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考化学模拟题知识点汇编专项练习(常州专用)-01物质的性质和变化、化学发展史
一、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1.(2023·江苏常州·校考一模)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矿石粉碎 B.蛋白质变性 C.石油分馏 D.干冰升华
2.(2023·江苏常州·模拟预测)良渚古城遗址出土了大量器物,包括玉器、陶器、石器、漆器、竹木器、骨角器等,其中通过化学变化制成的是
A.竹木器 B.石器 C.玉器 D.陶器
3.(2023·江苏常州·一模)“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中涉及许多物质与变化,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A.蚕丝灼烧时会闻到烧纸味
B.蜡烛燃烧时有化学变化也伴随物理变化
C.蜡烛燃烧属于化合反应
D.蚕丝属于有机高分子合成纤维
4.(2023·江苏常州·一模)以下中国传统节日活动主要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清明放风筝 B.重阳插茱萸
C.端午挂艾草 D.春节燃爆竹
5.(2023·江苏常州·统考一模)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氢氧化钠的潮解 B.石油的分馏
C.活性炭净化水 D.熟石灰变质
6.(2023·江苏常州·校考一模)陶瓷是中华传统工艺文化的瑰宝。以下制作过程中主要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镇浆制泥 B.拉坯造型 C.高温烧制 D.打磨光洁
7.(2023·江苏常州·校考一模)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下列制做粽子的过程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采摘粽叶 B.淘洗糯米 C.捆扎粽子 D.烧火蒸煮
8.(2023·江苏常州·统考一模)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详细记载了豆腐的制作方法。下列制作过程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泡豆 B.磨浆 C.滤渣 D.煮浆
9.(2023·江苏常州·统考一模)无锡留青竹刻是无锡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下列制作步骤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采伐竹材 B.旺火煮青 C.晾晒阴干 D.留青雕刻
10.(2023·江苏常州·校考模拟预测)下列诗句中包含物理变化的是( )
A.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B.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C.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D.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11.(2023·江苏常州·校考二模)下列名词主要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吸附 B.分馏 C.燃烧 D.结晶
12.(2023·江苏常州·校考二模)下列物质的用途,利用其物理性质的是
A.二氧化碳制纯碱 B.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
C.金刚石切割玻璃 D.焦炭用于炼铁
13.(2023·江苏常州·统考二模)下列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冰雪融化 B.食物腐烂 C.水分蒸发 D.矿石粉碎
二、化学发展史
14.(2023·江苏常州·校考一模)绚丽多彩的世界离不开化学家的贡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波义耳发现了质量守恒定律 B.拉瓦锡得出空气组成
C.汤姆生得出原子的核式结构 D.张青莲发明联合制碱法
15.(2023·江苏常州·统考一模)为纯碱工业的发展作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是
A.张青莲 B.侯德榜 C.屠呦呦 D.拉瓦锡
16.(2023·江苏常州·模拟预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我国西汉时期就会湿法炼铜
B.波义耳验证了质量守恒定律
C.煤的综合利用称为分馏或炼焦
D.化学变化前后催化剂的性质不变
17.(2023·江苏常州·校考一模)为我国纯碱和氮肥工业技术的发展作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是
A.屠呦呦 B.侯德榜 C.张青莲 D.袁隆平
18.(2023·江苏常州·统考一模)化学史给人类以智慧。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门捷列夫编制元素周期表 B.波义耳提出质量守恒定律
C.张青莲精确测定了某些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D.汤姆生发现了电子
19.(2023·江苏常州·统考二模)我国的下列科技新成果,不属于化学研究范畴的是
A.实现从一氧化碳到蛋白质的人工合成 B.实现从二氧化碳到淀粉的人工合成
C.C60与金属铜复合催化低温合成乙二醇 D.射电望远镜捕获世界最大快速射电暴
20.(2023·江苏常州·校考模拟预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舍勒得出空气的组成
B.我国西汉时期湿法炼铜
C.波义耳发现了质量守恒定律
D.卢瑟福发现了电子
21.(2023·江苏常州·校考二模)如图是世界上第一张元素周期表的手稿,它的作者是
A.拉瓦锡 B.居里夫人
C.道尔顿 D.门捷列夫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B
【详解】A、矿石粉碎只是矿石的形状发生改变,该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A选项不符合题意;
B、蛋白质变性的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B选项符合题意;
C、石油分馏是根据各成分沸点的不同而分离的,该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C选项不符合题意;
D、干冰升华只是二氧化碳的状态发生改变,该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D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睛】化学变化是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二者的本质区别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2.D
【详解】A、竹木器是物理变化制成的,是形状的变化,无新物质生成,错误;
B、石器是物理变化制成的,是形状的变化,无新物质生成,错误;
C、玉器是物理变化制成的,是形状的变化,无新物质生成,错误;
D、陶器需要高温灼烧制成,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正确。
故选D。
3.B
【详解】A、蚕丝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燃烧时有烧焦羽毛气味,不符合题意;
B、蜡烛燃烧时,固体蜡烛受热变为液体蜡液,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而蜡烛燃烧时生成二氧化碳、水,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符合题意;
C、蜡烛燃烧时发生的反应是蜡烛(碳氢化合物)与氧气发生燃烧反应生产水和二氧化碳,不符合“多变一”特征,不属于化合反应,不符合题意;
D、蚕丝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蚕丝属于天然高分子材料,不符合题意;
故选B。
4.D
【详解】A、清明放风筝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B、重阳插茱萸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C、端午挂艾草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D、春节燃爆竹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符合题意;
故选D。
5.D
【详解】A、氢氧化钠的潮解是吸收空气中的水蒸气,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B、石油的分馏是利用各成分的沸点不同将其一一分离出来,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C、活性炭净化水是利用活性炭的吸附性,除去水中的部分杂质,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D、熟石灰变质是因为熟石灰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故选:D。
6.C
【分析】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有无新物质生成,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是化学变化,无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是物理变化。
【详解】A、镇浆制泥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A选项不符合题意;
B、拉坯造型的过程中只是物质的形状发生了改变,该过程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B选项不符合题意;
C、高温烧制的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C选项符合题意;
D、磨光上釉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D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C。
7.D
【详解】A、采摘粽叶过程中没有生成新物质,是物理变化。
B、淘洗糯米过程中没有生成新物质,是物理变化。
C、捆扎粽子过程中没有生成新物质,是物理变化。
D、烧火蒸煮过程中燃料燃烧生成新物质,是化学变化。
综上所述:选择D。
8.D
【详解】A、泡豆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
B、磨浆质是形状发生了改变,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
C、滤渣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
D、煮浆生成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
故选:D。
9.B
【详解】A. 采伐竹材改变形状,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故A不正确;
B. 旺火煮青生成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故B正确;
C. 晾晒阴干只是水分蒸发,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故C不正确;
D. 留青雕刻只是改变形状,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故D不正确。
故选:B。
10.A
【详解】A、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只是物质的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正确;
B、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过程中,发生燃烧和光合作用,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错误;
C、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烈火焚烧过程中生成了氧化钙,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错误;
D、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蜡烛燃烧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错误。
故选A。
【点睛】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依据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11.C
【详解】化学变化是指变化时生成了其他物质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A、吸附,没有生成其他物质,属于物理变化;B、分馏是利用液体沸点不同分离液体的一种方法,没有生成其他物质,属于物理变化;C、燃烧,生成了其他物质,属于化学变化;D、结晶,仅是物质状态的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属于物理变化。
点睛∶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有无其他物质生成,化学变化有其他物质生成,物理变化没有其他物质生成。
12.C
【详解】A. 二氧化碳制纯碱是利用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不符合题意;B. 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是利用中和原理,不符合题意;C. 金刚石切割玻璃,利用金刚石硬度大的物理性质,符合题意;D. 焦炭用于炼铁,是利用焦炭的还原性,不符合题意。故选C。
13.B
【分析】化学变化是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二者的本质区别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详解】A.冰雪融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选项A错误;
B.食物腐烂,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选项B正确;
C.水分蒸发,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选项C错误;
D.矿石粉碎,只是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选项D错误;
故选:B。
14.B
【详解】A、波义耳在敞口的容器中加热金属,结果发现反应后容器中物质的质量增加了,没有得出质量守恒定律,故A错误;
B、拉瓦锡得出空气是由氮气和氧气组成的,故B正确;
C、汤姆生发现了电子,卢瑟福得出原子的核式结构,故C错误;
D、侯德榜发明联合制碱法,张青莲测定了几种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故D错误。
故选B。
15.B
【详解】A、张青莲在相对原子质量方面有很大的贡献,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B、侯德榜为纯碱工业的发展作出杰出贡献,该选项符合题意;
C、屠呦呦发现了青蒿素,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D、拉瓦锡最早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6.A
【详解】A、我国西汉时期就开始冶炼铜,称为“湿法炼铜”,符合题意;
B、拉瓦锡验证了质量守恒定律, 不符合题意;
C、煤的综合利用称为煤的干馏或炼焦,不符合题意;
D、化学反应前后,催化剂的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物理性质可能改变,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7.B
【详解】A、屠呦呦发现青蒿素,故A不正确;
B、中国著名的制碱专家侯德榜发明了“联合制碱法”,侯德榜为纯碱、氮肥工业技术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故B正确;
C、我国科学院院士张青莲教授为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做出了卓越贡献,他主持测定了铟(In)、铱(Ir)等几种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新值,故C不正确;
D、袁隆平培育出杂交水稻,故D不正确。
故选B。
18.B
【详解】A、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并编制出元素周期表,不符合题意;
B、俄国化学家罗蒙诺索夫发现了质量守恒定律,符合题意;
C、张青莲教授测定了某些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对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作出了卓越贡献,不符合题意;
D、英国科学家汤姆生发现了电子,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9.D
【分析】化学是在分子、原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与变化规律的科学。化学研究的内容是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变化规律以及物质的制备和用途。据此判断。
【详解】A、根据化学研究对象可知,实现从一氧化碳到蛋白质的人工合成,属于化学研究范畴;
B、根据化学研究对象可知,现从二氧化碳到淀粉的人工合成,属于化学研究范畴;
C、根据化学研究对象可知,C60与金属铜复合催化低温合成乙二醇,属于化学研究范畴;
D、根据化学研究对象可知,射电望远镜捕获世界最大快速射电暴,与化学研究物质无关,不属于化学研究范畴;
答案为:D。
20.B
【详解】A、得出空气的组成的是拉瓦锡,不是舍勒,选项错误;
B、我国在西汉时期发明了湿法炼铜,选项正确;
C、发现质量守恒定律的是拉瓦锡,不是波义耳,选项错误;
D、汤姆森发现了电子,选项错误,故选B。
21.D
【详解】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并制定了世界上第一张元素周期表。故选D。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