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广西柳州市柳北区凤凰中学八年级(上)月考物理试卷(10月份)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2分:1-12题为单选题,13-14题为多选题,少选得2分,多选或错选均不得分)
1.(3分)如图所示为我国少数民族纳西族东巴象形文字,其中不属于力现象的是( )
A.夹 B.劈 C.跃 D.煮
2.(3分)用同一把刻度尺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其中有一个测量数据是错误的,这个数据是( )
A.12.41cm B.12.29cm C.12.30cm D.12.31cm
3.(3分)以下有关声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声音的响度越大,其音调越高
B.频率相同的声波,其音色也相同
C.超声波遇到缝隙会有反射,因此可以探伤
D.噪声一定是无规则的振动产生的
4.(3分)“闻其声而知其人”,这句话表明不同人发出的声音具有不同的( )
A.音调 B.响度 C.音色 D.频率
5.(3分)合唱中“男高音“和“女低音”中的“高”和“低”是指( )
A.响度 B.音调 C.频率 D.音色
6.(3分)以下估测中最接近事实的是( )
A.一张课桌桌面的宽度是5m
B.一扇门的高度2.35m
C.人步行的速度是15m/s
D.一个人的身高165dm
7.(3分)光的三基色是( )
A.红、黄、蓝 B.红、黄、靛 C.红、蓝、绿 D.红、橙、蓝
8.(3分)如图所示小王同学正在弹奏吉他。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吉他声只能在空气中传播
B.在不同位置按压吉他弦,可以改变音调
C.吉他响度大小与弹奏时所用的力度有关
D.吉他声能传递信息
9.(3分)重敲音叉发生的声音与轻敲音叉相比( )
A.音调变低 B.频率变大 C.响度变大 D.声速变小
10.(3分)如图所示,在A、B、C、D4个相同的玻璃瓶中,装入不同高度的水,则( )
A.用嘴依次吹瓶口,A的音调最高
B.敲打D瓶发出的声音传播得最快
C.用筷子依次敲打瓶口,B的音调最高
D.不论瓶周围有没有空气,瓶发出的声音能直接传入人耳
11.(3分)下列有关误差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误差就是测量中产生的错误
B.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
C.只要认真测量,就可以避免误差
D.选用精密的测量仪器可以消除误差
12.(3分)如图所示,某同学站在竖放的平面镜前,他看到自己在镜里所成的像应是图中的( )
A. B.
C. D.
(多选)13.(3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B.响度跟振动的频率有关
C.倒车雷达可以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D.音色与振幅有关
(多选)14.(3分)下列光现象中,属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是( )
A.小孔成像 B.湖面倒影 C.雨后彩虹 D.立竿见影
二、填空题(8题,每空1分,共17分
15.(2分)单位换算:0.27km= dm,2700s= h。
16.(3分)如图所示,刻度尺分度值是 cm,物体长度是 cm,停表的时间是 。
17.(2分)古代士兵为了能及早听到偷袭敌人的马蹄声,常常睡在地上,其原因是 能够传声。通常认为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 。
18.(1分)2009年7月22日上午9:30,在我国长江流域地区将发生“日全食”现象。如图所示,发生“日全食”时太阳、地球、月球应处在同一直线上 所示的位置。(填“甲”或“乙”)
19.(2分)如图所示,用一张硬卡片拨动木梳的齿,能听到木梳发出的声音 而产生的。用相同的力显著改变拨动木梳齿的快慢,能够听出声音的 (选填“响度”或“音调”)发生了变化。
20.(3分)某同学测得木块长度的五次记录分别为17.58cm、17.61cm、17.6cm、17.59cm、17.60cm,该同学所用刻度尺的分度值为 cm,其中有一个测量值是明显错误的,它是 ,这块木块的长度为 cm。
21.(2分)学校、医院等公共场所里悬挂着“肃静”牌,在 (选填“声源处”、“传播过程中”、“人耳处”)减弱了噪声,街头的噪声监测仪上基本保持在50 左右。
22.(2分)如图是甲、乙、丙三种声音在示波器上显示的波形图,甲、乙、丙中响度最大的是 ,音调最高的是 。
三、实验探究题(23题10分,24题12分,25题6分,共28分)
23.(10分)在学习吉他演奏过程中,亮亮发现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是受各种因素影响的,他决定对此进行探究。
经过和同学们的讨论,提出了以下猜想:
猜想1: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横截面积有关;
猜想2: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长度有关;
猜想3: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材料有关。
为了验证上述猜想是否正确,他们找到了如表所列的9种规格的琴弦,因为音调的高低取决于声源振动的频率
编号 材料 长度/cm 横截面积/mm2
A 铜 60 0.76
B 铜 60 0.89
C 铜 60 1.02
D 铜 80 0.76
E 铜
F 铜 100 0.76
G 钢 80 1.02
H 尼龙 80 1.02
I 尼龙 100 0.89
(1)如果选用编号为A、D、F的琴弦进行实验,是为了验证猜想 ;
(2)为了验证猜想2,亮亮选用编号为C、H、I的琴弦进行实验,他这样的选择 (选填“合理”或“不合理”),原因是 。
(3)表中有的材料的规格还没有填全,为了验证猜想3,必须知道该项内容;
(4)随着实验的进行,亮亮又觉得琴弦音调的高低与琴弦的松紧程度有关,为了验证这一猜想 的琴弦进行实验。
24.(12分)为了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小明和小华一起做了实验:小明把手放在喉咙处,大声讲话;小华把发声的音叉放在水中,可以激起水花。
(1)通过对上面的种种实验现象的分析,得出的结论:声音是由发声体的 产生的。
(2)小华同学用手使劲敲桌子,发出很大的响声,说明声音的 大;这种特性由 决定。
(3)小明、小华等同学在探究完上述问题之后,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声音是怎样从发声物体传播到远处的?针对这一问题,他们经过认真地思考
①声音要传播出去,需要物质作传声介质
②声音要传播出去,不需要物质作传声介质
究竟哪一种猜想是正确的呢?小明他们进行了如下的实验:
装在真空罩内响铃的手机,随着向外不断抽出空气,结果发现手机铃声越来越 (选填“大”或“小”),由此现象可以推理:猜想 是正确的(选填“①”、“②”)。
25.(6分)如图所示,测量一块小蜡块的体积,实验步骤如下:
①往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如图甲所示,读出水的体积V1=24mL。
②用细线拴住一枚铁钉。
③将铁钉慢慢地浸没在量筒内的水中,如图乙所示,此时量筒的示数为V2= mL。
④用细线将铁钉和蜡块拴在一起。
⑤将铁钉和蜡块慢慢地浸没在量筒内的水中,如图丙所示,量筒的示数为V3=47mL,则蜡块的体积为 cm3。
分析上述步骤,蜡块的体积可表示为V= (用V1、V2、V3中的物理量表示)。
四、计算题(26题5分,27题8分,共13分)
26.(5分)一辆轿车正匀速驶向一座高山,司机鸣笛后6s听到回声,若汽车行驶时的速度是20m/s(空气中声速为340m/s)。
27.(8分)如图所示,长度为150m的火车在笔直的轨道上匀速行驶,在从山崖驶向大桥的过程中,鸣笛5s后,火车头到达桥头,听到回声30s后,车尾驶过桥尾。(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
(1)火车的速度为多少m/s?
(2)大桥的长为多少m?
(3)鸣笛时,火车车头到山崖多少m?
2022-2023学年广西柳州市柳北区凤凰中学八年级(上)月考物理试卷(10月份)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2分:1-12题为单选题,13-14题为多选题,少选得2分,多选或错选均不得分)
1.(3分)如图所示为我国少数民族纳西族东巴象形文字,其中不属于力现象的是( )
A.夹 B.劈 C.跃 D.煮
【答案】D
【分析】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这种“作用”通常可以理解为一种动作。
【解答】解:ABC、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夹,并且能产生一定的作用效果,故A、B;
D、煮是利用内能加热属于热现象,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深刻理解力的定义中“作用”二字的含义,是解题的关键。
2.(3分)用同一把刻度尺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其中有一个测量数据是错误的,这个数据是( )
A.12.41cm B.12.29cm C.12.30cm D.12.31cm
【答案】A
【分析】在进行长度的测量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也就是说分度值所对应的数据(倒数第二位)是准确的,分度值所对应的下一位数据(最后一位)是估读的,测同一物体的长度其准确值是不变的。
【解答】解:
从测量结果看,倒数第二位的单位是0.1cm;
四组数据中,BCD的测量结果接近12.30cm,所以错误的是A的数据。
故选:A。
【点评】此题考查对测量数据的正确认识,是基础题。
3.(3分)以下有关声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声音的响度越大,其音调越高
B.频率相同的声波,其音色也相同
C.超声波遇到缝隙会有反射,因此可以探伤
D.噪声一定是无规则的振动产生的
【答案】C
【分析】(1)(2)声音三个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音调跟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音色跟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有关;
(3)声音可以传递信息,结合实际应用可做出分析;
(4)从物理学角度,噪声是发声体无规则振动产生的;从环保角度,凡是对人们的学习、工作、生活造成影响的声音都可以称为噪声。
【解答】解:
A、声音的响度与振幅有关,响度越大,故A错误;
B、频率相同的声波,但音色是由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决定的,故B错误;
C、超声波遇到缝隙会有反射,故C正确;
D、噪声不一定是无规则的振动产生的,凡是对人们的学习、生活造成影响的声音都可以称为噪声。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对声音特性的了解,声音传递信息的应用,噪声概念的理解等,属声学综合题,难度不大。
4.(3分)“闻其声而知其人”,这句话表明不同人发出的声音具有不同的( )
A.音调 B.响度 C.音色 D.频率
【答案】C
【分析】音色反映了声音的品质与特色。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其音色是不同的,因此我们才能分辨出不同人的讲话、不同乐器的演奏等。
【解答】解:因每个人的音色都不同,所以我们才可“闻其声而知其人”,
故选:C。
【点评】解决此题的关键是知道不同物体的音色是不同的,是分辨不同人讲话的依据。
5.(3分)合唱中“男高音“和“女低音”中的“高”和“低”是指( )
A.响度 B.音调 C.频率 D.音色
【答案】B
【分析】物理学中把人耳能感觉到的声音的强弱称为响度,把声音的高低称为音调,音色反映了声音的品质与特色。
【解答】解:合唱中“高音声部”和“低音声部”中的“高”和“低”是指声音频率的高低,即音调。
故选:B。
【点评】解决此类问题要会根据响度、音色和音调的定义区分乐音的三个特征。
6.(3分)以下估测中最接近事实的是( )
A.一张课桌桌面的宽度是5m
B.一扇门的高度2.35m
C.人步行的速度是15m/s
D.一个人的身高165dm
【答案】B
【分析】首先对题目中涉及的物理量有个初步的了解,对于选项中的数据,可根据需要进行相应的换算或转换,排除与生活实际相差较远的选项,找出符合生活实际的答案。
【解答】解:A.一张课桌桌面的宽度约0.4m,故A不符合实际;
B.一扇门的高度约4.35m,故B符合实际;
C.人步行的速度约1.2m/s,故C不符合实际;
D.一个人的身高165cm=16.3dm,故D不符合实际。
故选:B。
【点评】对日常生活中的速度、质量、长度、时间等进行准确的估测,是初中学生需要掌握的一种基本能力,平时注意观察,结合所学知识多加思考,逐渐培养这方面的能力。
7.(3分)光的三基色是( )
A.红、黄、蓝 B.红、黄、靛 C.红、蓝、绿 D.红、橙、蓝
【答案】C
【分析】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三种色光能合成各种颜色的光。
【解答】解:根据课本知识可知,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故C正确。
故选:C。
【点评】光的三原色是属于识记型的知识点,要牢记。
8.(3分)如图所示小王同学正在弹奏吉他。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吉他声只能在空气中传播
B.在不同位置按压吉他弦,可以改变音调
C.吉他响度大小与弹奏时所用的力度有关
D.吉他声能传递信息
【答案】A
【分析】(1)声音的传播需要靠介质,可以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传播;
(2)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大小影响声音的音调的高低;
(3)发声体振动的振幅越大,声音的响度就越大;
(4)声音能够传递信息。
【解答】解:A、吉他声不仅能在空气中传播,故A错误;
B、在不同位置按压吉他弦时,所以吉他声的音调就改变;
C、弹奏吉他弦所用的力度不同,所以声音的大小就不同;
D、吉他声可以传递信息。
故选:A。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对声音的传播条件、音调和响度的理解与掌握情况,属于基础知识。
9.(3分)重敲音叉发生的声音与轻敲音叉相比( )
A.音调变低 B.频率变大 C.响度变大 D.声速变小
【答案】C
【分析】从声音的三个特征分析:响度跟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音调跟频率有关,频率越大,音调越高。音色跟材料和结构有关,材料和结构不变时,音色不变。
【解答】解:重敲音叉振动幅度大,响度大,响度小,故重敲音叉发生的声音与轻敲音叉相比响度变大,AB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评】声音的特征有音调、响度、音色;三个特征是从三个不同角度描述声音的,且影响三个特征的因素各不相同。
10.(3分)如图所示,在A、B、C、D4个相同的玻璃瓶中,装入不同高度的水,则( )
A.用嘴依次吹瓶口,A的音调最高
B.敲打D瓶发出的声音传播得最快
C.用筷子依次敲打瓶口,B的音调最高
D.不论瓶周围有没有空气,瓶发出的声音能直接传入人耳
【答案】A
【分析】音调与振动频率的关系,频率越高,音调就越高;声速的大小与频率无关;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解答】解:A、用嘴依次吹瓶口,发出的音调最高,故A正确
B、声速的大小与频率无关,音调不同,故B错误;
C、由于瓶子中装有水的多少不同,振动快慢就不同,故D瓶音调最高;
D、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瓶发出的声音不能直接传入人耳。
故选:A。
【点评】解决此类问题要会根据响度、音色和音调的定义区分声音的三个特征,并且要知道影响三个特征的因素有哪些。
11.(3分)下列有关误差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误差就是测量中产生的错误
B.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
C.只要认真测量,就可以避免误差
D.选用精密的测量仪器可以消除误差
【答案】B
【分析】误差是在测量过程中产生的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错误是由于测量时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或不认真造成的;
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的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都可以减小误差,但不能消除误差。
【解答】解:A、误差是在测量方法正确的情况下产生的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故A错误;
B、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
C、认真测量,但不能避免误差;
D、选用精密的测量仪器可以减小误差,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对误差概念的了解,只要知道误差产生的原因就能了解为什么误差是测量中不可避免的,需要注意的是误差不是错误。
12.(3分)如图所示,某同学站在竖放的平面镜前,他看到自己在镜里所成的像应是图中的( )
A. B.
C. D.
【答案】D
【分析】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来判断像的形状:平面镜成的像,像与物大小相同,对应点连线与镜面垂直。
【解答】解: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分析,当镜面竖直放置时、等大的;符合该条件的只有D图。
故选:D。
【点评】平面镜成像特点是平面镜成像习题的重要依据,要着重掌握并能灵活运用。
(多选)13.(3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B.响度跟振动的频率有关
C.倒车雷达可以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D.音色与振幅有关
【答案】AC
【分析】(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
(2)声音的响度与振幅和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声音的音调与频率有关。
(3)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
(4)音色是取决于发声体本身的一个特性,与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有关。
【解答】解:A、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B、响度跟振动的振幅有关;
C、倒车雷达可以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D、音色是取决于发声体本身的一个特性,故D错误。
故选:AC。
【点评】此题考查了声音的利用、声音的三个特征,以及声音的传播,难度不大,属于基础知识的考查。
(多选)14.(3分)下列光现象中,属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是( )
A.小孔成像 B.湖面倒影 C.雨后彩虹 D.立竿见影
【答案】AD
【分析】光在自然界中存在三种光现象:
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在日常生活中,激光准直、小孔成像和影子的形成等都表明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当光照射到物体表面上时,有一部分光被反射回来,例如:平面镜成像、水中倒影等;
当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会偏折,发生折射现象,如:看水里的鱼比实际位置浅、海市蜃楼等,不同颜色的光折射还可能发生光的色散现象。
【解答】解:A、小孔成像表明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B、湖面倒影是平面镜成像,故B不符合题意;
C、雨后彩虹是由于空气密度不均匀而发生的光的折射;
D、立竿见影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由于光沿直线传播,叫做影子。
故选:AD。
【点评】本题考查光的直线传播的具体生活实例,需要利用生活和物理之间的联系进行判断;能否区分三种光现象: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光的折射,是本题的解题关键。
二、填空题(8题,每空1分,共17分
15.(2分)单位换算:0.27km= 2700 dm,2700s= 0.75 h。
【答案】2700;0.75。
【分析】长度的单位换算关系为:1m=10dm=100cm=1000mm;
时间的单位换算关系为:1h=60min=3600s。
可据此进率进行长度和时间的单位换算。
【解答】解:0.27km=0.27×108dm=2700dm;2700s=2700×。
故答案为:2700;0.75。
【点评】此题考查了长度和时间的单位换算,比较简单,属基础题目。
16.(3分)如图所示,刻度尺分度值是 0.1 cm,物体长度是 3.80 cm,停表的时间是 337.5s 。
【答案】(1)0.1;3.80;(2)337.5s;
【分析】(1)刻度尺的分度值为相邻的刻度线表示的长度;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之前,要明确其分度值;测量物体长度时,要观察是否从0刻度线量起,起始端从0刻度线开始,读出末端刻度值即为物体长度;注意刻度尺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2)停表的中间的表盘代表分钟,周围的大表盘代表秒,停表读数是两个表盘的示数之和;
另注意若中间表盘分针是在0~0.5分钟范围,则相应秒针的读数是在0~30秒;如果分针在0.5~1分钟范围,则秒针的读数是相应在30~60秒范围。
【解答】解:由图可知,刻度尺上1cm之间有10个小格,即此刻度尺的分度值为0.6cm;
物体左侧与0刻度线对齐,右侧与3.80cm刻度线对齐;
由图可知,在停表的中间表盘上,偏向“5”一侧,大表盘秒针的读数是相应在30~60秒范围;
在停表的大表盘上,1s之间有10个小格;指针在37.5s处,因此停表的读数为:t=3min37.5s=337.5s。
故答案为:(1)4.1;3.80;
【点评】本题考查了刻度尺的使用、停表的读数,属于基础题,难度不大。
17.(2分)古代士兵为了能及早听到偷袭敌人的马蹄声,常常睡在地上,其原因是 固体 能够传声。通常认为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 340m/s 。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在不同介质中,声音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声音在固体中传播的速度最快,在液体中次之,在气体中传播的最慢。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解答】解:声音在固体中传播速度最快,在液体中次之。士兵利用声音在固体传播速度比在气体中快的特点,做好准备。
故答案为:固体;340m/s。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声音在不同介质中速度不同的掌握情况,注重了理论联系实际。
18.(1分)2009年7月22日上午9:30,在我国长江流域地区将发生“日全食”现象。如图所示,发生“日全食”时太阳、地球、月球应处在同一直线上 乙 所示的位置。(填“甲”或“乙”)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因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当月球转到地球和太阳之间,月球挡住了太阳照向地球的光,我们就看不到太阳,这就是日食。
【解答】解:日食是月球挡住了太阳照向地球的光,月球在地球和太阳之间,乙是地球。
故答案为:乙。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日食的成因,是一道应用题;考查的是我们运用所学的物理知识解释自然现象的能力。
19.(2分)如图所示,用一张硬卡片拨动木梳的齿,能听到木梳发出的声音 振动 而产生的。用相同的力显著改变拨动木梳齿的快慢,能够听出声音的 音调 (选填“响度”或“音调”)发生了变化。
【答案】振动;音调。
【分析】解决此题的关键是要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音调的高低与发声体振动快慢有关,物体振动越快,音调就越高。
【解答】解:用一张硬卡片拨动木梳的齿,能听到卡木梳发出声音;
当用相同的力显著改变拨动木梳齿的快慢时,木梳齿振动的快慢不同。
故答案为:振动;音调。
【点评】本题考查声音的产生和影响声音音调的因素,相对比较简单,属于基础题。
20.(3分)某同学测得木块长度的五次记录分别为17.58cm、17.61cm、17.6cm、17.59cm、17.60cm,该同学所用刻度尺的分度值为 0.1 cm,其中有一个测量值是明显错误的,它是 17.6 ,这块木块的长度为 17.60 cm。
【答案】1mm;17.60cm。
【分析】(1)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时,应该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测量结果的最后一位是估读值,倒数第二位是准确值,即刻度尺的分度值,根据测量记录数据确定刻度尺的分度值;
(2)为了减小测量误差,物体的测量结果应等于各测量值的平均值。
【解答】:(1)由物体长度记录数据17.58cm,可知测量结果准确到mm;
某学生测得木块长度的四次记录分别为17.58cm、17.61cm、17.60cm,所以这四个值中的17.6s是错误的,而是读数错误,应去掉。
(2)学生身高为h=≈17.60cm;
故答案为:3mm;17.60cm。
【点评】本题考查了根据记录数据确定刻度尺的分度值,求测量值的平均值问题,掌握刻度尺的读数方法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21.(2分)学校、医院等公共场所里悬挂着“肃静”牌,在 声源处 (选填“声源处”、“传播过程中”、“人耳处”)减弱了噪声,街头的噪声监测仪上基本保持在50 dB 左右。
【答案】声源处;dB
【分析】(1)减弱噪声的方法有:在声源处减弱噪声、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2)人们以分贝(dB)为单位来表示声音强弱的等级。
【解答】解:“肃静”是不让说话,即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人们以分贝(dB)为单位来表示声音强弱的等级,街头的噪声监测仪上基本保持在50dB左右。
故答案为:声源处;dB。
【点评】此题考查减弱噪声的方法,以及对声音的强弱的表示方法和等级划分的了解和掌握;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22.(2分)如图是甲、乙、丙三种声音在示波器上显示的波形图,甲、乙、丙中响度最大的是 乙 ,音调最高的是 丙 。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振幅影响响度,频率(振动快慢)影响音调;波形中,波的幅度大小表示物体振动时振幅的大小,从而说明响度的大小;波的疏密程度表示物体振动的快慢(频率),从而说明音调的高低;对比三幅图,可找出振幅最大的和振动频率最高的。
【解答】解:读图可知,甲、乙、丙中波形振幅最大的是乙,响度最大的是乙,因此音调最高的是丙。
故答案为:乙;丙。
【点评】通过比较声音的波形图来考查频率对音调的影响和振幅对响度的影响,解题的关键是能够从波形图上看懂频率和振幅。
三、实验探究题(23题10分,24题12分,25题6分,共28分)
23.(10分)在学习吉他演奏过程中,亮亮发现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是受各种因素影响的,他决定对此进行探究。
经过和同学们的讨论,提出了以下猜想:
猜想1: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横截面积有关;
猜想2: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长度有关;
猜想3: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材料有关。
为了验证上述猜想是否正确,他们找到了如表所列的9种规格的琴弦,因为音调的高低取决于声源振动的频率
编号 材料 长度/cm 横截面积/mm2
A 铜 60 0.76
B 铜 60 0.89
C 铜 60 1.02
D 铜 80 0.76
E 铜 80 1.02
F 铜 100 0.76
G 钢 80 1.02
H 尼龙 80 1.02
I 尼龙 100 0.89
(1)如果选用编号为A、D、F的琴弦进行实验,是为了验证猜想 2 ;
(2)为了验证猜想2,亮亮选用编号为C、H、I的琴弦进行实验,他这样的选择 不合理 (选填“合理”或“不合理”),原因是 应控制琴弦的材料和横截面积相同,而C与H、I的材料、横截面积不同 。
(3)表中有的材料的规格还没有填全,为了验证猜想3,必须知道该项内容;
(4)随着实验的进行,亮亮又觉得琴弦音调的高低与琴弦的松紧程度有关,为了验证这一猜想 选取材料、长短、粗细相同的琴弦,调整它们的松紧程度不同 的琴弦进行实验。
【答案】(1)2;(2)不合理;应控制琴弦的材料和横截面积相同,而C、H、I 琴弦的材料、横截面积不同;(3)80;1.02;(4)选取材料、长短、粗细相同的琴弦,调整它们的松紧程度不同。
【分析】(1)猜想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横截面积、琴弦的长短、琴弦的材料有关。
探究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与琴弦的横截面积的关系时,控制琴弦的长度和材料不变。
探究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与琴弦的长短的关系时,控制横截面积和材料不变。
(2)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与琴弦的材料的关系时,控制横截面积和长度不变。
(3)猜想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松紧有关,控制琴弦的长度、横截面积、材料都不变。
【解答】解:(1)A、D、F琴弦的横截面积和材料都相同,故是为了验证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
(2)如果验证猜想: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长短有关,长短不同、I的材料,故选择 C、H、I 。
(3)如果验证猜想三: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材料有关,故表格应该填入与G,即80。
(4)探究琴弦音调的高低还与琴弦的松紧程度有关,控制琴弦的长度、材料都不变,比较音调的高低。
故答案为:(1)2;(2)不合理,而C、H、I 、横截面积不同;1.02、长短,调整它们的松紧程度不同。
【点评】控制变量法在探究类似的物理问题时,经常用到,所以要会理解应用。
24.(12分)为了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小明和小华一起做了实验:小明把手放在喉咙处,大声讲话;小华把发声的音叉放在水中,可以激起水花。
(1)通过对上面的种种实验现象的分析,得出的结论:声音是由发声体的 振动 产生的。
(2)小华同学用手使劲敲桌子,发出很大的响声,说明声音的 响度 大;这种特性由 振幅 决定。
(3)小明、小华等同学在探究完上述问题之后,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声音是怎样从发声物体传播到远处的?针对这一问题,他们经过认真地思考
①声音要传播出去,需要物质作传声介质
②声音要传播出去,不需要物质作传声介质
究竟哪一种猜想是正确的呢?小明他们进行了如下的实验:
装在真空罩内响铃的手机,随着向外不断抽出空气,结果发现手机铃声越来越 小 (选填“大”或“小”),由此现象可以推理:猜想 ① 是正确的(选填“①”、“②”)。
【答案】(1)振动;(2)响度;振幅;(3)小;①。
【分析】(1)由声音产生的条件解答;
(2)声音的强弱叫响度。响度决定于发声体的振幅和距离发声体的远近;
(3)声音的传播需要靠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解答】解:(1)讲话是声带的振动,音叉发声使水振动;
(2)响度与振幅有关,用力敲桌子,所以响度增大;
(3)瓶内空气越来越少,声音就越来越小,因此猜想①是正确的;
故答案为:(1)振动;(2)响度;(3)小;①。
【点评】此题考查了声音的产生、传播以及声音的特性等,难度不大。
25.(6分)如图所示,测量一块小蜡块的体积,实验步骤如下:
①往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如图甲所示,读出水的体积V1=24mL。
②用细线拴住一枚铁钉。
③将铁钉慢慢地浸没在量筒内的水中,如图乙所示,此时量筒的示数为V2= 26 mL。
④用细线将铁钉和蜡块拴在一起。
⑤将铁钉和蜡块慢慢地浸没在量筒内的水中,如图丙所示,量筒的示数为V3=47mL,则蜡块的体积为 21 cm3。
分析上述步骤,蜡块的体积可表示为V= V3﹣V2 (用V1、V2、V3中的物理量表示)。
【答案】③26;⑤21;V3﹣V2。
【分析】(1)在量筒读数时,视线与量筒中凹形液面底部相平;
(2)据实际情况分析即可判断;
【解答】解:据题意可知,
①.往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故读出水的体积V1=24mL;
②.用细线拴住一枚铁钉;
③.将铁钉慢慢地浸没在量筒内的水中2=26mL;
④.用细线将铁钉和蜡块拴在一起;
⑤.将铁钉和蜡块慢慢的浸没在量筒内的水中2=47mL,则蜡块体积为:47mL﹣26mL=21mL=21cm3。
故据题意可知,蜡块的体积可表示为V=V3﹣V4。
故答案为:③26;⑤21;V3﹣V2。
【点评】本题考查了量筒的正确使用和测量体积的过程,是一道基础题目。
四、计算题(26题5分,27题8分,共13分)
26.(5分)一辆轿车正匀速驶向一座高山,司机鸣笛后6s听到回声,若汽车行驶时的速度是20m/s(空气中声速为340m/s)。
【答案】汽车司机听到回声时距离高山960m;不能;因为月球上是真空,真空不能传声。
【分析】(1)司机鸣笛后,声音传到高山返回汽车时,汽车以20m/s的速度已经前行了6s,根据速度公式可求汽车行驶的距离;在这段时间内,声音和汽车行驶的路程之差是司机听到回声时汽车与高山距离的2倍,根据速度公式求司机听到回声时汽车与高山距离;
(2)声波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播声波。
【解答】解:(1)由v=可得,汽车行驶的距离:
s1=v1t=20m/s×8s=120m,
声音传播的距离:
s2=v2t=340m/s×4s=2040m,
设汽车司机听到回声时距离高山为s,
则:2s=s2﹣s5,
s===960m。
(2)这种方法能不能用来测量地球和月球之间的距离,因为月球上没有空气。
答:汽车司机听到回声时距离高山960m;不能,真空不能传声。
【点评】本题考查了速度公式及回声测距离的应用,关键是弄清声音和汽车行驶的路程之差是司机听到回声时汽车与高山距离的2倍。
27.(8分)如图所示,长度为150m的火车在笔直的轨道上匀速行驶,在从山崖驶向大桥的过程中,鸣笛5s后,火车头到达桥头,听到回声30s后,车尾驶过桥尾。(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
(1)火车的速度为多少m/s?
(2)大桥的长为多少m?
(3)鸣笛时,火车车头到山崖多少m?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1)已知火车头距离桥头的距离和鸣笛时间,利用速度公式计算火车的速度;
(2)利用速度公式求出火车完全通过大桥的路程,则大桥的长度等于火车完全通过大桥的路程与火车长度之差;
(3)声音和火车行驶的路程之差是司机鸣笛时火车车头距山崖距离的2倍,据此求出鸣笛时火车头距山崖的距离。
【解答】解:(1)火车的速度:
v车===40m/s;
(2)火车完全通过大桥的路程:
s2=v车t2=40m/s×30s=1200m,
则大桥的长度:
L桥=s4﹣L车=1200m﹣150m=1050m;
(3)声音传播的路程:
s声=v声t=340m/s×5s=1700m,
设司机鸣笛时车到山崖的距离为s,
则:2s=s声﹣s7,
所以s===750m。
答:(1)火车的速度为40m/s;
(2)大桥的长度为1050m;
(3)鸣笛时,火车车头到山崖的距离为750m。
【点评】本题考查了速度公式及回声测距离的应用,解题的关键是弄清声音和火车行驶的路程之差是鸣笛时火车与山崖距离的2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