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山东省济南市商河县中考化学冲刺试卷(二)(含解析)

2023年山东省济南市商河县中考化学冲刺试卷(二)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0小题,共20.0分)
1. 成语是汉语的精髓之一,有趣的是很多成语的本意都与物质的变化有关,在下列成语中一定包含有化学变化的是( )
A. 火上浇油 B. 花香四溢 C. 木已成舟 D. 滴水成冰
2. 分类可以帮助我们把相同的事物归为一类,以便找到其中的规律。下列分类正确的是( )
A. 空气污染物:、、臭氧 B. 常见的碱:烧碱、氨水、纯碱
C. 铵态氮肥:碳铵、尿素、硫酸铵 D. 供能的营养素:糖类、油脂、蛋白质
3. 下列“课外实验”不能达到预期目的的是( )
A. 用发酵粉含碳酸氢钠和有机酸等与面粉、水混合做发面食品
B. 用空塑料瓶、小卵石、石英砂、活性炭、膨松棉等制作简易净化器
C. 向洗净的碎鸡蛋壳中加入食盐水可制二氧化碳
D. 用酒精浸泡捣烂的某些植物的花瓣可制酸碱指示剂
4. 近日,针对国内某知名饮用水品牌深陷“质量门”引起社会各界广泛热议,由其引发的瓶装水标准等问题受到持续关注.饮用水的在之间,才符合健康标准.若要使低于的天然水达到饮用水的酸碱度范围,下列处理方法最可行的是( )
A. 加热 B. 加入适量纯碱 C. 加入适量氯化钡 D. 加入适量明矾
5. 关于下列符号或图示的说法正确的是 ( )
;;;;;
A. 表示两个氮原子 B. 和所表示的微粒可化合形成
C. 和均表示离子 D. 由可知锡的中子数和质子数均为
6. 推理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思维方法,下列推理中合理的是( )
A. 碱溶液的大于,所以大于的溶液一定是碱溶液
B. 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所以均一、稳定的物质一定是溶液
C. 氧化物中一定含有氧元素,所以含氧元素的化合物一定是氧化物
D. 某物质在氧气中燃烧后生成二氧化碳,所以该物质中一定含有碳元素
7. 化学科学的神奇之处在于它能改造物质世界,化学改变世界的途径是使物质发生化学变化。以下过程一定涉及到化学变化的是( )
A. 抗疫工作者穿戴隔离衣,佩戴防护眼罩 B. 高压风机将冰片粉碎、吹出,形成雪花
C. “天宫课堂”在轨演示水油分离实验 D. 中国科学家用二氧化碳合成淀粉
8. 下列实验现象描述错误的是( )
A. 氢氧化钠固体放置于空气中:表面潮湿并逐渐溶解
B. 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
C. 将乒乓球碎片和滤纸碎片分开放在一块薄铜片两侧,加热铜片中部:虑纸片先燃烧
D. 将碳酸饮料放在阳光下暴晒:产生气泡
9. 乙醇作为一种清洁能源,已成为各国可再生能源的发展重点之一。如图为乙醇充分燃烧的微观示意图,下列有关该反应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 反应生成丙和丁的分子个数比是: B. 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发生改变
C. 反应前后各元素的化合价均没有变化 D. 该反应中共涉及到三种氧化物
10. 某同学郊游时不慎被蜜蜂蛰伤,蜜蜂的刺液是酸性的。为减轻疼痛可以在蛰伤处涂抹( )
A. 食醋 B. 牛奶
C. 食盐水 D. 肥皂水
二、多选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20.0分)
11. 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某物质中只含有游离态的氧元素,则该物质可能是单质
B.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C. 化学反应前后,催化剂的质量和性质保持不变
D. 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的一种微粒
12. 向一定质量的和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质量锌粉,充分反应后过滤,得滤液和滤渣。向滤液中加入稀盐酸,无沉淀产生。根据实验现象分析判断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滤液中一定存在 B. 滤液的颜色一定呈蓝色
C. 滤渣中只含有和 D. 滤渣的质量一定大于加入锌粉的质量
13. 实验方案设计是实验探究的重要环节。除去下列各组物质中的少量杂质,采用的相应除杂方案合理的是( )
物质 杂质 除杂方案设计
溶液 加入适量的氯化钙溶液,过滤
加入过量稀硫酸溶液,过滤
溶液 加入适量的氢氧化钠溶液,过滤
将混合气体依次通过氢氧化钠溶液、浓硫酸
A. B. C. D.
14. 下列图象不能正确反映其对应关系的是( )
A. 向的溶液中加水
B. 等质量的镁粉和铝粉与足量的等质量分数的盐酸反应
C. 两份等质量、等溶质质量分数的过氧化氢溶液在有无的情况下反应
D. 向含有硫酸和硫酸铜的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
15. 向盛有和的混合溶液的烧杯中,先后滴加溶液、的溶液。烧杯中沉淀的质量与加入溶液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点对应溶液
B. 点的溶质只有一种
C. 所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D. 原溶液中和的质量之比为:
三、填空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22.0分)
16. 小刚收集到一杯浑浊的黄河水,他要模拟自来水厂的净水过程,最终制成蒸馏水,其实验过程如图。请回答以下问题:
操作的名称是______,其中玻璃棒的作用是______。
日常生活中常用______的方法降低水的硬度。
其中物质的名称是______,它能作絮凝剂,是因为它溶于水后生成具有吸附作用的胶状物氢氧化铝,氢氧化铝的化学式为______。
若经过操作后,所得的液体仍浑浊,其原因可能是______写一点。
17. 化学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铁锈蚀的条件是______,用盐酸除去铁锈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用洗洁精清洗油污,是利用了洗洁精的______作用。
家用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甲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喝了汽水以后常常会打嗝,这种现象说明______。
铝的化学性质很活泼,但家里用了很久的水壶很少出现腐蚀,请用化学方程式说明其中的原理______。
做发面食品时常用发酵粉,发酵粉的主要成分是碳酸氢钠,其俗名是______。
四、推断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3.0分)
18. 是初中化学里常见的八种物质,已知、、是黑色固体,、是由相同元素组成的气体氧化物,为紫红色固体单质,为红棕色粉末,是蓝色溶液,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部分物质已略
请根据上述信息判断物质和的化学式:物质是______,物质是______.
请说出物质在生活中具有的一种用途是______.
请根据上述信息判断蓝色溶液里一定含有的离子是______用化学符号填空.
根据述信息写出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
五、简答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3.0分)
19. 某实验中学化学探究小组测定当地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取样将其敲打粉碎后,称出放入质量为的烧杯内样品中固体杂质既不溶于水也不与盐酸反应,然后加入某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稀盐酸,用玻璃棒搅拌至不再产生气泡为止.反应所需时间和烧杯及其所盛物质的总质量的关系如图所示.通过计算回答:
将石灰石样品敲打粉碎的主要目的是______.
实验结束后,共放出多少二氧化碳?
求该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计算结果精确到
六、实验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2.0分)
20. 实验室现有大理石、氯酸钾、二氧化锰、溶质质量分数的浓盐酸及相关仪器和用品,请结合下列装置回答问题:
Ⅰ、制取氧气:
根据所给药品制取氧气,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 。
仪器一般情况下的用途是:用作 ______ 的反应容器,在常温或加热时使用。
实验室使用装置收集氧气是因为:氧气 ______ 且不与水反应,收集氧气时集气瓶内气体增多,使瓶内压强 ______ 填“大于”或“小于”外压,水被排出。
Ⅱ、制取二氧化碳: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选择的装置是 ______ 填序号。
实验前应先将浓盐酸稀释成稀盐酸稀释时用到的仪器有:量筒、胶头滴管、玻璃棒、 ______ 。若配制质量分数的稀盐酸,则需所给浓盐酸的质量为 ______ 。
答案和解析
1.【答案】
【解析】解:、油燃烧能生成水和二氧化碳等物质,属于化学变化;
B、花香四溢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C、木已成舟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D、滴水成冰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故选:。
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解答本题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没有新物质生成就属于物理变化.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就属于化学变化.
解答本题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就属于化学变化.
2.【答案】
【解析】解:、、臭氧属于空气污染物,是空气的成分,不是空气污染物,故A错;
B、烧碱是氢氧化钠属于碱,氨水也是碱;纯碱即碳酸钠,电离出钠离子和碳酸根离子,属于盐,不是碱,故B错;
C、碳铵、硫酸铵属于铵态氮肥;尿素化学式是不含有铵根离子,不属于铵态氮肥,故C错;
D、糖类、油脂以及蛋白质都属于供能的营养物质,故D正确。;
故选:。
A、根据二氧化碳不属于空气污染物进行分析;
B、根据纯碱属于盐,不属于碱进行分析;
C、根据铵态氮肥的特点进行分析;
D、根据常见的供能物质进行分析。
解答本题关键是知道二氧化碳不属于空气污染物,纯碱属于盐,不属于碱,铵态氮肥的特点,熟悉常见的供能物质。
3.【答案】
【解析】解:、用发酵粉含碳酸氢钠和有机酸等与面粉、水混合做发面食品,碳酸氢钠和有机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故选项“课外实验”能达到预期目的。
B、小卵石和石英砂、膨松棉能够起到过滤的作用,活性炭能吸附可溶性杂质、异味及色素,可以达到净水的目的,故选项“课外实验”能达到预期目的。
C、鸡蛋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不与食盐水反应,故选项“课外实验”不能达到预期目的。
D、某些植物的花瓣的汁液可作酸碱指示剂,可用酒精浸泡得到溶液,故选项“课外实验”能达到预期目的。
故选:。
A、根据盐的化学性质,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用小卵石、石英沙、活性炭等用品制作的简易净水器的原理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鸡蛋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某些植物的花瓣的汁液可作酸碱指示剂,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是很大,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是考查学生能力的主要类型,同时也是实验教与学难点,在具体解题时要对其原理透彻理解,可根据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结合实验目的进行分析判断。
4.【答案】
【解析】解:要使低于的天然水达到饮用水的酸碱度范围,就是增大水的,
A、加热不能降低水的酸性,错误;
B、可以采用加入适量纯碱的方法,酸性物质与碱性物质反应,酸性减弱;
C、氯化钡是有毒的物质,错误;
D、明矾加入水中不能降低水的酸性,错误;
故选B.
根据已有的溶液的酸碱性和降低的方法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本题考查的是溶液的酸碱性与的关系,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的知识进行.
5.【答案】
【解析】解:可以表示氮气、氮气由氮元素组成、个氮分子、个氮分子由个氮原子构成,故A错误;
B.表示的微粒是,带个单位正电荷,表示的微粒是,带个单位负电荷,两者可以形成化合物,故B正确;
C.中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表示原子,中质子数小于核外电子数,带负电荷,表示阴离子,故C错误;
D.元素周期表的一格中,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由原子序数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由可知锡的质子数为,中子数未知,故D错误。
故选:。
本题考查化学用语的意义及书写,解题关键是分清化学用语所表达的对象是分子、原子、离子还是化合价,才能在化学符号前或其它位置加上适当的计量数来完整地表达其意义,并能根据物质化学式的书写规则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才能熟练准确的解答此类题目。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化学用语的书写和理解能力,题目设计既包含对化学符号意义的了解,又考查了学生对化学符号的书写,考查全面,注重基础,题目难度较易。
6.【答案】
【解析】解:碳酸钠溶液显碱性,但碳酸钠不属于碱,碳酸钠溶液属于碱性溶液,故错误;
B.均一、稳定的物质不一定是溶液,如水,故错误;
C.高锰酸钾含有氧元素,但不属于氧化物,故错误;
D.某物质在氧气中燃烧后生成二氧化碳,说明该物质中一定含有碳元素,故正确;
故选:。
A.大于的溶液是碱性溶液,据此解答;
B.水是均一、稳定的物质,据此解答;
C.根据氧化物的定义解答。
D.根据反应前后碳元素守恒解答。
本题考查学生对物质的分类的掌握,难度系数不大。
7.【答案】
【解析】解:、抗疫工作者穿戴隔离衣,佩戴防护眼罩,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A错误;
B、高压风机将冰片粉碎、吹出,形成雪花,只是形状的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B错误;
C、“天宫课堂”在轨演示水油分离实验,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C错误;
D、中国科学家用二氧化碳合成淀粉,有新物质淀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D正确;
故选:。
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依据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本题考查了物质的变化判断,明确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是解题关键,题目难度不大。
8.【答案】
【解析】解:、氢氧化钠固体易潮解,所以氢氧化钠固体放置于空气中,固体表面潮湿并逐渐溶解,故A正确;
B、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故B正确;
C、乒乓球碎片的着火点低于滤纸碎片的着火点,所以将乒乓球碎片和滤纸碎片分开放在一块薄铜片两侧,加热铜片中部,乒乓球碎片先燃烧,故C错误;
D、碳酸受热易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且二氧化碳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所以将碳酸饮料放在阳光下暴晒会产生气泡,故D正确。
故选:。
A、根据氢氧化钠易潮解来分析;
B、根据硫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来分析;
C、根据可燃物的着火点来分析;
D、根据物质的性质来分析。
本题考查了物质的性质以及实验现象的描述,难度不大。
9.【答案】
【解析】解:由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可知,乙醇与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A、由化学方程式可知,反应生成丙和丁的分子个数比是:,说法正确;
B、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发生改变,说法错误;
C、反应中的氧气是一种单质,其中氧元素的化合价为零,而生成物均为化合物,因此该反应前后一定存在元素化合价的改变,说法错误;
D、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且其中有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因此该反应中涉及到二氧化碳和水两种氧化物,说法错误。
故选:。
观察微观结构过程图,分析反应物、生成物,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据其意义等分析判断有关的问题。
要想解答好这类题目,要理解和熟记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难度不大。
10.【答案】
【解析】解:因为蜜蜂的刺液是酸性的,所以应该涂抹显碱性的物质。
A、食醋的小于,显酸性,故选项错误。
B、牛奶的小于,显酸性,故选项错误。
C、食盐水的约等于,显中性,故选项错误。
D、肥皂水的大于,显碱性,故选项正确。
故选:。
当溶液的等于时,呈中性。当溶液的大于时,呈碱性。当溶液的小于时,呈酸性;根据题意,蜜蜂的刺液是酸性的,可以依据中和反应的原理,涂抹显碱性的物质。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中和反应的原理和溶液大小之间的关系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1.【答案】
【解析】解:、某物质中只含有游离态的氧元素,则该物质可能是单质,例如氧气中含有游离态的氧元素,故选项正确;
B、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选项正确;
C、化学反应前后,催化剂的质量和化学性质保持不变,故选项错误;
D、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故选项错误。
故选:。
根据单质的定义,原子的定义,催化剂的定义以及分子的定义进行解答。
本题考查了单质、原子、催化剂、分子的定义,题目较易。
12.【答案】
【解析】解: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为:锌铜银,向一定量的和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锌粉,锌会先与硝酸银反应,然后锌再与硝酸铜反应,充分反应后过滤,得滤液和滤渣。向滤液中加入稀盐酸,无沉淀产生,说明混合溶液中硝酸银完全反应,所以
A、锌与硝酸银反应生成硝酸锌和银,滤液中一定存在,故A正确;
B、锌会将完全银置换出来,但是无法判断硝酸铜参加反应情况,所以滤液的颜色是否呈蓝色无法判断,故B错误;
C、锌与硝酸银反应生成硝酸锌和银,滤渣中一定有,故C错误;
D、每份质量的锌会置换出份质量的银,每份质量的锌会置换出份质量的铜,所以无法判断滤渣的质量一定大于加入锌粉的质量,故D错误。
故选:。
根据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为:锌铜银,向一定量的和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锌粉,锌会先与硝酸银反应,然后锌再与硝酸铜反应,充分反应后过滤,得滤液和滤渣。向滤液中加入稀盐酸,无沉淀产生,说明混合溶液中硝酸银完全反应,进行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难度不大,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加强记忆即可完成。
13.【答案】
【解析】解:、能与适量的氯化钙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能除去杂质但引入了新的杂质氯化钠,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
B、、均能与过量稀硫酸溶液反应,不但能把杂质除去,也会把原物质除去,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
C、能与适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和氯化钠,再过滤,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正确。
D、能与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氢气不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再通过浓硫酸进行干燥,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正确。
故选:。
根据原物质和杂质的性质选择适当的除杂剂和分离方法,所谓除杂提纯,是指除去杂质,同时被提纯物质不得改变。除杂质题至少要满足两个条件:加入的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不能与原物质反应;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
物质的分离与除杂是中考的重点,也是难点,解决除杂问题时,抓住除杂质的必需条件加入的试剂只与杂质反应,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14.【答案】
【解析】解:、向的溶液中不断加水稀释,溶液始终显酸性,不可能大于或等于,故选项图象错误.
B、镁的活动性比铝强,反应速率快,反应时间短;等质量的镁粉和铝粉与足量的等质量分数的盐酸反应,铝生成氢气的质量比镁多,故选项图象正确.
C、两份等质量、等溶质质量分数的过氧化氢溶液在有无的情况下反应,催化剂只能影响反应速率,不影响产生氧气的质量,故选项图象错误.
D、向含有硫酸和硫酸铜的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先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开始时不会生成沉淀,硫酸消耗完再与硫酸铜反应会生成氢氧化铜沉淀,故沉淀的质量先是零,滴加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后,再不断上升,最后形成一条水平直线;故选项图象正确。
故选:。
A、向的溶液中不断加水稀释,溶液始终显酸性,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镁的活动性比铝强,结合等质量的两种金属与足量的等质量分数的盐酸反应生成氢气的质量,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催化剂的特征一变二不变,进行分析判断。
D、向含有硫酸和硫酸铜的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先与硫酸反应,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是一道图象坐标与化学知识相结合的综合题,解题的关键是结合所涉及的化学知识,正确分析各变化的过程,注意分析坐标轴表示的意义、曲线的起点、折点及变化趋势,进而确定正确的图象.
15.【答案】
【解析】解:向盛有和的混合溶液的烧杯中,先后滴加溶液、的溶液,发生的反应为、、、;其中沉淀溶于水,沉淀不溶于酸;
A、由图示可知,点后加入稀硫酸,但到段沉淀质量并没有减少,说明到段所加的稀硫酸被混合溶液中的氢氧化钠所消耗,说明点溶液中含有氢氧化钠,溶液显碱性,值应该大于,故选项错误;
B、点对应溶液中氢氧化钡、氢氧化钠均被消耗完,此时溶液中只含有硫酸钠一种溶质,故选项正确;
C、根据图示可知,产生的氢氧化镁沉淀质量为,设所加硫酸镁溶液中硫酸镁的质量为,
硫酸镁与氢氧化镁沉淀的质量关系为


,则所加硫酸镁溶液中硫酸镁的质量分数为
故选项正确;
D、根据图示可知生成的硫酸钡沉淀的质量为,可求出混合溶液中氢氧化钡的质量,设混合溶液中氢氧化钡的质量为,生成的氢氧化镁沉淀的质量为



说明氢氧化钡产生的氢氧化镁的质量为
设氢氧化镁消耗的硫酸的质量为



说明氢氧化钠消耗的硫酸的质量为
设混合溶液中氢氧化钠的质量为,氢氧化钠与消耗的硫酸的质量关系为



故混合溶液中氢氧化钡与氢氧化钠的质量比为::
故选项错误;
故选:。
A、根据段沉淀质量不发生改变进行分析;
B、根据点溶液中的成分进行分析;
C、根据氢氧化镁沉淀的质量进行计算;
D、根据所消耗的硫酸及产生的沉淀的质量进行计算。
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图示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难度较大。
16.【答案】过滤 引流 煮沸 明矾 滤纸破损或者液面高于滤纸的边缘、承接的烧杯不干净
【解析】解:过滤是分离不溶性固体和液体的方法,经过操作得到了固体和液体,故操作时过滤,其中玻璃棒的作用是引流;
加热煮沸的方法能将硬水中含有的可溶性钙镁化合物转化为不溶性的钙镁化合物,从而降低水的硬度;
明矾能作絮凝剂,是因为明矾溶于水后生成具有吸附作用的胶状物氢氧化铝,氢氧化铝表示为;
过滤中滤纸破损、液面高于滤纸的边缘、承接的烧杯不干净都可能造成滤液浑浊。
故答案为:过滤;引流;
煮沸;
明矾;;
滤纸破损或者液面高于滤纸的边缘、承接的烧杯不干净。
过滤是分离不溶性固体和液体的方法;
根据硬水软化方法进行分析;
根据明矾的净水作用分析;
根据过滤操作的注意事项分析。
本题考查了净水的知识,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结合题干叙述进行.
17.【答案】与氧气、水共存 乳化 气体的溶解度与温度有关,温度升高,气体的溶解度减小 小苏打
【解析】解:铁生锈其实质上是铁和空气中的氧气和水分发生复杂的化学反应;铁锈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铁,和盐酸反应会生成氯化铁和水,其化学方程式为:;故填:与氧气、水共存;;
用洗洁精清洗油污,是利用了洗洁精的乳化作用;故填:乳化;
甲烷与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故填:;
喝了汽水以后常常会打嗝,原因是温度升高,二氧化碳的溶解度减小,这种现象说明气体的溶解度与温度有关,温度升高,气体的溶解度减小;故填:气体的溶解度与温度有关,温度升高,气体的溶解度减小;
铝的化学性质很活泼,但家里用了很久的铝壶很少出现腐蚀,是因为铝和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了氧化铝保护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故填:;
碳酸氢钠俗称小苏打;故填:小苏打。
根据铁的锈蚀条件、反应的原理来分析;
根据除去油污的原理来分析;
根据化学反应的原理来分析;
根据气体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来分析;
根据铝的性质以及化学反应的原理来分析;
根据物质的名称与俗称来分析。
化学来源于生产、生活,也服务于生产、生活,与生产、生活相关的化学知识,是中考热点之一。
18.【答案】 灭火
【解析】解: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为紫红色固体单质,所以是铜;根据、、是黑色固体,和高温能反应生成和,所以可能是氧化铜,可能是碳,生成的为蓝色溶液和反应产生,所以可能是铁,可能是硫酸铜;根据、是由相同元素组成的气体氧化物,是二氧化碳,能与反应生成,所以是一氧化碳,一氧化碳能与红棕色粉末反应生成铁,所以是氧化铁,经过验证,推导正确,所以是,是;
根据分析,物质为二氧化碳,在生活中具有的一种用途是灭火.
根据上述信息判断蓝色溶液里一定含有的离子是.
根据信息:反应是碳和二氧化碳在高温的条件下生成一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
反应是铁和硫酸铜溶液生成铜和硫酸亚铁,化学方程式为:;
故答案为:
,灭火.;.
根根据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为紫红色固体单质,所以是铜;根据、、是黑色固体,和高温能反应生成和,所以可能是氧化铜,可能是碳,生成的为蓝色溶液和反应产生,所以可能是铁,可能是硫酸铜;根据、是由相同元素组成的气体氧化物,是二氧化碳,能与反应生成,所以是一氧化碳,一氧化碳能与红棕色粉末反应生成铁,所以是氧化铁,然后将推出的物质进行验证即可.
在解此类题时,首先将题中有特征的物质推出,然后结合推出的物质和题中的转化关系推导剩余的物质,最后将推出的各种物质代入转化关系中进行验证即可.
19.【答案】增大接触面积,加快反应速率
【解析】解:为避免样品中碳酸钙不能完成反应,可把样品粉碎,增大样品与盐酸的接触面积,此举还可以加快反应的速率;
故答案为:增大接触面积,加快反应速率;
图中质量轴上每个小刻度表示,所以完全放出气体后剩余物质总质量为;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因此放出气体二氧化碳的质量
答案:放出气体二氧化碳的质量是;
设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为,



解之得:
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
答:该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是.
根据反应时间曲线可查出碳酸钙完全反应后放出气体二氧化碳的质量,利用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计算出所取样品中碳酸钙质量,碳酸钙质量与样品质量比即样品中碳酸的质量分数.
准确判断图中刻度值是正确解决本题一个重要细节,是正确判断生成二氧化碳质量的关键.
20.【答案】 少量试剂 不易溶于水 大于 烧杯
【解析】解:根据所给药品制取氧气,该药品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氯酸钾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受热分解生成氯化钾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仪器是试管,一般情况下的用途是:用作少量试剂的反应容器,在常温或加热时使用;
实验室使用装置收集氧气是因为:氧气不易溶于水且不与水反应,收集氧气时集气瓶内气体增多,使瓶内压强大于外压,水被排出;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常用大理石或石灰石与盐酸反应,大理石或石灰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该反应的反应物是固体和液体,不需加热,属于固、液混合不加热型,二氧化碳密度大于空气,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选择的制取装置是;
实验前应先将浓盐酸稀释成稀盐酸稀释时用到的仪器有:量筒、胶头滴管、玻璃棒、烧杯。设需所给浓盐酸的质量为;溶液在稀释过程中,溶质质量不变,则有:,。
故答案为:;
少量试剂;
不易溶于水;大于;

烧杯;。
根据氯酸钾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受热分解生成氯化钾和氧气进行分析。
根据仪器的用途进行分析。
根据氧气不易溶于水且不与水反应进行分析。
根据大理石或石灰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该反应的反应物是固体和液体,不需加热,属于固、液混合不加热型进行分析。
根据溶液在稀释过程中,溶质质量不变,稀释时用到的仪器进行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常见气体的发生装置与收集装置的探究,发生装置依据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选择,收集装置依据气体的密度和溶解性选择。
第1页,共1页

延伸阅读:

标签:

上一篇:辽宁省辽阳市2022-2023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下一篇:2024届新高考化学一轮专题---分子结构与性质(含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