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 九年级下册 第八单元 金属和金属材料 练习(含解析)

人教版复习题-金属和金属材料
一、单选题
1.下列各组物质的鉴别方法中,正确的是
选项 物质的鉴别 鉴别的方法
A CO和CO2 通入澄清石灰水
B 铁片和铝片 放入MgSO4溶液
C H2和CH4 火焰上方罩一个干冷的烧杯
D 木炭粉末和二氧化锰粉末 观察颜色
A.A B.B C.C D.D
2.2015年6月1日21时28分,载有458人的“东方之星”游轮在长江湖北监利段意外翻沉。事故发生后,各方求援力量迅速集结并投入援救行动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东方之星”船体由钢材焊接制成,钢材属于金属材料
B.求援人员使用“气割”技术切割船实施求援时利用了氧气的可燃性
C.潜水蛙人在水下将随身携带的供氧装置让给幸存者的原因是氧气能供给呼吸
D.水上遇险逃生时要保持镇静、穿好救生装备、脱掉鞋子、取下随身的金属制品防止划破救生衣
3.下列图像中,能正确反映其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
A.①向一定质量的烧碱溶液中加稀盐酸
B.②实验室高温加热一定质量的石灰石
C.③向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中不断加入硝酸钾固体
D.④向两份完全相同的稀盐酸中分别加入足量锌粉、镁粉
4.下列属于金属材料的是
A.水泥 B.玻璃 C.陶烧 D.黄铜
5.下列关于实验的操作、现象、结论描述都正确的是(  )
实验操作 现象 结论
A 把碳在空气中点燃,再伸进充满氧气的集气瓶里 碳在空气中燃烧,产生红热现象;在氧气中剧烈燃烧发出白光 碳在空气中燃烧生成CO,在氧气中燃烧生成CO2
B 在电解器的玻璃管中加满水,接通直流电源 正极收集气体的体积是负极的2倍 正极产生的是O2,负极产生的是H2
C 高温条件下,将CO通入Fe2O3粉末 红色粉末变为黑色 CO具有还原性
D 用棉花分别蘸酒精和水,放到酒精灯火焰上加热 蘸酒精的棉花燃烧,蘸水的棉花不燃烧 燃烧的条件之一是需要氧气
A.A B.B C.C D.D
6.下列有关实验现象描述不正确的是
A.细铁丝在空气中剧烈燃烧 B.镁条燃烧产生耀眼白光
C.铝片上有划痕 D.冷却后粗铜丝b端略上升
7.下列四个实验,根据实验现象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
A.可燃物燃烧除需O2,还需温度达到着火点 B.CO2与H2O反应生成 H2CO3 C.CH4燃烧生成CO2和H2O D.铁钉生锈只需与H2O接触
A.A B.B C.C D.D
8.物质的鉴别和除杂是重要的实验技能。下列实验方案设计合理的是
A.鉴别氮气和氧气:用燃着的木条
B.鉴别MnO2粉末和木炭粉:分别加水搅拌
C.除去CO2中的少量CO:点燃
D.除去FeCl2溶液中混有的少量CuCl2:加足量的锌粉,过滤
9.下列实验中,根据实验现象可得到相应结论的是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A 将 AgNO3溶液和 Cu(NO3)2溶液分别加入两 支装有铁钉的试管中 铁钉表面分别有灰黑色固体和红色固体析出 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Fe>Cu>Ag
B 用拇指堵住收集了 H2的试管口,靠近火焰,移开拇指点燃 发出尖锐爆鸣声 试管中 H2不纯
C 在螺旋状细铁丝下端系一根火柴,点燃火柴 至快燃尽时,将铁丝插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 铁丝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加热时铁丝可在氧气中迅速反应生成氧化铁
D 点燃某无色气体,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冷而干燥的小烧杯 烧杯内壁有水珠 该无色气体为氢气
A.A B.B C.C D.D
10.推理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A.氧化物中都含有氧元素,因此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都是氧化物
B.纯净物只含一种物质,所以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纯净物
C.含碳元素的物质充分燃烧会生成CO2,所以燃烧能生成CO2的物质一定含碳元素
D.铝在空气中比铁更耐腐蚀,因此铝的金属活动性弱于铁
11.“中国芯”的主要原材料是高纯硅。用三氯氢硅(SiHCl3)制备高纯硅的反应微观示意图如下,关于该反应的说法正确的是
A.该化学方程式为: B.反应前后分子的数目没有改变
C.该反应为置换反应 D.硅单质由硅分子构成
12.取甲、乙、丙三种金属粉末,分别投入同浓度的稀盐酸,只有甲能产生气体;再取少量乙投入丙的硝酸盐溶液中,乙的表面有丙析出。则甲、乙、丙的金属活动性顺序为
A.甲>乙>丙 B.乙>甲>丙 C.丙>乙>甲 D.乙>丙>甲
二、填空题
13.金属和金属材料在生产生活中有广泛的用途。请回答下列问题:
(1)铜可以拉成铜丝,这是利用金属铜的______。
(2)铁制品锈蚀的过程,实际上是铁跟空气中的______,同时接触发生化学反应的过程,举一例生活中防锈的措施______。工厂用稀硫酸除去铁锈的原理是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为什么铝比铁更耐腐蚀?______。
(3)为验证Cu、Fe、Ag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可选取的两种盐溶液是______。
(4)将一定量的锌粉加入到硝酸银、硝酸铜的混合溶液中,充分反应后过滤,向滤渣中加入盐酸无气泡产生,则下列叙述中完全正确的是______。
①滤渣中一定含有银,一定不含有铜
②滤液中的溶质一定含有硝酸锌,一定不含有硝酸银
③若滤液为蓝色,则滤液中的溶质一定含有硝酸铜和硝酸锌
④若滤液为无色,则滤渣中一定含有银和铜,滤液中的溶质一定只含有硝酸锌
14.下列有关铜、铁、铝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缺铁性贫血里所说的铁是指铁元素
B.黄铜不是合金,而是纯金属
C. 铝是地壳中含量最高的元素
D.人类最早大规模使用的金属是________
15.金属及金属元素在不同行业中应用广泛。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填字母)
A.钠元素是人体中的微量元素之一 B.食盐是唯一能为人体提供钠元素的物质
C.长期食用过多食盐,有利于人体健康 D.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2)科学研究方面:如图是用数字化设备测得钠与水反应生成一种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气体和一种碱的过程中液体温度和pH的变化图像,该反应过程______(填“吸收”或“放出”)热量,其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3)定量分析方面:向硝酸银、硝酸铜的混合溶液中加入过量金属A,充分反应,过滤后得到溶液甲和固体乙,测得溶液甲的质量与原混合溶液的质量相等。
①写出加入的金属A的名称:______。
②若原混合溶液里还含有硝酸镁,请解释溶液甲的质量与原混合溶液的质量是否相等______。
(4)资源利用方面:如图是实验室模拟炼铁的装置,B中是氢氧化钠溶液。
①虚线框内装置的目的是什么?______。
②人体缺铁会引起缺铁性贫血。成人按每天服用2包富马酸亚铁颗粒计算,每天可补充铁元素的质量是多少?______(写出计算过程,保留小数点后两位)
③若用图示实验室模拟炼铁装置产生的铁来合成富马酸亚铁颗粒,服用10天富马酸亚铁颗粒(每天2包,用②所得数据计算),需要氧化铁的质量是多少?______(保留小数点后两位)
16.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战斗中,人们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防控措施。
(1)测量体温是防控的重要环节。家庭常备体温计中的液态金属是___________(填名称)。
(2)戴口罩是有效防护新型冠状病毒措施之一、口罩的种类有活性炭、N95、外科医用口罩等,其中活性炭起到的作用是___________;一次性医用三层口罩是由专业两层纤维无纺布和中间一层熔喷布制成,能像滤纸一样起到___________作用;口罩上的鼻梁条一般由金属铝薄片制成,鼻梁条的制作体现了金属铝的___________性。
(3)“84消毒液”的主要成分是次氯酸钠(NaClO)。工业制取NaClO的原理是2NaOH+Cl2=NaClO+X+H2O,其中X的化学式是___________。
三、实验题
17.实验是学习化学的基础,某学习小组开展了几组实验研究。实验1.为探究金属的化学性质及铁生锈的实验,请你一起参加探究:
(1)图一甲中反应中集气瓶底部放入少量水的作用是___________。
(2)图一乙中观察到的现象有:固体表面有气泡产生,溶液由无色变为___________色。
(3)图一丙中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是___________。
(4)图二实验中,试管②中植物油的作用是________,通过对比试管___________(填序号),可证明铁生锈需要水。
18.第五套人民币1元硬币采用了钢芯镀镍(Ni)材质。某化学学习小组对镍的部分化学性质进行了探究,并设计了如下图实验。
实验Ⅰ 实验Ⅱ
(1)实验前需将金属丝打磨,目的是___________。
(2)实验I甲试管中银白色铁丝表面有黑色固体生成,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
(3)乙试管中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
(4)同学进行了丁实验把镍丝放入稀盐酸中,发现有气泡产生,得到三种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___________。若采用实验Ⅱ中的方案也可得出相同结论,则金属C是___________。
四、推断题
19.如图表示某些物质间的转化关系(反应条件和部分产物已省略)。其中A、E为固体氧化物,且A为黑色粉末;B、D是由相同元素组成的无色液体,且B具有杀菌消毒的作用;C、Y、Z为无色气体,其中Y有毒;X是最常见的金属。请回答下列问题:
(1)反应①中A物质的作用是__________。
(2)反应③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
(3)在自然界中普遍存在反应⑤,其名称为__________。
20.已知,A~E物质之间存在如图转化关系。其中A、C、D是单质,E是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B为蓝色溶液。
(1)写出E物质的化学式:_____。
(2)浅绿色溶液中一定含有的金属离子是_____。
(3)A→D的基本反应类型为_____。
(4)A和B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五、计算题
21.某品牌脱氧剂每包重9 g,其配方为4 g铁粉、2 g水、2 g活性炭、1 g氯化钠,回答下列问题:
Ⅰ.脱氧剂中主要成分为铁粉,如图为铁与氧气在不同条件下的反应。
(1)根据如图判断,铁与氧气反应的产物与______有关,常温下,脱氧剂中铁粉脱氧的产物是_______(填化学式),写出铁与氧气反应生成氧化亚铁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
(2)该品牌脱氧剂还可以吸收SO2等有毒气体,这是利用了活性炭的________性。
Ⅱ.为了探究久置的该品牌脱氧剂中铁粉是否变质,实验兴趣小组取其中一包该品牌脱氧剂,将固体全部倒入烧杯(无固体洒落和残留),再向烧杯中加入足量的稀盐酸,烧杯总质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如下表所示:
反应时间/min 0 t1 t2 t3 t4
烧杯总质量/g 159 158.96 158.92 158.9 158.9
(3)完全反应后生成气体的质量为________g。
(4)请通过计算判断该脱氧剂是否发生变质。(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写出完整的计算步骤)
22.江铃汽车配件厂新购进了一批黄铜(铜锌合金)。为了测定这批黄铜中铜的质量分数,化验人员将取来的样品先加工成粉末,然后利用该粉末与稀硫酸在烧杯内发生反应。在所进行的三次实验中,只有一次所取用的稀硫酸与黄铜样品是恰好完全反应的。有关实验数据记录如下:
实验次序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所取黄铜样品的质量/g 10.0 10.0 20.0
加入稀硫酸的质量/g 100.0 80.0 80.0
反应后烧杯内剩余物质的质量/g 109.8 89.8 99.8
请分析实验数据,完成下列问题:
(1)黄铜样品与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时两种物质的质量之比为__________ ;
(2)计算该黄铜样品中铜的质量分数。( 写出计算过程)
(3)恰好完全反应后所得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__ (结果精确到0.1%)。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A
【详解】A、通入澄清石灰水,一氧化碳和氢氧化钙不反应,无明显现象,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产生白色沉淀,现象不同,可以鉴别,符合题意;
B、放入硫酸镁溶液,铁片和铝片均与硫酸镁不反应,均无明显现象,现象相同,无法区分,不符合题意;
C、火焰上方罩一个干冷烧杯,氢气燃烧生成水,甲烷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烧杯内壁均有水雾出现,现象相同,无法区分,不符合题意;
D、木炭粉末和二氧化锰粉末均是黑色的,观察颜色无法区分,不符合题意。
故选A。
2.B
【详解】A、“东方之星”船体由钢材焊接制成,钢材是铁的合金,属于金属材料,不符合题意;
B、求援人员使用“气割”技术切割船实施求援时,利用了氧气的助燃性,不是可燃性,符合题意;
C、潜水蛙人在水下将随身携带的供氧装置让给幸存者的原因是氧气能供给呼吸,不符合题意;
D、水上遇险逃生时要保持镇静、穿好救生装备、脱掉鞋子、取下随身的金属制品防止划破救生衣,不符合题意。
故选B。
3.B
【详解】A、向一定质量的烧碱溶液中加稀盐酸,随着稀盐酸的加入,溶液的质量不断增大,此项错误;
B、刚开始加热,由于未达到反应温度,所以固体质量不变,当反应温度达到后,CaCO3分解生成CaO固体和二氧化碳气体, 所以固体质量逐渐减少直到碳酸钙完全分解达到最小值且大于零,此项正确;
C、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于零且随着硝酸钾的加入,溶质的质量分数在溶液达到饱和前逐渐增大,饱和后保持不变,此项错误;
D、向两份完全相同的稀盐酸中分别加入足量锌粉、镁粉,稀盐酸均完全反应,所以产生的气体质量相等,此项错误。
故选B。
4.D
【详解】金属材料包括纯金属和合金。水泥、 玻璃 、陶烧都属于无机非金属材料,黄铜属于合金,属于金属材料,故选:D。
5.C
【详解】A. 碳在空气中、氧气中燃烧都生成二氧化碳。故A不符合题意;
B. 在电解水实验中,“正氧负氢”,生成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约为2:1,负极收集气体的体积是正极的2倍。故B不符合题意;
C. 高温条件下,将CO通入Fe2O3粉末,红色粉末氧化铁变为黑色铁粉,说明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故C符合题意;
D. 蘸酒精的棉花燃烧,蘸水的棉花不燃烧,说明燃烧需要是可燃物。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6.A
【详解】A. 细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在氧气中可剧烈燃烧,选项错误;
B. 镁条燃烧产生耀眼白光,放出大量热,生成白色固体,选项正确;
C. 硬铝的硬度比铝的大,硬铝能在铝片上划出划痕,选项正确;
D. 铜和氧气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氧化铜,质量增加,冷却后粗铜丝a端略下降,b端上升,选项正确。
故选A。
7.A
【详解】A、实验过程中,两种物质都和氧气接触,加热过程中,温度不断升高,当温度达到一定程度时,乒乓球碎片先燃烧起来,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该选项正确;
B、实验过程中,塑料瓶变瘪,可能是二氧化碳溶于水导致的,不能说明二氧化碳和水发生了反应,该选项不正确;
C、实验过程中,烧杯内壁出现水珠,说明反应生成了水,不能说明生成了二氧化碳,该选项不正确;
D、实验过程中,铁钉和水、氧气同时接触时容易生锈,在干燥空气中不容易生锈,说明铁钉生锈需要与H2O接触,但不是只需与水接触,该选项不正确。
故选:A。
【点睛】实验现象是物质之间相互作用的外在表现,因此要学会设计实验、观察实验、分析实验,为揭示物质之间相互作用的实质奠定基础。
8.A
【详解】A、氮气不燃烧、且不支持燃烧,能使燃着的木条熄灭;氧气具有助燃性,能使燃着的木条燃烧更旺,现象不同,可以鉴别,故A设计合理;
B、MnO2粉末和木炭粉,分别加水搅拌 ,都难溶于水,不能鉴别,故B设计不合理;
C、由于二氧化碳不燃烧、不支持燃烧,故当二氧化碳大量存在时,一氧化碳不能燃烧,故C设计不合理;
D、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锌排在铁、铜的前面,故锌能够与氯化亚铁和氯化铜均反应,故除去杂质的同时,也除去了原物质,故D设计不合理;
故选A。
9.B
【详解】A、将硝酸银溶液和硝酸铜溶液分别加入两支装有铁钉的试管中,铁钉表面分别有银白色固体和红色固体析出,是因为铁和硝酸银反应生成硝酸亚铁和银,和硝酸铜反应生成硝酸亚铁和铜,说明铁比银铜活泼,不能比较银和铜的活泼性,故A选项错误;
B、用拇指堵住收集氢气的试管口,靠近火焰,移开拇指点火,发出尖锐爆鸣声,说明氢气中含有空气,所以氢气不纯,故B正确;
C、铁丝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说明加热时铁丝可以在氧气中迅速反应生成四氧化三铁,不是氧化铁,故C错误;
D、点燃某无色气体,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冷而干燥的烧杯,产生蓝色火焰,烧杯内壁有水珠,说明反应生成了水,那么该气体可能是甲烷,也可能是氢气等,故D选项错误;
故答案选B。
10.C
【详解】A、氧化物含有氧元素,但含氧元素的化合物不一定都是氧化物,如C2H5OH;故A错误;
B、纯净物只含一种物质,但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纯净物,如氧气和臭氧的混合物,故B错误;
C、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可知,含碳元素的物质充分燃烧会生成CO2,燃烧能生成CO2的物质一定含碳元素,故C正确;
D、铝在空气中比铁更耐腐蚀,是因为铝的化学性质活泼,在常温下,铝就能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铝薄膜,阻止了反应的进一步进行,故D错误。
故选C。
11.C
【详解】A、由图可知,该反应为氢气和三氯氢硅在高温下反应生成硅和氯化氢,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不符合题意;
B、由化学方程式可知,反应后,分子的数目增加,不符合题意;
C、该反应符合“一种单质与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属于置换反应,符合题意;
D、硅是由硅原子构成的,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2.A
【详解】取甲、乙、丙三种金属粉末,分别投入同浓度的稀盐酸,只有甲能产生气体,说明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甲排在氢前,乙、丙排在氢后,再取少量乙投入丙的硝酸盐溶液中,乙的表面有丙析出。乙能将丙从其化合物中置换出来,说明乙比丙活泼,故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为:甲>乙>丙。
故选A。
13. 延展性 氧气、水 在铁制品表面涂油 铝和空气中的氧气反应会生成致密的氧化铝薄膜,阻碍铝的进一步反应 硫酸亚铁溶液、硝酸银溶液 ③④
【分析】根据金属的物理性质来分析;
根据铁锈蚀的条件、防锈的措施、除锈的原理、金属的化学性质来分析;
根据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及验证方法来分析;
根据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来分析。
【详解】铜可以拉成铜丝,这是利用金属铜的延展性;故填:延展性;
铁制品锈蚀的过程,实际上是铁跟空气中的氧气和水蒸气等发生化学反应的过程;保持金属表面的干燥洁净、覆盖保护层均可防锈;氧化铁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铁和水;铝和空气中的氧气反应会生成致密的氧化铝薄膜,阻碍铝的进一步反应,所以铝在空气中比铁更耐腐蚀;故填:氧气、水;在铁制品表面涂油;;铝和空气中的氧气反应会生成致密的氧化铝薄膜,阻碍铝的进一步反应;
在验证三种金属活动性强弱时,通常采取“三取中”的方法,即取中间金属单质与两端的金属的盐溶液反应或取中间金属的盐溶液与两端金属的单质反应,可用2种盐溶液就能验证Fe、Cu、Ag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可选用硫酸亚铁和硝酸银溶液和铜,或者硫酸铜溶液与铁、银两种金属,因题目中要求是两种盐溶液,故填:硫酸亚铁溶液、硝酸银溶液;
一定量的锌粉加入到硝酸银、硝酸铜的混合溶液中,充分反应后过滤,向滤渣中加入盐酸无气泡产生,说明锌没有剩余;由金属活动性顺序可知,锌先与硝酸银反应,再与硝酸铜反应,锌与硝酸银反应生成银和硝酸锌,所以滤渣中一定含有银,滤液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硝酸锌。
①滤渣中一定含有银,可能含有铜,故错误;
②滤液中的溶质一定含有硝酸锌,因为不知道锌的量,所以无法确定是不是含有硝酸银,故错误;
③滤液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硝酸锌;若滤液为蓝色,则滤液中的溶质还一定含有硝酸铜,故正确;
④若滤液为无色,说明铜已经被完全置换,那么银早已被完全置换,则滤渣中一定含有银和铜,滤液中的溶质一定只含有硝酸锌,故正确。
故选③④。
【点睛】本题第(3)、(4)部分对学生来说,是难点,考查了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并结合单一金属和多种盐的混合溶液反应的顺序来解决,一定要注意先置换最弱的金属,而且是一种金属盐完全反应后才能和另一种金属盐再反应。
14. A  铜
【详解】A、缺铁性贫血里所说的铁是指铁元素,故正确;
B、黄铜是铜和锌融合而成的合金属于混合物,而是纯金属,故错误;
C、地壳中前五位的元素是氧硅铝铁钙,含量最高的是氧,故错误;
D、铜化学性质不活泼又不易生锈,是人类最早大规模使用的金属。
15.(1)D
(2) 放出
(3) 锌 由于Mg的金属活动性大于Zn,Zn不与溶液中的Mg(NO3)2反应,所以溶液甲的质量与原混合溶液的质量仍然相等
(4) 吸收CO2并收集CO 每天可补充铁元素的质量为 解:设需要氧化铁的质量为x。
x≈1.86g
答:需要氧化铁的质量约为1.86g。
【解析】(1)
A、钠元素是人体中的常量元素之一,说法错误;
B、食盐不是唯一能为人体提供钠元素的物质,说法错误;
C、长期食用过多食盐, 会引起心血管疾病,不利于人体健康,说法错误;
D、钠的原子中有11个质子,核外有11个电子,根据核外电子排布规律可知,第一层排2个电子,第二层排8个电子,第三层排1个电子,其结构示意图为 ,说法正确。
故选:D;
(2)
根据图像可知,反应过程中溶液的温度不断升高,该反应过程放出热量;钠与水反应生成一种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气体和一种碱,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和碱组成及氢气的性质可知,生成物是氢氧化钠和氢气,其化学方程式为:;
(3)
向硝酸银、硝酸铜的混合溶液中加入过量金属A,充分反应,过滤后得到溶液甲和固体乙,测得溶液甲的质量与原混合溶液的质量相等。说明金属A一定既与硝酸银反应又与硝酸铜反应,说明金属A活动大于铜、银,相对原子质量在银与铜之间,所以金属A是锌;
①写出加入的金属A的名称:锌;
②若原混合溶液里还含有硝酸镁,溶液甲的质量与原混合溶液的质量仍然相等,其原因是:由于Mg的金属活动性大于Zn,Zn不与溶液中的Mg(NO3)2反应,所以溶液甲的质量与原混合溶液的质量仍然相等;
(4)
①氢氧化钠会与二氧化碳反应,一氧化碳有毒,一氧化碳密度小于溶液的密度,需要处理,所以实验装置图中采用虚线框内的装置,其作用有:收集一氧化碳,吸收二氧化碳;
②详见答案;
③详见答案。
16.(1)汞
(2) 吸附 过滤 延展
(3)NaCl
【解析】(1)
家庭常备体温计中的液态金属是汞,故填汞;
(2)
活性炭疏松多孔,具有吸附性,能够吸附一些微小颗粒;故填吸附;
口罩能够将空气和病毒分离,类似于过滤操作中的滤纸,起到过滤作用,故填过滤;
金属能够被压制呈条状且形状可以被改变,体现金属的延展性,故填延展;
(3)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和数目保持不变。反应前有钠原子2个、氧原子2个、氢原子2个、氯原子2个,反应后钠原子1个、氯原子1个、氧原子2个、氢原子2个,则X中含有1个钠原子和1个氯原子,则X的化学式为NaCl,故填NaCl。
17.(1)防止高温熔融物溅落炸裂瓶底
(2)浅绿
(3)
(4) 隔绝氧气(空气) ①③
【分析】活动性强的金属能将活动性比之差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实验室常采用控制变量法探究铁生锈的条件。
(1)
当局部温度过高时,集气瓶易炸裂,甲中铁燃烧时生成的四氧化三铁温度很高,若溅落后直接接触集气瓶,会导致集气瓶局部温度过高而炸裂,故填:防止高温熔融物溅落炸裂瓶底;
(2)
稀硫酸为无色溶液,乙中稀硫酸与铁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硫酸亚铁溶液呈浅绿色,故填:浅绿
(3)
丙中的铁与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故填:;
(4)
图二实验中的三个装置是为验证铁生锈的条件,对比试管①③可知,试管②是为验证铁生锈与是否与氧气接触有关,植物油可以起到隔绝氧气或空气的作用,故填:隔绝氧气(空气);试管①中铁钉与水和空气都有接触,而试管③中的铁钉只与空气接触,根据分析可知,对比试管①③,可证明铁生锈需要水,故填:①③。
18.(1)除去金属表面的氧化膜
(2)Fe+NiSO4=FeSO4+Ni
(3)铁丝表面有红色固体析出,溶液由蓝色变为浅绿色
(4) 铁、镍、铜 镍
【分析】(1)
实验前需将金属丝打磨,目的是除去金属表面的氧化膜;
(2)
实验I甲试管中银白色铁丝表面有黑色固体生成,说明金属铁与NiSO4发生反应生成镍和硫酸亚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NiSO4=FeSO4+Ni;
(3)
乙试管中观察到的现象是铁与硫酸铜反应生成铜和硫酸亚铁,观察到铁丝表面有红色固体析出,溶液由蓝色变为浅绿色;
(4)
同学进行了丁实验把镍丝放入稀盐酸中,发现有气泡产生,说明镍的活动性大于氢,由甲实验可知铁的活动性大于镍,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铜的活动性大于氢,故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由强到弱为铁、镍、铜,实验Ⅱ中的方案也可得出相同结论,说明金属C只能置换出两种盐溶液中的一种金属,故金属C是镍。
19.(1)催化作用
(2)Fe2O3+6HCl=2FeCl3+3H2O
(3)光合作用
【分析】B和D是由相同元素组成的无色液体,且B具有消毒杀菌作用,则B为过氧化氢溶液,B能转化成D,则D是水;A和E为固体氧化物,且A是黑色粉末,由于A和B反应生成物中依旧有A,在A是催化剂,则该反应是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催化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则C是氧气,A是二氧化锰;F是盐酸和E反应生成的黄色溶液,则F是氯化铁,氧气和水和X能反应生成E,则E是铁锈,X是铁,Y是有毒气体,Y和氧化铁会生成Z和铁,则Y是一氧化碳,Z是二氧化碳,水和二氧化碳通过光合作用会生成有机物和氧气,经过验证,推导正确。
(1)
反应①中A物质是二氧化锰,其作用是催化作用,故填:催化作用。
(2)
物质E的化学式:Fe2O3,反应③是铁锈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其化学方程式:Fe2O3+6HCl=2FeCl3+3H2O,故填:Fe2O3+6HCl=2FeCl3+3H2O。
(3)
水和二氧化碳通过光合作用会生成有机物和氧气,反应⑤,其名称为光合作用,故填:光合作用。
20. 置换反应
【分析】E是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E是水,A(单质)和稀硫酸反应会使浅绿色溶液和D(单质),A是铁,浅绿色溶液是硫酸亚铁,D(单质)是氢气,氢气和氧气点燃生成水,B为蓝色溶液,铁和B会生成硫酸亚铁和C,B是硫酸铜,C是铜。
【详解】(1)由分析可知,E是水,故E物质的化学式是。
(2)亚铁离子溶液是浅绿色的,故浅绿色溶液中一定含有的金属离子是。
(3)A→D的反应是铁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反应符合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故基本反应类型为置换反应。
(4)A和B反应是铁和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点睛】在解此类题时,首先将题中有特征的物质推出,然后结合推出的物质和题中的转化关系推导剩余的物质,最后将推出的各种物质代入转化关系中进行验证即可。
21.(1) 温度 Fe2O3 xH2O
(2)吸附
(3)0.1
(4)解:设生成0.1g氢气所需铁粉的质量为x,
x=2.8g<4g,
则脱氧剂是已发生变质,
答:脱氧剂是已发生变质。
【详解】(1)分析框图信息可知,铁与氧气反应的产物与温度有关;
脱氧剂中铁粉是在常温,潮湿环境中脱氧,则脱氧的产物是Fe2O3 xH2O;
铁与氧气在高温下反应生成氧化亚铁,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活性炭具有吸附性,能吸附色素和异味,则该品牌脱氧剂还可以吸收SO2等有毒气体,这是利用了活性炭的吸附性;
(3)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分析表中数据可知,完全反应后生成气体的质量为159g-158.9g=0.1g;
(4)解:设生成0.1g氢气所需铁粉的质量为x,
x=2.8g<4g,
则脱氧剂是已发生变质;
答:脱氧剂是已发生变质。
22.(1)1:8;(2)35% (详见解析);(3)18.7%
【详解】(1)第1次实验和第2次实验对比可知,100g硫酸有剩余;第3次实验和第2次实验对比可知,20g样品有剩余;第2次实验黄铜样品与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两种物质的质量之比为10g:80g=1:8;
(2)第2次实验黄铜样品与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产生氢气的质量为10g+80g-89.8g=0.2g
设该10g黄铜样品中锌的质量为x,恰好完全反应生成硫酸锌质量为y。
x=6.5g,y=16.1g
样品中铜的质量分数为=35%。
(3)恰好完全反应后所得的溶液的质量为89.8g-(10g-6.5g)=86.3g
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延伸阅读:

标签:

上一篇:14.3欧姆定律同步练习(含解析)2023-2024苏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

下一篇:2023年人教版高一化学暑假作业 原子结构、核素、核外电子排布  元素周期表的结构(WORD版含答案和解析)