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化学一轮复习知识点突破练习-07氧族元素及其化合物(含解析)

2024届高考化学一轮复习知识点突破练习-07氧族元素及其化合物
一、单选题
1.下列实验装置(部分夹持装置已省略)及现象均正确的是
A.铁极逐渐溶解,石墨极附近有白色沉淀生成 B.右侧导管口有气泡产生
C.大理石溶解,持续有大量气泡产生 D.烧瓶内液体中有大量气泡,品红溶液逐渐褪色
A.A B.B C.C D.D
2.下列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A.将SO2通入NaClO溶液中:SO2+ H2O+ClO-=HClO+
B.草酸(H2C2O4)溶液与新制氯水混合反应生成CO2:H2C2O4+Cl2=2H+ +2CO2↑+2Cl-
C.向FeI2溶液中通入足量氯气:2Cl2+2Fe2++2I-=2Fe3+ +I2+4Cl-
D.电解MgCl2溶液:2Cl- +2H2OH2↑+2OH- +Cl2 ↑
3.化学与科技、社会、生产密切相关。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使用乙醇汽油可以减少汽车尾气中氮氧化物的排放
B.燃煤中加入氧化钙有利于实现“碳达峰”
C.载人火箭逃逸系统复合材料中的酚醛树脂属于有机高分子材料
D.量子通信材料螺旋碳纳米管TEM与石墨烯互为同位素
4.下列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A.硫酸铜溶液中滴入过量的氨水:
B.金属镁与浓硫酸共热:
C.磁性氧化铁粉末中滴入过量稀硝酸:
D.氢化钠与水剧烈反应:
5.室温下,下列实验探究方案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选项 探究方案 实验目的
A 向2mL1mol·L-1CH3COOH溶液中滴加1mol·L-1Na2CO3溶液,观察现象 比较Ka(CH3COOH)和Ka1(H2CO3)的大小
B 向4mL0.1mol·L-1CuSO4溶液中滴加1mol·L-1氨水至沉淀溶解,再加入8mL95%乙醇,过滤 制备[Cu(NH3)4]SO4 H2O晶体
C 把两个体积相同、封装有等量NO2和N2O4混合气体的烧瓶分别同时浸泡在热水和冰水中,观察混合气体的颜色变化 探究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D 向溶液X中滴加少量稀硝酸,然后滴入几滴Ba(NO3)2溶液,观察现象 检验溶液X是否含有SO
A.A B.B C.C D.D
6.下列实验设计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选项 试剂a 试剂b 试剂c 实验目的
A 亚硫酸钠 98.3%浓硫酸 品红溶液 验证亚硫酸钠变质
B 大理石 浓硝酸 硅酸钠溶液 验证非金属性: N>C>Si
C 高锰酸钾 浓盐酸 紫色石蕊溶液 验证氯水的漂白性
D 浓氨水 生石灰 酚酞溶液 NH3·H2O是弱碱
A.A B.B C.C D.D
7.2022年1月中旬南太平洋岛国汤加的洪阿哈阿帕伊岛多次发生火山喷发并引发大范围海啸,大量的火山灰和火山气体对气候造成极大的影响。硫在自然界的循环过程如图所示。下图是火山喷发产生的化学物质,在自然界的转化历程和工业应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火山喷发形成硫酸型酸雨,反应总反应为2SO2+O2+H2O=2H2SO4
B.火山喷发会影响气温下降的可能原因是大量气体进入平流层形成硫酸气溶胶阻挡太阳辐射
C.自然界地表层原生铜的硫化物经氧化、淋滤作用后变成CuSO4溶液,向地下深层渗透遇到难溶的PbS,慢慢转变为铜蓝(CuS),离子方程式为Cu2+++Pb2++S2—=PbSO4↓+CuS↓
D.工业制备硫酸可用硫铁矿经FeS2→SO2→SO3→H2SO4多步反应制备
8.利用下列装置(夹持装置已省略)进行对应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装置甲打开分液漏斗下方活塞,水不能持续流下
B.装置乙加热时,品红溶液中红色褪去,冷却后溶液变红
C.装置丙加热一段时间后气球鼓起,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D.加热丁蒸发AlCl3溶液,完全蒸干后得到AlCl3晶体
9.2022年1月15日,汤加海底火山喷发,对地球环境造成巨大影响。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火山灰形成“气溶胶”的分散质粒子直径大于100nm
B.火山喷发产生的气体会导致酸雨的形成
C.火山周围存在大量的矿产资源,其中黄铁矿可以用于工业制硫酸
D.岩浆中的硅酸盐经过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可以形成玉石
10.下列有关实验操作、现象及对应的解释或结论均正确的是
实验操作 现象 解释或结论
A 向H2S溶液中通入O2 溶液变浑浊 非金属性:O>S
B 向某溶液中加入稀盐酸 产生无色刺激性气味气体,可以使品红褪色 原溶液中一定含有
C 压缩装有H2、I2(g)和HI混合气体(已平衡)的密闭容器 气体颜色加深 平衡向生成I2的方向移动
D 将洁净的铁钉浸泡在饱和食盐水中一段时间 铁钉表面出现小气泡 铁钉腐蚀,产生气体为氯气
A.A B.B C.C D.D
11.硫酸盐(含SO、HSO)气溶胶是PM2.5的成分之一。科研人员提出了雾霾微粒中硫酸盐生成的三个阶段的转化机理,其主要过程示意图如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气溶胶是粒子直径在1~100nm的分散质分散在气体分散剂中形成的
B.第①阶段的离子方程式为SO+NO2=NO+SO
C.整个过程没有H2O参与
D.1molSO在第②、③两个阶段失去电子的总数目为NA
12.下列实验装置和实验目的能相符合的是
A.图A装置可以验证Cu和浓硫酸反应后的产物
B.图B装置可以去除甲烷中的杂质气体乙烯
C.图C装置可以分离碘和CCl4的混合液体,提纯CCl4
D.图D右侧装置产生气泡速度较快,可以说明FeCl3对H2O2的催化效果更好
13.下列对实验现象的解释与结论正确的是
选项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解释与结论
A 向浓度均为0.1 mol·L-1Na2S和NaI混合溶液中滴加少量AgNO3溶液 出现黑色沉淀 Ksp( (AgI)<Ksp(Ag2S)
B 向某溶液中加入盐酸酸化的BaCl2溶液 有白色沉淀产生 该溶液中一定含有SO
C 向苯中滴入少量浓溴水,振荡,静置 溶液分层;上层呈橙红色,下层几乎无色 苯和溴水发生取代反应,使溴水褪色
D 向蔗糖中加入浓硫酸 蔗糖变黑,放热,体积膨胀,放出刺激性气味气体 浓硫酸具有脱水性和强氧化性,反应中生成C、SO2和CO2等
A.A B.B C.C D.D
14.下列实验操作或装置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用甲装置测定0.1mol·L-1KClO溶液的pH
B.用乙装置制备纯净干燥的Cl2
C.用丙装置验证蔗糖与浓硫酸反应产生SO2
D.用丁装置可检验FeSO4溶液中的Fe2+是否被氧化
二、实验题
15.溴化亚铁(FeBr2,易潮解、800℃升华)是一种无机化工品,常用作聚合反应催化剂,也用于制药工业。某同学在实验室制备FeBr2(Fe与HBr反应)并探究Fe2+和Br-还原性强弱,装置(部分夹持仪器已省略)如图所示:
已知:2FeBr32FeBr2+Br2。
回答下列问题:
(1)盛放浓磷酸的仪器名称为 。
(2)写出烧瓶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磷酸过量),该反应中体现的制酸原理是 。
(3)上述装置中,X、Y分别盛装的试剂依次是 (填字母)。
A.氯化钙、碱石灰 B.碱石灰、氯化钙 C.氯化钙、硫酸铜 D.氢氧化钠、硫酸铜
(4)实验结束后,关闭热源,仍需要通入一段时间N2,其目的是 。
(5)若用浓硫酸(生成SO2和Br2)代替浓磷酸,同样可以制备FeBr2,请简述原因: 。
(6)Fe2+和Br-还原性强弱探究,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向m中的FeBr2溶液(约10 mL)中通入少量Cl2,充分反应后,打开活塞k,使约2 mL的溶液流入试管中,然后向试管中滴加 (填试剂化学式)溶液,观察到 (填现象),证明还原性:Fe2+>Br-。
参考答案:
1.D
【详解】A.该电解池装置中,石墨电极为阳极,铁电极为阴极,铁电极上水得电子生成氢气和氢氧根离子,铁电极不会溶解,石墨电极处也不会有白色沉淀生成,A错误;
B.食盐水浸泡过的铁钉发生吸氧腐蚀,消耗试管内的氧气导致试管内压强减小,右侧导管内液面上升,不会有气泡产生,B错误;
C.稀硫酸与CaCO3反应生成硫酸钙微溶,会覆盖在大理石表面阻止稀硫酸与内部的CaCO3反应,故不会持续有大量气泡产生,C错误;
D.浓硫酸和亚硫酸钠反应生成二氧化硫,烧瓶内有大量气泡,二氧化硫具有漂白性,能使品红溶液褪色,故品红溶液逐渐褪色,D正确;
故答案选D。
2.B
【详解】A.将SO2通入NaClO溶液中,生成氯化钠和硫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SO2+ H2O+ClO-=Cl-+ +2H+,选项A错误;
B.草酸(H2C2O4)溶液与新制氯水混合反应生成CO2,同时生成盐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H2C2O4+Cl2=2H+ +2CO2↑+2Cl-,选项B正确;
C.向FeI2溶液中通入足量氯气生成碘单质,氯化铁,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3Cl2+2Fe2++4I-=2Fe3+ +2I2+6Cl-,选项C错误;
D.电解MgCl2溶液生成氢氧化镁、氯气和氢气,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Mg2++2Cl- +2H2OH2↑+Mg(OH)2↓ +Cl2 ↑,选项D错误;
答案选B。
3.C
【详解】A.高温下空气中的氮气和氧气反应生成NO、NO与氧气反应生成NO2,则乙醇汽油的广泛使用不能减少汽车尾气中氮氧化物的排放,A错误;
B.含硫燃料燃烧生成二氧化硫、氧化钙和二氧化硫生成亚硫酸钙、亚硫酸钙被氧气氧化生成硫酸钙,因此燃煤中添加石灰石能起“固硫”作用、可消除SO2对环境的污染,不能减少CO2的生成,B错误;
C.酚醛树脂为苯酚和甲醛缩聚反应生成的有机物,属于有机高分子材料,C正确;
D.碳纳米管TEM与石墨烯均是碳单质,互为同素异形体,D错误;
故选C。
4.D
【详解】A.Cu(OH)2会与过量的氨水反应生成,故A错误;
B.浓硫酸具有强氧化性,与金属Mg反应的还原产物为SO2,正确离子方程式为,故B错误;
C.在酸性条件下,Fe2+会被HNO3氧化成Fe3+,故C错误;
D.NaH与水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H2和NaOH,故D正确;
故选D。
5.D
【详解】A.碳酸钠和乙酸生成二氧化碳气体,说明乙酸酸性强于碳酸,Ka(CH3COOH)大于Ka1(H2CO3),A项不符合题意;
B.向4mL0.1mol·L-1CuSO4溶液中滴加1mol·L-1氨水至沉淀溶解,得到铜氨溶液,再加入8mL95%乙醇[Cu(NH3)4]SO4溶解度减小析出[Cu(NH3)4]SO4 H2O晶体,B项不符合题意;
C.NO2和N2O4分别为红棕色和无色气体,且两者转化为可逆反应,把两个体积相同、封装有等量NO2和N2O4混合气体的烧瓶分别同时浸泡在热水和冰水中,观察混合气体的颜色变化可以判断平衡移动情况,能探究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C项不符合题意;
D.若溶液中含有亚硫酸根离子,亚硫酸根离子会被硝酸氧化为硫酸根离子,硫酸根离子和钡离子生成硫酸钡沉淀,故不能检验溶液X是否含有SO,D项符合题意。
故选D。
6.C
【详解】A.应使用70%的浓硫酸与亚硫酸钠反应制取二氧化硫,Na2SO3+H2SO4=Na2SO4+SO2↑+H2O,SO2能使品红溶液褪色,但无法证明亚硫酸钠是否变质,故A错误;
B. 硝酸具有挥发性,能对碳酸与硅酸酸性的比较产生干扰,因此无法验证实验目的,故B错误;
C.高锰酸钾溶液与浓盐酸反应制取氯气,氯气使紫色石蕊溶液先变红,后褪色,可验证氯水的漂白性,故C正确;
D. 只能说明NH3·H2O不稳定,受热易分解,以及NH3的水溶液显碱性,但不能说明NH3·H2O是弱碱,故D错误;
故选C。
7.C
【详解】A.由图可知,火山喷发会生成二氧化硫,二氧化硫与空气中的氧气和雨水反应生成硫酸,使雨水呈酸性形成硫酸型酸雨,反应的总反应方程式为2SO2+O2+H2O=2H2SO4,故A正确;
B.火山喷发产生的大量气体进入平流层后,会形成硫酸气溶胶阻挡太阳辐射从而导致气温下降,故B正确;
C.由题意可知,硫化铅转化为硫化铜的反应为硫化铅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硫酸铅和硫化铜,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PbS+Cu2++=CuS+PbSO4,故C错误;
D.工业上可以用煅烧硫铁矿的方法制备硫酸,硫铁矿经FeS2→SO2→SO3→H2SO4多步反应制得硫酸,故D正确;
故选C。
8.C
【详解】A.如图所示装置中橡皮管可以平衡气压,能使水持续流下,故A错误;
B.加热时,主要是亚硫酸分解生成二氧化硫,因此溶液呈红色,冷却后二氧化硫溶于水,使品红溶液红色褪去,故B错误;
C.铜和浓硫酸制取SO2,气体鼓起,SO2与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反应,所以酸性KMnO4溶液褪色,故C正确;
D.AlCl3易水解,蒸干AlCl3溶液应得到Al(OH)3,灼烧得到Al2O3,故D错误。
综上所述,答案为C。
9.A
【详解】A.“气溶胶”属于胶体,其分散质粒子直径在之间,A项错误;
B.火山喷发会有大量生成,进入大气中形成硫酸型酸雨,B项正确;
C.火山周围存在大量的矿产资源,其中黄铁矿主要成分为FeS2,可以用于工业制硫酸,C项正确;
D.岩浆中含有各种金属的硅酸盐,且玉石是各种金属的硅酸盐经过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形成,D项正确;
答案选A。
10.A
【详解】A.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其相应的单质的氧化性就越强。向H2S溶液中通入O2,发生反应:2H2S+O2=2H2O+2S↓,说明氧化性:O2>S,则元素的非金属性:O>S,A正确;
B.向某溶液中加入稀盐酸,产生无色刺激性气味气体,该气体可以使品红褪色,该气体是SO2,该溶液中可能含有,也可能含有,B错误;
C.H2、I2(g)和HI在容器中存在化学平衡:H2(g)+I2(g)2HI(g),该反应是反应前后气体体积不变的反应,将容器压缩,气体物质的浓度增大,混合气体的颜色加深,但压缩容器的容积,使气体的压强增大,化学平衡不发生移动,因此不能使用化学平衡移动原理分析,C错误;
D.将洁净的铁钉浸泡在饱和食盐水中一段时间,铁钉在中性盐水中会发生吸氧腐蚀而生锈,而不是发生析氢腐蚀,因此不会在铁钉表面出现小气泡,D错误;
故合理选项是A。
11.C
【分析】由图可知,NO2与SO、水反应生成NO、HNO2和HSO,反应中N元素的化合价降低,S元素的化合价升高,反应的方程式为2NO2+SO+H2O=NO+HNO2+HSO,据此分析判断。
【详解】A.分散质粒子直径在1~100nm的的属于胶体,则气溶胶是粒子直径在1~100nm的分散质分散在气体分散剂中形成的,故A正确;
B.第①阶段中NO2得到SO失去的电子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NO、SO,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SO+NO2=NO+SO,故B正确;
C.由图示可知,第②步SO转化过程中有水( )参与,故C错误;
D.在第②、③两个阶段中SO失去电子生成HSO,S由+5价变成+6价,因此1molSO失去1mol电子生成HSO,失去电子数目为NA,故D正确;
故选C。
12.D
【详解】A.Cu与浓硫酸反应完成以后可能有浓硫酸剩余,水加入到浓硫酸中会放出大量的热,引起暴沸,所以应当向水中缓慢加入反应产物,A项不符合题意;
B.甲烷是有机物,易溶于有机溶剂四氯化碳,不能达到除杂的目的,B项不符合题意;
C.碘单质易溶解于四氯化碳,无法分层,不能用萃取分层的方法提纯四氯化碳,C项不符合题意;
D.相同浓度的双氧水右侧产生的气泡速度快,说明FeCl3的催化效果更好,D项符合题意;
故正确选项为D
13.D
【详解】A. 向浓度均为0.1 mol·L-1Na2S和NaI混合溶液中滴加少量AgNO3溶液,出现黑色沉淀,说明Ksp( (AgI)>Ksp(Ag2S),A错误;
B. 向某溶液中加入盐酸酸化的B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还可能含有Ag+,B错误;
C. 苯和溴水不能发生取代反应,而是苯萃取了浓溴水中的Br2而使溴水褪色,故溶液分层;上层为溴的苯溶液,呈橙红色,下层为水层,几乎无色,C错误;
D. 向蔗糖中加入浓硫酸,蔗糖变黑,说明生成C单质,浓硫酸具有脱水性,放热,体积膨胀,放出刺激性气味气体,说明有SO2和CO2生成,浓硫酸具有强氧化性,D正确;
故选D。
14.C
【详解】A.pH试纸不能直接升入溶液中且不能测漂白性溶液的Ph,A错误;
B.浓盐酸易挥发,所以制得的氯气中含有水和HCl,不是纯净干燥的,B错误;
C.用品红溶液验证产物有漂白性,用酸性高锰酸钾溶液验证产物具有还原性,综合分析可表明产物含有SO2,C正确;
D.铁氰化钾溶液只能检验Fe2+而不能检验Fe3+,检验FeSO4溶液中的Fe2+是否被氧化,D错误;
答案选C
15. 分液漏斗 NaBr+H3PO4(浓)NaH2PO4+HBr↑ 难挥发性酸制取挥发性酸,或高沸点酸制取低沸点酸 A 将装置中的HBr全部排出到干燥管中,被试剂Y完全吸收,避免污染环境 浓硫酸代替浓磷酸,生成SO2和Br2,SO2不与铁反应,Br2和铁反应生成FeBr3,FeBr3在高温下又分解为FeBr2和Br2 KSCN溶液 上层溶液变为红色,下层溶液不变色
【分析】浓磷酸和溴化钠制取HBr,经干燥后和铁反应,生成FeBr2,升华进入锥形瓶中被收集。
【详解】(1)由仪器构造可知,盛放浓磷酸的仪器为分液漏斗。
(2)烧瓶中发生制取HBr的反应,利用磷酸的不挥发性,制取挥发性的HBr,当磷酸过量时,生成酸式盐,化学方程式为:NaBr+H3PO4(浓)NaH2PO4+HBr↑。
(3)X中的试剂干燥HBr,HBr是酸性气体,不能选择碱性干燥剂如碱石灰或NaOH等,可以选择无水氯化钙,Y中试剂的作用是吸收未反应的HBr,防止污染环境,且防止空气中的水蒸气进入锥形瓶中导致FeBr2潮解,故选A。
(4)实验结束后,关闭热源,需要通入一段时间N2,其目的是将装置中的HBr全部排出到干燥管中,被试剂Y完全吸收,避免污染环境。
(5)浓硫酸和NaBr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SO2和Br2,SO2不与铁反应,Br2和铁反应生成FeBr3,FeBr3在高温下又分解为FeBr2和Br2,同样可以制备FeBr2。
(6)氯气和FeBr2反应,氯气既能将Fe2+氧化,也能将Br-还原性氧化,若通入少量氯气,只氧化了Fe2+而没有氧化Br-,则可证明还原性:Fe2+>Br-。Fe2+被氧化为Fe3+,Fe3+可以用KSCN溶液检验,Fe3+遇KSCN溶液变红。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延伸阅读:

标签:

上一篇:2024届高考化学一轮复习知识点突破练习-04氧化还原反应(含解析)

下一篇:2024届高考化学一轮复习知识点突破练习-09化学反应的热效应(含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