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一 4.1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 课时训练
一、单选题
1.中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已确定第116号元素Lv的名称为鉝.关于293116Lv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原子序数116 B.中子数177 C.在第ⅥA族 D.核电荷数293
2.元素的性质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呈周期性变化的原因是( )
A.元素的化合价的周期性变化
B.元素原子的原子半径的周期性变化
C.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
D.元素原子的电子层数的周期性变化
3.镭是元素周期表中第七周期第ⅡA族元素,下列关于镭的性质描述错误的是( )
A.在化合物中呈+2价 B.单质能与水反应,放出氢气
C.氢氧化物呈两性 D.碳酸盐难溶于水
4.短周期元素A、B、C的原子序数依次递增,三者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14,A原子的次外层电子数等于B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A与C同主族.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原子半径:A<B<C
B.氢化物稳定性:A<C
C.B与A的化合物比B与C的化合物熔点低
D.A与C的化合物属于大气污染物
5.下列关于元素周期表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元素周期表是元素按原子序数大小排列而成的
B.元素原子的电子层数等于其所在周期的周期序数
C.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等于其所在族的族序数
D.元素周期表中共有18列,16个族
6.已知Na、Mg、Al为三种原子序数相连的元素,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碱性:NaOH>Mg(OH)2>Al(OH)3 B.金属活泼性:Na
7.短周期主族元素X、Y、Z、W原子序数依次增大,常温下它们的单质有一种固体和三种气体。由这四种元素中的一种或两种组成的三种有色物质与水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时,水既不作氧化剂也不作还原剂。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简单气态氢化物的沸点:W>Y
B.原子半径:r(Z)>r(W)>r(X)>r(Y)
C.这三种有色物质与水反应后,所得溶液均呈酸性
D.X、Y、W分别与氢元素形成的化合物中化学键均为极性共价键
8.一些科学家预言,存在稳定的超重元素,如:Z=114,N=184的原子,它位于元素周期表的第7周期,第ⅣA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第七周期有50种元素 B.该原子的质量数为184
C.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98 D.该原子核外有114个电子
9.已知元素周期表前三周期元素的离子aW3+、bX+、cY2﹣、dZ﹣都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下列关系正确的是( )
A.离子还原性Y2﹣>Z﹣ B.质子数c>b
C.氢化物稳定性H2Y>HZ D.原子半径X<W
10.有关化学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用干净的玻璃棒蘸取某物质灼烧时,焰色反应为黄色,该物质一定只含钠元素
B.用加热的方法可以除去Na2CO3固体中少量的NaHCO3杂质
C.欲除去CO2中混有少量HCl气体,可选用饱和的Na2CO3溶液
D.做金属钠与水反应的实验时,将金属钠从煤油中取出后,直接放入装有水的烧杯中
11.元素的性质呈周期性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的递增
B.元素的原子半径呈周期性变化
C.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呈周期性变化
D.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呈周期性变化
1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酸性:H2SO4
C.半径:S
13.根据原子结构特征,可以把 、 、 三种微粒归为一类。下列微粒中,可以归入此类的微粒是( )
A. B.
C. D.
14.氡是一种放射性元素,氡气吸入体内有害健康,氡的核电荷数是86,相对原子质量是222.科学家还发现某些放射性矿物分解放出的“锕射气”,是由质子数86,质量数219的原子组成,下列有关氡元素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氡气在标准状况下密度约是19.8g L﹣1
B.氡气化学性质较活泼,因此对人体有害
C.“锕射气”是氡的同位素
D.氡原子核外有7个电子层,最外层有8个电子
二、填空题
15.有甲、乙、丙三种元素,甲元素M层的电子数是其K层的电子数的,乙元素原子核内无中子,丙元素原子核内有8个质子.
写出甲元素名称 ,甲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丙离子的结构示意图
16.向明矾溶液中逐滴加入Ba(OH)2溶液至硫酸根离子刚好沉淀完全时,溶液的pH 7(填>、<、=),离子反应总方程式: 写出K元素的基态原子的电子排布式: .
17.已知1~20号元素中A、B、C、D四种元素的原子中,质子数为A<B<C<D,A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的2倍;B元素的原子核外M层电子数是L层电子数的一半;C元素的原子次外层电子数比最外层电子数多1个.D的原子核外K层、L层电子数之和等于M、N层电子数之和,试推断:
(1)元素的名称:C ,D .
(2)原子结构示意图:A ,B .
(3)工业上由A元素的单质制取B元素的单质的化学方程式 .
(4)若没有“质子数为A<B<C<D”的限制,C还可以是 元素.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解析】【解答】A. 中,原子序数=质子数=116,A符合题意;
B. 中,中子数=质量数-质子数=293-116=177,B符合题意;
C. 位于第七周期、第16纵行,为第ⅥA族,C符合题意;
D. 中,核电荷数=质子数=116,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标在元素符号左上角的数字表示的是质量数,标在元素符号左下角的数字表示的是质子数;在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和外电子数=原子序数,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据此结合选项进行分析。
2.【答案】C
【解析】【解答】原子结构决定元素的性质,则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尤其是最外层电子排布决定了元素的性质,所以元素的性质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呈周期性变化的原因是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
故选:C.
【分析】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导致元素性质(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原子半径,化合价等)的周期性变化.
3.【答案】C
【解析】【解答】A.镭是元素周期表中第七周期第ⅡA族元素,则在化合物中呈+2价,A不符合题意;
B.镭的金属性强于钙,单质能与水反应,放出氢气,B不符合题意;
C.镭的金属性强于钙,其氢氧化物是强碱,C符合题意;
D.碳酸钙难溶于水,则其碳酸盐难溶于水,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同主族元素,其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化学性质相似,可结合Ca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分析选项。
4.【答案】D
【解析】【解答】解:A原子次外层电子数等于B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则B的最外层电子数为2,根据它们的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14.A与C在周期表中同主族,可知A、C的最外层电子数位6,分别为O元素、S元素,A、B、C原子序数依次递增,则B为Mg元素,A.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原子半径逐渐增大,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则原子半径Mg>S>O,故A错误;
B.非金属性O>S,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对应的氢化物越稳定,故B错误;
C.B与A的化合物为MgO,为离子化合物,B与C的化合物为MgS,则MgO熔点高,故C错误;
D.A与C的化合物为二氧化硫,可导致酸雨,属于大气污染物,故D正确.
故选D.
【分析】A原子次外层电子数等于B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则B的最外层电子数为2,根据它们的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14.A与C在周期表中同主族,可知A、C的最外层电子数位6,分别为O元素、S元素,A、B、C原子序数依次递增,则B为Mg元素,结合元素周期律解答该题.
5.【答案】C
【解析】【解答】解:A.元素周期表中原子序数为周期性变化,则元素周期表是元素按原子序数大小排列而成的,故A正确;
B.由原子结构可知元素的位置,其电子层数=周期数,故B正确;
C.主族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族序数,如Na最外层有1个电子,则族序数为1,即主族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等于其所在族的族序数,故C错误;
D.元素周期表中共有18列,16个族,故D正确;
故选C.
【分析】A.元素周期表中原子序数为周期性变化;
B.由原子结构可知元素的位置;
C.主族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族序数;
D.元素周期表中共有18列,16个族.
6.【答案】A
【解析】【解答】A.金属性越强,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碱性越强, 碱性:NaOH>Mg(OH)2>Al(OH)3,故A项符合题意;
B.同一周期从左到右,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减弱,金属活泼性:Na>Mg>Al,故B项不符合题意;
C.同一周期从左到右,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原子半径:Na>Mg>Al,故C项不符合题意;
D.Na、Mg、Al分别是11、12、13号元素,故原子序数:Na
【分析】A.金属性越强,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碱性越强;
B.同一周期从左到右,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减弱;
C.同一周期从左到右,原子半径逐渐减小;
D.根据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确定其原子序数的大小。
7.【答案】B
【解析】【解答】有色物质与水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时,水既不作氧化剂也不作还原剂,符合要求的常见物质有:过氧化钠、二氧化氮、氯气,所以X、Y、Z、W依次为氮、氧、钠、氯。则
A. 水分子间存在氢键,则简单气态氢化物的沸点:W<Y,A不符合题意;
B. 根据同周期元素由左向右半径依次减小,同主族元素由上向下半径依次增大可以排列出原子半径的顺序为r(Z)>r(W)>r(X)>r(Y),B符合题意;
C. 三种有色物质为:过氧化钠、二氧化氮、氯气,其中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溶液显碱性,C不符合题意;
D. 双氧水中还存在非极性共价键,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A.氢键是一种特殊的分子间作用力,可以升高物质的熔沸点;
B.原子半径的额变焦方法:电子层数越多,原子的半径越大;同一周期的原子由左到右原子的半径是逐渐减小的;
C.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氧气,氢氧化钠是典型的碱;
D.极性共价键指的是不同原子之间形成的共价键。
8.【答案】D
【解析】【解答】解:A.元素周期表有18个纵行,第七周期中锕系有15种元素,其它每一纵行含有一种元素,则可知第七周期有17+15=32种元素,故A错误;
B.该原子的中子数为184,质子数114,则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114+184=298,故B错误;
C.一种元素存在多种同位素,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多种同位素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的平均值,则不能根据一种核素计算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故C错误;
D.原子中的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则该原子核外有114个电子,故D正确.
故选D.
【分析】根据元素周期表有18个纵行,其中锕系有15种元素,则可知第七周期有17+15=32种元素;该原子的中子数为184,质子数114,则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114+184=298,质子数=核外电子数=114,一种元素存在多种同位素,不能根据一种核素计算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9.【答案】A
【解析】【解答】解:元素周期表前三周期元素的离子aW3+、bX+、cY2﹣、dZ﹣具有相同电子层结构,核外电子数相等,所以a﹣3=b﹣1=c+2=d+1,Y、Z为非金属,应处于第二周期,故Y为O元素,Z为F元素,W、X为金属应处于第三周期,W为Al元素,X为Na元素,
A.非金属性F>O,非金属性越强,对应的单质的氧化性越强,则阴离子的还原性越弱,则离子还原性Y2﹣>Z﹣,故A正确;
B.由以上分析可知c=8,b=11,则质子数c<b,故B错误;
C.非金属性F>O,非金属性越强氢化物越稳定性,氢化物稳定性为HZ>H2Y,故C错误;
D.W为Al元素,X为Na元素,原子半径Na>Al,故D错误.
故选A.
【分析】元素周期表前三周期元素的离子aW3+、bX+、cY2﹣、dZ﹣具有相同电子层结构,核外电子数相等,所以a﹣3=b﹣1=c+2=d+1,Y、Z为非金属,应处于第二周期,故Y为O元素,Z为F元素,W、X为金属应处于第三周期,W为Al元素,X为Na元素,结合元素周期律解答.
10.【答案】B
【解析】【解答】A、用干净的玻璃棒蘸取某物质灼烧时,焰色反应为黄色,该物质不一定只含钠元素,观察钾元素的焰色反应时,必须要透过蓝的色的钴玻璃滤去黄色的光,避免碳酸钾中所含的微量钠盐造成的干扰,故A错误;
B、加热时,碳酸钠较稳定不分解,碳酸氢钠不稳定,能分解生成碳酸钠和水、二氧化碳,所以用加热的方法可以除去Na2CO3固体中少量的NaHCO3杂质,故B正确;
C、氯化氢、二氧化碳都和碳酸钠溶液反应,所以不能选用饱和的Na2CO3溶液除去CO2中混有少量HCl气体,故C错误;
D、做金属钠与水反应的实验时,将金属钠从煤油中取出后,要用滤纸吸干表面的煤油,再放入装有水的烧杯中,故D错误;
故选B.
【分析】A、观察钾元素的焰色反应时要透过蓝色的钴玻璃,才能观察到钾的焰色反应;
B、加热时,碳酸钠较稳定不分解,碳酸氢钠不稳定,能分解生成碳酸钠和水、二氧化碳;
C、氯化氢、二氧化碳都和碳酸钠溶液反应;
D、做金属钠与水反应的实验时,将金属钠从煤油中取出后,要用滤纸吸干表面的煤油.
11.【答案】C
【解析】【解答】A、元素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增大,但不呈现周期性的变化,则不能决定元素性质出现周期性变化,故A错误;
B、元素的原子半径属于元素的性质,原子半径周期性变化是原子的电子排布周期性变化的结果,故B错误;
C、由原子的电子排布可知,随原子序数的递增,电子层数和最外层电子数都呈现周期性的变化而引起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即原子的电子层排布的周期性变化是引起元素性质周期性变化的决定因素,故C正确;
D、元素金属性或非金属性都属于元素的性质,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周期性变化是原子的电子排布周期性变化的结果,故D错误;
故选C.
【分析】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元素的原子半径都属于元素的性质;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递增,但不呈现周期性的变化;结构决定性质,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导致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
12.【答案】D
【解析】【解答】A.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其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酸性越强,非金属性S>P,所以酸性H3PO4
C、同一周期元素,元素的原子半径随着原子序数增大而减小,故原子半径S>Cl,选项C不符合题意;
D、同一主族元素,元素的非金属性随着原子序数增大而减弱,所以非金属性N>P,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A.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其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壶无的酸性就越强;
B.钾和钙位于同一周期,同周期元素由左到右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减弱;
C.通周期元素,原子半径由左到右是逐渐减小的;
D.同主族元素,原子由上到下的非金属性是逐渐减弱的。
13.【答案】B
【解析】【解答】根据原子结构特征, 、 、 三种微粒表示的是阴离子,
A. 核内质子数是9,核外电子数是9,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表示的微粒是原子,故A不符合题意;
B. 核内质子数是17,核外电子数是18,质子数小于核外电子数,表示的微粒是阴离子,故B符合题意;
C. 核内质子数是20,核外电子数是18,质子数大于核外电子数,表示的微粒是阳离子,故C不符合题意;
D. 核内质子数是11,核外电子数是10,质子数大于核外电子数,表示的微粒是阳离子,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
【分析】根据已知微粒的特点发现都满足稳定结构的阴离子进行判断。
14.【答案】C
【解析】【解答】A.气体在标准状况下密度是气体的摩尔质量和气体摩尔体积的比值,由于氡气是单原子气体,所以氡气在标准状况下密度约是,故A错误;
B.氡为稀有气体元素,性质不活泼,对人体有害是因为它具有放射性,故B错误;
C.氡的质子数为86,相对原子质量是222,中子数是136,“锕射气”的质子数86,质量数219,中子数是133,所以二者是同位素,故C正确;
D.氡为第六周期元素,核外有6个电子层,最外层有8个电子,故D错误;
故选C.
【分析】A.根据标准状况密度的求算公式ρ=计算;
B.氡为稀有气体元素,性质不活泼;
C.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的同种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同位素;
D.氡为第六周期元素,核外有6个电子层.
15.【答案】钠; ;
【解析】【解答】甲元素M层的电子数是其K层的电子数的
,可知甲为钠,原子结构示意图为:;乙元素原子核内无中子,可知乙为氢元素;丙元素原子核内有8个质子,可知丙为氧元素,离子的结构示意图:,故答案为:钠;;.
【分析】根据甲元素M层的电子数是其K层的电子数的
,可知甲为钠;乙元素原子核内无中子,可知乙为氢元素;丙元素原子核内有8个质子,可知丙为氧元素,然后根据题目解答.
16.【答案】>;Al3++2SO42﹣+2Ba2++4OH﹣═2BaSO4↓+AlO2﹣+2H2O;1s22s22p63s23p634s1
【解析】【解答】解:向明矾溶液中逐滴加入Ba(OH)2溶液至硫酸根离子刚好沉淀完全时,硫酸铝钾与氢氧化钡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2,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Al3++2SO42﹣+2Ba2++4OH﹣═2BaSO4↓+AlO2﹣+2H2O,偏铝酸根离子部分水解,溶液呈碱性,则反应后溶液的pH>7;K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总数为19,其基态原子的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63s2 3p634s1,
故答案为:>;Al3++2SO42﹣+2Ba2++4OH﹣═2BaSO4↓+AlO2﹣+2H2O;1s22s22p63s2 3p634s1.
【分析】硫酸根离子恰好沉淀时,硫酸铝钾与氢氧化钡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2,此时反应生成硫酸钡、偏铝酸钾和水,偏铝酸根离子水解,溶液呈碱性;钾元素的原子序数为19,核外电子总数为19,结合构造原理写出其基态原子的电子排布式.
17.【答案】氯;钙; ; ;SiO2+2C Si+2CO↑;锂
【解析】【解答】A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的2倍,次外层只能是K层,A为碳元素;B元素的原子核外M层电子数是L层电子数的一半,L层电子数为8,M层电子数为4,B元素为硅元素;C元素的原子次外层电子数比最外层电子数多1个,符合此条件的元素有锂和氯,因为质子数B小于C,C为氯元素;D的原子核外K层、L层电子数之和为10,又等于M、N层电子数之和,D为钙元素.
(1)由以上推断可知C为氯元素,D为钙元素,故答案为:氯;钙;
(2)A为碳元素,核外有6个电子,原子结构示意图为:,B为硅元素,核外有14个电子,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故答案为:;;
(3)高温条件下碳可还原二氧化硅制取硅,反应方程式为:SiO2+2CSi+2CO↑;故答案为:SiO2+2CSi+2CO↑;
(4)若没有若没有“质子数为A<B<C<D”的限制,C还可以是锂,因锂也满足次外层比最外层多一个电子;
故答案为:锂.
【分析】A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的2倍,次外层只能是K层,A为碳元素;B元素的原子核外M层电子数是L层电子数的一半,L层电子数为8,M层电子数为4,B元素为硅元素;C元素的原子次外层电子数比最外层电子数多1个,符合此条件的元素有锂和氯,因为质子数B小于C,C为氯元素;D的原子核外K层、L层电子数之和为10,又等于M、N层电子数之和,D为钙元素.根据具体元素结合题目要求解题.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