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宁夏省银川市三沙源学校中考化学临考模拟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1小题,共22.0分)
1. 化学符号具有独特的学科内涵。下列各项对相关符号含义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只能表示铜元素
B. :可以表示亚铁离子
C. :只能表示钠离子的结构示意图
D. :只能表示个氧原子
2.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将燃着的木条伸入充满某气体的集气瓶中,木条熄灭,则该气体一定是二氧化碳
B. 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过高,会使人窒息死亡
C.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化学性质不同的原因是分子构成不同
D. 可用燃烧检验产物的方法鉴别氢气和一氧化碳
3. 和含有相同的元素组成,但它们的化学性质相差甚远,下列关于和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由于它们的分子结构不同,所以化学性质不同
B. 相同分子个数的和中,含有的氢原子个数相同
C. 相同质量的和中,氢元素的质量比为:
D. 若含有相同质量的氧元素,则和的质量比为:
4. 分别加入足量稀盐酸下列物质能在的无色溶液中大量共存的是( )
A. 、、、
B. 、、、
C. 、、、
D. 、、、
5. 某密闭容器内有、、、四种物质,反应前后、、、四种物质的质量大小为如图所示的“金字塔关系”。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若为氧气,则该反应一定是氧化反应
B. 该反应一定不是复分解反应
C. 该反应可表示为
D. 该反应一定伴随着明显的现象
6.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下列实验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蓝紫色火焰
B. 铁与稀硫酸反应,有气泡冒出,溶液变成黄色
C. 盐酸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
D. 铁丝在空气中燃烧时,火星四射,有黑色固体生成
7. 如图是某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其中相同的球代表同种原子,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不变 B. 反应物是两种单质
C. 反应物有剩余 D. 该反应是置换反应
8. 向盛有和混合溶液的烧杯中,加入过量溶液,充分反应后再滴加溶质质量分数为的溶液,烧杯中沉淀质量与滴加溶液质量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加入溶液前,溶液中有两种溶质
B.
C. 段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D. 取点对应溶液,滴加稀,不能立即出现白色浑浊
9. 下列各组溶液,不用其它试剂就不能鉴别出来的是( )
A. 、、、
B. 、、、
C. 、、、
D. 、、、
10. 在某些实验中关注“气泡”情况至关重要,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排水法收集氧气:当导管口刚有气泡逸出时,立即收集
B. 检查加热固体制气体装置的气密性:导管伸入水中,手握试管,观察是否有气泡
C. 比较铜和银的活动性:将铜、银放入稀盐酸中,通过观察其表面是否产生气泡
D. 除去氯化钠溶液中的少量碳酸钠:滴加稀硫酸至不再产生气泡为止
11. 为了保护生态环境,针对全球气候变化,中国政府向全球承诺,力争于年前实现“碳中和”。“碳吸收”是实现“碳中和”的一项措施,“碳捕捉与封存技术”是“碳吸收”的一种技术,即通过一定的方法,将工业生产中产生的二氧化碳分离出来进行储存。在实际生产中,经常用氢氧化钠溶液来“捕捉”二氧化碳,流程如图所示部分条件及物质未标出。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吸收器中发生的反应过程中,元素的化合价发生了改变
B. 分离器中将使用到过滤操作
C. 反应器中发生了分解反应
D. 该过程中,和可被循环利用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16.0分)
12. “氧循环”、“碳循环”、“水循环”是自然界存在的三大重要循环。
请结合图示回答相关问题:
化石燃料主要包括 ______ 、石油和天然气;从物质分类角度看,属于 ______ 。
从物质变化及分子角度看, ______ 循环与另外两种循环有本质区别。
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 ______ 能;在、两个反应中,反应物相同,产物不同的原因是 ______ 。
从空气中捕捉二氧化碳并转化为燃料,是实现“碳中和”的一个研究方向。一种纳米纤维催化剂可将二氧化碳转化成液体燃料甲醇,其微观示意图如图所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 。
13. 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其中是发酵粉的主要成分之一,是常用调味品,、的 俗称分别是熟石灰、纯碱.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如下图.
写出的化学式:______.
图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图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14. 如图是一种打火机的示意图.请根据有关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构成打火机的材料中属于合成材料的是______填标号.
其燃料的主要成分丁烷属于______填“有机”或“无机”化合物,请写出丁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用打火机点火是利用燃料燃烧将化学能转化为______能.
三、实验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5.0分)
15. 如图是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常用装置,请按要求填空:
实验室用装置制取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若要收集较纯净的氧气,应选择的收集装置是______填字母,下同.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应选用的药品是______写名称,选择的发生装置是______.
装置有多种用途.若在中盛放______,可以干燥二氧化碳;若用收集,证明氧气已经集满的方法是______.
四、探究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16.0分)
16. 在学习了常见的酸和碱后,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将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硫酸混合,观察到无明显现象,为证明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硫酸发生了反应,三位同学分别进行了以下实验。
测定溶液变化
甲同学在实验过程中测得变化如图所示,则该同学是将 ______ 填字母。
氢氧化钠溶液滴入稀硫酸中
稀硫酸滴入氢氧化钠溶液中
测混合过程中溶液的温度变化
乙同学在实验过程中测得混合溶液的温度变化如图所示,说明稀硫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发生的反应是 ______ 选填“放热”或“吸热”反应。
借助于酸碱指示剂
丙同学通过完成图所示实验,观察到溶液由红色变成无色,也证明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硫酸发生了化学反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 。
【提出问题】图实验后溶液中溶质的成分是什么?
【猜想与假设】
猜想一:只有;猜想二:有和;猜想三:有和。
【进行实验】为了验证上述猜想,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又选用粉末、溶液进行如下探究:
实验方案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方案一 取少量反应后的溶液于试管中,加入粉末 ______ 猜想二正确
方案二 取少量反应后的溶液于试管中,滴加溶液 产生白色沉淀 猜想二正确
【实验结论】通过实验探究,同学们一致确定猜想二是正确的。
【评价与反思】
丁同学针对上述方案提出疑问,认为方案二是不合理的,理由是 ______ 。
同学们经过反思与讨论,最后认为方案一中的粉末可以用下列的某些物质代替,下列可使用的物质是 ______ 填字母。
A.
B.粉末
C.
分析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成分时,除了考虑生成物外,还需要考虑 ______ 。
同学们用一定浓度的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向溶质质量分数为的过氧化氢溶液中加入二氧化锰固体,充分反应至不再产生气泡。请计算:理论上产生氧气的质量。
17. 某化学兴趣小组在一个充满的密闭容器中加入一定量的炭粉,在高温条件下使其充分反应,待反应结束后,容器中的炭粉已完全消失。该小组成员对容器中反应后的气体成分进行如下探究:
【查阅资料】
浓硫酸能吸水,可作气体干燥剂
【知识回顾】碳充分燃烧和不充分燃烧的产物是不同的。
【提出猜想】
小粹对容器中气体的组成提出如下三种猜想,你认为猜想不合理的有 ______填标号。
A.只有
B.只有
C.和的混合气体
小郡认为容器中的气体还可能是和的混合气体;小湘认为容器中的气体还可能是 ______。小郡和小湘均开展了以下实验探究来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
【实验探究】小郡为了验证自己的猜想,按如图所示装置进行探究。
装置中溶液的作用是 ______。
若小郡的猜想成立,则装置中的实验现象是 ______。
【实验探究】
为了验证自己的猜想,将小郡的实验改动了一处,并去掉装置即可,小湘的改动是______。
【反思交流】
有同学认为,小湘应先通入容器中的气体一段时间后方可加热,你认为这样修改的原因是 ______。
五、计算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6.0分)
18. 某化学兴趣小组想测定一瓶久置的过氧化氢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他们称量该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进行实验,反应前后质量变化的关系如图所示。
完全反应后生成氧气的质量是 ______。
计算该瓶过氧化氢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答案和解析
1.【答案】
【解析】解:、可以表示铜元素,个铜原子,铜这种物质,不符合题意;故选项错误;
B、可以表示亚铁离子,个亚铁离子,个亚铁离子带个单位的正电荷,符合题意;故选项正确;
C、由于的数值未知,故 可以表示钠离子的结构示意图,也可表示氖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也可表示氧离子、氟离子、镁离子等的结构示意图,不符合题意;故选项错误;
D、化学式前面的数字表示分子个数,故表示个氧分子,不是个氧原子,不符合题意;故选项错误;
故选:。
化学符号周围的数字表示不同的意义: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原子、分子或离子的个数;右上角的数字表示一个离子所带的电荷数;右下角的数字表示几个原子构成一个分子;元素符号正上方的数字表示元素的化合价。
本考点考查了化学符号表示的意义,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化学用语的书写是中考的重要考点之一,要加强练习,理解应用.本考点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2.【答案】
【解析】解:、因为二氧化碳和氮气都能使燃着的木条熄灭,所以能使燃着的木条熄灭的气体不一定是二氧化碳气体;故该选项不正确;
B、二氧化碳虽无毒但不支持呼吸含量过高会使人窒息,说法正确;
C、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能与氧化铜反应,二氧化碳不能,就是因为它们的分子构成不同,说法正确;
D、氢气燃烧生成水,一氧化碳燃烧生成二氧化碳,说法正确;
故答案选A.
3.【答案】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化学式的含义和计算,根据物质的化学式可以判断物质的分子结构、性质,同时能够计算组成元素的质量比、物质的质量比的方面的问题,要注意理解。
A、分子结构不同,则化学性质不同;
B、根据分子的化学式和个数可以判断原子的个数;
C、根据物质的化学式、质量可以计算组成元素的质量比;
D、根据组成元素的质量可以计算物质的质量比.
【解答】
A、由于和的分子结构不同,所以化学性质不同,该选项说法正确;
B、由化学式可知,相同分子个数的和中,含有的氢原子个数相同,该选项说法正确;
C、设和的质量为,则氢元素的质量比为:::,该选项说法正确;
D、若含有相同质量的氧元素,由和可知,水分子和过氧化氢分子的个数比是:,则和的质量比为:::,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故选:。
4.【答案】
【解析】解:为的水溶液显酸性,水溶液中含有大量的。
A、、、形成的溶液有颜色,故选项错误。
B、盐酸与硝酸银反应生成不溶于酸的氯化银沉淀,不能大量共存,故选项错误。
C、五种物质在溶液中相互交换成分不能生成沉淀或气体或水,能在溶液中大量共存,故选项正确。
D、、均能与稀盐酸反应,不能在酸性溶液中大量共存,故选项错误。
故选:。
为的水溶液显酸性,水溶液中含有大量的。根据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可知,若物质之间相互交换成分不能生成水或气体或沉淀,则能够在溶液中大量共存;本题还要注意溶液呈无色,不能含有明显有颜色的铜离子、铁离子和亚铁离子等。
本题考查了离子共存的问题,判断各离子在溶液中能否共存,主要看溶液中的各离子之间能否发生反应生成沉淀或气体或水;还要注意是在酸性溶液中共存及特定离子的颜色。
5.【答案】
【解析】解:根据图示可以知道,该反应是;
A、生成物质有氧气,不会是氧化反应,错误;
B、复分解反应是两种化合物生成两种化合物,故可能是复分解反应,错误;
C、符合,正确;
D、该反应不一定伴随着明显的现象,比如氢氧化钠和盐酸的中和反应,错误;
故选:。
本题考查的是化学反应的知识,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结合图示进行。
6.【答案】
【解析】解:、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故选项说法错误。
B、铁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有气泡冒出,溶液变成浅绿色,故选项说法错误。
C、盐酸显酸性,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故选项说法正确。
D、铁丝在空气中只能烧至发红,不会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
A、根据硫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金属的化学性质,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酸的化学性质,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铁丝在空气中不燃烧,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酸的化学性质、常见物质燃烧的现象等即可正确解答,在描述实验现象时,需要注意烟和雾的区别、物质颜色的变化、实验结论和实验现象的区别。
7.【答案】
【解析】解:由质量守恒定律和微观反应示意图可知,微观反应示意图可表示为:
A.由微观反应示意图可知,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不变,选项说法正确;
B.由分子结构模型可知,反应物中的两种分子均是由同种原子构成的,均属于单质,选项说法正确;
C.由题干中的微观反应示意图可知,反应物有剩余,选项说法正确;
D.由微观反应示意图可知,该反应是由两种物质反应生成另一种新物质,属于化合反应,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
根据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对比反应前后微粒的变化,分析分子、原子的变化;分析生成物的种类;分析反应的特点,判断反应的类型。
模型能直观地表示了变化的微观过程;试题通过给出微粒的模型,考查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对基本概念的理解与运用能力。
8.【答案】
【解析】解:、向盛有一定质量的和混合溶液的烧杯中,加入过量溶液,分别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氯化铜、硫酸钡沉淀和盐酸;加入溶液前,滤液中含有氯化铜、氯化钠、氯化钡,故选项说法错误。
B、由分析可知,加入氢氧化钠时,氢氧化钠先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后与氯化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氯化钠,又由图可知,生成的硫酸钡的质量为,生成氢氧化铜时消耗的氢氧化钠的质量为,设生成的氢氧化铜的质量为,则
,则,故选项说法错误。
C、由分析可知,加入氢氧化钠时,氢氧化钠先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后与氯化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氯化钠,段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故选项说法正确。
D、取点对应溶液,溶液中含有氯化钡,滴加稀硫酸,能与稀硫酸反应生成不溶于酸的硫酸钡沉淀,立即出现白色沉淀,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
向盛有和混合溶液的烧杯中,加入过量溶液,分别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氯化铜、硫酸钡沉淀和盐酸;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渣和滤液。将滤渣洗涤、干燥后称量。其质量为;再向滤液中滴加溶质质量分数为的溶液,由沉淀质量与滴加溶液质量的关系图,一开始没有产生沉淀,说明氢氧化钠溶液先与盐酸反应,再与氢氧化铜沉淀和氯化钠,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有一定难度,掌握酸和碱的化学性质、明确反应的先后顺序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9.【答案】
【解析】解:、组内四种物质的溶液两两混合时,其中有一种溶液与其它三种溶液混合时能出现两次白色沉淀和一次放出气体,该溶液为溶液;与溶液产生气体的溶液为硝酸,产生白色沉淀的为、;不加其它试剂不能鉴别、,故选项正确。
B、硫酸铜溶液是蓝色的,将硫酸铜分别加入剩余三种溶液的样品中,产生蓝色沉淀的氢氧化钾溶液,产生白色沉淀的是硝酸钡溶液,没有明显现象的是氯化钠溶液,不加其它试剂可以鉴别,故选项错误。
C、取样,将溶液两两相混,其中有一种溶液与其它三种溶液混合时能出现一次白色沉淀和一次放出气体,该溶液为碳酸钠溶液;与碳酸钠溶液产生气体的溶液为盐酸,产生白色沉淀的为溶液;与碳酸钠溶液混合无任何明显现象的为溶液,不加其它试剂可以鉴别,故选项错误。
D、取样,将溶液两两相混,其中有一种溶液与其它三种溶液混合时能出现两次白色沉淀和一次无现象,该溶液为硫酸镁溶液;与硫酸镁溶液混合产生白色沉淀的是、溶液,无现象的是盐酸;向两种白色沉淀中分别加入足量盐酸,沉淀不溶解的,原溶液是氯化钡溶液;沉淀消失的是原溶液是氢氧化钾溶液,不加其它试剂可以鉴别,故选项错误。
故选:。
在不另加试剂就能鉴别的题目中,首先观察有无有特殊颜色的物质,若有,将有颜色的溶液鉴别出来,然后再借用这种溶液鉴别其它溶液;若都没有颜色就将溶液两两混合,根据混合后的现象进行分析鉴别。
本题难度较大,解此类题的思路是:先用物理性质,一般先看颜色、闻气味;再用化学性质,用已鉴定出的药品依次去鉴别其他物质,有不同现象时方可鉴别。
10.【答案】
【解析】解:、排水法收集氧气:当导管口刚有气泡逸出时,不宜立即收集,这时排出的气体主要是空气,故A错误;
B、检查加热固体制气体装置的气密性:导管伸入水中,手握试管,观察是否有气泡,如有气泡生成,则说明装置的气密性是好的,故B正确;
C、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铜和银位于氢的后面,都不能与酸反应,故C错误;
D、由于稀硫酸与碳酸钠反应生成了硫酸钠,氯化钠溶液中混入了杂质,故D错误。
故选:。
A、根据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步骤及注意的事项分析;
B、根据检查装置气密性原理进行分析;
C、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分析;
D、根据碳酸钠与稀硫酸反应的产物进行分析.
善于归纳总结是学习化学的重要的方法.在解答本题时,要将气泡和有关的化学知识联系起来分析有关说法的正误.
11.【答案】
【解析】解:、吸收器中发生的反应是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钠元素始终为价,氢元素为价,氧元素为价,碳元素为价,元素化合价没有发生变化,错误;
B、分离器中通入碳酸钠溶液能分离出碳酸钙沉淀,过滤可以分离液体和难溶性固体,正确;
C、反应器中碳酸钙可以反应得到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属于分解反应,正确;
D、通过分析反应流程可知,氢氧化钠和氧化钙可循环,正确。
故选:。
A、根据吸收器中发生的反应是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钠元素始终为价,氢元素为价,氧元素为价,碳元素为价,元素化合价没有发生变化进行分析;
B、根据分离器中通入碳酸钠溶液能分离出碳酸钙沉淀,使用了过滤分离液体和难溶性固体进行分析;
C、根据反应器中碳酸钙可以反应得到氧化钙和二氧化碳进行分析;
D、根据既是反应物,也是生成物的物质可以循环使用进行分析。
合理设计实验,科学地进行实验、分析实验,是得出正确实验结论的前提,因此要学会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实验,为学好化学知识奠定基础。
12.【答案】煤 氧化物合理即可 水 化学 反应条件不同
【解析】解:化石燃料主要包括煤、石油和天然气;从物质分类角度看,二氧化碳是由碳、氧两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因此属于氧化物或非金属氧化物或化合物等;
从物质变化角度看,水循环与另外两种循环本质的区别是水循环是物理变化,氧循环、碳循环是化学变化;
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过程中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是二氧化碳和水在光照、叶绿体中反应生成有机物和氧气;是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这两个反应的反应物相同,但由于反应的条件不同,所以生成物不同;
一种纳米纤维催化剂可将二氧化碳转化成液体燃料甲醇;根据其微观示意图可知,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故答案为:
煤;氧化物合理即可;
水;
化学;反应条件不同;
。
根据化石燃料的种类、物质的分类进行回答;
从物理和化学变化角度分析;
是二氧化碳和水在光照、叶绿体中反应生成有机物和氧气;是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据此分析;
根据题文信息及质量守恒定律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自然界中的水循环、氧循环和碳循环的知识,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循环的过程、物质的性质与变化等进行分析解答。
13.【答案】;;
【解析】解:是发酵粉的主要成分之一,则为碳酸氢钠;是常用调味品,又是和盐酸反应产生的,所以为氯化钠;的俗名是熟石灰氢氧化钙,是反应产生的,因此是氧化钙,则是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产生纯碱,和是氢氧化钙和碳酸钠的反应产生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因此:
是氯化钠,化学式为:;
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的反应为:;
熟石灰、纯碱发生的反应为复分解反应,所以:;
故答为:
;.
此题的突破口为:是发酵粉的主要成分之一,是常用调味品,、的俗称分别是熟石灰、纯碱,然后根据反应进行推理即可.
掌握常见的氧化物、酸、碱、盐的推断,熟练掌握常见物质的俗名及用途,学会找出题目的突破口,导出结论,最后别忘了把结论代入原题中验证.
14.【答案】 有机 热
【解析】解:构成打火机的材料中属于合成材料的是塑料.故填:;
丁烷是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属于有机物,燃烧时生成水和二氧化碳.故填:有机;;
用打火机点火是利用燃料燃烧将化学能转化为热能.故填:热.
塑料属于有机合成材料;
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属于有机物,丁烷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根据丁烷燃烧现象分析。
解答本题要掌握材料的分类方法、有机物的概念和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等方面的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对相关方面的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
15.【答案】 大理石或石灰石和稀盐酸 浓硫酸或浓 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处,若木条复燃,则氧气收集满了
【解析】解:装置适用于加热固体制取气体,且试管口有棉花,是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方程式是:;氧气不易溶于水,所以收集较纯净的氧气,应用排水法收集;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所用的药品是大理石或石灰石和稀盐酸,常温反应制取,不需加热,故选发生装置;
干燥二氧化碳的常用液体干燥剂是浓硫酸,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所以应从端进气,端排空气,因此检验氧气是否收集满的方法是在口放带火星的木条,观察是否复燃进行判断;
故答案为:; ;
大理石或石灰石和稀盐酸; ;
浓硫酸或浓;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处,若木条复燃,则氧气收集满了.
装置适用于加热固体制取气体,且试管口有棉花,而高锰酸钾制取氧气需要在试管口放棉花;收集较纯净的氧气,应用排水法收集;
据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及反应物状态和反应条件选择发生装置;
干燥二氧化碳的常用液体干燥剂是浓硫酸,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检验氧气是否收集满的方法是在集气瓶口放带火星的木条,观察木条是否复燃进行判断.
了解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发生和收集装置的选取方法,干燥、检验气体的方法等知识才能结合题意灵活分析解答问题.
16.【答案】 放热 有气泡产生 硫酸和硫酸钠都会和氯化钡反应产生沉淀,无法证明溶液中有硫酸 反应物是否有剩余
【解析】解:由图可知,溶液开始的小于,说明原来的溶液是酸溶液,则该同学是将氢氧化钠溶液滴入稀硫酸中。
由图可知,混合过程中温度升高,说明稀硫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发生的反应是放热反应。
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进行实验】实验结论是溶液中有,碳酸钠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水和二氧化碳,实验现象是:有气泡冒出。
丁同学针对上述方案提出疑问,认为方案二是不合理的,理由是:硫酸和硫酸钠都会和氯化钡反应产生沉淀,无法证明溶液中有硫酸。
、氧化铜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观察到固体减少,溶液变成蓝色,故选项符合题意;
B、硫酸和氧化铁反应生成硫酸铁和水,会观察到红色粉末减少,溶液变成黄色,故选项符合题意;
C、氯化钾不能和稀硫酸反应,无明显现象,不能代替粉末,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分析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成分时,除了考虑生成物外,还要考虑反应物是否有剩余。
理论上产生氧气的质量为。
答:理论上产生氧气的质量为。
故答案为:;
放热;
;
【进行实验】有气泡产生;
硫酸和硫酸钠都会和氯化钡反应产生沉淀,无法证明溶液中有硫酸;
;
反应物是否有剩余;
。
根据溶液开始的小于,说明原来的溶液是酸溶液来分析;
根据混合过程中温度升高来分析;
根据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来分析;
【进行实验】根据实验结论是溶液中有,碳酸钠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水和二氧化碳来分析;
根据硫酸和硫酸钠都会和氯化钡反应产生沉淀来分析;
、根据氧化铜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来分析;
B、根据硫酸和氧化铁反应生成硫酸铁和水来分析;
C、根据氯化钾不能和稀硫酸反应来分析;
根据分析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成分时,除了考虑生成物外,还要考虑反应物是否有剩余来分析;
根据过氧化氢的质量结合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
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17.【答案】 和的混合气体 吸收二氧化碳 黑色固体变成红色 将氧化铜粉末换成铜丝网 排尽装置中的空气,防止发生爆炸
【解析】解:、如果碳和氧气恰好充分反应,碳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则只含二氧化碳,不符合题意;
B、如果氧气不足,碳不完全燃烧,完全生成一氧化碳,则只含一氧化碳,不符合题意;
C、一氧化碳能与氧气高温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不能共存,符合题意;
故选C;
碳和氧气在高温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如果氧气剩余,则气体还可能是二氧化碳和氧气的混合气体;
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故装置中氢氧化钠溶液的作用是:吸收二氧化碳;
一氧化碳能与氧化铜在加热的条件下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中黑色固体逐渐变红,说明小郡的猜想正确;
小郡的猜想是该气体是二氧化碳和氧气的混合物,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含二氧化碳,要想验证氧气的存在,可将中的氧化铜粉末换成铜丝网并去掉装置,铜和氧气在加热的条件下反应生成氧化铜,红色固体逐渐变黑,说明含氧气;
气体中可能含一氧化碳,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混有一定量的空气,遇到明火,容易发生爆炸,故这样做的原因是:将装置内空气排尽,防止发生爆炸。
故答案为:;
和的混合气体;
吸收二氧化碳;
黑色固体变成红色;
将氧化铜粉末换成铜丝网;
排尽装置中的空气,防止发生爆炸。
根据一氧化碳还能与氧气反应来分析;
根据氧气过量来分析;
根据氢氧化钠的化学性质来分析;
根据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来分析;
根据物质的性质及其检验方法来分析;
根据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18.【答案】
【解析】解:制得氧气的质量是。
设参加反应的过氧化氢的质量为。
过氧化氢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
答:过氧化氢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
故答案为:;
。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混合物减少的质量即为生成氧气的质量,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列式计算出参加反应的过氧化氢的质量,进而计算出过氧化氢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本题有一定难度,掌握利用化学方程式与溶质质量分数的综合计算即可正确解答本题,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计算出氧气的质量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前提和关键。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