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和碱
一、单选题
1.下列实验方案,不能达到预期目的的是
A.用体温计测量人体的温度 B.用测电笔辨别火线和零线
C.用排水集气法收集氧气 D.用酚酞试液鉴别稀硫酸和硫酸钠溶液
2.将Cu、CuO、Cu(OH)2的混合物12g加入到稀硫酸中,恰好完全反应后,过滤,得到含硫元素的3.2%的溶液50g和滤渣4g,则原混合物中Cu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A.70% B.60% C.40% D.33%
3.用稀酸M探究物质的性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②处有气泡、③处无现象,则金属活动性: Zn> Cu
B.④处铁锈消失,有气泡产生,则铁锈与稀酸反应生成了H2
C.①②④⑤处有明显现象,则M一定为稀HCl
D.若⑥处为NaOH溶液,滴加酚酞呈无色,则溶液的pH=7
4.根据你所学的化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判断,下列说法或做法不正确的是
A.煤、石油和天然气都属于不可再生能源
B.洗涤剂能洗掉油污是因为洗涤剂具有乳化功能
C.氢氧化钠显碱性,在农业上可用于改良酸性土壤
D.在加油站、面粉厂等场所,要注意通风,严禁烟火,防止爆炸
5.下列有关实验现象或事实叙述错误的是
A.用过的菜刀洗净擦干放在通风干燥处可以防止生锈
B.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C.酸具有一些相似的性质是因为酸溶液中都有酸根离子
D.铁锈放入稀盐酸中,溶液由无色变成黄色
6.某同学记录下的下列实验现象或操作都正确的是( )
A.铁丝在空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产生黑色固体
B.CO还原Fe2O3实验开始时,要先点燃酒精喷灯再通入CO
C.向软水中滴加少许肥皂水,振荡,静置,出现大量垢状物且无泡沫
D.在滴有石蕊试液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过量的稀盐酸,溶液颜色变化为蓝色—紫色—红色
7.下列物质的用途体现其化学性质的是
A.干冰用于人工降雨 B.石墨用于制作电极
C.活性炭用于除去冰箱异味 D.熟石灰用于改良酸性土壤
8.下列操作不正确的是
A.加热液体 B.取固体粉末
C. 稀释浓硫酸 D.读取示数
9.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有助于获得化学知识并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下列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合理的是
A.某无色气体混入空气后点燃爆炸,可证明该气体一定是H2
B.KNO3溶于水会使溶液温度降低,可证明KNO3溶于水吸热
C.物质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可证明该物质一定含碳、氢、氧三种元素
D.某溶液能使酚酞试液变红,可证明该溶液一定是碱溶液
10.下列实验操作正确合理的是( )
A. 测溶液pH B. 闻气体气味
C. 滴加液体 D. 稀释浓硫酸
11.通过初中化学的学习,我们可以总结或发现许多具有一定规律性的知识。在下列所给的有关规律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
A.所有的酸中都一定含有氧元素
B.均一、稳定的液体一定是溶液
C.金属一定与酸发生置换反应放出氢气
D.实验室制取气体前一定要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12.以下摘录的是某同学对所学知识的整理归纳。你认为正确的是
A.打开盛有浓盐酸和浓硫酸的试剂瓶瓶塞 ,在瓶口都有白雾
B.将食醋滴在湿的pH试纸上,测定其pH
C.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一定能加快化学反应速率
D.用肥皂水可区分硬水和软水
二、填空题
13.根据图回答问题:
(1)加入稀盐酸至过量能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反应中,数目减少的离子是___________(填离子符号);
14.如图所示,是某同学用酚酞溶液和浓氨水做“氨分子的扩散”实验,结果发现试管内滤纸条上没有变色,而试管口所塞的脱脂棉却变成红色。导致这种现象产生错误操作可能是_____,这一实验说明,所用的两种试剂中____具有挥发性。该实验正确的操作是____。利用的原理是____。
15.请用化学知识解释下列现象。
(1)铁制品不能盛装波尔多液___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2)氯化钠固体不导电,但氯化钠溶液导电__________。
16.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某实验小组用数字传感器研究等量水和NaOH溶液分别吸收CO2的效果,实验装置及测定结果如图所。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______。(填字母序号)
A.曲线①是CO2溶解和CO2与水反应的综合结果
B.对比曲线①和②,可说明CO2能与NaOH反应
C.NaOH溶液吸收CO2的效果比水好
D.若选用等量饱和石灰水进行实验,其曲线在①上方
三、实验题
17.某化学学习小组为比较镁和铝的金属活动性强弱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
实验准备:
(1)用98%的浓硫酸配制l0%的硫酸溶液,现有烧杯、玻璃棒、胶头滴管,还需要的仪器有___________;在稀释时,一定要___________,并不断搅拌。
(2)准备两块表面积相同的镁条和铝条,并除去表面的氧化膜,要求两种金属片表面积相同的原因是___________。
【方案一】将除去氧化膜的镁条、铝条,分别与相同体积相同质量分数的硫酸反应,观察到镁比铝反应更剧烈,说明___________。
【方案二】
(1)连接仪器组装成如右图所示实验装置,某学生用抽拉法检查该装置的气密性,发现被拉出的针筒活塞一段时间后又回到原来的位置,你认为该装置是否漏气?_____。
(2)依次进行镁、铝与硫酸反应,写出镁与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要比较两种金属活动性强弱,可以测定两种金属与硫酸反应得到相同体积氢气所需要的时间;还可测定___________。
【方案三】请设计一个与上述实验不同的方案,比较镁和铝的金属活动性强弱:___________。
18.化学实验是获取化学知识的直接手段,某学习小组进行了下列两组化学实验。
①探究中和反应放热实验
Ⅰ.甲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
Ⅱ.有同学认为甲不能证明中和反应是放热反应,其理由是_________;
Ⅲ.乙中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产生该现象的原因是__________。
②探究碳的氧化物性质实验
Ⅰ.装置C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
Ⅱ.装置D中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
Ⅲ.装置B中的试剂是_________,其作用是_________;
Ⅳ.装置E的作用是___________。
四、推断题
19.A、B、C、D都是初中化学中常见的物质,它们之间转化关系如图所示。图中“-”表示两种物质能发生反应。“→”表示一种物质可转化为另一种物质(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及反应条件已略去)。请回答:
(1)若A、B为黑色固体,D为红色固体单质。则B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______,A和B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A、D为两种不同类别的物质,溶液均显碱性,已知D为碳酸钠,C为水。则A与B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
20.A、B、C、D、E、F、H、I、M为常见的物质,且有如下的转化关系.已知A、B是由相同元素组成的无色液体,D为氧化钙(CaO)与B化合可得到F,E为黑色固体,在C中燃烧发出白光,反应②是实验室检验气体H的反应.请回答:
(1)写出E、H、I三种物质名称(或化学式):
E为__________,H为__________,I为___________。
(2)在上述反应中M的作用是 _____________。
五、计算题
21.某化工厂排放的废水中含有H2SO4和CuSO4两种污染物。为测定废水中两种污染物的含量,给该化工厂提供污水处理的参考,某化学小组进行了以下实验:取该废水100g,向其中加入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NaOH溶液,测得生成沉淀的质量与加入NaOH溶液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
(1)刚开始不产生沉淀的原因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______。
(2)A点的横坐标为______;A点溶液中溶解的物质有______(填化学式)。
(3)当加入氢氧化钠溶液质量大于100克时,沉淀质量不再增加的原因是______
(4)100g废水中含CuSO4的质量为多少克?(写出计算过程)
22.兴趣小组同学为了测定某工业废水中H2SO4含量,取400g废水于烧杯中,加入4.0gNaOH固体,恰好完全反应(污水中的其他成分不与NaOH反应),计算:
(1)该工业废水中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是多少?(计算结果精确至0.1%)。
(2)实验中,可用___________判断反应恰好完全。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D
【详解】A、用体温计测量人体的温度,选项A正确;
B、用测电笔可以辨别火线和零线,选项B正确;
C、因为氧气不易溶于水,用排水集气法可以收集氧气,选项C正确;
D、酚酞在酸性和中性时都呈无色,所以不能用来鉴别稀硫酸和硫酸钠溶液,选项D错误。故选D。
2.B
【分析】
【详解】氧化铜和氢氧化铜分别于稀硫酸反应,都生成硫酸铜溶液,则50克硫酸铜溶液中硫元素质量=50g×3.2%=1.6g,硫酸铜(CuSO4)中铜元素与硫元素质量比=32:(16×4)=2:1,则铜元素质量=3.2g,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知,混合物中铜元素的质量=4g+3.2g=7.2g.。则原混合物中Cu元素的质量分数=。故选B。
3.A
【详解】A、②处有气泡则说明锌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排在氢之前,③处无现象则说明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铜排在氢之后,则金属活动性:Zn>Cu。A正确;
B、铁锈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铁,氧化铁和酸反应生成铁盐和水,④处铁锈消失后,铁再与稀酸反应生成亚铁盐和氢气,会看到有气泡产生。B错误;
C、紫色石蕊溶液遇酸变红,锌和常见的稀盐酸、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铁锈可以和稀盐酸、稀硫酸反应形成黄色溶液,大理石可以和稀盐酸、稀硫酸等常见的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①②④⑤处有明显现象,则M不一定为稀HCl,也可能是其他酸。C错误;
D、若⑥处为NaOH溶液,滴加酚酞呈红色,溶液的pH>7。D错误。
故选A。
4.C
【详解】A、煤、石油和天然气都是化石燃料,在短期内不能得到补充,所以均属于不可再生能源,故选项说法正确;
B、洗涤剂具有乳化功能,所以洗涤剂能洗掉油污,故选项说法正确;
C、氢氧化钠碱性太强,在农业上不可用于改良酸性土壤,故选项说法错误;
D、加油站、面粉厂等场所的空气中弥漫着燃油蒸汽或可燃性粉尘,一定要严禁烟火,防止发生爆炸,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C。
5.C
【详解】A. 铁生锈是铁与氧气、水共同作用的结果,用过的菜刀洗净擦干放在通风干燥处可以防止生锈,此选项正确;
B.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此选项正确;
C. 酸具有一些相似的性质是因为酸溶液中都有氢离子,此选项错误;
D. 铁锈放入稀盐酸中,发生化学反应,Fe2O3+6HCl=2FeCl3+3H2O,氯化铁溶液是黄色的,所以溶液由无色变成黄色,此选项正确。故选C。
6.D
【详解】A、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产生黑色固体,A错。
B、CO还原Fe2O3实验开始时,要先通入CO排净装置内空气,再点燃酒精喷灯,防止一氧化碳和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发生爆炸,故B错。
C、向软水中滴加少许肥皂水,振荡,静置,不会出现大量垢状物且起泡沫较多,故C错。
D、紫色石蕊试液遇碱变蓝,中性溶液紫色,酸性溶液红色,在滴有石蕊试液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过量的稀盐酸,溶液由碱性变为中性,最后变为酸性,颜色变化为蓝色—紫色—红色,故D正确。
故选:D。
7.D
【详解】A、干冰用于人工降雨,是因为干冰升华吸热,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利用的是其物理性质,不符合题意;
B、石墨用于制作电极,是因为石墨具有良好的导电性,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利用的是其物理性质,不符合题意;
C、活性炭用于除去冰箱异味,是因为活性炭具有吸附性,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利用的是其物理性质,不符合题意;
D、熟石灰用于改良酸性土壤,是因为熟石灰显碱性,能与酸反应,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利用的是其化学性质,符合题意。
故选D。
8.C
【详解】A、加热少量液体使用试管加热,可以用酒精灯直接加热试管,并且使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并且液体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1/3。A正确;
B、取用固体粉末时,应该平放试管,将盛有药品的药匙伸入试管底部,并慢慢的竖直试管。B正确;
C、稀释浓硫酸时,应该将浓硫酸沿着烧杯内壁缓缓的倒入在水中,并且边稀释边要用玻璃棒搅拌,防止浓硫酸放出的热量导致液体温度过高,造成液体飞溅。C错误;
D、使用量筒读数时,视线应该与凹液面处的最低点保持相平。D正确。
故选C。
9.B
【详解】A、可燃性气体与空气或氧气的混合点燃时易发生爆炸,所以某无色气体混入空气后点燃爆炸,不能证明该气体一定是H2,还可能是一氧化碳、甲烷等,此选项错误,不符合题意;
B、物质溶于水会使溶液温度降低,可证明该物质溶于水吸热,此选项正确,符合题意;
C、物质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可证明该物质一定含碳、氢两种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此选项错误,不符合题意;
D、使酚酞试液变红只能说明该溶液显碱性,不能说是碱溶液,此选项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0.C
【详解】A、用pH试纸测定未知溶液的pH时,正确的操作方法为用玻璃棒蘸取少量待测液滴在干燥的pH试纸上,与标准比色卡对比来确定pH.不能将pH试纸伸入待测液中,以免污染待测液,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B、闻气体的气味时,应用手在瓶口轻轻的扇动,使极少量的气体飘进鼻子中,不能将鼻子凑到集气瓶口去闻气体的气味,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C、使用胶头滴管滴加少量液体的操作,注意胶头滴管不能伸入到试管内或接触试管内壁,应垂直悬空在试管口上方滴加液体,防止污染胶头滴管,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D、向试管中倾倒液体药品时,瓶塞要倒放,标签要对准手心,瓶口紧挨;稀释浓硫酸时,要把浓硫酸缓缓地沿器壁注入水中,同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以使热量及时地扩散;一定不能把水注入浓硫酸中,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故选C。
11.D
【详解】A.根据有无氧元素,可以将酸分为含氧酸和无氧酸,例如盐酸中不含有氧元素,属于无氧酸,选项A不正确;
B.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而液体不一定是混合物,例如水就是均一、稳定的液体,但不是溶液,选项B不正确;
C.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位于氢前面的金属才能和非氧化性酸发生置换反应生成盐和氢气,选项C不正确;
D.制取气体需要检查装置的气密性,以防装置漏气,选项D正确。故选D。
12.D
【详解】A.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浓硫酸不具挥发性,故敞口放置时,浓硫酸不出现白雾,故错误;
B.测定食醋的pH值时,pH试纸不能用水润湿,否则导致pH偏大,故错误;
C.催化剂能改变化学反应的速率,不一定是加快,也有可能减慢,故错误;
D.硬水遇到肥皂水产生浮渣,软水遇到肥皂水产生泡沫,所以用肥皂水能够区分硬水和软水,故正确;
故选D。
13. 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 H+ 、OH-
【详解】(1)氢氧化钠显碱性,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加入稀盐酸,氢氧化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稀盐酸过量,溶液呈酸性,无色酚酞试液在酸性溶液中不变色,故现象为: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
(2)氢氧化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数目减少的离子是H+ 、OH-。
14. 酚酞与氨水的位置滴反了 浓氨水 浓氨水滴在脱脂棉上,酚酞试液滴在滤纸上 浓氨水具有挥发性,酚酞溶液遇碱性溶液变红
【详解】试管内滤纸条没有变色,说明滤纸条上没有酚酞试液,脱脂棉变成红色,说明脱脂棉上有酚酞试液,可能将酚酞与氨水滴反了,从而也说明了浓氨水具有挥发性;应将浓氨水滴在脱脂棉上,酚酞试液滴在滤纸上;该实验设计的原理是浓氨水易挥发,酚酞溶液遇碱性溶液变红。
15.(1)
(2)固体NaCl中的Na+和C1-不能定向移动,因而不能形成电流:当NaC1溶于水后,Na+和C1-变成可自由移动的离子,因而导电
【解析】(1)
波尔多液中含有硫酸铜,硫酸铜溶液能与铁反应生成硫酸亚铁、铜,铁制品不能盛装波尔多液的原因是:Fe+CuSO4=Cu+FeSO4 ;
(2)
氯化钠固体不导电,是因为固体NaCl中的Na+和C1-不能定向移动,因而不能形成电流,氯化钠溶液能导电,是因为当NaC1溶于水后,在水分子的作用下,Na+和C1-变成可自由移动的离子,因而能导电。
16. D
【详解】实验室常用石灰石或大理石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即石灰石或大理石(主要成分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H2O+CO2↑;
A、曲线①是CO2溶解和CO2与水反应的综合结果,该选项说法正确;
B、对比曲线①和②,可说明CO2能与NaOH反应,这是因为氢氧化钠溶液的吸收效果更好,该选项说法正确;
C、对比曲线①和②,NaOH溶液吸收CO2的效果比水好,该选项说法正确;
D、若选用等量饱和石灰水进行实验,其曲线在①下方,在②上方,这是因为氢氧化钙溶液吸收效果比水好,比氢氧化钠溶液差,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故选D。
17.(1) 量筒 把浓硫酸沿着烧杯内壁慢慢注入水中
(2) 控制变量 镁比铝的金属活动性强 不漏气 相同时间内产生的气体体积 将镁条、铝条分别在空气中点燃,比较现象
【详解】(1)用98%的浓硫酸配制l0%的硫酸溶液,需要用到量筒量取浓硫酸以及水的体积,则还需要的仪器有量筒;在稀释浓硫酸时,一定要把浓硫酸慢慢注入水中,并不断搅拌,使热量散失,且不可将水倒入浓硫酸中。
(2)由于金属体积的大小影响与酸反应的速率,要求两种金属片表面积相同的原因是控制变量,则要求两种金属片表面积相同的原因是控制变量。
[方案一]
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越靠前的金属和酸反应越剧烈,则由于镁比铝的活动性强,与硫酸反应时镁比铝反应更剧烈,故将除去氧化膜的镁条、铝条,分别与相同体积相同质量分数的硫酸反应,观察到镁比铝反应更剧烈,说明镁比铝的金属活动性强。
[方案二]
(1)如果装置不漏气,针筒的活塞被拉出一段后,针筒内压强变小,在大气压的作用下,活塞一段时间后又回到原来的位置,故发现被拉出的针筒活塞一段时间后又回到原来的位置,说明装置不漏气。
(2)镁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镁和氢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要比较两种金属活动性强弱,可以测定两种金属与硫酸反应得到相同体积氢气所需要的时间;还可测定相同时间内产生的气体体积。
[方案三]
由于镁、铝的活泼性不同,在空中与氧气的反应不同,故比较镁和铝的金属活动性强弱,设计实验:将镁条、铝条分别在空气中点燃,比较现象。
18. 氢氧化钠固体逐渐消失,U型管中左边液面下降,右边液面升高 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会放出大量的热 饱和石灰水变浑浊 中和反应放热,氢氧化钙的溶解度减小,溶质析出 固体由黑变红 氢氧化钠溶液 吸收未反应的二氧化碳 防止倒吸
【详解】①Ⅰ.氢氧化钠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中和反应放热,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也放热,使装置内气体受热膨胀,压强增大,使U型管中左边液面下降,右边液面升高,故填:氢氧化钠固体逐渐消失,U型管中左边液面下降,右边液面升高;
Ⅱ.氢氧化钠溶于水会放出大量的热,因此该实验无法确定是氢氧化钠溶于水放出的热量,还是中和反应放出的热量,故填: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会放出大量的热;
Ⅲ.氢氧化钠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中和反应放热,使烧杯内温度升高,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故饱和石灰水中有氢氧化钙析出,溶液变浑浊。故填:饱和石灰水变浑浊,中和反应放热,氢氧化钙的溶解度减小,溶质析出;
②Ⅰ、装置C中为无水硫酸铜与水反应生成五水硫酸铜,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Ⅱ、装置D中为氧化铜与一氧化碳在加热的条件下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氧化铜为黑色,铜为红色,故实验现象为:固体由黑变红;
Ⅲ、装置B中盛放的是氢氧化钠溶液,因为氢氧化钠溶液能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起到吸收未反应的二氧化碳的作用,防止对后续实验产生影响。故填:氢氧化钠溶液;吸收未反应的二氧化碳;
Ⅳ、装置E的作用是:防止倒吸,防止实验过程中,产生压强差,澄清石灰水被倒吸入试管中,炸裂试管。故填:防止倒吸。
19. CuO
【详解】(1)若A、B为黑色固体,D为红色固体单质。根据图示可知,两种黑色固体为反应物生成一种红色固体单质的反应为碳还原氧化铜的反应反应方程式为,根据图示D又可以生成B,因此B为氧化铜,化学式为CuO;
(2)若A、D为两种不同类别的物质,溶液均显碱性,所以分别为一种溶液显碱性的盐和一种碱,同时生成物D为碳酸钠,C为水。因此A、B反应是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的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碳酸钠与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水和氯化钠,因此B为碳酸氢钠,A为氢氧化钠;A与B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0. C CO2 CaCO3(若名称填对也给分) 催化作用 H【详解】已知A、B是由相同元素组成的无色液体,A能转化成B,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作用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所以A为过氧化氢,B为水,C为氧气;氧化钙(CaO)与水化合可得到氢氧化钙,氢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用于二氧化碳的检验,故F是氢氧化钙,D为氧化钙(CaO),I为碳酸钙;E为黑色固体,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故E为碳,反应②是实验室检验气体二氧化碳的反应即为氢氧化钙和二氧化碳的反应,H为二氧化碳。(1)E、H、I三种物质名称(或化学式):E为碳,化学式为C;H为二氧化碳,化学式为CO2;I为碳酸钙,化学式为CaCO3;
(2)二氧化锰是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在反应中二氧化锰的作用是催化作用;
【点睛】要想顺利解决推断题,就要熟练掌握物质的特点、用途,即常发生的化学反应,甚至反应条件。如;反应条件高温的初中就两类反应:碳酸钙高温分解,金属氧化物被还原。蓝色的溶液一定是含铜离子等。
21.(1)2NaOH+H2SO4=Na2SO4+2H2O
(2) 84 Na2SO4、CuSO4
(3)硫酸铜已耗尽
(4)解:设100g废水中含硫酸铜的质量为x
x=3.2g
答:100g废水中含CuSO4的质量为3.2g。
【解析】(1)
开始加入的氢氧化钠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氢氧化钠不和硫酸铜反应,所以无沉淀产生。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
解:设生成1.96g氢氧化铜需要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为x
所以A点的横坐标为100-16=84。
A点硫酸和氢氧化钠恰好完全反应,硫酸铜还未开始反应,所以溶质为生成的硫酸钠和未反应的硫酸铜,化学式为Na2SO4、CuSO4。
(3)
沉淀质量不再增加说明不发生生成沉淀的反应了,因不断加入氢氧化钠,所以不产生沉淀的原因是硫酸铜已耗尽。
(4)
见答案。
22.(1)设参与反应的硫酸的质量为x,则有:
解得x=4.9g
则工业废水中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
答:该工业废水中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是1.2%。
(2)pH试纸或pH计(其他合理即可)
【详解】(1)详见答案。
(2)硫酸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硫酸钠溶液呈中性,pH=7;若氢氧化钠过量,溶液显碱性,pH>7;若硫酸过量,溶液显酸性,pH<7;所以当溶液的pH=7时,恰好完全反应,故可以用pH试纸或pH计测量溶液的酸碱性来判断反应是否恰好完全。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