的两块玻璃板,应选择 mm厚的玻璃板做实验较好.
(3)在竖立的玻璃板前某处放一支点燃的蜡烛A,可以看到玻璃板后面出现蜡烛的像A′,小明拿另一支大小相同的蜡烛B (点燃/不点燃)后在玻璃板后面移动,当蜡烛B移动到A′处时,可以看到它跟A的像A′完全重合.移开蜡烛B,用白纸做光屏放在该位置,直接观察白纸,白纸上 (能/不能)看到棋子A的像,可知平面镜所成的像是 像(实/虚).
(4)实验中,看到点燃的蜡烛通过玻璃板成两个像,其中距离观察者较远处的像是来自于蜡烛A的入射光经过玻璃板_________.(将正确选项的字母填在横线上)
A.一次反射、一次折射形成的 B.两次反射、一次折射形成的
C.一次反射、两次折射形成的 D.两次反射、两次折射形成的
(5)小明在实验过程中,让玻璃板沿00′轴(玻璃板与桌面的接触部分)方向水平向右移动,结果他发现镜中的像相对于A 移动(向右/向左/不);他又将玻璃板绕00′轴转向自己,发现镜中的像 (转向自己/转离自己/不动).
【答案】(1)垂直
(2)2
(3)不点燃;不能;虚
(4)C
(5)不;转向自己
【知识点】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解析】【解答】解:(1)如果玻璃板不竖直,后面的蜡烛与前面蜡烛的像不在同一高度上,怎样操作都不会重合的,因此也就无法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所以放置玻璃板时,应该使玻璃板与水平桌面垂直;
(2)玻璃板的两个反射面都可以成像,玻璃板越薄,两个反射面所成的像距离越近,这样测量误差越小,应选择2mm厚的玻璃板做实验较好;
(3)点燃A蜡烛,小心地移动未点燃的B蜡烛,直到与A蜡烛的像完全重合为止,这时发现像与物的大小相等;进一步观察A. B两支蜡烛在直尺上的位置发现,像和物的连线与玻璃板垂直,像和物到玻璃板的距离相等,平面镜成像大小跟物体大小有关,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无关,将蜡烛A逐渐远离玻璃板,则像的大小不变;实像能用光屏承接,虚像不能用光屏承接,当移去蜡烛B,在原位置放一光屏,光屏上看不到蜡烛A的像,说明平面镜成的是虚像;(4)反射是光线到达玻璃板后有一部分被反射到你的眼睛,所以看到1次反射,2次折射是光到了玻璃板后还有一部分光透过玻璃板,而光从空气进入玻璃板后会折射,这是第一次,然后又要从玻璃板另一侧出来,又一次折射,所以1次反射,2次折射;C符合题意;
(5)由于像与物关于镜面是对称的,当镜子绕OO′向人转动时,所以像也向人的方向转动。
故答案为:(1)垂直;(2)2;(3)不点燃;不能;虚;(4)C;(5)不;转向自己。
【分析】(1)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平面镜里的像是虚像,像与物大小相等,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像与物相对于平面镜对称。)分析;(2)根据玻璃板的两个反射面都可以成像分析;(3)若蜡烛B点燃了就不容易找到A的像点;物体通过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分析;(4)根据光射到玻璃板的面上发生的反射和折射情况分析判断;(5)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分析。
29.(2018八上·扬州期末)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1)如甲图所示,平行光正对凸透镜照射,光屏上出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则凸透镜的焦距f= cm.
(2)如乙图所示,光屏上呈现清晰的像,此像的性质是倒立 的实像.在放大镜、照相机和投影仪中,成像原理与其相同的是 ;我们能从不同方向看到光屏上的像是因为光在光屏上发生了 反射.
(3)小明将点燃的蜡烛放在某处,发现无论怎样移动光屏,在光屏中心只能看到一个大小不变的圆形光斑,你认为可能出现的原因应该是 .
(4)当烛焰通过凸透镜在光屏上成一实像时,小明用不透明的纸挡住透镜上半部分,则光屏上所成的像是 (完整/不完整)的,像的明暗将 (变亮/变暗/不变).
(5)如图丙所示,保持蜡烛的位置不变,移动透镜至图丙所示刻度线处,则人眼应该在图中 (A/B/C)处且朝着相应方向,才能观察到烛焰的像.
(6)图丁中,点燃蜡烛,经过凸透镜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倒立缩小的实像.然后,在烛焰和凸透镜之间放一副近视眼镜,发现光屏上的像变模糊了.近视眼镜的镜片为 (凹/凸)透镜.不改变眼镜和透镜的位置,要使光屏上再次呈现清晰的像,可以进行的操作是:将光屏 (靠近/远离)透镜适当距离.
【答案】(1)10.00
(2)放大;投影仪;漫
(3)蜡烛处在焦点处
(4)完整;变暗
(5)B
(6)凹;远离
【知识点】主光轴、光心、焦点和焦距;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近视眼的成因与矫正办法
【解析】【解答】解:(1)由图中,平行光线经凸透镜后会聚到一点,最小、最亮的光斑便是凸透镜的焦点,所以焦距为f=20.00cm 10.00cm=10.00cm;
(2)由图乙知,当蜡烛在刻度尺的10cm处,u=15cm,2f>u>f,凸透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投影仪就是根据这一原理制成的;我们能从不同方向看到光屏上的像是因为光在光屏上发生了漫反射;
(3)无论怎样移动光屏,在光屏中心只能看到一个大小不变的圆形光斑,可能出现的原因应该是:物距等于焦距,即物体正好放在凸透镜的焦点上;
(4)遮住凸透镜的上半部,物体上任一点射向凸透镜的下半部,经凸透镜折射后,照样能会聚成完整像,像的大小不发生变化,折射光线减少,会聚成的像变暗;
(5)u
故答案为:(1)10.00;(2)放大;投影仪;漫;(3)蜡烛处在焦点处;(4)完整;变暗;(5)B;(6)凹;远离。
【分析】(1)平行于凸透镜主光轴的光线经过凸透镜会聚于焦点的位置;(2)、(3)、(4)、(5)凸透镜成像的规律:1、当物距大于2倍焦距时,则像距在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此时像距小于物距,像比物小,物像异侧;当物距等于2倍焦距时,则像距也在2倍焦距, 成倒立、等大的实像,此时物距等于像距,像与物大小相等,物像异侧;规律3:当物距小于2倍焦距、大于1倍焦距时,则像距大于2倍焦距, 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此时像距大于物距,像比物大,像位于物的异侧;当物距等于1倍焦距时,则不成像;当物距小于1倍焦距时,则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此时像距大于物距,像比物大,物像同侧;(6)用凹透镜矫正近视眼;根据近视眼的形成原因和凹透镜的作用分析判断光屏的移动方向。
30.(2018八上·扬州期末)一物理实验小组在“探究气泡的运动规律”时,在内径约为1 cm、长为60 cm的玻璃管中注煤油,管内留一个小气泡后封住开口.将玻璃管翻转后竖直放置,观察气泡的运动情况,如图所示.
(1)实验小组的同学在讨论“如何测量气泡从O点运动到10cm、20cm、30cm和40cm处所用的时间 ”,甲同学的方案是“将玻璃管翻转竖直放置后立即计时如图(1)”;乙同学的方案是“将玻璃管翻转竖直放置后,等气泡运动上升一定距离开始计时如图(2)”.你同意 同学的方案.
(2)按照正确的方案测得的数据如下表:
从O点开始的路程s/cm 0 10 20 30 40
从O点开始计时的时间t/s 0 5 10 15 20
以路程为纵坐标、时间t为横坐标,在图(3)中画出气泡运动的s-t图像 .(以答题卡上的坐标为准)
(3)气泡在10 cm到40 cm区间的速度是 m/s.
(4)从图像看,气泡在上升一段路程后,运动的路程和时间近似成 (正/反)比.
【答案】(1)乙
(2)解:如图所示:
(3)0.02
(4)正
【知识点】时间速度路程的图像分析
【解析】【解答】解:(1)因为实验目的是测量气泡从O点运动到10cm、20cm、30cm和40cm处所用的时间,因此将玻璃管翻转竖直放置后,等气泡运动上升到0位置时开始计时,故同意乙同学的方案;
(2)先描点,然后用直线连接起来,如下图所示:
(3)根据表中数据可知,气泡在10cm到40cm区间所用时间t=20s-5s=15s,则气泡在10cm到40cm区间的速度:v= =2cm/s=0.02m/s;
(4)根据s-t图象可知,路程和时间为正比例函数,即路程与时间成正比。
故答案为:(1)乙;(2);(3)0.02;(4)正。
【分析】(1)将玻璃管翻转竖直放置后,等气泡运动上升一定距离开始计时容易些,误差小;(2)根据表格中的数据运用描点法画出s-t图像;(3)由表格中的数据算出气泡在10cm到40cm区间所用时间,根据v=求解;(4)根据气泡的s-t图像得出气泡在上升一段路程后运动的路程和时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